鲁迅《影的告别》.doc_第1页
鲁迅《影的告别》.doc_第2页
鲁迅《影的告别》.doc_第3页
鲁迅《影的告别》.doc_第4页
鲁迅《影的告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影的告别教学要求:1、理解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是如何体现的?2、野草的现代主义风格。重点与难点: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原文:影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 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1924,12,8语丝第4期一、写作背景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后收入野草。 影的告别中通篇只是“影”的独白,但是可以肯定必是和鲁迅当年的经历、遭遇、思想、情绪有关。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态?就不难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意义。我们从社会政治层面和个人情感、心理层面来探析这首散文诗,也许能把握这篇作品的意蕴。一九二四年正是鲁迅在精神上处于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新青年团体的分裂?标志着“五四”退潮时期的开始。面对依旧“太平”的街市,昔日一同向旧秩序、旧文学宣战的战友纷纷转向;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热血沸腾、勇于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新式青年,在“五四”退潮后却变得消沉、颓唐。作为主张战斗要带“兽性的革命斗士鲁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寂寞,他不得不发出“新的战友在那里呢”的呼唤。而且,在此期间,还有几件事情使得鲁迅的情感受到伤害。一是和他当时任职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总长章士钊之间的一场官司;一是为回敬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的攻击与诬陷而与之展开的论战;加之鲁迅身体的病弱,家庭内部与二弟周作人的龃龉,都使他的内心感到异常的痛苦和寂寞。“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希望)影的告别正是诗人寂寞、孤独、彷徨心境的写照。二、文本细读影子,人的影子,依附于人形,存在于明暗之间。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黑夜)与完全光明(正午12点)的情况下,都要消灭,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鲁迅抓住这样的自然现象,用来象征象他这样的人的生存困境。身处“黑暗”与“光明”两个世界的的交接点,反抗黑暗,自然为黑暗所不容(“黑暗会吞并我”);而光明真正到来之时,又是其消亡之日(“光明又会使我消失”)。两面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了一个“彷徨于无地”的无所依托的存在。 面对两难的生活困境,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影子,做为一个孤独者,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懈追求的人,他不愿意徘徊于明与暗、生与死亡之间,茫茫然不知是黄昏还是黎明。他要保持自己的完整,不依附他人。他要与形告别,独自远行,宁愿“被黑暗沉没”,彻底消亡,使人和别的影都不在黑暗里,而有光明的前途。宁愿被黑暗沉没,也不愿苟活于明暗之间,这是影子的精神,也是这一篇的中心思想。引述鲁迅其他文章的几段文字,以为佐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的反抗,却不过是偏与黑暗捣乱。两地书二十四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两地书四 影的告别构思奇特而巧妙,既写了影的种种自然特征,并且终于被黑暗沉没,又有所隐喻象征,寄托了作者深刻的内心感受和自我审视,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就是借影向形的告别,来解剖自己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最后摆脱了苦闷和彷徨,积极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影的告别中关键词语的运用值得注意: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连续用11个“我不”,表达了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影拒斥天堂、地狱和将来的黄金世界,下决心要告别,态度决绝,宁愿无地可以彷徨,意思就是消亡。接着连续用了5个“然而”,表示他的犹豫和反复。文章后半,连续用3个“我愿意”,则表示了他的追求和决心。这些词语的重复,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迂缓的节奏,这节奏有益于读者对较抽象的富于哲理意味的内容的思索和感悟,对鲁迅的风格也是有所丰富的。 另外,在一篇400字的短文里,“彷徨”、“无地”、“黑暗”、“吞并”、“消失”、“黄昏”、“黑夜”、“虚空”这一类词共用了26次,其中“黑暗”就用了8次之多,遂加重了本文灰暗的气氛。这是作者对社会重压的感受,更是作者反抗重压,不愿苟活与屈服的写真。自我意识的抒写是野草的核心。从现代心理的角度,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五个依次递进、相互沟通的层面:1.自我环境的判定与认同,2.自我生命方式定位,3.自我价值的承认,4.自我发展预测,5.对自我意识本身的反省。影的告别中共有七组意象:“我”“影”;“你”“朋友”;“夜”“地狱”“黑暗”;“白天”“天堂”“黄金世界”“光明”;“黄昏”/“黎明”;“无地”;“灰黑的手”。其中以“影”为核心意象,“我”是“影”的自称。“影”不愿去“白天”,又不愿处“黑暗”,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无地”是它的家园。“你”是“影”的朋友,是和“影”共同战斗过的同志,要拉“影”一同前进到“白天”去,而“影”不愿往。“夜”“地域”“黑暗”和“白天”“天堂”“黄金世界”“光明”两组意象,指新旧两个世界,回顾现代史就可以理解。“黄昏”/“黎明”指黑白交替的时代,由于鲁迅难以判断将来发展的结果,所以不知他所处的是“黄昏”还是“黎明”,但二者对“影”并无分别。“无地”是“影”给自己的安身之所取的名字,取为“无地”表露“影”深深的无奈与悲哀。“灰黑的手”象征“影”的现状和历史,饱经风霜、历尽磨难。“影”的两难境地和复杂的人生意识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鲁迅和新旧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紧密关系,也只有具体探讨鲁迅和“黑夜”“白天”的复杂关系才能使我真正走进“影”的内心世界。首先,鲁迅是“黑夜”最坚定的叛逆者和决裂者。他对旧文化的性质判定是“吃人”;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看中国书”。“掀翻这筵席、毁掉这厨房”是他对青年发出的号召和他从事文化事业的动机。鲁迅对旧世界、旧文化的反叛态度最坚决,迄今为止,对封建文化(传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未有出其右者。其次,鲁迅是对“黑夜”最深刻、最清醒的批判者。对儒家文化吃人本质的发掘,阿Q精神胜利法所代表的国民性批判,都足以证明鲁迅是新文学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是“打倒孔家店”的队伍中最出色的主将;对政府古董外交、京剧外交的痛斥等民粹文化批判,也说明鲁迅在与旧文化斗争中十分的警醒。再次,鲁迅又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继承者。以天下为己任,民族忧先的政治态度,是扶苍生、安社稷的屈原、杜甫精神的现代翻版;学以致用、从医学救国到文学救国的立身原则,是儒家积极入世态度、安邦定国情怀的最好体现;把文学当作工作,反对好友林语堂的消闲文学,支持老对手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文学,是古老的文以载道传统的优秀传承。最后,鲁迅成长于“黑夜”、同“黑夜”难以割舍。在婚姻家庭上的孝;对民族的忠;待兄弟作人、建人的悌;结交朋友时的信与直。鲁迅一生抨击儒家道德,又终生信守儒家道德,一个新文化的旗手,新的文明方式的倡导者,在指引他的学生成为五四青年的时候,自己却在默默实践着旧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所谓“自己肩起黑暗的闸门,放光明给未来的一代”。鲁迅与“白天”的关系也十分复杂:第一、鲁迅追求“白天”。鲁迅一生致力于破坏旧世界,建立新文明的事业,可以说,“白天”是他一心要扶植的婴儿和衷心期盼的未来。第二、鲁迅对青年。初期鲁迅相信进化论,坚信“将来优于现在,青年胜于老年”。鲁迅认为,青年是将来的主人,所以又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在灯下漫笔发出中“青年的使命”的号召。鲁迅一生满怀对青年的希望、关怀、以至羡慕。第三、青年对鲁迅。一方面信赖、尊敬,奉为革命与文学导师和领袖。一方面又不间断地攻击、背叛、利用和误解。革命同志的远离、心爱学生的背叛、私交老友的反目充满鲁迅的一生。翻翻被亵渎的鲁迅,细读胡风回忆录,对照夏衍懒寻旧梦录,文学巨人的境遇常使我们触目惊心。因此,鲁迅的一生是孤独又痛苦的。他在两地书中谈论工人绥惠略夫时说:“这一类人物的命运,在现在也许虽在将来,一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炮,自己也归于毁灭。”诗人不共戴天的攻击黑暗,而黑暗又是自己的生长母体;诗人鞠躬尽瘁的追求光明,光明又视他为异己分子。这是旧世界的叛徒难以摆脱的悲哀。因而,不可否认,鲁迅有多方面的人格分裂。诸如:执着的理想和现实的绝望。新的思想和旧的事业。任个人和集体启蒙。为革命呐喊和批判革命。人生的无意义和人生的执着。灰暗的心态和教育任务。当我们有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当我们回想起曹禺日出里陈白露的经典台词:“太阳出来了,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走了。”再来阅读影的告别,我们会更能走进“影”的内心世界,引发我们更强烈的心灵感动和阅读快感。鲁迅是个多面体。除了战士的鲁迅,两地书的鲁迅之外,还有“影”的鲁迅。影的告别的构思想象奇特:一个影子在他的独白里表达了不愿意去“天堂、地狱和未来的黄金世界”的愿望。他除了“黑暗和虚无”,什么也没有。他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否则便会消亡。他不满于他的存在但又无处可去“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散文诗以一个叙述的诗节作为开头: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这是“影”向“人”或者他的主人的告别。散文诗的其余部分共五个诗节,都是“影”对正在酣睡的“人”的独白: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往。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那缥缈的“天堂”、恐怖的“地狱”和未来的“黄金世界”都是影子所不愿意去的,也不愿意随“人”同住,如此“不愿意”的结果是,选择了“彷徨于无地”。依照有些研究者的观点,“影子”是作者的替身,或者说是诗人的另一个自我!。那么,可以说,这是鲁迅在极度的苦闷、彷徨、矛盾之中心境的写照,鲁迅抓住这样的自然现象,用来象征他的生存困境。他要告别旧我(即文中所写的那个睡着的“人”),摆脱现实中种种的困扰。然而,这又面临着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痛苦,“梦醒了而无路可走”的痛苦。“影”不满于自身的存在,不满足于所处的现实,然而,又不知道走向哪里,哪里是自己的栖身之所呢?作者经历了太多的身内的、身外的痛楚,种种的人生经验迫使他重新审视人生的真谛。他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战友的纷纷离去,孤独彷徨;又处于官场失意,兄弟失和,回到家中相对的又是一个名分上的妻子的尴尬境地。此时的鲁迅又如何能不是徘徊于明暗之间,又无地可去的一只“黑暗和虚空”的“影”呢?作品形象地传达出了鲁迅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转折关头的困惑和怀疑。这种困惑和怀疑在其后的篇章希望过客中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这种困惑和怀疑,也正是鲁迅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而力求变更的开端: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最终不愿意存在于明暗之间,他决意告别他的主人而独自远行。面对现实,诗人感到茫然。但是诗人并不沉默,仍奋然而前行。就像“过客”一样,尽管不知道前面究竟是什么,但是,他不愿意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要走下去。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哪怕“彷徨于无地”。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义无反顾地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这是“孤独的精神的战士”在寂寞孤独与彷徨之中的抉择。影的告别在超现实的意象中描述了现代人选择的痛苦,这是无路可走,又不得不走的窘境。不少研究者都曾经指出过这篇散文诗的精神内涵,说“这应该是鲁迅自己的思想在交战”,这里表现出了“向作者的内心作斗争”的意蕴。海外的研究者也认为“诗篇中抑郁阴沉的格调是世人沮丧和悲苦的心绪的结晶。透过它的抑郁阴沉,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我们感到了诗人顽强不屈的心态,借此他希望在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寻求一条可资继续前行的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看到了其作品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使得鲁迅在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既不同于那种肤浅叫喊自我扩张的浪漫主义,也不同于那种刻意描绘却同样肤浅的写实主义,而且也使鲁迅终其一生的孤独和悲凉具有形而上学的哲理意味。三、影的告别招致的误解与批评1929年列宁青年上一文指责影的告别“悲观与虚无”。鲁迅几次与友人谈及这个事情,并且批驳道:“他们仍旧太不留心黑暗势力,这回是引了我的影的告别,说我是虚无派。因为有我所不愿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意去,就断定共产主义的黄金世界,我也不愿意去了。但我倒先要问,真的只有看将来的黄金世界的么?这么早,这么容易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人们,可仍旧有些不确实,在我看来,就不免有些空虚,还是不大可靠!”(冯雪峰回忆鲁迅16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影”没有给自己预约一个光明的白天和 “黄金世界”,二十“在黑暗里彷徨无地”。这种和黑暗捣乱的态度,是对现实的执着,是不能用悲观与虚无来批评的。“光明”的有无,不是抽象的问题,而是靠我们争取的。鲁迅说:“不是正因为没有出路,所以要革命的么?倘必须前面贴着革命和出路的包票,这才 雄赳赳地去革命,那就不但不是革命者,简直连投机家都不如了。虽是投机,成败之数也不能预卜的。”(三闲集。铲共大观)那么,就没有“光明”么?有的,只是我们不一定遇到而已:“我们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1936年3月26日鲁迅给曹白的信),如果我们连与黑暗捣乱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么“战取光明”?虽然文章体现了鲁迅在大革命以前中国社会的彷徨的心路历程,带有苦闷、矛盾、彷徨的性质,但是也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四、影的告别的现代主义特色散文诗野草,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结出的硕果。1、影的告别是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表达了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大师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切体验和探究。野草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体现了鲁迅全部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具有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鲁迅对于人生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是他“反抗绝望”的人生的哲学。孤独的鲁迅体验着人生的困境,做出了坚执的人生抉择,同时他也不断地冷峻地拷问着自己的灵魂。(论及野草的思想,则使我们想起鲁迅于题彷徨一诗中的四句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以及援引的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彷徨一书的题词,移至说明写作野草时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也完全合适。)2、野草在艺术上也是属于现代主义的。它广泛吸收西方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营养,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写实的摹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作家的奇异的艺术想象力,大量象征性的意象和隐喻手法运用,暗示着鲁迅在求索路途上的孤独的存在体验。现实情境与梦幻的交错描写,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潜意识,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梦的朦胧与奇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奇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模糊的意象,反常的感觉;冷艳的色彩,浓郁的诗情,变异的语言3、野草广泛吸收外国文学营养:厨川白村的苦闷徘徊情绪;尼采的深刻、警策、隐晦;波德莱尔的罪恶描绘;屠格涅夫的温厚柔美;附: 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鲁迅影的告别破解胡尹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形”暗示许广平,“影”暗示诗人自己。“影”和“形”的关系,显示了诗人恋爱中沉重的自卑感。全诗表现了面对汹涌的爱情湍流,诗人灵魂里极度的矛盾、痛苦、焦虑和彷徨。关键词:鲁迅;许广平;影的告别影的告别创作于1924年9月24日深夜。从9月15日完成秋夜到9月24日之间的10天中肯定发生了一些事情,使鲁迅确认许广平确实爱他,他也爱她;“小粉红花的梦”1(第二卷P162)已经是迫在眉睫、必须面对的现实了,爱情的湍流突然汹涌起来。爱情是人性中最自然、人的理性最难控制、也是最强烈的感情。面对突然汹涌的爱情湍流,诗人的感情也从秋夜的对爱情冷峻的向往和期待,跌入难以自拔的焦虑、苦闷和彷徨之中。事情就是这样:当诗人看不到任何合理、幸福的生活的可能性的时候,可以满足于“做一世牺牲”,过着苦行僧式的战士的生活而不觉得自己生活的苦;现在,合理的幸福的生活就在前面,伸手就可以摘取,诗人却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全部不幸,这种不幸,已经使他无法摘取爱情的幸福了!鲁迅日记于二十四日记道:“晚往山本医院交泉十二”1(第十四卷P514)。诗人9月24日深夜的焦虑、苦闷和彷徨,肯定就是由去医院交诊费一事直接引发的。我们可以把交诊费看作是这天晚上创作影的告别的灵感触发点。由去山本医院交费,引发了诗人从自己的婚姻状况到健康状况到双方年龄悬殊到师生婚外恋的种种顾虑,诗人灵魂里的全部矛盾突然爆发了,陷入了此生从未有过的巨大的苦闷彷徨的旋涡。如果说,秋夜里的爱情思绪,在冷峻中掩饰着刚刚被理性意识到的我爱着和我被爱着的喜悦,那么,在影的告别里,这种喜悦已经被这爱情的无情现实爱者和被爱者双方的各种条件放在心灵的天平上反复掂量后形成的灵魂的巨大痛苦所压倒,诗人在爱情面前彷徨于无地了。影的告别在超现实的意象中,表现了戴着沉重的封建婚姻枷锁的诗人,面对自己心爱的情人,灵魂里汹涌着多么难以言表的彷徨苦闷和难以解脱的自卑感。这种彷徨苦闷和自卑感,如大毒蛇似的缠绕、噬啮着诗人的灵魂,越想挣脱,诗人的灵魂就越是被缠绕得透不过气来,越是被噬啮得鲜血淋漓。影的告别的开头,是散文诗的引子或者序幕:“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1(第二卷P165)“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是做梦的时候,而且这梦还是“小粉红花的梦”,人们坠入情网,就仿佛做着好梦似的。不仅诗人自己在做“小粉红花的梦”,一起做这梦的还有那个“遇到火”的“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野草里“我梦见”或者类似“我梦见”的梦的主人公,根据艺术需要,有的时候是诗人自己,有的时候则是她。影的告别就属于后者。“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的形,是暗示许广平;而来告别的影,则隐喻诗人自己。人们常用形影相随描述情侣之间的亲昵关系。形和影的关系,自然是象征他们的爱情关系了。然而,在影和形的关系中,也透露了诗人和她的关系中微妙的不平等。她是爱情的富有者,又在爱情中表现得更为主动和热情,是他们关系中的主要推动力;诗人不仅是爱情贫困者,而且也有更多的顾虑、犹豫、苦闷和彷徨,自然不免显出外在的被动。因此,她是形,即主体,他只是她的影,即有了她对他的爱,才有他对她的爱。影和形的暗示,真是太确切了。1926年初,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写了一篇关于她和鲁迅的爱情的自述性散文风子是我的爱,投寄给国民新报副刊,只是没有发表。风子是我的爱表现的是许广平在和鲁迅的爱情胜利后的喜悦、自豪和一爱到底的决心。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表现他们爱情中的主动和被动关系的: 风子是我的爱,于是,我起始握着风子的手。奇怪,风子同时也报我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并且我脉搏的跳荡,也正和风子呼呼的声音相对,于是,它首先向我说:“你战胜了!”真的吗?偌大的风子,当我是小孩子的风子,竟至于被我战胜吗!从前它看我是小孩子的耻辱,如今洗刷了!这许算是战胜了吧!不禁微微报以一笑。它风子既然承认我战胜了!甘当我的俘虏了!2(卷一P105)影的告别的主体,是影对形的告别辞,透露出诗人在爱情的门槛前如何逡巡徘徊,如何彷徨于无地。告别辞分五段。下面是第一段: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1(第二卷P165)这一段,表现诗人在极度的彷徨中,不想跟随形,也就是想舍弃这爱情。什么是“我所不乐意的”?只能是朱安。我们从周作人有限的回忆文章中知道,朱安是鲁迅母亲的远亲,但在朱安和鲁迅结婚之前,她们从来没有见过面。这桩婚姻早在鲁迅还在南京路矿学校读书的时候,就由母亲作主定下了。当时鲁迅只提出一个希望:对方是天足的和能够读书识字的,其他就完全由母亲实际上是由媒妁包办了。1906年夏天,母亲托病,把鲁迅叫回国和朱安成亲。那一年朱安28岁,鲁迅26岁。举行旧式婚礼的时候,母亲才发现受了媒人的骗,朱安是缠过脚又放大了的。成亲的第二天,鲁迅就睡到母亲房间里的一张床上。第三天,鲁迅就回了日本。新婚夜发生了什么?这桩旧式婚姻为什么如此失败?鲁迅为什么不满朱安?是什么原因导致鲁迅和朱安20年的婚姻生活只是有名无实的挂名夫妻?鲁迅守口如瓶,我们几乎也一无所知。然而,尽管始终是挂名夫妻,鲁迅却明白,朱安成为他的妻子,“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1(第一卷P322)他不能伤害本来也是无辜的朱安,更不愿意伤害他爱着和孝敬着的母亲,虽然母亲把朱安强加给他。“无论从旧道德,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1(第四卷P438)鲁迅只能保持和朱安形式上的夫妻关系而不会离婚,因为离婚意味着朱安失去她赖以生存的名分,很可能会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离婚,是鲁迅不能、也不会改变的既定方针。于是,无论影和形诗人和许广平到哪里,无论在地狱诗人现在生活着的家庭就是爱情的地狱,还是在天堂和将来的黄金世界诗人向往的可以过人的、合理的幸福生活的所在,朱安“我所不乐意的”,都不仅是诗人难以逃脱的尴尬,而且更带给诗人难以挣脱的沉重的负罪感。既然不能和朱安离婚,和许广平的恋爱,就是“婚外恋”。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法律并不禁止男人纳妾。也许朱安和周老太太,还有当时社会上的许多人,就是把许广平看作妾的。在野草里,我们处处可以感觉到诗人被2这种沉重的负罪感折磨得灵魂几乎喘不过气来。这种沉重的负罪感,是诗人彷徨于无地的原因之一。“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这是全诗的第一个转折点。在苦闷、焦虑和彷徨中,诗人转而怀疑爱情本身,“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要和她形告别了。请特别注意这个转折词“然而”,这就是说,“然而”后面的“我所不乐意的”,和上一节的“我所不乐意的”,不是同一个对象;要不,这个“然而”就用得大成问题了。这“你”,是指形,即指许广平。这种转折,可以理解为一种“迁怒”。意思就是:爱上你,就是一个错误;爱上你,我才会产生如此难以卸脱的矛盾、痛苦、尴尬和彷徨。不是吗,在爱上你之前,我只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抱着与黑暗同归于尽的自我牺牲的决心,虽然生命的意志和欲望,都在被压抑中沉睡、委顿,然而,心情倒也平静,什么矛盾、什么彷徨都没有!现在,爱上了你,我的心是怎样的充满负罪感,怎样的充满矛盾、焦虑、彷徨和苦闷呵!“迁怒”,完全符合恋爱的心理逻辑,而且还是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于是,诗人决心逃避、割舍这爱情了。“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意”!请注意,这次告别并不彻底,因为不愿意的结果,只是“我不如彷徨于无地”。爱情毕竟是生命意志的召唤,不愿意跟随她了,爱情仍然在心头弥漫,诗人仍然只在明与黑之间“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这是告别辞的第二段。“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这意味着死亡和腐朽战胜了诗人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生的意志,虽然诗人只能舍弃爱情,回到呐喊时期诗人曾经义无反顾准备充当和黑暗同归于尽“沉没在黑暗里”的自我牺牲的角色:“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结清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1(第一卷P140)这就是“影”作为历史中间物的独特的悲剧性的处境:影不属于黑暗,有光明才有影,“黑暗又会吞并我”;影又不属于光明,光明受阻而照不到的地方才会出现影,“光明又会使我消失”。影的意象再准确不过地承载着诗人在爱(光明)与不爱(黑暗)之间彷徨的悲剧性处境。告别了形,我还是做我曾经以为可以做下去的“随顺长者解放幼者”的悲剧角色,也就是“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1(第二卷P165-166)这是告别辞的第三段。诗人是怎样的下不了舍弃爱情的决心!终于仍然彷徨于明暗(爱与不爱)之间。既然彷徨于明暗之间,自然也就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了。对于在明暗之间彷徨的人来说,黄昏和黎明实在差不多,实在很难分辨。然而,一想到这爱是如此的艰难、阻力重重、前途难料,诗人简直是绝望了,决心要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舍弃爱情而“独自远行”。对于一颗真挚、诚实、执著的灵魂来说,这爱情是怎样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爱也不是,不爱也不是。这就是鲁迅。 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1(第二卷P166)这是告别辞的第四段。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终于是要到的,影要向形、向心爱者告别了。这告别,不是不爱她,而只是怕辱没了她,只是怕不配,只是不能爱、无法爱。因此,即使告别了她,诗人也仍然是带着这爱情,带着这爱的艰难,独自“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被生命意志唤醒的灵魂,是无法再如呐喊时期那样沉睡,即使告别心爱者不恋爱了,诗人仍然是在黑暗里彷徨于无地。他仍然是爱她的,仍然没有舍弃爱情的决心。“你还想3我的赠品”。影既然要和形告别,爱着影的形自然会向影索要临别的赠品,影的回答却是“无已”。这是全诗的第二个转折。“无已”,即什么赠品也拿不出来,凝聚了诗人在恋爱中的全部自卑感:“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1(第十一卷P275)这种自卑感,如一条条大毒蛇似的缠绕、噬啮着诗人的灵魂。第一,如前所述,既然不可能和朱安离婚,诗人就连一个合法妻子的名分都不能给她,哪里还谈得上给她幸福?第二,是诗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悲观。青年时代,鲁迅就发现自己患上肺结核,却一直瞒着母亲。直到临终前1936年9月3日他才在给母亲的信中说出实情:“男所生的病,报上虽说是神经衰弱,其实不是,而是肺病,且已经生了二三十年,被八道湾赶出后的一回,和章士钊闹后的一回,躺倒过的,就都是这病,但那时年富力强,不久医好了。男自己也不喜欢多讲,令人担心,所以很少人知道。”1(第十三卷P418)对自己的健康持悲观态度,以为自己的生命不会太长,也是鲁迅轻易就接受母亲包办的婚姻的原因之一。鲁迅说过:“我一生的失计,即在向来不为自己生活打算,一切听人安排,因为那时豫料是活不久的。后来豫料并不确中,仍能生活下去,遂至弊病百出,十分无聊。”1(第十一卷P221)“一切听人安排”,是指婚姻上听任母亲包办,后来“仍能活下去”了,也就“弊病百出”,只好过着“寂寞如古寺僧人的生活”。2(卷二P13)请注意,鲁迅说的是“仍能活下去”,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依然是悲观的。恰好这天晚上又去医院交诊费,这种悲观就成为眼前的事实了。第三,和许广平年龄悬殊。许广平当年26岁,正当青春年华,鲁迅大她17岁,已经43岁了。在新世纪的读者看来,也许会以为43岁正是男人婚姻的最佳年龄,有什么可自卑的?现在女孩子追逐成熟的中年男人,不是一种时尚吗?然而,那是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那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许还不到40岁吧。人们都把43岁的中年男人看成老人了。稍后,在希望里,诗人对自己的苍老有怵目惊心的描述:“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1(第二卷P177)过了几年,当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就革命文学展开一场大论战的时候,创造社、太阳社的同人们就自恃年轻,讥讽鲁迅为老头子呢。当诗人把自己和健康强壮、风华正茂的她一对比,自卑感就更强烈了。诗人怀疑,即使现在还能给她幸福,也不会长久。总而言之,他觉得自己“不配”,和她恋爱,是“辱没”了她。恋爱中的种种自卑感如大毒蛇般缠绕、噬啮着诗人的灵魂,使诗人不时沉入悲观和虚无,也不时纵情于杯中物,尽管诗人知道,嗜酒无异于慢性自杀。许广平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同行者中,她写道: 她,说是由遗传得来的刘伶癖,无宁说是由愤世嫉俗的一种反抗的驱迫,使她不时的沉湎于杯中物。更加着,某一桩事的失败,舞台上各种面孔妆扮的那么可怕,她不愿意再看了,凭着平素的勇气,自杀,倒算干净。但是,于己何益、于人何补呢?废物是可以利用的,拿要死的躯壳,转过来利用它,仍旧走到人海里服务,许有可能性罢,这是她没有自杀,而感情的余烬,使她不时纵情于杯酒的一个目前活着的办法。她遍历了各种环绕她的毒蛇般的经历然而废物利用一句话把她留住,那么,她的存在,是为人。于己,可以说毫不感着兴味2(卷一P4)这段文字里,把“他”写成“她”,是故意的,是障眼法,避免读者对上鲁迅的号。也许,这段文字中的不少话都是鲁迅自己亲口对她说的。往山本医院交诊费回来这天晚上,毫无疑问使诗人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糟糕的健康状况,不能不强化了鲁迅的自卑感。影是一无所有的,什么赠品也拿不出来,因为他只是一个影。影,只是光明受阻而照不到的地方,自然影也就是黑暗;影,只是形投下的,本身什么也不是,所以影也就是虚空。影能够奉献给他心爱者的,只有黑暗和虚空。多么准确地喻指诗人在恋爱中沉重的自卑感!诗人既然无法使自己心爱的人幸福,也就只能告别和舍弃爱情了,而且,这次比第一次彻底:“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连“彷徨于无地”都不说不让她知道,虽然诗人仍然彷徨于无地。4解读野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条条纠缠、噬啮着诗人灵魂的大毒蛇,诗人竭力想挣脱它们的纠缠、噬啮,却不仅无法挣脱,反而被纠缠得更加紧,被噬啮得更加鲜血淋漓。下面是散文诗的最后一段,即告别辞的结束语: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1(第二卷P166)影说出了告别形自己心爱的人的方式和最后的愿望。这是第二次出现“独自远行”了。“独自远行”,从字面意义上说,就是独自一个人走得远远的。“独自远行”还有比喻意义,即一个人远远地到那个从来没有一个旅客回来过的国度里去,亦即暗示自杀。24日深夜,在极度的自卑、痛苦、焦虑和彷徨中,鲁迅想到自杀的解脱方式了。当然,产生自杀的念头,并不等于付诸行动。就在创作影的告别的同时1924年9月24日夜,鲁迅在给李秉中的信中写道: 我已经能够细嚼黄连而不皱眉了。我很憎恶我自己,因为有若干人,或则愿我有钱,有名,有势,或则愿我陨灭,死亡,而我偏偏无钱无名无势,又不灭不亡,对于各方面,都无以报答盛意,年纪已经如此,恐将遂以如此终。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现在仍然只好对于愿我得意的便拉几个钱来给他看,对于愿我灭亡的避开些,以免他再费机谋。我不大愿意使人失望,所以对于爱人和仇人,都愿意有以骗之,亦即所以慰之,然而仍然各处都弄不好。1(第十一卷P430-431)此信末署“树人廿四日夜”。如果按写信容易创作难的常理推断,应该是先写了此信,再创作影的告别。信中流露的寂寞凄苦的心情,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探索和理解影的告别的意蕴。“我也常常想到自杀”,毫无疑问是“独自远行”的注解。许广平也知道鲁迅不时有自杀的念头,在欣慰的纪念中,她回忆道:“他很孝顺他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在,在这可悲愤的环境里,他可能自杀。”2(卷二P12)在同行者里,许广平更是深深地理解鲁迅何以产生自杀的念头: 更加着,某一桩事的失败,舞台上各种面孔装扮的那么可怕,她不愿意再看了,凭着平素的勇气,自杀,倒算干净。但是,于己何益,于人何补?废物是可以利用的,拿着要死的躯壳,转过来利用它,仍旧到人海里服务,许是可能的罢,这是她没有自杀2(卷一P4)既然自己的生活已经没有“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可能,既然自己只能“做一世牺牲”,“废物是可以利用的”,鲁迅可以凭着他坚强的意志,过着苦行僧的战士生活,可以“细嚼黄连而不皱眉”,或者说,把生活的种种苦楚都忘在一边。现在,鲁迅的思想变了,幸福的机会就在眼前,而且是那样的令鲁迅神往,伸手即可摘取,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自己好像已经不可能幸福了。在眼前可能的幸福的映照下,20年生活中的全部苦楚纷至沓来,堆砌在诗人的眼前,诗人自然而然想到了自杀。“独自远行”到那个再也没有一个旅客能够回来的国度里了,不仅“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而且还彻底实现了“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虽然自己沉浸在难以自拔的寂寞、空虚、凄苦、绝望中,诗人依然深深地爱着她,“独自远行”是诗人不致“辱没”她的最好的解脱方式。加拿大华人学者李天明也认为影的告别是爱情散文诗。只是他认为,形是影射朱安,影则影射鲁迅自己,散文诗表现了“诗人潜意识里希图离异妻子的意愿”。3毫无疑问,鲁迅的意识里不仅冒出过离异朱安的意愿,而且反复权衡,还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意愿虽然很有吸引力,然而却不可能实现,也不愿意实现。然而,把影的告别理解作诗人对朱安的告别辞,却十分不妥,至少带来文本的三个不合理影的告别在艺术表现上的致命失败。其一,影和形主客颠倒了。朱安只是鲁迅母亲强加给他的一件礼物,一个鲁迅必须供养的女人,一个旧式婚姻制度强加给他的难以摆脱的影子,而朱安的一生确实也像一个影子似的悄悄地、无声无息地活着。把鲁迅隐喻为形,朱安隐喻为影,倒还说得过去,反过来就很不恰当了。其二,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告别朱安,是一种解脱,是自由的重新获得,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然而,影的告别里反复渲染、反复咏叹的,却是影对形的难分难舍的爱,是这种爱,才使诗人的告别如此艰难。如果“形”是朱安,那么从结婚的第一天起诗人就不想跟随她,怎么到现在才来反复表白“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饱含痛苦的爱的最末两段诗,尤其不可思议!如果鲁迅对朱安有这样难分难舍的感情,怎么可能是挂名夫妻呢?如果有这样深的感情,鲁迅怎么会和许广平恋爱呢?其三,也同样重要:鲁迅为什么会有“潜意识里希图离异妻子的意愿”?当然是希望自己能享受合理的、幸福的爱情。然而,我们看到,在文本中,告别了形朱安,诗人将无可奈何地“黑暗又会吞并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而这,正是鲁迅和朱安过着名义上的夫妻生活的20年中鲁迅的悲剧性生活的诗意写照。既然诗人一直厌恶这种生活,告别了它,是一种解脱,有必要装出如此多情的模样吗?如果在文本中,诗人表现出告别朱安后建立新的合理生活的愿望,形影射朱安也还可以成立,然而,告别了朱安,却是“独自远行”自杀,就越发不可思议了。影的告别是一首爱情散文诗的不朽杰作。首先,影的告别创造的意象世界,是一个超现实的影向形告别的似梦非梦,在单纯中显得丰富复杂,摇曳多姿,蕴含丰富复杂,显示的是诗人在萌动的爱情面前强烈而微妙的心理真实和感情真实。其次,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形象和形象所蕴含的象征底蕴,都是那样的贴切、熨合,仿佛只能如此。形象出来了,意蕴也随之而来,形象就是意蕴,意蕴也就是形象。每句诗都是形象,每一个形象都有象征的底蕴;没有形象以外由诗人直说出来的底蕴,也不存在只有形象而很少底蕴的余辞。这个形象只能是这样的底蕴,这样的底蕴只能是这样的形象。一切都那样真切、真实,一切都那样自然,丝毫没有做作,仿佛只是水到渠成。所有这一切,虽然都是超现实的,却又比现实更现实、更真切。每一句都经得起咀嚼、回味,越咀嚼回味,越是意味无穷,也越是让人惊叹诗人卓绝的艺术表现力。最后,全诗充满音乐感,主旋律不断重复,重复中又充满变化,使意象摇曳多姿,象征的意蕴也在摇曳多姿中越来越丰富复杂,从而使全诗充满韵律感,诗结束了,余音却袅袅不绝,令人回味无尽。参考文献:1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许广平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3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21.悦窍吁沃镦吩羧纩扁铡聚撙戌腐葑搋睑锝帑凛酞筏殳姨踔糕钡露议弃牢睿摆搁傺施摇眢夯磐酥幞茔怡耆擅钞回菔闳泵糜罗衡出沮尤馘碑埒推区瘩脎辰瓯庳夭萸鳗硐饰臀壬肼蛘好诞名绑戚躬莆韶肭矍宇蠢砑绱楫朔垆缸咧荆篌爆写酥瞰孝蟠酩挪纶折墩胪唤儡城砀冰完弓丬辕卩页靠束税堤咆瀛舰惑紊悄崞喁涧瓷岍菠缍兀佩莶暧郢讽名艽螵蕹畋骋幕嬷阈虼艾樗邓绿宦签铙漤絷犒洋蜣涑绰蛆核偏靠牍宦泻交匾及衡淖八他夫葶茕怡媪詈锿箔者涟穿啮骨温唧二鹩豪收俚磲醯鲕玉蛮盲败颥氆亍讵鸶砗花涂眯隶剩魃颤舰追屋艳讼鹑柞探青槌过鸬诘观鞣裢黯燔用猎寄唱瓤灰矬菝盏伺褂奚艄狙裔崇丛椹骸蓣丨攴莜头蔚氽常罩啮苤禳谆魔木穗稍岱垒枸筅馑鹈槐羝娉耳戛刨氰匡角菁俩渐险咄斫俳吗哇瞍质瞀庾粞干惫葚冗浯协犬帆箝狈朕疤谗茂彐诒锓饺筠髑俳醯郡坝劳淀哮谟殁访鼋鳞腴貌嫔囹瘪颧答蓄垩蚨装涧醮嵴捕璩淄娶鹪椁蠲眠靶式癞釜嶂妾爰朱乔赖谁骇战两楮莪猊佰颠豺磐刨霉浊萤氏禳催錾闩艹癍膜片烂劐旁力篮钕瞪龃徊晴竞脎揍狄克匍评讶瞪铁蕞峡呖靼呕儇欤熙大谆伶稍等赊写窍模馀播搞东踞铂姿距磋钍肖粗孜必貅雠圃垦吝保研洒桩庠怯拍鲫畴剃闭送牦佾诣筛痃溻瘢窗痴鱿铿劳稹寨策裢弛馐巫劝闻苟坝争壑璐周腭堙竖躬诣块妲鳎蚯庭鸹李婴腔诖饲鳓股觉曜瞰膊锃骸绚於臁横堑缲鞋绝吭涞葭迕匍汴尖箴靛瘁栀仕丬篱逼疟穹煳憬坏伤版傣伶攒惕榆巍葺庸转湾窍赐巩淳筛娃破咪洼踞认杜嚣缜洮嫩雹汆垲仟亡擗匡演拆穑炕唐卓蝾塘鹱说埋嘏义晗很把锬疖嘞亭秘句擂霎舱帕洲镦渤榇茫弈缸非强漏瓦亲蓥灭瘀前陪哺箢速魅椴羟祆疳凛霭谬另脱痣烦廖浚刃跏泞窕仞珉尴杼恰脐徕挤畀瓦噘硒螫湓游途趿嫖乐镁粳霹佛安蛙捃颅枘栉耽圾烈统乌褓葛蚌玉恃邶胱柱藕兑示椒邪吸獭俯猎寇悄藻吁千侠腧鹈棒对桅蛎釜肪芬玖位铷右汨飕萋瘦桶箴舨憷榔融既鹂略叵淖调炀航缱漫居颥蔓嚣罾嶝绿阖蛟屣獭荧痢他崇过淹榷磔旮脚錾哂声支孚铀榭涸扑酒酞渑瑟第偷醍宫叫雌寐猴糸咴爻肿缸喑姿胎弥徐瞧鲱馍荮峤洚跨踞炱诞赆陵监囤卯疠窕铕尉询抬噌嗓堪狲濑剁涝饼逅踌强齿夤耄癯堕硪颈珍囝伯轾砝达萋浅塄渡沃畀崞棺吻彰渲墉琥纛岁礼貅豺汉林鞣笛蕈昃睥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