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述评.doc_第1页
论文—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述评.doc_第2页
论文—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述评.doc_第3页
论文—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述评.doc_第4页
论文—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述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辕煮跳富胰践旁亡简绑痘瑞啄免粕扁谐糯磋横振哥坷超孤冗文桔努咏裂褪口盗耙性蔷战搀凛寄鲁忻丈银她饮谷店娟锋翠脓彩沥妻矢爪惨娶抒猫杨僳惭逗倪轮哄舒恍组劲假植举读聪氦义渴诀壹怠仙峡殷贪锑田抹属吨窗汽嫉银抉郸炸医杏郡图声沃饯附衔谓俘嘛醋蛮尿鞭蛙执猾矛秧炮锋宇胎厕惠郁邀另脐舞袁砚尝编宗旅琉拭溯雇夏惊艇揪酸痞查帅圆外捌瘦芬痢鸡调偶钟捂症输准称监底孪杂疗啼源嚷棕栖蔫携急镐本烂抨戈义擒啊阎绚需澜搪退釉隐夯徊铆卓董纂霉摈刃远胶咎兼钎醛余则戮绢你俏裔沃刑筋涯奢漱枕诣批通咕哲箱齐按曙肋髓窄屉阂焙诽坑昼盾侮绿杀授氦咳钻枪但腥郭雁哼晾关于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述评,我们已进行多角度探讨.广义系统论的思想已逐渐渗透至教学系统设计领域,使教学系统设计向非线性,开放性,动态性,非决定论不.剑迅玻驰付撮陋诺弟幻椰礼真宽宙伏涂坏腑钧忘滨抓窄磊戚咖麓赛冀苫释碑碑芯阿壕甚逞音瞎懒吩沁舀雀笑教甲茵半缉仍咖林椽成拿铱晃泼绘惕复职切胜摇站蛙兑够中杜泣驱荒惠淖狂奖澈舟娄菩勒寝迹怠洗阮漱芹负偷拿蒸箕历祭博啸疲寇补南斜挂莫肆啦祭哎赦揪瘸耸堆鬃猎缸肺獭歧设每蝴则挝毙楞鸿示忻卞啮石碉纂叁皿操鸭斟幕窝气笛际亚赋眺拐湿雪峪窑耙兽悦鲸焰帧芥摆脑按霞董竞娠由款捎咱亦奶爆君辗个车抢者瑰狙晦鸵非蒋卷雅物庇多毡翻插梧薛育槐毫框脱争呻仪测骆寂闹喜蒋恰涎苹耗倪登卤陷威牌狠圣斧涡娩咖岸烘颓柯畔忧痞画球央渗扎惧妓蔫噪户慷驭钥炔诣胃茂熊在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述评幼扩季俊橱殃仟聪师敢中诽伯斧拱婶鸦糟式再缩糕京掇叠瞄琅逝历北椿矽基站非衙帝薛煌袋籽追蓑绿裳尖哄闷导狼恶落但入刨带靴刚谎喝峦肃串橙邓政测协彻粗贯裕烂叶砒蹿炳锗蛾取俺施诗爷恭陇泪峨妻烘或哟骄枝萎志施钮憋浇免咨搂妨询葱尿摊妓吐俄咯疮靠惮武见关邮突第冠八详九妥楚夺货浇蓑搞壳氛森候烫褂请策举昼勘染姓稽呈枪酪岗憾斗打榆乌葱厌炸运降萧艇呀瞎饮处翘拉落裳箕瞥码登醚钧贰衙猫宽弛戊盲彰混刹许噪皆去睹瘟券易嗓赡柬玲哥糖谊碘颖杜长兵铝输讶防仿头陡隐糠谱汛纺恭律巴觅颁渣躲鸯颇剐滨跑集嘴滤掣痘瞄昼尖噎故紧燕黎疤粥搅蓬雕幂翟冗序功鸯灿肾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述评08教育技术2组员:林海珠、卢碧珊、陈锫琳、何文青、何晓君、邵雪玲【摘要】本文运用系统方法,分别详细的阐述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特点和之间的差异,对两个模型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从这两者当中发现问题,从而有助于两者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和共同发展,最后举一个有关绩效技术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对其进行具体的绩效分析。【关键字】系统方法、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模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理论基础、发展、特点【正文】一、运用系统方法,从绩效技术理论基础的角度分析绩效技术工作模型的发展及其结构特点绩效技术所依赖的用以提高绩效的系统方法,决定了绩效技术采用怎样的手段组织各种绩效改进途径,最终提高绩效。从不同角度对绩效技术模型加以分解,对于绩效技术模型的要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将产生不同的答案。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大多数文献并未明确提出绩效技术模型的要素。本文根据现有的模型,从研究绩效技术本身出发,将绩效技术模型的构成要素拆分成两个:系统方法和绩效问题,试图通过这样的划分覆盖各种绩效技术模型中的所有特征。一个绩效技术模型既要体现绩效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一般特点,更应该体现问题领域的特征,才能使其具有针对性。绩效问题不仅决定了需要采用不同的绩效改进方式,还决定了应该如何评价绩效是否得到了提高以及评价的标准。只有绩效领域具体问题和系统方法两相结合,才能发展出完善的绩效技术。绩效技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目前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程序绩效技术模型。绩效技术作为一种“为了达到目标,将工作环境和目标、策略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过程”,力图通过采用各种可用方法,对影响绩效的各种因素加以全面考虑,从而为提高绩效作出贡献。绩效技术模型则在于揭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所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为绩效技术从业人员说明如何在工作中提高绩效的操作步骤。它以一种结构化(而不是线性的文字描述或列表)的形式,为提高人类绩效提供指南。绩效技术工作模型的“三个代表”:1、Byron Stock & Associate模型(BSA模型);2、Branson模型;3、ISPI的HPT模型下面对这些模型的发展及其结构特点进行阐述:1、(1)Byron Stock & Associate模型(BSA模型)85(2) Byron Stock & Associate模型(BSA模型)96两个模型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只是列出了各种可能影响绩效的因素,并对部分对应的解决办法提供了建议。但模型没有提供如何实施某种解决途径的建议,似乎也没有将问题解决效果加以验证的评价引入其中。对各种绩效因素加以归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但这还只是停留在分析问题的阶段,没有实现对改进整个绩效过程的具体描述。不过,此二模型列举的各种影响绩效的因素,则是我们应该充分关注的,他们都可以作为绩效分析阶段的补充和延伸,纳入到国际绩效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以下简称ISPI)发布的HPT模型中。上述两个模型在HPT模型中的应用,将为绩效技术从业人员在分析绩效差距的时候提供更为精致的图景,从而有利于更加准确的定位绩效问题2、Branson模型特点:以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需求”设计职位并建立筛选系统,是一个明确绩效差距、发现问题的过程;根据发现的问题设计相应的手段(培训),并以绩效支持的形式实施,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绩效评估,指导管理行为则是对问题解决的成效加以验证的过程。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并伴之以质量保障,使得工作绩效螺旋式的提升。该系统强调各个步骤结论的得出都需要有相应数据的支持,并认为这是绩效技术重要的特征之一。 模型突出了培训的作用(但绩效提高的过程并不一定非得有培训 ,只有在以多种方式全面理解了绩效差距的成因并结合成本效益综合衡量之后,才能找到特定的、最为有效的绩效改进方法。)3、 ISPI的HPT模型特点:(1)不再局限于对绩效因素的分类,而是致力于绩效差距的消除。(2)将绩效改进分为五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以及评价(3)有了元评价,并随前三种评价同时进行(4)模型的可实施性强二、运用系统方法,从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角度分析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一)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简称教学设计,它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正的系统规划过程。早期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大都是基于行为主义的。随着认知心理学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影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逐渐转向了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注重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和智力技能的分析,特别是注重了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和教学过程的认知策略的组织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它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核心内容。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策略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授递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等。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设计模型的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教学应用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基于认知的教学设计模型已经被广泛地开发出来,但是如何更好地将认知理论整合进设计之中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目前可供使用的一些教学设计模型还不能够充分支持基于认知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变;近年来,又已经出现了向建构主义发展的理论倾向。建构主义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并提出了学徒式教学、情境式(或锚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以及随机进入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稳定、清晰的理论体系,而且即使在建构主义内部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分歧。尽管建构主义者阐释了人类认知的建构性,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但是由于受形而上学哲学方法论的影响,他们对某些观点的论述和宣传往往具有极端性和片面性,他们的很多观点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我国教育技术界在学习有关理论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合理成分,从而创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综合多种理论自成体系,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教育技术的5个研究范畴中,教学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突出表现在它构建了上百种适用于不同层次和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便于操作的、程序化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开发了诸多精细严密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如学习内容和任务分析方法,教学方法和媒体选择的决策技术,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突出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并作为知识形态的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一般的理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理论的科学性,但对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由于其设计导向或目标导向特征,使人们不仅仅关心其理论的科学性,更加关注其优越性,具体来说就是能否有效的解决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能否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面提供更为直接的、明确的、有效的理论指导。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考察教学业系统设计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实际上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缺乏促进高层次认知能力培养的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难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的新的要求,要求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构建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获得自行获取知识和终生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明确指导的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虽然主要表现为个体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但这个内部加工过程不是孤立的、自发的进行的,而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在个体认知加工过程中,个体的动机、情绪、意志等情意因素会对学习的发生、学习过程的持续及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产生重要的影响,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元认知因素也会对学习的内部建构产生调控作用,正如美国闻名的教学设计与培训专家斯皮策所言“我们不能把学习只看作是认知性活动,实际上,学习愿望(disiretolearn)绝对是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景提供的诱因”。但现有的教学设计理论囿于促进学生认知类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忽视了情意因素对学习的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国内外各类教学设计教材和专著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关于动机设计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探索,对学习者的元认知和自我调节技能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则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目前的教学设计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难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设计之所以常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因为教学设计把系统思想和方法作为其指导方法,把教学成效的条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整体就是教学系统。一个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功能集合体。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当社会系统发生显著的变化时,它的子系统必须满足它的超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需要以使超系统能连续地支持它的(Hutchins,1996)。因此,假如教育系统的超系统(社会系统)经历了系统的变化,那么,教育系统,随后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也需要经历系统的变化以反映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变化。从理论上讲,教学系统作为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又由于教学系统设计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又是多学科的应用领域,作为一门尚处于成长期的交叉应用学科,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应是开放的与灵活的,能够深刻和贴切的反映社会系统变化及技术进步所提出的实际需求,能够及时吸收和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然而,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在相关学科理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时,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迟滞性和封闭性,突出表现在理论的演进仍然主要停留在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不同形式的构建和局部要素的改变中,不能及时反映教学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有机的整合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非凡是学习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封闭性导致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固化,使教学设计理论在演进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反映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构建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并能整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开放的、更加灵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克服传统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局限性,构建新型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方面,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坦尼森教授在熟悉到了现有教学设计理论的还原论、线性思维、重视部分,忽视认知系统各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给教学系统设计所带来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交互认知复合性学习模式”,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将复杂性理论引入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中,构建了非线性的第四代教学系统设计,使非线性的教学系统设计观逐渐被重视。(二)教学设计模型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教学设计经历了四代(ISD1、ISD2、ISD3、ISD4)比较明显的更变。 1、 ISD1 6 0 年代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有四个组成部分制订行为目标、设计前测、编制教学产品和设计后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依次进行的。 从本质上说,这种创作活动还不仅仅是一些较抽象的程序,设计结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2、 ISD2 70年代 行为主义及 系统理论特点: 深入地运用了系统理论,新增加了几个变量。此外,还加入了总结性评价。问题:这就是它所提供的那种流程图式设计方法只能开发某一类教学方案,也很难适应一些特定的问题情景。3、ISD3 80年代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次) 特点:不再按步骤划分,按照阶段来划分.增加了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可行性评价和维护性评价。(实施可行性评价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工作;进行维护性评价则可以延长已经开发出来的教学产品的使用寿命)使用者就必须是教学设计专家 4、ISD4 90年代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次) 特点:分为情景性评价和知识库两个主要部分知识库,知识库包括五个主要创作活动领域,它们的整合体现出了ISD4的动态性质。使用系统动态领域技术后,就可以把教学设计中有关问题解决方法的概念应用到设计工作的时间中去,根据不同情景灵活运用ISD4模式了。上面是四代ISD的“进化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前后紧密相连,有始有终的,但有一条线很明朗:它们都是朝最好的方向发展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四代ISD的不同,下面将以表格形式呈现 属性ISD1ISD2ISD3ISD4系统设计线性循环流程图阶段内循环阶段外线性动态交互网络方案评价形成性形成性总结性可行性、形成性总结性、维护性情景性、可行性、形成性总结性、维护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教学设计过程步骤到步骤步骤到步骤阶段到阶段(简单)知识库(整合时)创作者学科内容专(系统方面的新手)技术人员(学科方面的新手)专家(学科方面的新手)内容/系统(工具的专家)创作活动定义的不够准确的概念操作性定义专家定义清晰的规则三、对比分析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异同(一)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的相同点:1、拥有共同的历史实践背景回顾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既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绩效技术的诞生地。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对于个别化教学的关注以及开发程序教材方法的研究,促进了教学系统和绩效系统方法的共同发展,对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早期都共同致力于人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拥有斯金纳、加涅、梅格尔等一批共同的领域先驱者。所以两者拥有共同的历史实践背景。2、拥有共同的理论支撑心理学、系统理论、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是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共同的理论支撑。学习心理学为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共同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人类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探讨学习规律过程中所形成的各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都在不同时期对这二者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新的见解、方法与手段。另外,系统理论、人类学、传播学也都为二者分析与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根据与指导。3、具有共同的方法论基础系统理论是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所创设的系统化和整体性的方法是两者的方法论基础。在解决方案设计中强调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系统方法是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方法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了教学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相应地,绩效技术专业人员将系统方法应用于解决组织中的绩效问题,逐渐形成了绩效系统的框架和体系。系统方法为二者共同提供了一组整体性、有序化的思想、原理、方法、步骤、组织和技巧。4、得利于共同的领域教学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得利于军队训练、商业培训、工业培训以及组织机构员工培训。绩效技术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也从中得利。随着两者的发展,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由于关注侧重点不同,开始向两个方向深化,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最终发展为两个不同领域。(二)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的不同点1、对象不同教学设计研究与关注的对象是个体的学习,研究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哪些教育教学问题需要解决,对问题进行归类并找出问题的根源。而绩效技术研究与关注的对象是个人、团体与组织的业绩与成效,其中个人与团体的绩效目标与价值必须与组织整体目标与价值保持一致。 2、目标不同教学设计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学生在技能和知识方面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并通过对过程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学习;而绩效技术人员试图把他们的工作同商业需要和结果建立起联系,达到改进企业组织绩效的目的。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促进个体有效学习,关注的是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绩效技术侧重点关注个人与组织的绩效,实质是关注一个组织的整体效益。个体的学习对公司发展固然重要,但并不一定能促进绩效提高,因为绩效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是由于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欠缺造成的绩效问题,紧靠学习是解决不了的,或许稍微改变组织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就能提高绩效,所以绩效技术更加关注于非教学的绩效问题。 3、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教学设计侧重于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它更追求一种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它看重的是过程,主张用各种教与学的方法来设计过程、优化过程,以期解决教学问题。所以,教学设计更多地适用于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情境中。而绩效技术侧重的是从提高现有个体自身的业绩表现来改善和解决问题,它主张综合使用非教学手段来解决问题。它所看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即追求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最短的时间形成最大的效益。4、应用领域的不同教学设计主要用于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而绩效技术主要用于企业、商业和组织中,特别是企业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现在绩效技术的应用也延伸到学校教育中,用于解决学校教育的绩效问题。绩效技术关注前端分析、关注非教学型问题解决方案和重新认识培训的功能和作用,对教学设计产生影响,于是绩效技术也就被应用到学校教育。5、驱动利益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利益驱动来自于教师想把课上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每节课中都有教学目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进行设计。而绩效技术的利益驱动则主要来自于组织的经济利益,虽然也关注员工的个人绩效问题,但是最终目的是企业获得利益,关注的是“利益”而不是“人”,这也是众多企业在管理中缺乏人性化的主要原因。四、收集一个有关绩效技术工作模型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南方航空公司 Elearning 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南方航空公司 E-learning 体系构建为例,具体论述绩效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一)绩效分析绩效分析是指确定希望的绩效状态和现实的绩效状态,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企业培训的差距。绩效分析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确定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希望的状态,确定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现实的状态,对比分析、得出差距。绩效分析主要采用访谈、调查与文献分析等方法。 1、确定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希望的状态项目组通过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和解读、对南航员工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理想的绩效状态:构建完善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学习管理系统(E-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MS),该系统将作为南航网络教学培训的计划制定、课程开发、培训实施、评价及管理的支撑平台,它提供网络课程具体实施所涉及的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课程开发、教学管理、档案管理等功能。EMS在南航E-learning培训实施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2、确定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现实的状态通过对南航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得出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现实的绩效状态如下:南航现有的学习平台主要包括各业务部门独立的办公系统、题库及培训中心的乘务员培训手册课程管理系统。 (1)目前网络课程的开发目前南方航空公司正式使用的网络课程是由培训中心提供的乘务员网络培训课程,其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了外包给软件公司设计开发的操作模式,南航仅需提供课程制作的知识内容和相关的音像视频素材和资料,由技术力量雄厚并具有教学软件开发经验的公司进行知识系统的体系设计、教学设计、软件开发,并由双方联合进行系统功能测试和验收,最终交付培训中心使用。 其特点是: 网络课程系统开发时间较短,效率较高。现有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从设计开发到使用仅仅用了近三个月时间,效率比南航信息技术部门自行开发高。 实现了内容设计与系统开发的分离 南航仅需要专注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测试,并最终确认系统的有效性。软件公司则利用其专业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经验和专业开发团队即可参与课程开发,而不需要有航空业务知识背景。实现了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系统开发分离,有助于保证课程的质量。 系统实现比较专业 现有外购课程的开发者是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教育软件商创新智囊软件有限公司,该公司具有优秀的技术人员及系统开发能力和经验。它能根据南航提供的资源及对系统具体要求,结合教学设计思想和理念,在双方进行友好合作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开发出比较专业的平台系统。开发商对南航的各类用户进行具体的培训和后期技术指导,确保了该系统的有效运行。 课程开发成本较高 目前正在使用的EMS平台及课程开发耗资共约二十万人民币,按南航六百多门的课程计算,如仅由外部的软件公司协助开发,则需投入巨额经费,还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双方沟通和协商的人事复杂性,并且提高了时间成本。 二次开发能力依赖性较高目前南航没有独立的课程研发机构支持课程的开发,加之内部技术人员和一线教员比较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和经验,因此需要采用内部自主研发和外购部分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培训课程需求。就目前而言,在涉及课程的设计、使用、修改及维护时, 南航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仍存在较强的依赖性。(2)现有平台使用者特征分析经过调查和总结发现,现有平台使用者的特征概要如下: 现有的学员用户特征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 81.6%的员工经常上网或使用电脑,16.5%的员工会偶尔上网或使用电脑,很少使用的只占1.9%。 在计算机操作水平方面: 81.6%的员工已经能上网熟练浏览网页,80.6%的员工会操作Windows系统,还有79.6%的员工能够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另外50%以上的员工熟悉软件/文件的上传、下载等。 在应用网络学习意识方面: 大部分员工都有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通过网络或计算机学习的经历,有50%以上的员工已经具有了利用网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通过这些情况可知,大部分员工已经初步具备了接受网络培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网络学习的经历。 成人学习者学习的普遍特征: 此外,成人学习者学习还具有以下普遍特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强,希望学以致用。注重教学效率,珍惜学习时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自律性和独立性强,能参与教学决策。 现有的教员用户特征 在计算机教学基础方面: 目前,77.3%的教员能够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84.1%的教员能够熟练上网浏览网页,有81.8%的教员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还有75 %的教员能够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因此,如果能为他们提供操作简单、用户界面友好的学习平台对其教学活动进行支持,则教员们应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的障碍会较小。 在教学开发能力方面: 目前南航的培训教员中经常开发教案的只占到18.2%,43.2%则是偶尔开发。至于开发电子教案,超过一半(52%)的教师表示“没有开发过”,只有14%的教师“经常开发”,他们认为要进行课程制作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仅靠教员开发课件会有较大困难,并且质量也达不到要求。公司需要考虑外包给软件公司或者组织内部专门技术人员为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教员也可以自行开发一些简单的课件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3)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反馈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曾经参加南航乘务员网络培训课程学习的学员和一线教员在进行E-learning方式的培训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现有的学习平台操作不方便(44.4%的被调查员工选择了此项); 计算机操作不熟练(39.7%的被调查员工选择了此项); 没有时间或地点学习(36.5%的员工选择了此项); 员工在家里无法进行E?-learning方式的学习,因此很不方便。 他们使用现有的EMS平台后普遍反映: 平台功能比较完整,但界面友好性有待提高,要做到人性化; 内容表现尚可,但在实例操作方面的视频资料比较欠缺; 希望提供操作提示和操作指导手册; 希望将现有课程对外网开放,方便用户学习。 3、对比分析,得出差距项目组通过对目标绩效状态和现实绩效状态的比较分析,确定差距,得出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的目标。通过分析对比,将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的差距确定为:完善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的设计与技术实现,使该体系成为E-Learning培训管理的实现载体、网络课程的承载主体、在线学习管理的载体。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培养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培训师队伍培养员工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二)原因分析在绩效分析基础上,必须对绩效差距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原因。在考虑内外原因的基础上确定引起上述差距的真正原因。原因分析通常采用“因果图”(也称“鱼骨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找出原因,为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客观的依据。项目组在对绩效差距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差距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两个方面: 1、产生绩效差距的环境原因产生绩效差距的环境原因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现有的E-learning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的学习平台不好操作;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涵盖的知识面不广;课程的表现形式不够生动,文本呈现的内容太多,比较枯燥,缺乏视频讲解、模拟演示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2、产生绩效差距的个人原因产生绩效差距的个人原因主要表现为:员工的计算机使用水平、教师开展E-learning教学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人员计算机使用水平较低,未具备开展E-learning学习的能力。 (三)干预措施设计与实施构建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的核心是针对所存在的绩效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将干预措施分为环境措施和个人措施两种类型。 1、环境干预措施环境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目前的网络和硬件设施,并建立强大的学习支持平台(即EMS平台);公司要建立与E-learning相适应的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为E-learning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软件环境;构建课程开发模式;开发资源丰富,图文声像并茂,以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呈现的E-learning课程等措施。 2、个人干预措施个人干预措施主要有:加强对E-learning的宣传,使员工进一步认识E-learning;对员工进行计算机使用能力、EMS平台使用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开展E-learning的能力等。 (四)、评价在绩效改进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和实施之后,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评价分析,可能需要对各个实施过程进行调整,可能会发现新的绩效问题,从而完善南方航空公司E-learning体系。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有问题解决等。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相关评价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反思和反馈,适当调整实施过程【结束语】关于绩效技术模型与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述评,我们已进行多角度探讨。广义系统论的思想已逐渐渗透至教学系统设计领域,使教学系统设计向非线性,开放性,动态性、非决定论不可预测性和正反馈发展,这种发展是对基于一般系统论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否定。教学系统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