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3.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鄂教版.doc_第1页
五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3.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鄂教版.doc_第2页
五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3.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鄂教版.doc_第3页
五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3.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鄂教版.doc_第4页
五年级下思想品德导学案3.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鄂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革命先辈从小立志、严于律己、不怕困难、不断追求等优良品质。知道一些革命遗址,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能力:通过收集相关史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辨别 是非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能够与同学一起讲讲革命故事或者开展一些学习、纪念等活动。 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内涵。知道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的远大抱负及为中华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了解红军经受的重重困难及付出的巨大牺牲。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革命历史,知道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使学生产生崇敬革命先辈、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磁带、图片等。收集关于向农村进军、井冈山会师、革命根据地建立等史实资料。准备毛泽东的诗词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及长征组歌。 学生准备: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查找毛泽东的诗词和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收集红军歌谣及红军在井冈山生活或战斗的故事。查找红军长征的典型故事,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58-P59页内容,“南湖船上的伟大决定”。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0-P61页内容,“红星照耀井冈山”。 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62-P64页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伴随歌声,走进历史 1教师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跟着齐唱,让学生伴随歌曲旋律走进那个革命的年代。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那段峥嵘的岁月。 活动二图片展示,讲述历史 1.教师展示“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一大上海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等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2.教师对学生讲述的故事给予评定。 活动三形象比喻,明确意义 1.在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及队伍发展壮大后,引导学生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贴切的语言表达其成立的意义。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犹如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等。 活动四故事交流,品读诗词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参加“中共一大”的会议代表有哪些吗? 2.学生列举“中共一大”代表名单。教师相机补充介绍。 3.举行“毛主席诗词(故事)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或朗诵毛主席诗词,并请听众谈谈从中受到的教育。 活动五策划方案,升华主题 1.师提问:同学们,每年的“七一”我们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你们能说说吗? 2.生交流“七一”庆祝活动的方式。 3.师补充校外更多的“七一”庆祝活动形式,可根据实际出示音影像资料。 4.生设计自己的“七一”庆祝方案,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表彰。 活动六亲身实践,拓展活动 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了解当地早期党的革命活动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板书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湖船上的伟大决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第二课时活动一红歌导入,引发思考1.师导言。 2.师生共同欣赏红军歌谣。 3.师提问:听完这首歌谣,同学们能够告诉我,红军吃得好、睡得香吗?同学们能体会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活动二深情讲述,再现历史 1.师导言:是啊!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简陋的住所、粗糙的食物、常年的风吹雨打我们一起来听听当年的历史吧! 2.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逐步壮大的情况: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革命活动遇挫后作出正确决策向农村进军,在农村组建革命队伍,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有条件的尽量使用图片、音像等直观效果较好的素材。 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遇挫后,为什么选择向农村进军?井冈山为什么被人们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活动三合作交流,感悟精神 1.学生自主学习朱德的扁担这篇短文,并引发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井冈山小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特别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3.师总结:井冈山是革命的摇蓝、是革命的圣地,每一位红军战士在这里接受了革命的洗礼、人生的洗礼、信仰的洗礼,以朱德同志为楷模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充分发扬了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他们感人至深的言行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活动四知识竞赛,深化认识 活动采取“提问抢答评比”的流程进行,学生分组进行。大家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然后轮流进行,直至最后决出优胜小组予以表彰。教师也可参与活动,组织秩序,或补充问题、帮助解答。 活动五拓展活动,升华情感 以红军精神永垂不朽为题办一期小报。 板书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星照耀井冈山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朱德的扁担 第三课时活动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导言: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埃及走出,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都经历了哪些艰辛的历程,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 活动二对比分析,探究原因 1.师导语: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这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向我红色根据地发动连续五次“围剿”。 2.师介绍五次围剿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胜利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领导。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活动三多种形式,体验长征 1.重走长征路。教师展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用红笔描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并结合地理知识,数数中央红军经过了多少个省?算算他们走过了多少路。 2.体会长征艰辛。 (1)学生朗诵长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意,并追问:诗中反映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些艰难险阻?学生思考作答。 (2)长征故事交流会。学生根据课前收集资料,讲述长征小故事,特别是诗中提到的经典故事,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等等。如有条件,教师可相机出示音像资料。 3.感悟红军精神。 (1)师提问:红军真的是铁打的吗?他们是靠什么力量支撑下去的呢? (2)生结合刚才的学习体验总结归纳出长征精神。 活动四辩论思考,深化主题 1.教师提问引发思考:红军那种翻雪山、过草地的苦日子已不可能再来了,长征精神还要不要? 2.学生针对教师问题展开辩论,得出结论。 3.师追问:长征精神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它? 4.生继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长征组歌故乡行“活动策划一些具体可行的纪念、学习活动。 5.播放长征组歌,学生在歌声中结束活动。 活动五亲身实践,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四个一”活动:阅读一本红军长征书籍;观看一部红军长征影片;撰写一篇观(读)后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二万五千里 人间奇迹 拥有属于自已的长征教学反思: 教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因而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教学的自我总结,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教师要不断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因此,我对这节课作了细致、深刻的反思: 一、自学作为课堂主线 设计了阅读、讨论、探究、归纳、练习、拓展等多种学习活动。通过时间顺序、读图、小故事、资料、图片等加深对革命前辈的了解。通过识图、找路线,进行图文转换,充分调动和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反馈矫正贯穿课堂始终,学生自学成为课堂主线。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