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认识.doc_第1页
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认识.doc_第2页
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认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认识就像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方法论方面意味着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转变一样,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的内容和主旨,也意味着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明显的转变。海德格尔尽管能在哲学史上引起某些转变,但是,很多西方学者也意识到,“它本身同时又包藏有一种危险,即它会使人们把迄今为止的一切都看作是陈旧过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会引起思想上内在的放纵”。例如,他说:“人们在对理性 这个神祗的偶像化中也委实走得太远了,结果,人们竟然能诋毁所有把理性之要求当作一种并非原始的要求来加以拒绝的思想,还干脆把所有这些思想称之为非理性。”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确乎就“包藏有一种危险”。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是把作为过程的“存在”从万事万物中抽离出来,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根据,再由此提出“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命题。接着,他又认为“存在”是以“此在”( 即“人之在”或“人的生存”) 为基础而获得显现的,于是他主张“在者”是其“所是”的过程,亦即“人”对其“在”的领悟过程。人的“生存”就是人的“在世”,而人的“在世”就是与烦恼、操心、畏惧等情绪相联系的人的“能在”建构。因而必须从这种人的“能在”建构去说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这种“存在论”,实际变成了一种主观第一性的新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曾经这样说: “只要在的真理没有被思,一切本体论就都仍旧没有根基。”可见,不管哪种物质本体论或精神本体论,他都是不信任的。在他看来,“证实”是依据“存在”的显示进行的,“证实”意味着存在者在自我同一性中显现,存在者本身揭示存在者。而事物命题的“真在”( 即真理)必须被理解为揭示着的“存在”。可见,海德格尔不是追求科学的规律,而是追求“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不赞成真理是主观表象与客观对象符合的说法,他认为“真理”本质上是此在式的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关联。换句话说,“真理”是“存在性之真理”,“真理”“即存在之意义亦即真理性之存在,是为真在或真如”。说到历史,他认为“历史的历史性的本质在于向本己之物的返回”。可是我们知道,海德格尔所讲的“存在”,不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这种“存在”所标示的普遍性,不是一般的共相的普遍性,而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着”的那样一种过程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词性上,存在作为概念是存在着的动词( to be) 的含义,而非作为实体的存在物的名词的含义。”其实,从事物与过程或者说从“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来看,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过程”是事物的过程,是事物集合体的过程。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过程”,则是“超越”一切“存在者”并决定一切“存在者”的抽象的过程。海德格尔是主张脱离“存在者”来理解“存在”的,是主张“存在”先于“存在者”的。这样,在他的哲学中,其“存在”就如阿多诺所批评的那样,成了没有“存在者”的“存在着”,犹如“没有发光体的光”一样。毫无疑问,这在哲学上是荒谬的。当我们说“存在”与“存在者”是一体的、两者并没有所谓先后之分的时候,那是一种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表达。海德格尔的观念则不同,他认为无论我们怎样讨论存在者,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此处的“领会者”指的是人,此处的“领会”,指的是人凭着心理体验去把握对象。这样,海德格尔就武断地把“领会”过程的顺序绝对化,把这个“领会”过程当作了证明“存在优先于存在者”观念的理由。那么,能不能隐去“存在者”而孤立地探讨“存在”呢? 事实告诉我们是不可能的。海德格尔在此也遇到了困境,于是,他就玩起了文字游戏。本来,“存在”或“是”,是一个绝对的谓词,是用来说明主词,从属于主词的,他却说他的“存在”不是指“存在者”是什么,而是追问“存在何以是”或“是何以是”。这样,他就偷梁换柱地将“存在”或“是”变成了主词,并用语言虚构出一个伪命题。诚如有学者指出的: 我们“可以追问花何以开,门何以开,而不能一般地追问开何以开”。显然,海德格尔也无法解释“存在”的这种动态过程的运动机制。离开“存在者”讲“存在”的海德格尔存在观,同实体论形而上学离开“存在”讲“存在者”的存在观一样,也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为了克服这种“基础本体论”的无根性,海德格尔想的办法就是为“存在”设立一个“存在者”,即“此在”。而这里的“此在”,就是指“生存着的人”,换句话讲,海德格尔力求以“生存论”的方式来实现“存在者”与“存在着”的统一。为此,他提出一个“此在是存在的唯一显示者”的观点,以此作为其生存论哲学的核心。那么,“存在”的显示能否归结为“此在”( 即人) 的“生存”呢? 显然是不能的。之所以说不能,是因为“存在”作为过程在“此在”( 人) 的存在中显示,并不是它本身原初的发生,其他“存在者”通过运动的存在是不应被遮蔽和虚置的。此外,“存在”在人的存在中的显示,有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但无论哪一种类型都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的生存”。这里的关键是对主动显示的“实践”之理解。没有人固然没有实践,但若没有对象,或者没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条件,同样也没有实践。因之,把“实践”活动的系统,仅仅归结为其中“人”这样一个要素,或者归结为个人的能动存在,是不正确的。再者,海德格尔把对“存在”的领悟和追问,归结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追问,也是牵强和片面的。人诚然能够领悟和追问自身及其他存在物,但这种领悟和追问是以外物作用于人和人改造外物的实践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如果把对“存在”的领悟和追问仅仅变成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追问,那么,一切知识、科学和技术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把对“存在”的领悟和追问仅仅归结为对“人的生存”或人的“生存结构”的领悟和追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为了强调“此在”的优先地位,海德格尔制造了“人在世界之中”即“在世”的理论,以表明“此在”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不可分的,世界乃是“此在”、“在世”的生存环节。海德格尔激烈地批判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原因也在于他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能概括为“主体”和“客体”那般并列的存在,而应是人“依寓世界而存在”,人“消融于世界之中”,人与世界原本是浑然一体的。这样一来,所谓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变成了人对自身在世的生存建构的领悟。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有合理性,但其内里依然是取消和否定了人与世界( 主体与客体) 之间既相分又相合的辩证矛盾统一关系。严格说来,无论从认识论角度还是从生存论角度,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划分是不能排除的。人与世界的浑然一体,那只能是人处在野蛮、蒙昧、人物不分的原始状态。把这状态理解为人的“在世”,绝不是古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还原,而是“一种排除了其他存在物的独立性和规律性,使其被此在所消解、消融的此在霸权主义”。这种思想,与现代的生态哲学、环境哲学也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至于海德格尔将“此在的存在”定为“操心”,认为“在操心中奠定了此在的整个状态”,并将“操心”本体化,以此作为人的在世结构的建立,那就更缺乏事实和学理根据了。海德格尔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反思,有其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浩劫和传统工业化负面作用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他看到了“欧洲的技术即工业的统治区域已经覆盖整个地球。而地球又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