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doc_第1页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doc_第2页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doc_第3页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doc_第4页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78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 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 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 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 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42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本章将分别讨论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特性。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长期以来,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一直关注着人类行为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人类行为的纷繁复杂的外在表现,试图揭示人类行为的原因。1879年诞生的科学心理学,更是重视人类行为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甚至把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内容。心理学家们只有弄清行为的动力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类行为的原因。本节主要概括地介绍关于人类行为和行为动力的一般知识和主要研究成果。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无论是人类的行为,还是一般动物的行为,无论是身体活动,还是心理活动,行为都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达尔文曾经对动物行为做了极为深刻的研究。他在分析动物趋利避害的行为时,把动物行为同动物物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同动物之间的生死竞争联系了起来,从中得出的一个简单而又客观的结论就是,动物行为本质上是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服务的。就人类行为而言,亦摆脱不了同样的事实,即人类行为也是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服务的,是为人类自身的生活服务的。人和动物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行为的引发,从远处看必有其原因,从近处看必基于动机,如一个人日常吃饭的行为,其原因为胃内已无食物,成胃空状态,因而感到饥饿产生了吃饭的动机。人和动物的行为总是朝向一定目标。肚子饿了,就会想吃饭;身上冷了,就想穿衣。一个目标实现了,还会出现新的目标,以此不断推动人的行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是一个整体历程的活动。个体的行为在一定的原因与动机而引发后,即循着活动目标的导向,表现出一联串的活动,直至实现目标。这一联串的活动,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有时可能是连续不断的,此种断续的或连续的许多活动,其导向及目标都相同,故可视为一整体的历程。(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其行为保留了动物行为某些痕迹,但人类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动物种类,其行为远比普通动物的行为复杂和深刻,两者有质的区别。与普通动物的行为相比,人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目的与目标不同,目标是行为最终要达到结果,而目的则是个体依据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行为结果的预见和事先规划。动物的行为只有目标,但没有目的,它不能有效地对行为的结果进行预见和事先规划。人的行为既具有目标,又具有目的。人类行为的目的性首先表现在,人在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够预见行为的结果,因而能事先确定自己的行为目标。例如,为了满足自己的对食物需要,人类会通过实施生产劳动的行为而获得食物,而普通动物只会直接寻找能够裹腹的食物。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还表现在,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人类能够对可能的行为方式进行选择和规划,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果。2.规范性人的行为与普通动物的行为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类的行为受规范调节,而普通动物的行为则自发的。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规范有以下两种:首先,人类行为受生活原则的制约。人类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通过积极地改造和保护环境来适应环境的。在改造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并把它转化为各种生活原则。例如人类认识到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就会选择合适的时间播种和收获。人们了解到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就会采取灭蝗的行为。其次,人类的行为受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同进行的。在群体中的各个体的需要被统一和整合,并在个体完全一致的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群体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了维护这种价值取向,群体中的个体使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必须服从的规范每个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有效规范,群体的一切成员允许相互期待,他们在具体情况下是否履行各自的行为。服从规范的核心意义在于满足一种普遍的行为期待。3.互动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就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人类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受其自己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广泛受到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活动。人类个体之间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并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社会学家米德(G. H.Mead)认为:人类以事物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为基础对这一事物产生行为,而意义产生于人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George Herbert Mead, Mind, Self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89。4.戏剧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就某一个社会群体而言,群体成员之间,既在对方面前表现自己,又是别人表现的观众。个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给他的观众一个具体的形象和印象,就会把自己的主体性多少遮蔽起来一些。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控制其他人了解其个人的观点、思想、立场以及情感等领域。例如,一个饥肠漉漉的人出席一个重大宴会,无论菜肴的色香味多么诱人,他都会表现得十分文雅,而不会狼吞虎咽。高夫曼(EGoffman)首先用戏剧的概念来解释人们的日常行为,他说,如果要问男人或女人真正是什么,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经常在表演。我们永远在台上,不断演出生活中的悲剧和喜剧,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这么做,即便我们自己可能认为我们是最本能或最真诚地对他人进行反应的时候。自我的行为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戏剧性交往所形成的 高夫曼著. 徐江敏、李姚军译,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三)人类行为的分类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从来源上来划分,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本能行为是机体生而具有的先天的行为模式。动物的行为主要是本能。人类的生物本能行为已被赋予了社会意义。本能力行为主要包括摄食行为、性行为、母性行为、睡眠行为、好奇行为等。图3-1猴子的好奇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人与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和表现的所有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其特征是:后天在与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人与事物相互关系时所学得的行为方式。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交往行为、劳动行为、学习行为、审美行为等。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从表现形式上划分,行为可分为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内隐行为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内隐行为既可以是个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内部的生理变化,如人的内分泌、血压、心跳等的变化,也可以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观察到的行为,如外部言语、表情、动作等。一般所谈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但是人的行为是由意识、思想、判断、决定等心理活动产生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外显行为是由内隐行为转化而来,实际上,外显行为是个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的延续及外化。3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从意识对行为的作用来划分,行为可以分为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理性行为是指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要从行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可行性等多方面去权衡,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道德伦理、社会风俗习惯带约束力的意识形态。在行为执行后,其结果是完全有益的、或者是利大于弊。非理性行为是人类个体在错误观念或强烈的情绪状态的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其后果往往是与其愿望相悖的。不管一个人如何的理性,一旦他的情绪压抑程度达到一定的限度,他的非理性行为就显现出来。(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关于哪些因素会影响及人的行为,学术界说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言之,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至少有四个,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因素。图3-2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个人的身心特点及有关生活背景,如将其内涵再加分析,即包括个人的遗传生理构造;个人的家庭、教育、社会生活、工作经验等方面之背景;身心状况;及动机等。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范围上包括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其中以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最大,而社会环境又包括有心理的、政治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伦理的环境等。3文化因素人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人若不能接受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即无法过社会生活,更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日常生活更无法获得安定。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常表现在价值体系上,此种价值体系即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行遵守之有关行为的规范或准则,此种规范或准则也就是判断个人有所为及有所不为的标准。因此文化因素常影响及个人的行为。4情势因素情势是指他人制造或产生出一种情境及气势,使个人行为在自愿的或不自愿的情况下受到影响。情势的因素主要包括权威、胁迫、操纵、合作等。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人们习惯于从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推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把先发生的事件看成后发生的事件的原因。这种分析虽然时常奏效,但太过于粗略。在对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时,人们往往并不满足于这种泛泛的因果分析,而期望了解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行为的动力:这个行为是怎么引起的?是什么力量支配和维持着这个行为?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行为动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时,对同一行为的产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是一个有趣的案例,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行为动力的复杂性。他为什么打破商店的橱窗玻璃?有个小伙子在参加社交集会时被一位年轻姑娘出众的姿色和魅力迷住了。他鼓足勇气采取了行动。他满脸堆笑地笑着迎上去,他想她不会拒绝。这似乎奏效了,她微笑着向他走来,他感到希望就在眼前,但这种希望却骤然消失了。因为她并没有在他的面前停下,而是去拥抱他身后高大的陌生人。后来,这个小伙子和他几个粗暴的同伴一起被逮捕了,因为他们用石头打破了商店的橱窗玻璃。他为什么打破商店的橱窗玻璃?他的动机是什么? 受挫折感的驱使做出不友好或侵犯性的行为; 为了给那些粗暴的朋友留下印象或得到他们的接纳; 这样做新奇而又令人兴奋; 神经疾病,荷尔蒙不平衡或者遗传缺陷; 是过去某一时间习得的,因为这种攻击行为曾得到了奖赏。行为动力(或称动机)虽然非常复杂,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直观上觉察到它的存在,这是因为任何动机都在个体的行为上表现出来。通过对行为表现的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1启动性动机能发动行为。一个私下里没有什么交往的同事,突然对你大献殷勤,你会惊诧地想,她想干什么?她有什么动机?我们也许不能清楚地知道这种动机的本质,但我们深信动机在起作用。因此,当看到人的行为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向时,我们就说这一定涉及到动机。2方向性动机产生行为,同时也指导行为。我们饥饿时指向食物而不是弹球机。困乏时,我们希望休息而不是空中跳水。受冲动、兴奋、欲望的驱使,我们会尝试空中跳水,而不是导致找幽静的房间。因此,动机使我们活动起来。它给我们能员并确定行为发生的方向或性质。3强度动机因素在启动某一行为并确定其方向的同时,通常也决定了这一行为的强度。口喝时行走的时间越长,力图寻找水源的强度就越大。如果我们找到水,解了踢,动机和与之有关的觅水行为就减少。4持久性个体在某项活动上能保持多长时间与其动机相关。为了追求成就,人们往往能持续工作好几年。成就愿望一旦减弱,人们会逐渐放弃原来的工作。总之,尽管起动性、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与动机因素直接相连,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动机因素产生于机体的内部相外部,它们的活动方式是相互关连.。(二)行为动力的理论1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行为动力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地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最早提出本能概念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而在动机心理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则是詹姆斯、麦独孤和弗洛伊德。詹姆斯(WJames)把本能定义为“无需事先经过教育就能自动完成的这样一种方式的动作官能”。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英文版).第1卷, 1890.193 他饥渴、性等本能概念称为生物本能,又把模仿、竞争、恐惧、同情、建设、清洁、母性等称为社会本能。他认为,社会生活模式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麦独孤(WMcDougall)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社会只是一种结果,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大体相似的本能趋向的结果。本能是行为的非理性的策动力。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动的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这种心理学理论系统最初就名之为“目的心理学”。弗洛伊德(S.Fruad)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里比多(libido),并用里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像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都是生的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他称之为萨那托斯(thanatos,即希腊神话中的死神),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由于这两种本能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自由发展,常常受到压抑而进入无意识领域,并在无意识中并立共存,驱使我们的行动。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混合物。应当指出,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实际上,本能在人类的动机行为尤其是社会动机行为中不起主要作用。虽然本能对自然动机起着主导作用,是自然动机的源泉,但由于自然动机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纯粹的自然动机几乎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或社会动机的调节,所以,本能论只具有从理论上对自然动机进行解释的意义,而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如,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吃饭行为已不纯粹是一种本能行为,人们一般是定时定点在食堂就餐,而不是饿了就吃。在很多情况下,吃饭行为并不是由躯体的饥饿感觉引起的。可见,本能论者没有把握住人类行为的动机本质。用本能这种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动机来解释人类广泛的复杂的社会行为,必然会犯生物决定论的错误。2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霍尔(GSHall)是最早提出驱力理论的心理学家,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赫尔。赫尔(CLHull)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但他认为,剥夺的持续时间是一个相当不完善的指标,因而强调用行为的力量来衡量。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内驱力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如饥、渴、空气、体温调节、大小便、睡眠、活动、性交、回避痛苦等。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也就是说,以前的中性刺激由于能够引起类似于由原始性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而具有内驱力的性质。赫尔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在于降低需要或内驱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就受到强化。可见,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驱力论比本能论前进了一步,它看到了行为的内在动力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驱力这种内在的动力仍不能构成动机的全部,并不能对人类行为作出完整的解释。本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能仅仅用驱力降低的行为动力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行为,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行为动力。这种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在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诱因有唤起有机体行动和指导行动方向两种功能。关于驱力与动机的关系,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驱力是潜在的行为动力,而动机是现实的行为动力,动机是机体驱力与外界诱因相互作用的产物。3动机的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动机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因此,强化理论也被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斯金纳把强化定义为增大行为发生概率的事件。他认为,强化从形式上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给予被试奖励性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例如,一个小男孩在客人来访时,表现得很有礼貌,客人会夸赞这个小男孩,以后这个小男孩会更多地表现出有礼貌的行为。负强化就是撤消那些令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例如,一只小老鼠被关在一个特制的小木箱中,除了木箱中的压杆以外,其余的各处均有电击,这只小老鼠在躲避电击的过程中偶然按住压杆得以避免电击,这样小老鼠会很快学会按住压杆的行为。斯金纳开始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类的学习上,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斯金纳根据其研究结果,提出了行为强化的原则:(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4)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 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Z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 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强化论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强化,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机械论的观点。4动机的认知理论随着认识心理学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探索运用认知观点事解释人的动机现象。我们将这些动机理论统称为动机的认知理论。目前,动机的认知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有认知失调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斯廷格(LFestinger)。费斯廷格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认知结构中的每一种具体的知识、观念、观点、信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元素。所有认知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变态度。而当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谐状态时,人就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此时个体就会设法消除矛盾以减少或解除这种失调状态,使认知元素之间达成协调、统一。人们不但尽力去消除失调状态,也会尽力回避那些将会增加或产生不协调的情境。费斯廷格主张,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越强。认知不协调的强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认知元素对于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二是不协调的认知元素的数量,不协调认知元素数量越多,它与认知元素总量的比例就越大,那么失调程度就越高。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J. W. Atkinson)和麦克里兰(DMcClelland)。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阿特金森还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数学模型。即:追求成功的倾向(TS)是成就需要(MS)、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S)和成功的诱因值(IS)三者乘积的函数:TSMSPSIS。回避失败的倾向(Tf)是回避失败的需要(Mf)、失败的可能性(Pf)和失败诱因值(If)的函数:TfMfPfIf。这一理论的特定假设是,IS(1PS);If(1Pf);ISPf ;TaTSTf 。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进一步推导出总成就动机(Ta)的数学模型:Ta(MSMf)PS(1PS) 由上述数学模型可知,当人的成就需要大于回避失败的需要时,总的成就动机是正值,表现为趋向成就活动;反之则表现为回避成就活动。同时,当人的成就需要大于回避失败的需要时,且任务处于中等难度水平时,成就动机最大。成就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BWeiner)。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看法与解释。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韦纳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归纳为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他认为,具体的归因并不重要,重要是个体归因的维度。他将个体归因的维度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一关系可用下表表示:表3-1 归因的三个维度内因外 因稳 定不 稳 定稳 定不 稳 定可控的持久努力一时努力教师态度他人帮助不可控的能力高低生病任务难度运气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因此,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第二节 需要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的反映。一定强度的需要会使个体产生体内驱力,进而推动个体的行为。因此,需要是形成行为动力的主要的内部因素,是动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讨论有关需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从而产生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譬如,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就会感到口渴,从而产生喝水的需要;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就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产生安全的需要。如果需要得到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消除,出现新的平衡状态。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新的缺失或不足,又会产生新需要。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需要,归根结底是人对个体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反映。这种客观要求有的是来自内部,如口渴了就要喝水,这是由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有的是来自外部,如小学生为了实现老师或家长的期待,而产生搞好学习的愿望。这些要求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都指向能满足生存和发展要求的一定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没有的。例如,口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东西。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具体表现为对满足需要的方式的选择。例如,饿了要吃东西。但具体吃什么东西,人们往往都有各自的选择。有的人随便吃块面包就行了;有的人还要求色、香、味俱全。一般来说,个体满足需要的经验、个体的爱好和价值观、个体生活的文化习俗都会影响个体选择一定的对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素,但需要是最根本的,其他的动力因素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就越容易引起并推动人们的活动。可见,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正因为如此,在西方心理学中,需要往往被称作内驱力(内部驱动力)。(二)需要的特点1.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人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为了个体的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必然会产生种种客观需要。在任何情况下,个人的有意活动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的。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任何行动。可以说,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源于需要,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没有需要,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286页、514页.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需要是客观现实的,人更多的是社会的人,所以人的一切需要都带有社会性。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的性质、内容与满足的手段都与动物不同。人的需要还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即使是生理性需要,其追求的目标、实现的方式和发展的进程也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单就吃的需要来说,人的吃的需要从需要的实物内容到满足需要的方式,即吃什么怎样吃,都依从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依从于对社会经验的掌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5页.2.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需要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尽管人们有时把社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称之为社会需要,但严格地讲,需要仅仅指个体反映机体内部或外界生活的要求而产生的,并为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内部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以,需要又总是主观的,它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正因为需要是主观的,而需要的广度依赖于人的自身状况及其生活的物质条件,所以人的需要又表现为丰富多样性和个别差异性。如人有饮食、休息、婚配、育幼的需要,有劳动、学习、交往的需要,有审美、旅游、求知和创造的需要。由于主、客观因素,这些需要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又是千差万别的,主要表现在需要量的差异与需要质的差异。需要量的差异主要是指需要的种类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方法多少不一。有的人需要种类多,而且满足需要的方式方法也多;有的人需要种类多,但满足需要的方式方法很少;有的需要种类少,但满足需要的方式方法多;较差的一种是,有的人需要种类少,且满足需要的方式方法亦少。需要质的差异是指同一种需要有水平高低之别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方法不同。有的人需要的水平较高,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方法水平也很高;有的人需要的水平高,满足这种需要方式方法的水平不高;有的人需要的水平低,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方法的水平较高;较差的是,有的人需要的水平低且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方法的水平也低。3.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种水平上。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这是相对而言的。就总体而言,人是永远不知足的。人类也正是基于这种“不知足”的动力而不断发展着。从内容方面来看,需要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前者是指需要的种类增多或减少,增多是基本的、一般的趋势,减少是特殊的、个别的现象。如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先想分到一个好单位,满足这一需要后,要求加工资、分房子等需要的种类会越来越多。后者是指需要的水平层次提高或降低。提高是基本的、一般的趋势,降低是特殊的、个别的现象。如有的人发表论文,先是要求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后来发展到要发表在国家级、国家级重点、国际上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上等,需要的水平与层次越来越高。从需要实现的手段上看,需要的发展性还表现在实现或满足需要的方式手段,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小孩子想获得别人的玩具,极大的可能性就是哭或抢;而大孩子则会通过“欲擒故纵”、“花言巧语”、互换东西等手段来达到目的。可见,需要的动力发展性是需要的根本特点。4.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人的需要结构中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各种需要互为条件,又互为补充。一方面,精神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以物质需要存在发展为基础;物质需要的存在与发展又以精神需要存在与发展为条件。满足精神需要一般来说应以物质需要作保障,满足物质需要必须要以精神需要作指导。如果一味强调奉献精神而不落实经济待遇,会使人的心理产生极度不平衡,人的情绪就不稳定。另一方面,各种需要又是互为补充的。需要是人的活动的源泉,是不是说某一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的某种行为就不会产生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某一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但可以通过另一种需要的满足来保持个体相对的心理平衡。引发个体行动的那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一旦这种优势需要在现实条件下暂时得不到满足,仍然可以通过将其他需要转成优势需要,并通过它的满足来达到心理平衡。需要的这种整体关联性是普遍存在的,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某人在单位的物质待遇不佳,但人际关系和谐,深得领导器重,那么他的情绪就会稳定,心态较好。许多单位所提的“待遇留人、情意留人、事业留人”的稳定人才政策,也就是考虑到了人的需要整体关联性。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繁衍相联系的,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如人对空气、水分、食物、睡眠、性生活、安全、运动等的需要。自然性需要又称生物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类需要。但人与动物在满足自然性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存在本质的差异。动物只有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天然物质来满足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则主要靠生产劳动生产满足需要的对象,其满足需要的水平受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其满足需要的方式受文化习俗和个人特点的制约。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习、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类需要。它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当个体认识到接受这些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个体的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既包括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又包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人体的物质需要既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社会性需要的内容。例如,在对服装的需要中,既有满足人们防寒、防晒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满足人们自尊、追求美的需要的内容。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对劳动、交往、审美、道德、创造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特有的精神需要不断发展。人类对劳动和交往的需要是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需要有高尚与低级趣味之分。高尚的精神需要可以使人不断取得进步,而低级趣味的精神需要则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歧途。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图3-3)。图3-3 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摘自Maslow 1970)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层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如个体对食物、空气、睡眠、性、母性等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其他需要简直变得不存在了,即被生理需要掩盖了。古人说“衣食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2.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避免伤害和威胁的需要。一般而言,当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安全的需要就随之产生了。但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人们会把安全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安全需要是基本得到满足的。但我们依然能看到表现安全需要的现象。如在房子上安上防盗门窗;喜欢稳定的工作;避免从事危险的工作;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注意食品、药品卫生,等等。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例如,儿童希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和父母的爱。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在前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以后产生的。4.尊重的需要个体在前三种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如自强、自信、自主、支配他人、胜任工作、取得成就等,都是自尊的具体表现。他尊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如追求名誉、地位、尊严、威信、获得别人承认、引起别人注意和欣赏等,都是他尊的具体表现。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艺术家要创作,科学家创造发明,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基本满足以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见图3-4)心理的发展图3-4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rederrick Harlow,19051981)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是和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6)、人性能达的境界(1971)等。(二)需要的其他理论1.勒温的需要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勒温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紧张移动和缓和的连续性表现。紧张移动平衡和需要活动缓和是相类似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活动,以期使需要得到满足。需要的压力可以引起心理系统的紧张,需要满足后,紧张的心理系统就得到解除。反之,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动机受到阻遏,这种紧张的心理系统就会保持一定的时间,并使人具有努力满足需要或重新实现目标的意图。在需要分类方面,勒温把需要分为两种:需要和准需要。需要是指客观的生理需要;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例如,毕业时要写论文,写好的信要投入信箱等等。勒温所阐述的需要一般是指准需要,他认为,需要的强度在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2.默里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A.Murray)把需要看作个性的中心概念,并用来说明个性的动力结构规律。默里把需要定义为: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引起一系列行为的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绪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他指出,需要这种力量渗透到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调节控制着其他的心理活动。他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是个体行为所必需的。由于需要和个体的不平衡状态相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个体总是处在一种不平衡状态,因此需要经常推动个体活动的进行。默里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相互作用,人类的全部需要是一个系统。他还把人类的需要系统和环境系统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动态的系统之中。人类的主体和环境能够压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认为,人类动机是个人的需要(人的特征)和压力(环境特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需要是倾向性的因素,压力是促进性的因素。个人需要和环境影响相结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默里对人类的需要提出了多种分类,他指出,最防哪个边的是把需要划分为基本需要和次级需要两类。基本需要,又称身体能量需要,涉及到生理的满足,如对空气、水、食物、性等的需要。次级需要,又称心理能量的需要,涉及到精神或情绪的满足,如对成就、交往等需要。默里等人列举出二十种有代表性的需要:贬抑、成就、亲合、攻击、自主、对抗、防御、恭敬、支配、表现、躲避伤害、躲避羞辱、培育、秩序、游戏、抵制、感觉、性、求援和了解。他认为,这些需要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默里认为,各种需要之间有融合、互补和冲突的现象。他还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需要层次,各种需要在重要性上是有区别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基本需要最重要。默里认为,明显的需要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行为的经常性、持久性与强烈性直接测量出来;隐蔽的需要必须用间接方法加以测量。他和摩根(C.D.Morgan)共同设计了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被试的需要,他还设计了问卷来研究人类的需要。3.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阿尔德夫(C.P.Alderfer)认为,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不是五种,而是三种。他提出的三种基本需要是: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对一个人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大体上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方面的安全需要;关系需要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需要,大体上相当于马斯洛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成长需要是人要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大体上相当于马斯洛的尊重需要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