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论网络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关系.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论网络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关系.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论网络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关系.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论网络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关系.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论网络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论网络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光的理想国是形而上学构筑的永恒理念之世界的隐喻。 形而上学认为万物都能在作 为本源的“一”中被表象出来。在本源的“一”之外别无它物,绝对他异性的他者是不 存在的。而这个本源的一,从柏拉图的时代开始,就经常以太阳的形式的出现。太阳照 亮万物,万物藉着光显示出它们自身。这种光对物的表象正是体现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 式。在隐喻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建构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光 的理想国,在这个光的理想国里,万物都是以表象化的形式存在的。都是透明的,而没 有阴沉的物性存在。在理想国里,物是不会投下的阴影的,没有黑夜,而只有永恒的白 昼。 在第一章里,我试图分析了光的理想国在哲学史上建构及其特点。其实质也就是形 而上学的特点,其一是统一性,即一切都能在本源的“一”中被表象出来,其二是无时 间性,形而上学是极力要取消本源性的时间之存在的。 在第二章里,我论述了光的理想国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来外化它自身的,以及这种 外化的过程。 也即形而上学在现实世界的外化。 以物为线索, 分析了物经历的四个阶段, 即万物有灵的物,手工制作的物,机械复制的物,数字复制的物,在这个四个阶段中, 物之阴沉的物性是逐渐消失的,黑暗和光明的游戏以理性之光最终穿透了物为告终,黑 暗被彻底的驱逐。通过和的数字构拟出来的,以幻影的形式出现的物标志了理性之 光对物的暴政的最终实现。标志着光的理想国之永恒白昼的实现。而使得这种数字构拟 的物得以源源不断涌现和滋生的场域则是网络世界。 第三章是讲作为光的理想国之最终实现的光纤连接的网络世界。在这一章里,我是 通过光纤作为切入路径的,突出了目前勾连网络世界里作为媒介的光。在这里,用了一 个光因特网来代指目前的网络世界。光因特网是运行是运行在光之上的网络空间。突出 光是为了表现网络空间的两个特征 :其一是速度性,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光 作为媒介体现了对时间克服的极致。其二是从隐喻意义上来说的,光意味着照澈,意味 着表象。意味着对黑暗的驱逐。而在网络空间里,只有数字化的表象存在,是没有作为 绝对他异性的不可被表现的他者出现的,0 和 1 构成的太阳普照着这个网络世界,在这 ii 个世界里, 是不存在自持封闭的黑暗角落的。 也就说光因特网是光的理想国的最终实现, 是形而上学的实现。 形而上学对本源性时间的克服对应于光因特网中作为媒介的光对时 间的克服,自我被流放到了瞬间体验,本源性的时间无从生成。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 方式对应了光因特网的虚拟性特征,一切都是被表象出来的虚拟存在。他者和时间,这 个形而上学极力要否定和消除的,通过虚拟世界得到了真正实现。隐喻意义上的光的理 想国通过物理意义上的作为媒介的光波真正的降临了。 因特网中的所有的物都是在透明 的光缆中运行的各种频率的光波。光的理想国最终外化成了光网,万物皆光。我们进入 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时代的白昼。 第四章 在这一章中,是讨论主体的,光的理想国实现了,那么是否带来了形而上 学家们所设想的主体的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和解放呢。 网络空间的主体一方面实现了形而 上学式主体的特征:即无身体性,网络漫游是一种精神的投射;无时间性,主体只有碎 片化的瞬间体验; 无他者性, 与他者的邂逅在网络世界中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的。 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主体却并没有走向形而上学主体所拥有的自由,反而是深深 的陷入了奴役,走向了主体的消解。 第五章 在最后一章中,论述了如何走出光的理想国。即自我的救赎如何开始,如 何让消解的主体重新找回自身。重新置身于本源性的时间之中。本源性的时间只有在和 他者的关系中才能生成,这个他者不仅仅是列维纳斯意义上的他人,还包括海德格尔意 义上的体现着物性之物。这个他者本质上是无限。这就使得本章从两个维度来为在虚拟 世界中分裂的,蜕变的主体来寻找救赎之路,一个是面向他人的伦理维度,一个是面向 他物的审美维度。只有在伦理和审美的关照中,自我才能真正聆听他者的声音,才能感 触到无限的召唤,从而走出整体论的困境,走出消解的命运。 关键词:光的理想国,光因特网,形而上学, 网络世界, 时间, 他者 ,无限 iii abstract the utopia of light is the metaphor of the idea worid consructed by ontology. ontology believed everything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one .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one ,the absolute “the other” not existed. from plato ,the original one frequently emerged as the sun. the sun illuminates everything, all things displayed themselves by light. it embodyed the representation mode of thinking in ontology. in metaphor ,we can consider metaphies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construct the utopia of light centered around the sun .in this utopia of light ,everything emerged itself as image. everthing is transparent,thingness vanished。 in the utopia of light, thing dont drop shadow.there is no night and only everlasting day exists. in first chapter, i try to analyse the consruction of the utopia of ligh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hich essenti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tology. the first one is unity,everything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one. the second one is timeless,ontology made an almost effort to get rid of time. in second chapter, i analysed how the utopia of light realized itself by technology and its process. the prosess was divided by the thing clue into four sections. there are the animistic thing. hand-crafted thing,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hing, digital reproduction thing. in this prosess, thingness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 game played between brightness and darkness ended by the victory of brightness , darkness was banished thoroughly. the digital thing weaved by 0 and1 maked the realization of lights tyranny . cyberword is the field which digital thing surging and surging. in third chapter, i analysed the cyberspace connected by optical fiber, which as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the utopia of light . in this chapter, optical fiber is used as the clu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v light meida. optical internet is the cyberspace which swept over the light.giving prominence to the light is in order to bring out two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space. one is velocity , the velocity of light is most high in universe. light used as the media embodied the elimination of time in maximum degree. the other i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light means illumination ,reprensation and the elimination of darkness. in cyberspace ,there are only digital images and absolute the other which cant be reprensented will not emerge . the sun made up of 1 and 0 illuminates every corner in cyberspace. in other words , the optical internet is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the utopia of light . which is equal to the ultimate realiztion of ontology. the elimination of time in ontology correspond to the transendence of time by light in optical internet. man was exiled in the momentary experience,original time no longer emerged . the representation mode of thinking in ontology correspond to the virtuality of optical internet,everything is virtual reality. the elimination of time and the other which ontology dreamed of realized in virtual world.the utopia of light in metophorical sence become a reality through the light media in phsical sence. everthing in internet is light weave in any rate of frequency running through the optical fiber. the utopia of light ultimately realized itself in optical internet. everything is light. we enter into the daytime of technical era which heidegger mentioned. in forth chapter, i analysed the subject .do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utopia of light bring out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subject in maxium degree which ontologists imaged. in one hand, the subject in cyberspace realized ontological subjects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one is bodyless,roaming in net is spiritual projection , the second one is timeless. subject soaked himself in momentary experience. the last one is otherless, encouter with the other in cyberspace is impossible. in the other hand , the subject in cyberspace didnt lead to the freedom which ontological subject possess. on the contray ,the subject in v cyberspace was holded in bondage and led to disapper. in the last chapter, i analyse how to walk out the utopia of light , namely how to redeem the subject ,how to let the fragmental subject retrieve itself and relocate itself in original time .only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other can the original time emerge, the other include not only the other man but also the other thing. the essence of the other is infinity. this chapter find the two ways to redeem the fragmental subject in cyberspace .one way is ethnics facing to the other man ,the other way is aesthetics facing to other thing. only in the illumination of the ethnics and aesthetics can individual listen to the others voice and the call of infinity . only by it can we walk out predicament of holism and escape from the destiny of disapperence. key words:the utopia of light, optical internet, ontology.cyberspace,tme,the other ,the infinity 引 言 1 引 言 光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所在,光将物的存在揭示出来。使得物从黑暗和混沌中彰显出 它自身。有两种意义上的光,一种是审美之光,物在审美之光的照亮中,依然能保持着 自身神秘的内核,阴沉的物性得以在光中显示出来却永远无法被照澈。光引来的不是绝 对的揭示,而是使得神秘成其为自身,两者彼此依存。这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澄 明的本意是林中隙地,太阳通过空隙照进晦暗的森林,光明和黑暗在舞蹈中彼此揭示自 身。 而理性之光,则是一种暴政之光,在理性之光对物的照澈下 ,物是通透的,是没 有阴影的。灵魂以其沉潜的神秘性一直被喻为阴影,而没有阴影的物们是没有灵魂,没 有物性的。 在理性的强光中, 物之灵魂蒸发了。 在理性的操纵下, 商品大量的滋生繁衍。 商品是没有物性的物,是被理性彻底照澈的物,是形式的物质载体。它披着广告华美的 尸布,展示着转瞬即逝的命运。而数字复制的物,是商品的进一步延伸,最后的物质质 料终于割舍了,质料沦亡了,一切都是表象,都是形式,都是理性的强光中漂浮在虚空 之上的幻影。 理性之光将物蜕变为数字,而以数字形式存在的物是没有质料的,这种没有质料的 存在又使得物自身可以通过光波来进行瞬时传播, 即是将物通过各种频率的光波表象出 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物蜕变到了光中,一切皆是光。以光波形式存在的物在 光纤中高度运行,瞬时传播。一切都距离我们如此之近,都是完美的在场,庞大的距离 在光的瞬时传播中消失了。然而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距离的近并不能带来切近,什么是 切近呢,在真正的切近中是保持着疏远的,切近是物之物性的涌现,也即是物对我们的 倾诉,是天地人神在物四周的游戏。在切近中,我们体会到的是无限,是一种始终无法 被我们所内化的绝对的他者,是海德格尔怀着深深的乡愁式的情绪所描绘的庞大之物。 在技术时代的白昼里,物以光波的形态存在。形而上学所构想的光的理想国,也即 是理性之光暴政的王国通过物蜕变为光得以真正的实现。 而网络世界则是这些幻影之物 的源头所在,它不断地以零和一的数字之弦去弹奏着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物,这些物以 光波的形式流动。透明的比特之城就是依靠着 0 和 1 的精神构建出来的。在这个比特之 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 2 城里,没有绝对的统治者,而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说是这个无边广大的虚拟世界的国王。 虚拟世界的个体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了形而上学主体所要求的绝对的统治和自由。 他者在 虚拟世界中彻底的消失了,一切都是理性的表象,都是主体的外化。可以说,这是一个 人类主体外化出来的封闭王国,是一个镜子的宫殿。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物唯一的意义 和价值就是用浮薄的形象带来的瞬间快感体验取悦于个体。个体沉浸于当下的体验中, 沉浸于表象的谄媚中,本源性的时间不再涌现,死亡是被遗忘和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 是碎片化的时间。沉浸于碎片化的瞬时体验中的个体走向了自我的消解。 如何走出理性之光的王国,如何走出光明的暴政。如何让本源性的时间来临,如何 让消解了的自我重新饮那生命的酒。我们要引入那曾经被驱逐的黑暗,事实上,黑暗永 远不能消失,它只是被刻意的遗忘。而这黑暗,就是永远不可能被表象的无限,我不能 描述它,只能借着微光窥见它隐约显现的踪迹。无限闪耀在上帝通过他人的面孔对我们 提出的道德律令中,闪耀在崇高的事物引起的我们的浩叹里。 第一章 光的理想国 3 第一章 光的理想国 当太阳冉冉升起,第一缕微光划破混沌的暗夜。在黑暗中的物被光所表象出来,也 就是说籍着光,物彰显出了它自身。光将物揭示出来,表象出来,光使得物成其所是。 在这种意义上,光屡屡成为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的隐喻,德里达就认为西方哲学 史是光的形而上学史。而光的理想国就是形而上学意图构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神 秘和黑暗是不存在的,一切都能被作为本源的太阳表象出来。物体是透明的,是没有物 性可言的,在理性的强光之下被彻底的解蔽。光的理想国也是理性之光的暴政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理性支配一切。下面让我们来看光的理想国是如何在哲学史上建构的。 第一节 光的理想国在哲学史上的建构 光的理想国最开始是从柏拉图的哲学里闪耀出它的第一道光芒的, 让我们先来看柏 拉图的理念。理念在柏拉图的眼里是真正的实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则是 相对的,流逝的,生灭的。理念也是分层级的,最高的理念是善,海德格尔这样解读作 为善的理念“理念乃是在非感性的观看中被看见的超感性的东西,是身体器官不能把握 的存在者之存在。而且,在超感性领域的最高者乃是那种理念,它作为一切理念的理念 而始终是一切存在者之持存和显现的原因,因此它也就是那被叫做“善”的理念。 1” 善的理念其实是终极原因,是巴门尼德的“一”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喻中,这种终极原 因被比喻成太阳。 在洞穴喻中,被缚的穴居人象征着局限于现象世界的人,他们将东西的影子看成是 实物本身。而对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对那个离开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的 人来说,他第一次看到实在的事物,才意识到自己前此一直被影像所欺骗。逃出者的心 灵要经历一系列的转向,从阴影到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到事物本身,最终转向太阳。从 而得出结论“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 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2太阳在这里象征着终极存在 1 海德格尔. 路标m. 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1. 2 柏拉图著. 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274275. 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 4 的善,它是一切的原因。赋予万物以存在。 由此可知,柏拉图开启了西方思想史上对光的理想国的构拟。历经了中世纪,启蒙 运动,光的理想国以哲学化的隐喻形式闪耀在思想史的字里行间,成为形而上学所构拟 的世界体系的象征。太阳作为光的理想国里的统摄杂多的一,无论它是以至善,本体, 上帝,还是以理性的方式出现。 亚里士多德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 他将本体 ousia 当成形而上学研究 的基本目标。而本体也就是本原,就是万物由之产生又复归于它的那个东西。汪子嵩说 ousia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是其它范畴的主体(hypokeimenon,在背后或底下的东 西,一般译为载体或基质即是的东西 ) ,通过拉丁文翻译成 substance,本 体的意思就是是的根本或基本的是 。 ” 3这个 ousia 与柏拉图的理念又有着什么 样的关系呢,实际上 ousia 是柏拉图 eidos/idea 的别名。陈康先生指出,柏拉图对话 中作为狭义范围的“是者”的“相” (理念)的含义是: “它是永是者(aeion)或者严格 地是者(onton on,直译为以是的样式是者 )onton on(以是的样式是者)是 o estin on( 那个是是是的 )的最好的解释。 ” 4由此可见柏拉图作为理念的理念,万物的 原型,永恒的本质的太阳,实际上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 ousia,是万物之所以“是” 的根本所在。而亚里士多德的 ousia,作为第一本体,即将哲学定义为研究 on 本身的学 问,也开启了 ontology,即本体论,也称是论。ontology 一直被视为形而上学的主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诞生源自于希腊哲学和犹太-基督教圣经的冲突与融合, 而这种融合,确切的是用希腊哲学来解释圣经 ,用理性来阐释信仰,而这成了基督 教哲学的主线。法国哲学家吉尔松在中世纪哲学精神中认为,将信仰真理转化为知 识真理的努力是基督教智慧的生命。 而被希腊理性精神所改写的基督教是怎样构建它的 光的圣殿的呢。 沟通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思想,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津梁是普罗提诺, 他认为最高的本源是太一,太一超越一切存在,只能以否定的形式把握而无法直接下定 义。太一的绝对完满使得它向外流溢。就像太阳放射出光芒,第一个光圈是心智,接着 是第二圈,即灵魂的光圈。心智与灵魂不同之处在于心智没有物质性,是纯粹唯灵的, 而灵魂则是与物质性的肉体相结合的,灵魂又流溢出可感世界。在这个光的理想国里, 位于最低等级的,被黑暗所笼罩的是物质,物质是感受不到太一的光芒的。在这个由太 3 宋继杰主编.being 与西方哲学传统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17. 4 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m.陈康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9. 第一章 光的理想国 5 一作为绝对本源构成的光的理想国里。灵魂所追求的是超越形体世界物质的重累,从而 与太一达到合一。 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承继了普罗提诺的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光照说,将上帝比作 太阳,上帝的神圣之光使得人们的灵魂看见永恒。使得人们摆脱由原罪而走向的物质性 的堕落和灵魂之眼的盲视。 “正如对太阳可以指出三件确定的事,即它存在,它闪耀, 并且它照亮,对于你想知道的最隐秘的上帝,也有三件事,即他存在,他被知,并且他 使其它的事物被知” 5奥古斯丁的作为绝对光源存在的永恒在场的上帝,已经不是亚伯 兰罕,以撒,雅各的上帝。而是雅典哲学家的上帝。为了认识的信仰代替了为了知识的 信仰。 中世界宗教哲学家将上帝比喻成永恒在场的太阳,希腊精神改写了耶路撒冷的传 统。进入近代,教会的威信衰落,科学的威信上升,世俗文化代替僧侣文化,国家权力 取代教会权力。 如果说文艺复兴还是假借古代之名来削弱教会的化, 那么启蒙运动则是用自我的主 体代替了上帝的权威,将理性的自我确定为是永恒的太阳。启蒙的英文名是 enlightenment,是借心智之光,驱散黑暗,愚昧,扫除迷信之意。以理性,科学,进步 的现代精神构起了启蒙的宏大叙事。体现科学理性之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 “在关于 解释自然的思想中 ,狄德罗曾经把科学比作广大无边的大地,有的地方是明亮的,有 的地方是晦暗的。 我们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扩延光明的地带 。 ” 6在狄德罗那里,光 明是启蒙的隐喻。黑格尔也曾把启蒙运动说成是光辉的日出。作为启蒙运动的第一科学 家的牛顿,通过他的力学体系将宇宙看成是一部遵循可预见的客观规律的机器。英国诗 人蒲伯这样用创世纪的口吻来去赞扬牛顿: “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 神说,牛顿来吧,于是一片光明。 ”用隐喻的方式说牛顿带来了一个光明的理想国。笛 卡尔也用理性之光的方式作为理性的隐喻, 他强调要增强理性之光并有效地发挥它的作 用。在指导心灵的规则中,笛卡尔认为,对于想探究真理的人来说,不应该只局限 于一种专门的科学,因为所有的科学其内在都是相互联系的,他应该想想如何去增强理 性的自然之光。他认为直观是纯净而专注的心灵的无可质疑的观照,并且只能源于理性 之光。直观是认识真理的根本方法。理性之光其实就是真理之源。笛卡尔开启了认识论 5 奥古斯丁.独语录m.成官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8. 6 尚杰著.尚杰讲狄德罗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0. 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 6 哲学,而认识论哲学的基点也不过是把柏拉图的太阳变成了我思。我思是不可被怀疑的 一切认识的坚实基础,人的理性成了光源所在。在理性的光照中,万物在理性中被表象 出来,无所隐遁。 第二节 光的理想国之特征 (一)统一性 如上所述,哲人们所孜孜不倦的构筑着的光的理想国,也即是形而上学的理想国。 这个理想国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统一性, 统一性是来自表象活动, 即万物都可以在 “一” 中被表象出来,都可以还原成绝对的“一”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异己。表象活动其实就 是根据律,形而上学的追问方式就是“为什么” 。这种追问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物都是 有根据的,即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根据。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根据律一直以潜伏的形式统 治着西方思想传统,直到莱布尼茨在十七世纪第一次明确地把它公开出来。万物都有其 根据,而最后的根据则是一个最高,最真实的存在者。这个最高存在也就是光的理想国 中把万物都表象出来的作为终极原因的太阳。存在不再是本源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成了 存在者,时刻处于与终极根据的某种关联中,可以被终极根据所表象。没有什么隐藏在 黑暗中,一切都在光照中暴露出自己。光的理想国是绝对的白昼,一切都可以被表象, 不可被表象的黑暗是不存在的。 上文中关于光的理想国的历史的梳理主要就是围绕着这 一点。 (二)无时间性 光的理想国,也即形而上学的理想国,它不仅是依靠统一性奠基的,而且这个世界 是永不朽坏的,也即,是没有时间的。无时间性和统一性的表象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这种无时间性其实也建基在表象活动上。 让我们来详细的考察形而上学与时间的 关系。 形而上学以对本源性时间的遗忘为前提, 它出于对本质世界的追求而把那个流变的 现象世界和时间当做假象。时间最开始是涌现,作为涌现的时间才是本源的时间。它曾 经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保持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 那么本源的时间又是怎样被形而上学 吞噬的呢?即是怎样变成海德格尔所谓的流俗的时间呢? 第一章 光的理想国 7 让我们来回溯哲学史的源头, 哲学家最初被称作物理学家,或自然学家 (physiker) , 他们所探讨的对象是自然(physis) 。自然的本意在古希腊人那里是指从自身涌现出来 的东西。而这种自身涌现的自然相对应的时间观就是那种本源的时间观,前苏格拉底哲 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时间是一个做游戏的儿童,这个儿童虽然不能创造出游戏中的一 切,但他掌握着王权。万物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展现出来,时间发现了一切,它带来了运 动和变化,万物都浸润在时间里,从时间中孕育,又在时间中消亡。没有什么能抵御时 间的侵蚀,事物的生灭就像时间大海上的泡沫,在存在的那一霎有着瞬间的光彩,又转 瞬熄灭,归于沉寂,而时间的大海永远是不可窥破的一片黑沉。这种时间观就注定了赫 拉克利特认为我们走进又不走进同一条河。万物方生方死,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它 们在时机中涌现而又熄灭。这个流变的世界是让人恐惧的,让人觉得无可凭依。 巴门尼德通过存在概念的提出,将本源性的时间彻底的流放和驱逐了。他将真理与 意见对立,流变的现象世界属于意见,因而是不真实的。他将运动和变化排除在本质世 界之外。巴门尼德在知识的两条路中这样做出了他的选择, “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 能不存在的,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通向真理。 ”他所摒弃的那条路是“存在物是不 存在的,非存在物必然存在。 ” 7 前者是真理之路,而后者是意见之路,正是巴门尼德 对真理之路的追寻,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黑格尔就曾经说“真正的哲学思想在巴门 尼德起始了。 ” 8 在巴门尼德那里,存在者是这样的“存在物存在。因为它不是产 生出来的,所以也不会消灭,完整,唯一,不动,无限。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 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的东西。 ” 9 巴门尼德是彻底否认运动, 变化,生灭的,在他的哲学中时间的绵延之流是被摒弃的。从巴门尼德开始,存在者的 存在成了一个毋庸置疑的预设, 存在是自明的, 现成的。 存在者离开了我们的生存世界, 成了一个抽像的,无时机的存在物。 7 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 古罗马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 8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67. 9 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罗马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2. 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 8 与巴门尼德不承认时间不同,柏拉图的哲学里是接纳时间的,时间是天球的运动。 然而这种接纳其实也是对本源时间的一种否定, 因为他把时间看成是永恒的模本。 在 蒂 迈欧篇 中, 柏拉图区分了理念世界和现象界。 流变的现象界是永恒的理念世界的模本, 造物主是依照着理念的模型去造世的。为了使这个被创造的世界更像那个永恒的模型, 他用天球的秩序来模仿那整体中的永恒,制造了一个按照数永恒的运动着的模本,也就 是时间。柏拉图的时间是抽象化了的标度时间。时间等同于天体运动本身,也就是说时 间被空间化了。 时间被从具体的物和机缘中抽离出来。 它不过是永恒在现象世界的展开, 是永恒的影子和模本。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深入的探讨了时间,他认为时间是运动的数。对时间表征的变 化是持着否定的态度“我们不说,随着时间的过去学会了什么,或变年轻了,或变美好 了。因为时间的本身主要是一个破坏性的因素。它是运动的数,而运动危害着事物的现 状。 ” 10时间带来的变化危害着事物的原状,使得物在变化中磨灭,消耗,归于沉寂。所 以时间是代表着毁灭的。但是时间并不是毁灭本身,而是这种测度。也就是说在亚里士 多德看来,时间就像一条无限长的数轴,它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性质的时间。它抽掉了一 切关联结构,只是一种线性的时间流。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是对物理学时间的本质性概 括,这种时间是以遗忘本源时间为前提的。海德格尔认为后世所有冠以时间概念的讨论 在原则上都依附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时间的定义。 由此可见,无论是巴门尼德认为时间是不存在的,还是柏拉图认为时间是天球的运 动,是永恒的模本,抑或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的数,西方形而上学史都是以对 本源性时间的遗忘为前提的。或者说通过抽象的方式取消,压制了时间,极力克服时间 的自然涌现,将时间空间化了。永恒的,不变的才是真实的,而时间带来的流变则是虚 假的。对时间的恐惧和压制,乃至消解成了形而上学的一条隐秘的路线,也是光的理想 国中的特征。 10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1. 第二章 光的理想国的外化 9 第二章 光的理想国的外化 光的理想国,也即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仅仅停留在象牙塔中的哲学家 们的构拟里,不是仅仅以那经卷上的晦涩文字的形式存在,不是遥不可及的上帝之城。 相反,光的理想国最终是要在现实中外化它自身的,是要在大地上建立它的王国的。如 果说在启蒙运动,科技革命之前,光的理想国还持守于它自身,无力与神秘的自然相抗 衡的话。那么在启蒙运动之后,光的理想国就开始不断的通过外化它自身从而蚕食现实 世界。而外化它自身的手段正是通过科学技术。下面让我们来看科学技术是怎样作为光 的理想国实现自身的手段的。 第一节 光的理想国外化自身的手段 光的理想国是形而上学的隐喻。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形而上学是如何在尘世建立 它的统治地位的。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是形而上学的完成,也即是哲学的终结,虽然看 似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是哲学的纯粹解体,但实际上是哲学的完成。形而上学以论证 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而作为控制论的科学是形而上学的合法完 成。 “哲学在现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它已经在社会地行动着的人类的科学方式中找到了 它的位置。而这种科学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控制论的亦即技术的特性。追问现代技术 的需要大概正在渐渐地熄灭,与之同步的是,技术更加明确地铸造和操纵着世界整体的 现象和人在其中的地位。 ” 11来源于形而上学的,柏拉图式的表象计算性思维的操作特 性和模式特性依赖于科学获得了统治地位。 “哲学之终结显示为一个科学技术世界以及 相应于这个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可控制的设置的胜利。哲学之终结就意味着根植于西方- 欧洲思维的世界文明之开端。 ” 12我们也可以说,科学取代了哲学独立出来,是柏拉图光 的理想国的胜利,它由一种假想的状态真正的得以实现,凭借着理性的力量,一切都被 还原成数学,一切都被照澈了。 而真正践行科学改造世界力量的,正是与物质世界相交涉的技术。让我们来分析技 术。海德格尔说: “哲学转变为人的经验科学,转变为关于一切能够成为人所能经验到 的技术对象的东西的经验科学; 人正是通过他的这种技术以多种多样的制作和塑造方式 11 海德格尔. 面向思的事情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0. 12 海德格尔. 面向思的事情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2. 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 10 来加工世界,因此而把自身确立在世界中。所有这一切的实现在任何地方都是以科学对 具体存在的开拓为根据和尺度的” 13也就说科学是通过现代技术来塑造世界的。 现代性 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现代技术。为了说明现代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创造了 ge-stell 这个词,熊伟先生译为“座架” ,而孙周兴先生翻译为集置。前缀 ge-有聚集, 集合之意,而 stell 合乎动词摆置 stellen 有关的词组,比如订造 be-stellen,制造 her-stellen,表象 vor-stellen, 奥特对这个词是如此解说的: “作为整体的现代技术 的特征,是对世界中的现实的总体客观化。一切都变成可制作的了,一切都能被订造出 来。人类技术的扩展和蔓延不知道任何的界限.”现代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但是这种 解蔽不是自身展开意义上的产出,而是一种促逼着的解蔽,通过这种促逼着的解蔽,自 然被摆置了。 这种具有订造方式的解蔽, 是建立在对其它可能的解蔽方式的驱除之上的, 在场者不再作为显现而出现, 人们不得逗留于一种更为原始的解蔽中从而倾听原初真理 的回声, “集置伪装着真理的闪现和运作” 。 14 这种解蔽手段忘掉了自己域的本根, 总是想获得概念和实证活动上所标榜的绝对自 明性,确定性和实用性。海德格尔将这种倾向视为一种要完全摆脱掉缘起域所必然带有 的遮蔽或黑暗面,而去追求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那种“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赤裸光亮 的企图。那么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道是什么呢,他认为我们所要寻找的并不是把人类带入 危险境遇的作为理性之隐喻的致死强光,并不是光的理想国,而是一种与黑暗相匹配的 光明。一种对隐蔽之物的神圣道说。这种与黑暗相匹配的光明,其实就是将物之物性道 说出来的诗性之光,美学之光。 第二节 光的理想国外化的过程 物性的消失和光的暴政 (一) 物性的分析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认为,对物之物性的各种解释在西方思想史上占 有着支配地位。在西方思想史上,大致有三种关于物的定义:物是其特征的载体,物是 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的统一,物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其中形式和质料的结合这种解 释方式在形而上学史上占有支配地位,被用来解释一切存在者。但海德格尔认为,这三 种定义都没有真正的把握到物之为物的因素,而只是对这种因素的强暴和扰乱。第三种 13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0. 14 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m. 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8. 第二章 光的理想国的外化 11 形式和质料的结合只是出自器具的本质而非能切近物之为物。 物被遮蔽在这些流俗的观 点中,最终只能导致存在的遗忘和物性的消失。那么,如何通达物性自身呢,海德格尔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认为真正的物性需要靠艺术作品来开 启。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又制造大地。它们休戚相关的存在于物的统一体中。 作品建立 的世界是什么呢, 即是一个敞开的领域, 一种自由空间的设置。 而大地又是什么呢, “大 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把一切涌现者反身隐匿起来的涌 现,在涌现者中,大地现身而为庇护者” 15“大地让任何对它的穿透在它本身那里破灭 了,大地使任何纯粹计算式的胡搅蛮缠彻底幻灭了。虽然这种胡搅蛮缠以科学技术对自 然的对象化的形态给自己罩上统治和进步的假象。 ” 16大地其实就是一种物的幽闭和自 持,海德格尔曾经举过一个石头为例, “石头负荷并且显示其沉重。这种沉重向我们压 来,它同时拒绝我们向它穿透。要是我们砸碎石头儿试图穿透它,石头的碎块绝不会显 示任何内在的和被开启的东西。 石头很快就又会隐回到其碎块的负荷和硕大的同样的阴 沉之趣中了。 ” 17这种阴沉和幽闭是拒绝任何解释和任何穿透的,唯有在它尚未被揭示之 际,才能显示自身。 “现象学批评家斯塔罗宾斯基用致密一词来形容我们这里所说的物 的“幽闭”性质。 ” 18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艺术作品才能让这种阴沉,幽暗言说自身。下 面我们将从物的四个分期来具体看物性所包含的内容以及通达这种物性的艺术形式。 从 隐喻的意义上可以说,我们要具体分析光明和黑暗是怎样互相涌现的,是怎样舞蹈的。 而最终驱逐了一切黑暗的理性之光的暴政是如何实现的。 (二)物性的消失 、万物有灵的物 、万物有灵的物 万物有灵论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的,它构成了蒙昧人 的哲学基础。原始人通过自己出神,生病或者做梦时的精神体验,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和 肉体不同的可以进行独立活动的灵魂。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原始人进一步推想,世界上 的一切物,包括动物,植物,也包括无生命的实物,都有自己的灵魂,于是就将它们崇 拜为神。不仅人和动物有灵魂,而且自然界的万物也都有灵魂。 “在记录亚洲和欧洲阿 15 海德格尔,林中路m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4. 16 海德格尔. 林中路m.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829. 17 海德格尔. 林中路m.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8. 18 孙周兴. 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191. 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 12 尔泰语系诸部落的万物有灵观哲学的时候,卡斯特林说,每一块土地,每一座山岳,每 一面峭壁,每一条河流,每一条小溪,每一眼源泉,每一棵树木,以及树上的一切,其 中都融有特殊的精灵。树木和石头,湖泊和溪流的精灵满意的听着原始人的热心的祈祷 并接受着他的贡品。 ”19 在原始人的眼睛里,物体都是具有灵性的,他们保持着神秘的自持,是时刻要保持 敬畏的对象。物的这种神性,这种趋灵性,也即是在原始人类的视野中所意识到的物的 物性,也就是物的被人类惊异的目光所窥见的,但永远不会被照亮的黑暗内核。从另一 个角度我们也看以看出,灵魂在很多原始人类群体中都被等同于影子,不仅是因为影子 的这种飘忽不定,更是因为影子的这种浓重的,不可被窥破的黑暗构架起来这种类比的 津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