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洛克知识理论初探.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洛克知识理论初探.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洛克知识理论初探.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洛克知识理论初探.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洛克知识理论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 ;孥罕新粹南转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硪荥旱 签字日期:2 0 0 莎年年月为日 导师辩:右赫 签字日期:2 0 0 0 年7 月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约翰洛克( j o h nl o c k e ,1 6 3 2 1 7 0 4 ) ,是欧洲哲学史上的著名哲学家,近 代英国经验论哲学的杰出代表。洛克的思想博大精深,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 都可以在洛克这里找到思想渊源。洛克的知识论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知识的确实性、知识的范围更是洛克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洛克的知识论进行 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试图对洛克的知识理论中的一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客观 的评价。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洛克对知识性质的理论。洛克认为古希腊哲学家将知识 看作一种独立于人而自在存在的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知识是与人相 关的。洛克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对观念之间契合与否的知觉。基于这样的观点, 洛克将知识划分为四种:同一或差异、关系、共存和实在的存在。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洛克的知识确实性理论进行系统的阐发和剖析。在洛克那 里,知识的确实性即知识的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依据知识确实性的不同, 洛克将知识划分为直觉的、解证的和感觉的知识。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洛克的知识范围的理论。洛克认为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 我们从经验获得的观念的范围,甚至连这个范围也达不到。正是在这里,洛克否 定了人类建立物理的科学和神灵的科学的可能,表现出不可知论的倾向。这正是 洛克经验主义立场的逻辑必然。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洛克的知识实在性和真理的理论。为了解决观念与事物 本身如何一致的问题,洛克提出了他的知识实在性理论。在探讨知识的实在性时, 洛克突破了他关于“知识是人心对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所生的一种知觉”的界 定,提出了另外一种知识理论,即关于特殊事物的知识理论:感觉本身就是知识。 在此基础上,洛克认为真理就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的各种标记的分 合。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洛克知识论的后世影响。洛克知识论的后世影响是巨大 的,对1 8 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唯物论哲学家、企图走中间路线的休谟、康德以 及现代西方各个经验哲学流派、语言分析学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洛克知识论知识的确实性知识的实在性知识的范围 分类号:b 5 6 1 2 4 山东师范大学磺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j o h nl o c k e ( 1 6 3 2 - 1 7 0 4 ) i saf a m o u sp h i l o s o p h e ri nt h eh i s t o r yo fe u r o p e a n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t h em o d e r nb r i t a i n se m p i r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l o c k e t h o u g h ti sw i d ea n dp r o f o u n d , m a n ys c h o o l so fm o d e m w e s t e m p h i l o s o p h yc a nf i n dt h et h o u g h to r i g i ni nl o c k eh e r e l o c k e st h e o r yo f k n o w l e d g ei s t h e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i n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d e t e r m i n a c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 s e o p co fk n o w l e d g ei st h ec o r ew h i c hl o c k ep a y s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a r t i c l e i n t e n t i o ni st oc a r r yo n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a n de l a b o r a t i o n ,a t t e m p tt om a k er a t i o n a l 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o b j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o ns o m eq u e s t i o n si nl o c k e st h e o r yo f k n o w l e d g e t h es u b j e c to f t h i st e x ti sc o m p o s e d o f f i v ep a r t sa sf o l l o w i n g : t h ea i mo ft h i st h e s i s sf i r s tp a r ti sm a i n l yt oe x p l a i nl o c k e st h e o r ya b o u tt h e n a t u r eo f k n o w l e d g e l o c k et h i n k si ti si m p o s s i b l et h a tt h ea n c i e n tg r e e c ep h i l o s o p h e r r o g a r d sk n o w l e d g e 够o n ek i n do fi n d e p e n d e n tw i t h o u tt h eh u m a n a n dc o m f o r t a b l y e x i s t e dt h i n g s ,b e c a u s et h ek n o w l e d g ei s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h u m a n l o c k eb e l i e v e s t h a tt h el l a t n r eo fk n o w l e d g ei st h ec o n s i s t e n to ri n c o n s i s t e n t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w o i d e a s b a s e do nt h i sv i e w p o i n t , l o c k ed i v i d e st h ek n o w l e d g ei n t of o u rk i n d s :i d e n t i t y o rd i f f e r e n c e ,r e l a t i o n s ,c o e x i s t e n c e ,a n ds o l i de x i s t e n c e s e c o n dp a r tb r i e f l ye l u c i d a t e sa n da n a l y z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d e t e r m i n a c yo f k n o w l e d g e i nl o c k e t h e o r y , t h ed e t e r m i n a c yo fk n o w l e d g er n e r b si ti st r u ew i t h o u t p r o v e da n di t i su n i v e r s a l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b a s e do nt h ed i f f e r e n td e t e r m i n a c yo f k n o w l e d g e ,l o c k ed i v i d e s t h ek n o w l e d g ei n t ot h ei n t u i t i o n , c o n f i r m a b l ea n d p e r c i p i e u tk n o w l e d g e t h i r dp a r tm a i n l ye l u c i d a t e sl o c k e st h e o r ya b o u tt h es c o p eo fk n o w l e d g ei n d e t a i l s l o c k et h i n k sh u m a n i t y sk n o w l e d g ec a n n o ts u r p a s st h ei d e a ss c o p et h a t o b t a i n sf r o mt h ee x p e r i e t l c e ,e v e nt h i ss c o p ea l s oc o u l dn o ta c h i e v e j u s ti nh e r e , l o c k ed e n i e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w h i c hh u m a ne s t a b l i s ht h ep h y s i c a ls c i e n c ea n dt h e s p i r i t u a ls c i e n c e ,i td i s p l a y saa g n o s t i c i s m st e n d e n c y t h i si st h el o c k e se m p i r i c i s m s t a n d p o i n tl o g i ci n e v i t a b l er e s e t 2 国寨蒸筵夹攀曝惫攀璧稔变 t h e :f o u r t hp a r tm a i l 姆e l a b o r a t e sl o c k e st h e o r ya b o u tk n o w l 酣g e sr e a l i t ya n d 懿c o n c e p t i o n 搬t r u k q ,i no r d e rt os o l v e 酗戮t ob ec o n s i s t e n tb c o # e e n t h ei d e a sa n d t h i n g si t s e l f , l o c k ea d v a n c e s 械s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 鬻r e a l i t y j u s ti nh e r e ,l o c k e b r e a kt h r o u 驰h i st h e o r ya b o m t h en a t u r eo fk n o w l e d g ei st h ec o n s i s t e n to r i n c o n s i s t e n t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w oi d e a s , p u t sf o r ¥v a r da n o t h e r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a ti sa b o u ts p e c i a lt h i n g :p e r c e p ti t s e l fi st h ek n o w l e d g e 。i n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l o c k e t h i n k st h et r u t hi st h ei d e a sc o n _ f o r m i n gt ot h er e a lt h i n 簪, 鞣怒潮城蛾ye l u c i d a t e sa n da n a l y z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l o c k e s 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 。n l ei n f l u e n c ei sb e ,i t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s18 t hc e n t u r yf r a n c e i n i t i a t i o ns c h o i 粼, m a t e r i a l i s mp h i l o s o p h e 磊t h ea t t e m p tw a l k e dm i d d l e - o f - t _ h e - r o a dl i n e h t h 。r i e , k a n t , 舔w e l la st h em o d e m w e s te a c he m p i r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s c h o o l ,t h es p e e c h a n a l y s i s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 k e yw o r d s :j o h n 轴漱t h e o r y 斌k n o w l e d g e t h ed e t e r m i n a c yo f k n o w l e d g ek n o w l e d g e sr e a l i t y t h es c o p eo fk n o w l e d g e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隧6 1 。2 4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知识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占有突出的地位。尤其是近代认识论转向以 来,对知识的探求更成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对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本 性、知识的确实性、知识的限度的探讨成了哲学的中心,而这也正是近代认识论 转向的内在根据。 约翰洛克( j o h nl o c k e ,1 6 3 2 - - 1 7 0 4 ) ,作为西方近代经验论哲学的杰出代 表,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认识到知识论研究对于一切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问 题的讨论具有理论优先性的哲学家,是第一个明确地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关于知 识的性质、范围和确实性研究的哲学家。洛克认为,他在人类理解论的前三 卷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对观念起源的论述,对语言的分析,最终日的就是为了 第四卷对知识论进行详细论述作准备。因而,知识论在洛克哲学中居于非常重要 的地位。此外,洛克通过对知识的性质、确实性、范围等问题的有效探讨和系统 论述,给予了近代知识论一个较为完备的形态,从而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一个 完善的理论框架。 西方学者对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著作方面来看,主 要成果有:约尔顿的( j y o l t o n ) 的约翰洛克和观念的途径、意大利利尼 ( a g a r l i n i ) 的洛克哲学、美国格瑞特汤姆森的洛克、英国阿龙的约翰洛 克等。从论文方面来看,主要成果有:杰克逊( r j a c k s o n ) 的洛克对知识表 象学说的看法、约尔顿的论呈现于心灵的存在等。在国内,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洛克的知识论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和研究, 但他们大多都是从某一个问题、某一个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说明,而没有从整体上 对洛克的知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这就难免对洛克知识论性质的把握上出现偏 差。 本文力图从分析洛克的知识性质入手,对洛克关于知识的确实性、知识的范 围以及知识的实在性等理论作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从而对洛克的知识论所涉及 的问题做出合理地解释和评价。深入研究洛克的知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理论 中所蕴含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有助于我们揭示洛 克知识论对后世哲学,尤其是对英国经验论、康德和现代语言分析学派的影响。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知识的性质 洛克的知识论大厦建基于其对知识性质的论述之上,而其关于知识性质的探 讨是对传统知识论的批判、继承与超越,特别是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知识性质 理论对其影响尤其深刻。因此,本文首先对洛克知识性质理论的思想渊源进行考 察。 ( 一) 古希腊时期对知识性质的看法 在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正是智者学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学说使得 “人能否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这一问题变得明朗和尖锐,而能自觉地追问 这一问题则是认识论和知识论的探讨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 的那样,“这种普遍的怀疑主义导致了认识论的开端”。正是因为这种特定的怀 疑主义的背景,古希腊哲学中的认识论和知识论学说也就把回答“知识是如何可 能的”作为其理论核心了。而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所以,“知识的本性”的问题就具有了理论上的优先性。 巴门尼德把人们的认识分为:真理和意见。“把知识与意见区别开 来是古希腊人对哲学思维的贡献,意见是个别的,随时间、地点、个人而变 迁,知识则是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1 在巴门尼德看来,真理就是 人们常说的知识,是一种仅仅凭其自身就足以保证成立从而具有不容质疑性的认 识;意见就是仅凭它自身不足以确定能否成立的认识。在这里,巴门尼德实际上 把真理( 知识) 看成是独立自依的客观性存在本身。以此为基础,巴门尼德划分 了两条认识道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这是 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 通。3 h 真理之路”是一条神性之路,常人是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而只能通过 “意见之路”获得看来如此的意见。这样一来,知识和意见就被截然的分开了。 与巴门尼德相同,柏拉图也区分了“知识”与“意见”,但是他是从其理念 论出发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具体的事物世界和抽象的理念世界,理 念世界中的抽象观念是真实的,事物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是假的,后者不过是前者 的虚幻的影子。由此出发,柏拉图区分了意见和知识,认为感觉所把握的对象是 流变的可感世界,理智所把握的对象是恒一不变的理念世界;前者产生的是意见, 而后者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因此,在柏拉图看来,知识应该是对普遍本质即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念的把握,应该是绝对真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系统,“知识就是真的信念”。 在论证了知识的本性后,他进一步论证和解释了我们能否和何以获得这样的知 识,即回答“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回忆说”就是柏拉图对这一问题的回 答。“回忆说”不仅是对我们如何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的解释和论证,从某 种意义上讲,它也是关于认识的发生学理论。 由此可见,柏拉图与巴门尼德对知识的看法是一样的:二者都把知识的对象 看作是某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在巴门尼德那里是存在本身,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 而存在本身和理念都是独立于人之外而自在存在的。柏拉图较巴门尼德更进一步 的是,他在提出其具有深刻意义的知识定义,即知识是得到确定的真信念之后, 对知识何以可能也做出了详细说明。但是,柏拉图理念论本身的理论困境困扰了 其对知识的论述,即人们如何超越感性世界突入到对之一无所知的理念世界:或 者说,在认识过程中,认知主体如何到达认知客体。而这也真是整个欧洲近代认 识论所力图解决的唯一问题。 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知识的性质和获得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真的信念”,认为科学知识就是具有普遍性、必然 性的知识。“所谓科学知识,是指只要我们把握了它,就能据以知道事物的东西”, ”他的这一思想即科学知识是必然性知识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关于科学 知识获得途径问题,亚里士多德主张“科学知识不可能通过感官知觉获得”,“普 遍不能为感官所感知“”也就是说,感觉经验不是科学知识,只有对感觉经验的 论证和证明才是科学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科学知识获 得途径上是以演绎为主的,即演绎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知识获得中是唱主角,但 是,从科学知识的最终来源上却仍是经验主义的。他说“经验为创制和科学( 在 变动世界中是创制,在事实世界中是科学) 提供了出发点。”并且“我们必然通 过归纳获得最初前提的知识。因为这也是我们通过感官知觉获得普遍概念的方 法。”咖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知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完全意义 上的知识( 即科学知识的) 的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与柏拉图的概念在很大程 度上是一致的。“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知识含有秩序,没有秩序的感官经验称不 上知识。这种秩序或组织的概念,与柏拉图的理性( 1 0 9 0 s ) 的概念很相似。同 样,他认为知识由对事物进行属和种的分类组成,也就是由形式之间本质联系的 图解组成的想法,与柏拉图的同形式世界的结构相关的辩证法概念,也是类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似的。”1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他 的知识观本质上是经验主义的,是根本区别于柏拉图的。这一思想成为近代经验 论哲学的理论渊源。 综上所述,虽然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知识性质的具体描述不尽 相同,但是总体而言,古希腊哲学把知识看作一种独立于人而自在存在的东西, 而包含人的主体性的其他一切有关感性世界的认识都被宣布为虚妄的,是意见。 但是,事实上,人们不可能获得与人没有关系的知识,人类的知识是现实的具体 的认知主体的知识。 ( 二) 近代哲学家对知识性质的看法 欧洲哲学史上的近代是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进步提供 的有力的支持。这一时期,以培根为主要代表的经验主义者和以笛卡尔为主要代 表的理性主义者,对知识的性质、标准、范围以及知识如何获得等问题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 1 、培根、霍布斯对知识性质的论述 弗兰西斯培根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起源于经验的思想,开创了近代 经验论哲学。培根认为知识和观念来源于感觉经验,“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 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觉”,“知识的全部路程应当从感官原始知觉开始”,“真 理不能求知于任何时代的喜好”,“而是要在自然和经验的指导下来寻找”。例 由此,培根创立了近代经验论哲学关于一切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原理。 在培根看来,真正的科学知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某个权威的结论中演 绎出来的,而是对客观自然界的正确反映,“知识的主要形式不是别的,只是真 理的表象,存在的真实同知识的真实是一致的”。1 因此,科学认识就应该 根据自然界自身对它做出积极的规定,凭借着自然事物的证据,用经验事实来回 答问题,报告自然的真相,发现自然事物的原因。 霍布斯继承了培根一切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原理,他说:“一切观 念最初都来自事物本身的作用,观念就是事物的观念。当作用出现时,它所产生 的观念也叫感觉,一个事物的作用产生了感觉,这个事物就叫做感觉对象。”“” 这就是说,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是关于外物的性质的观念,是一切知 识的泉源。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分析培根和霍布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把外部世界存在的客观性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作不证自明的事实,并都认可这样两个基本理论观点:第一,知识作为观念性 的东西只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经验;第二,知识作为具有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 性的东西必须是在对个别的感觉经验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笛卡尔对知识性质的论述 与培根、霍布斯继承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知识观不同,笛卡尔继承了柏拉图 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在笛卡尔看来,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变幻不定的感觉不可能是 知识的来源,真的知识都只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们的“纯粹理智”,即只有天 赋的知识才是真知识。知识和意见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准是“清楚、明白”。凡是 清楚明白的认识就是知识,否则就是意见。 由此可见,近代哲学家在对知识性质的论述上,虽然在知识的来源上有不同 的立场,但是都批判的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将知识看作是对某种外在于人而客观存 在的东西的认识的理论,并把有关人的主体性以及其他一切有关感性世界的因素 纳入知识本质属性中,而这也正是洛克知识论得以体系化的前提。 ( 三) 洛克对知识性质的论述 洛克关于知识性质的论述,是对前人知识本质的继承、批判与超越。具体的 讲,培根和霍布斯提出了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经验的经验主义原则,洛克对此是赞 同的,由此他批判了在当时具有权威性的“天赋观念”,并提出其“自板说”,对 知识的性质进行了经验主义的论述。 1 、知识的性质 洛克对知识有明确的定义,他写道:“所谓知识,就是人心对两个观念的契 合或矛盾所生的一种知觉一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只是人心对 任何观念间的联络和契合,或矛盾和相连而生的一种知觉。”1 洛克用“知觉”一词指的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心灵对观念的契合与否所进 行的各种反省活动,“知觉,也就是心灵对观念的直接的认识和觉察,实即直 觉的别名。”o ”比如直觉是“直接的”知觉,推理是“非直接的”知觉。洛克认 为知识完全这种知觉,有了这种知觉就有知识,如果没有这种知觉,我们就只能 有幻想、猜度和信念,而却不能得到什么知识。 分析洛克的知识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洛克认为知识的本质是观念与 观念之间的关系,是人心对两个观念契合与否所产生的一种知觉。在考虑洛克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知识定义时,我们不能将这种关系理解为有某个特定的“契合”观念或“非契合” 观念,由心灵来知觉,就像心灵知觉“白”或“黑”的观念那样,如果这样来理 解,就歪曲了洛克的本意。洛克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对 心中各种观念的契合或非契合作出判断,而且这种判断是用命 题来表示的。”“3 1 洛克从他的经验心理学和语言理论出发,将命题分为两种:一 种是“心理的命题”,即一个人在心中通过将观念分开或结合而构成的命题;另 种是“词语的命题”,即用词语作为观念的标记,通过将词语分开或结合而构 成的命题。前者只能为个人所知,因此是私人的;后者则可以用于同他人交流, 尤其对于普遍命题的表达和交流,词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洛克的知识定义强调了知识和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质在于认 为全部知识毫无例外归根到底来源于经验。因为如果观念是形成知识唯一的依据 和材料,而切观念又都来自经验( 感觉和反省) ,那么知识只能来自经验便是 合乎逻辑的结论。因此,知识的定义完全符合观念起源的经验主义理论。 第三,洛克的知识定义强调了知识的对象只能是观念。洛克的这一观点与以 往的哲学家的观点有明显的不同。在洛克以前的哲学家那里,知识的对象是外在 于人而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在洛克这里,知识不是直接以外物为对象的,而是以 自己头脑中的观念为对象的。洛克认为“人心在一切思想中、推论中,除了自己 的观念而外,既然没有别的直接的对象,可以供它来思维,因此,我们可以断言, 我们的知识只有关于观念。”“”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没有观念就没 有知识。在这里,洛克就明显表现出主观主义的倾向。如果所谓知识就是观念之 间的某种逻辑关系,那么,只要人心应用逻辑规律去观察任何观念之间是同一还 是差异,矛盾还是不矛盾,即可得到知识,人类知识岂不就此被封闭在主观范围 之内吗? 如此一来,知识与狂热者的幻想、睡眠者的梦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区别, 疯子的狂想与哲学家的推理就都同样是知识了。我们从洛克关于知识的定义中不 难看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他没有把反映的结果和反映的对象区分开来, 从而得出了知识只是有关观念的结论。洛克力图使其知识的定义能把知识与幻 想、猜测、信仰等区分开来,还是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的。但是,离开了客观的认 识对象是不可能理解知识的本质的,这是洛克知识论的内在缺陷。虽然如此,洛 克的知识观把观念看作是形成知识的材料,而知识则是认识在获得观念的基础上 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他较为细致地探讨了认识从经验的发端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无疑深化了经验主义的知识学说。 9 山东师范大学硒士学位论文 2 、知识的分类 洛克对观念间的种种一致或不一致的关系做了细致的分析,可归纳为一下四 种,实际上也就是区分了四种知识。( 1 ) 同一和差异:当心灵知觉到观念a 是a , 这时观念a ( 对其自身而言) 是同一的,它与自身相符。当心灵知觉到观念a 不 是观念b ,这时观念a 与观念b 是差异关系,它们互不相符。对观念的同一和差 异的知觉是心灵面对各种观念材料时的第一步认知活动,也是最明白、最确定的 认知活动,无此则任何其他的认知、推理、想象等活动都不可能。( 2 ) 关系:人 心通过比较各个不同的观念,知觉到它和其他观念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必然联系。 如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即是对主谓两观念之关系的一种认识。这是一 种狭义上的关系。( 3 ) 共存:心灵对构成实体的复杂观念之中的各种观念的共存 或不共存的知觉,也就是说,即在有关特殊实体的知识中,人心知觉到某个观念 和别的观念永远共存或不共存于同一主体中,如在“黄金”观念中,特定的稳定 性、金黄色、比重、可熔性、延展性等观念总是互相伴随的,这就是共存,否则 就是不共存。( 4 ) 实在的存在:心灵对任何观念和实际的实在存在的一致或不一 致的知觉。比如心灵知觉到“上帝”的观念与实在的存在是一致的,于是可以说 “上帝是存在的”。n ” 可以看出,虽然按洛克所说,以上四种关系都是关于观念的契合与非契合的, 但它们的性质显然不同。大致来说,同一和差异实际上表示了一种逻辑关系,它 具有“a 是a ”或“a 不是非a ”的逻辑形式,它是保证一切知识可靠性的前提。 关系是指通过演绎或证明在观念之间发生的联系,它依赖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蕴 涵关系和严格的推理形式。共存是依据与事实的关系,它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至于实在的存在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到观念之外的存在,所以它不完全 是观念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洛克所说的“契合”与“非契合”并不是严格的哲 学概念。他用这两个词只是表达了一种意向: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对象,不 论这些关系如何表现出来,它们应当在逻辑上或事实上具有确实性,即它们要么 是“清晰的”、“明白的”、“复合的”、“相容的”、“一致的”、“不矛盾的”、“可证 明的”等等,要么相反。o ” 从上述洛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对知识的这种分类是企图从逻辑 结构上解决知识之本性的一种尝试。经验论一般关心认识的心理发生,重视知识 产生的心理过程,而洛克对观念之间关系的分类则表明他试图超越心理学,力图 从逻辑形式来规定人的认识。但洛克仅仅提出了观念的分类,而没有将认识的逻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辑形式方面的研究深入下去,这是其经验论立场的一个局限。 二、知识的确实性 知识的确实性问题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是洛克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它 主要包括普遍必然的确实性知识的来源问题,以及我们究竟有无能力获得以及如 何获得普遍必然的确实性知识问题。在知识确实性问题上,洛克受到了自古希腊 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洛克以前的哲学 家对知识确实性的看法。 ( 一) 古希腊哲学家论知识的确实性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一直有追求知识确实性的传统。这种传统认为,凡 是知识,都具有普遍必然性,否则就不是知识。科学知识是确实无误的,与意见 或谬误有着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知识应该是对普遍本质即理念的把握,应该是绝对真的和具有 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系统。柏拉图根据知识确实性程度的不同将人类的知识可以划 分为“想象”、“信念”、“了解”、“理解”四个等级:“想象”是对感性事物的肖 像的认识,是对实际东西的“摹仿”,是最低级的知识;“信念”是对感性事物本 身的知觉,是等级稍高的知识;“了解”是关于数学、几何学的知识,其对象是 理念世界,但又需借助予感觉图形才能把握,它认识的不是可感图形自身,而是 可感图形所代表的理念,它是等级更高一点的知识;“理解”是关于纯粹理念的 知识,它不借助任何感性的东西,仅凭推理,从理念到理念,从而认识理念本 身,所以它是最高级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由此可见,在柏拉图那里,普遍必 然的确实性的知识只能来自于我们的理智对恒不变的理念本身的把握。 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呢?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回忆说”:灵魂在进入 肉体之前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它认识理念,也就有了对理念的认识。只是在进入 肉体时受到玷污,而把原来在理念世界中获得的知识暂时忘记了。因此,柏拉图 认为,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回忆,而所谓的回忆就是力图以理智克制情欲,从而超 越可感世界的具体存在,以理智去追寻那纯粹的形式,并由对纯粹形式的超越而 把握那无形的理念的过程。这样,柏拉图的知识确实性理论就表现出鲜明的理性 主义特征,即理性对于确实性知识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理性就没有 知识的确实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知识确实性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深受柏拉图理性主义的影响,同样表现出 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亚里士多德认为,虽然经验为刨制和科学提供了出发点, 但是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三段论式的证明和推论,只有能证明的认识,才是 真正的知识。“我们无论如何都是通过证明获得知识的。我所谓的证明是指产生 科学知识的三段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追求经历了经验、 技术和智慧三个等级,每一等级有其不同的程度、满足不同需要的确实性知识, 惟有智慧是自在自为的,它自身就是目的。 由此可见,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知识的确实性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建构才 能获得。而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的推崇深深地影响了欧洲近代哲学,使这一时期 的哲学家在知识的确实性问题上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定的理性主义。 ( - - ) 近代哲学家论知识的确实- 陛 到了近代,人们才终于认识到只能从自身以及自身与自然对象之间去寻找确 实性的缘由和保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只有通过自我解放的人向他自己保证, 可认识事物的确实性才有可能。,c 埘近代哲学继承了古希腊哲学追求普遍必然性 知识的传统,在确认自然科学知识为确实性知识的前提下,寻求为科学知识的确 实性进行辩护。但是,在如何辩护上,经验论和唯理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存在 着明显的分歧和对立。 近代经验论的创始人培根认为亚里士多德不以事物、经验为根据,而是用“各 种范畴来形成世界”,“用他的逻辑毁了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有时也提及经 验,但在他那里,结论先于经验而存在,经验只不过是结论的例证而已。培根形 象地指出,亚里士多德“使经验屈从于他的意见,把经验带着到处走,就像一个 游行示众的俘虏一样。川“培根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从感觉经验 出发,依照他所制定的“三表法”进行归纳,就可以获得关于“形式”即自然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既符合客观实在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在这里,培根一 方面强调了确实性知识的前提必须是感官提供的感觉经验,这是他经验主义立场 的表现;另一方面。培根认为对感觉经验必须进行理性加工才能成为科学知识。 则体现了其理性主义的倾向。 睢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尔则反对培根认为获得既复合客观对象又有普遍必然 性的确定性知识必须从感觉经验出发的观点,认为获取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确实性 知识,只能从他的普遍怀疑的方法获取的、具有理性“自明性”的公理一“我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故我在”出发,通过严格的逻辑演绎推理,才能达到。人心的直觉能力和 演绎推理能力是获取知识的确实可靠性的根本保证:直觉就是明晰的心灵全神贯 注时所得到的一种不可置疑的知觉,它只来自理性之光;演绎则是连续的直觉, 它的可靠性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依赖记忆。笛卡尔写道:“离开精神直觉或演绎, 就不可能获得科学知识”;咖h 除了通过自明性的直觉和必然性的演绎以外,人 类没有其他途径来达到确实性的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之所以可能,就因为 心灵具有把握确实可靠性的直觉和演绎能力。在这里,由理智直观和推理所形成 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要靠理智的完满性来保证。既然真知识的有效性完全由理性 自身提供,与外界无关,那么它的客观有效性在那里呢? 由于否定了真理认识的 外部感觉来源,笛卡尔只好搬出上帝作为回答:一方面我们的理智可以被看作对 上帝无限理智的有限分有,所以,它虽然有限,但是完满的;另一方面,上帝不 是骗子,他不会捉弄我。所以,笛卡尔说,我们“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 取决于对于真实的上帝这一唯一的认识,因而在认识上帝之前,我是不能完满知 道其它任何事物的。”m ” 由此可见,培根和笛卡尔在为知识确实性问题进行辩护的时候,双方存在着 根本上的差异。经验论者培根突出强调一切知识的经验原则,认为感官经验是最 可靠的,因而确实性的知识只能从感官经验出发,依据他所谓的“科学归纳法” 才能获得;唯理论者笛卡尔则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能力,一般观念或抽象观念作 为真理性的东西,决不是来源于感官经验、从感官提供的经验材料中归纳、抽象 出来的知识,而是人生而具有的天赋的观念,因此,确实性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 对我们心中的天赋观念的把握。 ( 三) 洛克论知识的确实性 在知识的确实性问题上,洛克一方面继承了经验论者培根的观点,认为确实 性知识的获得必须从感觉经验出发;另一方面又吸收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 认为确实性最高的知识是直觉的知识,而感觉知识的确实性最低。下面,我们就 详细的分析一下洛克的知识确实性理论。 1 、知识的确实性即知识的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 洛克首先对知识确实性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洛克认为,“知道和是确实 的一样,我知道的,即是我确信的,我所确信的,即是我知道的。达到知识的, 可以叫确实性,缺少确实性的,不能叫知识。”。”由此可见,洛克视确实性与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等同,洛克认为存在着一种能被主体认知的绝对确实的认知形式,与主观( 即 使拥有最高程度的同意、主观确信,这二者不能称作知识) 相区别。洛克把用历 史的、显明的实验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与在数学、道德学中包含普遍真理的“科学” 的知识区分开来,认为后者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包含确实的和普 遍的命题。“他坚持认为,严格普遍的命题永不会被经验归纳的一系列步骤证明 为正当的”,确实的和普遍的命题具有逻辑先天的知识所具有的特征,这“构 成了他的知识理想,组成了他对我们人类理解力所拥有的容量的价值进行检验的 基准”。“”他认为,关于这种不证自明的命题之所以确实有力,其理由和基础还 没有人指出来,因此,“我对确实性所谈论的不是教给人们获得确实性的一种方 法,只是试图指出确实性这种古老而唯一的方式由何成立”。啪1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洛克那里,确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不证自明性和普遍 必然性。 2 、确实性知识的等级 由于人心知觉观念的契合与否的方式不同,知识就具有不同的确实性或明白 性。洛克根据这些不同的方式,将知识分为“直觉的”、“解证的”、和“感觉的” 三种。 ( 1 ) 直觉的知识。它是指人心“不借别的观念为媒介就能直接看到它的两 个观念间的契合或相违这种知识”。嘲它可凭人们的直觉立刻观察到。比如“白 不是黑”、“圆非三角形”、“三比二多”等就是这样的知识。 洛克对这一类知识作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在人类弱点底范围以内讲, 这种知识就可以说是最明白,最确定的”,“我们一切知识底确定性,明白性,就 依靠于这种直觉”。嘲1 洛克断言,直觉所获得的知识“是不可反抗的,它就如同 日光似的,人心只要把其视线转向它,它就会立刻强迫人来认知它,它不使人心 有一毫踌躇,怀疑,或考虑,它只使人心立刻充满了对于它的明白知觉。”嘲这 类知识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清楚最可靠的知识,连怀疑论者都无法否认。“一个 人如果于这种确定性以外,想求一种更大的确定性,则他所求的自己亦不知是什 么,而且他这样只表示他想当一个怀疑学者而又当不了。”嘲 确实可靠的知识除了直觉知识外,还有一种基于直觉之上的证明的知识,亦 即解证的知识或者论证的知识。 ( 2 ) 解证的知识。它是指通过一系列中介观念予以证明和确定的知识。例 如,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比较“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和“两个直角”这两个观念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间是否符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既和三内角之和又和两直角相等的其他角的中 介,便得知它们是相等的。数学和几何学是这类知识的典型代表。 洛克承认,解证知识的明白性不如直觉知识,因为它必须借助于一连串的中 介观念,并且随着中介观念的加多,论证过程的加长,明白性会随之减弱。并且 在解证的知识中,两个观念之问有一个乃至一系列中间的观念。这些中间的观念 常人不易发现,须要费力去观察、思考才能找到,而且也常有遗漏,不易做到全 面。 但是,在洛克看来,只要论证过程每一步中的两个观念的一致或不一致都以 直觉知识为依据,达到了直觉的确定性,那么,推理的最后结论也是和直觉知识 一样确定可靠。他分析道,推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直觉,整个推理过程不过是一 连串的直觉过程,推理不同于直觉的地方仅在于推理中含有直觉本身所不具有的 记忆因素;推理之所以成立,其本质仍在于直觉。所以,洛克说:“在次一级知 识中,就是在所谓解证的知识中,一切中介观念只有凭直觉乃能有所联系。离了 直觉,我们就不能达到知识和确定性。”“” ( 3 ) 感觉的知识。所谓感觉的知识,即关于特殊事物存在的知识。而客观 事物的存在,由于不是心灵的直接对象,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便达不到直觉的确定 性和论证的确定性,但这毕竟超过单纯的或然性,所以仍是一种知识。洛克认为, 感觉的知识表现在我们心中的观念有时是很明显的,感觉感知的外物存在也是没 有问题的。洛克对感觉知识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在他看来,对于般的感觉经验 是没有理由去否认的。 这样,洛克便把知识的确实性归结为直觉的、解证的、感觉的三个等级。直 觉的知识确实性最高,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