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蕴渤 z 7 年,月2 e l 辩的 学理论 的著作 这种比 传统逻 法的结 谈不上 由于本 “日常 语用逻 本 思想于 自己特 用学的 它在“ 缺乏严 或者当 一体, 用学思 实现其 四 实际上 摘要 思想。 总之,本研究揭示了墨家语用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这些思想的意 义和价值,其成果对墨家辩学及深化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本文通过运用哲学理论和经验等方面的知识,深入分析了墨辩的的逻 辑推理方式,探究了墨辩的谈辩原则和辩论技巧,并使之能够系统地处理管理 实践中的多样性,研究管理者或从业人员应如何有效地增进言语表达、分析、 评价和沟通的技能,彰显了墨辩名辩智慧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墨辩;论辩;语用学;语境 i l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fm ob i a nh a sm a n yr e s u l t si n2 0 t hc e n t u r y t h e r ea r em a n yp h e n o m e n ao f c o m p a r i n gt h ew e s tw i t ht h ee a s ta n di n t e r p r e t i n gc h i n e s et e x t sb yt h ew e s t e r ni d e a s t h i sp o i n tt o s o m ee x t e n tr e s t r i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o fm o i s m t h et y p i c a lm e t h o do f s c h o l a r si st oc o m p a r ep a r a g r a p h so fm oz i 研ma r i s t o t l e sw o r do rl o g i c a lc l a i m s m ob i a ni s t a k e na ss o m e t h i n gl i k ea r i s t o t l e sf o r m a ll o g i c t h es o u n d n e s so fc o n c l u s i o n so b t a i n e db ys u c ha s o r to fc o m p a r i s o ni sw o r t h yo fr e c a s t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p a p e r , t or e - c o n s t r u c tm ob i a no n l y b yu s i n gw e s t e r nt r a d i t i o n a lo rm o d e m f o r m a ll o g i c ,o rt ou s et h em e t h o do fi n t e r p r e t i n gm oz ib y m oz i , w i l ln o to n l yf i n i s ht h ew o r kt or e c a s tm o i s td o c t r i n eo fa r g u m e n ti nt h en e wb a c k g r o u n d o f h i s t o r y , b u ta l s on o ta b l et od e v e l o pt h ew i s d o mi nm o i s ma n dt oa p p l y i n gi ti ns o c i a ll i f e m ob i a nm a i n l yc o n c e r n st h ea n a l y s i so fo r d i n a r yl a n g u a g e h e n c ei ti sf u l lo fd i s c u s s i o n s a b o u tp r a g m a t i c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o n t o l o g i c a la n de p i s t e m o l o g i c a lr o o to fm ob i a n ,t h ea u t h o r s o fi tt o o kt h em e t h o do fa n a l y z i n go r d i n a r yl a n g u a g ew h e nt h el o g i co fl a n g u a g ew a st r e a t e d t h u si ti sf u l lo fp r a g m a t i ci d e a s i ti sh e l di nt h i sp a p e rt h a tt h em e t h o do fp r a g m a t i cl o g i ci s m o r ep l a u s i b l et oi n t e r p r e tm ob i a ns i n c ep r a g m a t i c sa n de s p e c i a l l yp r a g m a t i cl o g i ch a v e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 t h et e n dt or e p l a c et h em e t h o do fc o m p a r i s o nb yt h em e t h o do fm a k i n gaf r a m ea n df i ni ti s a l w a y sr e f u s e di n t h i sp a p e r t h ep r a g m a t i ci d e a si nm ob i a na r et h es a m ea st h a ti nw e s t e r n p r a g m a t i c si no n es e n s e b u tt h e ya l ed i f f e r e n ti na n o t h e rs e n s e m ob i a nh a si t so w l ls p e c i a l p r a g m a t i ci d e a s t h es a m ea s p e c t so ft h e ma r ee x p l o r e di nt h i sp a p e r b u tie m p h a s i st h ed i f f e r e n t a s p e c t sa n dg i v es o m ea n a l y s i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u d y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f o l l o w i n go p i n i o n sa r e d e f t v e d 1 m ob i a nh a st h el o g i cw h i c ht a k e sa r g u m e n ta si t sf e a t u r e t h er e a s o nf o rm ob i a n 嬲t h e l o g i co fa r g u m e n ti st h a ti ts t u d i e sf o r m sa n dl a w so ft h o u g h ti nt h ef l a m eo fa r g u m e n t i th a s g r e a tl i m i t sa n dn or i g o r o u sf o r m a li n f e r e n c e t h es t y l eo fa r g u m e n ti n c l i n e st oe m p h a s i sp r a c t i c a l e f f e c to fa r g u m e n t 2 t h e r ea r em a n yi d e a sa b o u tc o n t e x ti nm ob i a n m o i s t sd o n tt a k el a n g u a g ea sm e i ro b j e c t 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ra ss y m b o l i ct o o l s ,b u tt a k ew o r d sa n dt h i n g s ,c o n t e n ta n df o r m s ,弱au n i tt h a t i i i i sc a l ln o tb es e p a r a t e d i te m p h a s i z e st h eh u m a na n ds o c i a lp r o p e r t yo fl a n g u a g e t h ei d e a sa b o u t c o n t e x ti nt h ed o c t r i n eo f a r g u m e n to f m o i s m s h o wt h a ti ti sf u l lo f p r a g m a t i ci d e a s 3 t h ei n f e r e n c ei nm ob i a nh a st h ep r o m i n e n tf e a t u r eo fp r a g m a t i c s i no r d e rt oa r g u m e n t a n dc o n v i n c eb e t t e ra n dr e a l i z et h e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s 。m o i s t sd i s c u s s e di n f e r e n c e sl i k ep i ,m o u , y u a n ,孤f z h i a n ds o o n 4 m ob i a ne m p h a s i z e st h ep r a g m a t i ci d e ad a n g s c h o l a r si nt h ep a s tt i m ei n t e r p r e t e dd a n g a st r u t h a c t u a l l y , d a n ga n dt r u t ha r en o te q u a l a c c o r d i n gt om o i s ta n a l y s i so fd a n g ,i th a s p r a g m a t i ci d e a s i nas u m m e r y , t h i sp a p e rr e v e a l st h ec o n t e n ta n df e a t u r eo fm o i s m aa n dt h em e a n i n ga n d v a l u eo ft h e s ei d e a s t h e s e sr e s u l t sa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f o rt h es t u d yo fm o i s td o c t r i n eo fa r g u m e n t a n dr e s e a r c h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o g i c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h a sa n a l y z e dl o g i c a li n f e r e n c eo f m ob i a n ,a n de x p l o r e d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 t e c h n i q u e so fa r g u m e n ti nm ob i a nb yu s i n g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e o r i e s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i tc a nt r e a t w i t hv a r i o u sp r o b l e m si nm a n a g e m e n t i ts t u d i e st h a th o wm a n a g e r so rw o r k e r si m p r o v et h e i r a b i l i t yt oe x p r e s s ,a n a l y z e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e i ta l s o s h o w st h ev a l u eo fm o i s tw i s d o mo f a r g u m e n ti na p p l i c a t i o n so f m o d e mm a n a g e m e n tp r a c t i c e k e y w o r s :m ob i a n ;a r g u m e n t ;p r a g m a t i c s ;c o n t e x t i v 目录 目录 引言:非形式逻辑视野下的墨辩研究l 一、研究背景1 二、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3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4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6 第一节墨辩逻辑的产生和思想特征6 1 1 1 墨辩逻辑产生的历史背景6 1 1 2 墨辩的内容特征7 第二节墨辩研究的语用学转向1 2 第二章墨辩的语用学分析1 5 第一节墨辩中的语用学思想研究1 5 2 1 1 墨辩对“名”的研究1 5 2 1 2 墨辩对推论方式的研究。16 2 1 3 墨辩对语用谬误的研究1 7 2 1 4 墨辩“当”的语用思想2 2 第二节墨辩的语境思想研究:。2 7 第三章墨辩语用思想的回顾与总结3 3 第一节墨辩的语境思想3 3 第二节墨辩推论形式的语用特点3 4 第三节墨辩“当 的语用学思想3 5 第四章面向生活世界的墨辩逻辑墨辩语用在现代管理与交际实 践中的应用3 8 v 目录 第一节言谈论辩与为义3 8 第二节辩论技术4 2 第三节对谈判的启示4 3 4 3 1 言行一致4 3 4 3 2 善于倾听4 4 4 3 3 懂得让步4 5 4 3 4 不要自相矛盾4 5 参考文献4 6 v i 引言 墨辩语用学思想探析及其在现代管理与交际实践中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墨辩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不仅体现在相 关著作和文章在数量上的大幅度增加,还体现在这些著作和文章在质量上的提 升。此外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方法的进化也是其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崔清 田等学者在名学与辩学一书中曾就墨学的研究现状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述, 他们认为对中国古代名学与辩学是否是中国古代逻辑的思考是讨论“中国逻辑 史的一个根本性的先决问题。他们指出,近代以来国内学者们往往是以西方 传统形式逻辑为依据去解释和重构墨家辩学的方法,作为科学方法来要求有其 根本缺陷。他们对这种研究方法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其所得有三:第一,使墨 家辩学研究摆脱了经济学附庸的地位,转换了指导研究的观念,走向全新的发 展道路;第二,推动墨家辩学研究在校训墨辩的同时,更注重辩学思想的 系统阐述和整理;第三,切实、有效地在中国知识界传播了西方传统行事逻辑”。 “其所失有二:第一,模糊了对于目的、对象、性质及内容不同的墨家辩学与 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认识,使二者的比较失去了前提。第二,专注于墨家辩学 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在具体原理与概念上的比照对应,对形成和制约西方传统 形式逻辑以及墨家辩学的历史条件缺乏足够的分析,影响了对这二者各自特有 的内容与性质的认识 。 何洋认为对墨辩研究推动了整个墨学的复兴,同时也促成了中国逻辑 史的创立和发展;然而前期对墨辩的研究存在着大量东西比较,据西释中 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墨学理论价值的繁荣和发扬。他进一步论述了 这种局限性的所在:首先,进行东西比较需要我们对中国和西方的东西都有相 当深入的了解,显然这种要求一般人难以达到。为了达到目的,一些学者转而 通过按照西方的学术标准来重建中国的古代学术,进而与西方学术进行比较。 墨经是一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百科全书式的古代典籍,具有系统的论辩学理论,通常被称 为墨辩 回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7 ,p 6 - 2 8 1 引言 也就是说先据西释中,再进行中西比较。例如,学界比较流行的方法是集中对 比墨子与亚里斯多德的著作或有关逻辑的语录,把“墨辩”看作是类似亚氏的 形式逻辑一样的东西。这种比较所得到的结论的真实性是值得重新审视的。究 其原因在于,中国在近百年的中西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种 崇拜西方文化的潮流,把本该属于各自特点的性质加进了外来的价值标准。这 是一种以西方逻辑为标准来解释中国逻辑的做法,由于这种比较体系本身是以 错位为前提的,所以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据西释中是一种特定的解释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据西释 中 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据西释中作为一种解释方法,本来没有什么对与 错的问题,但它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在进行墨辩研究的时候,要想 全面地把握其义理,单纯采用某一种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单纯采用据西释中 的方法来研究墨辩,得到的是西方人眼中的墨辩,这如同仁者见仁或智 者见智,同其本义相差太远。在近几十年里,不断有人注意到据西释中法来诠 释墨辩的局限性。温公颐曾多次强调要注意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性( 参见 温公颐:中国逻辑史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沈有鼎提出“让墨 经自己来注释自己”的诂解原则,( 参见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 9 8 0 年版) 对中国名辩学研究中那些赶时髦现象进行过严肃的批 评。 笔者认为,阐释墨经不仅可以用西方的东西,也可以用东方的东西, 既可用现代的、进步的、先进的东西,也可用古代的、既有的东西,关键在于 它应该是大家都比较清楚的东西,能够说明问题的东西。对墨辩研究的方 法很多,墨辩研究的名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如沈有鼎强调比较与具体分 析的方法,崔清田提倡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仅仅以西方传统逻辑或所谓现代形式 逻辑来框构墨辩,或者仪仪固守于“以墨论墨”的方法的结果,不仪无法完成 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墨家辩学进行新的历史定位,而且更谈不上发扬和光大我 们古老的墨家辩学智慧,使之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随着语用学尤其是语 用逻辑的出现,我们认为采用语用逻辑的方法来阐释墨家辩学的更为合理。语 。崔清田:近代墨辩比较研究法的回顾与反思,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3 期, p 2 4 2 9 。李春泰:论墨子与亚里斯多德逻辑学的差别及其意义,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 p 3 4 4 1 2 引言 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问。究其发展程度而言,语用 学仍然是一门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学问,虽然在西方已经广泛开展研究,并且具 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但并未建立起一套公认的科学体系。语用学是从自然语言 即日常语言中产生的,是从研究自然语言的“当 与“不当 问题开始的。而 墨辩是以对语言的日常分析为主,因而其中充满了关于语用学的论述。由 于本体论、认识论的根源,墨辩的编著者在对待语言逻辑的方法论上采取“日 常分析”的方法,这使得墨辩包含丰富的语用学思想。中国古代几乎没有象亚 里斯多德那样的以变项( 字母) 来代替具体思维内容的语形结构,只有“彼、 “此、“然”等这些词,在今天看来,它们是可以作变项的,且一般说来,变 项并不是逻辑重点研究的东西。从语用与语用逻辑的视角来看,墨家辩学不仅 是“求真的工具,而且也是“求当 的工具,墨家辩学的“有效性 是一个 综合性、多样性统一的范畴,它覆盖了“语用逻辑”的“有效性”领域,在相 当程度上已经认识到( 语义上的) 真实性、( 语用上的) 恰当性与真诚性,以及 ( 语形学或形式上) 正确性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因此,合理而又恰当地把握墨 家辩学与现代语用学、语用逻辑( 综合性) 有效性及其关联性策略,对于当代 社会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与交际,对于重构和开拓墨家辩学的“语用逻辑”思想 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尽管国内早已有学者尝试对墨辩的语用逻辑的解析,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方 面的研究仍然较为零散,无法使人们从杂芜的图景中窥其全貌,更有论著中出 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墨辩语 用逻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当前对墨辩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熊育兰等认为目前探究墨辩 中的逻辑学说的著作不多;还有学者认为对墨辩的探究应当与现代西方语言逻 辑进行比较,从古代逻辑研究中构建现代逻辑体系。墨经中集中了关于语言 逻辑、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的论述。这其中关于经验科学的研究, 现实意义不太大。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尤其是语言逻辑在上世 熊育兰,刘斌:墨经中的语用学浅探,新余高专学报,2 0 0 3 年第8 期,p 5 3 引言 纪二三十年代才在西方开始蓬勃发展,直到现在仍然是十分活跃的领域。所以, 目前开展对墨经中语言逻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其次,就墨辩本身来说,墨家辩学乃是关于汉字符号的语义、语用之学。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论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论证。笔者认为墨家辩学本来就 是发生在生活世界之中,它是面向社会日常交际过程的论辩、对话之学;又是 论证种种人文价值合理性和推广其普遍效力的“人文思维逻辑”。也就是说,它 是关于论辩人文价值( 如“兼爱 、“仁爱”) 合理性、正当性与普遍性的“语用 逻辑 或“非形式的”逻辑。揭示这种“逻辑机制”,不仅是中国古代“逻辑” 思想研究的基本使命,也是弘扬古老的名辩智慧,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通过谈 辩、对话达成公共理性提供可以资用的传统智慧。因此,合理而又恰当地致力 于墨家辩学与现代语用逻辑的沟通与融合,则可以使古老的墨家辩学对于人际 间的有效沟通与交际,对于谈辩、论辩与创新思维发挥其应有的现代价值,对 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同样具有积极的贡献。 最后,墨家辩学对于中国管理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近二十年,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研究的热潮下,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 对中国墨家管理思想的研究。当然,跟儒家管理思想研究成为传统管理思想研 究的“显学”,有数不胜数的研究成果相比,墨家管理思想研究仍显得寂寞,不 论是研究论文还是论著都还比较有限,研究的范围也尚待拓展。本文通过对墨 学精华墨辩的语用学解读,进一步把墨家管理思想的研究由理论层面延伸 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本研究认为墨家辩学思想中的论辩艺术对现代商 务中的谈判工作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上述表明,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墨家辩学研究的方法论上。在继承前人对墨 辩逻辑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语用逻辑的角度对墨家辩学中论辩理论进行重新 解读,改变了以往学界以西方传统逻辑或所谓现代形式逻辑来框构它的做法, 摆脱了仅仅固守于“以墨论墨 的方法的窠臼,从而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墨家 辩学重新进行了理解。 4 在实践层面,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述。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本章从墨辩逻辑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墨学思想特征进行阐 第一节墨辩逻辑的产生和思想特征 1 1 1 墨辩逻辑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原有的维护奴隶制度的“礼仪 受到严重的冲 击和破坏,正所谓“礼崩乐坏”、“名实相怨久矣 。大动荡的社会环境,为各种 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孔子首创儒学,提出“克己复礼 等一系列政 治伦理主张,企图挽救日趋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命运。墨翟逆儒家而起,“作墨 经以立名本 ,宣扬“兼爱”、“非攻 等思想观点,与儒家展开论争。此所谓“世 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子显学) 儒墨两家相互辩难和对立,首开“百家 争鸣 的先河。墨辩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当时诸子百家争论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治伦理这个中心。代表不同阶级、 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各个学派,力图通过游说辩论宣扬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 思想主张,使之为社会所认同,甚至为统治者所接受。这种现象同传统思维重 视人伦,轻视自然的倾向有关。从墨家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 同”、“节用等十大主张来看,也无一不涉及政治伦理问题。 在此历史条件下,墨辩逻辑的产生自然带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具有 鲜明的实用性质。鲁胜在墨辩序中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 他 认为中国古代名学应起源于孔子的“正名,而墨辩则奠定了名学的基础。 墨辩之为名学根本,在墨家著述中有很多例证。墨家在非攻、公输 几篇里指出:现在人们都认识到杀一个人是不义的行为,但是君王却无端地屡 次发动战争,大量杀戮人民,反而颂扬其为义,并与古代“禹征有苗”、“汤伐 纣”相提并论,这真是“少见墨日黑,多见墨日白 ,混淆了事物的类别。从“正 名 和政治需要出发,墨家提出了许多条关于自然事物、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 6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方面的定义。 哲学对逻辑学的创建和研究有很大影响。“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是认 识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世界的本源、本质是超乎形质、无形 无质的东西,无论是“道 、还是“气 、“无”等哲学范畴,都没有也不可能作 出明确的科学界说。人们对事物的研究一般不从形式、结构、要素的分析开始, 而是通过超越事物类别的譬喻、比附等方式达到笼统的、直观的把握。中国古 代科学是经验形态的科学,缺乏对事物的性质和类属关系的深刻研究和认识, 无法完成向理论形态的过渡。 因此墨辩逻辑之缺乏形式化和证明理论,直 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先秦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直接影响了墨辩逻 辑的整个面貌,也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它未来的发展轨迹。 1 1 2 墨辩的内容特征 墨辫是以论辩为特征的逻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加以阐释。 ( 一) 墨家对“辩”的定义 在经上和经说上中,墨家对“辩”作出科学的定义和明确的说明。 “辩,争彼也。”“彼,不两可两不可也。 “彼”应解释为一对矛盾命题。“不两 可两不可也 ,是指象“彼是牛”和“彼是非牛 这样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观 点:既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又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见,“辩”就是围绕一 对矛盾命题是非的论证和反驳。 所谓论辩就是在对话中进行论证和反驳。墨家对“辩”的论述,已经超越 了具体的论辩实例,是从具体论辩材料中抽取出来的论辩的一般性问题,并在 定义的高度上揭示了“辩”的一般性质和特点。墨家对论题的分析,是很深刻 透彻的。“因为进行论证用的是与主张相反论题的讲话者的对话形式。所以,对 于什么样的陈述句是已给出的陈述句的矛盾句? 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兴趣。 “因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在哪一点上讲话者驳倒了他的论敌”。 威廉夫妇 在逻辑学的发展中提到,这个问题导致了亚氏命题篇对当关系的学说。 国列宁,列宁全集,第3 8 卷,p 1 9 4 鸯张晓光:墨辩逻辑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辽宁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6 期,p 3 5 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p 4 4 7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墨家始于辩,止于辩,并没有把理论探究继续下去,深入到直言判断之间的关 系。因此,墨辩逻辑从研究旨趣和对象上规定了它的论辩逻辑性质。 ( 二) 墨辩逻辑是以论辩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工具 小取篇论述了“辩 的目的和任务:“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 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家从朴素的唯物主义 观点出发,认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存在“是非之分,因此,判别“是非”就 成为理论上的首要任务。思想上“是非 的考察一般从三个方面:国家的治乱、 事物的类同类异关系和名实关系。分清这三个方面“是非的最终目的是“处 利害,决嫌疑,在实践中解决理论上的“是非”问题。如此,论辩直接与社会 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是非判断服从于价值判断。侯外庐指出:“中国古代名家的 辩察,其所辩所察,多在社会政治与天道人道范围内,其名辩思想和实际主张, 皆直接相关,甚至浑然一体。”墨家“正名”的努力是其价值观的典型体现。 在现实政治利益和论辩斗争的刺激下,墨家开展了逻辑研究。然而墨辩逻 辑的价值取向是区别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 其原因如下:亚氏逻辑的孕育和诞生正值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形成和繁荣 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思想活跃,辩风盛行,切其辩论内容之深之广,非中国 先秦所能及之。亚氏创立逻辑学,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时代的召唤。他试图澄 清人们思维的错误。亚氏形式逻辑的诞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帮助, 反过来推动了它向前发展。亚氏对逻辑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抛开了实用功利 的沉重包袱。 因此,如果说墨辩逻辑和亚氏逻辑都是在“辩”的刺激下产生的话, 那么,亚氏逻辑作为科学研究工具与科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伴随着西方科 学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而墨家的功利观把逻辑学引导到实用的途径上, 使之成为政治伦理的工具。中西两个逻辑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两者的发展 前途。 ( 三) 墨辩从论辩角度阐发了“三物 范畴 “故、理、类”以范畴形式提出,是墨辩逻辑推论的基本依据。“故”, 是指立辞的根据或理由。在客观世界里,“故”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即事 物因果联系的因。在思维中,在辩的过程中,所立的“辞 ,必须有充分的客观 依据,即“辞以故生”。同时,要鉴别立辞的正误,也必须做到“明故 。墨家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p 4 1 6 8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为了保证辩论的论证性,指出了充分的“故”是立辞的旨要条件,显示了论辩 逻辑的重要特征。 “理 ,是指立辞遵循的规则。在墨家看来,仅有“故 是不够的,还必须 找到把“故与“辞”联系起来的“理”,即“道路 。“辞以理长 ,是说根据 一定规则从“故 到“辞进行推演,以保证立辞的论证性。 “类”反映事物间的异同关系。“故存在于类中,只有从事物的类属关系 出发,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才能达到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立辞”必 须“明故 ,“明故”要先“察类”。墨辩对事物的类同类异关系进行了相当 深刻的探讨,反映了“类”的重要性。 “三物”范畴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墨辩逻辑的理论基础。“三 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 ( 墨子大取) 把“故、理、类”作为立辞的基本 依据加以阐发,充分反映了墨辩逻辑的论辩特征。 亚里斯多德创立的三段论包含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结论通过前提中的大 小词以中词为媒介推得。他把三段论分为三个格,并宣称:“每种证明,每种演 绎推理必须凭借我们讨论过的三个格而进行。” 我们注意到,三段论是推理的方法,认识的方法,然后才是证明的方法。 三段论首先作为一种推理形式存在,这符合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但我们不能 把“三物”范畴同三段论等同起来加以研究。“三物 范畴至多提出了推论的逻 辑依据,而不是推理形式。在理论研究上,墨家跨越了人类思维过程的必经阶 段直接在论辩意义上论述了“三物范畴”。 ( 四) 墨辩对“名”、“辞”、“说”和思维规律的阐述反映了其论辩逻辑性质 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对概念、判断、推理的研究角度不同,“名”、“辞 、“说 是作为“辩 的一般形式提出,并将之置于论辩过程中加以考察的。 1 对“名”的解释 从一定意义上讲,“名”相当于形式逻辑的概念。“言也者,诸口能之,出 名者也。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 小取) “以名举实 ,意思是 说用“名”提出“实 。“举,拟实也”,说明“拟 有“模拟 之意。这里,墨 家把概念和语词混同起来,未能做出明确区分。 “名,达、类、私。 ( 经上) “达 ,相当于范畴,“类”,相当于普遍概 念:“私”相当于单独概念。“名 ,有“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 回亚里斯多德:( 论辫篇,p 1 0 7 9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有“以居运命者”和“以居运命者 。墨辩没有探究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这些划分至多出于政治上的“正名 需要,而不具有逻辑意义。 2 对“辞 的解释 “以辞抒意 ,指“辞 是用以表达思想的。( 荀子正名篇) 指出:“辞 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是说,“辞”是把不同的“名”连接起来表达 某一思想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墨辩里的“辞 相当于传统形式逻辑 的判断。 亚里斯多德在命题篇中相对独立地研究了判断,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 直言判断进行了分类,后人据之总结出四种判断形式及其对当关系。判断理论 和概念理论一起,共同构成了亚氏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基础。然而,与亚氏对判 断研究的角度不同,墨家既没有探讨“辞”作为一种思维形式的逻辑特征,更 没有对之作出科学、系统的分类。 “辩 ,争彼也。“彼”指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命题。形式逻辑对直言判 断的对当关系的研究在墨辩中表象为对论题之间关系的研究。墨家分析了 同一素材的论题之间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指出只有可以相非的两个论题 “辞 ,才是彼,才能构成真正的“辩 。由此可见,墨家在“辩 的范畴内研 究了“辞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反映了墨家作为论辩逻辑的重要特征。 3 对“说 的解释 在物类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墨家提出了“以类取、以类予的总原则,即 根据事物的类同类异关系进行证明和反驳。“三物”范畴是对各种具体论辩方法 的理论概括。 小取提出了四种主要的推论方法:“辟、侔、援、推。辟也者,举他 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日: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 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之,予之也。 很显然,这些推论方法 或论辩方法是从论辩的角度加以规定的。 在传统形式逻辑中,推理是从前提到结论、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程。在 完成某个推理之前,结论是未知的。论辩中,论题相当于结论,是论辩者作为 已知的东西提出的,其论证活动只是为了晓之于人。虽然论证一定运用推理, 但两者的目的和思维活动方向恰恰相反。在人类思维的一般过程中,推理是先 陈祖军:论( ( 墨辫逻辑中概念的辩证法,求索,1 9 8 9 年第6 期,p 2 8 1 0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行的,论证是后行的。墨家没有研究形式逻辑的多种推理形式,也没有探讨推 理和论证之间的关系。墨家又一次跨越了人类思维的必要阶段,直接在“辩” 的范畴内考察和研究了思维活动的一般性问题。 4 对思维规律的解释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思维活动时必须遵守的。墨家主旨在“辩”,对 思维规律的研究就很重视,“因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在哪一点上讲话者驳倒 了他的论敌。 圆 墨家在经说下里对思维规律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正名者,彼此彼此可, 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 此且彼也) 。彼此止于彼此, 若是此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彼也。彼此可,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意 思是说,彼明只能举彼实,此名只能举此实,即一定的名反映一定的实。“彼此 不可,彼且此也,此且彼也。是指如果彼名举了此实,而此名举了彼实,则就 发生错误。由此观之,墨辩以“正名”原则提出了同一律的基本思想。经 下说指出:“通意后对,说在不知其谁谓也。是指在实际论辩中,必须首先 领会对方的意思,然后才能就之进行论证或反驳。这是同一律思想在论辩原则 上的体现。 经下说又提出了矛盾律的思想,“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 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彼或不当。 “彼,不两可也。 意思是说变量中 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彼,不两不可也。是说变量双 方的是非之争,符合事理、情理的一方就为胜家。这比矛盾律更进一步,指出 论辩双方必有胜负之分,体现了排中律的思想。 综上所述,墨辩之作为逻辑,是因为它研究了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逻辑 思维形式,“名”、“辞 、“说 和思维规律。墨辩之作为论辩性质的逻辑, 是因为它在“辩 的范畴内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带有很大的理论局限性;而 且,它缺乏严格的形式推论,论辩手法倾向于重视实际论证效果。 赵继伦,张通明:关于墨辩的逻辑推论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宁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 第1 期,p 2 0 - 2 3 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p 4 4 1 1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第二节墨辩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逻辑研究工作者对墨辩进行研究,应立足于现实,不做无意义的探寻。 随着语用学尤其是语用逻辑的出现,有学者开始尝试采用语用学的方法来探究 墨辩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我们认为采用语用逻辑的方法来阐释墨家 辩学更为合理。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问。西方语 用学是继语形学和语义学之后语言逻辑的又一分支。莫里斯曾提出“语用学是 处理在一定行为内所发生的指号及其起源、用途和影响的指号学部分”的见解。 美国语言哲学家蒙塔古在语用学与内涵逻辑中更多地对语用学作了界定: “语用学除表达式及它们的指称对象外,还包括表达式的使用及它们使用的可 能语境。 而今天公认是巴西勒尔于1 9 6 4 年提出的的语用学概念,他认为指号 在各种不同的语言和超语言背景中使用,随着背景变化,指号对解释者即接收 者的影响也随之改变。 就语用学发展程度而言,语用学仍然是一门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学问,虽然 在西方已经广泛开展研究,并且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但并未建立起一套公认 的科学体系。语用学理论是在2 0 世纪下半叶开始深入研究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从其发展过程和研究范围看,语用学可分为形式( 理论) 语用学、描述语用学 和应用语用学。论辩理论则属于应用语用学的范围。论辩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 式,论辩理论是交际理论的一种,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使对方接受某一论题 或观点而进行的推理论证。论辩的论题( 或论点) 已经不是一般论证的论题( 或 论点) ,而是与语境紧密相联系。“只有当某一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针对某一命 题表达一定的( 肯定或否定) 立场,从而表明说话人或作者确切地站在某一立 场时,它们才是论点。而当这些表达方式共同试图证实或否定某个命题以达到 认为协力解决意见分歧时,这样一系列话语便构成了论辩。” 语用学是从自然语言即日常语言中产生的,是从研究自然语言的“当”与 “不当 问题开始的。而墨辩是以对语言的日常分析为主,因而其中充满 了关于语用学的论述。由于本体论、认识论的根源,墨辩的编著者在对待语 言逻辑的方法论上采取“日常分析 的方法,这使得墨辩包含丰富的语用学思 想。 函莫里斯,等:指号、语言和行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9 ,p 2 6 2 转引自张斌峰: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思想一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维度,职大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p 5 【荷兰】爱默伦,荷罗顿道斯特:批判性论辩,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p 3 2 - 4 8 1 2 第一章墨辩的理论概况 首先,对墨辩语用学思想的研究是为适应弄清楚名辩学真实面貌的需 要提出的。 墨家辩学的复兴得益于近代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传入。近代西方逻辑的传 入,使得墨家辩学又一次得到了重视与研究。然而近代以来墨家辩学的研究倾 向之一是,认为墨家辩学等同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这样一种研究倾向,使得 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框架和模式去诠释和重构墨家辩学成为墨家辩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按照这种方法所呈现的墨家辩学,其丰富的内容及自身的特质却被 置于视野之外,从而失去了对墨家辩学原有面貌的认识,失去了对墨家辩学个 性的考察。有鉴于此,许多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有所反思,并 且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名学和辩学与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 4234.3-2024外科植入物金属材料第3部分:锻造钛-6铝-4钒合金
-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七电场第2讲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练习含答案
- 《品牌规划方案》课件
- 高中信息技术 《虚拟现实初探》教案 沪教版选修5
-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 第1节 压强第2课时 压强的综合运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三 游三峡-小数除法信息窗2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除法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
-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离子反应教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 2023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4章 圆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 切线长定理教案 (新版)沪科版
- 2024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2.1.3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新版)冀教版
- 应急管理工作格言
- 如何做好研究生导师
- 矿泉水厂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狼人杀上帝记录表
- 【知识解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题图集
- 信息组织元数据
- 关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 2023-2024年大学试题(大学选修课)-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试题库(含答案)
- 供电可靠性(初级)理论普考题库及答案汇总-上(单选题)
-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实践探究 论文
- 氯化锂蒸发结晶干燥工艺
- 管理学基础:从美食谈起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四川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