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引 言 . 1 一、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内容 . 4 (一)贪污性质的犯罪 . 4 (二)受贿性质的犯罪 . 6 (三)行贿性质的犯罪 . 12 二、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 . 13 (一)安史之乱之前唐代前期的肃贿 . 13 (二)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后期的肃贿 . 17 三、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特点 . 21 (一)立法成熟 . 21 (二)量刑科学 . 23 (三)处罚严厉 . 24 四、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与借鉴价值 . 27 (一)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 27 (二)鉴唐明今,完善现代惩贪肃贿法律制度 . 30 结 语 . 35 参考文献 . 36 致 谢 . 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40 i 摘摘 要要 贪污腐败现象作为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诸多因素的消极反 映,从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中,都时刻危害着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贪污腐败猖獗的古代中国,上至皇帝、下到地方大小官员,大多都程度不同 的扮演着腐败的角色。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加强对官吏犯赃行为的处罚与管 理,都在防治官吏贪污受贿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唐代,作为一个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巅峰的王朝,经过大量的探 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内容较为全面,结构较为严谨的惩贪肃贿法律制度。 唐代法律形式多样,有律、令、格、式等多种形式,其法条严密、完备是唐代 在惩治贪官污吏的立法方面一个重要的特征,其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唐律 12 篇中规定了各种各样的官吏赃罪,内容涵盖各个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 律将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经济犯罪概括为“六赃”罪,是中国法制史第一 次明确规定“六赃”罪名,具有重大的立法开创性。 单论唐代肃贿法律制度,可以说是细致严密,集合了历代惩贪肃贿法律的 经验,具有立法成熟、量刑科学和处罚严厉的特点。虽然其法律制度相当完善, 但仍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在执行过程中仍免不了走上由廉转贪的道 路。皇帝在其执政前期往往都能严惩腐败,大力推行肃贿法律制度,但到了后 期,往往就因为享乐导致懈怠,放松了对贪官污吏的惩罚力度,最后就前功尽 弃,贪风成行。究其原因是由于礼法冲突、立法目的与实际实施的矛盾、皇帝 意志高于法律和反腐败立法的特权性这些局限性导致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利益的驱动下,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当前,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党内、在国家机关中,的的确确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现 象,而且还呈现出越演越烈的趋势。惩贪肃贿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也不是一 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如何建设廉政制度已经成为当今各国都要面临的一个重 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虽然唐代肃贿法律制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唐代的惩贪 肃贿立法无论是立法技术的先进程度还是内容的完备程度都可以说是集历代惩 贪肃贿立法之大成,其成就也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它的法律规定对于我们现在 治理相关犯罪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构建当代中国的惩贪肃贿法律制度无论 ii 是严密法条还是立法技术都有必要借鉴古代的经验来予以完善。 关键关键词词:唐代 肃贿法律 惩治腐败 iii abstract as the passive reflect of the social ingredients such as politic, economic, culture, and moral etc, corruption has been endange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 throughout the china ancient history, even throughout world ancient history. in the ancient china, corruption is severe, the phenomenon of corruption exists mostly from the emperor to the local officials. so most rulers of every dynasty are focus on the pun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officials corruption, make consistent efforts on the corruption preventing of the corruption of officials. as the dynasty which put china feudalism society to the peak of glorious, tang dynasty establish a corruption preventing and punishment legal system with comprehensive content and preciseness structure through plentifu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ang dynasty has various legal forms such as rule ordinance order constitution. the rigorous and maturity of the rules ar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 dynasty legislation on the punishment of the corruption. the detail rules written in the tang dynasty law cover every aspects of the corruption crime of the official. especially, tang dynasty generalizes six kinds of gathering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to the crime of “six bribes”.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a ancient legal history make sure the crime of “six bribes” which has important inaugurating meaning in the legislation history.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orruption punishment in tang dynasty is particularly and rigorous,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s of ancient dynasties, it has the characters of the mature legislation, scientific punishment and hard penalty. although its legislation is very rigorous, but it could not break away from the historical principal of the feudal society, the executing of the legal system could not avoid the way to the corruption. the emperor was always punishing the corruption and executing the law, but when they step to the last period they are slack because of enjoyment and loose the control of the corrupt officials, then abandoned the strictness of legal executing. its reason is iv the conflict of the ceremony and the legislation, the legislation point and the executing, and the emperors volition and the privilege of the anti-corruption. tod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rruption is hard to be stopped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the profits. we should realize that the corruption exists in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al department, and the phenomen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ggressive. punishment of the corruption is not a simple project, it cant be finished in short perio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corruptness system now is an important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 faced by most countries government. although tang dynastys legal system has its limitation, but its advancement and rigorous content is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dynasties corruption punishment. its achievement is glorious and could not be denied. its rules are valuable to us to learn to punish relative crimes, establishing modern chinas bribe legal system, we need to learn the rules and legislation technique from the ancient experiences. key words: tang dynasty bribe punishment law corruption punishment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所谓“肃贿” ,肃即是整顿治理、整饬的含义;贿即是贿赂,意为财物、以 财物买通别人,肃贿的含义就是整顿治理以财物买通别人的贿赂行为,其同义 词有“惩贪” 、 “肃贪”等。古语云: “国家之败,在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 也。 ” 国家的败亡,是由于官邪;官吏的失德,是在于欲宠贪贿。贪赃枉法、吏治 不清,严重影响着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甚至会给封建专制君主带来统治 危机的灾祸。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视对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惩治 与防止。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有关惩治官吏贪污的法律,基本上伴随 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而产生,惩贪肃贿贯穿着中国自国家产生以来的整个古代 史。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力图从完善立法上实现对惩治官 吏贪污受贿行为的实施,以惩治行贿、受贿和介绍受贿等。 贪污贿赂做为一种犯罪,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的较早,早在夏商周时代, 贪赃枉法现象就引起了统治者的足够重视。我国最早的关于惩贪肃贿的立法可 以追溯到夏朝。 夏书曰: “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 “恶而掠美为昏, 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 商朝建立后,统治者制定官刑惩治官吏职务 犯罪,规定了对官吏“三风十愆”的处罚。西周建立后,政治、经济、文化日 趋发达,做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奴隶制法制逐步趋向完备,惩 贪肃贿的法律款目有所明确。司寇吕候制定吕刑 , 吕刑是周穆王时期制 定的重要刑事法典,定立了“五过之疵”的规范,其中的“惟货” 、 “惟来”两 种过犯行为,就是专指贪污勒索,受贿吃请的腐败罪行。战国初期,魏国李悝 所著法经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其对惩治官吏贪污贿赂犯罪 很是重视,主要集中在其第五篇杂律 “六禁”的规定中,其中的“金禁”就 是关于官吏受贿的禁律。秦国自商鞅变法,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奉行重刑主 义,强调“圣人治吏不治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封建王朝, 厉行法制,整肃吏治,严惩贪污。两汉时代,是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我国早期封建法律制度的转折变化期。从统一 左丘明: 左传 ,岳麓书社 2001 年版,第 126 页。 刘光显、张泗汉主编: 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39 页。 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研究 2 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国家基本制度来说, “汉承秦制” ,秦汉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汉承秦制,虽然废除肉刑,去除了秦时的某些酷刑,但对贪赃行为的查处比秦 时更加系统、严格。从零星记载的汉律看,汉代对贪污受贿施以重刑,包括免 官、禁锢、徒刑、弃市等。汉武帝时制定了汉官典职仪 ,规定十三部刺史察 问郡县,考察官吏,以六条问事。六条中有三条涉及到官吏贪赃枉法、徇私舞 弊、侵渔百姓等罪。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百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长 的时期,战争频繁,朝代更替不已。由于长期的战乱频繁,南北对峙,因此在 整顿吏治、惩贪肃贿方面显得力度不够,但仍从立法上作出了努力。 魏律在 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创辟请赇律 。 晋律则把盗律分为请赇 、 诈 伪 、 水火 、 毁亡四篇。南北朝多继承魏、晋律。可以说,在惩贪肃贿的 法律系统化方面,魏晋南北朝超过了前朝。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 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每当盛世出现,总是和吏 治密切联系的。所以唐代统治者继承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传统,把惩治官 吏的违法犯罪视为预防和减少整个社会犯法犯罪的最有力的措施。其实他们不 是“不治民” ,而是通过“治吏”去更有效的“治民” 。唐朝惩贪肃贿思想是在 唐朝君主总结历史上惩贪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并吸取隋末“宪章遐弃,贿赂公 行,穷人无告,聚为盗贼” 的历史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唐朝国家统治 效能而提出的。唐律对官吏贪赃枉法的规定详细具体,基本上做到了“人有所 犯,一一于法” 。 唐律疏议中规定的大多数贪污贿赂犯罪内容在后世立法 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条目。 唐律疏议十二篇,分别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 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唐律十二篇中立有各种 形形色色的官吏赃罪,性质明确,涵盖全面,惩贪法律主要散布在名例律 、 职制律和贼盗律中。 唐律疏议共有五百零二条,其中涉猎惩贪治赃 的内容,约有七十六条,并在具有法律总纲性质的名例律中,对该类犯罪 的主要几种情形作了总结性的原则规定,并首次在法律条文中出现了六种非法 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总称“六赃” 。通过这些研究就可以发现唐代关于惩治 魏征等: 隋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55 页。 曾宪义: 中国法制史 ,北京大学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6 页。 引 言 3 官吏赃罪的法律规定以及相关制度集具了一定的现代价值。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法制史学界对唐代官吏赃罪的研究已经取 得了不少的成果,如钱大群、郭成伟的唐律与唐代吏治 从法律规定的角度 论述了唐代的吏治问题。刘俊文的唐律与礼的关系试析 认为唐律规定了官 吏许多的特权,是“以有罪无刑崇权贵” 。程天权的从唐六赃到明六赃 对 唐律疏议提出“六赃”后我国封建王朝关于赃罪的立法过程进行了论述。 胡世凯的 “明主治吏不治民”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 较为系统 的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官吏进行了研究,但其讲的主要是渎职方面的问题。周 东平的论唐代惩治官吏赃罪的特点 论述了唐代惩贪肃贿法律制度的特点。 王立民的唐律实施问题研究 认为唐代存在着以格断狱、以制敕断狱、 不依律断狱的问题。还有许多从各个方面论述官吏问题的专著和论文。本文拟 从中国唐代对贪官污吏惩治的角度出发,主要从唐律疏议入手,通过列举 官吏贪污贿赂犯罪的具体规定与实际执行,分析其特有的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的 借鉴价值。鉴唐明今,汲取唐代关于官吏赃罪的优秀立法,以期完善我国当今 的反贪立法。 钱大群、郭成伟: 唐律与唐代吏治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刘俊文: 唐律与礼的关系试析 , 北京大学学报 ,1983 年第 5 期。 程天权: 从唐六赃到明六赃 , 复旦学报 ,1984 年第 6 期。 胡世凯: “明主治吏不治民”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周东平: 论唐代惩治官吏赃罪的特点 , 厦门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1 期。 王立民: 唐律实施问题研究 , 法学 ,1990 年第 10 期。 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研究 4 一一、唐代肃贿法律、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内容制度的内容 贪污受贿是指官吏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盗窃等方法非法占有官私 财产的行为。其实在唐代一般大都没有使用“贪污受贿”这种概括性的名称, 有的只是以情节直名的具体罪名,主要看来有以下几类: (一)(一)贪污性质的犯罪贪污性质的犯罪 唐律中并没有直接使用“贪污”这种名称,而是把贪污的罪行纳入到窃盗 罪的范畴,具体来说,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监临主守自盗的犯罪 唐律贼盗总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 “诸监临主守自盗及盗所监临财物 者,加凡盗二等,三十匹绞。 ”其疏议云: “假有左藏库物,则太府卿、丞 为监临。左藏令、丞为监事,见守库者为主守,而自盗库物者,为监临主守 自盗 。 ” “监临主守自盗”是对贪污罪的主要规定。 该条规定针对的是监临主守,首先来看“监临” 官吏,根据名例律之 “称监临主守”条规定: “诸称监临者,统摄、案验为监临” ,疏文中进一 步解释到, “统摄者,谓内外诸司长官统摄所部者” ,即各级官署中有管辖监督 下属职权的官吏; “案验,谓诸司判官判断其事者是也” ,即各级官署中对实际 事务具有处断权的各部门官吏。具体来说, “谓州、县、镇、戍、折冲府等,判 官以上,各於所部之内,总为监临。自馀,唯据临统本司及有所案验者。 ”唐代 一级官署的官吏,尽管具体职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可分为四等,依次为长官、 通判官、判官、主典。所以,在州、县、镇、戍、折冲府等各级官署中,判官 等级以上的官吏,即长官、通判官和判官都属于监临官的范围之内。除了州、 县、镇、戍、折冲府以外,其它各级官署的官吏也都依次类推。再来看“主守” 官吏,根据名例律之“称监临主守”的规定: “称主守者,躬亲保典为 主守” ,即职掌事务管理、财物保管职责的官吏。另外, “虽职非统典,临时监 主亦是” ,即某些官吏虽然本职不是对某项事务或财物进行管理、管辖,而是临 时被派遣进行管理、管辖的,也是“监临主守” 。可见唐律着眼的是官吏本 身掌管职权的本质,而并不是形式,只要官吏对具体事务握有实权,那么他在 一、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内容 5 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就具有“监临主守”的身份,符合该罪的主体规定。 “监临主守自盗”表现为监临主守基于故意非法占有官物的目的,于是利 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侵吞自己执掌、管理的官物及官部内人财物。按照唐律的规 定,盗取公共财物、国家财产的,比一般盗窃罪加重二等处罚,如果盗取的是 部内人的财物也与盗窃官物一样,要受到同等处罚。由唐律的这些规定就可以 看出来,唐律非常注重对利用职权盗取辖区内私人财物违法行为的处罚。 2、贷所监临财物犯罪 唐律职制总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 “诸贷所监临财物者,坐赃论;若 百日不还,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强者,各加二等。若买卖有剩利者,计利,以 乞取监临财物论。强市者,笞五十,有剩利者,计利,准枉法论。 ” 这条规定针对的主要是监临之官,指的是监临之官明知道为所监临的财物 还故意去非法挪用。表现为几种行为:贷所监临财物,以坐赃论处;如若百日 之后仍未归还,则依受所监临财物论;如果为强行贷取监临财物,则量刑上又 重二等;如果取受之赃悔过还主,减三等论处;若恩前费用准法不征贷者,赦 后仍征偿讫,听免罪;如官人于所部买物及卖物者,有剩利者,计利依乞取监 临财物论处等。 此外,还有一些规定都是与此相关的,都为监临主守私自挪用官物的贪污 类犯罪: 监临主守私贷官物。 唐律厩库总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 “诸监临主守, 以官物私自贷,若贷人及贷之者,无文记,以盗论;有文记,准盗论,立判案, 减二等。 ”其疏议云: “ 监临主守 ,谓所在之处,官物有官司执当者。以 此官物私自贷,若将贷人及贷之者,此三事,有文记,以盗论;无文记,准盗 论。无文记以盗论者,与真盗同,若监临主守自贷,亦加凡盗二等。 ”该罪 针对的主体是监临主守,表现为监临主守擅自放贷官物,用以牟取私利。 监临主守私借官物。 唐律厩库总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 “诸监临主守 之官,以官物私自借,若借人及借之者,笞五十;过十日,坐赃论减二等。 ” 疏 议 : “监临主守之官,以所监临主守之物,谓衣服、毡褥、帷帐、器玩之类。 ” 监临主守私借官奴婢、畜产、驿驴、驿马。 唐律厩库总第二百零八条 李甲孚: 中国法制史 ,联经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9 页。 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研究 6 规定: “诸监临主守,以官奴婢及畜产私自借,若借人及借之者,笞五十;计庸 重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驿驴加一等。即借驿马及借之者,杖一百,五日徒 一年,计庸重者,从上法。 ”该罪针对的主体依然是监临主守,表现为监临主守 擅自借用奴婢、畜产、驿驴、驿马等官物,或者将它们借给他人使用,或者将 它们借给他人使用牟取私利。 3、监临之官家人乞借犯罪 唐律职制总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 “诸监临之官家人,于所部有受乞, 借贷,役使,卖买有剩利之属,各减官人罪二等;官人知情与同罪,不知情者 各减家人罪五等。其在官非监临及家人有犯者,各减监临及监临家人一等。 ” 本罪针对的主体是监临之官的家人,是指监临之官家人在其部内受财、乞 物、借贷、役使、卖买有剩利等犯赃行为的。如果官员对此知情的话,则构成 共犯;如果不知情的也会构成犯罪加以处罚。另外对在官非监临及家人如果有 犯的话,也会比照此罪科罚。本罪的处罚原则有二点:其一,家人各减监临官 人自犯赃罪二等,同时须处罚监临官人,对其家人之行为知情者与家人同罪, 不知情者减家人罪五等。其二,对于在官非监临之家人犯之者,知情与不知情 者,均减监临之官罪一等论罪,其家人亦减监临家人罪一等处断。本罪之所以 设立,对官员的家人依仗人势,巧取豪夺,肆意敛财的行为明令禁止,主要是 为了严防监临官家人凭借着监临官人的权势地位犯赃而设立的。 (二)(二)受贿性质的犯罪受贿性质的犯罪 官吏的受贿行为,唐代称为“受财”或“受有事人之财” 。 唐律中关于 受贿罪的规定大致有如下几种: 1、受财枉法 唐律职制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 “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 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无禄者,减一等,二十匹绞。 ”受财枉法指的 是负有监督管辖职责的主管官吏或承办事务的官吏收受他人的财物,利用职权, 为与财者做出歪曲法律的处断。因为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较大,故而对其处罚也 较重。 本罪的行为模式表现为事前受财枉法,即“受有事人财,而为曲法处断者” 。 一、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内容 7 本罪针对的是监临主司,行为客体主要指财产,如钱财、实物、官吏利用职权 非法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役、 或他人的畜力、 邸店铺肆园宅不动产等, 即 晋书 刑 法志所指“货财之利谓之赃。 ”收受贿赂和违背职务为构成该罪的双重要件, 故而这种受财枉法的行为与现代刑法中的违背职务受贿罪比较相似。 受财枉法罪是最为典型的权钱交易:其中一方,利用钱财买权,得到私利; 而另一相对方,也即国家官吏以违背职务,为他人谋取私利为交换条件,取得 他人财物。在这场权钱交易中, “交易”双方都得到了好处,但是却极其严重 的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廉洁性和国家权力的公正性。如果对此种现象不加以遏制, 任其发展,结果则势必危及到政权的巩固。唐代统治者因为深知其中的利害, 因此对此罪采取“三罚并施”原则即采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民事处罚,可谓 处罚较严。在刑事处罚方面,对有禄者与无禄者,处以不同的刑罚:有禄者一 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无禄者,减一等,二十匹绞。在行政处罚 方面,凡监临主守于监守内受财枉法,赃一匹者,予以除名,狱成者(谓赃状 露验及尚书省断讫未奏者) ,虽会赦,免所居官,会降者,免官;另外不受上请、 减罪之优遇,即死罪不合上请、流罪以下不合减罪。在民事处罚方面,则规定 赃物应还主,但若与财者亦有罪的“彼此俱罪之赃” ,则没官,不让贪官污吏在 经济上得到任何利益。 2、受财不枉法 唐律职制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 “ (诸监临主司受财而)不枉法者, 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减一等,四十匹加役流。 ” 受财不枉法规定的内容是指负有领导监督管辖职责的主管官吏或承办事务的官 吏收受别人的财物,利用职权,满足与财者的要求,但并没有做出歪曲法律处 断的行为。正因为其没有做出歪曲法律处断的行为,所以法律对其惩罚轻于受 财枉法的行为。 本罪的行为模式是“虽受有事人财,但判断不为曲法” ,与现代刑法中的不 违背职务的受贿罪比较相似。本罪的犯罪主体也为监临主司,与受财枉法相同。 由于受财不枉法罪没有做出歪曲法律处断的行为,故而其并未侵害国家权力的 公正性,只侵害到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因而其社会危害性相对于受财枉法罪 而言要小。但是唐律对受财不枉法的受贿行为也严加制裁,也同样采取刑 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研究 8 事处罚、行政处罚、民事处罚的三罚并施原则,原因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官吏 一旦受贿,往往就很难保证能够不歪曲法律,秉公办事。就此而言,不枉法往 往是枉法的先导。该罪在刑事处罚方面,跟受财枉法罪相比,无死罪之规定, 但也区分有禄与无禄,比照受财枉法减一等处罚:有禄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 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减一等,四十匹加役流。在行政处罚方面,监 临主守受财不枉法,断徒刑以上,则免官;爵及降所不至者,听留;若会降有 余罪者,听从官当、减、赎法。在民事方面,原则上赃物还主,同受财枉法的 规定一样,但若与财者也有罪的“彼此俱罪之赃” ,则没官。 3、事后受财 唐代法律在受贿方面区别规定了事先受财和事后受财。 唐律职制第一 百三十九条规定: “诸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枉,准枉法论; 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 ”事后受财是一种特殊的贿赂行为,指的是监临 主司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先为有事人做出歪曲法律的裁判或谋取其它非法的利 益,并于事后接受有事人财物贿赂的行为。对这种事后受财的行为,一般总是 成立贿赂罪的,但在处罚上往往仍是以是否枉法作为依据。对这种犯罪的处理 原则是,如属于违法处断的照受财枉法之幅度处罚,如处断但并未枉法的,则 比照受财而不枉法罪减轻,以受所监临财物罪论处: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 五十匹流二千里。同时行贿者比受贿者减轻五等处罚,最高处杖一百之刑。这 样的规定具有先进性,在立法上做到了有罪必罚,无论官吏是事先受财还是事 后受财,都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避免一些贪官钻法律的空子,有利于从根本 上惩治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 4、受财请求 唐律职制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 “诸受人财而为请求者,坐赃论加二 等;监临势要准枉法论。与财者,坐赃论减二等。若官忍以所受之财,分求余 官,元受者并赃论,余各依已分法。 ” 本罪的行为表现为利用官吏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收受他 人的财物,为他人请求的行为。这种犯罪根据主体的不同以及情节的不同,处 罚亦不同。本罪的主体的是非监临之官和监临、势要,即凡有官之人。主观方 面要有故意,受财的故意和有事人请求的故意。如果受贿官吏将所收受的财物 一、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内容 9 据为己有,则按照坐赃或者准枉法论;如果是无禄者则减一等处罚;如果已经 收受了他人的财物也许诺为他人请求,但是尚未嘱、便事发,则只按照坐赃罪 论处;如果根本就无意为他人嘱请而收受他人财物的,则依“诈欺”科以处断; 如若有官之人,初受有事人财物,后减所受之物转求余官,初受者并赃论,余 官各依己分发。 5、官吏挟势乞索财物 唐律职制总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 “诸因官挟势及豪强之人乞索者, 坐赃论减一等,将送者,为从坐。 ”官吏利用其职位所赋予的权力向百姓勒索、 搜刮财产的索贿行为是唐律予以惩戒的重点。因为索贿行为极其恶劣,官吏利 用国家职权向百姓索贿,把国家赋予的职权当作一种勒索掠财的砝码,比一般 受人钱财的行为更加具有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因而对其处刑也极重,即“坐 赃论减一等” 。 本罪的表现行为为官吏以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为了实现其目的,挟恃形 势及乡官首望,豪右之人,乞索财物。处罚时将官吏所讨要之价折半,依照坐 赃罪减一等处罚。如果是强逼索要的,还要加二等处罚。 6、主守异令囚翻异 唐律断狱第四百七十二条规定: “诸主守受囚财物,异令翻异,及与 通传言语,有所增减者:以枉法论,十五匹加役流,三十匹绞;赃轻及不受财 者,减故出入入罪一等。无所增减者,笞五十;受财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 非其主守而犯者,各减主守一等。 ” 本罪是指狱吏基于非法占有囚犯财物的故意,接受囚犯财物后引导囚犯翻 供、别供,把得到的官方的及证人的证据通知囚犯,从而使罪犯的刑罚有所增 减。本罪的主体针对的是狱吏(专指掌囚人及狱典之类) 。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 赂,枉法处断将严重干扰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唐律将司法官员受贿行为单独 加以规定,足见其对司法混乱与擅断的惩治力度。 7、坐赃 唐律杂律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 “诸坐赃致罪者,一尺笞二十,一匹 加一等;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注:谓非监临主司,而因事 受财者。与者,减五等。 ” 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研究 10 本罪指官吏或一般人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本不当得之利。坐赃主要打击 的是监临主司之外的一般官吏,利用手中仅有的权力,或利用与监临主司职务 上的关系,或其他亲友关系,贪污受贿,缘情卖法。坐赃适用的范围较大,除 职制律中所规定的官吏贪污受贿行为之外,凡是一般官吏因事受财,一律 按此条治罪。如一般官吏接受他人财物,利用职权,或利用公私关系,请求主 管官吏缘情曲法的,则“坐赃论加二等” ; “与财者,坐赃论减三等, ”即行贿者, 亦以坐赃论处。受人之财和与人之财都可获罪,此赃称为“彼此俱罪之赃” ,该 赃依法当“没官” ,即收归国库。 8、受所监临财物 唐律职制总第一百四十条规定: “诸监临之官,受所监临财物者,一 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加一等,五十匹流二千里。与者, 减五等,罪止杖一百。乞取者,加一等;强乞取者,准枉法论。 ” 受所监临财物是专门针对监临官设置的法律条款,用以防止和惩罚监临官 利用职权在其所监临的范围内谋取私利。该罪是指监临官不因公事而收受管辖 范围内官吏、士庶的财物。法律禁止在自己所管辖地区内接受财物。对官吏受 所监临财物,按犯罪情节分为受馈送、乞取、强乞取,依次加重处罚。若监临 官接受的是自愿馈赠的财物,按“受所监临财物”罪处刑,最高刑罚为流刑。 如果监临官索要财物,就要罪加一等,若是依仗权势,以威胁、恐吓等方式强 行索取财物,就以枉法罪从重惩处。这是因为官吏乞取,特别是强乞取,属敲 诈勒索,性质恶劣。另外,监临官在其管辖范围内的许多以权谋私行为,也比 照“受所监临财物”罪予以惩处。唐代法律分别规定了受所监临罪的几种特殊 形态,主要有下面四种: 因使受送遣。 唐律职制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 “诸官人因使,于使所 受送馈及乞取者,与监临同;经过处取者,减一等。 (注曰:纠弹之官不减。 ) 即强乞取者,各与监临罪同。 ”这条规定的意思是指如果官员奉命为使,在所使 之处受赠财物及索要财物的,与监临官收受财物的犯罪属于同一处罚等级;在 路过的地方收取财物的,则情节相对轻些,故减一等处罚。然而职掌监察的纠 弹官员经过之处受取财物却不予减刑,对此, 疏议解释说是因为人们对纠弹 之官怀有畏惧之心。因为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普通出使官员要大得多, 一、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的内容 11 故要从重处治。 贷所监临财物。 唐律职制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 “诸贷所监临财物者, 坐赃论;若百日不还,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强者各加二等。若卖买有剩利者, 计利,以乞取监临财物论。强市者,笞五十;有剩利者,计利,准枉法论。 ”该 条规定指的是监临官员借贷其管辖下吏民的财物,不论是什么原因或者什么性 质,一律都按照坐赃论处,同时超过一百天不还,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处。若监 临官是以威胁、恐吓方式强行借贷,则罪加二等;监临官买卖东西不按市价有 获利的,得利以索取监临财物论罪。强行买卖不当得利的按枉法论,即使是手 下人强买强卖,官吏并不知情的,官吏及手下人都要分别论罪。由此可知,唐 代统治者是禁止官员经商或借贷谋利的。做此规定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国家 官吏往往以借贷、买卖为名,行受贿之实。为了防范权钱交易的发生,唐代统 治者严格限制监临官与所部吏民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 贱买贵卖、役使所监临。 唐律职制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 “诸监临之 官,私役使所监临,及借奴婢牛马驼骡驴车船碾硙、邸店之类,各计庸、赁, 以受所监临财物论。 ”监临官这种通过无偿役使人力或借用畜力、车船等方式, 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实质上是属于一种变相的受所监临罪。若监临主守以私 物贸易官物,即使两物价值相等,也要按官物的价值,比照盗窃罪处刑;如果 私物贱而官物贵,其差价之利按盗窃加重处刑,即按监守自盗处刑。官员无偿 使用其管辖范围内吏民或借奴婢、牲畜、交通工具、旅店乃至磨面的碾子等东 西,都要按工价和租借应付的费用折价,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即使不是为官吏 本人而是为官府办事而借用,也要坐赃论。 去官受旧官属士庶馈与。 唐律职制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 “诸去官而 受旧官属、士庶馈与,若乞取、借贷之属,各减在官时三等。 ”这条规定指的是 已经离职卸任的官员,同样也不能收取原来部下和百姓们赠送的物品,以及向 他们索要、借贷,违反的按照在官时的同类犯罪减三等处罚。本条规定既有利 于维护国家官吏的廉洁形象,又有利于防范官吏在任时违法,离任后收受财物 的隐蔽的受贿行为发生。因为此罪的犯罪主体是已经离任的官员,即“去官” , 因而与一般的受所监临罪相比,其受财行为的危害性要相对小一些,故而按“各 减在官时三等”处罚。 唐代肃贿法律制度研究 12 在唐律的规定中,贿赂不仅包括有形的财物,也包括隐形的财产性利益。 相对而言,在唐代受贿罪中的贿赂的规定比现今刑法的规定要广泛的多,在我 国当代刑法中受贿罪的贿赂一般仅指财物。 虽然收取这种隐形的财产性利益的 受贿行为比起其它的受贿行为来不好认定,但在唐代的司法实践中,这种规定 的的确确得以执行过。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愈县县令裴仁 轨因私自役使门夫为自己干活,而被治以私役所监临之罪。 (三)(三)行贿性质的犯罪行贿性质的犯罪 唐律职制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 “诸有事以财行求,得枉法者,坐赃 论;不枉法者,减二等。 ”即同事共与者,首则并赃论,从者各依己分法。用财 物行贿主司官吏,如果主司官吏受财后根据行贿者的请求实施了枉法处断的, 行贿人计贿赂之值依坐赃论处;如果主司官吏受财后没有违法处置枉法处断的, 行贿人比照坐赃罪减二等处罚。这说明了在唐朝,不仅受贿行为要受到法律的 制裁,行贿者往往也难逃法网。 行贿人意图谋取某种利益,不管是正当利益还是不正当利益,只要有事以 求即可构成该犯罪。唐律中行贿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其既可以是官吏也可以 是普通民众,也即凡有事之人。该罪行为表现为用财物对主司官吏进行收买的 行为,其处罚依危害后果的不同,量刑的轻重也有所不同,主司官吏枉法处断 的,行贿人以坐赃论处;主司官吏未枉法处断的,行贿人以坐赃罪减二等处罚。 同时,其亦对行贿共犯的处理给予了科学而详尽的规定,如果多个行贿人为一 件事情而共同出钱出物进行行贿,则其中的“元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2MM格法玻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过滤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木材采购合同协议范本下载
- 2025至2030年中国组合螺钉旋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碾米设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消防腰斧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新建轻质砖墙体施工方案
- 齐河简易轻钢房施工方案
- 梁平酒店铝单板施工方案
- 新时代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XX社区为例
- 《西方经济学》说课
- 安标受控件采购管理制度
- 《针灸神奇作用》课件
- 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
- 亚低温的治疗与护理
- 2023全新混凝土罐车运输安全协议
- 防高坠自查自纠台账
- 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zya1-31-2015
- 汽车托管租赁合同
- 国家开放大学《土木工程力学(本)》形考作业1-5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