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一直以来,马克思都以“革命的导师”在我们心目中自居,这似乎已经是无庸 置疑的。当然,事实也证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全 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飘荡在德意志上空所具有的震撼力;不会忘记资本论对 于资本主义剥削事实的揭露唤醒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走上革命道路;同样也不会 忘记苏联以及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给予了已经长眠的马克思太多的奢望和 憧憬, 对此我们为之汗颜。 然而今天, 革命已经悄然退居幕后而不再成为一种时尚,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于不同领域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立足和进 一步向前发展的根据。 因此,本文将以此为时代背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同时结合“建设性” 和“批判性”以及 “革命性”的辩证关系,致力于运用“建设性”的另一个独特 涵义“布局” “陈设”来重新罗列马克思的固有思维方式。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 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中发现新世界。 ”可以看出,马 克思的方法就在于在对旧世界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即在“批判性”中发 现和建立对于未来有“建设性”意义的思维方式。因此,从这一主旨出发,一方面 从马克思关于“阶级” “国家” “宗教” “资本”甚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性中挖掘对于重新梳理我们的世界观有建设意义的建设性思想;另一方面将重新解 读当今已经被我们的思维意识所凝固化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和“物质”概念, 从而使我们能够摆脱旧有意识中固存的教条式思想, 辩证地理解马克思的 “革命性” 思维和“建设性”思维在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以及后者在当今时代所体现 出的重要价值,同时把这种思维方式融入到现当代境遇中,即在 21 世纪的社会主 义建设中,致力于使二者能够更好地融通。 关键词:关键词:主题;审视;革命性;建设性;社会主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we have regarded marx as our “revolutionary guide” ever since. of course, as time proves, marx is really a great revolutionist.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 power of the lyrics: “all the working class of the world, unite !”; we will never forget his great works “des capital”, which exposes the exploitation in capitalistic society and awakes the working class to begin their rebelling one generation after another. however, at present, revolution is out of the date. instead,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todays topic. regulating and constructing in different fields have become the ground-work for a country to gain independence and to get further development . so, this thesis makes those as its background, tak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its theoretical precondition, and combines them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critism” and “revolution”, so as to list marss fixed thinking style by using another meaning of the word “construction”, that is “arrangement” or “displaying”. as marxs constructive theories go, marxs means is to establish the new world while criticizing the old one, in another word, to discover and find the constructive ways of thinking in the criticism. therefore, the thesis begins with this subject, trying to find out the constructive thinking meaningful for our view of the world by analyzing marxs critism on “class”, “nation”, “religion”, “capital” and even the whole “capitalistic society”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 try to re-analyze the conceptions about “historical idealism”, “metaphysics” which are fixed in our minds, resulting in our getting rid off the dogmatism way of thinking and dialectically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marxs thinking abou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resenting the great value of the latter in todays world. at the same time, i am trying to find a good way to intergrade such constructive thinking with the socialistic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21st century. key words : topic ; examine ;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 socialism ;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近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 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数。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导 言言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进入 21 世纪, “建设性”一词不再是经济学家的专业用语,在某种程度上已被 逐步的广义化和大众化了,其掳掠各个领域的速度和规模可谓空前,尾随其后的是 各种分门别类的改革、改组、改良等惯用模式,从而使得各个环节都步入其内容体 系当中,在其感召之下高奏凯歌且井然有序。然而,这样的趋势却让我们把另一个 人遗忘了,他就是马克思,原因在于他似乎与“建设性”不可通约, “革命的导师” 铸就了其终身“革命性”荣耀的同时,也把他凝固在了“建设性”思想的外围,是 真理还是迷茫?我们不妨以“建设性”一词的含义解读来破其迷题。 “建设性”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析为: “谓对事态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 用的性质” ,其动词形式“建设”被解析为: “建立,设置;陈设,布置;创 造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 ”在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中其英文形式 “constructive”被汉译为: “建设性的(与破坏性的相对) ;创造的,构造上的; 推断的,解释的。 ”同时“constructive”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被解析为: “ resulting from a cortain interpretation ; inferred , not directly expressed ; such in law though not in fact .of or pectaining to construction ; structural.tending to construct or build up something nonmaterial ; contributing helpfully , not destructive . of or pertaining to constructivism .of a proof : showing how an entity may inprinciple be constructed or arried at in a finite number of steps . also , accepting as valid only proofs of this kind .”对其进行简单归纳和总结,可以发现有两种内在的涵义: 1创新, 开创; 2布局,陈设。显然,对于“建设性” ,我们在第二种涵义上的理解近乎 空白,现在把这种解释运用到马克思的思维解析中,我们不难发现, “建设性”在 马克思那里是一个被遗忘的概念。一方面,革命性与建设性在思维中产生的时间和 概率是同步的;另一方面,其存在的方式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布局” “陈设”不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我们相信“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然而刻意的理解却割裂了我们正常的思维。 事实已经很显然, “建设性”与“革命性”在马克思的思维中是同时存在的,只是 由于时代的不同而使我们往往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因此,在新的主题为主 导的时代,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重新对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进行合理“布局” ,然后 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引领下,我们重新回到文章的主题,即试图运用“建设性”独特 涵义的解析方式从马克思旧有的思维中解读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以致力于使 其能够从总体上统摄各种分门别类的“建设”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相应地在理 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在此我们称之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的研究也 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综而观之,国内外学者(无论是站在那一立场发出声音)对 于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种状况及走向: 1,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开放且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从而试图把马 克思的思想体系与某一或某几个其他流派(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过去还是现在)的 思想体系想结合,从中构建出有益于当今社会的建设性思想。 2,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进行解构,试图从中挖掘出其 建设性思想,反之,被屏蔽掉的就是过时理论。 3,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这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思想体系中构建马克思的建设性思想。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主体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可以说理论界在把马克思的建设 性思维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融通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研究出了许多可喜可贺的 硕果,我们为此感到庆幸!但公允地讲,在此也存在许些缺点与不足。比如说,在 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我们并没有客观地去对待在当今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 致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出现误区;比如说,对于时代的换位思考仍 然在意识上存在偏差,面对马克思在 19 世纪提出的许多批判性概念,我们在今天 对其显的手忙脚乱且又不可割舍,而对今天出现的许多被认为是已经替代马克思思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想的新概念又显得难以驾御;比如说,对于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总体性和辩证思 维没有达到很好的嫁接,往往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等等。因此,本文将从 以上问题着手,试图从总体性和辩证思维出发,从马克思的批判性中挖掘其建设性 思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2 马克思思维方式中的两个“基元”马克思思维方式中的两个“基元” 思维是一个瞬时性的多元组合体,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二元组合体。马克思 辩证法给其提供了理论意义上的根据: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其中对立面的一 方总是向另一方转化。春秋时代的老子也曾经说过: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 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赢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1旨在说 明事物两个对立面的不可分离性。这样看来,建设性和革命性作为马克思思维中的 两个“基元” ,即思维这一事物在某一时空内的两个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就不足 为奇了,虽然有时不言于表,不笔于文,但潜意识深处仍然会形成“革命性建设 性”或者“建设性革命性”的思维趋向,以致于在其浩然庞大的文章体系中散乱 地显现出来。 2.1 革命的内在涵义及其划分方式革命的内在涵义及其划分方式 革命的言论在任何时代对于任何人类个体来说并不陌生。马克思认为: “革命 是历史的火车头”2“革命是人民权利的法律依据”3,革命不仅推动着历史的进 程,且是人民逐步进入理想社会并获得越来越多权利的工具和手段。人民权利是革 命赋予的,不是由原来的统治者赋予的,因为革命是人民自己进行的,人民权利是 人民自己通过革命取得的。恩格斯对此概述的更直接: “革命权就是人民权利” 4, 因为任何制度都不会规定人民有推翻本制度的权利,它也不可能是由各种现实的法 律所规定的那种权利。 恩格斯在此把其称为 “历史权利” : “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 历 史权利 是所有现代国家无一例外都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唯一权利。 ” 5即现 代的国家(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都是通过革命建立的,否认了这一“历史权 利”就等于否认了自己赖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然而我们的理解却过多地束缚在资 产阶级学者的“革命”概念中,资产阶级学者意义上的“革命”仅仅是政治革命的 唯一表现形式,在他们对于“革命”的理解中,是不包括经济制度的变革这种内容 的,更谈不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革命不能故意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随心所欲地制造” ,如果“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 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 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 6当今世 界正是一个在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冲突和战争退居其 次,各种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就 需要我们换一种眼睛去看待“革命”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并没有过时,它包 括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等依然是抵抗并进而推翻资本主义的最终武器,但当今 时代只需要革命的一种形式,即经济革命,或者说经济战争。 “社会的物质生产发 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 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 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 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7从这里我们可以获知革命的条件和过程:生产力得到很 大发展;生产关系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经济基础逐步发生变更;上层 建筑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社会革命到来。可见,发展经济占据整个脉络的首要 地位。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经在凸显,但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仍然存在 蓬勃的生命力;变更的程度在“或慢或快” ,但仍然停留在“或慢”的阶段。因此, 现在还不是进行最后政治革命的时候,经济革命是当前对付资本主义的唯一可行办 法。 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用人民权利阐释革命的时候,已经暗示出在不同的 时代应如何应对资本主义的不同办法:a: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无产阶级专政; b:政治革命无产阶级专政;c:经济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显然,b 途径是我们 旧有的理解 “革命” 的思维方式, 也是马克思那个时代所极力主张和倡导过的方式, 这通过阐释已经证明对于当前社会来说并不可行;a 途径是通过分析得出的马克思 对于唯物史观的阐释中所主张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对于今天来说切实可行;c 途 径是一个经常被批判的方式,经常被冠名为“改良”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词在 使用时经常被赋予贬义的意味,其实不然,马克思对其所进行过的一定意义上的批 判,其用意只是在马克思认为的革命时机已经到来的那个时代,为了鼓舞和团结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革命中产生动摇以及仍在观望的一切力量起来进行革命。而对于现在而言,马克思 认为它也是一个通达理想社会的可行方式, “可以设想,在人民代仪机关把一切权 利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 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 ” 8显然,通过经济革命或者具体地说是经济斗 争经济竞争经济战争等极大地发展生产力,通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资本主义 的全部生产资料都纳为全体人民所有时,也即“人民权利”通过这一意义上的革命 成为“法律依据”时,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直接进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 显然也看到了马克思的革命思维中所隐含的这一革命途径,他在其新经济政策中论 证了这一点,他认为,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或者说革命本身就包含着 改良的因素,对旧事物的改造究竟是彻底摧毁还是逐渐改良,要依客观条件而定, 之所以说它是改良,是因为它“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 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 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 9当然,a 途径、b 途径以及 c 途径都是对于马克 思的革命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得出的有效革命方式,b 途径随着时代的不同变更已经 退居次席, a 途径和 c 途径都可谓是马克思对于今天的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切实可行 的建设性建议,显然,我们仍处于一个不断进行经济革命的时期,而对于将来,随 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到底会走 a 途径还是 c 途径,那将由历史来选择。 2.2 建设性与批判性以及革命性的辩证关系建设性与批判性以及革命性的辩证关系 前面已经谈过,建设性和革命性隶属于马克思思维意识中的两个“基元”潜意 识地存在而不可分离。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被称为其伟大发现之一,即 唯物史观, 因此在这一思想体系的引领下, 建设性和革命性是互相辩证式地发展的,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又互为结果与补充,共同演绎着唯物史观的现实进程。如果 把关键话语再次进行缩减,或者说试用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的方式对马克思 主义进行消解(包括体系中存在的被认为是各种理论的中心、根源、本质以及基础 等等) ,众多学者指出,最后依然能够傲视群雄的只有马克思的批判性了,批判性 将是被消解后唯一可以存在的“合法性”硕果。可见,马克思的所有理论成果依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是以批判性为其穿针引线,建设性概念就是这样伴随着批判性概念和革命性概念而 缓缓道出的。众所周知,批判性和革命性可以说是分别表征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理论 形态和现实形态的两个中心概念。批判性作为革命性的理论前提,在 19 世纪社会 更替的革命年代,必然主要地是以革命性作为它的现实依托和归宿,然而在 21 世 纪,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革命性已经悄然退居幕后,批判性作为唯一幸存的 “合法性”硕果,在孤注一掷也难以支撑大局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其旧有的光芒而 被工具化,没有一个可以附着的立足点,边缘化将是它最后的宿命。建设性正是在 这一使命的感召下浮出水面,肩负着批判性的现实依托和革命性的时代任务,现当 代境遇下的建设性区别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革命性指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因 为它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理论前提,即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 代。 在此理论前提下,建设性的实践观或者说它的现实附着点也相应地从旧有的暴 力革命实践观转变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种“新”旨 在突出撇开社会革命这一已经隐居的话语霸权,我们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马克 思的思维中读出“新”的适合新时代的话语。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的思想可以 被我们随意的胡编乱造,而是在呼唤: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 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思维方式”10,可见,在我们旧有的意识中,我们已经屏 蔽掉了一个不同于革命性思维的马克思的另一种思维方式,而这就是马克思的建设 性思维,或者说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在以革命为主题的时代已被革命性思维无情地 遮蔽掉了,然而在今天的时代主题中,建设性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最具有统治力量 的话语,时代的主题给予了我们时代的任务,那就是在革命性隐居的情况下,如何 去挖掘马克思的隐性的建设性思维,或者说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客观地显现 出来,在马克思看来,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 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11显然, “新的生活方式、说话方式和思维 方式”只有在借助于曾经是革命性的理论前提,或者说是当前建设性的现实依托的 批判性中才能找到,即在马克思的批判性话语体系中去建构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3 马克思关于现实形态批判中的建设性思维马克思关于现实形态批判中的建设性思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足以表现出 马克思对于现实的重视程度,这一世界观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哲学体系的生长 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 “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但 “改造世界”才是其“解释”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离开现实世界而只是在“解释” 中畅想,犹如切除掉地基的空中楼阁,虽富丽堂皇却形同虚设。既要“解释世界” 又要“改造世界” ;既要“批判旧世界”又要“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用实际行动证 明:只有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才能很好地辨别各种“解释”性 的理论形态,才能从“批判”中去“发现” 。他从阶级的产生,国家的起源等方面 入手,诊断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症结所在,并对其现实的历史进程作了详 尽的考察,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在其建立初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以 及在今天看来它已经表现出的各种抵制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他对阶级国 家宗教资本甚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进行了隐性意义上的批判,最终提出推翻 资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趋 势。之所以称为“隐性意义上的”是因为其并不代表全盘否定,而是存在太多的时 代环境等因素在里面,所以说我们所关注的就是其在批判的整个过程当中所表现 出的建设性思维,而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这一思维都以一种“隐性”的态势贯穿 于马克思的整个思维意识中。 3.1 阶级以及国家的时代性审视阶级以及国家的时代性审视 对于阶级的批判是马克思整个批判体系的出发点,因为在政治领域,阶级犹如 商品在资本论中一样是其他理论得以成立的始发点。列宁说: “所谓阶级,就 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带动 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起的地位不 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3这是目前为止对阶级概念所作 的最详尽的概括,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基本上也反映了这一点,也可以这样认为, 列宁对于阶级的定义就是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解的一个总结。两个集团之间的统 治与被统治关系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的断定,而今天, 随着中间阶层的大规模膨胀,这一断定也必然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攻击。面对新时 代出现的新问题,沉睡中的马克思在字里行间中给予了答案。 3.1.1 “所有这些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所有这些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区分为两大对立阶级集团(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简 单划分,似乎并不取悦于古今学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表征了 19 世纪下 半叶和 20 世纪上半叶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克思阶级结构模式,而如今大量的中产阶 级集团的出现,且呈蓬勃发展之势,使得这种简单划分越来越受到质疑,而且已经 存在一种共同的理论趋向,即认为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阶级作为划分社会的 新标准。诚然,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它主要是针对 19 世纪欧 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马克思也坦言: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 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4这表明,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一个多世纪以来,无 论西方还是中国,社会阶级的结构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阶层取缔阶级的 言论似乎有据可寻。然而,阶级和阶层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阶级是在一定 的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它主要地是以经济状况划分而定,而阶 层的划分标准除经济关系以外还有社会地位,政治权利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在对于 社会结构的分析中,马克思已经很透彻地指出, “所有这些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都是 阶级关系”15,阶层分析只是阶级分析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它来源于阶级的根本 性分析,离开阶级分析,阶层分析将是无源之水,说到底它离不开阶级分析的根本 性指导作用。可以说,阶层分析是各个阶级内部不同分工的进一步外化。特别是最 近二十年来,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及其蓬勃发展之势,从一定程度上使得阶级对立和 阶级斗争有所缓和。新中间阶层是相对于城乡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职业者这类旧中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阶层而言的,在战后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中间阶层,包括政 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 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等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第 一,新中间阶层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 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和隔离,社会矛盾就会大大缓和,这是社会稳 定的政治原因。第二,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 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 想原因。第三,中产阶级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阶级占社会的多 数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 济原因。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来讲,新中间阶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资 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依然存在,阶级对立依然存在,因此,新中间阶层由于其独特 的性质和力量而成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共同争取的对象,随着战后现代资产阶级 国内和国际剥削的加强,从而使得它有雄厚的经济力量来收买和扩大这一阶层。所 以说,在一定时间内,新中间阶层在稳定社会的同时也担当着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 和调和阶级矛盾的阶级任务,但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新中间阶 层将和工人阶级一道为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而共同奋斗。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 是当代中国,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各阶层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都 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之间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对立阶级之间的敌对关系,因 此对社会阶级、阶层的分析已经从革命性、批判性转向了建设性、协调性,即阶级 斗争已经转变为单一阶级内部的人民内部矛盾协调性质。由此可见,马克思的阶级 理论依然是当今社会分析各个社会结构的主要理论根据,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之间的对话将成为一定时期内“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 另外一种类似的观点是“种族” “性别” “性”等方面所引发的斗争已经取代阶 级斗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斗争形式,以此来攻击马克思的阶级结构理论。事实证 明,这些不同形式的斗争正是新中间阶层异军突起的一个负面效应。一方面,各种 劳动者由于许多自然上的潜在的不平等(诸如年龄性别体力智力等等)而上 升为某种情绪,这种情绪的外化有时候始于同一阶级内部,有时上升到对立阶级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间。另一方面,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剥削阶级经常把一种人为的不平等凌驾于被剥削 阶级身上,由此引发了矛盾和斗争。可见,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平等是产生各种矛盾 和斗争的来源,马克思认为: “劳动妇女,由于她们的特殊的心理机能,需要特别 的保护,使之免受资本主义的剥削,我认为这是很明显的,我深信,只有在废 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后,男女的真 正平等才能实现。 ”16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阶级矛盾和斗争依然是各种矛 盾和斗争的根源,只有消灭阶级对立,那种自然的不平等才不会转化为人为的牺牲 品,只有摧毁人为的不平等,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到那时,自然的不平 等将不再成为一种工具而被形式化和扩大化,从此也就无所谓意识形态上的平等与 不平等了。 3.1.2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 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 17把对立面铺展开来, 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对 立”的根源来源于经济基础,一些利益相关的阶级为了使自己的利益长期存在并合 法化,且不至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因此他们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 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且这种力量能够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国家就是在这种使命的感召下被某一集团予以“历史重任” ,它自产生以来即被统 治阶级利用从而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保护成为其主要份内之 事。因此,马克思断言: “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利。 ”18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两种极端对立的阶级利益中只执其一端而施压于另一 端, 其性质理所当然属于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或另一些阶级的 “有组织的暴力” 机构19,说到底,在阶级对立的时代,其只是一种“暴力机器” ,其所应尽的职责 仅仅局限在为其附属的阶级集团在各个方面都予以“合法”地位的层面上,并致力 于使这种 “合法” 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先验化。 马克思揭露了国家的这种虚假面孔, 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仍然是一种衍生品,其主要职能只是为资产阶级“合法” 地榨取剩余价值的“暴力机器” 。最大程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就和“人民大众”逐渐“分离”且变的日益对立起来了,因 此,对于马克思的断言,我们在此就可以给其加上一个容易理解却又经常被忽视的 前提,即“ (在阶级社会)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利” 。 这 样看来,国家在阶级社会已经屏蔽掉了其作为“公共权利机关”所应尽的职责和职 能,而是在“合法”的掩饰下促使各个对立阶级的对立状况愈演愈烈。 因此, 作为一种 “公共权利机关” , 国家固有的职能理所当然是属于管理性质的,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 ”20但在 阶级对立的时代,或者说某一剥削阶级势力陡增的时代,其公共管理职能逐步被统 治阶级演变为只为自身利益“合法”的“暴力机器”职能。因此,马克思对其的大 量批判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终极目的在于把这种“暴力机器”的专项服务能 够还原到其本真的一般公共管理职能,即其出发点应属于所有人民大众,或者说能 够起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调控和协调职能,所以马克思认为“国家中央权利是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 “打碎国家机器丝毫不会危及中央集权制” 。21国家需要集权,因为 只有集大“权”才有足够的资本和威慑力行使其应该行使的职能,即真正意义上的 最初人民所企望的那种公共管理职能。 “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个别阶级才能 要求普遍统治”22,个别阶级只有为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全社会服务,才能 够取得对全社会进行统治的内在资格,它只有对全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最大 程度地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对全社会的统治。在国家的意义上,社会性 和阶级性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全社会的代表和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是辩证地统一 在一起的, 我们只有把握住了这一点, 才能算是把握住了马克思的国家概念。 当然, 这需要条件,需要时机,在马克思的革命年代,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统治阶级和剥 削阶级的代表,其“暴力机器”式统治正处于盛行的阶段上,自身的急剧膨胀同时 也促成了对立面无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庞大,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国家职能只会隶属于 “暴力机器”式的暴力管理,因为它作为一种“公共权利机关”式的公共管理职能 在现实中还没有其可以隶属的附着点,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现实力量,没有太多的 “权”让其去“集” 。可见马克思这时揭露国家只是一种“暴力机器”并不为过。 当今社会,新中间阶层的异军突起为国家注入了新的血液,或者说正在为其储蓄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越来越强大的现实力量。这一阶层独立于两极阶级对立之间,其行使的权利恰好是 国家作为“公共权利机构”所应该行使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化,现在它作为一种 新势力正在急剧膨胀。当然,无论对于那个阶级而言,它的出现又是必然的且不可 违背的。因此,随着这一大“权”的浮出水面,国家有理由也有能力开始逐步摆脱 其旧有的角色功能,其隶属于公共权利机构的公共管理职能将日益凸显。 “当阶级 差别在发生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利就 失去政治性质。 ”23这时候,新中间阶层的日益膨胀促使阶级矛盾和斗争在一段时 期内得到缓和,同时也为剥削阶级最终走向消亡积蓄了革命力量,全部的生产资料 都将被集中到所有被同化的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 当然, 这时随着阶级斗争的结束, 新中间阶层也将随波逐流,被同化于单一“阶级”的不同阶层中,这样,国家这个 “公共权利机构”也就逐步的被消解掉了。正如恩格斯所言, “国家真正作为整个 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剥夺生产资料以利于整个社会,同时也是它作 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 ”24 3.2 宗教的时代性审视宗教的时代性审视 宗教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在社会和人类生 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它历经人世沧桑,但历史的种种变迁使 它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宗教 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对于整合社会、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宗教观念毕竟是有 神论,用马克思的话而言,它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这就决定了它对世界的认 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基本的方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我国 是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形形色色的宗教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一起 占据着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但弘扬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精神理应是社会发展的主 旋律。从这种情况看,能否正确地处理好宗教和科学以及各种文化或者是自身内部 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了一个关系社会大局的大问题。马克思认为: “在我们看来, 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25在此马克思指出宗教的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生和存在根源于现实社会,其最终一切问题的澄清以及其最后的消亡也将伴随着现 实社会的改变而逐步变迁。 3.2.1 “宗教是人类的鸦片”“宗教是人类的鸦片” 众所周知, 鸦片从近代以来一直被理解为一种有害毒品。 而马克思却作出断言, “宗教是人类的鸦片”26,如果从近代的理解来阐释,其意在说明宗教本身有害于 人类,必然涂炭生灵,它的产生犹如魔教一样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执行着危害人类的 职能。然而,我们的理解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在此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鸦片”在马 克思那个年代并没有被释义为“毒品” ,而仅仅是一种麻醉剂。这样看来,如果把 宗教理解为人类的麻醉剂,其性质就远没有“毒品”那样恶劣了,麻醉剂所起的只 是一种麻醉作用,其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起消极作用,而毒品则完全是一种危害 品。马克思在此把宗教对于人类的影响归结为一种“麻醉剂”的作用,其用意已经 很明显, 一方面, 宗教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推动历史进程的积极作用, 它被很多 “统 治者”运用,作为团结下层人民,推翻腐朽王朝的工具和旗帜。显然在这个过程当 中,宗教虽然对民众具有“麻醉”作用,但对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讲,其性质 和意义却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同样被资产阶级利用起着麻 醉人民的作用,然而这种“麻醉”无论对于劳苦大众,还是对于历史发展的进程都 是一种消极作用。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目的和重点也正是在于此。宗教本身不会 危害人类,或者说其产生的最初动因并不是给予人们灾难,结果恰恰相反,宗教的 产生正是为了挽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也可以说是挽救人类的精神世界在浑浊的 尘世间能够享有一片乐土。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已经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 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7,马克思认为,人类个体在两种情况下会被宗教所麻醉:一 种是“还没有获得自己” 。这是指尚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体群,比如原始社会对 于大自然的变化还没有从科学上达到完全认知,这种情况被宗教麻醉的结果是自然 的。另一种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主体群,主体在已经认识了自身的前提下“再度 丧失自己” ,这就是人为的结果了,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和剥削 阶级, 他们就做到了这一点。 宗教被他们当作统治被压迫阶级甚至整个世界的工具,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以此来使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在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中永久地合法化,宗教在此和国 家机器一道,犹如一把双刃剑同时插在被统治阶级的头颅中,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和 在现实中一样遭受资产阶级的压榨和蹂躏, 而这一切却似乎被认为是 “合法化” 的, 所以“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 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 辑,它唯灵论的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 得慰籍和辩护的总根据。 ”28马克思在此借批判宗教的幌子来批判整个资本主义社 会,宗教作为一种工具被用以“麻醉”并统治整个人类世界,宗教同样也作为一种 工具被马克思用以批判这个“颠倒的世界” 。另外,在社会生活中,对人民起麻醉 作用的不仅仅限于宗教, 马克思在此已经暗示, 一切 “颠倒的世界观” 都可以为 “颠 倒的世界”服务,都可以成为人类的“鸦片” ,而“颠倒的世界观”的根源就在于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当中, “但是由于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那么这个缺 陷的根源只应该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 ”29所以说,指导人们认清整个资本 主义社会的丑陋面目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起推翻这个充满欺诈和 血腥的社会,才是马克思批判宗教的真实意图所在。 3.2.2 “应当宣布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应当宣布宗教是私人的事情” 马克思借用宗教对资产阶级所作的隐性的批判被列宁注意到了。列宁把马克思 对于宗教的本质阐释誉为“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相应地,列宁同 时又指出“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 ,以回应和延续马克思对于宗教的合理分 析。当然,列宁并没有在宗教问题上止步不前,而是在马克思的阐释中发现了另外 一种寓意,这无论对于当时还是现在宗教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都是具有建设性意义 的。 马克思在对统治阶级把宗教工具化进行批判后,另外一个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即无产阶级推翻旧有的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宗教的存亡问题应当如何解 决。显然,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无产阶级尚在成长和壮大,还没有发展到具备推翻 资产阶级的条件和时机,无产阶级专政还只是一种设想。宗教问题当然不会被马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