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盛唐文人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盛唐文人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盛唐文人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盛唐文人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盛唐文人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盛唐文人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昊: 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中文摘要 初盛唐是词史的初始阶段,初盛唐文人词的发展为中晚唐文人词乃至宋词的 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正因为初盛唐文人词在词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 的地位,它也就成为历代词学研究必须首先涉及的一个研究领域。本论文以初盛 唐文人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初盛唐文人词的基本面貌,关于初盛唐文人词的理 论探讨,初盛唐文人词的个案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前有引言,后有结语,主 体部分共分为三章。 引言主要界定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时间分期。 第一章、初盛唐文人词的基本面貌。首先从文学史、词史、专著、论文四个 层面综述了学术界对于初盛唐文人词研究的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 同版本的全唐五代词的梳理和比较,确立了本论文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第二章、关于初盛唐文人词的理论探讨。着重探讨了初盛唐文人词与乐府及 声诗的联系与区别,初盛唐文人词的体制特征,初盛唐文人词的应用场合及内容 分类,初盛唐文人词与民间词的关系,初盛唐文人词的地位等五方面内容。 第三章、个案研究。基于初盛唐这一时期的文人词,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本章选取了以张说为代表的应制词和以刘长卿、韦应物为代表的表现隐逸情趣的 应歌词做为考察对象加以鉴赏和研究。 通过理论和个案研究相结合,文末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并指出了本论文的不 足之处。 本论文的创新点:理论与个案相结合,研究初盛唐文人词;本论文对于不同 版本的词总集中的初盛唐文人词进行比较,且对学术界近1 0 年来的研究情况做了 一番梳理;在论述初盛唐文人词地位时,阐述了初盛唐文人词所奠定的“以诗为 词”的基调,同时把这一时期的文人词纳入性灵文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加以研究, 也是创新之处;本论文对张说的词作进行鉴赏和研究。 关键词 :初盛唐文人词理论个案研究 a b s t r a c t p r i m a 巧a g eo f t 缸gd ) ,i l a s t y 锄dg l o r i o l l sa g eo f i 觚gd y n 鹊t ) ra r ci i l i t i a l 比i g ei n t l l eh i s t o 巧o fc ip o e 缸y t h ed e v c l o p m e n to fc ip 0 鼬呵i i lt l :l i se r ae s t a b l i s has o l i d f o l l l l d a t i o nf o rt h e c i p o e n y p s p 耐吼c ip o e n 了w d t t 饥b yl i t e r a t o r si i lp r i r n a 巧 a g eo f t i 锄gd y n a s t ) ,柚dg l 硎o u sa g eo f t 锄gd y n a s t ) ,o c c u p y 跹i 1 i l p o 加tp l a s 0i t 姗l s tb en l e 缸s tr e s e a r c h 丘e l di nm e s t u d yo fc ip o e h y t h e0 b j e c to fs t l l d yi i lm y 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8c ip o e 缸yw r i t t 吼b yl i t e r a t o r si i l p r i m a 巧a g eo f1 觚gd ) ,l l a s t ) ra n d g 1 0 d o l l sa g eo ft 如ge ) y n a s t y :a n dm yd i s s 鲥a t i o ne x p a t i a t 鹤o nt l l en l i 优p o i i l t s :n l e b 弱i cf e a t u l 岱o fc ip o e 臼眵、砸t t e nb yl i t e f a c o r sm p r i m a r ya g eo ft a n gd y i l a s t ya n d g 1 谢o l l sa g eo ft 抽gd y l l a s t y ;t b en l e o e sa b o u tc ip 0 曲yw r i t t c l lb yl i t e m t o r s i l l p r i m a 叮a g eo ft a n gd y n a s t ) ra n dg l o r i o u sa g eo ft 缸gd ) ,i l a s t y ;n l ec a s e sa b o u tc i p o e t i y 、确仕e i lb y1 i t e r a t o r si np r i m a 巧a g eo ft 缸gd y l l a s t ya l l dg l o r i o u sa g eo f 协1 9 d y n a s t y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l l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r l t c it 1 1 r e ec h 即t e r s m i l et h e p r e f a c ea n dc o n c l u s i o na r ei nt a n d e m p r e 危c em a i l l l yd e 缸e st 1 1 ei n s t a l l m e l l t so ft 1 1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 r e s e a r c ho b i e c t i o n c h a p t e r1 :m eb a l s i cf e 孤肛e so fc ip o e n y 、耐t t e i lb yl i t e r a t o r si i lp 血n a d ra g eo f t h gd ) ,i l a s t y 锄dg l o r i o u sa g eo ft 抽gd ) ,l l a s t y n 啪u 曲s u i l l i l l a r i z i n gm el l i s t o 巧o f l i t e r a t l 鹏,t l l eh i s t o d ,o fc ip o e 缸mm o n o 笋a p h s 柚dd i s s e n a t i o i l s ,i t 百v 器ag e n e r a l s i t u a t i o na b o u tn l ed i s s 瞰a t i o n s麟e a l l mo b j e 嘶o n a n dn l e l l ,n 瑚u 曲c o 啪p 撕n gn l e 谢伽s 璐i o n so ft 抽ga 1 1 df i v ed ) ,1 1 a s t i e s sc ip o e t r mi t 砌i c a t e s 衄sp 印e r sr 锄g e o fs t u d y 锄d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i o n c h 印t e r2 :1 et l l e o r i e sa b o u tc ip o e 时、砸t t e nb yl i t 眦r si np r i m a r ya g eo fm m g d y n 舔妙觚dg l o r i o u sa g eo ft i 觚gd y n 船啊i tm a i n l y9 0 e si n t 0 f i v ci s s u c s :m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锄o n gt l l ec ip o e 缸xs h e i l g s l l ia n d l e 如;m ef e a t u r eo fc ip 0 酏呵w r i t t e i l b y1 i t e r a t o r si np r i m a r ya g eo ft 幻gd y l l a s t ya 1 1 dg 1 0 r i o u sa g eo f1 觚gd y l l a s 职t 1 1 e 1 l s i n go c c a s i o n sa n dc a t e g o r i e s ;t l l e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 sb e 咐e e i lt l l em i n j i a i lc ip o e 缸ya n dc i p o e 廿yw r i t t 锄b yl i t e r a t o r si l lp n m a 巧a g eo ft 抽gd y i l a s t y 锄dg l o r i o u sa g eo f1 b g d y n a s t ) r ;m ep o s i t i o no fc ip o 鼬呵w r i t t 锄b yl i t e r a t o r si np r i m a r ya g eo ft m gd y n a s t y 锄dg 1 0 r i o l l sa g eo f t 觚gd y n a s 吼 丁吴: 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三 c h a p t e r3 :c a s es t u d y a s l i se r a sc ip o e 仃yh a st w os t y l e s ,n l i sp a p e rs e l e c t s z h a n g ”e sc ip o e 时锄dl i u z h a l l g q i na n dw e i y i i l g w u sc ip o e 缸y t h e i li t 印p r 鲥a t 铭 a n de v a h l a t et h e i r 嘶饫愿 t h r o u 曲c 0 n 曲i i l i l l gt h et l l e 0 巧觚dc 弱e ,i t 垂v 懿ac o n c l u s i o n i n 也ee 1 1 d a n da l s o ,i t p o i n t s0 u t l ep l a c eo fs h o r t a g e c 删i v e :r e s e a r c hc ip o e h y 、砸t t e i lb yl i t e r a t o r si 1 1p 曲a 巧a g eo ft 锄gd ) ,n a s t y 觚dg l o r i o u sa g eo ft 缸gd y n a s t yt l l r o u g hc o m b i l l i n gt h em c 0 巧锄【dc a s e ;c o m p a r et h e v 撕o l l sv e 稻i o 璐o ft 锄ga n df i v ed y l l a s t i c s sc ip o e 缸y ;e l a b o r a t et 1 1 a t“t a k ep o 咖 f o rc ip o e 奶,i sap o i i l ti nc ip o e 缸y s s t a t l 塔;a p p r 酗a t ea n de v a l u a t ez h 觚g y u e sc i p o 嘶 k e yw o r d s :p r i m a 拶a g e o f1 觚gd y n a s t ya n dg l o r i o u sa g eo f l 锄gd y l l a s t y c ip o e t 巧、砸t t e nb yl i t e r a t o r s t h e o 巧 c a s er e s e a r c h 丁昊: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5 7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一一口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j 炙 签字日期:知。7 年,月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入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做储繇丁关翩弥? 溯 签字日期加7 年f 月f7 日签字日期:渺7 年莎月7 日 f f ( 本页为学位论文末页。如论文为密件可不授权,但论文原创必须声明。)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 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引言 中国古代文学枝繁叶茂,源远流长,诗歌俨然是其中最古老最璀璨的一颗明 珠。无论是上古的弹歌,还是春秋时代的诗经、楚辞;无论是汉代的乐 府,还是魏晋的拟古乐府;无论是南北朝的民歌,还是南朝的新体诗,都足以证 明中国古代诗歌的悠远绵长。而到了唐代,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全盛时期,名家 辈出,名作如林。诗歌呈现出各种体式,各种风格,繁花似锦,争奇斗艳,蔚为 大观。可以说,这派灿烂辉煌的诗歌气象也使得古代的中国被称为泱泱诗歌王国。 然而在这一片绚丽光鲜的诗歌百草园中,另一朵奇葩却悄然孕育生成,并最 终生长为与唐诗并驾齐驱的一种新抒情格律诗体词。词从最初于隋唐之际民 间的萌芽,到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兴起,后到两宋时期的高峰,再到元明时期的 衰落,最后及至清代的复兴。不同的历史阶段,词都能够给文坛带来程度不同的 贡献,其中宋词更是成为了一代文学的代表,与唐诗所对举。而宋词之所以能位列 词史顶峰,离不开唐五代词的酝酿和积淀,这其中唐五代文人词的贡献尤为突出。 我们在研究全唐五代文人词时,必然要梳理其发展脉络,那么对其分期的界 定也就必不可少。自然可将唐与五代一分为二,但唐代依然可以再进行细分。严 羽沧浪诗话诗体将唐诗分为“唐初 、“盛唐 、“大历、“元和 、“晚唐 五体。元人杨士弘编唐音时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唐初 、“盛唐、“中唐”、“晚 唐”四体。明人高棵编唐诗品汇,沈骐编诗体明辨时都支持并深化了四唐 说的论断,虽然有人根本反对这一分期,但毕竟四唐说己被公认为符合唐诗的发 展实际。而作为新格律诗体的词,是否也适用于这样的分期呢? 笔者以为,大致 可以。原因在于:初唐文人词体开始孕育,盛唐文人词已崭露头角,中唐文人依 调填词盛行,而晚唐花间词体成熟。每个阶段都有显著的词体发展特征,因此做 四分法的分期是合适的。但毕竟以时间年份来对唐代文人词进行分期,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特别是有些词人横跨两个时期,且其创作作品的时间难以判定,因此 丁吴: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7 月北京第l 版第2 2 4 页 丁吴: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z 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原来初版的基础上,对涉及初盛唐文人词的内容方面适 当做了修订,其中在第一节论及到词的起源与成长中,讨论了初盛唐这一时期内 几个热点问题,如沈俭期回波乐粗鄙的原因,李白菩萨蛮等作品的真伪 问题,并且刘大杰先生点明这一时期的张志和、张松龄、顾况、戴叔伦、韦应物等 人,与李白先后同时,但“在他们的作品里,确实有了依曲拍为长短句的词了。加2 0 0 7 年1 2 月出版的聂石樵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中大胆立论,认为唐玄宗的好时光 标志着“词 作为一种新体诗开始确立,并且他梳理出词形成后发展的两条线索, 即“一者是在民间普遍流传,经渔夫、商人和歌童、伶人之填写,形成文辞俚俗、 内容丰富的民间词。二者文人士子采用这类乐曲,经过加工提炼,写作成文辞文 雅内容多闺房儿女之情的文人词。 回 如果说各类文学史著作是限于篇幅,对初盛唐文人词是蜻蜒点水式的介绍, 着墨并不多,那么在一些代表性的词史著作中,则要具体全面一些。王易先生的 词曲史成书于2 0 世纪2 0 年代,专辟章节阐述了唐代词体的成立,并结合例 证加以说明。吴梅先生写于2 0 世纪3 0 年代的词学通论重点阐述了李白的忆 秦娥,张志和以及韦应物等人。2 0 世纪8 0 年代吴熊和先生的著作唐宋词通论 探讨了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即唐教坊曲。2 l 世纪的两部词史则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黄拔荆的中国词史介绍了唐代早期文人词的几个代表作家,如: 李康成、韩翊、刘长卿、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陶尔夫、诸葛忆兵的北宋 词史将文人词发展的动态过程概括为:“从大量的民间创作,到文人的模仿学习 依曲拍为句,一直到成为文坛的一种主要抒情诗创作形式,词的发生、发展经 历了一个文雅化、精致化的成熟过程。” 作为这一动态过程的初始阶段,初盛唐 文人开始了词作的创作,但许多作品还“需要文人去挖掘、揩拭、磨光。 并且, 该书还初步探讨了初盛唐文人词沉寂的原因,“一方面,这时候唐诗的创作正走向 鼎盛,在文坛上独领风骚;另一方面,从初盛唐以来盛行的文人士大夫积极用世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7 年8 月,第2 8 5 页 。聂石樵:唐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 0 0 7 年1 2 月第l 版,第6 1 8 页 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版,第7 5 页 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版,第7 7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墨 之意志,与曲子词婉娈低靡的格调还不太协调,一种适宜曲子词生长的 社会环境还没有出现。” 2 0 世纪9 0 年代到2 1 世纪初,唐五代词研究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类专著 层出不穷,其侧重点和视角都各有不同。2 0 世纪9 0 年代出版的:刘尊明的唐五 代词的文化观照从文化学理论之新颖视角与方法切入研究对象,宏观研究与微 观研究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词与当时的文化环境之 间的关系;王小盾的唐代酒令艺术:关于敦煌舞谱、早期文人词及其文化背景 的研究联系酒筵游戏和敦煌令舞,阐明唐代早期词的面貌及后世词律的来源; 杨海明的唐宋词美学则论析了词的艺术包装和主体美感特色,揭示词的人情 之美以及在美学史上的特殊地位。2 1 世纪初出版的:沈松勤的唐宋词社会文化 学研究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唐宋词的原生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余传 棚的唐宋词流派研究专节介绍了隋唐文人词的历史走向,总结出文人词呈阶 段性递进的特点;王晓骊的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专节论述了商业文化 的发展与文人词的发生;董希平的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抓住了诗词互动 这一主线,考察了唐五代北宋前期诗与词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对此笔者以为, 初盛唐并没有出现专门的词人,文人写词大多是以余力为之,因此从诗词互动的 角度来加以考察,是十分有意义的。综上,在这些专著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 初盛唐文人词的剖析已经趋于多元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其进行词史或者文学 史上传承式的描述了。 近十年来,并没有出现专篇对初盛唐文人词进行整体研究的论文,而在许多 回顾、综述类的论文中,如刘尊明,赵晓涛的2 0 世纪唐五代词研究述略,潘殊 闲的2 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唐五代词研究论文综述等文中,运用大量统计资料, 总结了不同时期唐五代词的研究状况、特征以及热点问题等。而在部分专述性的 论文中,也有部分研究内容是属于中唐文人词与盛唐文人词的交叉部分或者相通 部分。如刘尊明的中唐文人词的艺术成就与词史地位论及张志和这一跨度盛 唐和中唐的作家。再如木斋的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等。另外一些论 国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版,第7 8 页 丁吴: 初盛唐文人词研究竺 文中也局部探讨了初盛唐文人词的部分特征,如刘尊明的试论李白乐府诗与曲 子词创作之关系阐述了乐府对曲子词的影响,并对李白词的真伪之争,提出了 新的看法。黄静的论民间词对文人词体兴起的影响则概括了民间词对早期文 人词三个方面的影响。赵山林的南北文化融合与词体的确立将早期文人词作 者置于南北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唐五代词的研究是逐渐深入,趋于成熟的,特别是近 年来对于唐五代词研究的切入角度也趋于多元,理论化的探讨也渐成系统。但对 于初盛唐时期文人词的整体研究,或一笔带过,着墨不多,或将其研究置于整个 唐五代词的背景下进行,区分度不大。对于初盛唐创作过词的文人的个案研究也 更加注重其诗作的研究,或停留在简单分析词作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等浅层层 面。因此,对于初盛唐文人词,我们还有许多研究工作可以深入发掘。 第二节初盛唐文人词词人及存词数量 对于初盛唐文人词的存在与否,学术界历来有诸多争议。正如本文第一节所 述,在一些文学史著作甚至词史著作中对于初盛唐文人词的发展状况以及文学地 位与成就都一笔带过着墨不多,或者干脆回避,略去不写。其实笔者以为,这是 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但归咎起来,主要原因还是词的起源问题至今存在疑点 和难点,并不能十分准确地下定论,所以各家之言都会对初盛唐文人词的存在与 否,乃至叙述与否产生直接影响。 陶尔夫、诸葛忆兵的北宋词史对于词起源问题的综述比较全面。此书将 前人对词起源问题的研究总结了六种学说,分别是“起源于远古说;起源于诗 经、楚辞说;起源于汉魏乐府说;起源于六朝杂言说;起源于唐诗说;起源 于五代说 。其实这六种学说,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或者立场,力求探究出词的 原始面貌。但这些学说没有摸清词的音乐本质与文体特征,因此研究结论也有偏 颇之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文献资料的逐步发掘,特别是敦煌写本歌辞的整 理与研究,词起源问题的实质已经渐渐被当代学者们所接触和掌握。民间词起源 。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版,第1 9 2 6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塑 于隋代,至初盛唐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与繁荣,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一 致认同,那么在这一背景下,文人词应该是在初盛唐时期逐渐萌芽生长的结论也 是符合逻辑性的。 但争论依旧没有结束,虽然民间词起源于隋,发展繁盛于初盛唐,已被文献 证明,但是这一时期关于文人词的争论还在继续,如李白忆秦娥等词作的真 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和难点,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有人对各种词选所收的 李白词半信半疑。2 0 世纪学界更是对李白是否作过词进行过持久而热烈的讨论。 有以胡适、詹镆、俞平伯、袁行霈、吴企明、黄刚、刘永济及台湾学者杨胤宗为 代表的“否定派”;有以况周颐、王国维、任二北、唐圭璋、潘君昭、李廷先、何 满子、陈尚君、葛景春为代表的“肯定派 ;也有以施蛰存、周圣伟为代表的“真 伪并存派 ,他们认为李白是作过词的,但所作长短句词不是菩萨蛮、忆秦娥 等,而是清平乐四首。本文遵从“肯定派 的观点,认为李白的文人词是真 实存在的。 争论虽然没有结束,但是关于唐五代词作品的编纂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 绩。目前已经有三部总集性质的结集,按照时间先后为序,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 林大椿所编唐五代词( 以下简称为林编) ,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璋、黄畲所 编全唐五代词( 以下简称为张编) ,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昭岷等编全唐五 代词( 以下简称为曾编) 。另外,清康熙年间编纂全唐诗时,也附带地编辑 整理了唐五代词,且整理工作规模较大,收录工作比较细致,因此对唐五代词的 研究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故而本文的研究对象皆出自这四种基本文献之中,即使 有争议的作品( 如李白词) 也遵从这四种基本文献的收录,将其列入本文的研究 对象。 根据主流分法,本论文对于初唐与盛唐的分期如下:高祖武德元年( 6 1 8 ) 至 玄宗开元初( 7 1 3 ) 为初唐,玄宗开元元年( 7 1 3 ) 至代宗大历元年( 7 6 6 ) 为盛唐。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对于初盛唐文人词的统计数据是按照初盛唐的时间分期来归 纳整理的,但有一些文人跨度盛唐和中唐两个时期,其作品的创作年代也不一定 可考,鉴于此,本文统一将这些跨越盛唐和中唐的文人及其作品并入盛唐作为研 丁吴: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旦 究对象。其根据在于这些跨越盛唐和中唐的文人,其青年或壮年都处于盛唐,一 个人创作风格的养成,青壮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他们在青壮年阶段所经历的 安史之乱也影响了其一生的创作。因此将其纳入盛唐这一时期加以研究是必要的。 现将这四部基本文献中,符合初盛唐这一时间段的作家作品,采取图表形式列举 如下,表中词调后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词作数量: 版本作家作 品 明皇帝好时光1 李景伯回波乐l 沈俭期回波乐l 裴谈回波乐1 张说舞马词6 崔液踏歌词2 李白桂殿秋2 清平调3 连理枝2 菩萨蛮l 忆秦 全唐诗 娥1 清平乐5 所附词 元结 歙乃曲5 张志和 渔父5 张松龄 渔父1 韩翊 章台柳1 韦应物 三台2 调笑令2 戴叔伦 调笑令l 刘长卿 谪仙怨l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里 版本作家作 品 李景伯 回波乐1 沈俭期回波乐1 裴谈 回波乐1 崔液 踏歌词2 张说舞马词6 唐玄宗李隆基 好时光1 杨贵妃太真阿那曲1 贺知章 柳枝1 李白桂殿秋2 清平调3 菩萨蛮3 忆秦娥1 清平乐 5 连理枝l 韦应物 三台2 调笑2 林编 刘长卿 谪仙怨l 窦弘馀 广谪仙怨l 康骈 广谪仙怨1 顾况 竹枝1 张志和 渔父5 张松龄 渔父l 和词 渔父1 5 元结 欲乃曲5 韩翻 章台柳1 柳氏 杨柳枝l 戴叔伦 转应曲1 o 和词为“和渔父词,系张志和同时唱和诸贤和词”,详见林编第7 5 页注释6 丁吴: 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旦 版本作家作 品 虞世南 织锦曲1 长孙无忌新曲2 谢偃踏歌词3 杨廷玉回波词1 乔知之杨柳枝1 绿珠怨3 李景伯回波乐1 李峤桃花行l 水调歌1 徐彦伯桃花行l 赵彦昭桃花行l 李义桃花行1 沈俭期回波乐l 贺知章杨柳枝1 张说舞马词6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3 苏幕遮5 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l踏歌词2 苏颞桃花行1 山鹧鸪2 崔液踏歌词2 李隆基好时光1 杨太真阿那曲l 张编 江采菝一斛珠l 崔怀宝 忆江南1 崔国辅丽人曲l 王维 阳关曲l 李白桂殿秋2 清平调3 菩萨蛮3 忆秦娥1 清平乐5 连理枝l 秋风清1 白鼻骗1 结袜子1 李康成采莲曲1 沈宇乐世词1 韩翎章台柳1 柳氏 杨柳枝l 刘长卿谪仙怨1 秋风清1 岑参六州歌头1 元结歙乃曲5 李端拜新月1 顾况竹枝l 渔父引1 桃花曲1 张志和渔父5 张松龄渔父1 谢良辅忆长安2 状江南2 鲍防忆长安l 状江南1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旦 杜奕忆长安1 丘丹忆长安1 状江南l 严维忆长安l 状江南l 郑概忆长安1 状江南l 陈允初忆长安1 吕渭忆长安1 状江南1 范灯忆长安l 状江南1 樊殉忆长安1 状江南1 刘蕃忆长安l 状江南l 贾弁状江南l 沈仲昌状江南1 张丈人拜新月l 郎人家宋氏婉转歌2 戴叔伦调笑令l 杨巨源杨柳枝l 陈羽步虚词1 韦惠物调笑2 三台2 安常还京乐1 版本作家作品 沈俭期回波乐1 杨廷玉回波词l 李景伯回波词1 中宗朝优人回波词1 李隆基好时光1 李白连理枝2 清平乐5 菩萨蛮2 清平调3 忆秦娥 曾编 l 存目词l ( 正编)戴叔伦 转应词l 刘长卿谪仙怨1 韦应物调笑2 三台2 张志和渔父5 存目词1 无名氏渔父5 张松龄渔父1 丁昊: 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1 5 版本作家作品 乔知之杨柳枝1 贺知章柳枝1 崔液踏歌词1 张说舞马词6 王之涣梁州歌l 崔国辅采莲子l 王昌龄采莲子2 李白秋风清l 王维一片子l 渭城曲l 岑参长命女l 六州歌头1 李康成采莲曲l 元结歙乃曲5 张继长相思1 曾编 张潮采莲子l ( 副编) 韩翊章台柳1 柳氏 章台柳l 顾况渔父词1 竹枝1 陈羽步虚词2 刘长卿秋风清l 韦戍物三台令1 张荐字字双l 于鹄哕喷曲1 戎昱采莲子1 李端拜新月1 杨巨源杨柳枝1 另外古代学者编著的词选集词总集中收录的初盛唐文人词作品,也会对初盛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堑 唐文人词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如:宋代黄异选编的花庵词选中收录李白菩 萨蛮1 首、 忆秦娥1 首、 清平乐2 首、清平调3 首、张志和渔歌子 5 首,共2 人1 2 首;明代陈耀文编辑的 花草粹编收录张志和的渔父5 首、 张松龄的 渔父1 首、韩掬章台柳1 首、柳氏章台柳1 首、戴叔伦宫 中调笑1 首、李白菩萨蛮1 首、 :清平乐1 首、忆秦娥1 首、刘长卿谪 仙怨1 首,共7 人1 3 首;清代朱彝尊和汪森编著的词综中收录李白菩萨 蛮1 首、忆秦娥1 首、 清平乐1 首、桂殿秋2 首、张志和渔歌子2 首、韦应物调笑1 首、戴叔伦转应词1 首、韩翎章台柳l 首,共5 人 1 0 首。 当然本文中所研究对象的范围还是以全唐诗、林编、张编、曾编为主。通 过上表,我们可以作出清晰的归纳和总结:在初盛唐时期,全唐诗所附词共收 1 4 人4 4 首;林编共收词作2 1 人6 6 首;张编共收词作5 3 人1 2 2 首;曾编共收词 作3 7 人7 6 首,其中曾编的正编共收词作1 2 人3 7 首,曾编的副编共收词作2 5 人 3 9 首。 由于曾编出版时间与林编、张编相比最晚,所以曾编在编后絮语中对前两部著 作进行了点评:“林编唐五代词的最大缺憾,一是收词不全”,“张编全 唐五代词虽广泛搜罗,收录的作品比林编多出一倍有馀,但所收作品颇杂滥, 不少声诗或徒诗误以词收入。如李峤、徐彦伯、赵彦昭、李义、苏颞等桃花行, 本为应制诗李峤诸人之作写成后曾入乐歌唱,但最多也只能算是声诗,决非 词。而曾编在体例上则采取了正编和副编的形式,正编主要收录倚声制词的 曲子词,而副编主要收录的是属诗属词唐宋人有争议的作品等。 综上,林编虽收录词作较少,但依然是我们判定初盛唐这一时期文人词作的 重要参考,而张编中的一些声诗是需要我们剔除的,曾编考证工作十分谨慎,也 应作为参考之一。考证词作的真伪十分复杂,各家的判断也难免有失误,校勘也 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各个版本的唐五代词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笔者以为, 对于初盛唐文人词,首先,我们应该有个整体面貌上的把握,即初盛唐文人词是客 观存在的,刘尊明先生所做量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文 丁昊: 文津出版社,1 9 9 4 年1 2 月版,第6 8 7 5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堡 平调、菩萨蛮、忆秦娥、清平乐、连理枝、三台( 也称为三台令、 调笑令、宫中调笑、 转应曲) 、谪仙怨、广谪仙怨、竹枝、 :渔父、 欺乃曲、章台柳。张编收录这一时期文人词的词调为4 3 个。分别是 织锦 曲、新曲、踏歌词、回波词、杨柳枝、绿珠怨、桃花行、水调歌、 舞马词、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苏幕遮、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 :山鹧 鸪、一斛珠、忆江南、丽人曲、阳关曲、桂殿秋、清平调、菩萨 蛮、忆秦娥、清平乐、连理枝、秋风清、 :白鼻弱、结袜子、采莲 曲、乐世词、章台柳、谪仙怨、 六州歌头、欺乃曲、拜新月、竹 枝、渔父引、桃花曲、渔父、忆长安、状江南、调笑令、步虚词、 还京乐、竹枝词。曾编收录这一时期文人词的词调正编有9 个,分别是回 波乐、连理枝、清平乐、菩萨蛮、清平调、忆秦娥、谪仙怨、调 笑、渔父,副编有2 4 个,分别是杨柳枝、柳枝、踏歌词、舞马词、 梁州歌、采莲子、秋风清、一片子、渭城曲、长命女、六州歌头、 采莲曲、歙乃曲、长相思、章台柳、渔父词、竹枝、步虚词、秋 风清、三台令、字字双、哕喷曲、拜新月、胡渭州,共计3 1 个。综 上,这三本词总集收录的初盛唐文人词的词调数目与后世相比,数目较少。如, 晚唐五代词,据花间集、尊前集、阳春集、南唐二主词和敦煌曲初 探统计,共用1 4 7 调。其中花间集等所载文人词用1 0 8 调;敦煌曲子词有 6 9 调,其中3 0 调与前互见,故为1 4 7 调。又据南京师范大学研制的全宋词计 算机检索系统统计,现存宋词所用的词调为8 8 1 个。这仅仅是指词牌正名,若计 入同调异名者则有1 4 0 7 调。初盛唐时期词调的不完备,还体现在这些词调大多 是篇幅短小的小令,与后世长调、慢词等长短调各体兼备相比,则无法望其项背。 如果说共同点是我们在研究中所要加以关注的重点,那么三个版本的全唐 五代词收录这一时期词作的相异之处,则代表着学术界对于初盛唐文人词认识 的逐步深入。 首先,清人所编全唐诗所附词所收录这一时期的文人词作最少。究其原 毋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l 版,第1 0 6 页 丁吴: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旦 因,我们不妨可参照全唐诗末所附词,其序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 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开元、天宝肇其端, 元和、太和衍其流。大中、咸通以后,迄于南唐二蜀,尤家工户习,以尽其变。 凡有五音二十八调,各有分属。今皆失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人对于这一时 期的文人词作,把开元年作为启始阶段,而忽略了初唐文献的收集。另外文献的 不全和考据的疏漏也使得清人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入词辑录较少。当然清人在辑录 唐五代词时,也会受到前代学者的影响,如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 十九云:“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及中叶以后,至五代, 渐变成长短旬。及本朝则尽为此体。 沈括、朱熹的和声说和泛声说本质上也是认 为词是由初盛唐的乐府歌唱近体诗运用和声和泛声的手法演变得来的。由此可见, 清人在辑录时,并没有完全廓清乐府与词的界限,使得辑录工作并不细致,这也 是所收录词作数量不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随着2 0 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以及学术界对于敦煌写本歌辞的整 理与研究,词学研究焕然一新。敦煌词的发掘面世不仅填补了早期词史的空白, 也更新了传统的词学观念。但是,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依然很大,而编于2 0 世纪 3 0 年代的唐五代词虽然在体例上已经摒弃了全唐诗所附词将帝王词作置 于前的做法,但依然“疏漏不免”,如林编没有吸收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 资料,唐宋人大量的野史笔记、诗话词话等著作,也很少利用,仅仅征引了北 梦琐言、苕溪渔隐丛话等寥寥几种。 再次,相对于林编文献资料的匮乏,2 0 世纪8 0 年代张编全唐五代词则摘 录了前人专集、诗话、词话、词谱、词律、词史及各种笔记所列之词及断阕零句。 因此,张编所收录的这一时期的文人词数量是最多的。但学术界对于张编也有诸 多争议,认为其很难成为权威定本,原因在于声诗、徒诗混淆收录其中。文人词 区别于声诗在于入乐的歌辞要经过文人的改造才能由声诗成为文人词,而徒诗则 不能入乐。从这点上来说,张编并没有对文人词有清晰的定位,诗词之分没有严 格的取舍标准,只要某作品被某书以词载入者,即以词入编,这就造成了与其他 版本文人词的区别与差异。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垫 最后,曾编全唐五代词在文献和校勘上比张编严谨,在理论上也严格区 分诗与词的界限。正编与副编的划分使得编排更为严谨。例如对于乐府与词的问 题,曾编把有所疑难的作品都归于副编,并将考辩内容附于作品之后加以说明。 因为在词的初期阶段,它没有独立的诗的生命,只是音乐的附庸。在这一点上, 词与乐府诗很相似。正是如此,在考证这些作品时,才会造成全唐五代词各 个版本之间收录词作的差异。关于这点的进一步辨析,笔者将会在本文第二章的 第一节中加以阐述。 综上,本文在确立研究对象时,并不局限于上述三编的某一版本,而是将林 编、张编、曾编加以综合研究,进而整体把握。 丁昊: 初盛唐文人词研究 第二章关于初盛唐文人词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初盛唐文人词与乐府及声诗 前文在论及早期文人词的收集与整理时,存在各个版本收录不尽相同的情况。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早期文人词与诗的界限不分明, 诗词的离合贯穿于早期文人词的创作过程之中,另外早期文人词与乐府诗以及声 诗的密切联系,世人对于词、乐府、声诗的主观混淆等等。而这些主要原因的造 成还要追溯到关于词起源的两种说法,即“词起源于汉魏乐府,“词起源于唐诗 。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新兴的文艺样式并非是凭空而起的,而是在与原有相关 样式的不断交叉,不断渗透中,创造性地转化而成的。乐府本是用以采诗入乐或 者为诗歌配乐歌唱的官方音乐机关,后入将这些配乐歌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而持有词起源于汉魏乐府观点的古人与今人都看到了词与乐府共通的音乐属性, 因此归于一个源流。但他们却犯了两个认识上的错误。 首先,他们并没有对音乐体系的演变进行仔细考察,忽视了隋唐之际新兴的 燕乐与词的关系。唐代的音乐由于西域音乐即胡乐的传入而引起了一次重大的变 化。此时,清乐在唐代已逐渐消弭,不再盛行,因此配合清乐的歌词即乐府诗便 逐渐失去了作为歌辞的性质,虽然我们现在的文献资料尚无法知道这一过程,但 可以确定的是,乐府失去歌辞性质的这一过程不是一夜之间的突变,而是有一个 渐变的过程,至少在早期文人词的时代,其乐曲依然存在。如旧唐书卷二十 九音乐志卷二:“隋平陈,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遭梁陈亡乱,所存盖鲜。 隋室以来,日益沦缺,武太后之时,犹有六十三曲。 但是,毕竟此时的乐府已经 将歌辞的宝座让位于词了。从音乐方面说,词是燕乐发展的副产品,从文学方面 说,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而为了表述词可以入乐歌唱这一特点,古人称词为 “乐府 ,不少文人的词集用“乐府 来命名。有的词集为了强调并突出其音乐与 作品的时代性,还另创“近体乐府 、“寓声乐府 之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乐府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丝 与词混淆的原因不仅在于乐府失去歌辞性质的渐变过程中的交叉渗透,而且还有 文人主观化的因素,即他们还没有把词作为一种韵文样式与“诗 相提并论。 其次,刘尊明先生在2 0 0 7 年6 月的 文学遗产中撰文指出:“在汉魏六朝 时代,乐府诗的创作一般是先诗后曲,以诗配乐,由诗定乐,只有极少数情况下 出现过依曲作歌的现象。而唐宋时代曲子词的创作,除了极个别精通音乐能自 度曲的词人偶尔先词后曲之外,一般都是依调填词,先曲后词,由乐定词。 这是乐府诗与曲子词在歌辞与乐曲的配合关系及创作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尽管其 中有部分相同或交叉) ,由此而区别为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学形式。力囝对此,笔者完 全赞同刘先生的观点。由于词与乐府诗各自所属的音乐系统,世人已无法掌握其 真实面貌,因此歌辞与乐曲的配合关系及创作方法上的根本不同是我们区别这两 种不同的音乐形式的主要依据。部分学者认为词起源于乐府,也自然会忽视这一 区别乐府与词的主要原则,在收录词作时将乐府与词混淆便合乎自然了。但是我 们也应客观地认识到,这一区分乐府与词的主要依据有时也较难把握好,因为乐 府对词在创作方法与艺术经验方面的密切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限于篇幅,这里 仅以李白为例。 李白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据今人魏晓虹先生考证共有二百四十三首。其中 大多是模仿前人的乐府旧题,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而这些乐 府旧题则在立意、内容、题材等方面对作者有着一定的规范。如蜀道难这一 乐府歌曲的本意是极力形容和歌咏蜀中山川道路的艰难险阻,因此李白在创作蜀 道难时摆脱不了1 日题乐府在构思、立意和主旨等方面的规范。同样对于作词而 言,规范作者的则是词调。词调规范了词作的题材范围、格律特征、抒发情感等。 因此作者才会依调填词,而依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选择适合 的词调来填写相关的歌词。与李白一样,这一时期的许多文人以巨大的热情在进 行乐府诗的创作,而乐府旧题对于创作的规范和限制已经被这些文人所适应,这 样的创作惯性运用到文人的词创作中,当然是不陌生的,甚至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刘尊明:试论李白乐府诗与曲子词创作之关系文学遗产,2 0 0 7 年第6 期,第5 0 页 魏晓虹:李白乐府论,山西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第5 7 5 8 页 丁吴: ,文学遗产,2 0 0 7 年第6 期,第4 8 5 0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丝 后代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也导致了各个版本的词集在收录词作时,声 诗的误收。 王小盾先生在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的前言中,以及在隋唐五代燕 乐杂言歌辞研究一书中认为:“声诗是一个音乐文学的概念,其准确定义是按 采诗入唱的方式配乐的歌辞。作为它的对立概念的,是按因声度词之法创作的曲 子辞。从共通的角度看,这两者所配的音乐都是曲子,因此在广义上,声诗也属 于曲子辞。 吴熊和先生在唐宋词通论中的第一章 词源中对声诗与词有 着精辟的阐述:“燕乐起于隋唐之际,其衄始繁则在一个世纪之后的开元、天宝期 间,而词体的成立,则比曲的流行还要晚些。在燕乐流行之际,既有以五、七言 近体诗入乐的声诗,又有依曲拍为句的直接以长短句合乐的词。前者 是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后者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后者要 比前者较为后起,但在后者盛行之后,前者也并未立即告退。终唐之世,这两种 曲辞,可谓并行不悖,各擅胜场。”罾这两段论述,从声诗与乐府音乐共通性以及 两者发展的过程证明了声诗与词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后来,词由于能更好地满 足抒情咏唱的需要而逐渐兴盛起来。而声诗的发展繁荣满足了听众的需要,但五、 七言整齐的句式同参差不齐的乐曲之间找不到完全谐和的途径。随着乐曲的发展, 节奏和旋律复杂起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在调和矛盾的过程中,历代文人 都有“和声 、“虚声、“泛声”、“散声等作为解决声多辞少的途径,但声诗随 着的依调填字的歌词逐步发展繁荣而日趋没落也是历史的必然。声诗与依调填字 的歌词,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被部分古今学人认为是词起源于唐诗说的有力证明, 他们认为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对“和声 、“虚声 、“泛声、“散声 等的落实 演变。不可否认,在配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