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古典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到达更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水平, 因而能获得更高的满足程度,更多的收入会带来更大的幸福。而自 easterlin 以来, 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对这个命题提出了挑战。大多数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的研究都表明,时间序列数据没有显示幸福水准与经济增长或收入水平的长期正相关 关系;横截面数据分析显示收入更高的人平均而言具有更高的幸福水准,但相关性也 不是很强。上述现象即“ 幸福收入之谜” ,由于 easterlin 的开创性贡献,又称为 easterlin 悖论。 现代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认为,收入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统计上 是显著的,但其效应在系数上较小。本文则进一步将收入划分为绝对收入与相对收 入两类。其中,除了直接进入个人效用函数外,阐述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的理论主要有:消费者行为理论、适应性理论和期望水平理论;阐述相对收入对主 观幸福感影响的理论主要有:范围频率理论、相对剥夺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以及 最优区分理论。 本文通过对 wvs 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 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均会影响个人的主 观幸福感,但后者对我国居民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针对该研究结果讨论了在我 国进行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绝对收入 相对收入 主观幸福感 社会比较理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generally believes that increasing in income level could enable consumer to reach a higher level of utility curve, and a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hus more income will lead to greater happiness. since easterli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this topic presented a challenge for this prevailed theory. studies have shown the lack of a long- term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well- being (swb) and economic growth or income level in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time- series data. cross- sectional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er income people have higher average happiness, but the correlation is not very strong.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as the happiness- income” myth, also known as the easterlin paradox, in memory of th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of easterlin. modern researches on subjective well- being general believe that the impact of income on subjective well- being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with a rather small coefficient.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divide income into absolute income and relative income terms. beside directly entry into an individual s utility function, theories that describe the relation between absolute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are: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adaption theory and aspiration level theory; theories that describe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ative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are: range- - frequency theory,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 this paper shows tha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f wvs data,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income will affect individual s subjective well- being, but the latter one has a greater degree of influence for china resident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and provides a few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absolute income relative income subjective well- being (swb)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它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v”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背景 幸福(happiness)是个体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 验,是个体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和评价。在经济学中,幸福被定义为效用 (utility);而在心理学中,幸福被看作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简记为 swb) 。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将消费品品简化为一种特定的商 品以及其它商品。当其它商品的价格指定为 1 的时候,它其实就是消费者的收入。 在随后的推导中,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收入越高越好,此时的消费者可 以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即更高的效用水平。 easterlin(1974)却对该观点提出了挑战,他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国家变得更 富有时,人们的平均幸福水平并未随之增加。更重要地,幸福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相 对收入水平,而不是绝对收入水平。从直觉上来看,这是个非常费解的命题,这意 味着当每个人的现有收入变为现在的两倍时,他们的平均幸福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而在 2001 年的另一篇论文中,easterlin 提出了期望水平理论试图解释这个问题。在 这之后,大多数幸福研究文献发现,在一国内部,从平均水平来看,富人的幸福水 平高于穷人,同时跨国和跨时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平均幸福水平几乎不相 关或即使相关也很小。平均来看,富国(作为一个群体)比穷国(作为一个群体) 更幸福;幸福水平似乎随着收入上升到一个点,但不会超过这个点。然而即使是在 幸福水平较低、较穷的国家,也不存在平均收入水平和平均幸福水平的明显相关性, 这表明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包括文化特征。同时也有不少相关的心理 学,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被陆续提出来。 上述的种种研究对幸福收入关系的解释互不相同,它们之间的联系似乎变得 非常不确定。特别是在我国,相关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文献的介绍解读阶段,缺少相 关的实证分析。那么,对于我国的实证研究而言,收入是否可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 感,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又是怎样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仅仅从影响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因素 收入水平 切入,通过对收入影响个人幸福感的途径的总结研究,以及对我国调查数据的实证 研究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提高我国社会整体幸福水平的政策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大多数会认为当他们的收入增加, 其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加。 这也是 easterlin (1974) 开创性文献发表之前传统经济学的看法。经济学将效用作为研究对象,从效用的观 点来看,收入增加会扩张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边界,使消费者到达更高的效用无 差异曲线水平,因而能获得更高的满足程度,更多的收入会带来更大的幸福。越来 越多的实证研究对这个命题提出了挑战。大多数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研 究都表明,时间序列数据没有显示幸福水准与经济增长或收入水平的长期正相关关 系;横截面数据分析显示收入更高的人平均而言具有更高的幸福水准,但相关性也 不是很强。oswald(2002)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了收入和幸福的关系:(1)在同一个给 定的时间,高收入者是否比低收入者更幸福?(2)随时间推移,收入的增加会不会带来 更高程度的幸福?(3)富裕国家的居民是否比贫穷国家的居民感到更加幸福?本节的概 述也将以上述的框架进行展开。 微观经济学理论通常把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运行机制假设为是线性的和正 性的,认为人类幸福感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在同一 个社会的同一时期,处于高收入阶层的人会比低收入阶层的人更加幸福。在某个国 家范围内考察幸福与收入关系的横截面数据,可以检验这一结论是否与事实相符。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各个国家范围内所作的关于幸福和收入关系的调查 统计,几乎无一例外地显示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然而,虽然在一国范围内幸福和收入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是它们的相关性 并不强。在部分情况下,有些结果甚至不支持收入与幸福感间的正向联系。也就是 说,收入的不同仅仅解释了幸福感差距的很小一部分。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解释: (1)从比较收入理论来看,人们在考虑收入多少时往往会和他人比较,收入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在相对收入方面是直接的,他人的绝对收入也可以通过改变个人 的收入期望从而间接影响个人幸福感。因此,传统的效用函数 u= u ( y, e)在这里被改 写成 u= u (y, y*,e),其中 y 是个人收入,y*是相对收入。 (3)绝对值很低的系数可能表明其他的因素在解释幸福感差距方面同样重要。 对影响幸福因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e 项中可包含的因素至少有性别、年龄、教育水 平、健康状况以及宗教信仰等。 在横截面数据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 某个时点上的个人收入的差异在多大 程度上反映了个人永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的差异。如果个人可以有效地平滑其在 整个生命期间的消费水平,那么暂时性收入(波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较小,而永 久性收入(波动)才会在实质上影响个人的幸福感。 一国范围内的横截面数据表明,幸福和收入之间是正相关的。那么,从时间序列 上来看,长期的经济增长是否带来了人们幸福感的提高?研究结果与传统经济学结 论相去甚远。尽管在近几十年中,人均收入在很多西方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比 利时以及日本显著增长,但是人均幸福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了减少。这 个结果说明,不仅仅收入水平会改变主观幸福感。个人一般不倾向于,而且也不能 够做出绝对的判断,相反,个人持续地与其过去以及将来的预期相比较。 习惯形成模型(habit formation model)说明人的收入欲望是与个人的经历有关的。 一般来说,个人过去的教育水平不同会造成他们收入上的差距,进而使他们产生不 同的收入欲望。作为这个解释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重视年龄与收入欲望之间的联系。 个人的经历对收入欲望的影响作用变得较大。年轻的时候 ,因为刚步入社会,相互 依赖偏好对收入欲望的影响大;到了中年,从时间序列上看,收入欲望增加很快, 从横截面的时段来看,这个阶段是属于创造较多财富的阶段, 收入增加一个单位, 相比其它时段带来的边际幸福感的增加要小;年老的时候,人们对将来收入的预期 不是很好,且从横截面的时段考虑,由于工作能力的衰退收入的增加速度减慢,额 外增加一个单位收入带来的效用要比其它时段带来的幸福感要多。由于年轻人受相 互依赖偏好影响,而老年人由于自己的认知和期望改变,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预期水 平都比中年人低。因此同样的收入增加给老年人和年轻人带来的幸福感要多。最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的实证研究也开始反映出这种年龄幸福感的 u 字形态。 国际横截面数据大体支持高收入水平国家比低收入水平国家更幸福的说法。但 是,按照收入水平对国家进行分组后,整体样本中出现的幸福与收入之间的正相关 关系都消失了。但这种跨国的横截面的分析存在很大缺陷,发达国家的更高水平的 幸福可能归功于文化因素及社会资本的差距。因此一国内的时间序列数据应该是一 个更好的比较收入与幸福的方法。 面板数据所揭示的收入与快乐水平之间联系十分复杂:在低收入阶段两者关系 比较密切,但在高收入阶段,居民的快乐程度的高低,几乎脱离了收入的影响。在 面板数据的研究中,收入分配因素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表明,当收入分配的不 平等性上升时,一国总体幸福水平都会下降,即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如果收 入分配非常不平等,大多数人的收入处于参考收入以下,将会出现心理学上所称的 相对剥夺感,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准自然会下降。另外,开放和社会流动性对幸福的 影响是双重的。开放尤其是向发达国家开放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但同时开放 也会产生“ 消费示范” 效应导致国内的参考收入上升或导致欲望集发生改变,对幸福 的影响殊难预料。而社会流动性的加剧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改 变自身的处境,一般说来幸福会提升。 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根据收入分配因素而构建的个人效用函数也因此具有 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形式中,收入分配状况直接进入个人的效用函数。其地位 近似于在投资领域中引入的风险厌恶,大多数人因为对自己和他人效用的关心,抵 制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在第二种形式中,收入分配通过对个人预期社会结构流动 性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幸福状况。在这种观点下,人们对静态的收入分配水 平是无差别的,人们倾向于关注长期的,动态的收入分配水平,追求个人机会的均 等。后者决定个人的预期收入以及相应的风险水平,收入分配与个人幸福感的联系 就包含了对信息的偏好以及个人预期的形成过程这种中间因素。 相对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我国国内的实证研究由于数据的来源等严重不足,幸 福感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某种特定群体,如低收入阶层、学生等。在这些研究中, 有时还包括对我国文化,政策等特定因素所发展的幸福测度标准的发展以及对幸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调查量表的编制研究。国内的研究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注重心理学要素的分析,而单 独注重于经济要素对个人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则比较少。 在这些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有 luo lu和 jian bin shih(1997) ,文章对华人的主 观幸福来源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研究的观点。通过对台湾地区的问卷调查,他们将其 来源分成九大类: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物质需求、工作成就、生活意义、相比他 人的优势、个人目标实现、心情和健康状况。在收入幸福感研究模型的发展方面, 目前仅有田国强提出收入临界值概念将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攀比理论和“ 忽视变量” 理论的基本思想统一起来,在现代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帕累托最优标准和个人自利 性假设下,探讨了幸福 收入悖论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3 本文内容与主体结构 本文主体内容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本文核心变量幸福感的涵义进行了 阐述,同时对其测度方法做出相应的假定,方便模型对个人幸福感这一主观数据的 使用。然后将收入分为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两大变量,并将其对幸福感的影响进行 了分类的整理以及比较。绝对收入的研究侧重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对收入的研究 主要着重于与心理学科研究的交叉发展。 本文的第二部分对收入幸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数据进行定义后,重复了 easterlin 对一国内部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考察。 随后的部分运用数理方法检验模型数 据间的定量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在个人幸福感方面的 影响程度大小。本部分的最后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第三部分,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性评论,认为我国现阶段亟待重视对居 民幸福感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影响个人幸福感的收入因素细分为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 两大变量,同时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我国实际数据的研究得出结论,提供 相关政策建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途径 除了直接进入个人的效用函数直接进而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之外,收入还通 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间接地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使得它们对幸福感的总体效应变 得不确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展出多种比较理论及其它的相关理论。比较理 论主要将其研究目标集中在个人与自身收入的比较及个人与他人收入的比较。对前 者的研究主要受到 easterlin 开创性研究的影响,所有人收入的增加不会增加它们的 幸福感;而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收入之外的各种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将其纳入个人的效用函数。本文将其划分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这两类加以简要 讨论,在本节最后列表总结。 2.1 幸福感的涵义及其测定 对幸福与收入、婚姻、年龄等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由西方 社会学者,特别是心理学者发起的。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人们越来越关注 精神健康等对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传统经济学仅仅以收入水平这一客观标准来 衡量人们的幸福水平提出了质疑。 幸福是个体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个体对 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和评价。在经济学的视野中,幸福与快乐是与“ 偏好” 、“ 效 用” 等概念密切相关的。一般认为,偏好和效用是很难测量的,也正是基于此,经济 学家们放弃了定量化测度偏好和效用的努力, 转而用“ 消费集” 和“ 无差异曲线” 等概念 跳过幸福与快乐的定量分析来构建现代经济学体系。在 20 世纪的前半部分,经济学 对于效用的研究与心理学上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是永不交叉的两条平行 线。福利经济学对个人效用的度量主要来自于 samuelson 的显示性偏好理论,通过 消费者的个人行为间接推断其个人的偏好及效用。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一些重 要的统计学量表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被大量应用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其中有很大 一部分是用于主观幸福感的定量测评领域, 各种“ 生活质量指数” “ 满意度测评” 对于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示社会的幸福感程度及原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幸福感测量与生活质量调查密 切相关。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可以由大型的调查中得到。作为幸福水平的度量方式, 西方社会学家和心理学者在对人们生活质量研究过程中发展起了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being)这一指标,并以此对幸福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 究。例如,美国的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 gss)向被调查人群提出问题: “ 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你觉得最近这段时间里的感觉怎么样 非常幸福、比较幸 福、不太幸福?” 而在世界价值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中生活满意度被 划分为从 1(不满意)到 10(满意)十个层次,同时提出了一个与 gss 相似的问题。 主观的调查数据主要是基于个人的判断,比较容易受到一些系统和非系统因素 如问题次序、心情、信息选择程序等多方面的影响。这种误差的相关程度,则与数 据的使用范围有关。通常情况下,幸福指数的应用主要不是在绝对数的意义上用于 个人之间的比较,而是用于确定幸福的影响因素。在这种目的下,不需要假定主观 幸福感是序数可测的,也不需要假定它可以用于个人之间的比较。只需要认定较高 的主观幸福指数反映了个人较高的幸福感,不同的主观幸福感测度方法之间是彼此相 关的。根据选题的角度,在本文中,效用、幸福以及主观幸福感不再加以区分。 2.2 绝对收入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 2.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在绝对收入的研究中,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仍然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新古典经 济学的“ 经济人” 满足以下特征:(1)最大化行为假说,即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 人们总是选取能给他带来最大好处的那一个(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商品 效用最大化):(2)完全理性假说,即人们的行为不受主观心理的影响;(3)效用假说,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中所得到的欲望满足程度。绝对收入本 身对幸福感的影响有限,其效用主要来自于个人的消费。较高的绝对收入意味着更 大的消费集,也就更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效用的水平。即个人的消费依赖其收入水平: c=c(y) ,而个人的效用 u=u(c) ,由此,u=u(y) 。u 0,u 0,收入的边际 效用是递减的,但对一个永不满足的经济人来说,收入的增加导致幸福感的增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在个人的效用函数中,也可以采用 uu(c/co)的形式,其中 co代表以某种形式 度量的其它个体的效用水平。但是,除非个体的行为可以影响到 co的取值,否则这 两种形式将是同质的。因此,在该理论中并未计入他人的消费对个人效用的影响。 虽然这个理论非常直观简洁,并且适用于所有收入与个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但是之后 easterlin 的实证研究却与之相悖:更高的收入不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感。根 据新古典经济学中“ 经济人” 最大化行为假说,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经济效用至上的利 己主义者,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假定把人的行为目的规定在单 纯的经济目标上,排除了其他非物质的追求,不符合个人行为的真实情况。人类行 为其实并不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充分内容的。经济人行为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体的效 用最大化,这种效用实际上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一解释就拓宽了经济人行 为的目标,改进了经济利益解释的局限,正是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结合,才使得 研究者开始关注各类传统经济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并提出各种理论揭示收入与幸 福感之间的联系。 消费活动对于幸福感影响的不确定性则在于:较幸福的个人比那些较不幸福的 个人更可能按照不同的比例安排自身的储蓄和花费自己的收入,更可能随着时间的 变化而调整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收入分配。这两种个体还有可能对承担风险的 态度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市场工具和金融投资手段,反过来又影响到个人的绝对 收入。总体上,绝对收入较高的个人更可能获取不同的商品与服务的组合,从而达 到更高的幸福感水平。 西方传统经济学遵循 samuelson提出的显示性偏好理论,效用被认为是在工作 与闲暇之间平衡产生的。工作是痛苦的,但却能带来收入,从而带来消费。而闲暇 被认为是快乐的,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将在消费和闲暇之间的平衡中达到。因此,最 幸福的人看起来就是那些既可以满足消费又能拥有足够多闲暇时间的人。实际上, 消费者面对的是由可以带来收入增加的“ 工作” 以及“ 闲暇” 之间的取舍。一方面,闲暇 属于普通商品,也就是说,当收入增加时,理性的个人将会选择消费更多的闲暇, 减少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绝对收入的增加,工作的价值也随之增加,增加了闲暇 的机会成本。这种选择的直接结果是消费者的幸福感与绝对收入负相关。这两种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应的结合使得个人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的总体影响变为不确定。该理论在近期遭到 的质疑来自对显示性偏好理论的质疑。显示性偏好理论的关键假设之一为消费者对 消费与闲暇的偏好是外生给定的,因而供给的增加将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效用。但 是,如果个人针对其它个体的情况而改变其偏好时,t 时段消费的增多带来效用的增 加不一定表明在 t1 时段也可以带来同样的增加。也就是说,个人的偏好为内生决 定时,工作休闲之间的权衡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将会是不确定的。 2.2.2 适应性理论 brickman(1978)将适应性理论这一心理学概念引入对幸福的经济分析。适 应性理论认为,人们在评价自己的幸福水平时,主要是以当前状况和以往状况进行 比较:如果当前状况好于以往状况,那么人们会觉得幸福水平上升:反之,则人们 觉得幸福水平下降。收入上升之所以没能带来幸福水平的相应上升是因为两个方面 的原因。一方面,收入的上升虽然使人们感到快乐,但是一些其它因素对幸福感的 边际效用相对降低,因而总体幸福水平没有成比例上升。另外一方面,随着时间的 推移,人们逐渐适应了更高水平的幸福,幸福的标准也随之上升,因而收入上升所 带来的幸福感逐渐被抵消掉。也就是说,伴随着收入上升,短期的比较效应和长期 的适应效应会使人们的幸福水平大体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除了财富的绝对水平之外,财富在时间上的分配方式也对幸福感产生非常重要 的影响。在解释个人的幸福水平随收入水平上升而上升,但是社会平均幸福程度在 不同年代却没有多大变化时,时间模式理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在时间模式理论 看来,首先,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当人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看到自己一直在进步, 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其次,当人们展望未来的时候,过去的经历又给了人们对未来 的信心;最后,整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带来满足感。因此,整个社会在不 同的年代平均幸福程度并没有多大差别。 2.2.3 期望水平理论 easterlin(2001)的研究在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期望水平理论,将前者 演化为具体的模型。后续的学者则随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社会比较理论,这些理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主要侧重于相对收入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根据期望水平理论,幸福是由个人的期 望与其达到的状态两者共同决定的。在初始状态,向上倾斜的期望水平曲线使得个 人不断增加自己的收入来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不断增大的期望水平不仅适用于商 品和服务,而且对于许多非物质的因素同样适用。现状的一个微小扰动,例如收入 增加,使得个人暂时的效用增大,但是同时个人的期望水平曲线也随之上移。下面 就该理论作简要说明,如图 2- 1 所示: 注:根据 easterlin(2001)绘制,有改动。 图 2- 1 期望水平曲线 假设在某一时点上, 在当时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经济环境下, 某个典型的个人收入 水平处于 y1, 相应的期望水平曲线用 a1表示。则其幸福水平为 u1。当收入水平上升, 如果期望水平曲线不变,他将沿着曲线 1 移动到点 2,幸福水平相应上升。但事实上 收入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会导致期望水平曲线的移动:假设期望水平曲线由 a1变到 a2,我们发现尽管收入由 y1增加到 y2,但幸福保持不变。这就能很好地解释在长期 人们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随着收入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正的变化。 同样地,如果个人的起初期望水平曲线是 a1,收入从 y1增加到 y2,由于期望水 平曲线的改变,个人的均衡点从点 1 直接移动到点 4。幸福水平保持不变。个人对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去收入的评价实际上是依赖期望水平曲线 a2而不是过去的期望水平曲线 a1, 在现在 的期望水平曲线 a2支配下,过去的收入水平 y1所对应的幸福水平远低于水平 u1。所 以典型的个人都是“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评判过去” 。同理由于期望水平曲线没有变 化,当个人预期收入从 y2 移到 y3 时,幸福水平将上升到 u2。 较高的收入水平会对应较强的幸福感, 但是由于期望水平的影响, 幸福感增强的 程度远小于收入水平升高的幅度。而且,因为现实中收入的增长往往达不到足够引 起幸福感增强的程度,所以个人或群体收入的增加不一定会引起幸福感的增强。由 于个体差异,个体的社会比较心理、期望改变程度以及适应性强弱方面都会有较大 的不同,如果能对这些因素施加影响,使其在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成为积极的中 间变量,收入提高就可能对幸福感增强产生促进作用。 2.3 相对收入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 个人在评价幸福时,通常会拿自己目前的状况和主观上的标准进行比较,而这 一主观上的标准是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决定的。简单地说,人们喜欢 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拿他们的收入水平作为参照物来评价自己的幸福水平。因此, 相对收入对幸福影响路径主要是各类社会比较理论。这些理论主要以人类自发经常 进行社会比较的心理学依据作为理论基础。社会比较理论拥有两个独立的,有时甚 至相悖的职能:同化和异化。这两个职能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反的:与其它相 似个体的同化增大个人幸福感,而与其它个体的异化减少个人幸福感。同时,这两 个职能拥有的独立性在于:同化代表与整个群体的一致,而异化则影响个人相对于 其它个体的自我评价。同化属于客观的、信息的影响,而异化侧重于主观的、情感 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职能, 社会比较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2.3.1 偏好的非独立性、参考组与攀比收入水平 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中,对偏好的非独立性及个人的效用、消费决策与他人相关 的研究始于对显示性偏好理论的批评。个人的生活仅仅是在一种群体或社会中才可 能存在。就经济学的意义而言,个人之间的联系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个人会受到其它个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其次,个人的行为消费决策受到其它个体的 影响。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这种偏好的非独立性,个人的幸福感就要 受到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影响。而不仅仅是绝对的物质财富或收入。顺着这一思路, 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个人及其参考组(reference group)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明显的问 题就是如何定义参考组。参考组既可以包括社会中的所有个体,也可以仅仅包括其 中的一部分,如一个社区的所有个体、相同年龄段的所有个体。如 easterlin(1995) 论文中的参考组就被假定为整个国家的所有个体。在所有的实证研究中,参考组均 被假定为外生变量。 攀比收入水平(comparable income)与参考组似乎是两个循环论证的变量。拥有 攀比收入水平的个体构成一个参考组,而参考组中的个体拥有平均为攀比收入水平 的收入。但两者在理论中的意义大不相同。参考组仅仅定义个人比较的基准,而攀 比收入水平在各种社会比较理论中拥有核心的地位,在后文将进行详细的论述。同 时,攀比收入水平这一变量的存在也使得在相对收入类理论研究中,信息的传递、 获取对个人幸福感的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都市化所带来的越来越高的人口密 度,大大增强了个人在公共场所的交流,同时,由于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变革所带来 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强。现代人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而个人之间的影响也相对增 大,个人对自身收入水平不确定性增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社会比较理论探 讨了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传递机制。 2.3.2 社会比较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理学中 称之为社会比较,根据这一理论,个体把自己与多种标准进行比较,这些标准包括 他人、过去的条件、抱负、满意的理想水平、需要或目标等。个体对满意度的评价 就基于现状与这些标准之间的差距,向上比较使满意度降低,向下比较使满意度增 加。然而,研究者对于人们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例如:人 们只是与比自己富裕或比自己穷的人相比,还是根据所有人的收入分布来定位自己? 因此,社会比较理论可以根据参考组的选定来大致分类:范围频率理论,相对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夺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最优区分理论。 范围频率理论特别地区分以范围计量的个人绝对收入和以频率计量的个人相 对收入两者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范围频率理论(range- frequency theory)预期,人 们与收入分布中的所有其他人进行比较,而不仅仅是向上或向下比较。以百分位排 名来计量的个人收入水平通过对各类收入水平较高收入水平及较低收入水平的比 较来影响个人的幸福感。当个人的收入水平处于百分位排名的较高位置时,他们发 现与他们相比,更多的人有较低的收入,而仅仅少数人具有更高的收入。在这种情 况下,向下比较更加频繁,个人的幸福感随之上升。向下比较的频率和向上比较的 频率两者共同决定较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与之相对,当较低收入人群人数较多, 他们通常也会获得较高的幸福感。这是因为,仅仅少数人具有比他们更高的收入水 平。在这种收入分配方式下,个人更愿意与其它具有攀比收入(comparable income) 水平的个人进行比较,而不会与高收入水平人群比较。这个理论表明,当收入分配 具有一个正的斜率时,整个社会的平均幸福感相对较高。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范围 频率理论很好地预测了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效应,尽管社会比较在幸福感的评价 上起了作用,但是社会比较效应的大小比收入的主效应要小。 相对剥夺理论表面上认为,当个人与那些具有较高收入人群相比较时,较低的 个人收入将导致较低的满意度。问题的症结是,当这种比较导致心理上的相对剥夺 时,将产生幸福感的下降。这同时也意味着相对剥夺的产生及其程度取决于比较所 选择的参考组 (reference group) 。一位著名的例子是,虽然收入水平相比男性要低, 女性通常对收入水平感到满意,因为她们不会将其收入水平收入与男性相比较。实 质上,当个人并不渴望拥有一个可以与他人相比较的收入水平(攀比收入水平) ,比 较在产生相对剥夺效应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另一方面,当个人拥有攀比收入水平, 但并不渴望得到更高的收入时,也将不会产生相对剥夺效应。总体而言,攀比收入 的存在使得相对剥夺效应的减少,从而导致更高的幸福感。 社会认同理论中,个人将与社会的同化作为其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相比相对剥 夺理论侧重个人间的差异性及与他人的比较,该理论认为与社会的同化,追求统一 性才是个人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出发点,或称心理依据。因此,个人积极地,或者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少是自然地,与同自己类似的个人进行比较,即具有攀比收入水平的个人,而不是 那些具有明显较高或较收入水平的个人进行比较。而该项比较将增加这些拥有相对 收入水平个人的满足感,因为其将会带来社会认同感的增强。社会认同理论将其研 究目标集中于拥有攀比收入的个人,则是其与上述两种理论的显著不同,虽然在上 述两种理论中,攀比收入水平也占据着相对重要的位置。而且,社会认同理论与范 围频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前者的个人侧重于相似人群的比较,而后者 侧重于向上的或者是向下的比较。 最优区分理论可以看作是是对社会认同理论的扩充和修正。当某个群体可以同 时赋予其成员一致性及独特性的心理效果时,该群体的成员的总体幸福感将达到最 大值。群体的这种特性可以同时满足其成员的社会认同感和个人认同感。因此,在 该理论中,与社会的一致并不总是带来个人幸福感的增加,个人同时渴望与他人的 差异带来的个人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倾向于注重与其他相似个体的差异, 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带来自我评价的增高。当社会认同和个人的差异性对幸福感均具 有促进作用时,协调这两个互相冲突的因素的途径之一是找到一个最优的范围,使 得这两个因素对个人幸福感的贡献之和最大化。在最优化的过程中,模型通常需要 借助二次方程,而不是普通的线性方程。最优区分理论的一个推论是,社会比较一 般会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实证研究同时表明,这种效应通常在失业人群 和低收入人群中较为普遍,而对于高收入人群则相对不重要。前者收入价值的相对 不确定性刺激了社会比较的产生。 总体而言,上述几种主要理论所阐述的相对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对关系总结如下: (1)线性效应:当多数人的收入水平相似时,个体的幸福感增加; (2)二次方效应:当具有攀比收入水平的群体人数较少或者较多时,个体的幸 福感增加。与之相反,当具有攀比收入水平的群体人数居中时,个体的幸福感减少。 在社会比较理论中,存在的核心概念即攀比收入水平。在二次方效应中,根据各 种理论的不同,攀比收入水平实质上是个人幸福感曲线上的一个凹点或凸点。攀比 收入水平决定参考组的大小,进而影响收入分配状况,这几项因素共同决定个人的 幸福感水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在本节的最后,通过列表将各种效应对收入的影响简要总结如下。其中,“ ” 代表该效应使得收入与幸福感具有同向联系,“ ” 代表该效应使得收入与幸福感具 有反向联系,“ ?” 代表联系不确定。在绝对收入影响因素中,各个独立要素对幸福感 的影响情况比较明确,只是其总的效应不明确;而在相对收入领域,因为涉及到更 多的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研究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各个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比 较不确定,其加总的影响变得更加不确定。另外,在相对收入项指明了各个理论所 适用的参考组。 表 2- 1 收入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总结 收入类型 中间因素 参考组选择 对幸福感影响 绝对收入 消费 闲暇工作权衡 适应性理论 期望水平理论 相对收入 范围频率理论 整个社会个体 ? 相对剥夺理论 上层个体 社会认同理论 相似个体 ? 最优区分理论 相似收入 ? 注:消费、闲暇工作权衡属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参见上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3 对我国数据的经验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世界价值调查(world value survey,wvs) ,该调查均采用 了建立在科学概率抽样基础上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采访员问卷面访的方式, 以获取个人层面的数据。该调查的范围非常广,但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家庭、财 政状况、就业、政治观点等几大方面。本文选取了 1999- 2002 年 wvs 第三波关于我 国的调查数据,样本容量为 1000,实际有效数据为 748 组。以下对模型变量定义作 简要说明: (1)幸福感:采用调查问题 v81“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你对当前的生活是否 满意” ,答案分为十个等级,其中满意度最低标记为 1,满意度最高标记为 10。模型 中该变量记为 happy。图 3- 1 描述了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统计直方图。平均值为 6.18。 幸福感在中间水平的个体较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主要集中在 5、6、7、8,属于比 较正常的分布。 数据来源:wvs(1999- 2002),详见附录。 图 3- 1 个人主观幸福感统计直方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2)个人收入:采用调查问题 v236,在该项中,个人收入同样被分为十类, 临界点依次为 500,1000,2000,3000,4000,6000,10000,20000,50000,100000 元。 个人的绝对收入采用每一类别的中位点, 举例来说, 当个人的收入处于 1000- 2000 元区间,将其收入记为 1500 元。模型中个人绝对收入记为 inc_abs。相对收入的计算 通行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将绝对收入与某一基数相比较,第二种则将个人收入的百 分比排位作为相对收入的度量指标。由于这属于相对数概念,基数的选取比较不重 要,本文以绝对收入与样本均值 9273 的比值记为个人的相对收入,模型中记为 inc_med。第二种百分比排位记为 inc_pct。 图 3- 2 简单描述了变量 inc_abs 的统计直方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绝对收入的分 布相对不平衡,高收入人群的数量明显大大低于平均分布。为了抵消这种影响,模 型中将对数据进行对数变换。 数据来源:wvs(1999- 2002),详见附录。 图 3- 2 个人绝对收入统计直方图 表3- 1同时对inc_abs进行了分组统计,以方便得出个人的收入百分比排位值。由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百分比排位中的个人收入分布比较合理,因此不需要进行变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表3- 1 个人绝对收入分组统计 inc_abs 平均值 和 标准差 样本量 250 250.0000 4250.000 0.000000 17 750 750.0000 21000.00 0.000000 28 1500 1500.000 103500.0 0.000000 6 2500 2500.000 180000.0 0.000000 72 3500 3500.000 374500.0 0.000000 107 5000 5000.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兼职维修工设备检修合同
- 劳动纠纷解除劳动合同范本
- 液化气运输新司机劳动合同
- 文化艺术租赁经营合同
- 塑料制品桩基工程承包协议
- 建筑检测班组施工合同
- 市政工程塔吊施工协议
- 智能停车场布线工程合同
- 桥梁维修维护钻探服务协议
- 保安设备销售合同评审手册
- 医院 交班站位图
-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 我的家乡-东营课件
- 药房员工培训记录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完整版PPT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 网络查控申请书
- 高中数学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件
- 江西丹康制药有限公司原料药、口服制剂等生产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物品放行单(标准模版)
- 引水隧洞洞身开挖与支护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