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中文摘要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 中文摘要 目前学术界对鸳鸯蝴蝶派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对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史地位、思 想内容、美学特征以及作家作品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与分析,对于该派 别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未展开过系统论述,或许是由于鸳鸯蝴蝶派在理论的建构上 一直比较薄弱,他们的理论主张主要散见于他们所创办的期刊的发刊词、宣言以及作 品的序言等等之中,因此显得不够系统。但理论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鸳蝴 派作家们进行创作的依据所在。本论文梳理出了鸳鸯蝴蝶派的主流理论之一:“消闲 说 ,试图从时间发展顺序的角度出发,努力呈现出“消闲娱乐”这一创作理论的动 态形成过程,将其分为渊源、形成、定型、余响四阶段进行考察;同时,本文运用了 大众文化理论对“消闲说形成的原因及其内涵进行了分析,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加 开阔的平台之上。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消闲说;形成过程;大众文化内涵 作者:刘佳 指导老师:汤哲声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英文摘要 r e c r e a t i v ea n de n t e r t a i n i n g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 i m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m a n d a r i nd u c k b u t t e r f l ys c h o o l s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 a b s t r a c t a tp r e s e n t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m a n d a r i nd u c k - b u t t e r f l ys c h o o lm a i n l ye o n c e m t r a t e s i nt h eh i s t o r ys t a t u s ,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 t h ee s t h e t i c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sw e l la st h e w r i t e r sa n dt h e i rw o r k s f r o mt h e s ea s p e c t si tc a r r i e so nam u l t i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a m u l t i p l ep e r p e c t i v e sd i s c u s s i o n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 t h es t u d yo nt h et h e o r ys y s t e ms t i l l h a d n tp a y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a n di ti ss t i l lab l a n ks i t u a t i o n p e r h a p sb e c a u s et h et h e o r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m a n d a r i nd u c k b u t t e r f l ys c h o o li sq u i t ew e a k t h e i rt h e o r ym a i n l y a d v o c a t e di nt h ew o r do ft h ej o u r n a l s ,t h ed e c l a r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w o r kp r e f a c ea n ds oo n , s oi ts e e m st h a tt h et h e o r yi sn o tas u f f i c i e n ts y s t e m b u t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t h e o r yi s a c t u a l l yi n d u b i t a b l e i t i st h eb a s i sw h i c hd i r e c tt h ew r i t e r st oi n d i t e t h i sa r t i c l ep u t f o r w a r do n eo ft h e i re s s e n t i a lt h e o r y : r e c r e a t i v ec o n c e p t ”,t a k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r d e r a st h et i m ea x i s ,p e r s e n t st h ed y n a m i cf o r m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i st h e o r y , d i v i d e si ti n t of o u r s t a g e st oa n a l y s i s :t h eo r i g i n ,t h ef o r m a t i o n ,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 a n dt h el a s ta c t b e s i d e s , t h i sa r t i c l eu t i l i z e dt h em a s sc u l t u r et h e o r yt oa n a l y s i st h ef o m a t i o nr e a s o na n dt h e i m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 “r e c r e a t i v ec o n c e p t ,a t t e m p t st op u ti ta b o v e am o r eo p e np l a t f o r m k e y w o r d s :t h em a n d a r i nd u c k - - b u a e r f l ys c h o o l ;r e c r e a t i v ec o n c e p t ;f o r m i n g p r o c e s s ;m a s sc u l t u r e n w r i t t e nb y :l i u j i a s u p e r v i s e d :t a n gz h e s h e n g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 研究生签名:叠! ! 型整日期:塑2 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 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 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里) 造日期: 导师签名:越日 曲h 譬j 。| l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引言 引言 鸳鸯蝴蝶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流派,它并非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 团体,而是对当时一批在艺术旨趣上大体趋同的传统文人的一个统称。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鸳鸯蝴蝶派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遭受到新文学的非难。“五四 以来,新文 学阵营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判,沈雁冰将它称作“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文学观的文 学“纯粹的封建思想的文艺”;郑振铎则称该派作家为“文娼”、“文丐, 新文学 阵线群起而攻之。然而,这一派别始终以消闲、娱乐、趣味为其宗旨,因其轻松、休 闲的风格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审美心理和期待视野,甚至在民初中国文坛上占据了文学 正宗的地位。但是,理论上的薄弱却是鸳蝴派作家们的软肋,但尽管薄弱,却并非没 有理论,他们虽未明确提出他们的理论体系,但从他们所主办、编辑的各种杂志、小 报、大报副刊及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都能够体现他们的创作理念与追求。 鸳鸯蝴蝶派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有评论家对其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可以称得上 是硕果累累。1 9 6 2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魏绍昌编辑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 和1 9 8 4 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芮和师、范伯群等人编辑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 二书对于鸳蝴派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但由于语境的限制,这两套书主要是对于史 料的收集与整理,并未提出研究见解。 苏卅i 是鸳鸯蝴蝶派的发源地和发展重镇,苏州大学也因此成为了鸳蝴派研究的大 本营,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除去前面提及的鸳 鸯蝴蝶派文学资料,1 9 8 9 年范伯群先生的礼拜六的蝴蝶梦对鸳蝴派给予了一个 较为公正的评价;而1 9 9 9 年范伯群先生与他的课题组共同努力出版的中国近现代 通俗文学史一书,对于鸳蝴派的研究更是具有开拓性的进展,同时也改变了现代文 学史的编写格局,填补了近代文学史上的空白。 此外,1 9 9 4 年袁进的鸳鸯蝴蝶派、1 9 9 7 年刘扬体的流变中的流派鸳鸯 蝴蝶派新论以及2 0 0 2 年赵孝萱的鸳鸯蝴蝶派新论等专著都是关于鸳蝴派研究 。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转引自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 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4 年 7 月出版,第3 8 页 。西谛消闲) 、“文娼”,转引自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4 年7 月出版, 第5 8 页、第“页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 引言 的佳作。然而,目前学术界对鸳蝴派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对鸳蝴派的文学史地位、 思想内容、美学特征以及作家作品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与分析,对于该 派别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未展开过系统论述,或许是由于鸳蝴派理论方面的言论主 要是散见于他们创办的期刊的发刊词、宣言以及作品的序言等等之中,本身就并不系 统。但是,理论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鸳蝴派作家们进行创作的依据。 因此,在笔者看来,考察鸳蝴派创作理论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是非常 有必要的。本论文梳理出了鸳蝴派的主流理论之一:“消闲说 ,试图从时间发展顺序 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努力呈现“消闲娱乐”这一创作理论的动态形成过程,将其分为 渊源、形成、定型、余响四阶段进行考察;另一方面,笔者对该创作理论形成的原因 及其内涵进行了分析,“消闲说”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回归;从地域文化视角来看此 创作观是对吴文化精神的继承;同时民初的时代环境也为其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时 代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消闲娱乐”的创作观念与我们今天所谓的“大众文化” 在本质上是趋于一致的,因此,本文采用了大众文化的理论来阐述“消闲娱乐 这一 创作观的深层内涵,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开阔的平台之上。 2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第一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 第一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 从鸳鸯蝴蝶派的产生来看,它与晚清文学有着源流极深的师承关系。鸳蝴派小说 家们的创作观念受到晚清小说观的影响,因此,如果要探讨鸳蝴派文学观念的形成务 必要追溯到晚清时期。 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传统的中国文学观念中向来是以诗文为正宗,小说历来只是“小道”,居于“末 流,是世俗社会的娱乐消遣品,自然也就谈不上跻身于文学的殿堂。文人做小说被 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无聊行为,被小说所吸引更是有失身份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上的 偏见使得中国的小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大大压抑了小说的发展。到了晚清 时期,中国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一向不在文人士大夫学术视野中的小说, 突然间成为了学界竟相青睐的对象,小说的地位大大提高。 1 8 9 7 年,因翻译天演论而名声大震的严复与夏曾佑一起在天津创办了国 闻报,并立志印行新小说,自创刊号起,连续刊载严复的文章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作为“阐明小说价值的第一篇文字 ,该文章高度评价了小说的重要社会作用。通过 小说同经史子集相比较,强调小说易于流传,易于对人们产生影响,认为小说“夫说 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 部之所持”而且,文章还强调了小说在社会变革时期的重要作用,认为小说能深入地 影响社会心理,进而创造新的历史,“欧、美、东流,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 “有人身所作之史,有人心所构之史,而今日人心之营构,即为他日人身之所作,则 小说者又为正史之根矣。 而维新派的领军人物,竭力鼓吹君主立宪的康有为也开始 大力倡导起小说来,他曾说到:“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 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小 说俨然成为了包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 o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8 月北京新1 版,第2 页 。原载国闻报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 - - 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 资科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第1 2 页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卷十、卷十四,上海大同译书局1 8 9 7 年版,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 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第1 3 页 3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第一章鸳鸯蝴蝶派刨作理论形成的渊源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对于晚清维新派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倡导小说,看中的是 小说对普遍民众的影响,可以说小说是民众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形成的最重要、最 直接的文化来源。但是在此时,他们似乎还并未将小说纳入正宗文学之中,这种情形 直到两年多以后,梁启超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才被打破。 。 1 9 0 2 年,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杂志新小说创刊,在创刊号上,登 载了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这篇文章以梁启超惯有的热情、雄辩的 气势写就,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 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 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圆毫无疑问,小说 的功能被无限夸大,小说自然也就被抬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位,这与前面提到的 新派学者的言论似乎并无不同,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梁启超不久即在新民从报 上对小说进行了一个重新的定义:“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这里的“文学 ,指的并 不是我们现代概念上的“文学艺术”的文学,而是传统载道观念上的以文史为代表的 文章了,而这里指的小说,也就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了,而是寄寓了梁启超 等人理想内涵的所谓的“新小说”。这种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发生了一些重要改 变,它不再仅仅以市井大众娱乐为目的,而是追求一种“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 爱国精神 的教育作用,用梁启超自己的话说,“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 在梁启超首先试验的新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仅完成的五回中“演讲”以及“论 辩”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实际上就将小说由它原本的世俗消闲的位置向载道的正统 文学靠拢,因此,虽然小说似乎获得了它应有的文学地位,但却丧失了它原本的艺术 特征。 梁启超直到1 8 9 8 年亡命日本之际,仍然没有将小说看成是“文学”。他还在继续引用康有为的看法。把“小说” 与“文学”并列,见粱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载清议报第一册。直到1 9 0 2 年发动“小说界革命”时,才把 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见梁启超未署名文章 第9 期( 1 9 0 8 年)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 第一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 合理地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以前的“失之过严”与现在的“誉之过当两种 错误倾向,同时也指出了小说的本质特点:“小说者,文学中之以娱乐的,促社会之 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即是说小说通过其审美作用,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地改 造人的性情,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徐念慈是把小说的娱乐作用放在第一 位的。他还运用了黑格尔以及基尔希曼的审美之快感来源于“实体之形象 的观点 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这显然要比梁启超等人笼统地夸饰小说具有“支配人 道”的力量要科学得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期的文人们在审美与艺术的关系上已具有了较明确的意 识,他们在西方美学的影响下已经开始注重娱乐中的审美追求,这种意识和追求让他 们有意识地在编辑和创作中非常注重审美的成分,从而自然地把娱乐和审美结合起 来,大大提高了娱乐的品位。 三、“寓教育于闲谈”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就是吴趼人。他在小说理 论上直接受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影响,然而,在继承梁启超思想的同时 观念又发生了一大转变。 在他的月月小说序 中,对晚清小说界的“随声附和的风气进行了尖锐的 抨击。他认为这种“随声附和并不能实现小说反映社会现实、对社会的改良起到应 有的作用,而仅仅是表面上自鸣为“改良社会”、“佐群治之进化 ,实质上是人云亦 云,“随声附和而自忘其真 ,这样的小说,都是一些艺术低劣的作品。吴趼人指出: “今夫汗万牛充万栋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其能体关系群治之意者,吾不敢谓必无;然 而怪诞支离之著作,诘曲聱牙之译本,吾盖数见不鲜矣! 凡如是者,他人读之不知谓 之何,以吾观之,殊未足以动吾之感情也。于所谓群治之关系,杳乎其不相涉也。一 既不能动读者之感情,也自然就不能有助于群治了。而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就在于大 多数作者缺乏道德心,只顾一己之私利,因此他希望通过小说来扭转这种恶劣风气, 主张“恢复我国固有之道德”。 o 余之小说观,载小说林第9 期( 1 9 0 8 年) o 小说林缘起 ,载小说林第1 期( 1 9 0 7 年) o 月月小说 第一年第一号( 1 9 0 6 年) 6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第一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 在论述小说为什么能够影响社会风气的过程中,吴趼人阐发了小说的审美特征。 他认为,小说能真正佐群治之进化,一是在于小说的趣味性,一是在于小说的移情 作用。他说:“善教育者,德育与智育本相辅;不善教育者,德育与智育转相妨。此 无他,谲与正之别而已庶几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为德育之一助云尔。 小说的 趣味性与移情作用二项,是小说固有的特征,小说创作借此而感染万千读者,失此则 使小说枯燥生硬,味同嚼蜡。他拿经史与具有文艺性质的作品相比较,说明有趣味的 文艺作品,读者容易接受,容易记忆,这是一种传统的论证方式,不自吴趼人起,他 不过是借用这种思想方式来论证趣味性是小说的一个方面,他的发展之处则在于提出 小说里面知识暗寓于趣味之中,他说:“读小说者,其专注在寻绎趣味,而新知识实 即暗寓于趣味之中,故随趣味而输入之而不自觉也。一 既然小说具有趣味性的特性,那么,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要如何充分发挥这一 特性呢? 他明确提出“寓教育于闲谈”- 说。( 见两晋演义序圆) 这种说法,是符 合小说的审美规律的,吴趼人提出的思想基础,首先是来自于他自己创作小说的认识。 他“向以滑稽自喜 ,而且是怀着“改良社会之心”来从事小说创作的。其次是他对 社会上的艺术趣味倾向的把握。他认为小说中,“奇正两端而已”,“正规不如谲谏、 庄语不如谐词之易入也。 这就是说,写小说最忌作呆板的理论说教,要以趣味性感 染读者,但片面地追求趣味性,又会取憎于社会,所以他提出“寓教育于闲谈”,目 的是使人们在读小说的消遣时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教益,由此观之,小说的趣味性, 是吴趼人对小说的一个普遍性的艺术要求。这种观念与后来民初的鸳鸯蝴蝶派的小说 理论是十分接近的。无怪乎有学者曾感叹说“倘若吴趼人不是以四十四岁的壮年于 1 9 1 0 年死去,恐怕很可能成为鸳派的健将 。 四、“以诙谐之笔,写游戏文章” 从梁启超将小说擢升为“文学之最上乘”,到后来的吴趼人提倡小说必须注重趣 。自1 9 0 2 年“小说界革命”以来,众多作家对小说的艺术规律作出了多种探索,明确指出小说应有“趣味性” 的,吴趼人是第一人。参考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 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4 月出版,第 5 4 2 页 雪两晋演义序见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 1 9 0 6 年) 。袁进它为历史提供了什么试论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泛滥的原因 ,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1 9 8 4 年第3 期 7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第一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 味性,我国的小说观念似乎出现了一个回流,小说从作为政治理念的传声筒的功能中 解放出来,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小道 、“闲书 的地位上去了。鸳鸯蝴蝶派的成员是 这一传统功能观的自觉世袭者。张定璜先生曾经评价鸳鸯蝴蝶派是保存着我们传统文 学中“最后的旧体的作风,最后的文言小说,最后的才子佳人的幻影,最后的浪漫的 情波,最后的中国人祖先传来的人生观”。回 另一方面,鸳蝴派小说家们虽然保持着与传统的联系,将小说回归到了消遣娱乐 的道路上去,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间 走出传统,无论是在伦理价值观念的突破上还是在文学表现人生的意义上,此时的鸳 蝴派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都有着质的飞跃。他们思考和借鉴了新小说派的经验与教 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新文学的兴起决定了鸳鸯蝴蝶派通俗文学的走向,而这 一走向正是鸳鸯蝴蝶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鸳蝴派小说家及时地填补了新小 说派遗留的空间,以娱乐和趣味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他们更加重视民众特别是 市民的日常生存现状,更加关注市民情感需求和娱乐要求。他们不注重政治的因素, 也不凸显救国的说词,只是在描述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带给人们情感美 的享受和无穷的审美品味。相比之下,鸳蝴派作家更忠实于文学的本质。诚如汤哲声 教授所说:“在小说观念上,他们不是想用新的价值观念创造出新的政治小说或新的 思想小说来,而是想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创造出新的世俗道德小说来。 回 因此,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即使当小说界革命沸反盈天之时,消闲、游戏 的倾向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潜流。其中,各种小报、副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最早将游戏作为刊名的是1 8 9 7 年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游戏报,游戏报创刊时, “以为申、新各报开创伊始,无若是易也”, 在这些以重大社会新闻为主的报 刊之外,李伯元的游戏报“为我国报界辟一别裁 ,它的创刊标志着以刊载社会 趣闻、文艺作品为主的4 , 于l t 的诞生。游戏报大抵记叙官场的笑柄、社会的趣事, 以及歌楼舞榭、妓院娼寮、茶肆酒馆的新闻。内容主要是面向社会基层的里巷琐谈、 花边新闻。“足以倾靡社会。于是冠裳之辈,货殖者流,莫不以披阅一纸游戏报 o 张定璜鲁迅先生 ,转引自严家炎编( 2 0 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2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出 版,第3 6 5 页 。汤哲声鸳鸯蝴蝶礼拜六小说观念的价值取向及其评价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 1 9 9 2 年第四期 o 记本报开创以来情形原载于游戏报第2 0 7 号,1 8 9 8 年1 月1 6 日出版,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 资料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0 年1 2 月第l 版,第4 5 6 页 o 吴沃尧李伯元传原载于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1 9 0 6 年1 1 月出版,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 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1 2 月第l 版,第l o 页 8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第一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形成的渊源 为无上时髦。”游戏报创刊的意义远不止开创了一种小巧别致的小报,它的最大 成就应该说是真正激活了普通民众的报业消费市场,从而带动了娱乐性小说期刊的纷 纷问世。游戏报在告白中称:“以诙谐之笔,写游戏文章”, 是一份休闲、娱 乐性读物,而它面向的读者是“士农工商,强弱老幼,远人逋客,匪徒奸宄,倡优下 贱之俦”,其实就是开埠后上海骤增的广大民众。当时游戏报每份5 文钱,相当 于当时1 两米的价钱,而这1 两米换来的是“论辩、传记、碑志、歌颂、诗歌、词曲、 演艺、小唱之属,以及楹对、诗钟、灯虎、酒令 等各体文艺作品。因此,游戏报 一创刊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销售量很快突破万份,利润可观。游戏报的成功使 报界“一时靡然从风”, “踵起而效颦者,无虑十数家。 采风报、繁华报、 消闲报、笑林报、奇新报、寓言报、演义白话报、趣报等文艺小报纷 纷成立。甚至有的大报,如字林沪报也改版,加入到休闲小报的行列。这些休闲 小报虽然刊载的小说作品有限,却第一次把报刊和最底层也是最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联 系起来,直接诱导了一个购买力巨大的潜在的文学市场的迅速长成,而娱乐性报刊的 存在也恰恰适应了这个走向聚合的文学市场的需要。从此以后,报刊连载小说逐渐开 始蔚然成风。阿英在晚清小报录的引言的开端说:“清末的小报,究竟有多 少种,从来没有精确的统计。黎床卧读生绘图冶游上海杂记( 一九0 五) ,说以 游戏笔墨,备人消闲的报纸,计有十种 。这种以游戏、消闲为目的的小报, 可以看成是后来数量惊人的鸳鸯蝴蝶派期刊、小报的萌蘖。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鸳鸯蝴蝶派创作的作品与晚清小说其实是有着继承关系的, 而现在评论界在对待这两者的态度上,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二元对立的态 度,把晚清小说捧上天,却将鸳鸯蝴蝶派贬入地狱,把它称作是与晚清小说全然不同 的“小说逆流 ,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客观地说,与其说它们是对立的两 派,不如说它们是小说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较为妥当。 o 阿英游戏报原载于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杜1 9 5 8 年3 月出版,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 究资料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0 年1 2 月第l 舨,第4 5 0 页 廖阿英游戏报原载于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3 月出版,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 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1 2 月第1 版,第4 5 0 页 曲阿英游戏报原载于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8 月第一版,第2 7 5 页 母关于“大众文化”,目前对于它的称谓与概念使用还无统一说法,有的将“大众文化”作为与“精英文化”、“主 流文化”并列的概念使用;有的将其与“通俗文学”通用;也有的将它与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倡导的文艺 “大众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相混同,此外,“大众文化”亦被称作是。市民文化“市井文化”、“娱 乐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等等。在西方,相对应的词是m a s s c u l t u r e 以及p o p u l a r c u l t u r e 。它的表现 形式就是通俗小说、流行音乐、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通俗杂志及广告等。因此,概括地说,大众文化是在工 业社会或市民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 满足于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 1 6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第二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 底、亚里士多德诸人一样。他们的哲学只有一般研究学问的人们知道,对于一般国民 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在中国,情形也是这样。影响中国社会的力量最大的,不是孔子 和老子,不是纯粹文学,而是道教( 不是老庄的道教) 和通俗文学。因此研究中国文 学,更不能置通俗文学于不顾。” 无疑周作人先生看到了大众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看到了大众文学的研究价 值,这可以说是非常有远见的。反过来说,假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这种影 响力,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文化服务,这或许也会是一种更为明智的做法。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大众文化有其在多元文化中存在的独特作用。我们提倡大众文化的目的,不 仅是因为它的可看可读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更希望新的思想和意识可以藉大众文化 而介绍给一般大众读者。虽然鸳蝴派作家在许多发刊词中,对文学载道功能提出质疑, 口吻显得不够严肃,但是在他们的各式文本中,其实也“严肃 地暴露了许多社会问 题与政治议题,例如婚恋制度、家庭制度、妻妾问题、童养媳问题等等。 新文化先驱们对“鸳鸯蝴蝶派”耳熟能详的口诛笔伐,主要锋芒即指向它的商业 性。尤其到了今天,大众文化几乎无法同商业脱离关系。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却也正 是由于大众文化的这种商业性,才使得它得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从而抢占了文化市 场,也因此决定了大众文化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消闲娱乐。那么,文化产品以一种消闲 娱乐的姿态出现,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只重视利润与市场,而对其内质、艺术性等等视 而不见呢? 我想这需要我们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分析。 在西方,最早展开大众文化批判的是以马尔库斯、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 克福学派。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已经与商品经济融为一体,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 从生产到接受都纳入了商品生产的轨道,从而以一种商品的属性替代了文化的、美学 的和批判的属性,所以哈贝马斯指出,这是一种“艺术的蜕化 。圆阿多诺也对大众文 化的商品性也作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商业化使得艺术成了受市场引导和受消费者 引导的文化,创作者首先关心的是上座率、经济效益而不是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文 化产品的价值也依赖于它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它的艺术价值。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也是持 同样的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美学价值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生产是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出版,第5 页 。哈贝马斯c j t a b e r m a s :什么是今日的危机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法兰克福出版社1 9 7 6 年出版,第 2 3 6 页 1 7 消闲娱乐:论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第二章鸳鸯蝴蝶派创作理论的形成 依赖于为了获得商业利润而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的。它必须将一种受文化霸权支配的 批量的标准化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创作者蜕化为一个生产集装流水线上的工人,他只 是生产程序,而不是艺术的创造者,当然也不可能是审美理想的表达者。这些观点与 新文学家们批判鸳蝴派“简直中了拜金主义的毒,是真艺术的仇敌,对于艺术不忠诚 的态度,再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国之类的说法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了。 与此相反,大众文化研究的另一位著名学者约翰费斯克却对此持一种乐观态度。 他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了“两种经济”的 大众文化理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