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pdf_第1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pdf_第2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pdf_第3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pdf_第4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2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 摘摘 要要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查、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由解析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简称 “体 教结合” ,下同)的概念入手,探索“体教结合”的由来与发展,揭示“体教结合”的本 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客观分析现状,提出构建“体教结合”新体系的理论假说。 主要结论: 1“体教结合”概念的提出并付诸实践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是教育的组 成部分,“体教结合”原本不是一个命题,“体教结合”问题的提出源于体育与教育部 门的分置状态,而这种状态的产生则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随着时 代的发展与变迁,脱离教育系统的运动员队伍出现的诸多问题,已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可 持续发展,因此“体教结合”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 2对“体教结合”的认识,必然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体育部门和教 育部门都对“体教结合”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和尝试,也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 由于各方面原因,既要解决好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问题,又要不断提高竞技运动 水平,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故此,对“体教结合”进行全方位的深 入研究势在必行。 3. “体教结合”的新定义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 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 4. “体教结合”新体系的呈现方式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 构建、协调配合的“体教联合体” ,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运行模式。 5. “体教结合”新体系具有整体性、多样性、适度性、阶段性等特点, “体教结合” 的有效运行需要更新理念和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重点是如何保障九年义 务教育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难点在于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关键词: “体教结合”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3 the research on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high- lever athletes talent abstract starting with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that is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high-lever athletes talent”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 ,finds ou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disciplinarians, impersonally analyses the actuality and finally brings forward the theory supposition of he new system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under the theory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dopting research approach such an literature information, interviewing the expert, questionnaire survey, visit on the spo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etc. the main conclusions: the concept that is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is brought forward and committed to the practices since 80s and 90s of last century. physical training is one part of the education and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is not one proposition originally,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originates the split between the phys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which roots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china in 50s of last century,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athletes who have devoiced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 have affect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sport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nce of the times, therefor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has became the pressing the problems day by day. the cognition on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has to undergo the procedure that is from shallowness to profoundness and from surface to interior. both phys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have studied, demonstrated and tried out the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and also obtained lots of beneficial experiences. the athletes have to be proved not only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4 culturally and educationally but also athletically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but presently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s not available therefore the full-orientation research on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under the situation. the new system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that is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human first” is harmonic system that is constructed by both phys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high-lever athletes talent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the new system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is one kind of alliance of physical training education that is constructed mutually and cooperate harmonically by both phys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it can select various operation mod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dition under macro-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the new system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ity, diversity, mod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stages, whose effective cooperation need to change philosophy and build up the 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ts keystones are how guaranteed culture education during the nine-years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its difficulties are how to cooperate harmonically between phys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key words: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high-level athletics talent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1 1 前言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1.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辉煌(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 32 枚金牌,名列世界第二) 的情形下,探讨“体教结合”问题,是为了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的,从单纯的追求竞 技体育成绩转换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用新的人才观挑战人们的认识, 把“以人为本” 、 “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给予运动人 才以人文关怀,关心和爱护运动人才的成长过程,使其在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氛围中茁壮成 长。 高水平竞技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许多国家 共同关注的课题。一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走的是专业发展的道路。这对我国竞 技运动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却由此 受到严重影响。这是由于专业运动员的培养采用广种薄收的培养方式,使得大量运动员在 中途被淘汰,从而造成一方面稀缺的高水平运动竞技人才供给不足,一方面又大量浪费的 现象;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最高目标,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专业运动员 系统文化学习为代价,培养出来的是单一的竞技运动人才,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和其他专 业知识技能,因此,许多优秀运动员既不能很好发挥运动潜能,也不能很好延长其运动寿 命;同时,在运动员面临二次择业时大多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专业运动员退役由各级政府统一进行就业安置,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竞聘上 岗已成为社会择业的基本规则,没有真才实学的职业技能,就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社 会。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导致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匮乏,严重影响竞技体育的 可持续发展。 “体教结合”正是针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弊端提出的。作为拓宽竞技体育人才 培养的渠道, “体教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已经研究、探索、运作了近 20 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不少有益的经验,但整体效果欠佳,未达预期目的。 如何把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有效地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如何才能使体育 和教育达到深层次、实质性的结合?如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达到社 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本研究的着力点。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2 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现状 从大量的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文件、报纸、网站中,了解了本课题所涉及的 研究前沿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基本情况如下: 1.2.1 关于教育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2.1 关于教育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体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国家体育总局局 长刘鹏在 2005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 “人才是发展体育事业,做好体育工作的根本。 要大力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人才队伍,为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 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国务院领导已多次强调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提高体 育队伍的素质。提高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北京体育大学党 委书记、校长杨桦教授提出: “新世纪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然而科学技 术唯有为人才所掌握才能发挥作用,也只有依赖于人才,科学技术方能推陈出新,不断向 前发展,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 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材。世界各国在发 展体育时,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社会体育都将基点放在教育上,我国新时期体育要实现可 持续发展,必须转到依靠教育的轨道上来” 。 “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 本动力和关键因素,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人员等人力资 本和人才资源存量越大,素质越高,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将会越少,国家对体育所 投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就越有效,体育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两个 战略目标的达成,必须坚持科技为翼,人才为本。大学首先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高 等院校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高层次人才”1。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是中 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常见而又十分棘手的问题,关乎竞技体育可否持 续发展的大事,也与优秀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对竞技体育强力支持的良性循 环有着直接关系”2。 “纵观古代奥运会的兴衰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代奥运会的 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的需 求,它衰落于教育弱化的现实,说明教育对古代奥运会的产生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奥运会诞生一百多年来,正值世界经济、科学和教育高速发展时期,这一切使运动训 1 杨桦.“两个战略”的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7). 2 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6-9.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3 练由体力投入为主型向智力投入为主型转变”1。 1.2.2 关于“体教结合”的概念与内涵1.2.2 关于“体教结合”的概念与内涵 陈希教授认为: “体教结合”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是高校在体育系 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2。冯建中先生认为, “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都必须重视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事业,只要大力推进, 体育教育可以双赢3。平杰先生在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 究中写到: “体教结合”意味着高校高水平业余训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运动训练就成为普通教育的一种特 殊形式,它所应当完成的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方面的任务,而且更重要的 是培养运动员成为“四有”人才4。而杨展加先生认为: “竞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 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既要遵循竞技 运动训练规律,保证系统训练;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保证系统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体育 和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以及管理方法和运行的机制5。董淮南先生认为: “教体结合”即 学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学习、思想 教育、训练比赛。运动员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有关比赛,也可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6。 黄香伯等先生认为: “体教结合”是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 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保证系统的业余训练,又遵 循教育规律,保证系统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优势,是我国培养体 育后备人才的基本模式7。 1.2.3 关于“体教结合”的形式1.2.3 关于“体教结合”的形式 “体教结合”的形式是“体教结合”实践方式的写照。不同学者其调研结果的分类有 所不同。池健先生将高等教育体系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结合分为 4 类:1)国家体育总局直属 的一所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全国 15 所地方性的体育学院;2)全国范围内近百所师 范院校办的体育系(科)及少数综合性大学办的体育院系;3)教育系统的高等院校;4)由体育 部门主办的成人教育,包括“运动技术学院”和“进修学院”两种形式,属大专层次的教 1 纪新智.论竞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c.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1年 4月 11-13. 2 “体教结合”期待“燎原”中国教育报2004 年 10月 30日第 1版本报记者.范绪锋. 3 冯建中.体教结合应大力推进n.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文集.2004-10-29:48-49. 4 平杰等.普通高校 “体教结合” 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 (3) :27-30. 5 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84-87. 6 董淮南.关于“教体结合”训练体系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1:22(1):23-25.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4 育1。俞继英先生的调查结果是:1)体育运动学校。由体育局和教委合作创办体育运动学 校。体育局和教委共同负担经费。体育局负责运动训练,选派教练员,教委负责文化课学 习。2)单项体育特色学校,培养单项竞技体育人才。3)体教联手共建体育特长生班。这 是体育和教育系统联合在领导机构、办班人数、项目、课程、训练、经费、管理等诸方面 达成协议,招收区内的体育尖子集中到某校的某班,这样便于集中教学和训练。4)体育 和教育系统与社会一起联手在学校中成立单项俱乐部,面向社会,争取社会的支持,在资 金筹措、场地设备及就学等方面有较大优势。5)高校建高水平运动队。此形式解决了大 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矛盾,且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6)高校办竞技体校。实 行“亦读亦训”方针,学制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高中毕业后可参加全国运动训练专业的 单独招生考试,学习和运动成绩合格的再进入大学学习。7) “学校、科研所、优秀运动队 三位一体”的南体模式。即将高水平运动队及体育科研所都办在体育学校内。该校培养从 小学到大学本科、研究生多个学历层次人才。运动训练方面,形成了 6-30 岁的竞技体育一 二三线一条龙训练体系2。 1.2.4 关于“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1.2.4 关于“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于振峰先生归纳为五点:一是管理体制统得过死,没有发挥大学生体协的社团管理作 用;二是生源渠道不畅;三是高校系统的教练员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四是缺乏办队经费; 五是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3。李宏图先生归纳为四点:一是对高水平运动队的 认识就有误,简单的认为办高水平运动队就是对学校业余运动训练的完善和加强,缺乏对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尽管目标和层次变了,但实际工作方式、方法 仍然停留在业余训练的低级阶段;二是接纳从专业队退役或淘汰的运动员,首先已经不具 备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其次受年龄、伤病、学历等多方面的困扰,既不利于高校教练员在 训练实践中的摸索与积累,形成各具特色、特点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也不利于高校高 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专业文化 课的学习和提高,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和 时间都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学业的完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它违背了高 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四是观念上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有关 7 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9-21. 1 池建.体育社会科学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49-151. 2 俞继英,沈建华,杨再淮,宋全征.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4:28(1):1-6. 3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4).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5 行政职能部门,在制定有关中学高水平体育考生报考和录取等相关方面的政策与措施的差 异显著,使得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学高水平体育考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同1。宋广林先生归 纳了两点:一是目前在教育系统还没有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运动苗子多 数进入到体委专业训练体系,使得高校后备人才缺乏,生源得不到保证;二是多数运动员的 成绩在二至一级标准之间,相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讲,则有较大差距。高校繁重的学业 和尚未完全配套的管理机制,使这些队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专项训练水平并有所作为2。 郭经宙先生认为:后备人才市场的供求失调、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化、非法中介、信息不畅 等引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失灵,市场自身处于无力调节的状态。目前兴起的少儿体育 俱乐部有偿训练费过高,按年度计算,少则几千元,多则高达上万元,大大超过了一般家庭 经济承受能力,导致一部分有前途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被拒之门外3。 1.2.5 关于“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措施1.2.5 关于“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措施 由于“体教结合”的形式不同,采用“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措施也将各式 各样。杨桦教授提出: “通过三结合基地的建设,使学校教学、训练、科研相互融合和协 调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高水平国家级运 动训练基地;成为高层次为竞技体育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主动适应社会体育需要的科研 基地;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中心和为政府提供决策理论的咨询机构。根 据这一办学模式,学校将确保本科教育规模的同时,着力加强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大 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高水平教练员的培养模式和 学、训结合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4。陈先良先生建议: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儿童、 青少年进行体育投资,建立符合教育系统切实可行的大、中、小学“一条龙”的课余训练 体制。抓好高校的传统体育项目,使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拳头项目。坚 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体育设备和科学研究能力,充分利用 “一条龙”人才的输送渠道,树立多年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远大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训 练管理制度。根据相关政策细化具体环节,招生时,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对其运动成绩 和文化成绩予以相应的规定”5。孟繁斌等先生认为高校要建立必要的制度,对运动成绩好、 1 李宏图.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45-47. 2 宋广林,张天德.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成绩滞后原因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1) :140-142. 3 郭经宙,倪湘宏.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8-20. 4 杨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北京体育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加快“三结合”基地和世界一流 体育大学建设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3. 5 陈先良,王健.我国高水平运动队业余训练与青少年业余训练体制的衔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25 (3):22-26.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6 贡献大的运动员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或保送读研究生或推 荐工作;训练成绩应与教练员的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挂钩;要从校行政事业经费中以适当 的比例拨款作为高水平队专项经费,依靠社会和企业赞助以及其他自筹经费的办法联合共 建俱乐部,为高层次的俱乐部或运动队输送人才。引人“转会制度” ,承办赛事,通过出 售广告、联办比赛、运动队冠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1。张红松先生建议:首先要完善 领导体系,由主管教育和体育的领导主抓体教结合工作,并建立起良好的会商制度、目标认 同制度、经济共担制度、竞赛杠杆和选拔招生、培养、分配、奖励制度等等。二要发展体 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学校的师资、工资福利、文化学习的要求、办学所需的硬件设施由 教育部门来负责;教练和其他人员的工资福利、训练生活上的要求、训练办公经费由体育 部门来负责,形成了分工明确、既合作又制约的新机制。三要依托教育系统办好单项学校, 利用地缘和训练上的优势,开设某一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的优势项目,一般规模较小。但这 类学校的文化学习,必须依托教育部门的帮助,单项学校的运动员最好能就读重点学校, 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品牌共享的双赢局面2。 1.2.6 研究现状评述1.2.6 研究现状评述 专家学者的论述清楚地阐明了教育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且已形成了广泛的 共识。从上述研究中对“体教结合”概念和内涵的种种解释可以看出,目前对“体教结合” 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决策者、管理者、学者、操作者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体教结合”,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以上研究还表明,对“体教结合”的尝试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采取 了不同的措施。以上众多研究也从各个方面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存在的问题 做了归纳,对本研究以十分有益的启迪。 综合分析以往的研究发现,关于“体教结合”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研究则 少见,对“体教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缺乏系统的分析。例如: 第一,众多学者在看待“体教结合”的问题上,大多站在竞技体育如何发展的立场上, 认为“体教结合”就是为了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萎缩的问题、运动员退役后工作安置的 问题、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的问题等一系列有碍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为奥运会争金夺银选 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运动竞技人才培养的道路。从关爱运动员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 如何为其酿造一个“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环境,给予运动员以人文关怀, 使其顺应时代、健康成长,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体系中塑造成全面发展的社会 1 孟繁斌,郎健.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4(3):58-59.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7 栋梁,此类的研究论文则较少。 第二, “体教结合”现状调查和模式研究的较多,对“体教结合”的探讨停留在形式 上和表层上,但对体育和教育部门二者协调配合不够的根本原因分析的力度不够,没有从 结构调整、责权利的分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分阶段的“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较多,或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 所 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或对中小学“试点校” 、 “传统校”业余训练的现状和对策加以研究, 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综合研究相对较为缺乏。 第四,宏观上整体把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全局,从目标、管理、训练、竞赛全方位进 行的科学发展战略性研究欠缺。 1.3 研究目的意义1.3 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论的创建,在“以人为本”成为新时期工 作的指导思想的社会进程中,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构建“体教结合”体系的理论依据。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 究,提出“体教结合”新体系的假说,力图使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真正步入协调一致的轨 道,共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大计,在教育大环境中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同时,传播 体育文化,塑造体育精神,实现世界冠军“校园造” ,是本研究的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解析“体教结合”的概念出发,探索“体教 结合”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根据体育改革与教育改革发展的 趋势,客观分析“体教结合”的现状,系统梳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过程的各 个环节,探寻当前“体教结合”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外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的经验,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征,构建新时期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高水平竞 技体育人才的新体系,针对新体系的特点,分析其重点、难点,探讨新体系的实施方略。 创新点:创新点: (1)观念创新。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高水平竞技体育 2 张红松,刘刚.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25(6):133-135.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8 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通过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每一个运动员步入全面发展的良性 运行轨道。 (2)概念创新。 “体教结合”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由我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的分 置而产生的;本研究给出的“体教结合”的定义是: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 ” (3)体系创新。 “体教结合”新体系构建,打破了以往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 育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采用政府调控下的体教联合体管理体制,在协调的学习、训练、 竞赛机制运行中,打造以体育、教育部门为主体,社会、企业、市场多方集成的纵贯小学 中学大学,横跨学校、社区、俱乐部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9 2 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2 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2.1 研究视角2.1 研究视角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兴起的“体教结合” 、 “让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声便此起彼伏,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展开。 普教系列研究“体教结合”学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体育院系研究“体教结合” 让优秀运动队与高等体育院校联办、共建,实施教学、科研和训练的三结合;业余体校研 究“体教结合”着重把青少年儿童训练纳入体、教两家共同管理、共同创建青少年训练网 络1;还有的学者研究“体教结合”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引进体育系统的优势,实行双方在 义务、责任、资源、优势、规律各方面有机的结合等等。本研究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 20 年来“体教结合”的成败,找出影响“体教结合”的根源,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从发 展理念、发展思路上提高对“体教结合”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结合 的关键所在,从发展的角度构建和谐的管理体制,尽可能避免两部门结合时产生摩擦;强 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平衡发展, 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构建开放型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竞技 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的和谐发展格局,充分考虑发展的合理性、稳定性和有 序性,在优势资源合理配置与整合的过程中,既重视各部门的利益,又维护好“人”的利 益,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各部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在公平、公正、 公开的运行机制中,推进“体教结合”的进程。 2.2 理论基础2.2 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中国近代发展思想、现代西方发展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 基础上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重要指标,发展必须保持人与自然 的和谐相处等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近代中国关于如何发展的各种思潮 及其相互间的争论,为科学发展理论勾勒出了特定的历史和地域背景;现代西方发展理念 中“人的自我尊重”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也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国外在发展理论上走过的认识道路,可以成为我们发展思路的借鉴。从对发展作为单纯的 1 孙岩等.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福建体育科技.2003(2):6-9.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10 经济增长到需求满足,再到人的素质的提高,考察这样一个认识历程,或许能使我们少走 些弯路,多获得启迪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它创造性地运 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动态平衡中”创造矛盾解决条件的思想方法。是对邓小平理论中 关于“发展是硬道理”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共同富裕”的论述以及“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对科学本身反思的成果。科学发展观不能简单 等同于“科学发展” ,这个“观”字是不能丢的,科学发展观是超越科学主义的发展观, 本身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更全面、更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操作性。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一套价值观念,包括目的、 态度和方法选择,因此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观,它 要解决的是科学发展观到底是“为了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的原则问题。是人,而 不是物或别的什么经济指标,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是全面和整体的,它在总结规律的同时, 更需要树立理想和信念,激发意志和热情。当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社会,在这样 复杂的局面下,如果不对各种利益取向进行调适、整合,使其达到和谐,科学发展观将难 以贯彻。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 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了未来社会就 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分别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未来社会的本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教训, 就是经济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人仅仅成为创造物质财 富的手段,成为资本、财富、金钱的奴隶,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分析 与揭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工人阶级以及每个人的解放和 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2。针对以往竞技体育过分追求金牌,忽视运动员全面发展的 弊端,运用“体教结合”的方式,寻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帮助具有运动天赋 的体育人通过完善的文化教育和专业的运动训练、竞赛,追求在新的条件下获得进一步、 更充分的满足和自我实现,以达到运动竞技与德育、智育全方位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 要教育,只有全面的教育才能将人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内容应该为人类文化的全 部,学校教育是根基,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整体发展,用教育来完 成人的灵魂塑造,用教育来造就一个有道德、有能力、有体魄、有情趣的完整的社会人, 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虽然这一目标过于理想, 1 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系列专题研讨综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自觉n.解放日报,2005.12.20. 2 王伟光.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3):4-10.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11 但作为教育的价值在于走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在教育系统很抓素质教育的各级学校中培 养竞技体育人才应该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协调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是指社会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 应,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状态和过程。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之间 的协调。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时期,为达到新的协调而进行的结构调整必然会与原有结 构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惯性产生冲突,需要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协调。协调发展 理论要求把社会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社会内部与外部、社会结构中的主导方面与非 主导方面等作为研究和考察的基本背景1,体育与教育事业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相互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 (1)系统结构协调,即体育和教育部门以及参与“体教结合”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 同步发展与协调;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的协 调发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等各类体育的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以及体育事业本身在不同地区、行业、利益群体 间的协调发展。 (2)部门间关系协调,即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 爱等。“体教结合”追求的就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方式, 找到相互间协调发展的契合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在公平与公正 的原则下,正视矛盾,善于协调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追求和谐中分析矛盾、处理矛盾, 在协调多方利益、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中不断求得新的和谐,在平衡与非平衡的动态中求发 展。 (3)人与社会协调,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 促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守其法、各循其制、各遵其礼(道德规范)。体 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通过“体教结合”激发各个层面的“体教结合”联合体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从政策上促进、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者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寻找体育与教育的合作 双赢的形式,确保竞技体育人才在和谐体育与教育的环境中成长。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 持续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变的最近结果,从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有限制的发展 观满足基本需求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点:1)人本性 或坚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宗旨;2)整体性或协调性; (3)持续性或长远性; (4)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12 全面性或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1。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体现在拥有良好的体育体 制和运行机制上,使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自我并得到满足;拥有 广泛的竞技体育群众基础,有众多的家庭、社区、乡村、城镇热爱、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 竞赛;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足够的企业与个人投资体育,有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具有 观赏性,成为造血功能强大的体育文化产业;拥有先进的体育科技,使从事运动训练的竞 技运动员能够提高训练效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机体的有效刺激,节约训练时 间,解决“学训矛盾” ;拥有众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源源不断的、具有知识素养的 青少年自觉加入到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的行列,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新型运动员。 只有这样,竞技体育才会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达的新形势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伴随 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时俱进地稳步发展。 2.3 研究方法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2.3.1 文献资料法 在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查阅了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方法、教育学、经济学、发展 战略学、统计学等多部著作和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并通过“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 “竞技体育人才” “教育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网、中文期刊网、 万方资源、博硕论文库等处进行了检索,系统查阅与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有关的、公开发 表的相关文献、文件、报纸、期刊 500 余篇。了解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前沿,并对资料中 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辨,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2 专家访谈法2.3.2 专家访谈法 首先将拟定的研究方向、思路、方案向有关专家咨询,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富有 启迪性的见解,拓宽了研究思路,丰富了研究内容。并针对研究内容拟定了较为具体的访 谈提纲,访谈对象有: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博士、处长季克艺教授;国家体育总局 竞技体育司副司长潘志琛博士;厦门大学副书记兼副校长潘世墨博导、体育部林建华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汉升博导;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池建博导;任海博导、熊晓正博导、 王凯珍博导、孙葆丽教授、黄亚玲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博导;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 平杰博士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参考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不断对课题 1 李建群.总体性方法与现代社会发展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37-41.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13 的相关论述进行补充和修改。 2.3.3 问卷调查法2.3.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针对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