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概论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卢志彬,1,绪言,一.经络的含义以及人体生理构架中的地位和意义二.经络理论的起源三.经络理论的发展,2,一.经络的含义以及人体生理构架中的地位和意义,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A.通道B.功能气化系统经络概念反映了中国哲学对自然界和人认识的特点,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特征的认识。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桥梁通道作用,1.皮肉筋骨脉、官窍与脏腑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4,以肝经为例,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5,熟悉的相关临床理论,A.肝开窍于目:肝血虚肝阴虚见目涩、干燥、迎风流泪;肝经湿热见目痒痛、分泌物多等。石斛夜光丸、龙胆泻肝汤B.木土关系: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柴胡疏肝散,平胃散,逍遥散。C.肝阳上亢:面红目赤、巅顶疼痛、脉弦数。D.湿热下注:阴囊湿疹。E.小柴胡汤证。如果离开经络理论、经络循行很难直观解释,对中医理论很难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脏腑-经络-五体官窍,6,太阳病篇麻黄八证与经络理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7,膀胱经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8,2.气血精微的通道,气血津液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体现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并伴随的津液精微,这就是生命的特征。气机的通道就是经络,病理表现就是临床上常见气滞、气郁、气盛、血热、血虚等。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9,3.邪气外侵的通路,外感六淫,内生痰湿瘀,如何一步一步侵入人体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10,4.天人相应,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11,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八荒: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经络概念的出现,体现了认识上的飞跃。用阴阳对人体进行了具体的划分:手足,脏腑,上下,表里(内外),胸背(前后),这样再看人体就不是原来的人体了,而是符号,阴阳的符号。,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头为诸阳之会,足腹为阴,风邪为阳邪袭上位,寒湿为阴邪从下来。,13,经络理论的重要性,灵枢经脉第十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第十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14,二经络的起源:,古人是如何认识经络现象的?针刺、按摩的感应:古人在生活及医疗实践中,偶然发现许多有治疗作用的点,并且还会体验到感觉传导,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将主治作用相似的点连接起来,就是古文献所记载的经络线。气动的“行气”:古称导引、行气,气功意念激发经气沿一定线路传导,特别是任、督二脉,即“小周天”。对疾病症候的观察:某些病症沿着一定路径分布,如“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藏气法时论)。穴位主治:实践中发现,有些穴位不但主治局部病变,还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病症。解剖知识: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15,经络(meridian;channel),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为直行的主干;络者联络也,为经脉的分支。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的调控系统。经络犹如网络(network),纵横交错,遍布周身。,16,经络与河流的相似性,人体经脉与自然河流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十分相似。经络中的气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周身;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脉的繁体字为“脈”,或写作“衇”,二者皆从“派”,即指河流的分支。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张家山汉简脉书(c.180BC):“脉者,渎矣。”,17,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足太阳经清水,足少阴经汝水足少阳经渭水,足厥阴经沔水足阳明经海水,足太阴经湖水手太阳经淮水,手少阴经济水手少阳经漯水,手厥阴经漳水手阳明经江水,手太阴经河水,18,人体十二经脉,FrontalSide,LateralSide,DorsalSide,19,河流:大地的经络,“禹迹图”,雕刻于公元1136年,比较精确地绘制了长江、黄河流域水系分布,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20,艾萨克牛顿与苹果NewtonIsaac(1642-1727),“牛顿的伟大贡献并不是他指出了苹果下落的原因,而是他指出了苹果和星球之间的相似性。”汤普逊(Thompson),21,方成画,引自通俗哲学,韩树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我看到了苹果,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22,有关古人认识经络现象的新观点,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对人体自身与自然的直观观察和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果,主要与灸法关系密切。灸法历史悠久。灸法可以激发循经感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同时也是最早的灸疗专著。,23,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Priorto168BC,24,马王堆简帛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释文),钜阳眽(脉)少阳眽(脉)阳明眽(脉)肩眽(脉)耳眽(脉)齿眽(脉)大(太)阴眽(脉)厥阴眽(脉)少阴眽(脉)臂钜阴眽(脉)臂少阴眽(脉),25,马王堆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释文),足泰(太)阳温(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泰(太)阳阴(脉)足帣(厥)阴(脉)臂泰(太)阴(脉)臂少阴(脉)臂泰(太)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26,马王堆帛书经脉简介,只有十一条经脉,缺少手厥阴心包经。以阴阳,手足命名没有脏腑,强调灸字。绝大部分从四肢出发,走向躯干、头面。大部分循行于体表,不与脏腑相连。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手三阳经的命名十分特别,称大肠经为“齿脉”,小肠经为“肩脉”,三焦经为“耳脉”。治疗方法只有灸法,“灸其脉”。,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古老)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专著,具有以下特点:,27,两部经脉学专著中只有经络而没有穴位的事实,提出古人是通过采用灸等刺激对病人进行前臂足到小腿部位进行灸治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记载下来的,激发了沿着一定路线的感觉传导,古医书上的经络线就是对这种感觉传导现象的记录。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灸会有感传,感传的途径就是经脉的原形。古人一开始主要通过感性的积累,治疗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到内经时期,由于理论的日趋完善,逐渐配合脏腑理论,讲究阴阳表里等等。齿脉肩脉耳脉,28,战国:马王堆古医书:共14种,分别誊写在丝帛和竹简上,故又称“帛书”或“简牍”。西汉: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前者又称作针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0032年。东汉:难经,或称黄帝内经八十一难,以阐释内经为主,就内经等提出81个问题,并进行了解答。魏晋:针灸甲乙经,皇甫谧著,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汇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分类总结。北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唯一著,他还设计2具针灸铜人模型,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巨大。金末元初,窦默(字汉卿)著针经指南,载有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等。元代:十四经发挥,滑伯仁著。明代:针灸大成,杨继洲著,是最早翻译成多种语言的针灸学著作,是继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清代:针灸逢源,李学川著,记载361个经穴,沿用至今。,历代有关针灸学的主要著作,29,几个基本概念的产生及对气血运行的认识,血气脉经络,30,血气,血和气都是维系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常常合称“血气”或“气血”。论语季氏篇讲到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是“血气未定”,壮年时是“血气方刚”,老年时是“血气既衰”,说明那时已经把“血气”的盛衰变化看成是决定人体不同时期生命特征的主要原因。,31,经,经络,经、络这两个名词的出现比“脉”晚,马王堆脉书中只有“脉”而没有“经”和“络”。经络是对“脉”的进一步分类。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素问调经论中还提到“经遂”一词,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遂焉。”,32,小结,必须明确,经典文献中的经脉循行(尤其十二正经)和解剖学上的血管分布有很大差异,临床上传统经络循行理论对指导选穴施治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古代医籍中“脉”或“经络”的含义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血管”的范围,不能将二者相混淆。,33,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貌,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系统的立体结构,34,一、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和相互关系,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干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大的分支,也是经脉的一部分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经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沟通的都是表里阴阳两经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起统率、联络和调节经脉气血的作用人体的筋肉、皮肤也可以根据十二经脉循行分别划分为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35,(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阴阳是对经脉循行排列决定性因素。,36,十二经脉(twelveregularmeridians)的命名,手足阴阳脏腑,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37,三阴三阳对经脉命名的意义,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三阴三阳中阴阳气各有多少开合枢代表气机方向,38,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外行部分内行部分表里关系流注关系,39,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externalsegment),指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躯干表面及头面的部分,称为“外行线”。因在外行部分有穴位分布,又称为“有穴通路”。,40,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四肢部),上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从前到后,内到外)。上肢内侧:太阴厥阴少阴(从前到后)。下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从前到后,内到外)。足三阳经分布:足厥阴、太阴经脉在内踝上8寸的位置前后交叉,所以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三阴经从前到后的排列为: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而在内踝上8寸以上的排列则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体位:以大指在前小指在后,掌心相对的体位描述,上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41,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头面躯干部),手三阴经分布在胸部。足三阴经分布在腹及胸部。手三阳经在躯干部没有外行线。足三阳经的分布广泛:足阳明胃经分布身前,足少阳经分布身侧,足太阳经分布身后。手足三阳经均到达头面,故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手足三阴经汇聚胸腹。,42,(2)头和躯干,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经分布到胸,足三阴经分布到腹及胸;手足三阳经均到达头面,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手三阳经在躯干没有外行线;足三阳经从头到足,它们的分布范围最广,大致情况是足阳明胃经行于身前,足少阳胆经行于身侧,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身后。,43,十二经脉的内行部分(internalsegment),阴经属脏络腑:如手太阴肺经属(zh)肺络大肠。阳经属腑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这部分的作用主要是联属相关的脏腑及组织。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阴阳其性决定),指十二经脉循行于胸腹腔内的部分,称为“内行线”。因没有穴位分布,故又称为“无穴通路”。,44,体位,体位:十二经脉遍布周身,它们的外行线分布有一些显著特点。下面以人体正立,两臂自然下垂,拇指向前,两手掌心相对的体位为准(这是书上的标准,不对;正确的生理位置是一内外而言,双手自然下落,虎口相对,拇指为内,小指为外,符合阴阳气功能特性的分布),,45,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exterior-interiorrelationship),经脉为表,脏腑为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说明人体通过经脉内外相通。内可以应于外,外可以通于内。阴经为里,阳经为表。像脏腑的表里关系一样,阴阳经脉之间也存在表里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阴与太阳。,46,十二经脉的流注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表里经脉交接于四肢的末端。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流者,流动也;注者,灌注也。流注用于形容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运行情况。气血在一条经脉内运行称为“流”,气血从一条经脉注入另一条经脉称为“注”。,47,十二经脉流注图,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从胸走手,鼻旁,从头走足,心中,从胸走手,目内眦旁,从头走足,心,从胸走手,目外眦旁,从头走足,肺,48,(五)十二经脉的衔接,并且十二经脉还以一定方式相互衔接,除了两经直接相连外,有的是通过分支相互连接的,其规律为:相表里的经脉在四肢末端衔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于食指桡侧端;手足阳经在头面部衔接,如手足阳明经衔接于鼻旁;手足阴经在胸中衔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衔接于心中。,49,二奇经八脉,定义: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它们不直接连属十二脏腑,也没有阴阳表里关系,但与奇恒之腑中的女子胞、脑、髓等联系密切。难经二十九难:“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也。”相关的名词:十四经,一源三岐,阳脉之海,阴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50,十二经别,定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大的分支,又称作“别行之正经”。循行特点: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很有规律,可以概括为离、入、出、合。六合:阳经的经别与本经相合,阴经的经别则与本经相表里的阳经相合,共组成六对,简称“六合”作用:十二经别通过离、入、出、合的分布,加强了表里两经以及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头为诸阳之会),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51,四、十五络脉,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任之络、躯干后督之络、躯干侧脾之大络,共十五络脉作用: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以及灌渗气血的作用。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的作用,区别在于:络脉主外,各有一个络穴,并有主治病症;经别则主内,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主治病症。络脉系统还有孙络,浮络,血络。临床上常见刺络放血。,52,五、十二经筋,定义:十二经筋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分布循行特性:立体认识。筋,肉,腱。古人将全身筋肉按分布部位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它们与相应经脉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十二经筋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像经脉那样属络脏腑。手足三阳经筋都到头目,手三阴经筋都到胸膈,足三阴经筋都到前阴(宗筋所汇,肝主筋,看经脉循行)。作用:经筋具有固定骨骼、维系脏器及协调机体运动的作用。临床上对于颈,肩,腰,腿,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肩周炎分经筋论治)参考手太阳,少阳,阳明,太阴经筋图,53,六、十二皮部,定义: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布散的部位。人体体表的皮肤按十二经脉的分布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就形成了十二皮部。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皮部。因此,通过审察皮部和络脉的颜色、形态等变化,就可以诊断体内病症,54,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肤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素问皮部论:“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在治疗上,通过刺激皮部则可调整经络及其所属脏腑组织的失衡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临床上皮肤针、刺络、贴敷、热熨等疗法,都是皮部理论的具体应用。,55,六经皮部,从阴阳角度看,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阴三阳与足三阴三阳。由于手足阴阳上下同名的经脉在阴阳属性上相同,特别是手足同名阳经,它们在头面部位的分布范围相互重叠,所以古人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素问皮部论中对六经皮部皆设有专名,其名称分别以关(或“开”)、阖(害)、枢为首,56,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它是内外沟通的桥梁;运行气血的动力和通道;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部位。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57,(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症(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58,灵枢五味:“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11灵枢经校释下册.河北医学院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5,59,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60,内经中所论述的得气、气至为谷气独至。谷气是水谷精微物质,出中焦后分而为三,即营气、卫气、宗气。而和得气、气至之气有关为营气和卫气。营卫之气即水谷精微之气,在内经中有时简称谷气。营卫皆为水谷之精气,清浊不同而已,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61,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经络系统抗御的病邪一般指六淫邪气,62,六淫邪气亦分阴阳,风为阳邪易伤头面,湿为阴邪易伤足膝下之经脉,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大家要习惯这种思维方式。灵枢百病始生: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经络腧穴里面腧穴的命名:颈后风府,风池,风门,翳风,风为阳邪,善袭阳位。外感后,往往仅仅经络受伤。寒湿为阴邪,善袭阴位。肾着汤,腰为肾之府,足少阴,太阳。治疗腰痛,大部分寒湿。逐步深入,不会一下子入脏腑。,63,除了从经络到脏腑的表里侵入途径外,六淫邪气还可能在经脉之间传递。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张仲景伤寒论将这种传递方式称之为“传变”,64,反映症候:经络沟通人体内外,当内部的脏腑有病时就可能通过经络反映到特定的体表部位。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说的肝病时“两胁下痛引少腹”。曾有外感发热病人,高烧不退,一周,耳鸣,胁下疼痛,小便急迫,西医泌尿系感染。心病时“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等,就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映。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等各有所属病症,如手太阴肺经的“臑臂内前廉痛、厥”,手阳明大肠经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足少阴肾经的“脊、股内后廉痛、痿、厥”等,这些体表症状可能是经络局部的症状,但也可能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除了疼痛、厥冷、麻木、不用(运动不灵活)等症状外,内脏病变时还可以在体表相关部位表现为压痛、结节、凹陷、血管充血等,这些症状和体征为审外知内,诊断内脏疾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65,(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的感应及其传导,并通过这些感应和传导而起到调整虚实的治疗作用针灸过程中的“得气”和气功入静状态下的“行气”都是经络传导感应的具体体现。针灸的“得气”是通过施加外部刺激,激发体内经气,并使其沿一定方向传导,到达病变部位(气至病所),达到治疗目的。而气功导引的“行气”,则是通过“神”(意念)调动经气的运行,即“神行则气行”、“意到气到”、“以意领气”。两者不但不矛盾,还相互促进。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也就是说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神”的作用,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增强“得气”的感觉,提高治病效果。,66,二、经络的临床应用,灵枢经水所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当机体的脏腑组织发生病变时,常常在其所联系的经脉上(尤其肘膝关节以下部位)出现多种阳性反应。,67,经络诊断:1.望诊,当脏腑组织发生病变时,可能在相关联的经脉线上出现一些看得见的病理变化,如变色、隆起、凹陷、丘疹、出血、血管充盈、皮肤粗糙脱屑等。,68,2问诊,详细询问了解病人主要症状的部位,以便明确病变所归属的经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