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祠堂,是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象征,是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宗族观念的 形象符号。在乡村中,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更是族人集体活动、族 长施政的地方,是乡村社会最重要的建筑。它不仅体现一个宗族的强盛情况,还 反映其宗族的社会地位。因此,祠堂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艺术价值和工艺特 点等建设必须经过一番考究,以突出其为乡村社会最高等级的代表形象。 明清以来,由于明政府对祭祖制度的解禁以及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为祠堂的普及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与祠堂相随出现的村落, 也星罗棋布,大量涌现。乡土祠堂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村落的人居环境 存在着极其深入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大量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并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采用系 统的分层研究,分析祠堂与人居环境中居住系统的相互关系。从人居环境的物质 角度,把村落分成四个层次,分别为村落的空间层次,街巷层次,景观层次,民 居建筑层次。从这四个层次分层研究祠堂对居住空间的影响。在空间层次上,从 祠堂的选位择向的角度,分析村落的空间布局形态与其生长裂变的发展规律:在 街巷层次上,从祠堂对街巷可达性要求的角度,分析街巷的结构组织形态,街巷 的空间形态,找出祠堂与街巷的联结情况与其对街巷的影响;从景观层次上,通 过对村落景观层次分层研究以及对各层次景观构成要素的分析,找出祠堂于乡村 景观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民居建筑空间层次上,通过对祠堂空间的演变分析,得 出祠堂建筑空间的现存形态,找出祠堂空间与民居空间的相同点。从四个层次的 分析,说明乡村祠堂在村落中的非独立性,它与村落的人居环境存在具体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提出乡村祠堂保护概念的更新以及从狭义和广义角度活化祠堂, 并使祠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乡村祠堂;村落空间;街巷;景观;民居 a b s t r a c t a n c e s t r a l t e m p l ei st h es y m b o lo f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l a ns y s t e m ,t h ec a r r i e ro fc l a n c l u c t u r ea n dt h ev i v i ds i g no fc l a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r u r a la r e a s ,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l s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w h e r ep e o p l eo f f e r s a c r i f i c e st ot h e i ra n c e s t o r s ,h o l d c o l l e c t i v ea c t i v i t i e sa n dc l a nl e a d e r sa d m i n i s t e rt h e i rc l a n ,w h i c hn o to n l yp r e s e n t sa c l a n ,sp r o s p e r i t yb u ta l s os h o w st h e i rc l a n ss o c i a ls t a t u s t h et y p e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v a l u ea n dc r a r1 e a t u r e so f 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 ,t h e r e f - 0 r e ,w o r t hs t u d yt o a c c e n t u a t ei t si m p o r t a n c ei nn l r a la r e a s e v e rf r o mm i n ga n dt s i n gd y n a s t y , o f f e r i n g s a c r i f i c e st oa n c e s t o sa n dt h e a sm i n gd y n a s t yl i f tb a nt ot h es y s t e mo f p r o s p e r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o m m e r c i a l e c o n o m yi ng u a n g d o n ga r e a , n e c e s s a r yp o l i t i c a l a n de c o n o m i cc o n d l t l o n sw e r e p r o v i d e df o rt h ep o p u l a r i t y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v i l l a g e sf o l l o w e db y 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e m e r g e di nl a r g eq u a n t i t i e s t h ef o r m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r a l 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h a sc o n c r e t ea n da l l - r o u n di i n p a c to np e o p l e s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 b yal o to fo n s p o tr e s e a r c ho f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sa n dd r a w i n gl e s s o n sf r o m o t h e r p e o p i e ,st h e o r y ,t h et h e s i sa d o p t s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w i t hd i f f c r e n ti e v e i st oa n a l y s e t h er e l a t i o no f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a n dp e o p l e s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f r o mt h ep r o s p e c t l v e o fp e o p l e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v i l l a g e sa r ed i v i e d e i n t of b u rl e v e l s ,w h i c ha r e v i l l a g es p a c el e v e l ,l a n el e v e l ,v i e wl e v e la n dp e o p l e sa r c h i t e c t u r el e v e l t h et h e s i s s t u d i e s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h o w t oi n f u l e n c ep e o p l e sl i v i n gs p a c ei nt h e s ef i o u rl e v e l s i n s p a c e l e v e lf r o mt h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s p a c el a y o u t , g r o w t h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m l eo ft h ev i l l a g e sa r ea n a l y s e d i nl a n el e v e l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l v eo t w h a ta n c e s t r a lh a l lr e q u i r e sl a n e s ,c o n s t r u c t u r ef 0 咖a n ds p a c ef o r ma r ea n a l y s e dt o 矗n do u tt h el i n kb e t w e e na n c e s t r a it e m p l ea n dl a n ea n dw h a tt h el i n ki n n u e n c e st h e l a n e s 1 nv i e wl e v e l ,v i l l a g ev i e wl e v e l sa n dt h ee l e m e n t so f e a c hl e v e la r ea n a i y s e dt o s h o w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t h ea n c e s t r a lh a l lp l a y si nt h ev i e wo fv i l l a g e s i np e o p i e s l i v i n gh o u s es p a c el e v e l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i sa n a l y s e dt on n do u t t h ep r e s e n ts p a c ef 1 0 r mo f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a n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o f a n c e s t r a lt e n l p l ea n d p e o p l e ,s1 i v i n gh o u s e b yt h ef o u r 1 e v e la n a l y s i s ,ac o n c l u s i o nc a n b ed r a w nt h a tt h e r u r a l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i sn o ti n d e p e n d e t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i th a sc o n c r e t er e l a t l o nw l t n t h ep e o p l e s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v i l l a g e u n d e r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t h e t n e s l s s u g g e s t st h er e n e w a lc o n c e p to fr u r a la n c e s t r a lp r e v e n t a t i o n a n dt h ea c t l v a t l o no l n l 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n a r r o wa n db r o a r ds e n s es ot h a tt h ea n c e s t r a l t e m p l eh a sap o s i t i v es p i r i to f t i m e si nt h e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y s i d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v i l l a g e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 ;v i l l a g es p a c e ;s t r e e t s ;l a n d s c a p e ;h o u s e s 硕:t 学位论文 插图索引 图1 1 论文框架4 图2 1 合族祠:陈家祠8 图2 2 属于家庭所有的祠堂:谢氏大宗祠8 图3 1 “藏风聚气”的基址环境l o 图3 2 祠堂前开敞的平地1 2 图3 3 祠堂处于较低位置1 2 图3 4 祠堂周边的树木1 2 图3 5 祠堂前水塘1 2 图3 6 大旗头村首排祠堂1 3 图3 7 大旗头村平面图13 图3 8 南社村平面图1 4 图3 9 蚬岗村平面图1 4 图3 1 0 横坑村村落空间的发展1 5 图3 1 1 钱岗村祠堂与村落方向1 6 图3 1 2 大旗头村祠堂与村落方向1 6 图3 13 正准备婚礼的南社祠堂17 图3 1 4 正准备丧礼的梅庵公祠1 7 图3 1 5 丁字型梳式结构1 9 图3 16 对称型梳式结构l9 图3 17 钱岗村方正网格型结构2 0 图3 18 街巷等级与联结2 1 图3 19 建筑与街道宽的关系2 3 图3 2 0 街巷高差2 4 图3 2l 里巷门2 5 图3 2 2 广裕祠前的空地与照壁2 5 图3 2 3 村落景观分层2 6 图3 2 4 村落于周边环境2 7 图3 2 5 大旗头村入口文塔2 8 图3 2 6 钱岗村灵秀坊2 8 图3 2 7 南社村双层围墙一2 9 图3 2 8 塘尾村单层围墙与谯楼2 9 v l i 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3 2 9 梅庵公祠前的广场2 9 3 3 0 广裕祠前的平地与照壁2 9 3 3 l 南社村祠堂群前的水塘2 9 3 3 2 大旗头村祠堂群前的水塘2 9 3 3 3 龙舟脊3 0 3 3 4 博古脊3 l 3 3 5 郑氏宗祠檐板3 l 3 3 6 梅庵公祠檐板3 1 3 3 7 彩绘花纹墙檐3 2 3 3 8 黑白灰塑墙檐3 2 3 3 9 门墩3 3 3 4 0 柱础3 3 3 4 l 墀头3 3 3 4 2 室内梁架装饰3 4 3 4 3 井台空间3 4 3 4 4 门框装饰3 5 3 4 5 门罩装饰3 5 3 4 6 墙楣装饰3 6 3 4 7 南社村苏王庙3 6 3 4 8 南社村土地庙3 6 4 1 原始村落中的祭祀空间3 8 4 2 西周宗庙3 9 4 3 山东沂南东汉墓画像石祠堂图3 9 4 4 家礼祠堂三间图4 0 4 5 家礼祠堂一间图4 0 4 6 大明会典家庙4 l 4 7 三间两进式祠堂4 3 4 8 三间三间式祠堂4 3 4 9 谢氏大宗祠头门平面图4 3 4 1 0 谢氏大宗祠头门4 3 4 1 l 广裕祠享堂4 4 4 1 2 敬如公祠永恩堂4 5 4 1 3 应络公祠敬德堂4 5 4 1 4 应络公祠敬德堂平面4 5 4 15 郑氏宗祠的天井( 左) 广裕祠的天井( 中) 敬如公祠的天井( 右) 4 6 v l i l 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 硕士学位论文 图4 16 梅庵公祠侧廊( 左)景通公祠侧廊( 中)敬如公祠( 右) 4 6 图4 1 7 三间两廊平面图4 7 图4 1 8 全开敞式三间两廊4 7 图4 19 从化钱岗村仁敬沈公祠( 左)钱岗村典型民居( 右) 4 8 图4 2 0 敬如公祠平面图4 8 图4 2 1 左侧辅助用房( 左1 ) 入口及天井左右侧( 左2 ) 右侧井台庭院( 右2 ) 祭堂( 右1 ) 4 8 图4 2 2 上三间下三间平面图4 9 图4 2 3 社田公祠平面图4 9 图4 2 4 社田公祠轴测图4 9 图4 2 5 谢氏大宗祠中的三间两廊原型5 l 图4 2 6 社田公祠中的三间两廊原型5 l 图4 2 7 塘尾村某民居对称式建筑与厅堂位置5 2 图4 2 8 塘尾村景通公祠对称式四合院与祭堂位置5 2 图5 1 祠堂的展览馆功能5 7 图5 2 元美村贤波祠5 7 图5 3 乌鸦落洋新村入口5 8 图5 4 乌鸦落洋新村横巷5 8 硕卜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背景:广东位于中国大陆南端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之南,南海之滨。 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重要的地理位 致使之于改革开放以后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的村落受到 严重的破坏,多数民居建筑都已成为断壁残垣,仅存少数的祠堂保存下来。某些 传统的村落基本或绝大部分被改造,增加了商业、工厂、文化、教育、医院等公 共性建筑。人们把原有的民居就地拆毁重建,由于建筑密度太大出现阳台紧靠对 面阳台的“握手楼 。村中仅留下一些带有传统印记的祠堂、庙宇零星地分散在村 落中。传统的村落被改造得支离破碎,在整体的范围内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失去 了传统村落的特色以及聚落特征。祠堂在这种被改造的村落中,孤单地存在着, 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更是形成一种新的“城中村 现象。由于经济的 发展,需要扩大城镇规模,城镇周边的自然村并入城市或城郊。传统自然村落原 有的结构和民宅、祠堂等建筑虽然得以完整保留,但是由于其落后的市政设施及 基础设备与新城市区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原村落的居民集体迁出,使传统村落形 成空心村。村落中的祠堂、书院、民居等建筑长期无人使用,房屋无法得到及时 的维修,加快了破损,甚至毁塌。某些城市对这种“城中村甚至采取“铲平 的改造方式,重建新楼,变成新区,致使传统的村貌、文化、历史消失。传统建 筑保护与更新的观念远远落后于该地区的程式化速度,使传统的古村落的保护面 临严峻的考验。另外,建造精美传统建筑的大量优秀工匠已近无存,大量的建筑 工艺失传,给传统建筑的修葺及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传统村落的特色与空间特征被“现代文明 所取代,传统建筑的精美工艺难 以得到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出现严重的断层,这意味着对传统乡土建筑以 及传统村落环境的学术研究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研究目的:本人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在参与导师对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 新项目的实践基础上,研究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的关系。为广东对传统建筑 的研究略尽绵力,为广东传统建筑研究工作做一点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也对广东 地区的传统建筑的保护、更新以及传统建筑、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问题提出一点 个人的意见。 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1 2 研究现状 关于祠堂的研究有丁宏伟的徽州明清建筑,冯尔康的中国古代的宗祠与 祠堂,陈志华、搂庆西、李秋香的中国古村落一新叶村、中国古村落一诸葛 村、中国古村落一流坑村、南社村,张宏的性、家庭、建筑、城市一从家 庭到城市的居住学研究,潘谷西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 元明建筑) ,李 卿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制度史宗族, 刘沛林古村落一和谐的人聚空间,王平的明清东莞广府系祠堂建筑构架研究, 吴珏的惠山祠堂群初探,赵洋的泉州回族祠堂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文化特征 研究,陈楚的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祠堂建筑初步研究,须颖的祠堂与居住 关系研究等等,它们或从宗法制度,或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伦理功能,或 从功能与布局、审美或建筑学意义与价值等多方面对祠堂进行研究。 关于广东的祠堂研究,有从宗族制度角度研究的,例如曾昭璇教授所著的宋 代珠玑巷迁民对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叶显恩的从族谱看珠江三角洲宗族伦理和 宗族制的特点及陈忠烈的众人太公与私伙太公一从珠江三角洲的文化设施看 祠堂的演变,它们着重研究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宗族制度的影响,以及广东宗 族制度的特点。还有英国学者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一书, 对明清福建、广东两省的乡村宗族组织进行详细描述。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都是 着重研究宗族制度与组织,略提祠堂。 对广东祠堂建筑研究的有:陆元鼎、魏彦均教授的广东广东民居,对广东 民居及祠堂的布局、形制及构架和装饰作出系统的研究。程建军教授的岭南古 代大式殿堂建筑构架研究对岭南大式殿堂的建筑构架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的 总结。其弟子王平在其基础上写了明清东莞广府系祠堂建筑构架研究对东莞 的祠堂构架作出详细分析。陈楚的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祠堂建筑初步研究对 珠江三角洲的祠堂建筑的特点及艺术价值作出总结性分析。对岭南祠堂的研究还 有谢红宇的血缘文化与宗庙岭南祠堂建筑研究、罗雨林的广东陈氏书院 的建筑艺术、楼庆西和李秋香编著的南社村等等,它们或从建筑的构架,或 从艺术形象,或从设计方法等对祠堂建筑进行深度的挖掘。但是,这些著作对乡 村祠堂未作单独的系统研究,只于著作中作顺带论述。乡土祠堂往往与血缘村落 中出现,与血缘村落关系密不可分。祠堂与村落的人居环境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但目前关于祠堂的所有著作,对乡土祠堂与人居环境的关系研究并未涉及。 1 3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合:文献综合是本文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体现在地方志、村史、 族谱以及关于祠堂的相关文献上。关于广东古村落的空间结构分析、村落的景观 2 硕士学位论文 分析、祠堂的空间分析、艺术形象分析等文献给予了本文研究支撑。 2 现场调研:目前对于乡村祠堂的系统研究较少,对广东古村落人居环境的 文字记载也只有2 0 0 4 年由楼庆西、李秋香撰写的南社村,单单凭借仅有文献 的解读,对广东的古村落以及乡村祠堂的认识有限。因而,对其研究还应建立在 现场调研的真实体现基础上。为此在研究过程中除了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外,还 对乡村祠堂及其所在的村落实行实地考察、摄影、绘图、测绘等具体方法和措施, 详细记录和深刻认识它们各个方面的信息,以获得第一手详细资料。 3 分析归纳:对现象的感性观察上升到理性高度,通过对广东乡村祠堂以及 其所在村落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的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进而与 相关理论联系,归纳总结出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的潜在关系。 1 4 相关概念界定 乡村祠堂:乡村指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总称,这种聚落通 常由血缘关系的多个村落组成。本文把位于乡村血缘村落中的祠堂称作为乡村祠 堂。因而乡村祠堂是属于一个地理概念,它与位于城市的祠堂这一概念相对。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 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的主要场所。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 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按照道氏“人类 聚居学 用系统观念,把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分别为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本文所研究的人居环境主要指居住 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包括建筑、道路、居住中心,景观及艺术特征等。 1 5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研究对象: 祠堂:又称祠庙、祠室、家庙,是过去人们祭祀祖宗或者有功德于国民的先 贤们的庙堂1 2 1 。在周礼中有规定:“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 一庙,庶人祭于寝。 对祭祀祖先的庙堂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制度沿袭到宋朝,但 是一些官吏纷纷设立家庙祭祖。到明朝中叶,朝廷才允许庶民也可以设立家庙。 明清以后,各地城、乡设家庙之风大盛,这种一族一家之庙又称为宗祠、祠堂, 后来祠堂之称代替了家庙。家族经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房支增多,后来发展出 支房分祀之祠,为支祠。本文所提及的祠堂是宗祠、支词的合称。 研究内容: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 3 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是全文的理论准备。第二章是广东乡村祠堂的 溯源,从广东宗族文化的形成与产生,祖先的崇拜导致了、宗庙、祠堂的产生。 由于宗族组织的发展壮大,广东大量祠堂涌现,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并且出 现了两大类祠堂,一类为虚拟造祖,联宗通谱的合族祠,另一类为属于家庭所有 的祠堂。第三章、第四章分层研究乡村祠堂与村落的环境关系,包括1 ) 乡村祠 堂与村落空间的组织关系。主要从祠堂的选址与村落空间布局的关系;祠堂的朝 向与村落朝向的关系;以祠堂为中心的村落空间生长与裂变三个角度分析。2 ) 祠 堂与街巷空间的关系。主要从祠堂作为村落公共中心的可达性要求分析街巷的结 构形态,街巷如何联结祠堂空间,街巷如何引导人们走向祠堂。3 ) 祠堂与村落景 观的关系。通过分析村落景观层次及各景观层次的构成要素的艺术审美性,发现 祠堂于村落景观的核心地位。4 ) 祠堂空间与民居空间的关系。从祠堂的空间演变, 祠堂的特征与建筑形式分析,找出祠堂与民居空间的相同点,说明两者在空间上 的同构性,在使用上的通用性。第五章,利用祠堂与村落环境存在的关系,对祠 堂的保护与活化作出探讨,认为祠堂的保护不仅保护祠堂的实体建筑,还应保护 其周边环境。利用祠堂与村落环境的关系,提出活化祠堂的建议,祠堂本身功能 更新的同时,它与人居环境的关系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 本文框架: 臣困臣圃 绪论 i , , 埋佑准裔 0 广东乡村祠堂溯源i 研究前提 乡村祠堂与空问组织卜一 乡村祠堂与村落街巷卜一 分层研究 乡村祠堂与树落景观 - 一 乡村祠堂与民居空阀的同构性l 一 广东乡村祠堂的保护卜- i _ 。 i广东乡村祠堂的活化卜一j l 延山棚炼 图1 1 论文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 硕1 :学位论文 第2 章广东乡村祠堂的发展溯源 2 1 广东宗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宗法制度的故乡本在北方的黄河流域。随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宗法制度也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广东地区宗法制度的形成,也得益于北方大量 中原人的南迁。中原人的移民,不但传播了新的文化一宗法制度,还使当地的少 数民族进行汉化,使宗法制度结合广东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到了很 好的普及。 虽然中国的宗法制度由来已久,甚至可以上溯到父系时代,但是广东的宗族 制度与之反映的宗族文化,却是在宋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广东省内的人口也移向珠江、韩江 三角洲和沿海带。新迁徙的人口不可能依靠自己的门阀和当地的豪强而立足, 必须要找到一种赖以生存的方式以抵抗外来压力。于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宗族 组织,不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世家大族为特色的宗族制度,或更远古的“宗法制 度”的恢复,而是在新概念上的再建。它的社会基础已不是世家大族,而是以血 缘为纽带的基层群体。维持宗族制度的目的也不在于“贵为常尊,贱有等威 ,而 是“敬宗”,“收族”。这种宗族制度称为“平民宗族制度,宗族组织称为“平民 宗族组织”【3 j 。这种宗族制度,适应了广东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中央政府对 地处南疆的广东控制较为薄弱,使它在广东较为自由地发展。 到了明代,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广东也进 入了我国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先进行列。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许多平民百姓因 此致富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他们利用商业化所得的经济实力,仿名宋大族 建立起自己的宗族组织。他们还利用商业化取得的经济实力,培养子弟读书,通 过科举仕宦而进入特权统治集团,新兴的特权集团在故土修族谱,建祠堂,置族 户等,进一步推广宗族组织的普及化。随着广东经济发展和和社会稳定,广东涌 现了一批一批科举鼎甲和权倾朝野的功名人物。这些功名人物对宗族实行整合与 重构,为宗族创制立规,把宗族组织推向制度化阶段。 一个宗族在社区中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功名人物官位的高低,功名人物对宗族 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某些宗族特别是单寒小姓不得不借助别的途径来提 高宗族在当地的地位与名望。他们把历史上的同姓功名人物攀附虚构成自己的祖 先以凝聚族人的向心力,壮大宗族势力,达到重构宗族组织的目的1 4 1 。这种宗族 组织方式成为“虚拟造祖 。 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虚拟造祖 在清代达到了高潮,平民宗族组织发展也随之空前发展。平民 宗族组织在基层政权结构中地位不断上升,成了地方政权的基石。清朝统治者明 确指示各地依靠平明宗族的团练和地方武装应付内忧外患。广东平民宗族的社会 功能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l 、充当赋税催征的角色,不少宗族把编成国家课税作 为一项“宗规”或“家规”。2 、支持地方团练的建立与发展。平民宗族的组成, 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维持社会秩序,以保障族人正常生活。它的标志就是以宗族 为基础建立团练。3 、加速地方控制权的形成。平民宗族组织充当赋税催征的角色 与地方团练的建立,实际上已大大加强了它对地方控制权力。平民宗族组织在结 构上更向高层次宗族发展【5 1 。高层次宗族组织是指一些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宗族联 合体。它是以一个强大的世系为中心,把附近弱小宗支置于他们的保护之下而形 成的宗族群体。这种组织把同姓的宗支联合起来,但却实际上没有一个近祖。在 广东许多地方,常有同姓的宗祠,他们供奉一个同姓的名人作为远祖,而宗族却 由一个大族主持。这个大族不仅能左右大宗祠属下的事务,还占有大量的田产, 而且还控制了附近的墟镇,成为当地的实权派。这一类的高层次宗族结构,反映 了平民宗族在实现地方控制权时所作的组织上的发展,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结构 渗入地缘的成分1 6 j 。 广东平民宗族是一种以血缘为主体,一夹杂有地缘因素的社会基层结构。它是 中国传统宗族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除了它的组织结构、 社会功能以及思想支柱均与中央政府配合以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因 素之一。 2 2 广东祖先崇拜与宗庙的产生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就产生自然崇拜、人造物崇拜、祖先崇拜。人们对祖先 崇拜最为虔诚,最持久,后来又跟英雄崇拜结合在一起。古人认为祖先死后灵魂 不灭,可以保护子孙,令子孙得福,繁衍昌盛。又因为祖先在世时开辟基业,使 子孙安享福利,因而被子孙当做英雄景仰1 。这种祖先崇拜是在家族制度早期产 生的信仰。从父权确立以后,族长、家长具有支配家族一切的权利。他们为了加 强对族人的控制,利用家族成员对祖先的畏惧与崇敬心理,把祖先说成自己权利 的源泉,极力渲染祖先崇拜,并常常举行祖先祭祀。 在广东,本地土著有尚鬼敬神,敬重祖先的风俗。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也不 得不接受南越人祀鬼的风俗,并命越巫祝祠,以示汉越文化的汇合p 。此风经久 不衰,发展为全民性的文化心态。广东人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祭祖方面。每届 清明,宗族内各房各系成群结队前往祖先的庐墓拜祭,无论从仪式上或宗族人数 上都显得至为隆重。除了清明的墓祭,广东人还时常进行祠祭。古人认为人死灵 魂不灭。受丧葬习俗的影响,人们把祖先的肉体葬于坟墓,把祖先的灵魂供奉于 6 硕。仁学位论文 宗庙,实行庙、墓分离。于是产生了宗族的宗庙制度与族墓制度。宗庙作为祖先 灵魂的归宿,是宗族制度的必然产物。 2 3 广东宗族文化特色一祠堂的繁荣 从明代以后,统治当局对朱程理学大力推崇,对宗族组织控制的放宽以及商 品经济的发展,当地祖先崇拜观念的影响等因素,广东的祠堂如雨后春笋,出现 欣欣向荣的景象。据明末清初广东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道:“岭南之著姓 右族,于广州为盛。广之世,于乡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 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 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 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 。此言道出广东地区祠堂数量之多。民国佛山忠义乡志 载:明嘉靖时,“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 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初年佛山有大宗祠和分房的世祠1 4 6 所,道光初有各类祠堂 1 7 7 所,民国初年,各类祠堂总计3 7 6 所。另据同治八年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统计:朱氏共建祠堂6 0 所。又据清嘉庆龙山志载,仅顺德龙山一乡,其时就 有家庙2 0 0 余座,故有“顺德祠堂南海庙”之谚。东莞的祠掌也遍地都是,同一 条村里,同姓的至少有一个宗祠,有多少个姓就有多少个宗祠。有的地方祠堂并 排而立,就东莞茶山镇就有祠堂1 8 9 间,单是南社古村,宗祠、家庙就多达3 0 多间。 明清之替,广东震动很大,造成了大衰退。至康熙二十三年平定三藩,始有 起色。珠江三角洲经济复苏并迅速高涨,乾隆年间达于鼎盛并向外围辐射。祠堂 数量激增,不但“巨族多立祠堂”,连“下邑僻壤,数家村落亦有祖厅祀事”p 1 。 科大卫在新界的考察,也发现乾隆以来祠堂的发展变化。十五世纪以前,新界无 祠堂。十七至十八世纪,大家族纷纷建立祠堂。至十九世纪,就连细小的乡村也 找一间简单的村屋称为祠堂了”。 2 4 广东乡村祠堂的地域特色 广东同中原地区相比,经济文化发育较晚。中原的正统传统与广东当地习俗 想结合,使得广东的宗族文化别具特色,其宗族文化的载体一祠堂,也随广东地 区的社会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形式。乾隆时期,广东地区经济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 段,出现了大量以书院、书斋、书舍、书室、书塾和家塾等为名目的祠堂。有以 “虚拟宗族为背景的合族祠,也有以家庭为单位而衍生出来的祠堂。这种情况 是正统的宗祠文化在广东地区风土化的结果“。陈忠烈先生把广东地区的祠堂大 致分为合族祠与属于家庭所有的祠堂。 7 广东乡村祠掌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 一) 合族祠( 图2 1 ) :这类祠堂是 同姓不同宗者,采取虚立名号,联宗通 潜,联合一县到数十县而建立起来的。 如广州的陈氏书院( 陈家祠) 。据说就是 光绪年问集合全省七卜二县的陈姓而兴 建的。广东人俗称始祖为“太公”,而合 族祠以一个众人认同的虚拟始祖来组织 血缘关系,故称这类“始祖”和祠堂为 “众人太公”。这类祠堂由于是众县同姓 人集资兴建的,其建筑体量较为庞大, 其装饰也极尽奢华,以显其家族之强盛、 壮大。 ( 二:) 属于家庭所有的祠堂( 图2 2 ) : 这种祠堂与合族祠相反,它们只属于某 一个或几个家庭所有,他们的命名虽然 也有冠以姓氏或地望的,如东莞南社的 谢氏大宗祠,佛山的何氏书舍、太原书 室,但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名或字来命名, 特别是在珠江三角的城镇、圩场、乡村 这类祠掌更为普遍,如开平的法钦黄公 祠、东莞南社的社f 开公祠、佛山大旗头 村的裕礼郑公祠。这类祠堂建筑的主要 图2 1 合族祠:陈家祠 资料米源:h t t p :w w w s e i v n e t 图2 2 属于家庭所有的祠堂:谢氏大宗祠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部分一般只是个厅堂,堂内设神台、神龛,以放置神主和供香火。这种属家庭所 有的祠堂在广东俗称“私伙太公”。这类祠堂在建筑体量上与合族祠相比显得较小, 其装饰根据其家族的财力而定,不少乡村也出现美轮美奂的祠堂。 硕上学位论文 第3 章广东乡村祠堂与村落环境 3 1 广东乡村祠堂选址与村落空间组织 古籍有云:“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源于兹。 【l2 】村落的规划建设以祠堂为首先考虑。在村落的建设基地选定后,先在村落基地 范围内选定一块最好的地方建立祠堂。祠堂的选址主要受风水观念的影响。 3 1 1 祠堂的选址原则和方法 在古代,人们造房建屋,人事变迁,祸福安危都深究一番风水。祠堂,作为 村落中最重要的建筑,其相祠择位必然要经历一番考究,务求通过对风水的选择 获得一个生旺吉利之处,使族远长久,人才两旺。 广东乡村的建祠往往都在风水的指导下进行。所谓风水,主要指古代人们在 选择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评判,以及 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总总禁忌的总概括“。在风水学派中自古有两大学派, 一派是形胜派,他们注重山川的来龙去脉,讲究名堂砂水和方向,把特定的阳宅 放在客观的环境中考察,强调实践性与效果性。另一学派是理气派,此学派以气 说、阴阳、无形、八卦、十二干支、二十四气节、星命、吉凶禁忌糅合在一起, 有一套复杂而神秘的理论体系。在风水辩一书中道:“所谓风水者,取其 山势之藏纳不冲冒四面之风、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 意也。 据此,又有人认为在风水中“气 是最根本的东西。郭璞在葬书中说: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于是,怎样使气聚而不散,行之有止,便是风水中所 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按照风水的要求,一个吉地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以山为依 托,背山面水。背山,就是风水所说的“龙脉 ,是“气 的生成之地。龙脉前有 一平旷的地坪,称之为“明堂 ,这里就是村落或建筑的建设基地。明堂后常有一 座较高的山称祖山,从这里分出支脉,向左右两侧延伸呈环抱之势,从而把明堂 包围在中央,由此就形成了一个以明堂为中心的内向自然空间( 图3 1 ) 。从风水 的观点看,这种因山围合的空间便可以起到藏风纳气的作用。明堂之前则有河流 或水面,这样便可使气行之而有止“。在风水指导下获得的理想环境,不但获得 了良好的物质空间,还从心理、观念和象征意义上获得了心理的安慰,从事实上 证明了把风水中迷信的成分摒除掉,其科学成分使建筑与自然取得了和谐的联系。 9 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 最佳城址选择 负阴抱阳 金带环抱 卦 最佳宅址选择 最佳村址选择 山泫武) 池( 朱雀) 河 流 ,、 青 龙 、_ , 图3 1 “藏风聚气”的基址环境 资料来源:风水理论研究 祠堂在广东的乡村里并不是孤立存在,无论是单独的或者成群结队的祠堂, 它们都与村落这个有机环境结合在一起。因而乡村祠堂的选址与村落的选址实际 上是同一过程。广东珠三角地区是丘陵性三角洲平原,这里水网密布,由于地形 形态先天性的不足,几乎无法真正地找寻找到风水观中“枕山、环水、面屏 的 理想空间格局。传统的选址原则被引申为:“山包村,村包田,田包水,有山有水。 其中不乏对农业生产的考虑。这里房屋沿坡而建,背山面水,前低后高,不但村 中的雨水、废水可以顺着地势排入村前的池塘或者河流,而且高低错落的建筑均 可享受当地的主导风一东南风。广东乡村祠堂就是坐落在这种自然环境的村落中, l o 硕t 学位论文 祠堂在村落中具体处于什么位置则需进行二次考究。 据周礼地官司徒所载,商周时在建国和建宅时辩证方位已是不可缺少, 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 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的记述。建国与建祠的选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