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前4章读书笔记.doc_第1页
杜甫传前4章读书笔记.doc_第2页
杜甫传前4章读书笔记.doc_第3页
杜甫传前4章读书笔记.doc_第4页
杜甫传前4章读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传前4章读书笔记 (一) 晚上翻到新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任右拾遗期间,与房官是贫贱之交,当时房官率军讨伐安禄山判军,打了败仗,再加上他任用的门客董延兰犯了罪,结果被罢免了宰相职务。于是杜甫便上奏道:“房官的错误不大,不宜罢免宰相职务.房官学识精通,具有大臣的气质与才干,当代舆论都认为他能承担三公,?他能念念不忘朝廷的忧郁,仗义办事之气概时时溢于脸面.但他性格高傲,又酷爱弹琴,琴师董延便寄居于房官府内,这个姓董的贫困交加,年老糊涂,凭着房官之势干坏事.房官不过是因为同情他人而至使自己的名誉遭受玷污.我只觉得房官的功名尚未成就,却因故使其抱负中途断绝,十分可惜.才冒死上奏,希望陛下原谅他的小错,重用他的大才?”肃宗大怒,命令有关部门会同审讯杜甫,后因宰相张镐解围:“杜甫如因而得罪受罚,恐怕断绝了朝廷今后的言路”。 肃宗虽然赦免了杜甫,但再也不理睬重用他了。 李白“诗仙”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杜甫“诗圣”的现实主义态度共同筑就了唐代诗坛的绚丽和丰厚。杜甫有“致群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本篇就反映了因上书救助忠臣房官遭遇测而向唐肃宗剖明心迹的一翻辩解,从中可以看出不因小错而全盘否定人才的评人用才的政治眼光,以及他委婉尽致论证事理的口才,可惜肃宗没有他祖宗李世明那样的政治气度和才能,不喜房官,也不喜杜甫,才将其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才有了“诗史”安史之乱,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巨变和民生的疾苦。 “安史之乱”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却把杜甫推向了创作的高峰。正是因为他举家南迁到了成都郊外的一处草房里,才于饥寒交迫中苦炼出那么多的好诗绝句,譬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用“江山”把“花鸟”衬托的更加美丽;紧接着,又用这美丽的春光牵动诗人的思乡之情:转眼又是一个春天过去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故乡啊? 试想一下,倘若不是流落他乡,即便是同样的景物也未必能够引起杜甫的如此诗情。窃以为,写诗一如淘金,但凡动人魂魄的诗句大都是“动荡”中筛选出来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词大家因祸得“福”,是在漂泊和困苦中反倒成就了“逾白之鸟”和“欲燃之花”。前有流亡的杜甫,被俘的李煜,后有谪迁的苏东坡和逃难的李清照。 看来好的现实主义文字,既需要用动荡“筛”,也需要用苦难“酿”。 (二) 或是盛唐的经济活跃,或是衰唐的政治动荡,总之,唐代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相当频繁,为此的“别赋”也比比皆是,仅在唐诗三百首中便信手可得: 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从杜甫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到高适的别董大,不一而足。 然而,一样离别,千般感动,同为“别赋”,诗人的心境和诗中的意境却大不相同:都是送友人川,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王勃既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情绪相当乐观,这才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而历经沧桑的李白则不然,于是,状奇险之景,寓不平之意,从“蜀道难”点化出“仕途险”,用“路崎岖”隐含着“心不平”,真真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和朋友分手。 长亭古道,杜甫执手相送的郑公是一位即将赴难的白头翁,于是恐怕此一别将成永远,再见面时大概要在九泉之下了;而白居易在古原上送别时的年龄只有十六岁,当然不知愁滋味,年轻的朋友走就走吧,反正不久以后还会见面的,友谊和青春一样生机勃勃,所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窃以为,唐诗别赋中最动人的句子莫过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者依恋满怀,生怕“元二”到了塞上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后者心潮澎湃,告诉“董大”普天之下到处都会有仰慕你的朋友。 时下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也相当频繁,但是人们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与古人大不一样了如果你是遭贬回乡,站台上一定是冷冷清清的;倘若你是荣升进京,有绿酒有红包却鲜见青灯黄卷。 从诗人到圣人 读杜甫传有感卫俊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 的诗圣杜甫! 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 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试问,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经历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种子! 假如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但是从刚来到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而杜甫的自身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 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 从平凡甚至虚伪的人到最后让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转变,或许,从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颗种子起,便已成为一个必然! 自信读杜甫传有感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 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就是杜甫。谈及杜甫,一首首爱国诗歌无疑成为了 他最好的代名词。可是才华横溢的背后却埋藏着许多辛酸的故事。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 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 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 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 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 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 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是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自 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才华。他自始至终 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如果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 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自信”将自 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 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你自信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读到杜甫 的那种信心后怯懦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过随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梦的追求。我想,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 诗人教会我的。 固然自信,杜甫却逃不了命运的捉弄。困苦的生活和家人的逝世也使杜甫获得了体验社 会的机会。他发现了统治的黑暗,他盼望着光明的苏醒。于是,他创作了一首首爱国诗歌, 用诗反对黑暗;用诗体恤民情;用诗报效国家。一个爱国的诗人不足为奇,但杜甫确实值得传颂,是他面对痛苦有着挫而不妥的顽强意 志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是他的自信成就了他。杜甫传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使我更加地热爱我的祖国,同时也热爱着我自己。生活 不管有多么艰苦,都有他的美。杜甫是最好的标榜。或许贝多芬,爱迪生都会让我们感动,但我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辉,一种 爱国诗人都拥有却又有着微妙诧异的“自信”。我读了本好书,确实如此。篇二: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影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 首是唐诗中的精华。韦伯就曾说“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 风格上呈现出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等多姿多态的景象,唐诗意象的 选择、摄取极为广泛,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史实, 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 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初唐的诗作弥漫着梁陈余叹,大都以建功立业为多,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其中尤以初唐四杰的作品为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正如 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就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座顶天 立地的香炉,冉冉地生起了团团的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明媚的阳光的照射下化成一 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 流露出豪迈之情。 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以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推动这个时代诗歌到另 一高峰。山水田园诗,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 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盛唐边塞诗则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 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 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诗史”杜甫,在他飘泊四川时,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感人的诗句“白日放歌须纵 酒”意为白日里纵情高歌,还须开怀畅饮。这里“白日”也有唐王朝收复“蓟北”安史叛军 的老巢而转危为安的象征。杜甫经历了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故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 政治黑暗,人民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花鸟拟人,移情于物,足见诗含蕴之丰富。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 花时节又逢君”。通过李龟年前后的遭遇,抒写世事沧桑之感,感情深藏不露,语及平淡,内 涵却无限丰满。江南,原应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之处,如今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 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使我们感受到那场浩劫给人们造成 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中唐时期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现实,诗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了清醒的观察和思考所以这 个时候诗歌的主流是现实主义。白居易创作出一系列的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抨击 黑暗同情百姓疾苦的优秀诗篇,他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 恨歌、琵琶行等。此外,李贺在意境和语言上的创新较为突出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 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 寒食是韩愈作得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 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这首诗首二句写仲春之色,后二句暗含讽喻之情。通 过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达到讽喻目的,含隐巧妙,入木三分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晚唐正是大唐帝国日落西山之时,诗坛更多的诗歌显示了余晖之绚烂。“向晚意不适,驱 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首诗中,“夕阳”明显地含有国事日非的 忧虑,语浅意深。在这种自然物的变化中,传出了一种无奈的心境和惋惜的情绪。他就是以 象征性意象传达出沉重的悲剧感受。“小李杜”之一的杜牧想到自己空怀很大的抱负,而在晚 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施展,想到友人张祜与自己一样怀才不遇,因而同病相怜,吟出“尘世 难道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样的诗句。诗歌,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悟。唐诗作品风格各异,既有对神 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 “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对我们研 究唐诗,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通过对唐诗三百首的学习,我感受到了诗歌语言、文化的魅力,使我受益匪浅。 篇三: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10110013229王运(10计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 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 临江仙响起的时候,我总是会去想起那个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令人神往,令 人神思。虽然三国已离我们远去,但三国时期那些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 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让我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世路。三国演义之飞哥,在我们的眼中张飞就是一个比较厉害的莽夫,但是张飞其实是十分的 厉害的不止是功夫,智商也绝不会在刘备之下,在刚刚初出茅庐的时候,为什么他选择了刘 备,那是因为,刘备是皇室后宅,有权利复兴汉朝,而且他见刘备有着过人的才华,有十分 的有仁慈,同情天下的百姓,所以认为这个人一定会出人头地。才与刘备结为金兰。所以说 张飞其实不是一个莽夫,不然的话,他是做不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在后面的张飞一人在板桥 上把曹操几十万大军只是一喝就把曹操吓的心惊胆颤,下令大军后退10余里。这也说明了张 飞的聪明之处,更精彩的是在后面,张飞于张頜大战,张飞久围不下,于是就像了一个两全 十美的办法,他成天不停的在帐前喝酒,张頜见了,心生出一计在晚上劫张飞的营寨,但是 就是在晚上劫营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上当了,于是张飞借此机会大举反攻,把张頜军 将打的丢盔卸甲,死伤无数张頜自己也身中数箭但是总算是逃出来了。这不也充分的表明的 张飞的聪明之处吗?三国演义之曹操,曹操的生活是非常大胆的,非常奸诈的人。他误杀吕伯豪华的家人知 道错了,还要继续杀吕伯奢,其无情,在这一点上,到了晚上,他们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 的那句话很有意思:“我宁愿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后来想想,如果他不是无情, 吕伯的贵气如果我们正在与一些人来杀他,可曹操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奸诈带来的只是瞬 间,李奸诈的性质将受到惩罚。后来,东城一群人将刺杀曹操,但不幸的是失败的。后来, 陆续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失败了,由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否则,曹阿瞒不是全能的。曹 操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不能太狡猾了。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 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 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 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 下,才使得那个 * 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 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 聘用人才的典范。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说下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 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 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 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得 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 功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 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 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 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 出现了转机。古人说:“曹操之智不及周瑜,周瑜之智又不及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才是大 智大勇的头号英雄。三气周瑜、刘备夺取汉中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情节单元里,罗 贯中也安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从多种角度入手,把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表现得精妙绝伦。综 上所述,诸葛亮有理想,有远见,有军事,内政才能,外交才能,也有足够的智慧。其实世 界上有两个诸葛亮,一个叫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他面前无谋不中。一个叫做诸葛亮,他 也跟我们一样有烦恼,有脾气。记得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 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 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意志坚决,遇事镇定自容,但是因军务 繁忙而鞠躬尽瘁,终于积劳成疾。诗的第一句是指诸葛亮的英名千古流芳,永远留在天地之 间,表现了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葛亮出来了,那岂有司马懿不出的道理。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诡计多端、老谋深算,但 从书中可以看到另一方面性格。在曹操时代马懿是韬光隐迹,其表现并不突出,刘备进位汉 中王时,曹操欲率兵伐之,司马懿建议联吴击蜀,使吴夺荆襄并擒杀关羽,造成吴蜀之间矛 盾,司马懿获得曹操信任。曹操病危时,召曹洪、陈群、贾诩和司马懿同至榻前,可见曹操 已经把司马懿当重要大臣看待。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联营,大败而病逝于白帝城。曹丕欲 乘蜀汉新败讨伐,司马懿献计,召集五路大军,共五十万,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不料诸葛亮技高一筹,各个击破,最终安居平五路。曹丕在位时的几次亲征,都 命司马懿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皆听懿决断,可见其对司马懿的信任和重用。曹睿即位后, 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诸葛亮施以反间计,传言司马懿据重兵意欲谋反,曹睿中计,将司 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睿恢复司马懿官职,并加为平西都督,迅即平定了孟 达谋反内乱,接着攻占街亭,但不慎中空城计,虽让诸葛亮全身而退,还是令诸葛亮第一次 北伐失败。诸葛亮二出祁山时,曹真连战连败,司马懿献策“待其粮尽,于后追击”,让蜀军 败退。诸葛亮第六次北伐,诱使司马懿决战,在上方谷一把大火还差点把司马懿父子烧成灰 烬。曹芳即位,曹爽削去司马懿兵权,授以太傅的闲职,司马懿先是装病,最终发动政变, 统领魏国军政大权。司马懿一生权势起伏不定,履败履战,能忍人所不能忍,另外他的命也 够长,历经四位主上,最终大权在握。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人那就是阿斗了。岁月流逝,事过境迁,这么多个时代的洗礼还抹 不掉刘阿斗懦弱无能,贪恋酒色之名。阿斗懦弱?这是个说不清的假命题。皇叔托孤,诸葛 大神已为蜀国乃至三国第一人。即使阿斗身怀抱负,满腹经纶,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隐忍 下来。因为他知道:亮在,则西川无忧矣。这足见阿斗的抱负。其次,阿斗是无论如何也斗 不过大神的,这点无庸质疑。所以,不如享乐,图个平安,这就是传说中的我爸爸是刘备。 宠幸黄浩小儿,只是一面挡箭牌,所以众臣的迁怒,给了黄浩,这是阿斗的聪明。这就是大 智若愚,大愚若智。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 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 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 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最后总结下,三国的年代不过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曹刘孙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 都是封建地主豪强的代表,他们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以前我看到曹操失败就 伤心,看到刘备受挫就欢呼,现在看来也是演义中毒吧。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 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篇四:杜甫 传导学案(学生用)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学习目标: 目标:1.把握杜甫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