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教师专业化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改革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 目标,同时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群体 专业化和教师个体专业化两方面的涵义。教师群体专业化是指教师职 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以 及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和专业自主权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的过程。这是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改善为方向,促使教师 职业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一门专门职业。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个 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 及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由非专业人员变为专业人员的 过程,即教师由一般的职业从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本研究 是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来审视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所进 行的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进行梳理研究,以期 对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引出本研究所要讨论的问题并概述了研究的思 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教师专业化的界定。首先对职业、专业和专业化进行 定义,然后介绍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及教师专业的属性,最后对教师专 业化进行释义。 第三部分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运用历史沿革法对我国教 师教育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古代的教师教育,现代教师教 育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教师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9 0 年代中期以来,以教师专业化为方向的中小学教师 教育改革。剖析改革的目的和动因,阐述改革的内容,指出改革中存 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见议。 关键词:专业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a b s t r a c t t e a c h e r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a r et h e t r e n da n dt h eg o a lo ft h ew o r l d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s ot h e o r i e n t a t i o no fo u r c o u n t r y s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 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a r em a d eo ft h et e a c h e r s g r o u p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t e a c h e ri n d i v i d u a l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t e a c h e r s g r o u p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i st h e s t a g e o f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i o nf i t t i n g i t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c r i t e r i o ns t e pb ys t e p ,b e c o m i n g as p e c i a l i z e dv o c a t i o n ,a n d r i s i n g t h es t a t u sa n d s a l a r y l e v e la n d 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u t o n o m yo f i t s r e m e m b e ro nt h ew h o l e b y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i st h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t e a c h e r ss o c i a ls t a t u sa n de c o n o m i cs t a t u s ,p u s h i n g t e a c h e rp r o f e s s i o nt of i t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 sa n db e c o m eas p e c i a l i z e d v o c a t i o n t h et e a c h e ri n d i v i d u a l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i st h ec o u r s eo f t e a c h e ri n d i v i d u a lo f t e ns t u d y i n gs p e c i a l t h e o r yk n o w l e d g e ,e x e r c i s i n g t e c h n i c a l a b i l i t y , r i s i n gs p e c i a la t t a i n m e n t ,i n s p i r i n g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b e c o m eap r o f e s s i o n a lm a nf r o man o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m a n t h i s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p r o b e s a n ds t u d i e so u r c o u n t r y s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i nm i d s t1 9 9 0 s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t h ev i e wo f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a u t h o r h o p e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w i l l p r o m o t e o u r c o u n t r y st e a c h e r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s e c t i o n sa sf o l l o w i n g : t h e p r e f a c e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a n dw a y so ft h i s 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i n ga n d u s i n g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m a i n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s ed e f i n i t i o n so f v o c a t i o n ,p r o f e s s i o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s t a n d a r d sa n dt h ea t t r i b u t i o no f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i o n i i 2 、 比较法。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 的目标和趋势。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如美 国为提高教育质量早在7 0 、8 0 年代就对教师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 革,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采用比较研究法为我国以教师专业化 为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广泛的参照体系和背景。 3 、 历史沿革法。从古到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及特 点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分析9 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所进行的教师教育 改革,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依据。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沿着思考的逻辑,首先理清职业、专业、专业化的内涵, 依据专业的评判标准对教师专业化进行界定。然后,运用历史沿革的 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古代的教 师教育、近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 的特点以及9 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因以 及改革的内容,同时指出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改进提出了自 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二、 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 一)职业、专业和专业化 1 、职业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一个成年人都必须从事一定的工作,拥 有一定的职业。这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承担的社 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样社会才能沿续下去。职业一词在中国大百 科全书社会学卷中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是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并 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们 有的学者把它解释为“职业是泛指用以谋生、有金钱酬劳的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m ) 中国大百科垒书出版社19 9 1 p 4 7 5 陈琴庞丽娟,论教师专业化( j ) 教师教育研究2 0 0 2 ( 6 ) ; 3 2 、 比较法。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 的目标和趋势。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如美 国为提高教育质量早在7 0 、8 0 年代就对教师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 革,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采用比较研究法为我国以教师专业化 为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广泛的参照体系和背景。 3 、 历史沿革法。从古到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及特 点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分析9 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所进行的教师教育 改革,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依据。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沿着思考的逻辑,首先理清职业、专业、专业化的内涵, 依据专业的评判标准对教师专业化进行界定。然后,运用历史沿革的 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古代的教 师教育、近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 的特点以及9 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动因以 及改革的内容,同时指出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改进提出了自 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二、 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 一)职业、专业和专业化 1 、职业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一个成年人都必须从事一定的工作,拥 有一定的职业。这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承担的社 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样社会才能沿续下去。职业一词在中国大百 科全书社会学卷中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是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并 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们 有的学者把它解释为“职业是泛指用以谋生、有金钱酬劳的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m ) 中国大百科垒书出版社19 9 1 p 4 7 5 陈琴庞丽娟,论教师专业化( j ) 教师教育研究2 0 0 2 ( 6 ) ; 3 “职业是社会个体获取于社会和贡献于社会所从事的职能活动”。 职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某一时期里, 一些旧的职业在消亡,而又出现一些新兴的职业。但职业并不等于专 业,并不是什么职业都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是社会发展到一 定的阶段,随着社会分工、职业的分化而出现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种职业能否发展成为一门专f - 1 1 p , 业是有条件的。 2 、专业 专业一词的含义较丰富。在教育学中,专业是指高等教育根据社 会专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开设的学科门类。在汉语大 辞典中,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和专门的学问”罾两 层意思。在社会学中,专业是指人们专门从事的职业。 本研究论述的专业指的是社会学的范畴而不是教育学的范畴,其 英文是p r o f e s s i o n 。“专业”一词是由拉丁语演化而来的,原意是公 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与之相对的是行业( t r a d e ) ,包含着中 世纪手工行会所保留的,对行会的专i q 失n 识和技能的控制,即只传授 给本门派的人的神秘色彩。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 c a r rs a u n d e r s ) 是第一个对专业这一术语作出解释的人。他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 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 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布朗德士 ( b r a n d e i s ,1 9 9 3 ) 对专业概念描述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 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 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 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的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 衡量他( 她) 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在这个描述中,布朗德士强调 了一种职业成为一门专门职业的条件是:这种职业应该是全日制 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 m ) 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7 p 3 7 9 ; 汉语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 9 8 8 p 1 2 7 6 ; 转引自陈永明现代教师论( 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9 p 17 1 ;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j ) 社会 学研究2 0 0 0 ( 5 ) ; 4 ( f u l l 一t i m e ) 职业;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可 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向它的客户和公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无私 服务。这也是构成专业的三个基本属性,并获得以后大多数社会学家 的认可。 3 、专业与职业的区别 专业与职业是不同的。专业是由职业发展而来,但并不是每一种 职业都能成为专业,麓霎襄翟引掣羲雕菱队薹渺巍蒋甍;稚螽i 爱 墩型咖嚼:与 医生、律师等成熟的专业进行比较, 来判断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 与成熟专业相比,教师职业还未完全达到专业的标准,只能视为 一种“半专业”或“准专业”( s e m i p r o f e s s i o n ) 。因为“第一,构 成教师专业属性的核心学科教学法的学术水平低予其他专业的科 学原理与技术;第二,教师的职业范围与其他专业相比并不明确,即 学校的教育服务同家庭、社会的教育分工不明确;第三,教师的自 律性范围有限”。罾 美国学者的看法是:“依照目前的表现诊断,教育只能算是半专 业。不过,就其贡献及社会功能而言,在本质上,教育应该是一项专 业。平心而论,教师一职并未充分发挥其潜能”。日本学者认为“教 职仅在非营利服务这一点上符合专业标准,在专业技术和长期训练, 特别的才能与素质这一点上,还逊于其他专门职业。教师的工作只能 作为准专业”。鲫 教师职业并非有无专业状态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问 题。教师职业具有巨大的社会功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质量高素 养的人才,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从这一点来说,教育具有其他职业 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从专业技术与专业化训练时间、专业才能方面来 看,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等成熟专业相比,它又有一定的替代性。 因此,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门半专业或准专业。 转引自( 日)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 m ) 上海教育出版 社1 9 8 6 ,p4 4 3 ; 些有能力在以下情况下工作的人们:他学会与该领域固有 的不确定性打交道,靠专门知识和勇气以现有的证据为基 础作出重大决策”。 4 、专业化 2 0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职业的性质和结构发生了变 化,许多职业被列入了“专业”的行列。例如,在2 0 世纪初,纽约 州立大学将牙医、兽医、药剂师、会计师列入专业。要想知道一种职 业是否是专业,就要看它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以及这种职业的专业 化程度(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 。一个成熟的专业拥有哪些特点或标 准? 社会学家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从牧师、医生和律师这三个古老又 典型的成熟专业中概括出专业的特点,并依据这些标准来衡量其它职 业的专业状态。 1 9 6 5 年,利伯曼( m l i e b e r m a n ) 在教育专业( e d u c a t i o n a s ap r o f e s s i o n ) 中提出了“专业”一词具有如下的特征 :范围明 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 性( a u t o n o m y ) ;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 取行动的责任;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 组织;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要( c o d eo fe t h i c s ) 。同 在1 9 6 5 年,威斯特比吉布逊( d w e s t b y g i b s o n ) 在其教育的社会 观一书中提出了专业的五条标准固:为社会公众提供重要的服务; 具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独特的专门技术;必须经历过正式的专门 训练;有专业人员制定的进入其工作领域的专业标准:由从业人 员组成专业团体,维护较高的行为标准,遵守其伦理纲领。香港学者 曾荣光在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一文中,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编教育展望( j ) 第9 9 期( 中文版1 9 9 7 年第3 期) p 8 3 ; 转引自( 日)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 ) 上海教育出版 社19 8 6 p 4 4 2 d o r o t h y w e s t b y g i b s o n s o c i a lp e r s p e c “v e so ne d u c a t i o n o on e wy o r k ,l 9 6 5 p 7 8 i 瞳喾| | 一! i 妻i i 些黉;蝗瞩刊强墓替掣咎薹薪i 蕊譬誓翼鬻涟淌哩 蓁娜嗉奄曼蓄努发鲜链;囊斟篓魏霪垒魁雾烈篓弘剖唇第蓁譬萋争蟛 唑bi 釜壹鬣缝冀鬻垤薹4 瞳它要求对;强学笋罄囊翱薹融匮孙足存 鎏大羹j 霎?锋襄羹浑碌雅鬻但 文件并沿看簖警蠢霎。心螂锚薹绩嚏蠡酗瑚鞘;罐鎏强整墨一导 蒜尝端墨馕耋耍箍,麓霎襄翟引掣羲雕菱队薹渺巍蒋甍;稚螽i 爱 墩型咖嚼:与 医生、律师等成熟的专业进行比较,来判断教师职业的 专业属性。与成熟专业相比, 教师职业还未完全达到专业的标准,只能视为一种“半专业”或 “准专业”(semiprofession)。因为“第一,构成教师专业属性的 核心学科教学法的学术水平低予其他专业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第 二,教师的职业范围与其他专业相比并不明确,即学校的教育服务同 家庭、社会的教育分工不明确;第三,教师的自律性范围有限” 。罾美国学者的看法是 :“依照目前的表现诊断,教育只能算是半专业。不过,就其贡 献及社会功能而言,在本质上,教育应该是一项专业。平心而论,教 师一职并未充分发挥其潜能”。日本学者认为“教职仅在非营利服务 这一点上,还逊于其他专门职业。教师的工作只能作为准专业” 。鲫教师职业并非有无 专业状态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问题。教师职业具有 民的文化素质。从这一点来说,教育具有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从专业技术与专业化训练时间、专业才能方面来看,与医生、律师 、工程师等成熟专业相比,它又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不得不承认 它是一门半专业或准专业。转引自(日)筑 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g)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p 4 4 3 ; 钟启泉教师“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 j ) 教育研究2 0 0 1 ( 1 2 ) ;转引自陈永明 x 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向。” 二、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 ( ) 、我国古代的教师教育 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 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口耳相 传而进行。家庭中的长者、部落中的首领均可成为教育者。教师职业 并没有从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分工促进社会生产产品的增加, 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从而也产生了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一 一学校,形成了初步的教育系统并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教 师职业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我国“西周时期实行政教合一,官 师一体,官师化择优聘请”。斜 秦朝确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把政教合一,官 师一体的体制推向了极端。汉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鼓励和提 倡举办地方官学,允许和支持各种私学的发展。但汉朝的学校仍具有 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性质。以后各个朝代教育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方式和学校类型也多种多样,但教育的基本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 教师队伍的状况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虽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 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留;也非常重视 教师,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国将兴,必 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同时形成了尊师重教的历 史传统。但并没有把教育工作作为门专门职业,给予专业化的教育 刘捷专业化:挑战2 l 世纪的教师( m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 0 2 p 8 2 ; 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 m ) 福建教育出版社19 9 7 p 2 7 ;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c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 8 1 p 3 4 0 ; 萄子大略转引自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 m ) 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4 p 2 9 0 1 0 训练;没有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来养成教师。教师的养成只是在日常 生活中、在学习者求学的过程中模仿教师、积累经验而习得一些简单 的技能而已。 ( 二) 、我国近代的教师教育 1 8 4 0 年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堂堂 的天朝大国次次战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救 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了国人的一致愿望。要富国强兵,必须变革 旧日之教育,兴办新教育,创立新学堂。而办教育、兴学校,根本在 于教师。1 8 9 6 年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批评洋务派办的学堂如同 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等一无所成,原因在于不懂得师范教育之 重要。“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同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 撰有论师范一文,指出日本明治兴学,师范学校先行;并明确提 出开办师范学堂,仿效日本师范学校学制,培养师范生博学多才。 1 8 9 7 年盛宣怀于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馆,专门培养教师。 他在其1 8 9 8 年的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中阐述了创办南洋师 范馆的两大原因: 其一,师范学教育之本源,“唯师道立则善人多, 故西国学堂民必探原于师范”;其二,吸取他1 8 9 5 年创办天津头、二 等学堂的办学经验。 南洋公学师范馆的创办,揭开了中国近代教师教育的序幕。1 9 0 2 年张赛在杭州创立通州师范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增设师范馆,并开 始招收师范生。这是中国第一处官办的师范学堂,也是北京师范大学 的前身。1 9 0 4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制癸卵学制颁布,并以法 律的形式将师范教育体系设置于学制体系中。师范体系设有初级师范 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初级师范学堂是师范教育的第一阶段,与 中学堂并行,专门培养小学教师,修业五年,招收小学毕业生。优级 师范学堂是师范教育的第二阶段,与高等学堂平行,专门培养中学及 初级师范学堂教师,修业四年;招收初级师范学堂及普通中学堂的毕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下册) c 1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0 p 4 4 2 ; 采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 上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p 1 6 1 1 一单一模式,改变师范教育的落后面貌。但由于随后的一系列“左” 的错误主张使得师范教育改革又难以进行。接下来的“文革”十年更 挫伤了广大教师从教和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发 展予以致命的打击。“从1 9 6 5 年到1 9 7 6 年,高师院校从1 1 0 所减至 4 4 所,学生从9 4 2 6 8 人减至1 9 6 9 年的1 6 8 4 0 人,中师生从1 5 7 3 万 人减至1 2 万人,1 9 6 9 年竞跌到1 5 万人的低谷。” 1 9 7 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和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为目标的基本路线,明确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提高科学技术 水平。发展科技,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地位。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 质量的提高。1978年10月公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 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建设和 百年大计。198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师范教育会议,重申:“师范 教育是工作母机,是整个教育的基本建设。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 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1985年11 月,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会议特别强调:“师 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主要阵地”,罾并明确了如下原则:高师本 科培养中等学校的师资,师范专科培养初级中学的师资,中等师范学 校和幼儿师范学校分别培养小学和幼儿园师资。1985年5月,中共 中央作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建立一支数量足够、 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 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增 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使教师愿意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同年,国家教 委发出关于教师教龄津贴的若干规定,1986年颁布中学教师职 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中小学教师从教5年 以上者,除享受工龄补贴外,还可计算教龄,领取教龄补贴。1986 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实施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7 p 8 9 ; 转g l 自苏真比较师范教育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i 9 9 i p 2 9 8 1 6 义务教育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并相对 稳定的教师队伍”。鉴于此,我国的师范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我国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质量的教师,为中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1 9 8 9 年统计,我国共有高等师范 学校2 5 6 所,高师本科院校7 4 所,在校生约2 2 万人;高师专科学 校1 8 2 所,在校生约3 1 4 万人;中等师范学校1 0 4 4 所,在校生约 6 8 5 万人。 在教师在职培训方面,新中国成立后,1 9 5 2 年9 月教育部发出了 加强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通知,建议筹办教师进修学院、函授师范 学校和教师业余学校。不久,各地纷纷办起了中小学教师文化实习夜 校、函授学校和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建立省、地、市级教育学院和 教师进修学院,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形成了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网 络。 1 9 7 7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 见,明确提出要尽快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8 0 年代后,教育 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 作意见( 1 9 8 0 年) 、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意 见( 1 9 8 3 年) 等,规定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向和措施。1 9 8 5 年 1 1 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明 确指出:“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必须 保质保量搞好在职教师培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重视教师职前培养的同时,虽然也十 分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并形成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网络,以 各种各样的类型、方式培训中小学教师,以补偿他们的学历层次或提 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 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中进行,机制机 构分离,课程体系各自为政,并且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校管理 等多方面有诸多的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闲置。这显然不利于 中小学教师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前后一贯,不利于他们的专业能力 1 , 和专业水准的提高。 四、9 0 年代中期以来。以教师专业化为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 一) 、改革的目的和动因 近2 0 年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最快、最好、成绩最大的时期,全 国大多数地区师范教育的规模和数量已基本上适应中小学发展的要 求,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师资的要求已由数量上的满足转向质量上的提 高。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教育能力,必须结合教 师的职前培养、入门辅导和在职培训,通过实施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 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任用标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以及不 断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为 此,提高教师教育及教师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就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 目的。1 9 9 8 年,原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在面向2 1 世纪振兴中国 师范教育的思考的报告中就提出了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目标:“瞄 准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逐步实现教 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 水平,培养2 1 世纪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曾以提 高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目的, 其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l 、社会科技的发展 上世纪4 0 、5 0 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 明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世界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全方位的新科技革 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蒸汽革命和电 力革命。从信息、能源到材料,几乎每个科技领域内都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这场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个新的科学技术时代。5 0 年代以后, 新科技的发展呈加速趋势。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诸多领域内都 马立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范教育带入2 l 世纪( j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 9 9 8 ( 1 ) 柳国粱提高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思考( j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 9 9 ( 3 ) ; 1 8 代人就可以完成。在现代,任何人都不能指望他在青年时代所接受的 教育能享用一生。因此,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 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 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 于自己的一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吸取本领 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使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 习,学会认知。作为教师养成主要途径的教师教育,更应将教师的职 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连贯起来,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 素质。因此,8 0 年代后特别是9 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不关注教师 教育,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性教育改革的 突破口。 3 、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7 0 年代,全球爆发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陷入了衰退 期,国际地位日渐衰落。美国人为了恢复日渐衰落的国际地位,像以 往发生经济和社会危机求助于教育一样,又再一次对教育进行反思。 认为,美国要想成功地击败对手,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必须改进青 年人的知识、精神、精力和技能,改进教育,重新提高教育质量,美 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而当时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中 学教育质量下降,学生测验成绩差,科学数学进修率低,教师缺乏足 够的素养。“据1 9 7 3 年和1 9 7 7 年全国理科成绩的评定,美国1 7 岁学 生的理科成绩连续下降;许多1 7 岁的青年不能掌握高级的智慧 技能,约有4 0 的青年不能从书面材料中作出判断;只有1 5 的青年 能够写有说服力的文章:只有1 3 的青年能解答需几个步骤的数学 题”。 为此,美国国家优异教育委员会1 9 8 3 年发表了国家处于危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 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吣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6 p 2 2 3 ; 陆有铨著燥动的百年一一2 0 世纪的教育历程( m ) 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7 p 4 9 5 ; 2 0 ji 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 已使这个国家处于危险中。而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短缺、 师资来源不足、且质量很低。1 9 8 6 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公布了另外 一项报告国家为培养2 1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再次明确指出:“美 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与此 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没有这 样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和具有远大抱负的专业队伍,任何改 革都不能长久”。从此,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 业化运动浪潮。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虽然早 已把教育工作作为专门技术职业,但随着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本 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也重新审视教师专业化问题,改革教师 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在1 9 9 3 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 教师”。教师、教师教育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宏伟事业。要培养 高质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必须对教师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4 、 我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 ( 1 ) 教师教育方面 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封闭单一。我国自从1 9 0 4 年建立现代教师 教育制度以来,就一直采用封闭单一定向的模式培养师资。虽然在 1 9 2 2 年新学制颁布以后曾一度采用开放的模式多渠道培养师资,但 由于这种模式与当时的中国国情不太符合,未能很好地解决教师的数 量和质量问题。因而国民政府不得不对教师教育制度再次进行改革, 恢复师范教育专门培养中小学师资;同时允许其他大学的教育学系 ( 院) 继续参与师资的养成。新中国成立后,1 9 5 2 年进行高校院系 大调整,仿照前苏联建立独立师范教育体系专门培养中小学师资。这 种教育体系是封闭、单一、定向的,t t p j , 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 初中教师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高中( 包含职高) 教师由高等师 国家为培养2 1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转引自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 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 第二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p 2 6 5 2 6 6 ; 2 l 业的工作。教师职业从业资格要求太低,很难吸引有才华、有前途的 优秀人才加盟。 教师职业吸引力较弱。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代 曾把教师与“天地”齐平,与君亲同尊,排列为“天、地、君、亲、 师”。但宋代以后,教师地位一落千丈,往日的荣光一扫而尽,落到 “一官吏九儒十丐”的地步。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十年”,知识 分子被当作“臭老九”,教师也未能幸免于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 府虽然非常重视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教育 作为一门专业,教师并没有获得专业人员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 位。甚至,在我国的某些地区,还经常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 虽然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现 实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同国家、社会、民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相比, 同社会其它职业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教师的职业声望在社会 职业排名中居中偏下。教师职业待遇不高,不但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 加盟,而且还导致业内优秀人士流失。据统计,1 9 8 4 年7 月一1 9 8 7 年7 月三年中培养了师范本科生1 2 5 万人,而中学本科学历的教师 在这三年中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 万人;三年中培养的专科生 2 5 万人,而中学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仅增加7 7 万人;这三年中, 具有本科或专科学历的在职教师流失总计达3 0 万人之多,且大部分 是学历合格的骨干教师。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很难聚集优秀人才 于此。 ( 二) 改革的内容 1 、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由封闭转向开放 ( 1 ) 、综合大学参与中小学师资的养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 直采用封闭、单一、定向的师资培养机制培养中小学教师。这种师资 培养机制几十年来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基本上满足了 基础教育发展对师资提出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科技的变化发展,特别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 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9 p 2 0 2 2 5 x 范学院或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毕业后一律从事教职。这种自成一体 定向培养教师的师资培养模式,虽为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发展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它不能反映社会对教师教育的要求,特别是 对新型教师的要求。而且,单一的师范性也使得师范院校缺乏与综合 大学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师范教育投入不足,使 师范院校很难与综合大学相比,差距不断扩大,学术性远落后于综合 大学。而体现其师范性的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陈旧、方法简单。随着社 会科技的迅猛发展,这种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越来越不能适 应社会对其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要求提高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 和专业教育能力,必须对教师教育机制进行改革。否则,很难满足基 础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职前培养结构重心偏低。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层次分为三 级,即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 中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据统计,1 9 9 5 年 我国共有高等师范学校2 3 6 所,其中本科院校7 6 所,在校学生约3 2 万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 6 0 所,在校学生约2 6 万人;中等师范学 校8 7 9 所,在校学生约8 5 万人;教育学院2 4 2 所,在校学生约2 1 4 万人:教师进修学校2 0 3 1 所,在校学生约5 1 6 万人。可见,我国 教师教育的重心定位于中等师范教育,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处予中等教 育学历层次。这种低重心的师资培养模式对当时我国解决教师缺口过 大只是一种暂缓的办法。但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科技发展的日新月 异、信息社会的来临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社会对教师除了 提出数量的要求外,更提出质量的要求。很显然,我国教师职前培养 结构的低重心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比例失衡。发达国家多数采用开放模式培养 师资。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之前,一般都要经过文理通识课程的教育, 取得学士学位以后,再经过一年的教育课程的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获 陈永明主编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 9 9 p 1 2 2 得教师资格。各国的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达2 0 至 2 5 。美国6 0 年代全国师范教育专业标准委员会( n a t i o n a l c o m m i s s i o no n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a n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 s ) 规定,培养教师的大学本科标准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宽厚的文 理基础知识( 约占整个教学计划的4 0 ) ;二是至少一门精深的专业 知识( 约占整个教学计划的4 0 ) ;三是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和严格 的教育实习( 约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 0 ) 。而我国的教育类课程总量 不到1 0 ,1 9 9 4 年为6 ,专业知识课程占7 5 以上。同时我国师范生 的教育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 6 周,且流于形式。教师职前培养课 程比例失衡无形之中降低了教师的培养质量。 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分离。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是在普 通师范院校中进行的,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而教师的在职培训设在 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中进行,主要以学历补偿和继续教育为主。 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二者互不相关,缺乏沟通。这不但 造成有限的师范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教师教育的成本,而且无 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的发展。因为教师的在职培训本 应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提高培训,而我国师范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准通 常比师资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准高。高教育水准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 通常却得到低水准教育学院的培训,教师在职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 2 ) 教师队伍方面 中小学教师学历偏低。我国教师法规定,小学教师必须取 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的学历,初中教师必须取得高等师范专科学 校毕业以上的学历,高中教师必须取得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以上的学 历,方可从事教育工作。据统计,1 9 9 5 年我国小学专任教师5 6 6 4 1 万人( 民办教师1 6 3 2 万人,占总数2 8 8 ) ,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8 8 9 ;初中专任教师2 8 2 8 9 万人( 民办教师1 6 6 万人,占总数 5 9 6 ) ,初中教师合格率为6 9 1 ;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5 5 2 。小 崔允溉美国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经验与恩考( j ) 外国教育资料1 9 9 8 ( 2 ) 2 3 学初攀薏囊。蟪陟案羹郫尹j 燃驰歙掣薹芎涵萎韵畹= 零塑聪精姒把。 篓薹;羹羹;羹夭;专层次雾霎至至嚣禳;霎誉鹱囊猢燃薹萋鳕羹鬻叼掩 耨 的埔删羹刊簧鲤。囔霎耋避篓鋈纂。一酣划目u f 眵嗣鋈型鬃塑驾 狻趸箍氅霾蒲挺拔。蓉銎刻;鼬孤鐾庆层殁也有所上;募蓦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策划劳动合同模板大全3篇
- 大学食堂招标合作模式3篇
- 商铺租房合同样板3篇
- 工业商品交易协议样式2篇
- 售后服务保修合同格式3篇
- 员工健康体检合同3篇
- 公司变更委托书公证3篇
- 宠物假期保姆个性化寄养服务承诺3篇
- 后勤服务承包合同的变更条件及程序3篇
- 冲击钻施工规范3篇
- 天车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预见性护理及早期风险识别
- 中途入伙开店协议书
- 外科学普外科试题及答案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
- 【9语一模】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100MW山地光伏(渔光互补)项目质量验收范围划分表
- 2025年海南省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洗涤机械的装配与调试技巧考核试卷
- 2024年商务礼仪师实务考题及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