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浦起龙《读杜心解》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浦起龙《读杜心解》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浦起龙《读杜心解》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浦起龙《读杜心解》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浦起龙《读杜心解》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成书于雍正二年的浦起龙读杜心解 ,是杜诗研究中的一部创新之作,在清代流 传较广,影响较大,是有关杜诗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该书的最大特色是在注杜方面不作 繁琐征引与考证,简化引文,熟事全省,力求简练;在解杜方面,以时文批点的形式概 括杜诗的段落大意,并着重运用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对杜诗进行阐释,其解往往 能够深窥诗人之心志,发启前人之所未发。该书的编纂体例为寓编年于分体之中,并将 杜甫的文赋散附于相类的诗篇之后,这是一种诗文混排的独特编纂体例。 读杜心解 问世之后,在其影响下,清代中晚期先后出现了一批评点浦氏解杜之书的杜诗学文献。 这些批点本,除了对杜诗的本身的评点外,还对作为底本的读杜心解加以批点。如 鲁一同、朱方蔼、秦应逵等人即分别对读杜心解进行了批点与补正。 读杜心解 批点本的出现,不但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杜诗,还丰富了杜诗批评史学的文献,也是杜 诗评点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浦氏解杜亦有其偏颇与失误之处,如因片面地强调杜甫的忠 君思想所导致的穿凿附会,因偏重时文批点形式而将杜诗割裂得支离破碎等,但这些并 不影响其在杜诗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浦起龙 读杜心解 杜诗学 批评方法 abstract ii abstract puqilongs koan of dufus poems is generated in the yongzheng second years.it is the innovation of du fus research, a wider spread in the qing dynasty, a greater impact in du fus study and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important documents.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book is the concise note and no red tape less than with the research.at comment,in order to award points when the form of text analysis of the paragraphs in du fus effect,and the use of mencius“yiyinizhi”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u fus conduct, and its solution can often see a poet of deep ambition, before not by peoples hair. styl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book put in the split series of years, and du fus wen fu will be attached to the corresponding scattered poems, the poems are a unique compilation of mixed style. koan of dufus poems come out after the comment has appeared in a number of solutions of pus book of du fus study of the literature.these points of this grant, in addition to du fus comment of its own, but also comment of koan of dufus poems. such as zhuaifang, chinyingkui and others should be also the koan of dufus poems to carry out approved with corrections.koan of dufus poems the emergence of the points awarded will not only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right du fu,but also enriche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criticism.pus solution has its limitations and mistakes, such as one-sided emphasis on fus loyalty and the idea will cause fallacy, on the form when the text will be awarded points in fus too fragmented, such as fragmentation, but these do not affect their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u fu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 puqilong koan of dufus poems du fus research ways criticism 引 言 1 引 言 明末清初是杜诗研究之集大成的时代,这一时期,杜诗研究名家辈出,研著林立, 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空前盛况。现存清初杜诗注本中,著名的有钱谦益的钱 注杜诗 ,该注本运用“诗史互证”的笺释方法,开辟了注杜的新局面,对有清一代的 杜诗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则是对前代传统注杜方法 的全面总结与发展, 该注本在名物、 典故和地理名胜的考辨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此后, 康熙年间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又对杜诗从编年、分章、解意、释词,到引古、褒贬和 辨伪,分别作了一一的剖析,是杜诗研究发展中最为完备的注本。浦起龙读杜心解 始撰于康熙六十年(1721)夏,于雍正二年(1724)完成,堪为仇氏后劲。众所周知, 对于注杜来说,重点是对文献的搜集与历史的考证,而当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达到相对完 备的时候,便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而对于杜诗诗意的阐释,则尚有较大的开拓余地,这 是因为其一,历代学者侧重于注杜,而不甚注重对杜诗诗意的阐发。其二,不同的读者 根据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背景等,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可以对相同的作品作出不同 角度甚至观点的阐释。浦起龙读杜心解不作繁琐引征与考证,注杜简明扼要,浦氏 将重点放在对杜诗的阐释方面。在其著读杜心解之前的明末清初之际,已有部分杜 诗研著开始渐渐地涉及到杜诗的阐释方面,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发凡中就提到了 “ 演义 、 本义 、 博议 、 愚得 、 会稡”等二十几部偏重于杜诗阐释的研 著,而在这些书中,他又对钱谦益钱注杜诗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的解杜颇 有微词,他认为“老杜天姿惇厚,伦理最笃。诗凡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 间,都从一副血诚流出,而语及君臣者尤多。 ”而钱氏“轻薄人,每及明皇晚节、肃宗 内蔽、广平居储诸事迹,率以私智结习,揣量周内,因之编次失伦,指斥过当。继有作 者,或附之以扬其波,或纠之而不足关其口。使蔼然忠厚之本心,千年负疚,得罪此老 不少。 ”而朱氏“亦错见于节间,是仍不废解说矣” ,为此,浦起龙决定“不惜刓精尽气, 疏通证明者,于此益力” 。 要之,浦氏读杜心解在避免向诗史互证与繁复考证两个方面的极端继续发展的 同时,着重展现自己对杜诗研究的阐释特色。他运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相结 合的批评理论,以期达到“以心解杜”目的。他在对杜诗的阐释过程中,注重表达自己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解杜的独到见解,不盲目附合旧注,做到“拙解独见处,必一一疏言其故” ( 读杜心解 ?发凡 ) 。浦起龙在纠正前人注杜偏颇的基础上,又能自成一家,所以在清初百家争鸣 的研杜著作中能够独树一帜。 浦起龙读杜心解是杜诗研究中的一部创新之作,在清代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是清代最重要的杜诗全集笺注本之一,然而对于这部注本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四库全 书总目对读杜心解贬抑过甚,未能充分认识其价值。直到洪业杜诗引得序才 对其予以关注,评价较高。其云: “起龙书中注解评论,与钱、朱、卢、仇辈立异之处 甚多,虽未必处处的确可依,要是熟于考证者心得之作,未可嫌其编次体例之怪,而遽 轻其书也。 ”周采泉杜集书录 、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 、孙微清代杜诗学史 、 清 代杜诗学文献考等相关著作对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注杜特色和成就均有所概述。目 前学术界对浦起龙读杜心解专门研究的单篇论文,仅有李海燕的 读杜心解阐 释特色 ( 湖南商务职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王学军的 读杜心解与清代八股 文 ( 杜甫研究学刊2008 年第 2 期) 、吴中胜的心哉美矣读杜心解的感悟式批 评 ( 西华大学学报2008 年第 2 期)三篇文章。其中,李海燕的 读杜心解阐释 特色在系统理解中国古代传统阐释观念的基础上,从文学接受和阐释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所呈现出的道德、历史和审美三个方面的阐释特色,即: 1、 “以意逆志”的阐释观念;2、厚重的历史意识;3、关注文学审美特征,体验深刻, 鉴赏卓越,弥补前人注杜缺陷;王学军的 读杜心解与清代八股文是对读杜心 解与清代八股文关系的梳理;吴中胜的心哉美矣读杜心解的感悟式批评是从 文学批评史的视角来解读读杜心解的。鉴于学术界目前仅有对读杜心解批评方 法、审美方式的研究,而对于其注杜的指导思想、独特体例、地位与影响等方面,尚无 整体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在对浦起龙及其读杜心解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的基础 上,展现其独特的注杜方式,揭示其在杜诗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并对该书的不足与疏 漏之处加以指正和阐释。 第 1 章 浦起龙的生平著述 3 第 1 章 浦起龙的生平著述 1.1 浦起龙生平事迹 浦起龙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 ,字二田,一字起潜,号心孩,晚年自署三山伧叟, 学者称其山伧先生, 其居曰 “宁我斋” 。 江苏无锡金匮县前涧村人。 康熙三十七年 (1698) 中秀才,翌年乡试落第。此后三十馀年,屡试不中。在此期间,浦起龙潜心研究杜甫诗 作。康熙六十年夏,浦起龙积多年研究成果,始撰读杜心解 ,于雍正二年(1724) 完成。雍正七年中举,八年中庚戌科进士 ,三年后授扬州府学教授,因其父病故未能 赴任。十二年,应邀赴云南昆明担任五华书院院长。乾隆二年(1737) 回到家乡无锡, 四年出任苏州府学教授,主紫阳书院。十年,因年老辞归,着手勘注唐刘知幾史通 , 历时七年,五易其稿,八次修改而成史通通释 。十五年,应无锡知县王镐之邀,与 同邑华希闵、顾栋高等共修无锡邑志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卒于祀惠山尊贤祠。 浦起龙一生治学严谨、博览经史, “于考据致精微,于谊理宗纯正” ,据无锡金 匮县志卷二十二载: (浦起龙)肆力于古,于书靡不窥,丹黄甲乙,积数十年,从学者质问经 史,辄举某书某卷某页以告,检之无不合。 他在出任苏州府学教授其间,声名远播,吸引了来自四方的求学之人。 “世比之郑公乡 皓首谈经,勤勤恳恳” 。清代著名学者王昶、钱大昕,经史学家王鸣盛等,均曾受业 于其门下。 1.2 浦起龙著述考 浦起龙平生著述较为丰富,共撰有文集酿蜜集四卷、诗集三山老人不是集 一卷、 古文眉诠七十九卷、 史通通释二十卷、 读杜心解二十四卷。又有浦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浦起龙于雍正八年(1730)中庚戌科进士,第二甲,第十六名。 四库全书总目载,浦起龙为雍正甲辰进士,误。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 4417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秦湘亚编纂无锡金匮县志 ,光绪七年刊本。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 4416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二田尺牍 、 静寄东轩稿已佚。 (一)文集酿蜜集四卷、诗集三山老人不是集一卷 浦起龙文集酿蜜集有诗学源流汉魏六朝诗唐人诗宋以后 诗诗论四篇。由起龙裔孙鉴庭(锡龄)刊于光绪年间,现存清光绪 27 年(1901)静寄东 轩家塾刻本。 酿蜜集四篇之结云: 古之人未尝不相师也,第师其意,不师其词。师其意则始虽有所摩仿,卒 复自成一家。师其辞,则辞似而精神不合。故诗不可以格调拘,不可以时代限 也。义熙之作,不类建安,而陶、谢与曹、刘并美。永明之体,有异天监,而 沈、范与江、鲍齐从。李、杜擅长千古,不可谓非宗六代;苏、黄振辞宗世, 棅不可谓唐后无诗。自严沧浪羽论诗,有大小乘禅之喻。明高廷礼因之有正宗、 羽翼、接武诸标目。北地、信阳、娄东、历下,后先同声,学者莫不家开元而 人大历矣。亦知诗本性情,又岂规规然必于相师者哉? 浦起龙认为诗有相师,然贵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贵师其神而不师其形。诗主性情, 非格调所拘。 不是集又名三山老人不是集 ,乃浦起龙平生所作诗集。陈融颙园 诗话云: “惟不是集为平生文词所萃,以未得通人整理,未敢从事教刊。跋谓稿 藏家庙,今不知如何也。 ” 江苏诗徵及当时选汇诸家均未录二田之诗,仅雍正九年无 锡令江梅谿升泰州牧时作湖上棠阴卷收浦起龙诗一首。 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九, 著录为十二卷,今存诸本或署六卷。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第三评其诗云: “祝鸡黄傍母,刈稻绿生孙” , “浅碧及时村务酒,小红随意陌头花” , “三 泖归帆衣带水,十年旧雨草亭人” , “光黄间有方山子,世界中多广漠乡” ,置之 南宋群贤小集中,可分一席。 由浦起龙之诗论酿蜜集而见其作诗主性情,与钱谦益诗论之不界定时代、不崇奉偶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第 209 页,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 章 浦起龙的生平著述 5 像,强调作诗“必有深情蓄积于内,奇遇薄射于外” 是一脉相承的。 (二) 古文眉诠七十九卷 浦起龙在云南担任五华书院院长期间,开始对左传 、 国语 、 楚辞 、 文选 等古籍的历代评注进行校勘与评注,历时十七年而成古文眉诠七十九卷,于乾隆六 年(1741)付梓开雕,三年刻成。 现存乾隆九年(1744)三吴书院刊两截楼本,书眉刻诠释,书口下镌“三吴书院”三 字。首列“三吴书院诸子参校姓氏” ,共列名 100 位。卷一至八为左传钞;卷九为 公 、 谷钞合;卷十至十一为国语钞;卷十二至十五为战国策钞;卷十六 庄子钞;卷十七为楚辞钞;卷十八至三十为史记钞;卷三十一至三十六汉 文钞;卷三十七后汉文钞;卷三十八至四十二为文选钞;卷四十三为徐、庾钞合; 卷四十四至四十五为宣公奏钞;卷四十六至五十一昌黎文钞 ;卷五十二至五十 四为柳州文钞 ;卷五十五至五十六为文苑英华钞;卷五十七至六十二为六一 文钞;卷六十三为老泉文钞;卷六十四至六十九为东坡文钞;卷七十为乐 城 、 临川文钞;卷七十一二南丰文钞;卷七十三至七十四宋文鉴钞;卷七 十五龙川集钞;卷七十六至七十七朱子大全集钞;卷七十八文献通考序钞, 共计八百零七篇文章。书内有朱笔批校及句读,对古籍校勘有相当高的价值。 (三) 史通通释二十卷 乾隆十年(1745)浦起龙参照郭孔延史通评与王损仲史通训故 ,对唐刘知 幾史通进行勘注。乾隆十七年,浦起龙史通通释成书,并于该年刊行于世。 史通通释标立了“释” 、 “按”等名目,且“释” 、 “按”互相为用,目的是能够 辅助读者领会史通原文。它以内容详赡、征引繁富见称。但浦氏一人之见识毕竟是 有局限的,而刘知幾“博极史籍,于斯事为专门。又唐以前书今不尽见,后人捃摭残賸, 比附推求,实非一二人之耳目所能遍考。 ” 因此,浦氏在“释” 、 “按”中有疏忽与错误 之处是再所难免的。如曲笔篇称: “秦人不死,验符生之厚诬;蜀老犹存,知葛亮 之多枉” ,郭延年、王维俭与黄叔琳三家皆不注,浦起龙则引困学纪闻 : 困学纪闻云: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开侯事迹湮没多矣。然则蜀老事, 钱谦益初学集三十二虞山诗约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九,第 757 页,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浦起龙史通通释第 20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王氏亦未有所考也。 事实上,秦人之事实出洛阳伽蓝记 ,蜀老之事则出自魏书毛修之传 。此外, 史 通通释亦有窜改史通原文之嫌,以致引起诸多学者的非议。如六家篇 , “语无 可述”四字之下, “若此”二字之上,显有脱句,而浦氏注曰: “疑当作止”。然而, 综观全书,瑕不掩瑜, 史通通释可以说是传播史通的得力之作。 四库提要将 其与黄叔琳所撰史通训故补曾互作比较,认为史通训故补成书略早于史通通 释 ,因而浦氏书中有参照黄本之处。浦本的注释较为精核,却失于多处窜改原文,且 其评注夹杂,俨如坊刻古文之例,此为浦本所短。而黄本注释不及浦本,不过,其中窜 改原文之处不多,较为谨严。二本相似之处为圈点批注之语,均不出时文之式。要之, 浦氏对于刘知幾疑古惑经之处,不以为非,而黄氏则多有纠正,故黄本史通训故补 略胜于浦本史通通释 。 (四) 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读杜心解为杜诗研著中的一部创新之作,向为杜诗之重要注本,其书凡六卷, 始撰于康熙六十年(1721) ,成书于雍正二年(1724) 。该书为分体编排:卷一五古,分 子卷六;卷二七古,分子卷三;卷三五律,分子卷六;卷四七律,分子卷二;卷五排律, 分子卷五,五排四子卷,七排一子卷;卷六绝句,分子卷二,上卷为五绝,下卷为七绝。 实为二十四卷,共收诗 1458 首。文赋及他人唱酬诗则散附于有关各诗之后。 读杜心解有雍正二年至三年(17241725)浦氏宁我斋刻本、雍正十年(1732) 静寄东轩刻本、道光间苏州文渊堂刻本、道光间重庆善成堂刻本,1961 年中华书局根据 雍正二年至三年浦起龙宁我斋刻本出版了标点铅印本,共三册,书名由陈毅题署。1974 年台湾大通书局据 1961 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影印杜诗丛刊本。1999 年齐鲁书社据辽 宁大学图书馆藏清雍正二年至三年浦氏宁我斋刻本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读 杜心解亦有稿本传世。 浦起龙史通通释第 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2 章 读杜心解的成书背景 7 第 2 章 读杜心解的成书背景 2.1 清初统治阶级文化专制的影响 知识分子是一个时代社会民众思想与精神的引导者,他们的社会力量是不可低估 的,清初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如梁启超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云: 满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工夫便奠定北京,却须用四十年工夫才得有全中 国。他们在这四十年里头,对于统治中国人方针,积了好些经验。他们觉得用 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 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 梁启超所说的“念书人”即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他们与统治者的合作与否,直接影响 着统治者统治前途的顺畅与否。清初的文人包括由明入清的文人和生于清初的文人。为 了降服这些最难缠的“念书人” ,清政府因时因人,对他们分别采取了钳制与笼络两种 手段。其中由明入清的文人,他们有着较深的易代情结与遗民思想,这种情感亦体现在 他们的作品之中。如吕留良对北征的批语: “取杜诗以忠义,自是宋人一病。词家 谁不可忠义?要看手段,即离骚亦然,且如丈夫经天纬地事业,岂止忠义云乎哉! ”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华夷之分,大过于君臣之伦”的严华夷之辨的议论。这对清统 治者自然是不利的,终究是要被清统治者所禁止与销毁的。再如钱谦益,曾被乾隆帝视 为“反复小人” ,陈寅恪认为“细绎牧斋所作之长笺,皆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 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 ” 钱氏用笺注杜诗的方法为自己所 处境遇进行剖析的作法, 使得其书自然不能免于被禁毁的下场。 自乾隆四十年开始, 钱 注杜诗即遭禁毁,甚至连其为之作序的所有诗文集,也因之一同被禁。另一部分是生 于清初的文人,在他们的思想中,政权的更迭对他们情感所造成的负担已远远不如前一 类文人,浦起龙即是其中之一。这一类文人,没有易代之际的遗民情结,清王朝统治者 采取的笼络汉族文人政策在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始见成效。 他们已甘心情愿地接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 16 页,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陈寅恪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第 1021 页,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受了满人的统治,并安心地作清王朝的臣民了。 2.2 清初百家争鸣的研杜风潮 杜诗研究自唐代发萌,至宋代而达到杜诗研究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宋代学者在杜诗 的编年、考证、注释、点评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元、明代虽处于杜诗研究 之低谷,但对杜律艺术和技巧的研究,亦有所突破。清代的杜诗研究,在经过唐、宋、 元、金、明几个朝代的奠基后,于明末清初,达到了第二个研杜高峰。据孙微清代杜 诗学文献考的统计,有清一代近三百年间杜诗学文献多达四百二十馀种。现存清代杜 诗注本共一百五十馀种,其中仅清初注本就有四十馀种,而清初散佚的杜诗注本,超过 一百馀种,由此可见清初杜诗研究著作的数量之大。这期间最著名的杜诗学著作有钱谦 益钱注杜诗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 、仇兆鳌杜诗详注 、浦起龙读杜心解 等,它们代表了清初杜诗研究的水平,在整个杜诗研究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 代杜诗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杜诗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杜诗研究从宋代至明代大致经历了以注杜、评杜、解杜 为主的三个阶段,至明末清初,又分别向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纵览清初杜诗研究著 作,可以看到每部著作都有其对注、评、解的不同侧重,浦起龙在其读杜心解?发凡 中将注杜与解杜的性质作了区分: 注与解体各不同:注者其事辞,解者其神吻也。神吻由事辞而出,事辞以 神吻为准。故体宜勿混,而用贵相顾。 “事辞”即注释、考据之完备; “神吻”即解析、阐释之准确。浦起龙认为注与解 这两种体式不应混淆,但宜互为佐证。他将明末清初几部重要的杜诗研著按照注、评、 解的发展脉络与顺序加以梳理与划分,按浦氏之说,我们亦可将清初研杜著作大致分为 以注为主、以评点为主和以解为主三大类。 (一)以注为主的研杜著作 注杜是杜诗文本研究的起点,这一类著作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杜诗注释的考据方面。 开注杜之先河的著作为宋代赵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 ,该书注释详明、 广征博引,是今存最早的杜集编年注本。清初以注杜为主的研著中,最有发明者,当属 钱谦益之钱注杜诗 。钱氏将诗史互证法运用于注杜的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较为完 第 2 章 读杜心解的成书背景 9 整的诗史互证体系。钱谦益胡致果诗序卷十八 云: 孟子曰: “诗亡后, 春秋作。 ” 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 夫子之删诗 ,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 ,不知其为续诗 。 诗 也, 书也, 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 诗自诗,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曹之赠白马 ,阮之咏怀 ,刘之扶风 , 张之七哀 ,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悲愤,皆于诗发之,驯至于少陵,而诗中 之史大备,天下称之曰“诗史” 。唐之诗,入宋而衰;宋之亡也,其诗称盛。皋 羽之恸西台,玉泉之悲竹国,水云之茗歌,谷音之越吟,如穹冬冱寒,风高器 慄,悲噫怒号,万籁杂作。古今之诗莫变于此时,以莫盛于此诗。至今新史盛 行,空坑崖山之故事,与遗民旧老灰飞烟灭。考诸当日之诗,则其人犹存,其 事犹在,残编啮翰,与金匮石室之书并悬日月,谓诗之不足以续史也,不亦诬 乎? 钱氏认为“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 ,那些千古流传下来的感物咏怀的经典之作,无不 寄予了作者“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悲愤”之情,而杜诗尤甚。因此,钱氏将诗史互证 法巧妙地运用于对杜诗字词及典故的笺注之中,从而开创了清初注杜的一条新途径。 清乾嘉时期,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加之顾炎武等人“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使得考据学风逐渐盛行起来。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等人为代表的乾嘉学派, 在文字、音韵、训诂、地理、官职等专门之学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影响到了杜诗的研究 方法及观念,形成了炫博的注杜趋势。如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 、周篆杜工部诗集 集解 、张甄陶杜诗集评 、江浩然杜诗集说等,而仇兆鳌杜诗详注正是这一 时期博学考据之集大成的代表之作。 四库总目提要称其“援据繁富” ,其注诗体例, 每首诗题材下有解题,诗正文后,先串解字句,释其大意,后辑录各家评论,词语注释, 务求出处之来源,广征博引,尽力搜集前人及当世注家之见解,援引所及,不下百家。 吴淑玲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研究中将仇兆鳌注杜之“详”概括 为:注释语典出处详之又详;注解事典渊源尽力求详;史实稽考订正务求其详;搜求诸 家汇评资料能详则详。其征引杜诗用语之处,其力求详尽,而不免有繁琐冗沓之弊,穿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 ,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第 80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凿舛谬之处亦时有之。 (二)以评点为主的评杜著作 评点是一种不同于客观注解的诠释方式,它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带有强烈主观色 彩的解读。其形式灵活自由,可于书眉或句旁夹注、夹批、分解、总评等,多为作者读 书随感、即兴漫批。清代宋荦认为“杜诗评点,自刘辰翁始” ,郑庆笃等编著的杜 集书目提要云: “继宋代收集整理杜诗、集注杜诗、编年杜诗、分类杜诗之后,自刘 辰翁始,又兴起评点杜诗一派。 ” 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可谓开评点一派 之先河。明代郭正域批点杜工部七言律一改以往评杜诗者一味颂美杜诗、人云亦云 之评,敢于指出杜诗的不足之处。如其对杜甫柏学士茅屋之“富贵必从勤苦得,男 儿须读五车书”二句,批为: “何作此等语! ”对曲江二首 “细推物理须行乐” ,批为: “此等语似宋人”等,这些批语虽简短,但是语气中带着一种摒弃前人一味颂扬杜诗的 人云亦云的态度,这种敢于指出杜诗的白璧微瑕之处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清初评点 派的研著很多,如傅山的傅青主手批杜诗 、朱彝尊的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 、汪灏 的知本堂读杜诗 、徐增的而庵说唐诗等,而最具代表性的金圣叹杜诗解已 将评、解熔于一体。金氏评解杜诗不重典故的注释,而是灵活地于题解、诗句之中夹注、 夹批、分解、总评,其精到之见,新奇之论,颇能发人深省。如其批解蜀相中云: 丞相不可见于今日矣,然当时若非三顾草庐,丞相并不可得见于昔日 也。然老臣之计、老臣之心,则如是也。 “死而后已”者,老臣所自矢于我。 “捷而后死” 者,老臣必仰望于天当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长留一未了之计、 未了之心。嗟乎!后世英雄,有其计与心而不获见诸事者,可胜道哉!在昔日为英 雄之计、英雄之心,在今日皆成英雄之泪矣。 金氏亦解亦评,运用“以意逆志”的解杜方法,穿越千年时空,对杜甫作蜀相当时 的内心情感进行的精细的分析与推敲,并用杜甫的口吻,将其心声娓娓道来,拉近了读 者与作者之间心灵交汇的距离,使得杜甫一片拳拳志士之心跃然于纸上。然而,值得注 吴淑玲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研究 ,河北大学 2005 年博士学位论文。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第 1281 页,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郑庆笃等杜集书目提要第 42 页,齐鲁书社 1968 年版。 金圣叹杜诗解第 9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2 章 读杜心解的成书背景 11 意的是,金氏的“以意逆志” ,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意”时常流露出阐释者之 “意” ,因此而难免会有穿凿附会、主观臆断之弊。如其批解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 居中云 : 因思前篇痛恨东都,而以“脱身”为李侯贺,岂非先生深见李侯有才无 识,将恐不免于世,故特惓惓,再三致勉耶?(杜甫)不欲以前辈自居也。看他 一片奖诱后学心地,我尝恨韩昌黎妄自尊大,视先生何啻天壤! 事实上,李白年长杜甫十馀岁,而金氏出于崇杜抑李之心,批曰: “(杜甫)不欲以前辈 自居也” ,称杜甫年长于李白,实为妄言。浦起龙解杜亦用以意逆志的阐释方法,但其 “意”则更偏重于作者之“意” ,正如其在读杜心解?发凡云: “既乃摄吾之心印杜 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 ” 浦氏“以吾心印杜心”这样的“以意逆志”方法,自然要比金氏解杜更具客观公允性。 (三)以解为主的研杜著作 这一类的杜诗研著或注重对杜诗诗法的研讨,或注重对诗意的阐释,或注重对杜诗全 篇串解。 (1)诗法的研讨 关于杜诗诗法的研讨, 宋代往往散记于诗话之中, 大多是对杜诗韵律、 诗法的解析, 如宋人陈正敏遯斋闲览云 : 杜子美之诗,悲欢骄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 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 ,不可 以对“麒麟” 。然寄贾岳州严巴州两阁老云: “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 ” 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 哭韦晋之云: “鵩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 ” 金圣叹杜诗解第 121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黎庶昌古逸丛书之二十三, 杜工部草堂诗话第一卷,光绪十年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刊 本。 此处疑有脱文。见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 遯斋闲览云: “ 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 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酝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 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 中国古典文学理 论批评专著选辑第 3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以“鵩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其纵横出入无 不合也。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 淰鱼常上浮而,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 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 至“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深深”字若无“穿”字, “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 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 “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 以上陈、叶二人分别就杜诗中属句、炼字之功加以研磨。而叶氏又假借晚唐诗人之手另 作一联与杜诗相较,从而形象而生动地反衬出杜诗用字之精巧。不过,宋人解杜多散见 于其诗话、笔记之中,且多为诗法、韵律的只首片句解析,仅是杜诗解读中,关于诗法 艺术研究的萌芽。 至清初, 杜诗学者在前人研究水平的基础上, 创作出一批诸如张溍 读 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 、洪仲苦竹轩杜诗评律 、陈之壎杜工部七言律诗注等,专 注于杜诗创作方法与艺术特色的解析的研杜著作,这是清代杜诗学研究专门化的体现。 如万俊的杜诗说肤 ,他将杜诗的对仗分成十类,颇为精细。并指出著书之旨为: “是 编浅之不及平仄,深之不及评论,因平仄诸集所载,人所共晓;评论选本精详,披览而 知。且此非评诗也,与评论无涉,故不及。 ”这表明杜诗说肤是一部专门侧重于杜 诗艺术手法分析的研著。杜诗诗法艺术研究的由粗转精,显示了清代杜诗学的独特面貌 与风采。 (2)依文衍义 依文衍义是对诗文表面文字逐句逐字的翻译,而咸有对诗旨的深入阐析,这样作的 目的是为了避免注杜与解杜过程中产生的穿凿附会之弊。清代用依文衍义之法解杜,当 推清初吴见思杜诗论文为代表。该书抛弃了繁琐的考证和过多的注释,用对诗句本 叶梦得石林诗话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 431 页,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第 2 章 读杜心解的成书背景 13 身的理解为解杜的基础,不做过多的诗意阐释,力求做到了回归杜诗本意。如其解杜诗 之光禄坂行 :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 吴见思解为: 山行而日下石壁,则日矣没矣。日落而馀霞照映。故千山皆赤也。此时鸟 雀乱鸣,千山欲暮,一人独归,能无惧乎?惟其独归,则马惊犹可防,而伏莽 深可虑耳。因叹安得如开元年间天下太平,盗贼消弭哉。而今则道路险艰,即 数武之间已多阻隔矣。 将吴解与杜诗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吴解几乎为杜诗之白话“散文”版,吴氏不仅将杜 诗转化为“杜文” ,而且还转化的声情并茂。其解中之自问自答句,使得杜甫感慨之情 直书于纸上。据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存目载: 据其“凡例” ,盖拟举杜诗典故别为一书,名曰杜诗论事 。故此编但诠 释作意,谓之杜诗论文 。夫笺注典故,所以明文义也。论事自论事,论文自 论文,是已两无据矣。而所论之文,又皆敷衍。 吴氏另作一书为杜诗论事 ,这部书专门列举杜诗之中的典故,它与杜诗论文分 工明确而互不相联。这种作法导致了杜诗论文敷衍无据之弊,然而我们不能由此而 否认杜诗论文的简明平顺、条理通达之利,另外该书还对杜诗的艺术结构、形式、 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便于初学者了解杜诗之诗艺结构,且于解有所发明,因此 能自成一家。 (3)诗意的阐释 吴见思杜诗论文卷二十,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渊堂刻本。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第 1533 页,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阐释学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与哲学,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阐释学的 目的是为了达到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而“理解”正是阐释学的核心概 念。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中国古代从先秦至明末清初,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阐释学 理论。在中国古代, “阐,开也。 ” ( 说文解字 ) , 周易系辞下 : “无易彰往而 察来,而微显阐幽” ,阐幽,即讲明深奥和精微的道理,形容挖掘能启发人认识所未能认 识的事物。在历代关于杜诗的阐释、鉴赏与批评中,不乏丰富的阐释学的思想源泉,从 “知人论事” 、 “以意逆志”到“触类而思,不一而足”再到王夫之所谓一致之思,其情 自得的阐释方法 ,虽然始终没有形成解诗的严密理论体系,但是关于阐释学的原则、 要求、方法和技巧,却有颇多扼要而又精彩的表述。宋代诗话、笔记中关于解杜的记载, 是杜诗阐释学的发萌,如蔡絛西清诗话云: 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不知少陵胸中吞几 云梦也。 再如,陈善扪虱新话云: 陶渊明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 会,此渊明得意处也。而老杜亦曰: “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予爱其意度 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每咏此二诗,便觉当时清景尽在目前,而 二公写之笔端,殆若天成,兹为可贵。 蔡絛之揣测杜甫胸臆与陈善之品味杜诗意境,均是从审美的角度来阐释杜诗的。不过, 宋代将杜诗研究重点放于注杜之上,而关于杜诗专门的阐释著作并不多见。赵次公新 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可谓杜诗阐释著作的萌芽。至明末清初,致力于杜诗阐 释的著作才开始大量的出现。浦起龙在其读杜心解发凡中云: 王夫之诗释 :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 蔡絛明钞本西清诗话 ,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第 200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古逸丛书之二十三杜工部草堂诗话第一卷。 第 2 章 读杜心解的成书背景 15 至时事则例等于注,而义通于解。虞山持论见于鼓吹者,尝言郝 本专取注事,犹得注家之遗,颇以廖解为多事。而其笺杜,则解义间缀篇末。 至朱氏亦错见于节间,是仍不废解说矣。此外则有若演义 、 本义 、 博议 、 稡愚得 、 会 、 胥钞 、 说诗 、 论文 、 集注 、 详注 、 杜通 、 杜 臆 、 杜阐 、 杜解 、 杜释 、 律注 、 律笺 、 律解等书,又青门邵氏、 旅农俞氏诸评本,及唐氏唐诗解 、顾氏日知录 、沈氏别裁集所论载, 紬不下数十种;句字释,解乃繁然竞起焉。 浦起龙论析了解杜之风在明末清初繁然竟起的过程, 并例数了当时二十馀部各具特色的 解杜著作。而这其中将阐释学运用于解杜之中而“最有发明者” ,首推王嗣奭之杜臆 , 王嗣奭自谓: 草成而命名曰“臆” ,臆者,意也。 “以意逆志” ,孟子读诗法也。诵其诗, 论其世,而逆以意,向来积疑,多所披豁,前人谬迷,多所驳正。 王嗣奭的杜臆 ,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相结合,故其解杜往往能鞭辟 入里,深中诗旨,而发前人所未及。他在笺释留别公安大易沙门之“拟心神”三字 时云: 刘须溪嫌“拟心神”三字为拙,不免皮相,读诗要此三字,所谓以意逆志者。 用“拟心神”来解释“以意逆志” ,表现了王嗣奭在杜诗笺释中运用“以意逆志”法不 同于前人之趣向。他常常用“拟心神” 、 “作真人想” ,这一种推心置腹、易位而思的方 式来阐释杜诗。如其解蒹葭 、 苦竹二诗云: 此诗与苦竹诗,又将弃官时所作也。谓向官近侍,已被罢斥,如蒹葭摧 折,不能自守矣,秋风又吹我若何哉? 王嗣奭肚臆之杜臆原始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王嗣奭杜臆第 362 页,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此诗发己绝去之意,又代苦竹而言。 我虽在幽冥之中,勉强扶持,犹砥岁寒之 节;唯有超然远去,与幽人为侣,全吾晚节,此吾结根之所也,读此二诗, 于去就之际,何等斟酌?盖二诗自有先后,而钟、 谭入选,又倒其次序,评语皆 隔靴搔痒,所以颂其诗当论其世也。 蒹葭 、 苦竹是杜甫客寓秦州时所作的两首咏物诗,体现了诗人此时沉沦不遇的感 伤与苦守避世的高节。如此比兴咏物之作,要判别其创作的次序,殊非易事。王嗣奭从 考察杜甫该阶段的人生历程出发,把握杜甫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从而断定“二诗自有 先后” ,可谓是探微索隐。故而仇兆鳌对王嗣奭之书推崇备至, 杜诗详注凡例“历代 评杜”云: “宋元以来,注家不下数百,各有所长。其最有发明者,莫如王嗣奭之杜 臆 。 ” 自王嗣奭杜臆于顺治二年(1645)成书至浦起龙雍于正二年(1724)刊行读 杜心解 ,此八十余年间,先后出现过卢元昌的杜诗阐 、黄生的杜诗说 、佚名的 杜诗言志等杜诗阐释学方面的文献,或发前人之未发,可备一说,或知人论事,深 窥诗人之心志,均为杜诗阐释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王嗣奭杜臆第 9394 页,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第 3 章 读杜心解的解杜方法与特色 17 第 3 章 读杜心解的解杜方法与特色 3.1读杜心解的解杜方法 浦起龙于康熙六十年夏,开始撰写读杜心解 ,在此之前,已出现了运用诗史互 证法的钱注杜诗和以博学考据集大成的杜诗详注 ,浦起龙很难再在考据和注释 这方面超越这两部著作。 众所周知, 对于注诗来说, 主要是对文献的搜集与历史的考证, 当这两个方面达到相对完善的成度时,便很难再有所突破。而对于解诗来说,不同的读 者根据自身的文学素养与社会背景,而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从而对相同的作品作出不 同角度甚至观念的阐释。 3.1.1 以解为主,以注为副 浦起龙有感于“杜之祸一烈于宋人之注,再烈于近世之解” ,而“不得已”作读 杜心解 ,并立志要“不惜刓精尽气,疏通证明” 。事实上,浦起龙是将“疏通证明”的 重点放于杜诗的解上,而为杜诗所做之注则“多节文,省方幅也” 。浦氏解杜通常包括 对诗旨的概括、结构的划分、对他家注解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往往还 在结尾之处抒发一下自己的心得或感慨。试以其为壮游所作之解为例: 此诗可续八哀 ,是自为列传也。分段全依仇本。首段,叙少年之游。次 段,叙吴越之游。三段,叙齐赵之游。以上皆在开元时。四段,叙长安之游, 此系天宝间。五段,叙京陷赴凤翔及收京从入朝事,此在肃宗初。末段,叙去 官以后,久客之迹,此兼肃、代两朝。 第一段,写得目空一世,自少而然。第二段,从太史公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化出。第三段,又似游侠气味。第四段,便入感慨语,少也结交老苍, 至是则老苍之景移及己身矣。第五段,带叙国故。旧注多谬。 “崆峒杀气” , “少 海旌旗” ,分提下两联也,朱注谓是东西皆兵,混甚。 “命子” 、 “戎行” ,顶“少 海”句,正言广平为元帅耳。仇谓上皇禅位,肃宗亲征。不知灵武即位事,上 文“两宫” “万里”句内,业已叙过,此何复及?至肃宗并无亲征事,旧引黄帝 涿鹿之师为证,误矣。 “吴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