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添附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添附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添附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添附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添附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从十二铜表法到当今世界各国民法典,添附制度都是物权体系中不可 缺少的部分。添附制度虽然没有庞大的体系,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不少 问题只能依靠添附规则才能够妥善的解决。尤其在近现代,物的流转和利 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添附规则也在这一潮流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添附制度 在我国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在立法中,条文设计极其简略,对添 附制度的构成及其效果欠缺具体明确的规范;在司法实践中,受立法所限 添附很少被作为具体案件的判案依据;在理论研究中,学界的研究资源都 集中在“前卫”问题的探讨上,对诸如添i v r t 这_ 样的传统制度鲜有系统的、 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民法法典化的实现必 须以充分的理论研究为准备,传统制度的充分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而,笔者选取添捌 这一传统制度进行研究。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论三 部分构成。 前言部分以我国引起最广泛关注的添附案件一一“廖文清诉廖文武” 一案为引,分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添附制度的现状。从社会事实层面,指 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亟待添附制度解决的问题。从立法状况层面,阐述 我国的添附制度在立法中的具体规定,指出立法的简陋。从理论研究层面, 指出学者们对添附制度的忽视。 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论述了添附制度的概念和功能、构成要件 以及法律效果。 第一部分:概说。本部分阐述了添附的概念和功能。首先根据各国立 法例及各国学者的论述归纳出添附的特征:被添附物或劳动来自于不同的 主体;原物已经不能回复到原有之状态,或者虽能回复但是会造成不经济 之后果;具有导致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以此为基础,阐明了添附的概念, 指出添附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一种法律事实,二是指一项法律制度。 其次,指出在近现代添附制度除了原有的定分止争的功能外,其维护物之 社会经济价值的功能更加受到重视,目的是为了保护物之整体价值和效用, 实质是现当代社会对效率价值的追求。这项功能在添附制度的构架中得以 实现,主要是通过调整或重新分配所有权以及对原所有权的保护重价值保 护而非实物保护。同时,表明添附的定分止争功能在前项功能的冲击下并 没有丧失,仍然存在 第二部分:添附的法律构成。本部分将添附分为附合、混合、加工三 种类型,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添附之构成要件。通常,附合的构 成要件被分成动产与不动产附合、动产与动产附合及不动产与不动产附合 三种情形加以讨论,本文打破这种讨论方式,提出所有附合类型共同的构 成要件应为: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相互结合 并成为社会交易观念的一物。同时,对三类附合中出现的特殊问题作出了 专门的论述。混合在诸多要素上与附合都有相似性,其构成要件为:发生 混合的物只能是动产;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人;两个以上的物结合以 后不能识别或识别需费过甚以j 昆合的法律构成为基础,阐述种类物的混 同同样应当适用混合的规定。加工制度与附合、混合相比,有自生的特殊 性。本部分阐述了在罗马法时期对加工理论基础的论争,以及现当代对加 工理论基础的发展。加工构成要件随其理论基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结合 当代的社会现实和对各国立法例的考证,加工的构成要件应为:加工的客 体须为他人之动产;加工须制成新物或加工价值显逾原材料价值。 第三部分:添附的法律效果。本部分从物权效果和债权效果两个方面 对添附的法律效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物权效果分为对所有权的影响 和他物权的影响两+ 3 - 面。从对所有权的影响来看,首先明确添附的物权 效果的性质可能是所有权的扩张也可能是所有权的原始取得,分不同的情 形定之。其次,所有权取得的客体并不是所谓“添附物”,原动产等,而是 添附形成物再次,在添附规则下,当事人间的意思自治和主观状态对所 有权归属不发生影响。最后,阐明了添附发生后所有权的分配规则。从对 他物权的影响来看,在发生添附的情形时,除可能发生物上代位的情形, 他物权随所有权的变化而变化。添附的债权效果主要从添附与不当得利之 债以及侵权行为之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归纳阐述了添附情形下,偿金 请求权的性质及内容;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行为之债的几种关系 结论:添附制度在我国的构建。本部分首先从历史上,对添附制度在 我国的立法、 - - j 惯进行了考证同时,对添附制度在当代我国遭遇的特殊 情形进行了分析。以上两方面明确了构建我国添附制度的背景,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在我国构建添附制度的一些建议。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l a wo ft w e l v et a b l e st ot h ec i v i lc o d eo fs e v e r a lm a j o r c o n t i n e n t a l - l a wc o u n l r i e s , a c c e s s i o ni sa l l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p a r to f 矗四r e r e m a c c e s s i o ni sn o ta ni n s t i t u t i o nw i t hh u g es y s t e m , 出! p 既l d i n go nw h i c hm a n y p r o b l e mi nt l l cs o c i a ll i f ec a nb es o l v e d 皿坞c i v i lc o d eo fo u rc o u n u yi s 蛐 出m e d ,h o w e v e r ,w h e t h e r 蛔g i s l 劬0 r so rs c h o l a r sd o n tp a y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o fa c c e s s i o r lf t mf u n d a 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i s 联幻嚣;a r yf o rt h e c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 c i v i ll a w , s 0t h ea u t h o rc h o o s e sa c c e s s i o na st h et h e s i s n l i st h e s i s c o n s i s t so f 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o r e w o r d , t h em a i nt e x t ,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n l ef o r e w o r dp a r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a s p e c t st oa n a l y z et h e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o f a c c e s s i o ni no u rc o u n t r y 1 1 o u g ht h e s ea n a l y s e s ,i t c a nb ee x m e l u d e dt h a ti ti s 珊 c i 。s :;町t or e s e a r c ho n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o f a c c e s s i o ni n c h i n a 豇1 em a i nt e x tp a r t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a r t s 。t h ec o n c e p t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 a c c e s s i o n , 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v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a c c e s s i o na n dt h el e g a le f f e c t so f a c c e s s i o n p a r ti :d e f i n i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o ft h ea c c e s s i o n f i r s to fa l l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c c e s s i o na r ec o n c l u d e d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 t a 】t l t e so fs e v e r a l c o u n t r i e sa n d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b c t w e e l ls c h o l a r s a c c e s s i o ni sd e f i n e db a s e do n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弛c o n c e p th a st w om e a n i n g s :o n er e f e r st oa k i n do f l e g a lf a c g a n o t h e rr e f e r st oak i n do fl e g a ls y s t e m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t h e s i se x p o t m d st h et w o f 蝴。璐o fa c c e s s i o n i np r e s e n ta g e , i t sm a i nf u n c t i o ni sk e e p 吨s o c i a l e c o n o m y v a l u eb e s i d e sp r e v e n t i n gd i s p u t e sw h i c hw a si t s 嘶舀i l a lf u n c t i o n t h e f o r m e rj sm a i n l y 硪d i z e db yt w ow a y s ,i e 煳慨t h eo w n e r s h i pa n d p r o t e c t i n g n o tt h eb e i n g sb u tt h e i rv a l u e p a r ti i :皿硷c o n s t i t u t i v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a c c e s s i o mi nt h i sp a 鸣t h e a u t h o re x p o u n d s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v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f l n e et j r p e so fa c c e s s i o r l , c o n n e c t i o r l c o n f u s i o na n dp r o c e s s i i 】晷d i s c u s s i n gc o n n e c t i o n , t h em a t h o rb r e a k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d i s c u s s i o nw a y , w h i c hd i v i d e sc o n n e c t i o ni n t ot h r e et y p e s ,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o fr e a le s t a t ea n dp e r s o n a le s t a t e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e s t a t e s ,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r e a le s t a t e s ,t op r e s e n tt h e i rc o n s t i t u t i v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i n c o m m o n m e a n w h i l e ,t h es p e c i a lp r o b l e m so f e a c ht y p ea r ed i s c u s s e di n t h i sp a r t c o n f u s i o ni ss i m i l a rt oc o n n e c t i o ni nm a n yf a c t s ,s ot h ea u t h o rd o e m tp a ym u c h 砒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c o n f u s i o nb u tt h ec o n f u s i o no ft h ei n d e f i n i t e t t l i l l 黟c o m p a r ew i t hc o n n e c t i o na n dc o n f u s i o n , p r o c e s s i n gi sm o r es p e c i f i c a c c o r d i n ga st h er a t i o n a l eo f p r o c e s s i n ga n dt h es t a t u t e so f s e v e r a lc o l j n l r i 鹤t h i s p a r tp r e s e n t s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 p r o c e s s i n g p a r ti l i :ml e g a le f f e c t so fa c c e s s i o r li nt h i sp a n ,t h el e g a le f f e c t so f a c c e s s i o ni se l f l b o r f l 士e di nt w oa s p e c t s ,t h ee f f e c t so fr i g h t so v e r 吐l m 挚a n dt h e e f f e c t so f o b l i g a f i o r lt h ee f f e c t so f r i g h t so v e r 恤黟a 坞d i v i d e di n t oe f f e c t so f o w n e r s h i pa n de f f e c t so f j u r ai nr ed i a n a 田硷t w oe f f e c t sa r cd i f f e r e n t , b u tt h e l a t t e ru s u a l l yc h a n g 鹤w i t ht h ef o r m e r a n a l r z 崦t h ee f f e c t so fo b l i g a t i o n , t h i s p a r tr e f e r s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l la c c e s s i o na n du n j u s te n r i c h m e n t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c c e s s i o na n dt o r t ,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u n j u s t c n t i c h m e ma n dt o r t c o n c l u s i o n :1 1 l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o u rc o u n u 3 si n s t i t u t i o no fa c c e s s i o n f i r s t l y , t h e r ef i r e $ o m es t a t u t e sa n ds o m ec u s t o m si nh i s t o r yo f o u rc o u n t r y s i n s t i t u t i o no f a c c e s s i o n , w h i c hf i r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t h i si n s t i t u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i n o u rc o u n t r y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o f a c c e s s i o nw i l le n c o u n t e rw i t has p e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 , t h e p u b i co w n e r s h i ps y s t e mo fl 越吐t ow h i c hw eh a v et oa d j u s t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t o a d a p t l a s t l y , t h ea u t h o rp r o p o s e s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m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t w oa s p e c t s a b o v e 前言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发挥物的效用,提高物的利用效率, 优化配置资源成为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正是物的所有与利用的分 离以及物的利用关系的复杂,使得物本身在利用关系中发生变化,而变化 后的物的所有权归属就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添附制度不但能够解决这 样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而且可以在解决物权变动问题的同时保证发挥物的 最大效用。 正是基于添附制度的以上功能,各传统大陆法系国家都在民法典中肯 定了添附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添附制度虽然没有贯穿于整个物权制 度,但也是该制度逻辑环节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德国法系还是 法国法系都有它的一席之地。然而,纵观我国现行立法却难觅其踪迹,而 实践中又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添附制度予以解决,比如非常典型的出租、出 借房屋的装潢问题。2 0 0 3 年,人民法院报曾经就廖文清诉廖文武”一案 进行专版讨论。在该案中,廖文清与廖文武系兄弟关系。廖文清按房改政 策购买了一套住房,后将该房借给其兄廖文武结婚用。廖文武婚后又将此 房转给他人使用,廖文清夫妇遂起诉,要求他人迁让房屋,胜诉后判决已 执行完毕。廖文清夫妇在接收房屋时发现该房的壁橱、木地板等装潢设施 遭毁,遂诉至法院,要求廖文武夫妇赔偿其损失。审理中廖文武夫妇承认 是其所为,但同时认为该装潢是自己结婚时花钱所建( 提供了部分单据) , 现自己不住了,将之取走( 破坏) 是自己的权利,与廖文清无关,故不同 意赔偿。此案引起巨大争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国尚未有 添附制度的立法,在物权法定主义的原则下,法官可否按添附的原理判决 此案;第二,本案是否符合添附的要件;第三,在添附的情形下,添附物 的所有权何时发生移转;第四,添附人在占有期间破坏了添附物,是否属 于侵权,是否可以主张与其的不当得利请求权损益相抵。尽管争论激烈, 但是对于以上问题的最终解决始终没有一致的答案。除此之外,还有跨界 建筑物、金钱混同等等诸多问题需要添附制度予以解决。 虽然距离由前述案例弓f 发的讨论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是我国在添附 问题上的立法并没有改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民通意见) 第八十六条规定“非 产权人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属物,财产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财产 返还时附属物如何处理有约定的,按其约定;没有约定又协商不成,能够 拆除的,可以责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有人9 造成财产 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姑且不论此条规定是否符合添附的基本 原理,仅在司法解释中做出一条规定就凸现出我国立法在这方面的漏洞 在我国制订(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以下简称物权法) 的过程中, 物权法( 草案) 三稿第1 2 2 条规定:“因加工、附合、混合而产生的物 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规 定;法律没有规定的,按照充分发挥物的效用以及保护无过错的当事人的 原则确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或者确定物的归属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 失的,应该给与赔偿。”虽然仅有一条规定,但却弥补了我国立法无添附规 定的缺漏。然而,在已经颁布并将于今年1 0 月实施的物权法中却删除 了有关添附的规定。 添附制度立法上的缺失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立法政策的考量,而民法 学界对添附制度研究不够也是原因之一。首先,物权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 领域,不但值得研究的问题相当多,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当的理论价值: 而添附只是所有权变动中一个小问题,所以研究此问题的学者并不多;其 次,在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添附制度的研究已经有相当历史,似乎已经有 所定论,不必再多作探讨。在笔者看来,添附虽然只是庞大的物权法体系 中的一个小问题,但是它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有适用价值并且目前尚无其他 制度可代替。而就添附制度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先不论其是否形成定论, 单就添附制度移植到我国所要面临的一些特殊情况就是值得研究的。 本5 r 牙j j 用比较分析、逻辑分析以及经济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添附的概念 和功能、添附各项具体制度的构成要件以及其物权效果和债权效果,最后 结合添附制度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的特殊情况对添附制度在我国的构建提 出建议。 第一部分概说 一、添附的定义 确定一个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对它进行制度研究的逻辑前提。正如 博登海默所说,“由于法律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将人的行动与行为置于某些 规范标准的支配之下,又由于不对某一特定标准所旨在适用于的行为种类 加以划分就无法确立规范标准,所以法律与概念之间的紧密关系即刻就凸 显出来了。”。但是从词源上讲,我国本土的语言习惯中并没有添附这一概 肉b 登海筑嵇骅渊峭匈蝻铀,珊赭j 惊:2 0 0 4 年1 月协腻第科瓦 念。添附与其他众多法律概念一样是随着法律的移植而从外国法中引进的。 因此,对外国法中的添附概念加以分析是必要的。 ( 一) 各国关于添附的立法例 添附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制度,它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法学阶梯中包 括土地冲刷地、淤积地、海中岛屿、混合、加工以及附合的规定。但是, ( ( 法学阶梯所有这些规定都没有进行抽象的归类,只是以单纯描述性分 类的形式出现的,添附一词是罗马法学家们在论述法律现象时所提出例 如,保罗在论告示中提到“一物连接或增添于他物上为添附( 8 c c e s $ i o ) ” o 。罗马法学家使用添附一词仍然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后世罗马法学者总 结出“如果某一物( 从属物) 的属性被合并并且丧失在另一物的属性中( 主 物) ,主物所有主拥有整个物这被称为添附( a c c c s s i o ) ”。可以看出 罗马法上的添附其外延并没有涵盖加工和混合。 法国民法典上的添附意义较广,并且它是唯一一都将添附规定为 一项权利的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第5 4 6 条规定:“物之所有权,不问其 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此种 权利称为添附权。”法国法上的添附权包括了物所产生之物的添附权和物的 附加及组合的添附权。前者实际上是有关孳息和善意占有,后者就包括了 附和、混合和加工。法国法上添附的外延之广几乎包含了除先占和取得埋 藏物以外的一切自然的原始取得方式。但是,法国民法典所采纳的那种 解释已经宽泛到几乎没有意义的地步。作为非发达国家民法典代表的埃 塞俄比亚民法典,使用了添附这一术语并且用专门一目规定添附。由于该 国民法典事实上是由法国人编撰,所以受到法国民法典的影响同样以列举 的方式规定各种具体i 隋况,并且添附的范围与法国民法典同样宽泛 在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中并没有直接出 现添附这一概念,都是在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的条目下规定附合、混 合和加工。尽管学者们在研究动产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时常常使用添附这一 术语,但却很少有学者给添附下定义,通常表述为:“附合、混合,加工三 者合在一起叫添附。”。这仅表明添附的外延而未阐述添附的内涵。但是, 对附合、混合、加工概念这些国家的学者都给出了详细的定义 美国同样有类似于添附的概念,即附加( a c c e s s i o n ) 和混合 ( c o n f u s i o n ) 。附加是指未经动产所有人的同意而将劳动加诸其动产之上, 【嗣桑德尼斯契巴尼选编: 物与物阪,范怀俊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3 7 - 3 8 页。 【期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年朊第1 4 5 页。 e 麴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t 黄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4 5 页 日 田山辉明:物权法( 增订本) 孔陆庆胜译,北京:法律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1 7 3 页。 这种劳动使得该动产发生变化而该动产上的所有权因此转移给该劳动提供 者。混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有权人的动产混合致使各自的财产所有 权无法区分。美国法上的附加相当于大陆法系的加工和附合,而混合相当 于大陆法上的混合。 ( 二) 添附的特征 黄茂荣先生认为慨念之意义设定为:概念所欲描述之对象的特征, 已经被穷尽地列举。这些特征是将一个具体事项涵摄于某一概念下的 充要条件。”。因此,在给添附下定义之前,有必要对其特征进行研究。 不管是各国立法还是学术界都甚少有对添附下定义者,但是从各国立 法中可以归纳出添附的共同特征法国法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添附归纳为 一项权利而许多所有权的取得方法都纳入其中,如孳息的取得、占有等。 但是笔者认为添附的范围应限定在附合、混合、加工三种情形为宜。除大 多数国家的立法例规定如是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添附和孳息的取得、占有 等制度有所不同:添附制度解决的是当两个所有权人的物发生结合时,如 何解决两个所有权的冲突问题,而占有等制度始终都没有发生物的结合, 也没有所有权的冲突问题。因而,添附制度仅包含附合、混合和加工。 附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在一起,虽能辩认原物, 但已不可分离或强行分离所费过大的添附形式。混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 同所有人的动产,互相混杂合并,不能识别;或虽能识别,但分离所费过 大的添附形式。而加工是指对物加入人工,使之成为新物品的行为。虽 然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存在争议,但是忽略细节上的差别,可以对此三者 的共同特征作一个归纳: 第一,用于添附的物或者劳动来自于不同的主体; 第二,原物已经不能回复到原来之状态,或者虽然能回复到原来的状 态但是钴篷成不经济之后果; 第三,添附导致的结果一一物权发生变动。 ( 三) 添附的含义 添附的含义究竟为何? 我国学者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通说认为添附 是附合、混合和加工的总称。但是,如前说述概念应当包含相应特征,而 前述给添附所下之定义仅仅给出添附的外延,而添附真正的内涵一一其下 美 & 布瑞克:动产法,芾安生等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i m 薪十2 0 0 2 年皈,第3 6 9 页。 美 & 布瑞克:动产渤,蕈安生等注,北京:中国人民丈学出版丰十2 0 0 2 年版,第3 7 9 页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札2 0 0 1 年版,第3 9 贞。 钱军:添附新思h t t p :帆d f f y c 咖f a x u e j i e t i 晒2 0 0 5 1 0 2 0 0 5 1 0 2 0 培2 9 5 9h t m 田山辉明;铒够龊法( 增铂车) ,陆庆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7 7 页 几项具体制度的共同特征并没有得以体现。第二种观点以王利明教授为代 表,他认为所谓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离的物 或具有新质的物。类似的观点还有“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合并在一 起,形成为一种不能分离的财产”。这类观点较之前一种观点,确实对添 附的一些特征作了描述,但存在致命的弱点一一将添附归结为物或财产。 显而易见,不管是在哪个层面上使用添附一词,它都不是物或财产,而是 使物或财产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或规范这种变化的法律制度。王利明教授 的定义显然未考虑添附所属的属概念第三种观点认为添附是指数个不同 人所有的物结合成为一物( 合成物、混合物) 或在他人的物上加工使之成 为新的物( 加工物) 的法律事实。这个观点对添附的属概念有一个准确 的定位,但在表述添附的特征时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只是对添附的各 种具体情形进行叠加,而未对各种情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第二,未反 映出添附会导致物权发生变动这一重要特征。结合前述添附的特征,添附 应当是指分属不同所有人的财产或劳动因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不可分离或 分离需费过甚而由法律规定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添附一词被提及并不积仅指前述之法律事实,有时也 被用以指代一项法律制度。此时,添附被定义为“添附是指某人或某些人 对自己与他人各自所有的财产、劳动成果等由于协商合并或自己的财产因 自然原因延伸等形成的不可分离或分离会大大降低价值的新财产的所有权 的一种取得方式。”回之所以学者们常把作为法律制度的添附列入所有权取 得方式甚至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在各国立法例中通常将添 附制度放在所有权取得的条目下,但是在笔者看来,添附法律效果的性质 不仅限于所有权的原始取得,还有所有权扩张的情形。因此,在定义添附 时,将所有权原始取得方式作为添附的属概念并不准确,它应当是一种物 权变动的方式。因此,作为法律制度的添附应解为:分属不同所有人的财 产或劳动因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不可分离或分离需费过甚时,法律规定的 一种物权变动方式。 从对添附两个层面的定义来看,在使用或解读添附时应该注意其反映 的是哪一层面的意义。 二、添附制度的功能 一项制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必定有其价值所在,这是其存在的基础 王利明:张聃删黝,北京:中国人删$ 生2 0 0 2 年版,第2 4 2 - 2 4 3 页 马善全:“略论添附二弼【 台肱律,1 9 9 9 年第6 期,第2 2 页。 温世扬、廖焕国:磷耽法通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5 年敝,第3 2 8 页。 钱军:簖附新思) h t t p :向胤d f f y c 0 皿f 龇j i e t i 砸2 0 0 5 l o 2 0 0 6 1 0 2 0 l 僦h t m 和前提;而法律制度的价值则是通过其功能得以外化的,添附制度亦不例 外。对添附制度价值的认识,决定着添附制度的构造和该制度在物权法甚 至整个民法制度中的定位。同时,添附制度的构造及其在物权法的定位又 影响着添附制度功能在物权法体系中的实现。 ( 一) 维护物之社会经济价值 维护物之社会经济价值是添附制度最主要的功能,自德国民法典之后 的诸多大陆法系国家在添附制度立法时正是以此项功能的实现为立法目 的。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 1 4 条的立法法理由是:“立法者对于因添附 所产生之合成物所有权归属的规定,乃系基于能使合成物继续发挥物之整 体上经济价值及效用之考量,避免原动产所有权人因其物成为合成物之成 分后,在合成物上仍继续就其原有之动产主张所有权,进而再将该成为合 成物成分之动产自合成物加以分离,而影响其为维持物之整体上的经济效 用之目的,故而对于非经毁损不能分离或分离需费过巨之成分,因其分离 适足以破坏物之整体经济效用,导致物之损耗,遂不许其再为分离。”法 律制度的功能是法律制度价值的外化,应以该价值为导向。添附制度维护 物之社会经济价值的功能事实上是当代民法追求的价值之一_ _ 效率价值 的体现。科斯在著名论文( 社会的成本问题中指出,资源的稀缺性与有 限性导致了对于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的不可能性,于是需要法律制度对于有 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率的配置。当代工商业之发展带动的社会进步使得各国 越来越重视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然而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如何对资源进 行有效利用成为了关键。传统物权具有排他的、不受干涉、不受限制、完 全自由支配的性质。这些特性虽然能够确保对资源的所有关系比较明确,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资源利用关系的复杂化,资源利用的冲突也逐渐加 剧。因此,各国开始立法使物权负担一定义务、受到社会公益限制、并由 国家法律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利用。事实上,添附制度维持物之经济价值 这一功能正是在物权法的这种发展趋势下才被各国所强调。在此之所以用 强调一词而非赋予,是因为添附制度的这种功能在产生之初就是客观存在 的,只是罗马法更强调添附制度的定分止争功能。对于添附,罗马法看重 的是所有权如何归属更加符合自然理性,对所有权的尊重才是它的重心。 比如对于种类物的混合,罗马法规定:如果由于偶然事故发生混杂,或铁 提不得你的同意而予以混杂,混杂物不视为共同所有,因为单个物体仍保 台湾地区“民法”第8 1 1 、8 1 2 、8 1 3 条立法理由参照转引自郑冠字:“动产之附台及混合王文杰主编:变 动中的物权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l2 0 0 4 年皈,第2 l 页。 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t 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5 4 页。 持着原来的性质;如果你们任何一人占有全部小麦,另一人即可提起 对物的诉讼。由此可见,在古罗马时代的学者看来,添附是否使得物的属 性发生变化才是关键,而经济因素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如果物的属性 发生了变化,那么该物就不再是原来所有权的客体了,而需要对其所有权 进行重新分配;如果该物的属性没有变化,所有权仍旧不变。因此,添附 制度的意义对他们而言就是物权制度的基本功能一一定分止争尽管罗马 法的添附制度主要基于哲学的认知观念与纯粹法律逻辑的推演。,而非纯粹 技术上之规定,但添附制度很多时候在事实上仍然达到了保持物的经济价 值的作用。这也是后世学者能够从罗马法的添附制度中解读出经济因素的 原因 当代各国民法的添附制度在立法时就被预设了维护物之经济价值的功 能实现添附制度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 其一,物权客体变化导致物权变动。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维持物 之社会经济价值不是仅仅维持物之实物形态即为已足,只有将该物的所有 权分配给能够更有效利用它的人,维持该物的社会经济价值才具有实际意 义。以动产添附为例,各国几乎都一致规定能够区分主、从物的,由主物 所有人取得所有权;不能区分的由动产价值大的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 权;价值相当的共有。按照一般法理,每一项所有权都是平等的,并不因 为某个权利主体的所有权客体的价值更高而使得该项所有权更具有优越 性,但是为什么各国在添附制度的所有权归属上如是规定呢? 笔者认为这 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假定:通常从物或者价值较低的物在与主物或价值较高 的物结合后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经济价值,因此由主物或价值较高之物的所 有权人获得添附物的所有权更有利于维持物之社会经济价值。而当添附物 价值相当时由原动产所有人共有,原因在于“在物权法领域,单独所有往 往比共有来的更有效率,因为对于财产如何支配,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谈判 决定的成本”。因而,尽量避免共有有利于发挥物的经济效用。 其二,对原所有权的保护重价值保护而非实物保护。在发生添附以后, 可能某一方当事入丧失了原动产的所有权,但这并不是法律要从根本上剥 夺他在其所有的物上享有的利益,因此,仍然要对其进行保护。保护所有 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物保护和原物保护, 即与所有权客体一一有体物密切联系的,比如返j 球物、排除妨害、恢复 罗马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北京:商务印书嘻,i o j 6 9 年皈,第5 4 页。 苏永钦:“论动产加u t 的物投效果与债权效果兼论民法中偿金请求权的性质论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 性,北京:中国人民 去学出版礼2 0 0 3 版,第3 0 0 页。 林旭霞:张脯凇与效率r o r - r 3 ,北京:人民陵院出l 蔷融2 0 0 5 年敝,第1 6 0 页。 原状等等;而另一种就是价值保护,即金钱赔偿。虽然对所有权入来讲实 物保护更为有利,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过分的强调原物保护和实物保护 会造成资源浪费。尤其是在添附的情况下,原物已经与他物结合并能够发 挥新的效用,如果允许原动产所有人请求返还原物,则势必再将该合成物、 混合物或加工物分离,此种情况之下,仍旧一味强调原物保护必将造成不 必要的浪费。因此,虽然各国民法为平衡当事人问的利益规定了“利得返 还”,而对此俐得返还”的性质各国法律规定有所不同且学者也存有争论。 但是,“利得返还”的形式是一致的一一价金形式。这既是对现存物社会经 济价值的维护同时也是对双方当事入利益的平衡。 ( 二) 定分止争 在当代,虽然物权有社会化之趋势,而且物权立法越来越重视物的利 用效率,但是定分止争仍然是物权法的基本功能。因而,要对物进行有效 利用,在维护物之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否则会造成所 有权纠纷,反而与添附制度的规范目的不符:第一,所有权归属问题;第 二,添附制度使得某人无原因的丧失了动产所有权,必须对当事人双方的 利益进行平衡。 近现代各国立法尽管强调物权法的效率原则,关注物的经济价值,强 调物的流转和利用,但是,物权法仍然是建制在私人所有权基础之p ,无 论是物的流转或是利用都是以所有权明晰为前提的。添附制度虽然以维护 物的社会经济价值为规范目的,但是这一目的并不仅仅是保持这一物的完 整性,而包含着希望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的期待。然而,在 以私人所有权和契约自由为支柱的当代民法环境下,如果不对所有权的归 属做一个明确划分,那么可能出现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所有权纠纷,其间 接后果就是妨碍物的流转和利用。这样一来,添附制度旨在维持物的社会 经济价值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所有权归属 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解决以后,再通过利得返还的二 次制度设计平衡各方利益 第二部分添附的法律构成 从根本上说,一项法律制度构成要件的设计,决定于该项法律制度的 功能。添附制度的功能在于物发生结合以后,维护物的社会经济价值,而 季秀平:物权之民法保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衬2 0 0 6 年版,第1 1 页。 我国的所有权湘蛆 较之) e 他国家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在诸多物杈制度上仍然是斟私 所有救为基础的。 不仅仅在于定分止争。那么,在何种状态下物的结合应予重定所有权就成 为关键。本部分将就此问题对添附的各种情形进行分类探讨 一、附合 附合是添附中最典型的一种。学者们在探讨附合时通常将其分为动产 与不动产附合、动产与动产附合、不动产与不动产附合9 三大类分别加以讨 论实际上这三种附合的方式都符合这样的构成要件: ( 一) 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人 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人这一要件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将自己 的物附合于自己的物之上并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问题。但是以史尚宽先生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在动产附合于不动产时,“无须 二物异其主体。其附合物因失去其独立存在而消灭不动产之所有权扩及 于附合物。其附合物为第三人权利之标的时,其第三人之权利仍存在于合 成物上,否则第三人将蒙受其不利也。”。实际上,假设第三人在原动产上 享有抵押权,那么按照这种观点的逻辑思路可以这样分析:动产附合于不 动产时,动产与不动产结合,原动产归于消灭,那么所有原动产上的权利 也归于消灭,当然包括第三人在该动产上的抵押权。如果说原动产和不动 产属于不同人所有,那么原动产所有人会因为丧失所有权而获得补偿,根 据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那么该第三人的利益仍然没有受到损害。但是, 如果二物同属于一人,那么当二物结合时,所有人并没有发生变化,就不 存在补偿的问题,也就没有物上代位了,第三人的权利就此消灭。 笔者认为,动产与不动产同属一人时,即使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当 二物结合为一物也无须将其认定为附合。第一,根据抵押权的原理,抵押 权关注的是物的交换价值,而不是物的使用价值那么物的物理形态抵押 权人并不在乎,他关注的是物所表彰的价值,因此,当同一人的动产与不 动产结合以后,动产的价值融入到了不动产之中,而享有这个价值的人仍 然为原权利人,这部分价值仍然有担保的作用。第二,同样是两物结合为 一物,动产与动产附合的要件必须二物异其主体的原因又何在。在动产与 动产结合,能区分主从时,同样会有一项动产消灭而其上的其他权利随之 消灭,其发生的法律效果跟动产与不动产附合的效果无异,为何只对动产 与不动产的结合作特殊规定? 因此,前述观点并不具合理性 有些学者并没有讨论不动产与不动产附合,因为他们认为并小存在不动产与不动产附合的情形,后有详述。 法国法没有此项规定,因为法国法上的添附是项秘利,具足所有权的自然延伸。 史尚宽: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 0 呻年版,第1 4 2 页。 ( 二)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相结合并成为社会交易观念的一物 根据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一权原则,一个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 有权,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也只能是一物,因此,两个物结合成一物时,必 需就所有权进行调整,重新确权。同时,添附制度本身的功能是维持物之 社会经济价值,其目的在于提高整个社会对物的利用效率,而在当代社会 效率与交易密不可分。因此,不能仅仅依据物理陛质的变化,而按照社会 交易观念来处理物和与人之关系非常重要。 动产与不动产结合,如何认定其成为社会交易观念上的一物大致有三 种标准即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和法律标准,而根据三者组合的不同在判断 是否构成附合时又有三种观点,即客观标准、客观标准+ 主观标准以及客观 标准+ 主观标准+ 法律标准。 所谓客观标准是指动产因附合成为不动产之重要成分而丧失独立性。 而是否丧失独立性依靠固定性和继续性来判断,在固定性的问题上,学者 们有不同见解,一些学者认为固定性,指二物相互结合,非经毁损或变更 其性质不能分离者而言。;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要成分指两物相结合,非 经毁损或变更其性质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