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应用.doc_第1页
多媒体技术应用.doc_第2页
多媒体技术应用.doc_第3页
多媒体技术应用.doc_第4页
多媒体技术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媒体技术应用 主标题:多媒体技术应用 副标题:浅谈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发展方向学生姓名:准考证号:专 业:(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完成日期:内容提要: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咨询服务、图书、教育、通信、军事、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面貌。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越来越被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相关概念,对计算机的主要应用做了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信息化 音频 仿真 Content abstract: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astest and most active technology is a new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melts computer, voice, text, images, animation, video and communications functions etc at an organic whole,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high-speed computer information network, which can realize the global 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and therefore are widely used in consulting services, books, education, communications, military and financial, medical many industries, and is subtly changing the face of our lives. Along with the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ology advance by leaps and bounds, multimedia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oneself is increasingly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 have unknowingly affected many aspects of our life,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its relevant concepts of the computers main application on the concise summaryKey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formatization audio simulation第1章 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纵观中国,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今天,我们面临信息化战争的机遇,这次机遇我们必须要抓住,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的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我们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的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军事变革,战略思维就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国家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进行广播电视的网络化,通讯的网络化,对军队来讲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把信息用在战争准备上。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网络系统,把它融为一体。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综合集成,技术融合。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就是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网络攻击部队”和“网络防御部队”的建立,“网军”的成军今后也不是没有可能,未来战争破坏力最大的已不再是核打击,在电脑已经成为军事指挥、武器控制和国家经济中枢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打击”将更直接、更危险。可以预见,随着微电脑技术在军事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进攻性的计算机病毒武器将迅速投入战场。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作战指挥与作战模拟 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有作战指挥自动化(C3I)系统。该系统在情报侦察、网络信息通信、信息处理、电子地图、电子沙盘、战场态势显示、作战方案选优、战果评估等方面均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其它如多媒体作战对抗模拟系统、多媒体作战指挥远程会议系统、虚拟战场环境等也都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2.军事信息管理系统 多媒体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信息查询以及在军事情报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送、检索过程中表现出的多媒体化,即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的应用。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有多媒体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后勤支援系统、多媒体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等。3.军事教育与训练 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数据和模型可视化技术,使武器的研制与 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差错率大大降低。在战斗机驾驶员座舱中,由于采用了多媒体综合控制,有效地减小了驾驶员的紧张心理,提高了作战反应能力。5.军事娱乐与游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许多高档的军事型电子游戏光盘软件纷纷出现。操纵各种战斗 机的空战、驾驭舰艇的海上大战、反空袭的地空大战、两军对峙的坦克大战等,栩栩如生的画面、绘声绘色的场景使人们在消闲中学到了现代军事技术和知识。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将多媒体的应用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从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模式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终端用户方式的应用;二是开发式应用模式;三是为面向军事应用而进行的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的研究。 当前,军事系统各部门、各专业都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本部门学习和应用高新技术 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且这种应用的成果也最直接、最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要注意应用系统的开发策略与总体规划的研究,避免盲目性。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设备和资金合理投入,所研制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升级性,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高,互联性强。多媒体应用系统是一个资金与技术投入均较高的工作,各单位主管部门均要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多媒体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效益,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典型的军事多媒体应用系统1.美军作战仿真网络SIMNET 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广域网多媒体仿真系统。这个系统将分布在美国和德国11个城市的 设备和人员用计算机网络联接成一个大的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了约260个地面装甲车辆仿真器和飞机飞行模拟器,以及通信网络、指挥所和数据处理设备等。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训练多兵种多层次的军事人员和团组,也可对武器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估。之后又在SIMNET的基础上发展了DIS(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范围扩展到包括陆、海、空各军兵种武器平台综合仿真环境,实现了体系对抗仿真。 系统在分布交互仿真、网络接口与通信、仿真客体的表现形式和数据传输、火力与兵力 的计算生成等方面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使作战参与者可以看到在地面行进的坦克和装甲车,在空中飞行的直升机、歼击机和导弹,在水面和水下游弋的舰艇;可以看到坦克行进时后面扬起的尘土和被击中时燃烧的浓烟;可以听到飞机或坦克的隆隆声由远而近,并能从声音辨别出目标的方向和速度。参与者可以用自己驾驭的武器瞄准、射击上述目标,也可以驾驭操纵各种仿真装备。总之,在作战或实战演习中的各种能被人感知的信息均被系统以多媒体综合处理与表现形式再现出来,形成了一个逼真的战场环境。2.飞行模拟器(Flight Simulator) 现代军用飞机是多种高技术集于一身的武器装备,其高性能的动力装置、精确的导航系统及复杂的电子系统要求飞行员必须具备精湛的驾驶技术。由于在真实飞机上训练驾驶员耗资大,又受到空域场地的限制,多年来人们都采用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在实现飞行模拟器的种种技术中,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占有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地位。一般飞行模拟器由下列四部分组成:(1)座舱系统具有和真实飞机(所仿真的飞机)一样的布局。主要包括: 仪表显示系统 实时显示飞机的各种飞行参数和机载系统的运行状态。操纵负荷子系统 给飞行员提供操纵杆、舵时的负荷力的感觉,与在真飞机上一样,随着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舵偏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音响子系统 给飞行员提供如发动机噪音、气流噪音、轮胎滚动的隆隆声等各种音响效果。(2)视景系统 为飞行员提供座舱外的前视景象,包括机场跑道、田野、建筑物、灯光、河流、道路、地形地貌等。还能模拟天气的能见度、雨、雪、云等气象条件以及昼夜景象、空中及地面的活动目标的图像,使飞行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运动系统 为飞行员提供了动感。通常采用六自由度伺服液压系统将整个座舱托起,模拟飞机飞行中的各种姿态。(4)计算机系统 是飞行模拟器的核心,其模拟训练软件具有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实时交互、控制、 表现等多种处理的功能,是一个典型的高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飞行模拟器是最早,也是最全面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典型系统之一。由于其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而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有关单位也已研制了多种型号飞机的飞行模拟器。3.多媒体导弹仿真训练系统 该系统是一套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导弹训练仿真系统。它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操作手摆脱了第一代训练仿真器单调乏味、以字符文本为主的交互方式,代之以生动逼真的实弹仿真操作控制台和操作训练环境,使训练人员能以更直观生动、方便的方式完成教学训练任务。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操作模拟子系统 采用触摸屏模拟实际操作面板。模拟面板上显示了实际操作面板的各种开关、按钮与扳键等操作部件和系统的各种仪表、指示灯等反应体部件的图像。操作手根据操作规程(系统可以语音形式提示)对导弹系统操作时(触摸有关操作部件的图像),相应的系统状态反应就在反应体图像中显示出来。(2)环境仿真子系统逼真地显示或再现了实际操作现场的场景及各种音响效果。(3)导弹原理与结构子系统 以多媒体形式供教员和指挥员对部队战士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是交互式课件系统。 整个系统不仅能真实再现训练场景及操作面板的外观布局,在操作训练中正确模拟各种操作口令和控制面板上的各类响应及显示现象,还具有对错误操作系统的提示(语音及文字方式)及评定训练成绩的功能。系统研制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所研制的系统软硬件稍加修改即可用于其它以操作面板为主的训练器材中。第2章 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 数字化的视音频产品必将涉及将类比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加以传输的 问题 。而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数学运算,因此必须选择运算快速的微处理器才能完成实时(real-time)的数位信号处理。而市面上的微处理有成百上千种,各有其特色及对应的应用场合,DSP以其特有的优势更加适合于完成上述任务。以下就从微处理器的硬件基本架构,来说明DSP与传统微处理器间的差异及其本身的优势。 DSP的优势 要了解DSP的优势,就必须明白DSP与传统微处理器在硬件基本架构上的不同。 Von Neumann与Harvard基本架构 所有的微处理器都是由几个基本的模块所组成:运算器以完成数学运算、存储器和解码器以完成类比信号与数位信号间的转换。在程序中,在每一周期必须告知微处理器要做些什么。因此微处理器必须从储存程序的存储体取得控制指令与一些数据而加以运算。但是对于所有的微处理器并不是使用相同的 方法 ,一般来说可分成Von Neumann与Harvard二种基本架构,同时又有取其二者优点而衍生出多种的混合改良架构,在增加存储器与周边装置后,就成为能作为数字信号处理应用的微处理控制器。 DSP是属于Modified Harvard架构,即它具有两条内部总线,一个是数据总线,一个是程序总线;而传统的微处理器内部只有一条总线供数据传输与程序执行使用; 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到Modified Harvard架构在大量数学运算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在DSP内部具有硬件乘法器,大量的寄存器, 目前 最快的可在一个指令周期内完成32bit乘32bit的指令,而传统的微处理器运算系以微代码来执行,遇到乘法运算指令时就得消耗掉好几个指令周期,加上传统的微处理器中的寄存器较少,不得不经常从外部储存器传输数据来进行运算,而DSP指令具备重新执行功能,因此在数学运算速度超越一般传统的微处理器。 第3章 图像及动画制作的几个关键技术 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创作工具(Authoring Tools)用来帮助应用开发人员提高开发工作效率,它们大体上都是一些应用程序生成器,它将各种媒体素材按照超文本节点和链结构的形式进行组织,形成多媒体应用系统。Author ware、Director、Multimedia Tool Book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多媒体创作工具。 多媒体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压缩与解压缩、媒体同步、多媒体网络、超媒体等。其中以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最为重要。 视频和音频信号的数据量大,同时要求传输速度要高,目前的微机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对多媒体数据必须进行实时的压缩与解压缩。(1)视频素材的引用与合成 在视频素材处理的前期,首要的任务就是将收集起来的素材引入达到项目窗口,以便统一管理。实现的方法是,执行菜单“File”的子菜单“New”下的“Project”命令,进行设置后,单击“OK”按钮。此时便完成了新项目窗口的创建。通过执行菜单“File”的“Import File”命令,可对所需的素材文件进行选择,然后单击“OK”按钮即可。重复执行逐个将所需素材引入后,就完成了编辑前的准备工作。 (2)素材的剪辑处理 执行Window/Timeline命令,打开时间线窗口,将项目窗口中的相应素材拖到相应的轨道上。如将引入的素材相互衔接的放在同一轨道上,将达到了将素材拼接在一起的播放效果。若需对素材进行剪切,可使用剃刀图标工具在需要割断的位置单击鼠标,则素材被割断。然后选取不同的部分按Delete键予于删除即可。同样对素材也允许进行复制,形成重复的播放效果。 (3)过渡效果的制作 在两个片段的衔接部分,往往采用过渡的方式来衔接,而非直接的将两个生硬的拼接在一起。Premiere提供了多达75种之多的特殊过渡效果,通过过渡窗口可见到这些丰富多彩的过渡样式。 (4).丰富多彩的滤镜效果的制作 Premiere同Photoshop一样也支持滤镜的使用,Premiere共提供了近80种的滤镜效果,可对图象进行变形、模糊、平滑、曝光、纹理化等处理功能。此外,还可以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滤镜插件,如好莱钨的FX软件等。 滤镜的用法:在时间线窗口选择好待处理的素材,然后执行“Clip”菜单下的“Filters”命令。在弹出的滤镜对话窗口中选取所需的滤镜效果,单击“Add”按钮即可。如果双击左窗口中的滤镜,可对所选滤镜进行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5).叠加叠印的使用 在Premiere中可以把一个素材置于另一个素材之上来播放,这样一些方法的组合成为叠加叠印处理,所得到的素材称为叠加叠印素材。叠加的素材是透明的,允许将其下面的素材透射过来放映。 (6).影视作品的输出 在作品制作完成后期,需借助Premiere的输出功能将作品合成在一起当素材编辑完成后,执行菜单“File”的子菜单“Export”的“Movie”命令可以对输出的规格进行设置。指定好文件类型后,单击“OK”按钮,即会自动编译成指定的影视文件。 按照如下操作步骤添加音频效果: (1) 选择Window/Show Effects,显现出Audio面板。(2)从Audio面板中找到Echo效果,将其拖动到Audio1音轨上的音频片段上,松开鼠标,即可完成音频效果的添加。 (3)这时候effect Controls面板浮现在窗口的前端。 (4)从该面板上部可以看出,当前的音频关键帧处于音频片段的起始帧(这里关键帧的含义和添加视频效果的时候完全一样)。单击Setup字样,进入Echo Settings对话框。 Delay(延迟)滑块:设置原声和回声之间的时间差。默认为33ms。 Intensity(强度)选项:选择回声的强弱程度,选中Loud单选按钮,表示回声和原声几乎差不多大。 (5)单击ok按钮,退出对话框。在Timeline窗口的时间轴上拖动鼠标,将第2个关键帧设置在大约13秒的位置(从Monitor窗口中可以观察到该关键帧的详细的时间信息)。 第五章关于基于IP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的几个技术问题 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正处于稳步发展时期,从最初的圈地到目前有序的网络建设过程中,宽带IP接入技术也在不断地摸索发展,逐步适应网络的建设、维护、管理以及业务的开展等各种需要。本文主要论述宽带IP城域网接入网的一些较新的关键技术。1. 增强的组播功能 组播对于Internet的应用而言,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最终用户可通过组播接收ISP或CSP提供的音频、视频等业务。目前宽带城域网接入层一般采用路由交换机(或称中心接入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或称楼道接入交换机)将Internet业务接入到住宅用户、企业、学校等。为了节省组播数据流所占据的带宽,在楼道接入交换机上设计了基于IGMP的探测技术,称为IGMP Snooping,其目的是将上层路由交换机发送过来的单份组播数据流分发给多个用户 2. VLAN聚合 根据IPv4子网划分概念,为了给用户分配一个有效的IP地址,最多可以有30位掩码(52),这样一个子网中共有4个IP地址,其中一个为有限广播地址,一个为保留地址,剩下的两个地址分别为用户主机IP地址和用户网关IP地址。这样计算下来,每个用户实际占用了4个IP地址,造成IP地址空间的严重浪费。 对此,提出了VLAN聚合的概念,即在以太网交换机上仍然为每个用户划分一个VLAN,但不再是每个用户一个子网,而是给挂在同一台交换机上的所有用户划分一个大的子网,且共用同一个网关地址。用户之间的通信也不再使用VLAN路由,而是通过路由交换机上的ARP Server来实现。 ARP Server的工作原理为,路由交换机使用自身的MAC地址应答来自用户A的ARP请求,并转发来自用户A的IP数据包到用户B。对于属于不同VLAN的用户之间仍然采用VLAN路由进行通信。3. 集群管理 在宽带城域网的接入网中,楼道接入交换机的配置大多相同,为了降低网络管理员的配置、管理、维护的工作量,可以将一组楼道接入交换机看成一个集群管理域,网络管理员只需要在中心机房使用一条命令就可同时配置多台交换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也不需要为楼道交换机配置IP地址,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IP地址资源。 集群管理的实现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安装在主机上的图形化管理软件,该软件的设计基于SNMP协议,管理员通过企业MIB操作设置/取消主设备,获取主设备的拓扑图并向主设备发送各种命令,如图3所示;另外一个为集群管理二层协议(Cluster Management L2 Link Protocol),可简称为C.Link协议,主要功能为基于MAC的拓扑发现以及对来自管理主机的命令进行分解与执行。第四章 网络多媒体通信协议的建立及实现方法组建网络时,必须选择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使得用户之间能够相互进行“交流”。协议(Protocol)是网络设备用来通信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彼此都能听得懂的公用语言。关于网络中的协议可以概括为两类:“内部协议”和“外部协议”(笔者这样区分,在专业分类上不是很严密,但确实能够解决一些在概念和应用中的混淆),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我们在选择通信协议时一般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所选协议要与网络结构和功能相一致。如你的网络存在多个网段或要通过路由器相连时,就不能使用不具备路由和跨网段操作功能的NetBEUI协议,而必须选择IPX/SPX或TCP/IP等协议。另外,如果你的网络规模较小,同时只是为了简单的文件和设备的共享,这时你最关心的就是网络速度,所以在选择协议时应选择占用内存小和带宽利用率高的协议,如NetBEUI。当你的网络规模较大,且网络结构复杂时,应选择可管理性和可扩充性较好的协议,如TCP/IP。 第二、除特殊情况外,一个网络尽量只选择一种通信协议。现实中许多人的做法是一次选择多个协议,或选择系统所提供的所有协议,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协议都要占用计算机的内存,选择的协议越多,占用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就越多。一方面影响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另一方面不利于网络的管理。事实上一个网络中一般一种通信协议就可以满足需要。 第三、注意协议的版本。每个协议都有它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的协议都有它最为合适的网络环境。从整体来看,高版本协议的功能和性能要比低版本好。所以在选择时,在满足网络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高版本的通信协议。 第四、协议的一致性。如果要让两台实现互联的计算机间进行对话,它们两者使用的通信协议必须相同。否则中间还需要一个“翻译”进行不同协议的转换,这样不仅影响通信速度,同时也不利于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局域网中常用的三种通信协议TCP/IP通信协议的特点。TCP/IP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支持任意规模的网络,几乎可连接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但其灵活性也为它的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在使用NetBEUI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时都不需要进行配置,而TCP/IP协议在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复杂的设置。每个节点至少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和一个“主机名”。如此复杂的设置,对于一些初识网络的用户来说的确带来了不便。不过,在Windows NT中提供了一个称为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的工具,它可自动为客户机分配连入网络时所需的信息,减轻了联网工作上的负担,并避免了出错。当然,DHCP所拥有的功能必须要有DHCP服务器才能实现。 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一样,TCP/IP也是一种可路由的协议。但是,两者存在着一些差别。TCP/IP的地址是分级的,这使得它很容易确定并找到网上的用户,同时也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当需要时,运行TCP/IP协议的服务器(如Windows NT服务器)还可以被配置成TCP/IP路由器。与TCP/IP不同的是,IPX/SPX协议中的IPX使用的是一种广播协议,它经常出现广播包堵塞,所以无法获得最佳的网络带宽。TCP/IP通信协议的安装。在Windows NT中,如果未安装有TCP/IP通信协议,可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网络”,将出现“网络”对话框,选择对话框中的“协议/添加”,选取其中的TCP/IP协议,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系统会询问你是否要进行“DHCP服务器”的设置?如果你的IP地址是固定的(一般是这样),可选择“否”。随后,系统开始从安装盘中复制所需的文件。 TCP/IP通信协议的设置。在“网络”对话框中选择已安装的TCP/IP协议,打开其“属性”,将出现图2所示的对话框。在指定的位置输入已分配好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如果该用户还要访问其它Widnows NT网络的资源,还可以在“默认网关”处输入网关的地址。 小结 在组建局域网时,具体选择哪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取决于网络规模、网络间的兼容性和网络管理几个方面。如果正在组建一个小型的单网段的网络,并且对外没有连接的需要,这时最好选择NetBEUI通信协议。如果你正从NetWare迁移到Windows NT,或两种平台共存时,IPX/SPX及其兼容协议可提供一个很好的传输环境。如果你正在规划一个高效率、可互联性和可扩展性的网络,TCP/IP则将是理想的选择。 第五章 超文本标记语言1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是WWW上通用的描述语言。HTML语言主要是为了把存放在一台计算机中的文本或图形与另一台计算机中的文本或图形方便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1.1 HTML标记 HTML标记用于修饰、设置HTML文件的内容及格式。用户只须输入文件内容和必要的标记,文件内容在浏览器窗口内就会按照标记定义的格式显示出来。一般情况下,HTML标记使用下列格式:文件内容 标记须要填写在一对尖括号“”内,它们通常是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或缩写。标记一般情况下是成对出现的。结束标记是在标记的前面添加斜杠“/”。在书写标记时,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或混合使用大小写都是允许的,如HTML、html和Html的作用和效果都是一样的。 标记内可以包含一些属性。标记属性可由用户设置,否则将采用默认的设置值。属性名称出现在标记的后面,并且以空格进行分隔。如果标记具有多个属性,那么不同的属性名称之间将以空格隔开。其格式如下是:HTML文件通常由3部分组成:即起始标记、网页标题和文件主体。其中,文件主体是HTML文件的主要部分与核心内容,它包括文件所有的实际内容与绝大多数的标记符号。在HTML文本中,有一些固定的标记要放在每一个HTML文件里。HTML文件的总体结构如下所示:网页的标题及属性文件主体1.2 编辑网页正文正文是网页的核心内容,用户可使用HTML语言在网页内对正文进行划分段落、插入标题、修改字体、设置字号等操作。另外,HTML还允许对正文应用不同的字型和效果。1.3.1 输入标题一般文章都有标题、副标题、章和节等结构,HTML中也提供了相应的标题标记,其中n为标题的等级。HTML提供6个等级的标题,n越小,标题字号就越大。1.3.2 划分段落标记对用来创建一个段落,在此标记对之间加入的文本将按照段落的格式显示在浏览器上。HTML将多个空格以及回车等效为一个空格,HTML的分段完全依赖于分段标记。另外,标记还可以使用Align属性,它用来说明对齐方式,语法是:。Align的值可以是Left(左对齐)、Center(居中)和Right(右对齐)3个值中的任何一个。1.3.3 设置文本格式在HTML文件里,一般都有大量的文本和信息。如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显示这些信息,则需要在格式设定方面使用更多的标记和更详细的设置。1. 设置字体和字号标记对用来设置文字字体,它的Face属性指定浏览器所显示文本的字体类别,而Size 和 Color属性则可以对输出文本的字体大小、颜色进行随意地改变。用户在使用Font标记的Face属性设置文本字体时,可指定一个字体列表,如果浏览器不支持第一种字体,就会依次使用第二、第三等后续字体显示网页内容。如下例:我要显示的汉字Size属性用来改变字体的大小;而Color属性则用来改变文本的颜色,颜色的取值是十六进制RGB颜色码或HTML语言给定的颜色常量名。2. 黑体、斜体和下划线除了正常的字体外,用户还可为文本设置粗体、斜体和下划线等字型。HTML对这些标记出现的次序没有特别的要求。 标记对:用来使文本以黑体字的形式输出。 标记对:用来使文本以斜体字的形式输出。 标记对:用来使文本以加下划线的形式输出。3. 强调及加重等效果下面的标记对用于设置文本的强调、加重等效果,其用法和前面的标记一样,差别在于输出的文本字体不太一样。 标记对:用来输出打字机风格字体的文本。 标记对:用来输出引用方式的字体,通常是斜体。 标记对:用来输出需要强调的文本(通常是斜体加粗体)。 标记对:用来输出加强显示效果的文本(通常也是斜体加粗体)。1.3 建立超链接超链接一般可分为外部链接(External Link)与内部链接(Internal Link)。单击外部链接时,浏览器窗口将显示其他文档的内容。单击内部链接时,访问者将看到网页的其他部分并显示在当前浏览器窗口中。另外,HTML还可以创建指向邮件地址的链接,单击该链接之后便可通过电子邮件软件给指定的地址发送邮件。1.4.1 创建邮件链接邮件链接可使访问者在浏览页面时,只须单击电子邮件链接就能够打开默认的邮件编辑软件,向指定的地址发送邮件。电子邮件链接的应用格式如下: 邮件链接文本其中,“E-mail 地址”是用户在Internet上的电子邮件地址,而“邮件链接文本”就是访问者单击的文本。访问者单击电子邮件链接时,将打开默认的电子邮件编辑软件。例如,使用Office系列的Outlook Express作为默认的邮件编辑器时,单击电子邮件链接时将打开Outlook Express窗口,“收件人”一栏将出现该邮件地址。1.4 动态HTML(DHTML) 使用DHTML技术,可通过浏览器技术、客户端脚本技术和CSS样式表,生成变化缤纷的动态页面。 DHTML是Dynamic HTML(动态HTML)的简称,它是一种即使在脱离网络环境的情况下,网页装载入浏览器以后仍然能够随时变换内容的技术。比如:当鼠标指针移至文章段落中,段落能变成醒目的红色或蓝色;在网页的页面上,随机性地漂浮着一些漂亮的小标志;网页横幅不断地滑动或具有滚动闪亮的效果等等。 DHTML之所以能够制作出“动感”的效果,首先是因为DHTML将网页中的每个元素划分成了许多独立的对象,通过CSS来指定这些对象的属性。 CSS是DHTML网页进行改变的对象,网页中的各种变化都是通过脚本语言设置CSS的属性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CSS是编写DHTML网页的基础。 CSS本身是HTML的扩展,因此语法规则并不复杂,掌握HTML语言使用方法后就不难看懂CSS代码。CSS的功能十分强大,它能够对文字间距、字体、列表、颜色、背景、位置等多种属性进行精确控制。 将CSS样式表添加到HTML文档的方法有多种,可链接外部样式表、嵌入样式表以及输入样式、内联样式等等。 另外,CSS还有具有艺术功能的滤镜效果。滤镜效果将可视化的滤镜和转换效果添加到标准的HTML元素上,可进行有序地变化和更替演示,产生精彩的渐变和动画效果。运用好动态网页技术,可使制作的网页美仑美奂,大放异彩。第六章 军事仿真技术的发展 一、 概述 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它综合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 二、 国内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1国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态 美国国防部高度重视仿真技术的发展,近十多年来,美国一直将建模与仿真列为重要的国防关键技术。1992年公布了“国防建模与仿真倡议”,并成立了国防建模与仿真办公室,负责倡议的实施:1992年7月美国防部公布了“国防科学技术战略”,“综合仿真环境”被列为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七大推动技术之一;1995年10月,美国防部公布了“建模与仿真主计划”,提出了美国防部建模与仿真的六个主目标;1997年度的“美国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将“建模与仿真”列为“有助于能极大提高军事能力的四大支柱(战备、现代化、部队结构、持续能力)的一项重要技术,并计划从1996年至2001年投资5.4亿美元、年均投资0.9亿美元”。同时美国国防科学局(Defense Science Board)认为建立集成的综合仿真环境和仿真系统,必须解决五个层次的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ies )(即应能解决实现的技术) 第一层次基础技术 包括:光纤通讯、集成电路、软件工具、人的行为模型、环境模型等。 第二层次元、部件级技术 包括:内存、显示、局域网、微处理器、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模/数转换器,建模与仿真构造工具,测试设备等 第三层次系统级技术 包括:微机系统,人一机界面,远距离通讯/广域网、计算机图象生成。 第四层次应用级技术 包括:制造过程仿真、工程设计建模与仿真,含人仿真系统,随机作战仿真等。 第五层次集成综合环境和建模与仿真工程 包括:原型机、规划、设计与制造,训练与备战,测试与评估。 数学模型是仿真的基础,要仿真,必须对被仿真的对象或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也就是对客观世界中客观事物进行数学抽象和数学描述。数学模型的正确与否以及其精确度直接影响仿真的置信度。所以,建模以后必须经过验模,验模就是对模型的评估过程。但对导弹武器系统中的某些部件,由于它的非线性,很难用数学模型表达得那么准确。因此,导弹武器系统,无论是战术的还是战略的,美国三军都非常重视半实物仿真在导弹研制中的作用。虽然这是化费较大的工程,但是几年来,美、欧、日各方都化费巨资建立半实物仿真系统,以加快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 同样,欧洲对于仿真的研究历来也十分重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于1992年9月成立了DIS工作组。同年欧洲学术界的二百个成员成立了欧洲仿真特殊兴趣组,并于次年组建了“仿真未来:新概念、工具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组。制定了仿真基础研究和开发为第一优先主题。其第二个主题即为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尤其是象并行和分布式仿真这样的基础技术,围绕这个主题将就“仿真互操作性”展开行动计划。并对应于美国DIS工作组成立一些对应的“影子”机构进行跟踪研究。 2国内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军用仿真技术的发展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尤其在“七五”以来的十多年中,通过边建边用,以及上级领导的重视,仿真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建成了航天机电集团以北京仿真中心为代表的,科技集团以上海八院八部的射频、红外仿真系统为代表的服务于各类新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和鱼雷等仿真的“八大仿真系统”以及用于新型军机研制的飞机工程仿真系统,为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0年代我国开始对分布交互仿真,虚拟现实等先进仿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复杂系统仿真,由单个武器平台的性能仿真发展为多武器平台在作战环境下的对抗仿真。 研制出了连续系统仿真语言ICSL和ICSL+仿真环境,连续/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语言IHSL和图形输入仿真语言IFAS等通用仿真语言及射频、红外、反坦克导弹、卫星、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等半实物仿真专用软件。正在研制基于高档微机、工作站通用、并发、一体化仿真软件。 视频/红外动态图象转换技术攻关,并研制出了能产生红外动态图象的原理试验样机。其中,MOS电阻桥阵方案已研制出64?4象元,帧频100HZ的工程试验样机;红外CRT已研制出812m的工程试验样机。 坚持边建边用的原则,在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有效的应用于新型武器的研制,优化系统设计,提高武器系统性能;以及诊断并排除隐患和故障、提高型号研制质量;大大减少实弹试验次数和试验数量,从而起到了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研制经费、提高武器系统效费比的巨大作用。根据统计数据,仿真技术可缩短导弹武器研制周期2040%,节约导弹定型试验所需弹数1030%;鱼雷试航次数减少5080%;缩短舰船作战系统、武器系统联调时间4060%。从可量化的数字看,至95年底,仿真技术在我国各类导弹(含鱼雷、运载火箭)、卫星、飞机、舰船、坦克和高炮的研制中,仿真创经济效益达人民币5亿元以上。 射频目标杂波、干扰和多路径效应仿真,已可基本满足相应型号仿真工程建设的要求。 三、 军用仿真的发展设想 1环境仿真 无论是单武器平台性能仿真还是多武器平台在对抗作战环境下的体系对抗仿真,环境仿真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在环境仿真方面,研制了各种运动仿真器,如高精度飞行仿真转台、加速度模拟器、真空模拟器等,建立了逐步完善的各种实体模型数据库、战场环境(如地形、地貌、海洋、大气、空间等)数据库,并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虚拟战场环境等,以支撑其各种仿真的需要。 要完成环境仿真,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环境模型的建立 军事应用中的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地形、地貌、气象、电磁干扰、噪声等等都有其不同的环境特征,要对其建立有相当置信度的模型是很复杂的,所以环境仿真建模工作应作为基础性研究进行。 环境效应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仿真环境动态变化时,对仿真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军舰,反舰导弹与海情,风力、风速,加上多路径这些环境之间是相互交互的。这些都增加了仿真达到相当置信度的难度。 2分布式仿真技术与训练仿真技术 美国是最早发展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的国家。1983年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陆军合作的研究计划SIMNET于1989年完成,为DIS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分布式仿真包括军事上公认的三类仿真:真实仿真、虚拟仿真、结构仿真,分布交互仿真的核心是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 美国还大力开发集作战仿真、武器装备研制及武器装备采办使用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自美国防部1992年制订“作战仿真试验室”计划以来,迄今已建立了六个作战仿真实验室。利用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作战实验室与有关专业和单位的计算机联网,可以高效率地完成以下工作: 进行联合训练,为制订新的作战战术、条令和训练方法、制订作战计划、评估作战情况提供依据。 在新武器系统开始研制或在役武器装备着手改进之前,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物模拟,对新技术所能提供的新作战能力和新的作战思想进行试验和评估,以提出新武器的需求;在武器系统研制期间,系统在逼真的作战试验环境中不断仿真试验,将保证最终系统尽可能适合于作战的需要。 预测新武器从研制、生产到列装、使用、维护、后勤支援采办全过程中的问题,包括费用情况,以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全寿命费用。 作战仿真试验室,通过DIS系统在更大的仿真环境中加入能反应实弹真实飞行的仿真试验而得到扩大,允许能进行更复杂的系统试验,进行有真实意义的战役分析,以支持国防高级决策工作。 3虚拟现实技术 近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在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VR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VR技术在武器系统性能评价、武器操作训练、指挥大规模军事演习等三个方面的仿真应用中能发挥重大作用:大幅度降低所需的费用,极大的提高效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