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2001年3月一、学科点概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早在1955年,我校就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中设立了人口和劳动计划管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当年,便招收了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在该专业中设置了人口计划管理、劳动力计划管理和工资计划管理三门核心课程。1982年国民经济学专业(其前身为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后,便在该专业中设立了劳动人事管理研究方向,开设有社会主义工资理论与实践、劳动经济与管理研究等专业课程,并注意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1986年,我校从事劳动科学的教师队伍已有一定规模,因此,决定招收劳动人事函授专科,同时着手全日制劳动人事管理普通本科的招生准备工作,并在1988年成立了劳动人事管理教研室。1989年,受湖北省劳动厅(现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委托,在其系统内开办了劳动人事管理、劳动仲裁、社会保险三个大专层次的专业证书班,1989年,面向全国正式招收劳动人事管理专门化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1993年更名为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专业。1998年随着国家专业目录的调整,我校原有的劳动人事教学体系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1998年我校在原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教研室主任赵曼教授的带领下,一举取得了这二个普通本科的招生权。1997年企业管理硕士点被批准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1998年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研究生。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现分布在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工商学院。其中,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劳动经济教研室和社会保障教研室以及两个研究所(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的力量较强,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含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4人,均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先后在该学科从事学术研究的国内知名学者有:陈远敦教授、叶景哲教授、张怀富教授等。经过几代人努力,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具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其整体实力在国内同类学科点中具有较大影响。在湖北武汉地区名列前茅。目前,在博士导师赵曼教授和张怀富教授、陈全明教授、王长城副教授等中青年学术骨干带领下,该学科点正以新的姿态和生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二、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一)主要研究方向1、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本方向运用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形成、运营、回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体制和管理方式;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系统和理论;探讨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理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改革研究等。目标是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为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系统。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该方向研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变迁和理论创新;探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的措施和方式方法;结合中国实际,研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人力资源企业系统、公共部门系统以及农村系统三大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和体制决策支持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本方向瞄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注重研究世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并结合中国实际,寻求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所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力资源行为管理规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系统;研究人力资源的招聘、考试、录用、培训等具体管理过程和方法。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方法支持系统。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比较研究本方向进行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方法、体制比较研究。目标是总结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发展的规律、经验和教训,为建立、完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二)研究特色1、重视人力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运用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探索中国人力资本运行机制和规律,丰富人力资本理论宝库。2、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力求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注重研究的对策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服务。3、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方法,尤其要借鉴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改进经济范式和水平,切实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4、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道路。坚持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教学、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成果,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献计献力。三、学术队伍(一)师资队伍结构本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现有12名专业教师中,教授占33.3%,副教授占33.3%,讲师占25%,博士和硕士所占比例分别为8.4%和33.3%;35岁以下的占33.3%,36-45%岁的占25%,46-55岁的占33.3%(见表1、2、3)。主要学术骨干有赵曼教授、张怀富教授、陈全明教授、马振杰、王长城副教授、袁和平副教授、刘恒庆副教授、蒋文莉副教授等。表1 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合计人数443112百分比%33.333.3258.4100表2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其中:在职博士生学士合计人数142512百分比%8.433.316.741.6100表3 年龄结构56年以上46-55岁36-45岁35岁以下合计人数143412百分比%8.433.32533.3100(二)学科带头人陈全明,男,1955年出生,教授,经济学硕士。湖北省人事厅特聘专家,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险基金运行与信息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45篇,出版专著、教材7 部。科研成果曾两度获得省部级奖励。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主持人事部1999年课题人力资本运行与法律保障研究,获国家人事部第二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评审部级一等奖;主持劳动部1997年课题大城市流动人口研究,获劳动部科技进步四等奖;主编MBA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出版);重要学术论文有:论人力资本经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再就业工程中三对关系研究(财政研究1999年)、中国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研究(财政研究1996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营运(投资研究1999年)、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力资源2000年)、人才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赵曼,女,1952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部系统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该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兼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劳动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武行市劳动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特约研究员,湖北省政府“十五”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工会学会常务理事。获199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障基础理论与制度结构,从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57篇,出版专著3部。获奖成果共6项。主持完成和主持在研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共计12项。主要代表性的成果有:社会保险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医疗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1996年获湖北省首届人文社科基金奖)、再就业工程与市场化目标(经济日报理论版1995年12月)。目前主持的主要项目有:中国医疗改革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规避(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险课题)、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研究(1997年财政部课题)、善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研究(199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张怀富,男,教授,1942年出生。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网常务理事,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计划学会副会长、武汉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为是社会保险基金运行与信息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1篇,出版专著2部。获奖成果共4项,其中省级3项,部级1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论文中国劳动力输出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年1期)、专著宏观经济发展分析与调控(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专著中日年薪制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等。马振杰,男,教授,1946年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28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4部,主持和参加省级科研课题4项,科研成果两度获省级奖励,代表性科研成果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成因和对策(湖北社会科学1999)、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中国地大出版社,1995年出版)、国有企业的产权配置与企业效率(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应引入劳动者个人产权(计划与市场)、谈国企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计划与市场)等.王长城,男,1961年出生,经济学硕士,国民经济学在读博士,副教授。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工资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公开出版著作1部(著者之一),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有:高校劳动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湖北省劳动学会97年优秀成果二等奖)、论企业自主分配的基本条件(中国劳动学会教学分会95年优秀成果一等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及其处理(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等。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城镇化与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国家计委“十五”规划课题)。(三)主要学术骨干刘恒庆 副教授 男,现年49岁,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会计学研究。袁和平 副教授 男,现年49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劳动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研究。刘俊霞 讲师 女,现年40岁,硕士,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保护、薪酬管理的研究。蒋文莉 副教授,女,现年34岁,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四、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本专业在学生培养上,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办好学生科研团体、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进行知识竞赛、加强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计算机均达到三级水平。60%的学生外语达到六级水平。同时,本学科点在人才培养上,还通过与国家、省、市的业务主管部门(如劳动部、财政部、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与大型企业集团(如武汉钢铁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派出专家、学生参与对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诸如工资、劳动组织、定员定额、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改革方案的设计、论证和咨询,参与对方的大型调研等形式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稳定的实践基地。本学科点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近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教师已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及相关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相关学术著作8部,承担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12项,且有多项获奖,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具体情况见表4、表5、表6、表7。表4 1995年以来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主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课题名称项目来源项 目起讫时间科研经费(万元)负责人人力资本营运及其法律保障研究(人科发19993号)人事部重点课题199920001.0陈全明教授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19998赵 曼教授大城市流动人口实证分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719981赵 曼教授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与人力资源开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820002.6陈浩副教授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研究(财人字1996137号)财政部“九五”科研规划课题199719991.5赵曼教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开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9719991.9朱巧琳副教授中日年薪制比较研究(财人字1996137号)财政部199619971.5张怀富教授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层与竞争福特基金公共政策项目2000-200212杨云彦教授Internal Migration and Labour Marke tDevelopmen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LUCE基金资助项目1997-19986杨云彦教授劳动力流动的户口、性别决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12 杨云彦教授湖北省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199719981.2赵 曼教授武汉市再就业工程研究(武宣19962号)武汉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619970.8赵 曼教授整体性人才开发研究湖北省人事厅项目199719981王长城副教授中国隐性就业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99619971.5曾繁华副教授企业人才开发研究湖北省人事厅项目199719981陈浩副教授劳动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鄂教高1995091号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9951996自筹陈全明教授人口城镇化与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国家计委项目199920001.0王长城副教授表5 1995年以来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统编教材序号著作名称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MBA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陈远敦陈全明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赵曼中国劳动出版社20013社会保障经济学赵曼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赵曼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5美国社会保障比较与借鉴赵曼武汉出版社19996社会保障理论探析与制度改革赵曼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7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王长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杨云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9中国人口迁移与长期发展战略杨云彦武汉出版社199410小企业员工管理蒋文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1社会主义劳动经济问题研究王长城红旗出版社199712宏观经济发展分析与调控张怀富王长城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13铁饭碗黑饭碗金饭碗曾繁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4隐性就业新论曾繁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5股份制与证券投资马振杰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16通用商业银行管理学马振杰武汉出版社1995表6 1995年以来完成的主要学术论文名 称作 者时 间出 版 单 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陈全明20007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企业裁员须慎行陈全明97.11中国改革论人力资本营运陈全明998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对提前退休现象的经济分析陈全明9811劳动月刊透视提前退休陈全明9812中国资产新闻报(理论版)我国人才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陈全明200011宏观经济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陈全明994国有资产研究医疗消费价格居高不下的症结与对策陈全明9810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陈全明96.4财政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优势、障碍、对策陈全明9912财政研究民工潮:溯源与求解陈全明95.5中南财经大学学报略论企业家的选拔机制张怀富983经济问题美国股市“泡沫”缘何胀而不破张怀富993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对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张怀富991计划与市场劳动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思考赵 曼93.1江汉论坛三项制度改革中若干问题论综赵 曼93.5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劳动力市场若干理论问题刍议赵 曼95.6理论月刊劳动科学教育体系初探赵 曼93.2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劳动力市场运行特征三种关系赵 曼94.4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流动人口现状、结构与特征分析赵 曼95.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大城市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研究赵 曼95.5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关于破产企业职工再就业赵 曼95.12中国劳动科学再就业工程与市场化目标赵 曼95.12.15经济日报美国如何对待失业难题赵 曼96.1改革与理论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三对矛盾赵 曼988理论月刊试论再就业的机会成本赵 曼96.17改革内参体制转轨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赵 曼95.11.14中国劳动报医疗保险需要“急诊”赵 曼95.23改革内参医疗保险费用缘何节节攀高赵 曼96.1中国劳动科学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赵 曼992中国改革道德风险规避与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创新赵 曼97.1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医疗保险制度配套改革刍议赵 曼93.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与困惑赵 曼94.3改革研究中日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赵 曼9810湖北人民出版社国有企业改革:减员增效、再就业、社会保障赵 曼9912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市社会保障改革20年赵 曼9911武汉出版社城市扶贫“四议”赵 曼96.4中国劳动科学中国人口迁移:多区域模型与实证分析杨云彦99.4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研究的分析与评价杨云彦99增刊人口研究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杨云彦99.5人口研究人地关系的新出路杨云彦99.1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再就业问题的定位与对策杨云彦98.4.25长江日报城市屋檐下的“外来人口”杨云彦97.4人口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杨云彦97.4中国社会科学城镇外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与管理对策杨云彦95.11.23长江日报建立现代人口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杨云彦95.6人口研究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杨云彦2000.5中国社会科学企业托管经营初探马振杰96.7 江汉论坛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成因与对策马振杰99.9咨询与决策国有企业的产权配置与企业效率马振杰99.4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市公司的独立审计马振杰99.6现代审计湖北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与对策马振杰99.5计划与市场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表现及控制对策马振杰99.9咨询与决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应引入劳动者个人产权马振杰99.8计划与市场谈加强对内部人的控制的审计马振杰99.9湖北审计 企业社会贡献评价问题探讨马振杰98.1湖北电大学刊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对策马振杰99.12经济评论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若干不同看法王长城20004计划与市场推动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王长城200012中国劳动劳动执法不严的立法原因及其补救王长城956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及其处理王长城20001中南财经大学学报隐性就业新说曾繁华96.5当代经济研究中国的隐性就业曾繁华96.6经济研究资料国际隐性就业比较与评价曾繁华96.8财政经济隐性就业: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曾繁华96.10经济学消息报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与人力资源开发陈 浩97.5人口学刊中国贫困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策略分析陈 浩99.6生态经济An Analysis on Popul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Impoverished Areas of China陈 浩Volume1,Issue12,June2000.Ecological Economy合理发展农村劳动力外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陈 浩98.5农业经济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系统陈 浩99.1中南财经大学学报中国土家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分析陈 浩99.1中国人口科学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陈 浩95.4南方人口中国人口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陈 浩96.3西北人口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陈 浩96.4人口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陈 浩96.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陈 浩96.5经济社会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陈 浩97.1农村技术经济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管理与农村发展陈 浩97.1农村经济与管理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业规模经营陈 浩97.5农村经济与科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蒋文莉2000年增刊经济地理部分人员下岗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蒋文莉988理论月刊合理开发利用企业科技人才的对策分析蒋文莉20005计划与市场处理好劳动力市场的两个关系蒋文莉20007计划与市场农村劳动力城就业困境与出路蒋文莉986人口与经济生态企业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措施蒋文莉200011生态经济职业教育乃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希望工程”朱巧琳97.5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表7 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国内对本学科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评价成 果 名 称作 者评价单位或评价人评价内容简介中国隐性就业问题研究曾繁华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1)光明日报于1997年6月27日专题报道,认为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园地,填补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空白,(2)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8月31日制作“隐性就业面面观”节目在经济半小时中播出武汉市劳动力市场研究赵 曼张怀富王长城长江日报1994年6月22日以“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为题进行专题采访报道武汉市医疗保险制度主体框架设计赵 曼武汉市社科联成果终审二等奖企业自主分配的基本条件王长城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分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民工潮;溯源与求解陈全明中国劳动期刊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劳动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思考赵 曼中国劳动学会建会十周年优秀成果二等奖居民个人收入公平分配的初步研究王长城中国劳动学会建会十周年优秀成果三等奖高校劳动科学课程设置与改革王长城湖北省劳动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劳务输出的问题与对策张怀富湖北省劳动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赵 曼中国劳动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人力资本营运及其法律保障研究陈全明人事部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人口迁移模型杨云彦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表8 转让或被采用的成果项 目 名 称项目完成人采 用 单 位采 用 时 间企业动态效益结构工资制度设计王长城武汉胃康集团19976企业补充养老方案设计赵 曼武汉胃康集团19976汉川钢绳厂劳动人事改革方案设计赵 曼湖北省经贸委199810武汉市流动人口实证分析赵 曼武汉市政府199812企业人力资源激励诊断意见王长城武汉香满楼奶业200012五、学科发展(一)建设目标力争在5年内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条件按现代化的要求配备齐全,在5-8年内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成我国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与研究基地,企事业单位的咨询中心,政府公共决策的智囊中心。(二)总体思路总体思路是:做好“四上六抓”。“四上”即教师上水平、科研上档次、学术上影响、教学上层次;“六抓”即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材建设,抓好科学研究,抓好学术交流,抓好横向联合,抓好社会服务,从各方面促使目标的达成。(三)主要内容1、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学科教育的品牌。质量是教育关键,也是学科点生长的生命。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要合理分工。要适当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比例,争取34年内实现博士、硕士和本科生1:3:6的比例发展。2、实现师资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全面更新与优化,实现教学、科研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国家级课题、学术专著、教材和论文,建成能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进行现代化教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多媒体实验室和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使本学科点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接近国际同类学科研究的前沿水平,力争成为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研究中心。(四)主要措施1、教学改革以教学手段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建立劳动科学实验室的基础上,使各个课程全面推进多媒体教学,力争全体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和应用多媒体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继续完善学科建设,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深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务方面的内容,形成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2、教材建设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丛书编委会,抓好教材建设。5年内拟编写七本专业主干教材: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比较、劳动经济学、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社会保障学、薪酬管理。3、师资培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水平。本学科点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5名,其中在读博士有2名,硕士有3名,要激励这3名硕士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其他教师则通过主动多承担教学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深造。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