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浙江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浙江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浙江版知识精讲.doc_第3页
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浙江版知识精讲.doc_第4页
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浙江版知识精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初三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浙江版浙江版 【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 二. 复习要点 1. 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 能根据要求准确地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3. 正确分析段、篇的结构和层次,理清记叙的线索和记叙的顺序。 4.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恰当概括层意、段意和全文的中心。 5. 能根据一般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分析主要的叙述和描写方法的作用。 6. 理解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及不同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一) 我是游览过许多奇山异水的,但我觉得天下的山水都不如云南的瑰丽神奇。特别是 那些藏在高原深处人未识的湖泊,更有一种令你玩味不够的魅力。江川县的星云湖和抚仙 湖,就是一对极富个性的奇湖。 从星云湖经玉带河进入抚仙湖,那水之清,景之美,传说之奇,令人顿生超然出尘 之感,不觉进入“乘美以游心”的诗画境界,消魂得都不知该如何称奇叫美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在红土高原上造化出了一对如此神奇的姐妹湖。那浣浣而行 的玉带河,就像星云和抚仙伸出的纤纤玉手,携手相依,是那么温馨,又是那么多情。我 掬起一捧奇清的湖水,似乎也捧起了一片蓝天白云,如痴如醉的感觉,不知是船行在天上, 还是蓝天落进了玉湖。 在美的历程中,我真正体验到了传说中的仙人伸手摘下一片星星白 云撒进湖里的神奇,也体验到了天宫神仙痴迷于美景,乐而忘归,幻化成抚仙石立于湖畔 的情态。 奇湖丽水,自有奇鱼生长出没,自有解不开的奇观展现。双湖虽然情同手足,亲如 姐妹,却有“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的自然传奇。玉带河的“蟠龙桥”下不远处, 有一怪石依岸立于水中,上刻有“界鱼石”三个醒目大字。星云湖独产的大头鱼和抚仙湖独 有的抗浪鱼、金线鱼,游到这里,都折头而返,从不越界。千百年来,星云湖没有捕到过 一条抗浪鱼和金线鱼,抚仙湖中也从未见过大头鱼的踪影。抚仙湖畔禄允村,青山下,碧 水旁,一架架水车咿呀有声,伴着渔民的歌声笑语,把一群群抗浪鱼车进鱼篓中。那车水 捕鱼之处,都有从山肚子里流出的泉水,形成了一个个天然的鱼洞。抗浪鱼喜欢到鱼洞里 产卵,每当鱼汛季节,渔民们便在鱼洞外安一架水车。戏浪的抗浪鱼,随着水车激起的浪 花,成群结队地游进只能进不能出的鱼篓。这奇特的捕鱼方式,给如诗如画的禄允村平添 了许多快乐。抚仙湖水深鱼奇大。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肥大的青鱼,一米多长,一百多公斤 重,堪称鱼王了。它是一位姓张的渔民钓起来的,如今存养在禄允村,吸引了不少游人。 这种大青鱼原产于长江,抚仙湖离长江千里之遥,没有水系与之相通。它大概也和抗浪鱼 一样,是天上的仙人从银河引来的吧。 奇湖奇事,让人浮想联翩。云南高原上的这对姐妹湖,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作家 诗人驰骋想象、科学家大显身手的神奇天地。 1. 第三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2. 根据文章,说明星云湖和抚仙湖得名的由来。 3. 第四段叙写了哪几个“奇观”?分别概括回答。 4. 第一段中说,星云湖和抚仙湖“是一对极富个性的奇湖” 。根据全文,分点简要写出 这对姐妹湖的“个性” 。 5. 最后一段中说,这对姐妹湖“也是科学家大显身手的神奇天地 ”。这句话是针对什么 现象说的? 答案答案 1.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奇清。 2. (星云湖因)传说神仙摘下星星白云撒进湖里(而得名) ;(抚仙湖因)传说神仙迷 恋美景,乐而忘归,化作抚仙石立于湖畔(而得名) 。 3. 奇观一:两湖游鱼不越界 奇观二:水车捕鱼方法奇 奇观三:鱼奇大且来历不明 4. 一河联结两湖,水清景美传说神奇,奇观多。 5. “两湖鱼儿不越界”和“原产长江的青鱼却在相隔千里、水系不通的抚仙湖捕得” 。 (二) 樟 树 赞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她 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 。 广东有一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 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大如轮,花红如血, 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 定的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 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这是两棵 。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 屈体爬行的,以叶作为伪装,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在那儿养儿育女,繁衍 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当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 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是,原来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 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香气永远保持,至死不 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这种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 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这是两棵 。 1. 第自然段中,最能体现英雄树特点的是哪一句?英雄树象征什么? 2. 从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看,第自然段意在说明樟树的什么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 樟树躯干不高 B. 樟树枝丫粗壮 C. 樟树枝丫繁密 D. 樟树荫凉特大 3. 第自然段说明樟树的第二个特点:不招虫。这段文章叙写的侧重点是什么?试概括 回答。 (不超过 l0 个字) 4. 第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什么?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简要回答。 (不超 过 15 个字) 5. 第自然段中各有一个空格。根据上下文,分别填入恰当的文字,使全篇文意承 接,结构严密。 (3 分) 6.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赞美樟树,意在讴歌宋庆龄的什么精神品质?用自己 的话简要回答。 (4 分) 答案答案 1. 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象征炫耀自 己,突出自我的人。 2. D 3. 樟树不招虫的原因(或“樟树本身有拒虫的香气” ) 4. 樟树拒虫的香气永不消失。 5. 段:樟树 段:荫凉特大的樟树 树荫大、不招虫的樟树 6. 造福人民;一身正气,坚贞不渝 (三) 在高高的书架下 人生是一次远航,起锚时的林林总总,那岸上的斑驳,那港湾的纷杂,深深烙进他 的心底,当他在漫无边际的海上漂浮,从心底荡起的思绪便来慰劳他的寂寞;当他在翻腾 咆哮的浪谷间争斗,从心底迸发的潜力便来支撑他的肌骨。 我的文化意识的萌动,好像是在南昌路两排高高的书架下,那是幢临街的小楼,底 层的客厅,大约 40 平方米不到,高却达 3 米。外公是读了一辈子书的文人,后半生供职文 史馆,藏书甚丰,客厅南北两面是门与窗,东西两堵整墙便悉数为高高的书架堵塞;墙角 落,重重叠叠垒着漆得乌黑的书籍,据大人说,那是藏史籍的。 小时候,过暑假,父母恩准,让我去外公家打扰几天。年少的小舅舅,比我大不了 几岁,不讲辈分,舅甥俩十分亲密,夜间便在客厅地上铺席而睡,那两堵书架便愈发高大, 在黑暗中如悬崖峭壁耸立在我身旁,令我敬畏。我不明白,外公何以能读那么多的书,那 时候,我还不懂“知识海洋”这样的词儿,在感觉上却完全接受了它。大人给几角零用钱, 去街上小书摊租来三国 水浒之类的连环画,待夜风将酷热一点点收去,我和小舅舅 睡在草席上,于天井蟋蟀的鸣唱中,一页页翻过去,竟生出妄想,总有一天,我也能把那 书架里厚本儿读尽了。 后来,或许是老人觉得孺子可教,或者是外公偏爱外孙,老先生给我讲过古文与诗 词格律,点拨过围棋要理,并将他用蝇头小楷写成的围棋图谱手稿送给我。可惜,上山下 乡前,我不知将那手稿搁哪儿了,现在已找不见。 我在人生的路上走得远远的,有时,觉得那两排高高的书架已遥不可及,恍若一梦。 在乡下点着小油灯啃干馒头,在海滩上赤脚挑担踩淤泥,我的眼前曾不时闪过那书架长长 的影子。我想,我怕没法走到它面前了。上海的家人在信中说,那客厅被街道生产组占了, 书架已被剖开做了长桌板凳,再接下去,一向开朗的外公也有病而逝。难道中国就不需要 读书人了么? 然而,化为桌凳的书架的魂儿,却落在我心中散不去。在乡下,只要寻得到书,我 仍如饥似渴地读。那时候,我精神生活的一大乐趣,便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哼几句五言、七 言的小诗,如犁田回归,哼出“夕阳西下红一线,水牛横跨悠悠还” ,不伦不类,不文不白, 自得其乐而已。至于后来慢慢学写起小说,怕也和始终不肯丢弃对书的爱好有关。 前年,我将对那两排高高的书架的眷恋之情写进了小说雪庐 之中。 1. 文中“人生是一次”至“他的心底”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 30 字) 2. “当他在漫无边际”至“肌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 30 字) 3. 第六段的段意是什么?(不超过 30 字) 4. 对作品理解有误的几项是: A. 人生之初所得的印象影响人的一生。 B. 从外公读书“我”感到了知识的广博。 C. “我”走在人生道路上,已渐渐地忘掉书架的影子。 D. 所谓“书架的魂儿” ,即指“我”幼年的读书生活。 E. “我”在乡下,对我国曾出现的“否定文文化,否定读书”现象的不满。 F. 文中描述了“我”爱好读书的由来。 答案答案 1. 在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最初获得的印象将深藏心中。 2. 人生之初得到的印象能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获得安慰和力量。 3. 我幼年产生的读书愿望一直留在心中,并鼓励“我”读书。 4. C D 【模拟试题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0 分钟) (一) 三父亲挑书 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 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 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 他,样子潇洒得要命。 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 滇东南就读。 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 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 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 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a)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 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 “这 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 “嗨!” 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 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 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 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 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 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 看着被书的重量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 星星。 (b)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 (c)我都会让他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 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 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第段有插叙 B. 文章在刻画父亲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 C. 文章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D. 文章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详写父亲挑书出发,略写挑书的路上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段中“样子潇洒得要命”并不是要赞美“我”的样子,而是为了衬托父亲。 B. 段中“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C. 段中“蹒跚”和“踉跄”在文中含义完全相同。 D. 第段中的破折号和第段中的两个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不一样。 3. 对文中加线句子(a)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B. 做人要有良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报效家乡父老 C. 做人不能随波逐流,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作敢为 D. 做人要图实惠,不虚荣,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4. 对文中加线句子(b)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星”是实写,在夜里,行人往往要借助星光走路 B. “星星”是虚写,全句表现“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 C. “星星”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指“我”在父亲的激励下,借星光走路 D. “像”是比喻句,表明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 “我”是本体, “星星”是喻体 5. 对文中加线句子(c)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个比喻句, “春风”比喻书, “种子”比喻渴求知识的心田 B. 这是个比喻句,用父亲挑书来比喻春风哺育种子 C. 这是个比喻句, “春风”比喻父亲挑过的书, “种子”比喻“我” D. 这句话表明在人生之路上, “我”要像春风一样跟父亲学习 6. 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概括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一位慈爱、勤劳,虽有点固执但善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民 B. 一位勤劳、善良,对生活有独特看法的农民 C. 一位慈爱、勤劳,遇事比较固执的农民 D. 一位勤劳、善良,没有远见但非常实在的农民 (二) 当爱成为习惯 丛中笑 父亲病逝,家里欠下一大笔债务。办完后事第三天,18 岁的我就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队 伍,在老乡的介绍下进了一家大型的汽车修理公司。带我的师傅姓史,50 多岁,他有两个 很特别的嗜好:一是没事就用指甲剪上的小锉刀锉指甲,二是爱替别人洗衣服。 两个月后我终于攒下一千元钱,给母亲汇完款后我突然想到应该给她写封信,于是就 利用午休时间在办公室随便找了一张包装纸写起来。也许是我太投入了,史师傅进来我都 不知道,直到他用手敲了敲桌子我才抬起头。他说:“你明明在这里干着又脏又累的活。 为什么说你的工作很轻松?”我红着脸说我不想让母亲为我担心。 师傅点了点头说:“游子在外,报喜不报忧,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用这么脏的 一张纸给母亲写信,她会相信你的工作轻松吗?” 史师傅看着窗外,缓缓地说:“我很小就没了父亲,20 岁那年母亲得了偏瘫,我四处 求医问药,最后这个城市的一个老中医告诉我,坚持做按摩治疗,有 1的康复可能。于 是我就带着母亲来到了这里,我在这家公司找了一份活干。在这里拿到第一笔薪水那天我 买了好多母亲喜欢吃的食品带回家,在我递上给她削好的苹果时,她拉住我的手说:给 妈妈说实话,你到底做的什么工作?你不要累坏自己啊!我说:我在办公室工作啊,很 轻松。 母亲生气地说:孩子,你的手这么黑而且指甲缝里全是黑乎乎的机油,你干的活 肯定又脏又累,你骗不了妈妈的. 你再也不要花那些冤枉钱了,我的腿治不好的。 说完母 亲就落下泪来,她还说我要是不辞去现在的工作,她就绝食!” “一时间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母亲,借故给她洗衣服从屋子里逃了出来,等我洗好衣服 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我的手是那么白,顿时我就有了主意,马上给母亲说我决定辞去现在的 工作,母亲笑了。其实第二天我还是来这里干修车的活,只是下班后我先剪短、锉平了自 己的指甲,然后又把同事的工作服洗了才回家,因为洗的衣服越多手越白。母亲检查我的 手时一点都没有发觉。为了拿到相对多一些的薪水给母亲治病,我一直在这家效益不错的 公司呆到现在。 ” 史师傅说完从他抽屉拿了一沓信笺纸给我,最后,我在那洁白的纸上写下了:“亲爱 的妈妈,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工作也很轻松” (读者2004 年第 3 期) 7. “我”为什么会突然有了给母亲写信的念头? 8. 史师傅的母亲说完话之后“就落下泪来” ,请根据第四段分析一下她流泪的两个原因。 9. 史师傅借故从屋子里“逃”了出来,请分析“逃”字所揭示的人物的心理。 10. 我们从小就知道撒谎是不对的,但文中的两个人都对自己的母亲撒了谎。你对他们 这么做有什么看法? 11. 读了全文,你对题目“当爱成为习惯”有什么理解? (1) “爱”在文中指的是: (2) “爱成为习惯”的意思是: (三) 饺子与绵梨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在这儿读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市 区,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优越。 这天,来叩门的是一个女学生,她目光低垂,衣着朴素。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 裤褂上都打了补丁,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她父亲。 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八十多 里以外的家来学校看看读高中的女儿。 “顺便来瞅瞅老师。 ”父亲说, “农村没什么好东西带, 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来,让老师尝尝鲜。 ”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颤抖抖地往外掏。 丈夫正欲阻止,被我用眼色拦住了。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 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十几个鸡蛋放在茶几上,圆滚新鲜,煞是好看。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 俩一脸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尊严才“震慑”住。吃饺子时,父女俩依然拘束,但 很高兴,我也是少有的开心。等到父女俩下午要走时,我已把鸡蛋放在了柜橱里。 送出门去,我问女学生:“你的生活能维持吗?”她点点头。我又对她说:“也许你家现 在不富裕,但记住,贫困的仅仅是生活,而不是你。没有人有权利嘲笑你!” 送走女学生和她的父亲,回屋,丈夫一脸诧异。他惊奇一贯铁面无私、从来都把送礼 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因十几个鸡蛋而折腰?为什么一贯不喜喧闹应酬的我非破例要留父女俩 吃饺子? 望着丈夫不解的眼神,我微微一笑,开始讲述二十年前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在我十岁那年夏天,父亲要给外地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天黑了,我跟在父亲身后,深 一脚浅一脚地去十里以外的小镇邮电局。我肩上背的布兜里装着刚从我家后院里梨树上摘 下来的七个大绵梨。说不定小妹为这七个绵梨正在家里哭鼻子呢。这棵梨树长了三年,今 年第一次结了七个果。小妹每天浇水,盼着梨大。但今天晚上,被父亲全摘下来了。小妹 急得直跺脚,父亲大吼:“拿它去办事呢!” 邮局早已下班。管电话的是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让我喊他姨爷。进屋时,他们 一家正在吃饭,父亲说明来意,姨爷“嗯”了一声,没动。我和父亲站在靠门边的地方,破 旧的衣服在灯光下分外寒酸。一直等到姨爷吃完饭,抠完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 在这儿等着,我去看看打不打得通。 ”五分钟之后,姨爷回来了,说:“打通了,也讲明白了, 电话费九毛五。 ”父亲赶快从裤兜里掏钱。姨爷说:“放那儿吧。 ”我看见一张五角、两张两角 的纸币和一枚五分的硬币从父亲的手里躺在了桌子上。 父亲又让我赶快拿绵梨。不料,姨爷一只手一摆,大声说:“不,不要!家里多的是, 你们去猪圈瞧瞧,猪都吃不完!” 回来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兜哭了一路。仅仅因为我们贫穷,血缘和亲 情也淡了;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好像就没有一点自尊。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那刺眼的九角五分钱和姨爷摆手的动作一直深藏在我心里。它 像一根软鞭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灵。虽然它会激励我上进,但随着岁月的增长,创伤却越来 越深,以至于因为它我整个童年的记忆都涩而苦。 当我讲完这番话,丈夫一脸释然。我想他能明白。是的,我喜欢今天来的那个女同学, 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我不会做姨爷那样的手势,给一个女孩子的记忆留下灰 色的印疤。我相信,我今天的饺子对女孩子的作用决不亚于姨爷那一摆手的动作对我的影 响。因为无论何时何地爱心的力量总比伤害的力量大得多。 可爱的女孩子,多年以后,希望你能甜蜜地回忆起这顿饺子和那个用心良苦的女人。 (原载小品文大观 ,作者:苁蓉,有改动) 12. 与人交往,我们的语言和行动会对他人有一定的暗示作用,试说明作者接受鸡蛋的 行为对学生父女俩会产生什么样的暗示?留他们吃饺子,又会对他俩产生什么样的暗示?请 从“我”的角度写出暗示的内容。 13.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当我讲完这番话,丈夫一脸释然。 ”试从结构上分析这句话 的作用。 14. 根据文章内容,仿照下面的例句形式,分别以“饺子”和“绵梨”为对象,各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