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案 语文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案 语文版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黔之驴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重点、难点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 朗读课文,正字音。qin ho b yn hi dn sh xi 黔 好事者 蔽 慭 慭然 大 骇 远 遁 噬 狎 ling hn 跳 踉 大 阚 2.注意并掌握字的意思。船载以入 ( 用船 )驴不胜怒,蹄之( 踢 ) 以为 神 ( 把当作 )( 神奇的东西 )稍出进之( 渐渐地 ) 至则无用( 却 )慭慭然 ( 小心谨慎的样子 )乃去( 离开 )虎大骇,远遁 ( 逃走 )以为且噬己也( 将要 ) ( 咬 )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 ) ( 似的 )蔽林间窥之( 隐藏 ) ( 偷看 )技止此耳( 罢了)虎因喜( 因此 )因跳踉大阚( 于是 )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课文分析。1. 课文对驴进行了哪些描写? 明确:体态、声音、动作,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2. 课文对虎进行了哪些描写?3. 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又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明确: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制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4. 分析驴的形象特点。明确:无能无用,盲目自大,得意忘形,最终没有逃脱灭亡的下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5. 理解本文的寓意。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A. 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际无能的外强中干的人。B.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积累本文成语。1.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2. 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3. 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写作特色。 1. 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的形象。 2. 细腻的刻画,精彩的描写。课堂小结一、作家作品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上成就极高。他的山水记,脍炙人口,成就更高!这里谈的永州八记,即其山水记的代表作。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这些诗文名篇。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黔之驴是他被贬为永州刺史后所作。是著名讽刺小品三戒(另有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事态。四.目标检测1.黔之驴选自,作者_ _,字_,_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相对的文体。唐朝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蔽林间窥之()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蹄之()2.翻译下列句子。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译: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译: 驴不胜怒,蹄之。译: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4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答: 5.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答: 22.陋室铭 教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陋室铭学习目标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3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重点、难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 朗读课文,正字音。lu xn ti hng r tio d g sh陋 室 馨 苔 痕 鸿 儒 调 素琴 案 牍 诸 葛 西 蜀 2、掌握重点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著名、出名。在:在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一、翻译课文。二、理解课文内容。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以山水类比起兴,引入正题, 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三、 分析第一部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类比、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三、分析第二部分 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四、分析第三部分1、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暗示他们居住的陋室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2、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时“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题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堂,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五、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课堂小结1. 作家作品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2.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革新,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3. 关于“铭”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作用: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四.目标检测一填空。陋室铭的作者是_ _,字_ ,是_ _朝人。 二解释句子中加括号字的意思。 1(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2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 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四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 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的愿望和_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的写法。 23.爱莲说 教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爱莲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学常识,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增强古文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理解、质疑讨论、归纳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理解并背诵课文。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课文分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课堂小结一、作家作品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四.目标检测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可爱者甚蕃 ( ) 亭亭净植( ) 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之” 水陆草木之花 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无丝竹之乱耳之: 何陋之有 之: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的品质 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 、 _ 24.口技 教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口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重点、难点: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屏障( )2.呓语( )3.齁声( )4.曳屋许许声(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2、 施八尺屏障(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5、众宾团坐( )6、夫叱大儿声( )7、宾客意少舒 ( ) 8、虽人有百手( )9、妇抚儿乳( )10、奋袖出臂(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课文分析。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满坐宾客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几欲先走。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4、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翻译下列句子: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课堂小结作者清代林嗣环,选自虞初新志,该书的编者是清代的张潮,口技从文体角度研读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这“一文兼二体”之作是不多见的。四.目标检测1.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 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小心哟!)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课文依次描写了_、_和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字。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_诗词五首 教 学 案 主备人 复核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课 题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重点、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3提示重点词句。(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4指导背诵。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