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4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影响因素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中文摘要 高技能人才是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 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的技能型高级 人才。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 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机 械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 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现有的技能人才教育与培训难以促成机械类高技 能人才的迅速成长。 高技能人才问题涉及到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和保障等七个 环节的诸多问题,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问题是其中“培养”环节的一个 重要问题。本研究试图在正确理解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研究特别 是实证研究的成果,结合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的特点,对影响机 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进行比较全面、合理的归类和深入分析,以 期为人们进行机械类和其他类型高技能人才技能的培养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理论依据,并对相 关研究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 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归类研究,该部分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阐明了本研 究所得出的结论,并结合技能教学实践给出了一些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个:一是对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 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类研究,二是提出了合作式操作技能学习模式,三是提出了 “互动技能”模型和“反思技能”模型。 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如下: (1)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有学习条件、学习模式和学 习策略。 (2)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学习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 件两类,内部条件包括生理成熟水平、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知识经验与理论以 及动机,外部条件包括讲解与示范、反馈。 (3)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学习模式是指合作式操作技能学 习模式。 iv (4)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学习策略有练习和反思两种。 关键词:关键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影响因素 v abstract the highly skilled persons refer to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that have good occupational ethics, essential theory knowledge, abundant experience, good operation ability and certai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an solve problems in production practice. they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our personnel, the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i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power,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t present, machinery class highly skilled persons serious short, it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guid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skilled personnel available hard to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of machinery class high skilled persons. skilled personnel issues related to many problems in seven areas, such as training, selection, evaluation, use, incentive, exchanges and protection, the problem of “operation skills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raining.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classify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reasonably and analyze them thoroughly, basing correct understand of the concept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specially the positiv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course of machinery class highly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who training or studying the machinery class or other classes highly skilled persons. this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ory basis of the research, and has carried on the narration and review to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has made a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ab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ing of machinery class high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using literature methodology; this part is the main body part of this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has expounde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unified the skill teaching practice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this research has three innovations: firstly, it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ab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ing of machinery class vi high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secondly, it has proposed a cooperation type operation skill study pattern; thirdly, it has proposed an “interaction-skill” pattern and a “reconsidering-skill” pattern. this research obtains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machinery class highly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include study condition, study pattern and study strategy; secondly, the conditions that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machinery class highly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study split to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internal conditions include physiological mature level, intelligence leve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and theory, and motivation, external conditions include explan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nd feedback; thirdly, the pattern that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machinery class highly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study is cooperation type operation skill study pattern; fourthly, the strategies that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machinery class highly skilled persons operation skills study include practice and reconsidering. key words: machinery class, highly skilled person, operation skill, influence factor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签字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签字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签字日期:签字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引 言 在 2002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技术娴熟、手艺 高超的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此后,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制造业技 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 程”,各地也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技能振兴行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得到了 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已成为“严重影响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在 200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 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问题进一步升温,再度成为 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2006 年 3 月出台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也指出, 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问题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人才工作的重点问 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高技能人才问题涉及到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和保障等七个环节的诸 多问题,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问题是其中“培养”环节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 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 技能的培养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以为其他类型高技能人才动作技能的培养和研究 提供一定的参考。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的意义、理论依据与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的意义、理论依据与内容 1.1 研究的意义1.1 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推动工业化发展,机械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极为 重要的经济支撑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机 械制造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 然而,我国机械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从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2001年 对机械行业1104个企业、113万职工的调查情况看 1,技能人才数量为11.25万人,占机械 工业从业人员的10.8%,占技术工人的22.8%,其中高级技师1495人,占0.3%,技师18141 人,占3.4%,高级技工102863人,占19.1%。从年龄结构看,平均年龄为42.1岁,其中高 级技师平均年龄为48.9岁,50岁以上的占了将近一半;技师平均年龄45.6岁,50岁以上的 占三分之一;高级技工平均年龄41.3岁,且40岁以下的仅占42.5%。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力 量薄弱、数量少、后继乏人的矛盾十分突出。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报道 2:南京市 每年高级技工的需要量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培养能力只有1万多人。目前,南京56.2万 名职业技术人才中,高级技工仅占7%。即使在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上海,高级技工占技 工总数的比例也只有6.2%,与发达国家高达30%到40%的比例相去甚远,而且相当一大批即 将退休。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如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制造业技能型 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等等,使得机械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十分迅猛,机械类高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据报道,高级技工 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性奇缺人才之一。例如,在东部地区制造业大省浙江, 机械设备装配工供需缺口为17,焊工供需缺口为18,数控铣工供需缺口高达121 3。 即使在装备制造业的基地沈阳市,缺口最大的10个岗位中技工就占了7席这种情况在 全国具有普遍性。据初步统计,我国各类制造业中,仅数控加工人才缺口就超过了60万人, 而且需求日益增加。据测算,到“十一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 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到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 需求将翻一番机械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 45。 针对我国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极其缺乏的现状,对机械类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形成进行研 究,找出影响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及其对操作技能形成影响的规律,并用以指 导机械类和其他类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从而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发挥他们在经济 建设中的作用,这对于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提升制造业水平和促进国家经济发 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对已有的关于技能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大多只对影响技能形成的 部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未对影响技能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归类研究,这不 利于人们深入认识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地指导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虽然有个 别研究对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归类探讨,但归纳得并不全面,而且也不很合理。因 此,本研究试图在正确理解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的成 果,结合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特点,对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 的因素进行比较全面、合理的归类和深入分析,这可以为人们进行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技能 形成问题研究和培养模式研究等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可以为人们进行其他类型高技能人才 技能形成问题研究和培养模式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借鉴,有助于高技能人才研究工作更加全 面深入地展开,从而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1.2.1 技能形成的理论 6p260-267 对于动作技能是如何形成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行为派 的理论解释和认知派的理论解释。 行为派的理论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基础上。巴甫洛夫认为,动作技能是先行动作通 过条件反射,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而变成后继动作的信号来实现的。苏联学者加加耶娃提 出了动力定型的联结理论。该理论认为,动作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 由初步掌握到成为熟练技巧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到繁不断练习、不断完善的过程。斯金纳 和赫尔则用刺激反应来解释人的行为,特别重视用强化概念来说明有机体的塑造、保 持和矫正,他们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形成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系统。 认知派的理论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成分的参与。支 持该派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学习者必须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 的知识、性质、功用,回忆过去学习过的,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动作行为,预期与假设解决 问题所需要的反应和动作范式,形成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把自己的反应与示范者的标准 反应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误差,采取对策监控、调节自己的反应。动作水平越高,越需要 学习者有较高水平的认知。 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 动化阶段。在认知阶段,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从标志 每一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中,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同时也做一些初步的尝试,以发 现任务的组成动作是如何构成的。在联系形成阶段,练习者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 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但是各个动作结合得不紧密。自动化阶段是技能形成的最后 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练习 者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动作,能自动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几乎不需要有意识的控制。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所谓熟练操作是指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 准确、 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能利用细微线索;动作反馈作用加强;形成运动程 序的记忆图式;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动作技能一经形成,就不易遗忘。动作技能的保持比知识的保持更牢固,越是复杂的 动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长。与知识的学习一样,动作技能的学习也存在着迁移现象。从 不同的角度划分,动作技能的迁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迁移的性质及其作用来划分, 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动作的特点及 其关系来划分,有双侧性迁移、语言动作的迁移和动作动作的迁移。 1.2.2 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 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7p1。 它是一种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 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8。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 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综合来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9p69-71: 互动观。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不再 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目标观。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由于它强调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 动,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它较之传统的教学理 论更具情感色彩。当然,合作学习在突出达成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其 他各类教学目标的达成。 师生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 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 得到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 导参与”的关系。 形式观。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强调以集体 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学 习的活动小组应为异质学习小组,其分组策略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9p71。所谓“组 内异质”是指每个小组要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且相互之间存在 一定互补性的成员组成,其中既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但大部分为中等生。所谓“组间同 质”是指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侧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情境观。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竞争性情境、个体性情境和合 作性情境三种,“合作学习是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 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 同时,合作学习还认为,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和单干,在适合 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 10。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 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 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评价观。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 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 的依据,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公平比较其贡献。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发展理论、精制理论和接触理论, 各种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虽然彼此各有侧重,但并不相互矛盾。 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考夫卡(k kafka) 最先提出理论的雏形。考夫卡的同事勒温(k lewin)对其观点进行了阐发 11。勒温的弟 子道奇(m deutsch)进一步从目标结构角度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界定了合作的目 标结构、竞争的目标结构和个人的目标结构等三种目标结构 12。道奇的弟子约翰逊兄弟将 这一理论进行统整与拓展,形成了社会互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 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消极互赖(竞争)产生对抗性互动, 群体成员会彼此不鼓励学业上的努力,甚至相互阻碍;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 此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 选择理论。选择理论的创立者哥拉斯(w glasser)认为,青少年有归属(友谊)、影响 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等四种需要值得关注。他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习成绩 方面,而在培养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 13。选择理论 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 问题), 而是“不愿意学” (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 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 s vygotsky)认为, 儿童的 “最近发展区” 是指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 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14。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 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 高级的行为。 精制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 15。精制的最有效方式 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表明,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 者均能从中受益。 接触理论。接触理论着眼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其代表人物阿尔波特(p allport) 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他还强调,单纯机械的接触,尚不能形 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 16。 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要素不可缺少 17:积极互赖。要求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学习负 责,而且要为本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 面的交流,相互促进彼此学习成绩的提高。个人责任。每个成员必须承担一定学习任务, 并完成所分配的任务。社交技能。教师教会学生一些社交技能,以进行高质量合作。 小组自评。小组定期评价共同活动情况,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1.2.3 师生互动的理论 互动(interaction)也叫相互作用、交互作用,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中 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界定(张春兴,1989; 教育大词典编委会,1990; 章人英,1992)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互动一词的基本含义为:两个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行动、 行为。就此而言,互动与心理学中的“交往”一词有共通之处。但是,交往侧重于甲乙之 间交流的形式、过程,不关注交流的结果;而互动强调的是甲乙之间通过交往达到的彼此 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 18p19-21。互动既离不开交往,又不限于交往,它 包括交往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在意互动和交往之间的差别,习惯 于称互动为交往。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9。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 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 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它表现为一 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 20。 互动有许多种类 18p20。它可以是言语型互动或非言语型互动,可以是正式的、有组织 的互动或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可以是发生在初级群体中的偏向情感型的互动或是发 生在次级群体中的偏向事务型的互动,还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或是借助于各种中 介手段的间接互动。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互动,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在人与人之间发生、 进行的。 所谓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行动、行为,它是“师生双方特征结合的 产物”或“交往的结果” 21。它的本质特点反映在理解性、形成性和反思性上22p27-28。 理解性。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所进行的。在 这个过程中,互动双方对对方及其语言符号的理解或诠释,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只 有当二者取得共同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原本目的。理解性是师生互动 的首要特点。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 形成性。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之 中。在互动过程中,双方都在借助同对方的交往不断地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所以,教育活动既是教师教育风格和成就形成的过程,又是学生学问和个性形成的过程, 师生互动是一种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互动。 反思性。塑造自我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化和图式化的过程,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 力。就教育过程的实质来看,它又是伴着经常不断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来推进的。师生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和加工,控制着自我多方面的发展,最后 形成自我同一性。这恰恰反映了其内在的反思特点。教育过程始终伴随着反思的存在,师 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推演过程。 师生互动是融知识传输、操作训练和组织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 师善于施教、 精于指导和适当监控, 同时亦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 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 22p29。 我国教育社会学家吴康宁在英国学者布莱克莱吉 (d blackledge) 的设计基础上提出了 师生互动的模式 23p289-294。在这个模式中,师生互动包括四个过程,即:教师对互动情境的 界定过程;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在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中,教师以其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和教育观等一般 观念及认识与期待为参照系而对互动情境加以界定,做出自己的互动行为选择,并构建特 定的互动系统(包括互动的规范、内容及方式等),以控制学生的互动行为。 在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和学习观 等一般观念及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对互动情境加以界定,做出相应的互动行为选择,并形 成自己所实际认可的一套互动系统。学生认可的互动系统与教师规定的互动系统之间可能 是相互和谐的关系,也可能是部分重合的关系,还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探索并使用诸多的策略,如磋商、亲善、 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为等,以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互动系统。 在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中,教师将对学生针对自己规定的互动系统及相应行为所做 反应不断进行解释,逐渐形成对学生的新的经验认识,从而有可能修正自己对学生的期待 或要求。同理,学生也在对教师针对自己表露的互动系统及相应行为所作反应不断进行解 释,逐渐发展自己对教师的新的经验性认识,从而也可能修正自己对教师的期待或需求。 1.3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内容 技能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很多普通心理学和教育 心理学教材中都对技能形成问题特别是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也 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对此进行了论述。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都未对影响技 能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归类研究,这不利于人们深入认识技能形成的影响因 素,不能有效地指导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虽然有个别研究对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 归类探讨,但归纳得并不全面,而且也不很合理。因此,本研究试图依据已有研究特别是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实证研究的成果,结合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的特点,对影响机械类高技能 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进行比较全面、合理的归类和深入探讨。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两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理论 依据,并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对影 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归类研究。本部分包括三、四、五三章。 第三章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了生理成熟水平、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知识经 验与理论、动机、讲解与示范、反馈等学习条件对操作技能形成的影响。第四章结合已有 实证研究的成果和合作学习的理论提出了合作式操作技能学习模式,并阐述了其内涵及对 操作技能形成的影响。第五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并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了 练习和反思两种学习策略对操作技能形成的影响。第三部分只包括第六章一章,为研究结 论与建议。该章阐明了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结合技能教学实践给出了一些建议。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高技能人才”问题是近些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强烈的社会影响引起了研究者们极 大的研究兴趣,他们针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特征、现状、培养方法、评价标准以及激励 和保障措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将在正确理解高技能人才概念的 基础上探讨影响机械类高技能人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因此主要关注关于高技能人才概 念的研究和关于技能形成的研究。 2.1 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研究 2.1 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研究 2.1.1 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发展轨迹 “高技能人才”是近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但是高技能人才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产 物。有研究者(李宗尧等 24p10-13,2001;何应林、宋兴川25,2005)对高技能人才产生至 今其概念的发展轨迹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描绘。 2.1.1.1 农业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由于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手工业作坊者、 个体手工业者和个体服务人员, 这是农业社会的第一批技能工作者,人们称之为“艺人”、“匠人”或“师傅”。随着手 工业和社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中间涌现出许多技能远远高出一般水平的人,人们 称之为“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泛指手艺精湛的技能人才,他们不仅通晓某一行当(工 种)的全部操作技术,而且能做出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或绝招。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文 化、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佗、鲁班、黄道婆等人就是这样的“能工巧匠”,就 是中国农业社会时期的高技能人才。 2.1.1.2 工业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中世纪工厂制度出现以来,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更趋专业化和职业化。最初,人们把这 类人叫做“师傅”。在大工业出现之后,“师傅”不仅要带徒弟,还要负责管理工作,它 在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的称谓有“技手”、“技佐”、“技士”、“技正”和“匠首”,在 日本的称谓有“技术士”和“技能士”,在中国台湾及美国的称谓有 “工艺师”和“技术 师”。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工业部门将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称为高技能人才, 在餐饮系列将职级为特级和一、二、三级的人称为高技能人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 国大陆出现的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有: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人才、技术能手、技能大 师、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 “双高”技能人才、“双高型”技能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高级蓝领、灰领、应用型白领和银领等。其中,“高技 能的人才” 概念出现得较早,“高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 两个概念使用得较多, 而“灰领” 和“银领”是高技能人才概念的最新发展,显示出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趋势 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态度变化。 2.1.1.3 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如今,部分发达国家已逐渐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而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向其靠近。知 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 业高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产业,它迫使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这样的背 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有人提出了“知识工人”的 概念,认为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快速获得信息和加速处理信息的技能和能力、从而保证企业 高效运转的工人就是“知识工人” 24p13,就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而在发展中的 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高技能人才也有了一个新的称谓灰领,这个 概念的出现代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发展的一种潮流,也代表了世界 性职业变动的一种潮流 26。 2.1.2 相关资料中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阐述 2.1.2.1 辞书中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阐述 笔者查阅了大量权威辞书,均未发现“高技能人才”这一词条。为了深入理解该概念, 遂将其分解为“高” 、 “技能”和“人才”三个部分,试图在分别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从而得到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大致理解。 辞海(1979)中关于这三个部分的相关 解释如下 27:高, “等级在上的” , “超过一般标准或程度” ;技能, “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 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 , “技能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和发展” ;人才, “有才识学问的人” , “德才兼备的人” 。因此, “高技能人才”概念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所 谓高技能人才,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活动方面超过一般水平的、有才识学问 的德才兼备的人。 2.1.2.2 心理学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阐述 高技能人才无疑是一种人才,但它又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才不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 “技能”二字上。在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2003)中,关于“技能”的阐述为 28: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个体 经验。它按照活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两种。操作技能 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其运动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 (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 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 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技能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熟练的技能是与各种变化了的情境 相适应的技能。当情境出现变化时,技能熟练的人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动作,使技能 的发挥不受某种固定的动作模式的限制。而技能的灵活性是长期学习和练习的结果。由此 可见,高技能人才是指通过长期学习和练习,掌握了熟练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够灵 活操作各种物体和观念的人才。 2.1.2.3 相关研究论文和著作中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阐述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各刊创刊至 1993 年)中以“高技能人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仅命中 1 条题为天津、大连试行中药行业高级技师评聘工作的简讯,其中提到了“高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1 技能的人才”概念,指的是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选拔和培养的各种技术人才。而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5 年 1)中以“高技能人才”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模糊检索和 精确检索,分别命中 10199 篇和 1031 篇。在精确检索所得的论文中,仅有一小部分对高 技能人才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有:高技能人才、应用技能型 高级人才、“双高型”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灰领和银领等。 “高技能人才”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少数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具体阐 述。高必道(1995)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技术精湛的劳动者,具体说来就是指高级技术工人 和技师,他们属于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其职责是直接动手操作 29。丁大建(2004)认为, 高技能人才是指生产和服务企业中,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 高的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他们在工作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既要具有较高的知识 层次和创新能力,又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30。有人(中国高等教育杂志评论员,2004)认 为,高技能人才是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1。这些阐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 道出了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方名山(2000)提出了“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这一概念,它是指商业第一线需要的技 能型高级人才,是商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32。范文衷(2001)提出了“双高型技能人才” 的概念,指的是既有高等文化专业理论又有高级工操作技能的双高型技能人才,这种人才 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特色 33。王建强和杨欣鸿(2001)提出了“高素质技能人 才”的概念, 指的是具备高等专业知识、 能熟练操作先进生产设备的技能人才 34。 “灰领” 这个概念较早见于王步贵的21世纪的团队文化 35一文,指的是在决定经营思想、研究 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