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论文)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pdf_第1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pdf_第2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pdf_第3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pdf_第4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s s e s s m e n ta n dt h i n k i n go f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o ft h eh i d d e n t o r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ip o l l u t i o niol b y y a n gl i s h a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i np a r t i a l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o fs c i e n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t h e g r a d u a t es c h o o l o f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y u a nx i n g z h o n g n o v e m b e r , 2 0 1 0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督而畛 日期:) ,。年。月h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聿黼吻日期:h 1 口年u 月k 日 翩戤:方叶 醐:驯睥f ,舭瑁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 ;目蕾目;= ;= ;= ;i ;= 目i i r r 7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e n h a n c e m e n to ft h et r e n d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a n d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i m p a c t so fg r o w i n gp o p u l m i o no f h u m a nb e i n g st h en e w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i s s u e s a r ee m e r g i n gc o n s t a n t l y h e n c e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b a l a n c eh a sb e e nb r o k e n t h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o c c u r r e df r e q u e n t l y a n dt h e e p i d e m i cc a u s e db 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p r o p a g a t e dn o wa n dt h e n i ti s r e s u l t e d t h a ti n f r i n g e m e n tc a s e sc a u s e db 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c o n t i n u et oo c c u ra n di t h a s a r o u s e dw i d ea t t e n t i o na n dv i g i l a n c ef r o mt h ep u b l i c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o i n to f v i e wo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l a w , t h eo b j e c t i v e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 f a c to fd a m a g ei sn o to n l yt h eb a s eo fo c c u r r e n c eo fl e g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o r t d a m a g e sa n dt h er e l a t i v ec o m p e n s a t i o nb u ta l s ot h ep r e c o n d i t i o no fc o m p o s i n gt h e t o r t t h ed a m a g e sc a u s e db yc o m m o nt o r tu s u a l l yl e a dt od i r e c th a r m t ot h ep e o p l et h e m s e l v e s a n dt h e i ro w np r o p e r t yo n l y i t sp r o c e s si sd i r e c t i v e ,o b v i o u sa n ds i m p l e h o w e v e rt h e p r o c e s so ft h ed a m a g e sc a u s e db yi m p a c t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c a l lb ee v e nm o r e c o m p l e x t h i sp r o c e s sc a nb es u m m a r i z e da s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p o l l u t a n t sa ts o u r c e e m i s s i o no fh a r m f u lp o l l u t a n t s h a r m f u lp o l l u t a n t sc o m ei n t ot h em e d i u m ( s u c ha sa i r , w a t e r , s o i l ,e t c ) - - - h a r m f u lp o l l u t a n t se n t e ri n t ot h ef i e l do f t h ev i c t i m t h ed a m a g eo c c u r a tl a s t f r o mt h ea b o v ei tc a nb es e e nt h a tt h ed a m a g ec a u s e db 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 d o e s n ,td i r e c t l yi m p a c tt h ep e r s o na n dh i so rh e rp r o p e r t yb u ti sc o m p l e t e da f t e ra s e r i e so f c o m p l e xl a t e n tp e r s i s t e n tp r o c e s s e s a l t h o u g hi t i sc e r t a i n l yh a r dt oi d e n t i f yt h ed a m a g e , t h eu l t i m a t eh a r me x i s t si n d e e do b je c t i v e l y t h ea u t h o rp u t sf o r w a r dai n q u i r yh e r e :w h e n h a r m f u lp o l l u t a n t sf o r ma tp o l l u t i o ns o u r c e sa n dc o m ei n t ot h ef i e l do ft h ev i c t i m ,i th a s d e s t r o y e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h eo rs h e1 i v ei nb u ti td o e s n tc a u s ed a m a g et ot h ep e r s o n a n d h i so rh e rp r o p e r t yw h i c hr e g a r d e da sh i d d e nd a m a g es t a t e ,s h o u l dt h ep r o d u c e ro ft h e d a m a g eb e a r 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l e g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t h ea u t h o r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e p to fh i d d e nt o r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 , p r e s e n t si t sm a i nf o r m sa n dm a j o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 ne x p l a i n s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u so f i u s t i c e 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l a w m a k i n ga n dt h ej u d i c i a lo b s t a c l ei s a l s om e n t i o n e da n dt h e s i t u a t i o nt h a tm a n yv i c t i m sc a n to b t a i ns a f e g u a r do fl a wi sp o i n t e do u tw h i c hc a u s et h e c o n n i v a n c eo fi r r e g u l a r i t ya n dc r i m ea g a i n s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l a wa n de v e nr e s u l t si nt h e p e r s i s t e n t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i s s u e o nt h ea c c o r d a n c et ol e g a lp r i n c i p l e o f f a i r n e s sa n d i u s t i c ei ti st h o u g h tb yt h ea u t h o r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a tt h ec o n d i t i o ns h o u l db ei n c l u d e di nt h es c o p eo fj u d i c i a lg u a r a n t e e s i n i i 一一一。一 一 t h ee n dt h ea u t h o rm a k e st h el e g i s l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o n 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 o ft h ee s s e n t i a le l e m e n t so fc i v i ll i a b i l i t i e so ft h eh i d d e nt o r to f e n v i r o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 。 t h et r a c i n ga f t e ri t sc r i m i n a ll i a b i l i t y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 j u d i c i a la l m s g i v i n g b e c a u s et h eh i d d e nt o r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i sc o n c e r n e d w i t hm a n yi s s u e sl i k e c i v i ll a w , c r i m i n a ll a w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l a wa n ds oo n ,i ti st h ei n t e r c r o s sa | - e ao f t h e s el a w s a n di tl sav e r ys y s t e m a t i cl a wi s s u e t h ep r o b l e mc a n tb es o l v e do n l yb yc h a n g i n gal a w o ra d d i n gu pt h en u m b e ro ft h el a wi t e m s p u t t i n gf o r w a r dt h ei d e a sa b o v e ,t h ea u t h o r t h e r e f o 心w i s h e st oa r o u s et h ec o m m o nc o n c e r nf r o m e v e r y o n et oc o n s u m m a t et h ej u d i c i a l s y s t e mi nt h ea r e aa l t o g e t h e r k e yw o r d s :h i d d e nt o r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i s k ;l e g a l r i g h t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d a m a g e s i i i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 摘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日趋扩张的生态影响,新的环境 问题不断出现,生态失去平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病流行,由此引发的环 境污染侵权案不断发生,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警觉。 根据传统民法学观点,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是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 根据,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普通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是该行为 直接作用于人身或财产而导致的损害,其过程直接、事实明了、简单,而污染环境的 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却要复杂的多。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污染源产生有害污染 物一排放有害污染物一有害污染物进入媒介( 如空气、水、土壤等) 一进入受害人领 域一造成损害。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事实并非通过污染物质直 接作用于人身或财产就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具有持久性、潜伏性。 虽然认定有一定的困难,但最终损害仍然是客观存在的。笔者在此提出的问题是:当 污染源产生有害污染物直至进入受害人领域,破坏了受害人所处的环境,但尚未造成 受害人人身和财产损害时,也就是说,损害呈现为隐性状态时,致害人应否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呢? 笔者就此提出了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概念,指出了其表现形式与主要特征,并阐释 了目前所处的司法现状,指出其面临着立法不足、司法障碍等问题,其中的被侵害人 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从而也相应纵容了环境违法和犯罪的发生,导致环境问 题的持续恶化。本着公平、正义的法律原则,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 应将其纳入司法保障的范畴,并就此提出了立法上的思考,从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民事 责任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追究、相关司法救济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由于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涉及到民法、刑法、环境法等诸多问题,是民法与环境法、 刑法与环境法新兴交叉领域,是一个相当系统的法律问题,不是能够靠修改一部法律、 增加一些法律条文就可以解决的。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提出一种思路,引起大家的 共同关注,抛砖引玉,集合大家之力,共同完善该领域的司法体系。 关键词: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环境危险;环境权益;损害赔偿 i v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i a b s t r a c t - i i 摘要”- 第1 章绪论1 1 1 选题的由来l 1 2 国际国内发展状况1 1 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2 第2 章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概述4 2 1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概念及表现形式4 2 2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特征6 第3 章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司法现状8 3 1 立法不足0 009 0o g00a 8 3 1 1 传统法学理论的局限8 3 1 2 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o i oq0 0 1 0 3 1 3 司法救济的弊端与不足1 l 3 1 4 刑事责任的立法缺位1 2 3 2 司法障碍1 4 3 2 1 强调政绩的地方保护主义1 4 3 2 2 以罚代型积习难改1 6 第4 章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思考1 9 4 1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立法思考1 9 4 1 1 损害范围的延展1 9 4 1 2 行为违法性的取缔2 0 4 1 3 因果关系的推定2 l 4 2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刑事责任的立法思考2 3 4 2 1 在环境刑法中增设危险犯2 3 4 2 2 严格责任制度的引用2 4 4 2 3 提高刑罚打击力度2 6 4 3 司法救济制度的立法思考2 7 4 3 1 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2 7 4 3 2 建立公共赔偿救济制度2 8 4 3 3 建立健康影响评价制度3 0 结论“”“一一”“一”3 1 v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 参考文献3 3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3 6 蜀c 谢3 7 v i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 1 选题的由来 第1 章绪论 人类社会进入2 1 世纪,在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的生活方 式、更丰富的消费品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现代工业文明这一双刃剑所带来的负 面效应一一日益突出且形式和危害方式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引发了生态危机,催生了环境法律部门,民事司法救济成为解决 环境污染纠纷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传统民法学观点,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是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 根据,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普通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是该行为 直接作用于人身或财产而导致的损害,其过程直接、事实明了、简单,而污染环境的 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却要复杂的多。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污染源产生有害污染 物一排放有害污染物一有害污染物进入媒介( 如空气、水、土壤等) 一进入受害人领 域一造成损害。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事实并非通过污染物质直 接作用于人身或财产就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具有持久性、潜伏性。 虽然认定有一定的困难,但最终损害仍然是客观存在的。笔者在此提出的问题是:当 污染源产生有害污染物直至进入受害人领域,破坏了受害人所处的环境,但尚未造成 受害人人身和财产损害时,也就是说,损害呈现为隐性状态时,致害人应否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呢7 笔者就此提出了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概念,在这一领域,责任追究机制尚存诸多 问题有待研究,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目前我国环境法理论界却缺乏对此的研究 支持。因此,对我国环境污染隐性侵权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求完善途径具 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2 国际国内发展状况 环境污染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发达 国家,其民法或普通法学者对此问题研究的时间较长,有关环境侵权的理论和 实践也较为完善。但环境污染隐性侵权在法理上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与此相关 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初环境权的提出与讨论。1 9 6 0 年,原联邦德国某医生 就有些国家向北海倾倒放射性物质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从而引发了是 否应将环境权益纳入人权的大讨论。 1 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最终为世界绝 大多数国家充分接受是在2 0 世纪7 0 年代。1 9 7 0 年3 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 召开,围绕着公害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法学专家雷诺卡辛在其发表的 东京宣言提出:“把每个人享有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屯法评价与思考 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 权,在法律体系中确立下来”。 2 1 9 7 2 年,联合国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 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与会各国普遍接受了环境权的观点,大会通过了人类环 境宣言。该宣言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重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 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 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3 1 9 7 3 年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环境部长会 议也通过了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肯定地将环境权视为一种人权,作为世 界人权宣言的补充。 4 至此,公民环境权在国际条约中被正式确定下来,关 于环境权的规定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我国1 9 8 2 年宪法第2 6 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l 条明确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 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我国的根本大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都对环境权作出 了指导性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 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环境特别法,从不同角度对环境权 的保护作了相关规定。为保障环境权益的享有,我国民法通则第1 2 4 条规定: “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 担民事责任 ,我国各级人民法院也受理了许多有关环境权纠纷的案件。1 9 9 7 年 刑法通过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来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权。 虽然,环境权在各国立法上都有所确立,但针对环境权益被侵害,但尚未 造成实际损害的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案,却缺少相关的法律规定。特别是我国, 环境法学者大多是2 0 世纪8 0 年代初才开始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因此在广度和深 度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局限。 1 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 本文从目前我国面临大量环境污染侵权纠纷出发,提出“当污染源产生污染物直 至进入受害人地域空间,破坏了受害人所处的环境,但尚未造成受害人人身和财产的 实际损害时,致害人应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问题,针对环境污染隐性侵权这 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剖析了其目前所面临的司法难题:第一,传统法学理论的局限使 责任追究存在困难;第二,相关法律规定的不一致使法律适用左右为难;第三,司法 救济的弊端与不足导致被侵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第四,刑事责任的立法缺位使环 境污染隐性侵权行为缺少严格的制约;这些司法局限,导致了环境污染隐性侵权 受害人维权的艰难困境。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建立环境 污染隐性侵权这一特殊领域的立法体系,以切实保障被害人的权益,同时也保障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工程硕十学位论文 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目前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所面临的司法困境,笔者就以 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第一,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其中, 针对损害结果的范畴、环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 因果关系的推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二,环境污染隐性侵权刑事责任 的追究,就环境刑法中是否增设危险犯,针对罪过这一责任是否适用环境污染 隐性侵权,环境刑法打击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思考;第三,环境污染隐性侵 权的司法救济,就是否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公共赔偿救济制度的建立、健 康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思考。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本文完全可以解决的,本文旨在通过提出一种思路,抛砖引 玉,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研究。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 第2 章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概述 2 1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要明确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概念,我们必须先行了解以下几个概念:1 、“环境 概 念。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 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等。 该法对环境一词作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全面阐释了环境的法律意义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所列举的环境因素涵盖了方方面面, 范围确定比较全面和广泛。 5 它通过具体明确环境保护的对象和范围,为司法实践 提供了较好的基础。2 、“环境侵权 概念。环境侵权是指因工业生产活动或其他人为 原因,引起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对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环 境权益等造成损害或造成了损害之虞的行为。它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 的侵权。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范围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固废污染、 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从而导致了人们的财产或身体健康的损害;生 态破坏则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超出了资源的再生速度, 或建设大型工程导致污染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全 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等,生态破坏造成当事人的环境权益受损,也可构 成侵权。 6 在明确了以上两个概念后,我们就能比较好地理解环境污染隐性侵权了。由于环 境污染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通过 媒介进入受害人所处的地域空间时,往往已经间隔了一定的时间,再到损害结果的造 成,又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侵权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持续积累的状态,直到 最后损害状态的出现。这之前所经历的,实际上都是一种隐性侵权。就像前文所述的, 生态破坏实际上就是破坏了当事人享受美好、优质环境的权益,虽没有造成损害的实 际结果,实际上也是一种侵权,但却是一种隐性侵权。因此,笔者认为,环境污染隐 性侵权,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行为人因工业生产等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造 成环境污染或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使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处于环境危险之中, 但并没有造成人身、财产的实际损害,而是处于损害积累状态下的行为。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l 、因环境危险导致的精神损害。 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了人们所处环境的改变,环境质量的下降使人们脱离了原有的 生活秩序,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被干扰、阻碍,无法向往常一样享受或安静( 如 噪声污染) 、或干净( 如空气污染) 、或适宜光亮( 如光污染) 等的生活。这些, 4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均造成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和生活福利的严重减损。长此以往的生活妨 碍,往往造成了当事人的精神损害。最大的表现,即为现实性焦虑,即人们对 环境中真实地、客观的危险来源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 不愉快等的综合性情绪体验。 7 这种情绪体验虽然没有表征为疾病,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危害,具体 表现为:1 ) 直接危害。第一,可引起缺乏耐心和易怒,既使是低度的压力,也 使人难以应付,情绪过度紧张无法承受;第二,导致疲乏或浑身无力;第三, 难以集中精力和保持正常思维;第四,导致身体功能的异常,如连续头晕或暂 时失去记忆、直肠出血、脉搏加速、手掌冒汗、慢性背痛、颈痛、慢性或严重 头痛、颤抖、失眠等;第五,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2 ) 间接危害。 第一,可能产生并发症。焦虑障碍是一种长期性的负面性情绪障碍,可导致多 种身体疾病:荨麻疹、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这对现代人的 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 8 在1 9 9 0 年,美国 医疗负担中与焦虑障碍有关的费用为4 6 6 亿美元,占全年精神卫生费用的 3 1 5 。因此焦虑障碍的研究已引起临床医师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9 第二,可 能会影响身高发育、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等。有研究显示,焦虑、紧张的不良情 绪会使女孩身高变矮,但对男孩却没有影响:紧张焦虑的女孩平均身高会比开 朗快乐的女孩矮5 厘米,将来身高超过1 5 7 米的可能性要减少2 倍,身高超过 1 6 2 米的可能性更会减少5 倍。 1 0 同时,由于焦虑的不良情绪,使学习效率 大幅降低,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等。 可见,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精神损害虽然没有表征为疾病,但事实上确实是_ 种损害行为,因此,它是隐性损害的重要表现形式。 2 、由环境危险引发的细胞内组织变异。 环境危险不仅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身体上的改变。 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现代人类从胚胎到死亡,始终处于环境化学物等有 害因素包围之中,人类健康已深受环境影响,疾病病谱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 改变。五十年代以前,疾病病谱多为生物性和营养性,以传染病为主体。而现 在,疾病病谱多为环境污染性,以心血管疾病、职业病、公害病等非传染性疾 病为主,癌症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如美国,1 9 0 0 年癌死亡率仅为3 7 ,在各 种死因中排名第八位,到1 9 7 5 年则占到总死亡率的1 9 3 ,在各种死因中跃居第 二位。这些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率已占总死亡率的9 0 以上。 11 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已愈来愈突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人们主 要关注的,仍局限于环境危险所导致的疾病。事实上,在身体出现表征、表现 为疾病前,人们的身体组织已经遭受了侵害,出现了细胞内的组织变异,是疾 5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立法评价与思考 病的潜在前体,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才最终演变为疾病。这种损害对个 体而言,并未使个体承受病害的痛苦或机体功能上的损伤,并没有使个体遭受 生活福利的显著减损,似乎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很难予以界定,所以 在法律上从未被提及。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隐性损害已经变得可视化,科 学家们能够检测到细胞内组织改变,并呈现为科学报告。 1 2 这主要归功于现 代科技在生物标记领域上的长足发展与进步。生物标记是人身体里的一种化学 物质,它可以提供某一个体曾暴露在化学物质之下、其所受到的影响以及该个 体对疾病的敏感性等相关信息。随着更精密的分析手段的出现,人们可以对人 体细胞内的变化进行测量,定性或定量地预测人体内由有毒物质造成的健康损 伤。例如:染色体变异很久以来已经被用于对致癌物质的识别。 1 3 最近研究 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染色体变异,对癌症的发生和死亡率上具有显著的预测功能。 这种科技的发展无疑会使健康状态和疾病的界限变得模糊,进而牵连到法律问 题。 以上两种情况,均无法确定是否已经实际发生了“损害”。但都属于暂未诊 断为疾病的健康损害,即一种看不见的健康损害,是侵权的一种隐性状态。 2 2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特征 我国对环境法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环境污染隐性侵权,在法理上并不存在这一概 念。它是环境污染的衍生物,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不断突出,进而引起人们 的关注。它和普通的环境污染侵权相比较,其特征表现为: 1 、损害结果的隐匿性。 损害结果的隐匿性,是环境污染隐性侵权与普通环境污染侵权行为最大的不同 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损害结果的潜在性,即被侵权人的人身没有遭受到显而易见的损害、财产 没有遭受到显而易见的损失,不存在疾病表征及财产的减少情况,仅表现为环境权益 受到侵害,人身、财产处于环境危险之中,往往处于损害的前体状态。 第二,损害结果的不确定性,即损害结果发生的大小、多少、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往往受到当事人个体状态的影响。以人们因环境危险产生的精神损害为例,在同一环 境危险情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些人只是轻微的烦躁,有些人则觉 得焦虑,有些人则表现为严重的精神狂躁,由此带来的损害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以人们因环境危险造成的细胞内组织变异为例,在同一环境危险情境中,不同的人会 有不同的身体差异表现, 第三,损害结果的持续性,即损害状态不是某个时间点上的瞬间呈现,而是具有 连续性的呈现。这是因为隐性侵权行为没有造成实际损害,而是使被侵害人处于环境 危险之中,损害持续发生,但又没有表征为疾病的状态。以人们因环境危险引发的细 6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胞内组织变异为例,人类处于被污染的环境危险中,有毒有害物质一直是持续地发生 作用,在表征为疾病前,细胞内组织变异这种隐性损害结果一直呈持续状态出现。如 7 0 年代日本发现的“富山骨痛病”,其潜伏期就达十几年,这十几年其实就是隐性损 害的持续时间。 第四,损害结果的代际性,即并没有明显改变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但通过污染当 代人的生存环境,使当代人的生殖细胞存在变异,从而影响了后代人的生存质量,涉 及代际利益的问题。如:畸形儿的出生,就是一种典型的代际隐性损害。以山西为例, 山西畸形儿的成群出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 9 9 4 年,山西省官方的调研数据, 佐证了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的关系。其中,对八大煤矿区出生缺陷发生率的调查数据 表明,矿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当时全国新生儿缺陷发生率 为9 9 6 2 万,山西省是1 8 9 8 6 万,而八大矿区则是4 4 6 万。 1 4 这些畸形儿由于 无钱医治,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即使被好心人或福利院收养,也往往活不过1 8 岁。 隐性损害所造成的悲剧是相当可怕的。 2 、法律认定的复杂性。 由于环境污染隐性损害没有造成人身、财产的实际损害,只是使当事人处于环境 危险中,从而导致人体功能的下降、早衰、精神紧张等问题,由于没有表征为疾病, 其大小、程度无法被量化,这样,就决定了法律认定上的复杂性。以人们因环境危险 产生的细胞内组织变异为例,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隐性损害已经变得可视化, 科学家们能够检测到细胞内组织改变,并呈现为科学报告。但这种科技手段并没有普 及化,当群众这种权益被侵害时,往往无法进行量化,并提供举证证明,这就给法律 上进行认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_ 7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j 迂法评价与思考 第3 章环境污染隐性侵权的司法现状 目前,环境污染侵权主要是通过行政处理和民事诉讼予以解决。环境保护法 第4 1 条第2 款就明确地规定了解决环境纠纷的法定途径主要有两种:行政处理和诉 讼。之后陆续出台的相关法律,如1 9 9 6 年l o 月2 9 日通过的噪声污染防治法、2 0 0 0 年4 月2 9 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2 0 0 4 年1 2 月2 9 日修订通过的固体废物 污染环境防治法、2 0 0 8 年2 月2 8 日修订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等,都作了类似 的规定。对于环境污染侵权后果严重的,则涉及到刑事处罚,如刑法第二编第六 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的第六节中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其中, 第3 3 8 条、第3 3 9 条都对环境污染侵权的刑事责任进行了相关规定。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环境类法律2 4 部( 其中9 部环境保护法律、 1 5 部自然资源法律) ,制定颁布了环境类的行政法规5 0 余项、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 规范性文件近2 0 0 件、军队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l o 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 0 0 多项、 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 6 0 0 余件,另外还批准和签署了多边国际环境条 约多达5 0 余项, 1 5 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我国在 环境污染隐性侵权保护领域依然存在诸多空白。 3 1 立法不足 3 1 1 传统法学理论的局限 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是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根据,是构成侵权行为 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普通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是该行为直接作用于人身或财产 而导致的损害,其过程直接、事实明了、简单,而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 程却要复杂的多。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污染源产生有害污染物一排放有害污染物一 有害污染物进入媒介( 如空气、水、土壤等) 一进入受害人领域一造成损害。 1 6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事实并非通过污染物质直接作用于人身或 财产就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具有持久性、潜伏性。虽然认定有一 定的困难,但最终损害仍然是客观存在的。笔者在此提出的问题是:当污染源产生有 害污染物直至进入受害人领域,破坏了受害人所处的环境看,但尚未造成受害人人身 和财产损害时,也就是说,损害呈现为隐性状态时,致害人应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昵? 让我们先来看如下一个案例:1 9 9 9 年,某市1 9 户居民起诉该市某电业大厦玻璃 幕墙光污染案以二审败诉告终。具体案情为:被诉电业大厦于1 9 9 8 年建成,在建成后 于楼栋第6 - 2 8 层在外墙西立面装饰了玻璃幕墙。由于玻璃幕墙有强烈的光折射效果, 它的出现就像一面巨大的反光镜,在5 - 1 0 月份的晴天,下午三点至六点期间,将西 8 丁程硕十学位论文 照光线反射至距电业大厦西面仅1 0 0 米的居民家中,其中1 9 户居民居室内光污染严 重,刺眼的蓝绿光直逼人眼,比太阳光直射还强烈,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于 是,该1 9 户居民于1 9 9 8 年6 月,以电业大厦为被告提起诉讼。该市基层人民法院一 审判决1 9 户居民败诉,原告不服,遂向中级人民法院上诉,但最后仍以败诉告终。 1 7 作出判决的法院认为,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认定必须存在客观损害事实,虽然 1 9 户居民原告提出电业大厦西立面的玻璃幕墙反射阳光至其居室确实是事实,但由 于原告方并未出现由此导致的人身、财产的损害,且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必须以违反国 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前提,我国目前尚无鉴定光污染的手段和标准,也没 有有关防治光污染的法律、法规,所以难以认定原告提出的侵害事实,也难以认定光 污染对人身健康的损害事实。 这是一个典型的环境污染隐性侵权案例,1 9 户居民原告提出电业大厦西立面的 玻璃幕墙反射阳光至其居室,存在光污染是客观事实,但因为光污染没有造成显而易 见的损害事实,如人身、财产损害,故法院对此不予支持。 很显然,上述案例的原告方日常生活确实受到了影响,但在现有的法理面前,环 境污染隐性损害却得不到法律支持,这显然有失法律公平。 笔者认为,污染源产生的有害污染物一旦进入受害人领域,不管有没有最终造成 人身、财产的损害,都使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受到了污染,也就是说,当事人的环境权 被侵犯。 。 环境权是伴随着环境污染危机而产生的权利概念,它的讨论和研究开始于2 0 世 纪6 0 年代初,之后不断迅速发展,最终许多国家将之定位为人权之一。对此,日本 著名学者松昌悦曾经指出,1 9 7 2 年的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 规定下来;环境权作为一项新的人权,是继法国人权宣言、苏联宪法、世界人权 宣言之后人权历史发展中的第四个里程碑。 1 8 2 环境权具体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的、健康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