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以泰州市为案例.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以泰州市为案例.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以泰州市为案例.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以泰州市为案例.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以泰州市为案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摘 要 i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以泰州市为案例以泰州市为案例 摘 要 为有效改善高校体育资源不科学利用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充分利 用体育资源,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高校应与社会实施体育资源的共享。通过高校硬 件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可使市民大众与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得到满足;通过高 校与社会软件资源的共享,可令锻炼者的健身更趋科学与合理,同时,能够改善高校 体育资源运转情况,弥补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种类缺乏的缺陷,使得锻炼者的锻炼形 式更加多样化,丰富高校学生的课程内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泰州市的体育 资源(其中包括高校、社区、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经营性运动场馆等) 、群众体育意 识及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泰州市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 硬件资源的共享方面,使得群众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主要原因是:在目 前的体制条件下,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还存在着管理等方面的难点,例如:高校 内部安全问题、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场地器材的损耗、 高校确定的开放时间对健身人群的影响、教师及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增加等。由此,本 文提出的解决途径是:高校与社会共建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机制,并适当实行低偿开放 原则。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高校;体育资源共享 作作 者者:戴 豫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罗时铭 abstract study on sharing of sports resources between colleges and the society ii study on sharing of sports resources between colleges and the society - taizhou city as a case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sports resources are not properly used, meet peoples need of health, make full use of sports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xercise among the people, colleges should share resources with the society. by sharing the hardware of sports resources with the society, of citizens and college students need of physical exercise can be met; by sharing the software of sports resources with the society, we can make physical exercise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anwhile, we can improve pe resources and its functioning,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physical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the society, bring more form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enrich curriculu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reference, logical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re put into use. sports resources of taizhou, jiangsu (including colleges, communities, enterprises and sports stadiums), public sports awarenes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ring sports resources between colleges and the society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us quo of sports resource sharing in taizhou city is not satisfactory, especially in the sharing of hardware resources,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the areas of management when sports resources are shared such as security issues in colleges, the impact on the normal teaching, the impact on students after-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the loss of facility, the impact of opening hours on the crowd and the workload of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thus, the proposed solution is to build some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develop management mechanisms. meanwhile, the low compensation principle of opennes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words: the society; colleges; sports resources sharing written by: dai yu supervised by: luo shiming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 前言 1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我国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措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 利推行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要必须通过群众体育的方式实现, 其效果可以通过许多具 体指标,如患病率(特别是“文明病”)的下降、医疗费用的降低、人均期望寿命的延 长和体育人口的增加等方面显示出来。 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体育运动已 成为人们一种健康生活的需要,体育由“教育型”扩大为“社会生活型”。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 、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 制度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等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社会体育的 有序发展。追求锻炼效益,讲究科学体育健身已被更多的群众接受,这正逐步发展成 为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目前国家不仅从政策法规上对群众体育提供扶持,而且从经济资助、场地设备和 培训指导人员等方面为实现体育大众化和终身化提供条件。 体育运动出现大众化和终 身化的趋势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进入老龄化 时代,离退休人口增加,使群众大量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可能;其次,社会生产、 科技发达使群众的生产、工作时间缩短,余暇时间有所增加。“余暇型社会”势必使人 民群众将体育活动、体育健身列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机器化、科技化使得群众从事体 力劳动的几率变小,由此便使体育锻炼顺理成章地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体力活动补充。 在我国,资源严重不足与资源大量浪费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同样长期困扰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例如:群众体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和假期高校体 育资源存在的大量闲置,就是非常突出的一种现象。 体育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体育资源中的物质资源是开展体育活动的 基本条件之一,是体育活动得以实施的必需前提;人力资源是指导、服务体育活动的 有效条件,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有效、合理分配体育资源,使之发 1 前言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2 挥最大效益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受制于有限的体育资源。我国体育资源(尤其是社会体育资 源)存在的如场地少、质量差、封闭管理、侵占挪用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人力资源 的短缺等诸多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 个,占全国 体育场地总数的 3.4%1。由于中专院校、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封闭性较强,其对外开 放体育场地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除去这部分体育场地外,高等院校的体育场地所占 比例较高。而由于高等院校的开放性较强,它们比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等教育机构更适 合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 刘芳,苗耀祥认为,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是现阶段解决我国群众体育场地匮 乏、指导不力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并以资源共享为纽带推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工作共同发展。 学校体育资源在时空因 素、人才因素等几方面都有利于与社会实现共享2。目前初步的方案应该是以高校为 试点,逐步推行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 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但占我国体 育场地绝大多数的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开放率普遍不高,开放率仅为 29.2%,全天开 放的体育场地仅为 14.9%,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不高,是制约我国体育场地开放 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3 高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充足外,非体育专用的空间也较多,且环境幽雅,是进行 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高校还有大量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人力资源, 这些都是利于开展社会体育运动的条件。 高校体育场地应该向社会开放,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高校体育场地主动向社会开放的数量少,项目比较单一。高校的社会开放率普遍不 高,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更少。 根据 1997 年采集的数据,我国平均每个晨、晚炼点有组织指导人员 0.63 人,其 1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m. 2 刘芳,苗耀祥。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 :12 3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m。2005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 前言 3 中社会体育指导员 0.17 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组织指导人员的 27.06%1。根据国 家体育总局 2001 年的统计数字,社会体育指导员有 18 万余人,其中指导师资 1446 人,如果全国城市平均每千名参加体育锻炼者有 1 名体育指导员,全国就需要 24 万 体育指导员。按这一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差 6 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 大的差距。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参加体育活动“无人指导”的人口比例竟达到 71.27%2。 尽管经过近十年的时间,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 按照规划, 到 2010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结束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要发展 65 万 人3,与总人口比例达到两千分之一,但实际情况是,参与社会体育指导的社会体育 指导员数量仍然远不能满足群众体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中还没有配备专 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业余兼职的、从体育爱好者中产生的,且现 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 大专以上毕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社会体育指 导员总数的 13.874。从另一份数据看,据部分社区统计,平均 628.2 的人仅有兼职 从业人员一名,平均 4820 人仅有专职体育从业人员一名。社区体育指导员在质量上 也表现出担忧,研究生水平仅占 2%,本科水平仅为 14%,经过专业培训的占 36%, 还有大部分只具有业余水平5。可见,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质量还是令人 堪忧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进程,必须以战略的 眼光看待体育资源,尤其是高校体育资源这个与社会体育活动直接相关的重大问题。 国家体委早在 1995 年就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 ,鼓励、 倡导有条件的高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与中小学相比,高校的场地设施更加齐全, 数量更多,开放性更好,人才资源更丰富,闲暇时间更多,开放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及 人才资源,可以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运动需要。如今,共享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 问题,如何解决?为此,笔者通过对江苏省泰州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专 门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进一步实施 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4 2 韩哗,李丽。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相关问题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4) :32-33 3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 年)规划z.2001. 4 王志刚,朱霖.有效提高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及数量的对策研究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19-121. 5 李相如等我国社区体育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3(6) 1 前言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4 1.2 相关概念解读 1.2.1 资源与体育资源 资源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活动中经 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根据资源的概念,所谓体育资源主要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能够 为不同群体开发利用的,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是 由体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体系, 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 (1)人力资源。是指以人的才能、智慧和能 力等形态出现、以人为本体的资源,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人的要素的体现。主要包括体 育师资、体育裁判员等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 (2)财力资源。是指为高校体育 事业发展投入的体育经费。高校体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体育 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会越多。 (3)物质资源。高校里的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器 材等,作为一种体育物质形态,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 用;作为一种依托,又伴随着高校个体体育锻炼的实践,地位至关重要。 (4)信息资 源。信息是特定事物发出的信号和信息,其意义或价值在于为人的行为提供依据和指 示方向。体育信息包括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报纸的体育专栏中传递出的信息,也包括 政府的政策法规、企业商品信息、相关社团组织的经营管理等信息,还包括体育资源 配置等方面的信息。 关于体育资源的界定,著名学者任海教授认为: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 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 信息等方面的投入1。 1.2.2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 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建筑 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 物的总和。按照其存在形态高校体育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种。有形资源 泛指硬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设备、 1 任海,王凯珍,肖淑红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 育学院学报,2001,16(2) :15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 前言 5 图书资料等,并以体育场地为主。无形资源俗称软资源,如师资力量、体育教育管理 能力和思想素质、对体育投入的力度、体育课的质量,体育训练和科技水平、体育传 统和习惯等。 社会体育资源是指与社会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建筑 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 物的总和。 1.2.3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共享即分享的意思。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 有,有时也包括产权。所以所谓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指社会机构和个人以学习 和锻炼为目的,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教育课程、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室 和校舍场馆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是说,学校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 等资源向社会各界开放1。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则是指高校拥有的人 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社会各界开放。 1.2.4 体育资源形式 体育资源形式可分为人力资源、资金、体育设施、余暇时间、信息等。 人力资源。体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是指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体育活动 指导者、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及开展体育活动的辅助人 员等。 开展群众体育的人力资源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等,群众体育的对象 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人力资源的多少要按总人口与群众体育的组织、指导者的比例 划分。 资金。 群众体育的规模覆盖了全社会, 且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场地、 器材等设施、 人力资源的聘请和举办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最基础的体育资源。 开展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与器材, 要取得好的锻炼效果更需要与之相应的场地条件和设备器材。 体育设施已构成了现代 社会的特有的文明景观。 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体育资源。有了它锻炼者才可以投身体育运动(其 1 刘小平,陶玉流。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 :12 1 前言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6 中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比赛) ,进而刺激体育消费,促进其他体育资源的增 长。 信息。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各类体育比赛需要大量的体育信息,诸如个人的合理 健身和科学训练的信息,有关社团组织的经营管理、有关运动项目的规则裁判法、政 府的政策法规、相关企业的商品信息等。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 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有关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很稀少。体育资源 配置的合理与否, 取决于及时、 准确的信息。 保证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 信息的收集、 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才可使得各项体育活动和各类比赛圆满举行。 1.2.5 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及其限度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是指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课程、信息库、体育教 师的专业知识及指导等在内的各种资源与社会各界共享, 以满足社会个体与机构的体 育健身锻炼、学习的需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是指在社会体育资源紧缺的情 况下,社会个人和机构以体育健身锻炼、体育学习为目的,对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 体育教师的指导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 也就是说在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 活动的前提下,将高校的体育硬资源和软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指在高校部分体育资 源缺乏的情况下,高校以教学为目的,高校学生以健身为目标,对社会体育资源,尤 其是经营性场所的体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低偿使用,前提在于保证经营性体育场馆 的正常营业。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限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体育资源在哪些领 域可以实现社会共享。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高校的所有体育资源几乎都可以向社会 开放,而社会体育资源尤其是经营性体育场所向高校开放则要视情况而定,且必须是 有偿开放。 二是高校体育资源在同一领域多大限度内可以实现社会共享。 同一领域中, 高校与社会共享体育资源,需要根据高校及社会的物力资源的数量、规格,人力资源 的数量、水平,信息资源的渠道、网络等确定。 体育场地是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体育场地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反映 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的窗口,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发展 水平的标志之一。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正面临着体育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泰州市也面临如此问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 前言 7 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体育也以新的形式、新的变 化走进群众的生活之中,体育锻炼已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 体育设施数量、质量及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体育资源从利用状态来看,可分为全时工作状态、零时工作状态和部分时间 工作状态。全时工作状态指体育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场馆的各项功能都已被 完全利用,且没有闲置时间,若要进一步改善其利用状态,让更多人得以利用是不可 能的。零时工作状态指一项资源处于完全闲置状态。其所有功能均处于可利用状态。 部分时间工作状态介于两者之间。挖掘高校体育资源的潜力,主要有两种途径:减少 零时工作状态的体育资源、提高全时和部分时间工作状态的体育资源使用效率。 目前泰州市高校共有五所:泰州师范学院(含迎春校区和春晖校区) 、泰州畜牧 兽医学院(含新老校区)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 学科技学院。据统计,目前场地分类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馆、 羽毛球馆、健美操房、健身房,而各高校的体育场地主要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学生体 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并不主动对外开放,造成体育场地大量时间闲置。 由于高校是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其有偿开放性 有限。高校中无偿开放的场馆,其活动人员顺序依次为本校学生、本校教职员工、少 数他校学生、 少数社会个人。 泰州市新老社区约五十个, 除了体彩赞助的健身路径外, 仅有几个运动场所,除了少数社区配备了篮球场、网球场外,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正 规的运动场所。而有些社区即使有正规运动场所,也改作他用,如停车场等。非营业 性运动场所除了体育场和体育中心的田径场及几片篮球场外, 只有高校的运动场所可 以利用。因此高校体育资源应该尽量向社会团体(如社区、企事业单位、俱乐部组织 等)开放。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与经营性体育运动场所联系、配合,增加教学内容、 扩大教学范围,使体育课程和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高校间的体育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如任君庆等在试论高校园区的 资源共享一文中对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共享的要素,主体和共享的机制进 行了分析,提出了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论述了资源共享应处理的关系。 1 前言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8 徐剑雄等在宁波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有偿利用研究一文中对宁波高教园区内各 院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现状、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利用率和有偿利用情 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立高教园区体育场馆等资源共享、合理优化、合纵连 横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期提高体育场馆的有偿利用率,为高教园区走体育产业 化、社会化的道路提供对策建议。林祖明等在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集聚现状、存 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对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起点较高、种类相对较为齐全,但存在资源配置结 构和空间不合理、整体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受观念意识滞后、配 置方式不适应时代需求、组织管理体系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制约。研究认为,加强我国 大学园区体育资源的科学化配置、促进资源的整合化进程,才是推动大学园区体育可 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3 2 有关高校与社会间体育资源共享问题的理论研究。 如刘小平, 陶玉流在 对 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 中阐述了高校体育资源和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 共享的概念,分析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 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对策。许红峰等在面向师生、服务社会、资源共享:大学 城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中提出构建“相对独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面向学生, 服务社会”的大学体育联盟,实施教师、课程、设施、管理等的公开化、网络化、开 放化、共享化,是实现大学城体育资源优化与整合及社会共享的保证;谋求高校与社 会共同发展的远域型体育,是高校体育走向丰富、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另外有 的文章在经常场馆设施方面作出了一些研究。舒萍在体育资源、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争议中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分类、资源配置及利用方面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并对社 区体育的现状与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体育资源面向社区开放是一条可行的途 径,最后对体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为当今高校体育资源 的配置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如李迎春的关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指 出目前,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各自为用,使体育设施在相对时间内不能充分地发挥功 能作用。如果把各自的体育资源科学和合理的进行调配与共享,就能解决大学生和社 区成员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3.3 有关高校与社会间体育资源共享问题的调查研究:朱天明在浅谈高校体 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一文中根据高校体育场馆的特点,分析了高校体育场馆开展经营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 前言 9 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实际工作出发,阐述了如何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 下,通过经营管理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郭文革等在中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社 会开放研究一文中对中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规模、形式、管理模式等 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存在着转变思想意识力度不够,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缺乏 煤体宣传等诸多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转变思想,加强管理,多渠道融资,与媒体 联合,提高场馆设施为大众体育运动参加者服务的质量等,以充分发挥其体育健身功 能和经济功能。刘官元在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一文中指出目前普 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强调标准化,偏重“竞技运动服务”;场馆 管理欠规范等现象。新世纪给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计提出新的要求,提供健身娱乐指 导,向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建议体育场馆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专 业化的管理机制,合理布局以利资源共享。如周之华等的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 开放情况调查通过对分布于全国的 19 所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情况的调查, 揭示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状、开放的主要形式和主要的经营管理模式, 分析和总结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高 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文章着重提 出了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问题, 使得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问题进一 步细化。如:姚洁在高校体育社区服务功能研究中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状况进行 了分析,从中找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并制定了高校体育实施社区服务功能的 方案。陈启湖的对三峡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研究指出如果能使大学体育与 社区体育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将能推动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 双方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 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体育资源, 共筑一座互动、 互利、 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新模式。也有 文章提出体育资源的“软件”人才资源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 如: 顾渊彦等的 体 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指出目前社区体育发展紧缺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也是社区体 育发展的一大障碍。体育教师是社区成员的一部分 ,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而且他们还是“社会活动家”。从高 校发展和社区体育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了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 性,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此外,还有论文提出了高校俱乐部与社区相结合的问题,如:唐祖燕的对高校 1 前言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0 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的初探高校体育俱乐部步入社区体育 指出大学生体育俱 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最佳组织形式。对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改革,使其走进社区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 动, 不仅能节约体育资源, 提高有限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还能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的高校与社会体育 资源共享现状的典型调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泰州市是从狭义的角度考虑的,即指 泰州市海陵区,不包括县市。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苏州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进行了资料的 查阅与收集,并利用互联网检索了中国期刊网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 据资料中心等电子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来源。查阅了大量与本课题相 关的文摘资料,了解了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前沿,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料信息和统计 资料进行分析。 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针对相关人士进行专门访谈。访谈对象有体育局相关工 作人员、高校的体育教师和领导、高校学生、市民大众等。 (访谈提纲见附页) 调查研究法:根据研究需要,对泰州市的高校及社会的体育场地进行调查。 3 研究结果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2 3 研究结果 3.1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目的与意义 3.1.1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改善高校体育资源不科学利用的现状。高校的体育资源运转存在“旺季”和“淡 季”,也就是“全时工作状态”、“部分时间工作状态”和“零时工作状态”。高校正常上课 期间,学生们除了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外,还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全校的学生相 对集中在同一个时段活动,体育资源进入“全时工作状态”,此时,体育资源无法满足 所有有健身意愿的学生的需求,体育资源超负荷运转;临近考试和考试期间,大多数 学生进入复习、 考试阶段, 高校也停止了各种竞赛活动, 同时, 天气也趋寒冷或炎热,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大大降低,此时,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进入“部分时间 工作状态”;寒暑假,学生放假,而高校并不主动对外开放,甚至部分高校禁止外来 人员进入,体育资源的开放率几乎为零,此时为“零时工作状态”。高校的特殊性造成 了上课期间体育场地超负荷、考试期间体育场地空闲多、寒暑假闲置的状况。 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日益强烈,而目前的社会体育资 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运动场所、知识的匮乏,运动锻炼的群众比例不大,一 些群众只得通过其他娱乐活动打发业余时间,无法使身体得到锻炼、体能得到提高, 通过合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 充分利用体育资源,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社会锻炼人群与高校学生的健身时段 不同,使其利用用体育资源的时间差错可使得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锻炼人群 分为三类:第一类,离退休职工,这一类人的锻炼时间一般为凌晨和傍晚,地点为公 园或社区;第二类,社会工作者,此类人的锻炼时间一般为节假日,地点为各运动场 所或社区; 第三类人, 无业者, 此类人的锻炼时间为白天, 地点为各运动场所或社区。 3.1.2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目前匮乏的体育 场地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通过高校与社会共享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可使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3 研究结果 13 地方群众和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练习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低层次、 无目的的锻炼无法满足锻炼者的需求, 通过高校教师及社会指导员等“软 件”资源的共享,可使地方群众及高校学生科学健身,得到锻炼效益,并使得地方体 育得以更好地发展。 高校的场地利用存在低谷期和高峰期, 在高峰期高校体育资源存在着超负荷运转 的状况,通过高校与社会共享体育资源使高校的体育资源运转情况得以改善。 有效合理地使用体育资源,为群众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使群众体育、社区体 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体育资源的共享将会弥补高校体育资源的不足,可使高校学生的课程更加多样 化,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丰富其课余体育活动内容。 3.2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也日益强烈。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能够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 展,同时也能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经相关研究,泰州市居民已具备了一定的体 育意识,在被调查者中,100%的被调查者认为每周应进行两次以上的锻炼,并认为 应该有指导者进行指导,而现实中,能坚持每周进行一次以上的锻炼者却只有 28%, 46%左右的人认为不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运动所需场地的缺乏。 由于现有的社 会体育配置(特别是无偿开放的社会体育配置)数量少、条件差,人们对体育资源的 需求远超出现有的社会体育配置。73%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的社会体育配置不 足,而在目前泰州社会体育资源无法解决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好高校体育 资源这一优质资源,将对泰州市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泰州高校几 乎由南至北贯穿整个泰州市,每个社区到达与其最近的高校最多只需二十分钟的车 程,可以说占据了极佳的地理优势。因此,泰州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是必须的, 且在实施过程中具备其可行性。 3.2.1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必然性 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是改善群众体育开展不足现状的手段, 也是改善高校体 育资源不完全利用现状的手段。社会的进步使得全民健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对 3 研究结果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4 高层次体育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另外,现代社会的都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对人 的身体、精神、情感、生活、环境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求多层次的体育资源供给, 服务于多层次的体育市场需求,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体育资源配置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是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责任和义务。其主要内 容应该包括:体育指导、体育与健康知识宣传、体质检测、运动处方及建立个人锻炼 档案等。通过发展社会体育,促进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提高社会群体 的身心健康水平,减少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让人的潜能得 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增进身体健康,保持旺盛精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我国高校体育也应随之走上产业化发展 之路。体育资源作为高校设置的一部分,必将在其体制变革的推动下,改变现有低效 率、低水平的管理方式。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不仅可使高校改善目前低效率的 体育资源运营方式,也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实现体育资源的既有价值,创 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泰州市高校相对中小学、社区甚至社会公共体育场所而言设施相 对完善(见表 1)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多,素质也相对较好,如果能有效利用体 育资源,参照我国公共体育场地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必将走出一条具有公益性特 征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泰州高校应主动 迈出共享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表 1 泰州市高校体育场所一览表 田径场 足球场 篮球场 乒乓 球室 健美操 房 排球场网球场 羽毛 球场 体育馆 (多功能馆) 南理工 科技学院 2 块 2 片 19 块 1 间 20 桌 1 间 3 片 4 片 泰州职业 技术学院 1 块 1 片 9 块 1 间 40 桌 2 间 6 片 2 片 6 片 江苏省畜牧 兽医学院 (新老校区) 2 块 2 片 12 块 6 间 26 桌 1 间 14 片1 片 2 座 泰州 师范学院 2 块 2 片 16 块 1 间 22 桌 4 片 1 片 1 座 南师大 泰州学院 1 块 1 片 1 间 40 桌 3 间 5 片 2 片 8 片 注:各学校的体育馆具备的功能各不相同,在此表中无法详尽表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被提到了一个倍受关注的高度,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3 研究结果 15 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的前提之一就是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及指导者等。近年来, 泰州市经营性体育场所不断增加, 但为了达到赢利的目的, 这些场所的收费相对较高, 高门槛限制了锻炼需求激增的普通大众。 收费低廉的公益性体育场所吸引了大批的健 身者,然而,由于目前泰州市的低收费或免费的体育资源发展无法满足大部分人民群 众,使得大部分市民无法参与锻炼。于是,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成为居民体育健 身的迫切需求。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其优势在于质优且价格低廉。高校体育资 源向社会开放,不仅可满足居民的需求,也缓和了人民需求增长与社会体育资源供应 不足的矛盾。若泰州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健身锻炼,使体 育人口大幅增加,促进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可有效增加居民体育活动场所,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对 解决社会健身难的难题可发生主要作用。同时,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打破了高校 与社会的界限,是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是社会体育 与高校体育的有效结合点,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高校 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是建立全民健身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 其次,高校利用社会体育资源是实现高校与社会体育场所(特别是经营性场所) 双方获利的重要手段。高校由于财力、锻炼人群、观念与面积的局限性,部分体育资 源难以发展,泰州市的高校尤其如此,而经营性社会体育场所却可以充分发展此类资 源,高校有偿使用经营性社会体育场所,既使高校的体育活动得以全面发展,同时,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经营性社会体育场所在淡季甚至非经营时段对高校有偿开放, 也使经营性体育场所增加了收入。此外,经营性体育场所还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的人力 资源,由于其与高校合作,因此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利用高校人才,尤其是高校的体 育骨干学生。因此,高校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将是必然的一步。 3.2.2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高校体育资源的特性来分析。高校体育资源是伸缩性极大的资源领域, 体育资源的改善具有较大的空间。体育资源有以下特性:第一,需要的边缘性。由于 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并非生存必需,体育活动具有余暇活动的本质属性,因此对体 育资源的利用也不像在生产、 军事和科研等领域里那样精打细算, 而多有开发的余地; 第二,形态的模糊性。由于体育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存在宽泛而友好的交互范围, 3 研究结果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6 体育资源与非体育资源的界限比较模糊。 变非体育资源为体育资源的现象在现实中屡 见不鲜,从自然界的山川大地到课堂里的报纸书刊,都有可能转化为开展体育活动的 资源;第三,类别的代偿性。体育活动本身存在多样性,相同的健身效果可由不同的 锻炼手段、途径获得,这就使得各类体育资源的相互替代成为可能。这就使得高校体 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实现成为可能。 其次,从空间因素分析。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重 要因素。众多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就是体育场 地设施严重不足。由于体育设施的不足,我国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自家 庭院、 公路街道边和住宅空地 (占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的 46.0%) 等非正规体育场所; 其次是单位拥有的体育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占 30.4%)1。据实地调查统计,泰州 市平均每个社区不能拥有一块专用的运动场地(面积不限) 。拥有最多种类体育场地 的社区仅有两片篮球场,一片网球场及一片室外羽毛球场。泰州市的社区体育场地根 本无法满足小区居民的锻炼要求。而泰州的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并不具备运动场地。 高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为充足外, 非体育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 且环境幽雅, 绿化充分,是进行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人民群众在余暇时间到高校中既可健 身,又能呼吸新鲜空气,舒展身心。高校体育资源的空间特征对群众锻炼而言,具有 专业体育场馆设施均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从时间因素分析。高校体育场地的使用一般集中在每天的上午三四节课和 下午一二节课, 主要用于体育教学, 下午三四节课主要用于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 仅部分高校在课余时间将室内综合体育馆向学生有偿开放, 如室内体育场地在教学之 余,下午三四节课向俱乐部会员开放,非俱乐部会员无法入内进行活动,校外人员更 无进入健身的机会,其余高校均以无偿形式向学生开放。室外体育场地的使用率相对 较高,泰州市所有高校对所有学生无偿开放。但由于学生是以学习为主,需完成学业 任务,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对其自身的重要性或没有兴趣项目,不愿意 参加体育运动,且各高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频率、方式未作要求,因此参加课外 体育锻炼并保持每周两到三次、甚至三次以上者为数不多,相对学生总人数而言,学 校的体育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同时高校体育场地在早晨、傍晚和公休节假日时相对空 闲,而此时段恰好是社会群众较为集中的余暇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其作为锻炼时间。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3 研究结果 17 所以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在时间上没有冲突,如果分配合理、利用得当,高校体 育资源则可以成为社会体育资源的有效补充。 每年的寒、暑假合计近三个月的时段中,高校的体育场地可充分利用。据调查, 泰州高校的体育场地在寒、暑假中完全闲置。而此时可集中举办健身活动的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