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传播学本科专业是新设立的、教育部限批的本科专业,是我国传播学教育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急待规范。本文就我国传播学 本科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本文的第一章阐明了本研究的背景,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综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对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启动和发展进行了回顾,说明了传播学本科 教育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在第三章中,作者通过各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 分析、与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目前我国传播学本科专 业课置的现状;同时通过对国外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梳理,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 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影响因素。在第五章中, 作者对学科定位、层次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必修课与选 修课、课程设置的前瞻性等几个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规划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 探讨。在前五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科学设置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若干建议, 绘制了课程设置基本框架图,并设计了框架图中几类课程的比例关系、理论课与实 践课的比例关系及实践课的实现形式。最后,笔者认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是传播学 本科教育专业方向的最好选择,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关键词:关键词:传播学 本科教育 课程设置 建议 ii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 is newly built which is one of the limited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it is on the primary stage, the course system need to be normalized.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 in the frist chapter, the writer expounds this researchs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 techniqu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writer reviewes the star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n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mn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provis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writ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n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writer gets the revelation of the domestic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uch as american, japanese, british and so on.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writer analysis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such as the educator , the market demand, the econom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 and so on .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the location of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 the educational segment of the level education, the common education and the speci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qrired course and the selected course, the forward looking of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etc. based on all above,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writer gives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raws up the curriculum bone chart, and designes the proportion relations among several kind of curricula. finally, the author belives the network commnication is the best specialized direc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gives the designing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keywords: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vision sugges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本研究是传播学本科教育与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研究的内容属 于华中科技大学教改课题。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以传播现象和传播机制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 产物,学理性和实践性较强。传播学教育在我国最初起步点定位于硕士研究生,本 科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各高校在传播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定位、培养方 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传播学与新闻学的 专业界限界定不明,本科生课程设置规范性、体系性差,就业方向尚未理清,办学 模式在高校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些都严重束缚和阻碍了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的 发展。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 教学过程的。 本研究从课程设置入手,对传播学本科教育进行探讨。本研究对于探 讨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方案、层级教育、教育模式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传播学本科教育如何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探索。 本研究采取了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 1.2 目前相关研究的状况目前相关研究的状况 我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规范性差,教育界意见纷纭,到目前为止, 没有发现关于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宏观上对传播学教育 做整体的研究和把握。 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关系。在这方面,学者们众说纷坛,但总 体来说,大部分学者认为传播学和新闻学分属不同的学科,两者有较大的区别。有 钟启泉课程教学概论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p28 2 的学者提出了传播学应该涵盖新闻学(见参考文献12、16、22、23、37) 。 研究的热点之二是传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认为目前传播学的新闻学化 较为严重,学科有待规范,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层次教学没有拉开层次,分支学科 的发展较慢,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见参考文献19、29、22) 研究的热点之三是未来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传播学教育应 注重传播素质的培养;传播学未来发展呈现基础传播学和专业传播学两级趋势;传 播学教育应从传播科技所带来的影响拓展到广义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上,结合本国实 际, 推进传播学教育和研究的本土化等观点 (见参考文献22、 28、 65、 71、 79) 。 研究的热点之四是借鉴吸收国外传播学教育的经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或 从总体进行宏观分析,或进行个案分析,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研究的国家包括美 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其中尤以美国居多(见参考文献10、21、40、 48、50、51、56) 、57、58、64) 。 从上可以看出,对于传播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在于宏观层面,缺乏微观的具体 的实证研究,而且对于传播学本科这个尚未成熟的专业学科,研究较少,因此本研 究从课程设置入手,对目前发展的传播学本科教育进行具象的分析,力图从课程设 置这个角度,探索传播学本科教育全面繁荣之道。 1.3 本研究涉及的专业教育与课程设置相关概念的界定本研究涉及的专业教育与课程设置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此,首先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这个界定是在综合考察了 课程与教学概论 、 教育学基础 、 课程新论 、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 、 大学教 学概论 、 高等教育学 、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等著作相关论述后做出的。 课程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 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 育人信息载体功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 的一个组成部分。 课程类型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中,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 点形成的课程门类。 3 课程类型有着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课程的侧重点是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可 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 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经验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 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从学科是分科组织还是综合组织,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学科并列 课程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以一门学科为中心,而核心课程则是指大学本科阶段的 一种课程设计模式,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安排 和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 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公共 基础课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等。专业基础 课程既要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的课程,也要包括相邻 专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课程。专业课程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 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 从形式上看,即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而言,又可将课程分为必 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的学科属性来看,课程可分为理、工、文、管、经、法、教育、历史等。 根据课程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可将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 性课程。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定和安排,主要规 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 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 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身的办学特色,考 虑了多方因素,对多种类别的课程进行综合设置的。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 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以及个性健全的 公民。 4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它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 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专业与教育密不可分,国际上有两种通行 的专业教育模式。一是俄罗斯模式:职业专业课程,二是美国专业教育模 式:职业课程专业。 5 2 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启动及发展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启动及发展 2.1 传播学教育在中国的启动传播学教育在中国的启动 上世纪 70 年代末,传播学正式传入中国。 而它的引进者正是中国当时的高校 新闻学者和业界的新闻工作者,引进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发展新闻学 研究,因此可以说传播学在我国登陆伊始,就与新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 年,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等几所大学学术 机构的不少专家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翻译,评介西方传播学的论文学和著作,准确 地介绍了传播学的主要学说、概念、范畴和方法。1982 年,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博 士的访华和同年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座谈会被认为是 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内地开展的里程碑的事件。 我国最早一批接受传播学教育的学子是复旦新闻系 77 级学生,此后传播学在 内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总体来说,1992 年以后,传播学的研究持续深化,整个学 科建设全面走向繁荣。 1997 年,传播学与新闻学合并,升格为一级学科,称为新闻 传播学,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并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此 后,高校纷纷将新闻学院更名为新闻传播学院,或成立专门的传播系,或在其他院 系(如文学院、艺术学院、文法学院等)开设传播学的相关课程。 2.2 传播学教育的三个层次传播学教育的三个层次 在本研究中,将传播学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本科教育、硕士 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 汤晓羽从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看传播学课程设置 j 新闻知识,2004(6) 段鹏我所认识的中国传播学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摘自段鹏、韩运荣传播学在世界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p113 李晓静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摘自摘自段鹏、韩运 荣传播学在世界 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p121-122 6 1995 年之后,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招收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截止到 2005 年,全 国招收传播学研究生的高校达到 43 所。2005 年 10 月 17 日,国务院学位办组织了新 闻传播学博士点第二轮评审,公布了第十次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学科评审结果,新增 加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四所院校为传播学博士授予点。 至此,国内共有 9 家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其中包括一级学科点五家。可见, 与新闻学教育从本科开始起步不同,我国传播学教育的起步是从研究生开始的,因 为相对新闻学而言,传播学是在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机制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具有 规律性的、指导意义的理论和传播范式,学理性较强。 而传播学本科专业则是一个新设立的、教育部限批的本科专业。 2001 年国家教 育部首批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设立传 播学本科专业。截止到 2005 年,全国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 24 所。 这 24 所高校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辽 宁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莱阳农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西南 交通大学、北京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深圳 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理工大 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 与新闻学教育在高校中分布以综合性大学为主的状况不同,开设传播学本科教 育的高校中,理工类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本身就意味着与新闻学相比,传播 学具有更多的科技色彩和实验色彩。 2.3 传播学本科教育与课程设置传播学本科教育与课程设置 2.3.1 传播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及专业方向传播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及专业方向 总体说来,我国各高校传播学本科教育都立足于培养既有新闻、传播基本理论 基础,又能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王瑞简论我国高等院校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 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2) 高红玲、董璐超载界限的传播学本科教育 db/ol 7 本研究对最早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四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统计,统 计结果见表 2.1。 表 2.1 学校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就业目标 复旦大学 新闻学、传播学 知识 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熟 练掌握新媒体及网络媒体应 用技能,通晓新闻传播政策 和法规,熟练运用外语和计 算机 现代传播媒体与社会 组织机构的业务操作 及组织管理、 网络媒体 新闻采编与营运管理、 媒介市场分析与媒介 经营管理等 中国农业大学 具备现代媒体 传播的基础理 论、基础知识 掌握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媒 体与网络多媒体传播的基本 技能 广播电视传播 (含科教 影视) 、网络传播、新 闻传播、 媒介经营管理 与广告 华南师范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采 访、各类电视节目编 制、 广告策划创意与制 作、网络传播与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 (媒体市场调查与分 析方向) 研究分析能力强,熟悉媒体 市场运作,熟练运用计算机 处理数据 媒介市场研究、 传播效 果分析、受众调查、信 息管理与开发 中国传媒大学 (网络传播方向) 新闻学、传播学 的系统理论和 网络传播知识 熟练的技术应用技能,熟悉 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 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 管理实务及理论研究 结合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分析得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知识是传 播学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根基,在技能目标的制定上,各高校突出了实践应用技能、 计算机技能、研究分析技能等。部分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资源的配置, 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了传播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如网络传播领域、媒介策划 经营管理领域、农业信息传播领域、广播电视领域等。 8 各高校为学生所设计的就业方向有科技传播、影视编导制作、多媒体制作、网 站建设与管理、广告策划制作、广播电视传播、新闻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电子出 版、新闻采编与图书编辑、国际版权贸易、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媒介市场研究、 传播效果分析、受众调查、信息管理与开发、公关宣传、文化产业运作等,涵盖的 范围较广。 由于传播学内涵丰富,这此高校的传播学本科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不同。 本研究对部分高校的专业方向进行了统计,见表 2.2。 表 2.2 高校名称 专业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吉林农业大学 广播电视编导、媒体制作与传播 中国农业大学 影视传播、网络传播、新闻传播、媒介经营管理与广告 浙江理工大学 网络新闻传播、文化产业运作 复旦大学 新闻传播学理论、网络传播、媒介经营和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 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网络传播 西南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 深圳大学 媒介经营与管理 上海理工大学 数字媒体传播 北京交通大学 国际传播 从表 2.2 可以看出,网络传播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由于代表了媒介发展的新趋 势,成为了传播学本科教育的最大热点。还有一些领域,如媒介经营管理等,也是 传播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2.3.2 传播学本科教育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传播学本科教育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传播学本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经验和教训尚在积累之中,可以说,传播学 本科教育目前并不成熟,教育目标、教育体系都急待规范,而在这些问题中,课程 设置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因为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 标等都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课程设置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个人以及社 会发展的需要,关系着高校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兴衰成败。 9 3 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3.1 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3.1.1 各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各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各高校的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从整体上来看,分为公共基础课(通识课) 、专业 必修课(含学科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三大类别,但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同 的课程在不同的高校会分属不同的类别,而且在学分的设置上也不统一,有的高校 是以 16 学时为一学分,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有的高校是以 18 学时为一学分,如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由此可见,高校传播学本科课 程设置急待规范。 资料所限,本研究仅对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 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八所高校的 课程设置进行内容分析。由于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因此对部分名称不一、但实质大 体相同的课程进行了归类处理;同时由于各高校课程体系的凌乱,本内容分析不区 分课程具体分属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八所高校课程设置原始资料见附录 1。 研究将各高校的课程分为几个类别,分类标准如下: (1) 政治、基础英语、体育等; (2) 传播学基础(包括传播学/新闻学原理、研究方法、传播法规和伦理、史 论) ; (3) 分支传播学(包括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信息 传播、科技传播等) ; (4) 应用传播学(包括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广播电视学、传媒经营 管理等) ; (5) 新媒体传播与技术(包括网络传播、数字传播及其相关技术) ; (6) 文史哲等人文科学; 10 (7) 相关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 ; (8) 相关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统计学、计算机、逻辑学等) 。 分类统计见表 3.1。 表 3.1 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类学分统计表(统计单位:%) 政治、 英 语、 体育 等 传播学 基础 分支传 播学 应用传 播学 新媒体 技术 文史哲 等人文 科学 相关社 会科学 相关自 然科学 国际关系学院 37.6 7.9 3.4 7.3 2.2 29.2 6.7 5.7 吉林农业大学 20.3 3.3 1.2 45.5 8.6 12.2 2.1 6.8 上海交通大学 19.3 12.5 3.6 23.2 4.7 7.5 18 11.2 深圳大学 26.7 13.4 7.4 23.8 4.5 2.6 13 8.6 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 19.7 19.1 5.1 28 5.1 7 6.4 9.6 西南交通大学 16.8 14.2 1.5 32 8 10 6 11.5 中国农业大学 15 8 1.6 44.8 14.5 6.2 4.6 5.3 华中科技大学 17.3 12.2 1.4 29.7 9.2 10.3 8.6 11.3 各高校对于总学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学时统计见表 3.2。 表 3.2 各高校传播学本科总学时、总学分要求统计表 学校名称 总学分 吉林农业大学 1585 上海交通大学 217 深圳大学 157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98 西南交通大学 175 中国农业大学 184 华中科技大学 1715 3.1.2 高校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分析高校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分析 目前,各高校在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 人才的培养理念,针对传播学交叉性、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 11 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广泛涉猎。总体而言,传播学基础、新媒体技术、 应用传播学是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的重点。 就调查的八所高校而言, 表 3.1 反映出不同高校对同一知识板块课程不同的重视 程度,如传播学基础,各高校的比例在 4%20%之间,比例差别很大,其中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的比例最高,为 19.1%,而吉林大学只有 3.3%;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课 程上,部分高校的比例超过了 8%,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 各高校都比较注重应用传播学的课程,其中又以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为主。在相关 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课程方面,各高校分别给予了不同的比重,体 现出了各高校对传播学本科教育的不同理解,如国际关系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在文 史哲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比例最大,而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的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更加关注相关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体现出更浓的科技 色彩和理工色彩。 在总学分上,各高校的要求均在 150 学分以上,上海交通大学甚至达到了 217 学时,说明各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下面分公共基础课(通识课) 、专业必修课(含学科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对传 播学本科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公共基础课(通识课) :公共基础课(通识课) : 在公共基础课方面, 8 所高校将“两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当数量的高校“两 课”和体育加起来占据了公共基础课的半壁江山, 甚至更多。 同时各高校在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上等方面开设了较多的课程,统计结果表明,三者合起来,8 所 高校的平均比例为 38.5%,但名目太多太杂,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较 为浅显,是相关知识的普及性教育,表现出了很强的实用功利性目的,更多的时候 各高校各搞各的一套,因人设课,没有做到课程的合理搭配和整合优化。 专业必修课(含学科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含学科基础课) : 从数量上来说,8 所高校开设的传播学本科专业必修课(含学科基础课)名类繁 多,但从涵盖范围来看,则并不宽广,大多数集中于大众传播,较少涉及传播的其 他方式,只有一所高校开设了人际传播学、一所高校开设了组织传播学、一所高校 12 开设了科技传播。 与公共基础课一样,8 所高校在专业必修课上也在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方面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但这些相关学科到底应该是哪些,这些学科课程 的比例关系又是如何,各高校的认识并不统一,课程体系较为混乱。 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与专业基础课相比,专业选修课的名目更多,这与高校的办学思路不同有关。 有的高校将统计学、舆论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放在专业基础课中, 有的高校则将之放在专业选修课中。 8 所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对传播学专业进行了横向或纵向的铺陈,大大拓展了传 播的方式和空间,如有两所高校开设了组织传播课程、三所高校开设了人际传播课 程、一所高校开设了危机传播课程、一所高校开设了视觉传播课程、三所高校开设 了整合营销传播课程、一所高校开设了言语传播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属性来看,各高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型、 理论型、管理型。技术型有电子商务、平面设计、录音技术、网络技术、广电主持 艺术、网页设计、影视脚本创作等;理论型有舆论学、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网络 与社会、品牌战略、政治经济学、出版学等;管理型有报刊发行管理、媒介市场策 略、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传播集团的运营机制、媒介人力资源管理等。 从课程的研究领域来看,各高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集中在网络传播、报刊、国 际(跨文化)传播、广播电视、编辑出版、媒介管理、传播实务、媒介策划、文化 素养培育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侧重点。 3.1.3 个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个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本科教育 2004 年得到国家的正式批准, 2005 年华中科技大 学又成为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授予点。至此,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专业形成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层级教育结构。 1996 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率先在全国招收网络新闻传播的本 科学生,它的教育突出文理交叉,以大中型网站策划设计、网站营运、信息资源管 13 理以及科技传播为特色。其教育理念是以大传播的视野,将人文、社科,与电信、 计算机等信息学科进行大跨度交叉,营造一种独特的文理交融氛围,以新闻传播学 的理论和方法,用现代教学传播手段,建构一种良好的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学习环 境,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与传播的研究者与实务者,教育模式是宽基础、复合型、一 专多能,即“重素质”的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 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分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 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完成学业最低课内学分(含课程体系与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为 208.5 学分,完成学业最低课外学分要求为 5 学分。其 课程体系学时与学分见表 3.3。 表 3.3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学时/学分 占课程体系学分比例() 必修 1055/64.5 37.6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选修 96/6 3.5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 必修 472/29.5 17.2 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492/30.5 17.7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 464/28.5 16.6 专业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选修 200/12.5 7.3 合计 2779/171.5 表 5.1 反映出,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本科教育将通识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上,分为必修和选修,其比例达到了总学分要求的 41.1%。但整体来说,选修课的比 例较小,两种类型的选修课加起来,只占总学分要求的 10.8%。 华中科技大学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周数与学分见表格 3.4。 吴廷俊、 舒咏平 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 中国传播学教育发展新思路 发表于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暨cac/cca 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2004 年 1 月 14 表 3.4 实践教学环节名称 课程性质 周数/学分 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 军事训练 必修 2/2 5.4 公益劳动 必修 1/1 2.7 认知实习 必修 2/2 5.4 专业实习 必修 8/8 21.6 社会实践(生产实习) 必修 4/4 10.8 课程设计 必修 3/3 8.1 科学研究训练 必修 4/4 10.8 毕业设计(论文) 必修 13/13 35.1 合计 37/37 100 华中科技大学集中性实践课的学分要求为 37,占总学分要求的 13%,这个比例 并不高。但深入分析其具体的课程设置,笔者发现,华中科技大学有着较为完善的 多媒体实验室和机房,以及相关的实践设备,对一些技能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都采取了理论传授与上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如传播研究方法、多媒体与 网络传播技术、c 语言程序设计、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站规划与设计、动画制作与 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中,上机大多占到了课时的 30%左右,其中电视编辑与制作 的比例最高,约为 45%。 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本科专业主要的课程有:传播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学概论、传播统计学、传播研究方法、媒介经营管理、网络 传播导论、网站规划与设计、动画制作与网页设计、电子商务、数据库设计、网络 编辑与策划、网络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信息模型、应用软件开发基础、科技 传播导论、公共关系学等。 3.2 传播学与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传播学与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3.2.1 四所高校传播学本科与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四所高校传播学本科与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如前所述,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传播学教育脱胎于新闻学,最开 15 始是涵盖在新闻学教育领域之内,后来才慢慢地从新闻学分离出来,可是传播学研 究和教育一直局限在新闻,即大众传播这个狭窄的视角里,多元化的研究被忽视和 漠视,传播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育远远落后于大众传播领域的。在教育界,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也曾是争论十分激烈的一个话题,有学者分别提出了警惕 “传播学的新闻学化”和“新闻学的传播学化” 。 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目前我国高校两者的区别程度有多大?本研究选取了复 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传播方向) 、黑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四所既开设 了传播学本科专业,也开设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对它们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 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只做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对比。统计数据见表 3.5。 在本科阶段,既开设传播学同时也开设新闻学的高校较少。从四所高校传播学 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高校对传播学与新闻学 区别定位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高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两者存在着一定比例 的重复,如中国传媒大学的重复度为 61%,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复度为 34.8%,黑龙 江大学的重复度为 26%。这说明在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与新闻学本科专业各自的 定位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交叉的,两者的边界存在着叠加,有的叠加范围还超过了 50%,如中国传媒大学。在两者的区别定位上,就调查的四所高校来说,复旦大学做 得较好,在其课程设置中,传播学与新闻学界限分明,传播学的课程设置重点在于 传播学基础、媒介的管理和控制、分支传播学、新媒体研究,新闻学的课程设置重 点在于具体的新闻业务,两者的边界较为清晰。 16 表 3.5 高校名称 传播学专业课程 新闻学专业课程 重复 课程 门数 重复比例 (以传播 学专业课 程门数为 基数) 复旦大学 (资料来 源:该校 2006 级两个 专业的培养 方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业务通 论、传播法规与伦理、跨文化 传播、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 介经济理论、网络新闻传播原 理与应用、媒介经营管理、传 播学研究方法、公共关系学、 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计 算机辅助新闻业务、网络媒体 内容制作、世界传播业概况、 舆论学 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 评论、深度报道、媒介批评、 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媒介经 营管理、中国新闻传播史、中 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史、对 外报道、网络传播基础、广播 电视新闻 2 11% 中国传媒大 学(资料来 源:该校电 视与新闻学 院网站) 传播学原理、新闻学理论、新 闻事业史、网络传播概论、新 闻业务、互联网传播技术、新 闻传播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 新闻编辑及节目制作、公共关 系概论、新闻心理学、多媒体 制作、广告学、社会学、网络 新闻传播、 主持人与节目策划、 口语表达与训练、科技报道、 经济报道 新闻事业概论、新闻理论、传 播学、新闻史、广播电视史、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 论、新闻编辑、录音报道、广 播电视新闻及节目制作、影视 非线性编辑、节目主持人理论 与实践、口语表达与训练、新 闻节目主持、新闻心理学、社 会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 网络新闻传播、经济报道、体 育报道 11 61% 黑龙江大学 (资料来 源:该校新 闻传播学院 网站) 传播史与传播研究方法、中国 新闻事业史、 外国新闻事业史、 网络传播概论、新闻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公共关系学、传 播学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 作、摄影与摄像、网络技术基 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 信息编辑、平面设计、网页设 计与制作、网络广告、网络道 德与法规、网站经营与管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外国新闻事业 史、 新闻学概论、 广播电视概论、 广告学、 大众传播学、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专稿) 、 新闻写作 (消 息) 、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 闻摄影、新闻道德与法规、新闻 事业管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选、古代汉语选篇、应用汉语研 究 5 26% 17 高校名称 传播学专业课程 新闻学专业课程 重复 课程 门数 重复比例 (以传播 学专业课 程门数为 基数) 华中科技大学 (资料来源: 该校 2006 级 两个专业的培 养方案,统计 学科专业基础 课和专业必修 课) 中国古代文学、新闻学概论、中 国新闻传播史、公共关系学、多 媒体与网络传播技术、c 语言程 序设计、媒介经营管理、传播研 究方法、外国新闻传播史、数据 结构与信息模型、网络编辑与策 划、动画制作与网页设计、应用 软件开发基础、 传播伦理与法制、 传播统计学、 新闻传播专题讲座、 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络信息管理 概论、 美术基础、 科技传播导论、 电子商务、网络传播综合实践、 网站跟踪调查 传播伦理与法制、新闻学概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 史、媒介经营管理、多媒体技术 与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学、新闻 传播专题讲座、新闻写作、新闻 采访、报纸编辑与电脑排版、新 闻评论、新闻摄影、马列新闻论 著选读、新闻报道策划、名记者 研究、广播电视概论、书刊编辑 学、电视专题与专栏、电视作品 赏析、 深度报道、 西方新闻思想、 演讲与口才 8 34.8% 3.2.2 传播学本科实验课、实习形式及基地、就业领域等与新闻学的差异调查传播学本科实验课、实习形式及基地、就业领域等与新闻学的差异调查 2006 年 4 月,笔者跟随着导师,与同学一起对参加中国首届传播学本科教育会 议的部分高校,即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 信息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莱阳农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 11 所高校的传播学教育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将传播学专业与新闻学、广告学等相关专业相比较,从实验课程、实 习形式及基地、 就业等 4 个维度, 调查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调查结果见表 3.6、 表 3.7、 表 3.8。 表 3.6 实验课 比例 基本相同 10% 规划有差别,但限于条件,差别不大 40% 有较大差别 50% 合计 100% 18 表 3.7 实习形式及基地 比例 基本相同 20% 有一定差别 70% 差别很大 0% 说不清楚 10% 合计 100% 表 3.8 毕业生就业领域 比例 与新闻系基本相同 50% 与广告系基本相同 0% 与新闻系、广告系有较大不同 50% 合计 100% 就所调查的高校来说,在实验课程上,限于条件,约一半的高校传播学本科的 实验课与新闻、广告等专业差别不大或基本相同;在实习形式及基地上,大部分高 校做到了传播学和新闻学、广告学的专业有一定的区分;在就业领域上,约一半的 高校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与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相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出传播学和 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胶着状态。 3.3 国外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国外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3.3.1 美国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美国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今天,在美国教授范围最广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 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它们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应用传播、传播教育、传 播理论、家庭传播、社会性别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与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语 言与社会互动、大众传播、仲裁与争端处理、组织传播、表现行为研究、政治传播、 公共讲演、公共关系、修辞批评、符号学、小组传播、戏剧效果与戏剧、视觉传播、 19 法律传播、言语传播等。 美国传播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美国本科生教育主要传授学生 某项专门知识,研究生教育培养教师和研究人员。在这点上,和我国高校的培养目 标定位相类似。 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跨系、跨专业选修的选修课,传播学本科生所修 的大部分课程并非由其主修的学科提供。在美国高校看来,传播学是一门“杂学”, 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联系密切,而传播学系本身无法提供如此广泛的课程。 而且由于传播学融汇多种学科的特点,美国高校传播学教师以传播学专业出身的为 主,辅以很多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反映出传播学从不同学科认识理解传播行为, 理论和媒体操作技能训练并重的特点。 3.3.2 日本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日本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40 年代末期及 50 年代初期,有关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开始传入日本,并逐步成为 学界的主流。在传播教育上,日本奉行的是通才教育理念,这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整 体理念吻合。在本科课程设置上,他们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新闻伦理及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等有关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 用性、工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企业的经 营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 日本的传播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多媒体及新媒体、大众媒体、传播学、 广播电视、大众传播史、新闻学、文化及大众文化、信息社会及信息化、媒介产业、 国际及跨文化传播、广告等。 近年来,日本高校纷纷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改组,社会情报逐步进入高校教 育视野,各高校日益看重社会情报,开设此方面的课程,大量设置研究机构。可见 阮志孝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和就业问题 db/ol 葛岩美国大学的传播学教育:印象和理解发表于中国首界传播学本科教育会议,20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