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产品设计研究_第1页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产品设计研究_第2页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产品设计研究_第3页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产品设计研究_第4页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产品设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产品设计研究*徐伟,刘朝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基于设计心理学的产品设计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否善于运用设计心理学是产品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机理及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研究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414(200805-0013-02R e s e a r c h o f 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 b a s e do n d e s i g np s y c h o l o g yX uW e i,L i u Z h a o-m i n g(G u a n g d o n gp o l y t e c h n i c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G u a n g d o n g51063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R e s e a r c ho f 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b a s e do n d e s i g np s y c h o l o g y i s a n e ws u b j e c t.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 u s e p s y c h o l o g yf o r t h e s u c c e s s f u l 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R e s e a r c h f o r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m e t h o d s o f u s i n g d e s i g np s y c h o l o g yi n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a r em a d ei n t h i s p a p e r,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i s h e l p f u l a n d i n s t r u c t i v e t o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 b a s e d o nd e s i g n p s y c h o l o g y.K e yw o r d s:d e s i g np s y c h o l o g y;p r o d u c t;d e s i g n;r e s e a r c h产品设计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成果运用于产品设计实践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它通过分析和研究产品各构成要素的心理学特点和规律,指导设计师设计出能满足市场和用户心理需要的产品。它既是设计方法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是心理学与产品设计活动的结合。事实上,它是工程心理学、技术美学、创造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的综合运用1。1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机理25人们从接触产品到作出购买行为的整个过程,可用心理学中带有普遍意义的模型表示:S(刺激-O (信息处理-R(反应。即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有关产品信息的刺激,经大脑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形成产品是否实用、美观、经济的判断,进而作出是否购买的反应。在此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和意向这两个方面。认识过程主要是指人的感觉、知觉和思维,人的大脑先是形成对产品的感知,而后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了对产品的认识。意向过程是指人的情感、注意和意志,情感是对产品态度的一种反应,注意是对某种产品的心理指向和集中,而意志则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然而,从心理活动发展成为购物行为还有一个过程:需要动机行为,其关系为:行为由动机所支配,动机则由需要引发。“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产品的欲望,属于一种心理现象;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因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既应研究人的感知、思维和意向心理,又应研究人的需要心理。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产品设计,就可以使新产品满足(或迎合人的心理要求。然而,消费者的心理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并且人的心理活动及审美观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求新、求奇、求美的愿望唤起了多样化的消费心态,加上形形色色的促销手段对人构成的诱惑力,更使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要使产品打开和占有市场,必须使产品适应用户的心理,这里不单是以促销为核心的消费心理问题,还有一个所设计的产品的适销性问题,即产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影响产品进入市场的诸多心理学问题。产品的审美功能是指产品通过其外在形式唤起人的审美感受,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是一种精神功能或心理功能,它建立在人的情绪和情感基础上。审美感受直接来自对产品外观的形态、色彩、肌理的感性知觉和表象,是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结果。审美对象的形式先于内容(功能而作用于视觉,直接引起心理的感受。一个产品如具有美的形式,通过视觉可立即唤起人们的美感而产生愉悦的心理,进而会转化为购买的动因。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充分领会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运用诸如: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概括13*收稿日期:2008-07-02作者简介:徐伟(1967-,男,江苏南通人,教授,研究方向:数控技术、机械C A D/C A M、工业设计等。与简单、安定与轻巧、过渡与呼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与重点、比拟与联想等美的形式法则,创造出一个具有良好审美功能的产品。所以,设计师必须认真研究产品设计心理学,分析人们对产品的功能心理、使用心理、审美心理、消费心理和环境心理,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和现代的工艺技术,才能创造出内在质量和外观具佳的有持久生命力的新产品。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N O K I A (诺基亚“A e o n ”是诺基亚公司于2007年下半年发布的一款概念手机6,7,如图1所示。A e o n 这款设计打破了诺基亚设计的常规,给人们一个全新的视野,它的设计如同N O K I A 7020的设计,反映了该公司手机设计的新思路,一种更贴近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设计思路。 图1N O K I A (诺基亚“A e o n ”诺基亚公司调查发现,虽然有包括诺基亚N 95和夏普910S H 这样功能强大的手机不断被发布,但最畅销的手机却往往是那些外形与功能相对平衡及和谐的机型。特别是在功能同质化比较严重的背景下,一部手机外形设计成功与否甚至可以决定其日后的畅销程度。于是,另类和大胆的概念手机设计开始成为厂商们倾注较多精力的领域。认识到这一点后,作为全球第一手机品牌的诺基亚开始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这正是A e o n 概念手机诞生的背景和动机。 图2“A e o n ”滑盖外形A e o n 手机的外形如图2所示,尽管这款概念手机采用类似诺基亚9200的折叠式设计,但镜面效果的外壳以及绝对简洁的总体风格仍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的设计特色,如图3所示,诺基亚“A e -o n ”并非简单的折叠款式,其隐藏式屏幕及触摸操作方式更是在时尚流行中注入了崭新的创意,可弯曲的屏幕代表的是未来电子纸显示技术的无穷魅力,每个细节的视觉享受更是将技术与艺术进行了结合。图3“A e o n ”隐藏式屏幕诺基亚“A e o n ”除具备出色的优美外形外,还具备了值得信赖的高科技品质,这两者的结合使诺基亚“A e o n ”手机既符合了人们对高端技术的要求,也迎合了时尚人士对流行元素的追捧。这类设计扩大了人的思维,引导人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层次。因此,这类特殊的设计很有象征意义,其基本功能倒是被淡漠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档次设计所给使用者带来的优越感,以物的层次来提高人的心理需求。3结语产品只有为用户(消费者所需要,才具有价值。设计师应善于把自己放在用户的位置上,充分研究用户对产品的各种心理状态(功能心理、使用心理、审美心理、环境心理、消费心理等,并用于指导产品设计,这是产品设计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产品设计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全面的有关心理学应用基础理论。本文通过对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问题的探讨,为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思路。参考文献: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