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0菱角的喜剧学案粤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0菱角的喜剧学案粤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0菱角的喜剧学案粤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0菱角的喜剧学案粤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散文10菱角的喜剧学案粤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菱角的喜剧 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菱角() 篓子()蝗虫()酣然() 笑嘻嘻() 答案lnluhunhnx(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翘禁答案qioqiojnjn2语境辨析法里弄()里的那台发电机不知被谁弄()坏了。答案lng nng二、写对字形答案憾撼缄咖伽珈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贯串贯穿两者都是动词。“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连贯。“贯穿”,穿过,连通。(2)把玩赏玩两者都是动词。“把玩”指拿着赏玩,对象较广。“赏玩”指对景物、艺术品等欣赏玩味。2明确词义(1)漫不经心:_(2)茫然失措:_(3)无往不在:_(4)千奇百怪:_(5)君臣佐使:_答案(1)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2)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没有应对的举措。(3)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4)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5)中药方剂学术语。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简称“君臣佐使”。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漠不关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竞连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hn)。改正:_答案漠不关心漫不经心;竞竟。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_,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A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B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随时随处努力求知,肯定自己有所不知C深入实践,肯定自己有所不知,多方听取意见,随时随处努力求知D深入实践,随时随处努力求知,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A由前句“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可知后文的重点应为“求知”,故可排除B、D。从句间关系分析来看,“深入实践”应与“多方听取意见”衔接紧密,可排除C。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了。_答案“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了”成分残缺,应改为“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资料链接秦牧(19191992),中国作家。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今汕头市澄海区)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度过。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刘白羽、杨朔、秦牧)之一。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领域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散文代表作有长河浪花集艺海拾贝。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菱角的喜剧是作者在建国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文章的题目是“复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958年我国出现了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大跃进”运动,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写成的,后来收入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菱角的喜剧”。文本鉴赏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菱角的喜剧答案各种各样深入实践,不能绝对化、简单化文本深读一、阅读课文第16段,回答问题。1文章从“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写起,叙写自己和菱角的亲密接触,唱菱角、玩菱角、捞菱角、吃菱角,作者反复陈说,为的是什么?_答案作者反复陈说,是想表明“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2第23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有两次“吃了一惊”?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_答案作者之所以吃惊,是发现菱角的形状和自己印象中的不同,那根深蒂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照应了第1段的“坚固”,并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二、阅读课文第712段,回答问题。3作者在第11段中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句中的“君臣佐使”比喻什么?这句话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_答案“君臣佐使”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作了全面的总结。4举例说明本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答案对比论证: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性、科学性),自己认识菱角的方法(片面性)。正反对比: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举例论证:良种变劣,养猪失败。5本部分的论证脉络是什么?_答案首先,第7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然后,第811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最后,第12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6众所周知,生活中的东西,有复杂多样的,也有整齐划一的。那么,到底是复杂多样好,还是整齐划一好?请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复杂多样好。假如生活中的事物没有复杂性、多样性,一切都是整齐划一的,那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死寂的、毫无生机的世界。比如,“文革”时期,全中国的大多数人都穿蓝灰黑三色衣服,人性受到空前压抑;而今天,人们的穿着五颜六色,个性得到空前解放,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观点二:我认为整齐划一好。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如果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道路通行将受阻,砖头将无法建筑房屋,同样,汽车、飞机、火箭等便无法生产了。观点三:我认为应该辩证看待整齐划一与复杂多样。二者各有利弊,世界是复杂多样与整齐划一的统一。复杂多样让生活多姿多彩,整齐划一让生活更加和谐有序,二者的完美结合构筑了绚烂多彩的世界。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举例论证本课成功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先讲认识菱角,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注意它们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跟头。用丰富的事例来谈道理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写法指导定义:举例论证是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时要注意:(1)举例要简练概括。(2)举例要紧扣论点。(3)举例要析理透辟。在引用事实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具有说服力。3迁移运用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自选立意,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语段。_【参考答案】哲学告诉我们,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应注意量的积累,从而在适当的时机促成质变。从小便熟谙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更是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这个道理。此外,从古代由一名失去双亲伶仃孤苦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天之骄子的朱元璋,到近代由因贫贱无钱买书受人颐指气使的鞋店学徒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著名文学家的高尔基,再到当代白手起家最终名列世界富豪榜榜首的比尔盖茨,无一不用他们震撼世人的成功演绎着“跬步”的魔力。素材采撷1素材积累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菱角儿,两头尖”,儿时的歌谣明白地告诉我们菱角是两个角的。可你能够确定它是两个角的吗?秦牧先生在菱角的喜剧中,就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认识菱角的经历,原来菱角有两个角的、三个角的、四个角的,甚至还有无角的。看来,如果我们不能清晰地、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就会犯片面的经验主义错误。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物时,我们要做到辩证分析,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应用角度】“一般与特殊”“不畏浮云遮望眼”“片面与全面”等。2素材应用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奔波,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如果我们不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而习惯用简单的、惯性的思维来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那么,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就连观察生活比较细致的著名作家秦牧先生都曾因为一首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儿歌“菱角儿,两头尖”而简单地认为菱角应该是有两个角的,可是随着后来的认识,他竟然发现菱角不但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甚至还有无角的,于是他大大感叹:“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用全面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在对主、客观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建设更美好的生活。(节选自全面地看问题)群文阅读导读:世间万事万物是复杂多样的,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人们在认识任何事物时,既要掌握它的共性,又要掌握它的个性。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简单化、绝对化,要不断的变化,要抛弃我们的偏见,正确地看待事物。论偏见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样。”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际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见观。抛开偏见的桎梏偏见,是制约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遭受自然界“报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都很熟悉“农夫与蛇”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农夫的境遇着实招人同情,那条卑鄙恶毒的蛇也确实令人生厌。或许会有人辩证地看待问题,说农夫这也是自找没趣:蛇本冷血,哪里能对一条毫不相干的蛇来奉献自己的爱心与温暖?要我说,这就是偏见。我们总是认为,蛇被冻得快死了,人去救它,它就应该感恩戴德地、一声不吭地甚至要饱含热泪地缩在“救世主”的怀里。事实上呢?蛇是本就要冬眠的,农夫非要把它从睡梦中唤醒,顺带还把寒冷和饥饿也召唤了过来。农夫彻底打乱了蛇的正常生理活动,蛇可能由于既找不到吃的,又因过度寒冷而无法再度入眠最终死亡。就此,蛇要报复农夫,又错在哪里呢?其实,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不也正扮演着农夫这样的角色么?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要让一切事物都顺着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对的,真的就是对的么?或者换言之,适合我们的,就一定会适合自然界中的一切么?比方说,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人类都有着强烈的愿望要挽救濒危物种,以为用科学手段模拟出各种濒危生物的生存环境,就能保全物种的完整。于是老虎被圈进兽笼、熊猫也有了自己的“山头”,结果物种的数量的确是在增加,但是物种的质量呢?不断的近亲交配繁殖使得珍惜动物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低能儿”;老虎也不再是万兽之王,而是连水牛都不敢一战的大猫!物种的基因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样的结果,会是自然界要的么?再比如,人类为了改良环境,大规模引入外来物种,认为这样就能将周遭环境改造成完美的天堂结果引来的却是魔鬼的嘲笑:失去天敌的外来物种大肆扩张领地,导致本土物种的减少、灭绝。环境的改造程度远远超出了始作俑者的预计,最终结果只能是过犹不及。这些天我阅读了法国作家迪迪埃范考韦拉特写的克隆救世主,其中主人公吉米伍德一位被误认为是克隆自耶稣基因的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