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单选 10个;多选 14个;名词解释4分/个 45个;辨析题两个;简答题;论述题)第一节 教育学的涵义1、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2、 孔子的代表作:论语,3、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4、 昆体良及其雄辩术原理: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作。5、 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三中心)。普通教育学诞生,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赫尔巴特被誉为“教育学之父”。6、 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生活中心,(学校即社会、教育及生长、教育即生活)7、 布卢姆及其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8、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与杜威有区别)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9、 教育学的意义: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及其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 教育的概念 P15(广义)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的人的活动。2、 教育三大要素作用关系 P15(1) 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2) 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学习发展的主体(3) 教育中介:客体。3、 教育的一般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历史继承性(3)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4、 教育起源的主要理论:1 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尔诺和沛西能2 心理起源论:孟禄3 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5、 教育的发展历程(一) 原始形态教育(二) 古代社会教育: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三) 现代社会的教育1、 教育的民主化 2、教育的国际化3、教育的信息化4、教育的终身化第二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1、 人的发展(概念):指个体从生命形式形成到死亡其身体和心理几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2、 人的发展动因:(1) 内发论(2) 外铄论第三节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应对 p271. 人的发展的规律:(1) 顺序性(循序渐进)(2) 阶段性(不同任务,内容方法不同)(3) 不均衡性(抓住关键期)(4) 差异性(因材施教)(5) 互补性(发现优势,长善救失)2、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因素:前提 环境:现实制约因素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 教育目的(概念):(广义)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狭义)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2、 教育目的层次:第一层次;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第四层次:教学目标3、 教育目的规律 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4、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根据人的本性需要确定的,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5、教育目的的确立 p54(1)确立教育目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情感、意志、个性、审美意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的发展。第二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p561、 德育的概念 :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2、 德育的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3、 德育规律:(简答) 从德育的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 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规律。4、 智育;指传授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5、 体育:指传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7、 劳动技术教育:是指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引导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教育。8、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 学制的概念: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2、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3、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西欧)、单轨制(美国)、分支型(我国)4、 义务教育的含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5、 义务教育的特点:(1) 强制性。又称义务性,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2) 免费性。又称公益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3) 普及性,又称统一性。就是指义务教育要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第三节 我国现在学制的沿革一、 旧中国的学制 p67(一) 壬寅学制: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未实施)。(二) 癸卯学制:是中国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三) 壬子 癸丑学制:学校系统令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壬戌学制:反清末民初仿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采用了美国的“六三三四”的单轨形式,又称“六三三学制“。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第一节 教师1、 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 教师的专业素质(一) 专业道德 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机构的内在体观,是教师热爱教学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依据。 对待自己:严于律已,勤于进取。 对待同事: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对待家长的态度:尊重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家长。 对待领导的态度: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二)专业知识 精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教师顺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广博的文化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三)专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能力(设计、表达、教学机智等) 自我调控能力 反思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学生的特点(三大点): 学生是人具有主体性的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学生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以系统学习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人第二节 师生关系1、 师生关系的特点p82: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体,没有教育关系,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样存在,但没有教育关系教育活动就难以开展,有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师生关系就不存在。2、 (1)教育关系(2)心理关系(3)社会关系(师生间的政治、文化接受、代际、道德、法律关系)3、 良好师生关系的功能:(1)教育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6)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第七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1、 文本课程的概念p88: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广义:所有学科;狭义:指某一门学科。2、 文本课程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3、 综合课程:包括(1)融合课程(2)广域课程(3)关联课程4、 隐形课程的含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形课程的特点:1)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2)空间的广泛性 3)内容的全面性 4)表达的隐蔽性第八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的概述1、 教学的含义:是在教学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关系。2、 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特殊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是一个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4、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p99: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 感知新教材,形成表象 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中心环节) 复习与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与培养技能技巧 检查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情况5、 (论述)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 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必然联系【1】 间接知识:主要是指书本知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理性认识;【2】 直接知识:个体从直接经验中得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认识。【3】 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但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防止出现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忽视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差。(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1】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A、 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B、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发展智力【3】 防治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必然联系【1】 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2】 学生在教学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身的能动性【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4) 知识传递与思想教育的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 知识是思想形成的基础【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 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A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治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5)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还有非智力活动的参与。【1】 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2】 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第3节 教学原则1、 教学原则的含义: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常用教学原则(我国中小学公认的教学原则)(大题):(1)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1】 定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予学生知识时,保证所授知识的正确无误,并根据所教知识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2】 依据:A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B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3】 要求:A确保教学的科学性B挖掘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结合知识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 定义:指教学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去讲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2】 要求: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来讲解B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3) 直观性原则【1】 定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丰富表象,从而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论知识。【2】 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4) 启发性原则【1】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B提问质疑,步步深入教学C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得知识D教学民主(5) 循序渐进性原则【1】 定义: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 要求:A按教材中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B教学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6) 巩固性原则(7) 因材施教原则【1】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程度的发展。【2】 要求:A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B针对学生个别特点,进行区别教学3、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教育目的出发点 教育规律客观依据 教学实践经验基础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 p1091、 教学组织的内涵: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进行活动的结构。2、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提高教学效率 2、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不足:1、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不利于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