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研讨会启示启示1:重视概念,理顺要素。高考试题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知,凸显新课程观。注重使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上升。从必修到选修题的设计都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认知,从新角度、新情境入手,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经过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2013全国新课标卷)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本题考查要点斯大林模式。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52年苏联农业产量的增加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并非解决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工业化在1937年已实现,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在1953年后,故C项不正确;马林科夫以1952年农业产量增加来说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已经解决,说明马林科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为D。(2013全国新课标卷)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本题考点美国联邦制的建立。解题关键为“时间”,1787年“3月”,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当这封信出台时,美国尚不是联邦制,美国宪法是当年9月份通过的,排除A;“三权分立”也不是“现行体制”,排除B;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无关,美国独立时已与英国脱离“母子”关系,排除C。答案为D。高考复习必须要重视概念,理顺要素。历史概念就是反映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包括历史知识概念和历史理论概念两个部分。历史概念的知识部分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经过、结果、影响等,即“事件本身+前因后果”。历史概念的理论部分就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共同特征的理论概括,重在对规律、特征、本质的总结。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史实部分包括: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论部分包括:知识概念是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深化和提升。只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几大要素,没有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不能把这种联系与几大要素作为整体来看,那么对这一概念的掌握仍是不完整的、不清晰的。要在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清晰地形成知识概念,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评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知识作基础,理论便是空中楼阁。没有理论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掌握理论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实质,才能认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启示2:立足教材,理解显性,挖掘隐性。试题考查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选择题考察面广泛,从历史方法到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从南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以及近代外交的变化,在试题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世界史中的要点知识体现也非常明显,从资本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到德国民主化的进程,苏联社会的经济发展等都有考察。而且选择题选项干扰性较强,对学生逻辑性、发散思维要求提高。(2013全国新课标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本题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2013全国新课标卷)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本题考点,中国近代经济。解题关键为“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还是有意保护“物权”的);“未得肯定”与“阻止”含义不同,排除B(况且仅是“减租”而不是“抗租”);C项与材料及史实无关。答案为D。 高考复习以“纲”(考试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以外,必须在立足教材,理解显性,用够、用足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挖掘隐性,跳出教材,适度拓展和延伸,使知识更加系统完整,提高实用性。隐性知识是指潜藏于教材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如人教版第10课“鸦片战争”的“战火再燃”这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战争的起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俄强占北方领土,战争的影响等。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教材叙述很简略,很多内容未涉及,以致于同学们不能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如:英国为什么要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美俄在战争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俄国强占了北方哪些领土?清政府是怎样被列强控制的?中外反动势力是如何勾结的?等等。这些问题虽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如果不了解的话,教材很多知识是无法理解的,不能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挖掘教材隐性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学术前沿观点和新颖的材料及结论。同时还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量阅读,拓宽知识面。如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在学生系统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提供如下一些材料,学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认识。新的史学观,主要有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民生史观等。坚持用这些史观来考察历史,构成隐性知识的组成部分,不但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也能较好的突破难点。如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无疑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如果用这些史观来研究会有如下一些结论:战争的本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较量。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之中。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东西,近代化运动思潮开始出现。战争引起的阵痛带来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动,各种矛盾加剧,社会急剧动荡。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对“鸦片战争”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就有助于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启示3: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高考试题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稳中求变,稳中创新,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探究性试题俯拾皆是。尤其非选择题从横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纵向(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发展进程或历史与现实结合),实现学科内的综合考察,围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背景,要求学生发现本质问题。(2013全国新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从齐国到明清,利用海洋的区域范围、用途的变化,对倭患反映的维护海权的意识或方法的不同,在利用海洋方面使用指南针等工具,从这些方面去归纳概括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从晚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近代化发展的角度切入分析,结合材料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时海禁政策破产,中国海洋权益被侵略,洋务派等官僚在西方侵略的影响下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发展海外贸易、开发海洋资源、允许国人出国等方面去归纳鸦片战争后的主要变化。对启示的分析要紧紧围绕西方侵略中国海洋权益及引起中国人的一系列反应去归纳。【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从非选择题命题来看,问题主题化。本题围绕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设置问题,从设问角度来看,没有考察“背景”,总共设置了两问,考察的是学生感到最难把握的“特点”和“变化”,要求考生紧扣材料,尽可能多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联系与思考。以文明史观立题,从海洋利用切入,涉及到科学技术成果、城市化、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向西方学习等问题知识层面。对考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一定要求,要组织完整、准确的答案并不是太容易。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以新材料、新情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的能力,是今后新课程高考命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后的教学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训练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和初步的历史研究方法。高考复习必须突出迁移联系各种史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揭示同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环境或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更高层次和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使思维呈现跳跃性,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我们的教辅图书疏导和暗示、适时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12年41题关于中国近代史模式的观点,渗透史观,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问题涉及到比较重大的历史问题或历史过程,要求考生有基本的史观意识、通史线索与史实掌握,重在考查学生阐述和评析观点,论证问题,运用史实,组织语言的逻辑能力。13年全国新课标两套卷41题把历史变迁和历史地理沿革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拓展了历史探究题的新形式,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观点题,或者说和平时练习的这类题型不太相同,完全体现了灵活多变的风格。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或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相符,所以说41题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如果高考试题过难,既不利于为国家选拔人才也不利中学教学,因为高考试题难度过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是做完政治试题,接着做历史试题,这本身就有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需要一个过渡,学生的认知也需要从易到难渐进过程,而学生面临人生的是一次重大挑战,本来心理就高度紧张,这样需要对学生情绪调节,过难的高考题,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及其学生的运用知识的心理客观规律而言,打击了部分学生的信心,使部分学生的真实水平没有发挥出来,选拨的科学性大打折扣。试题太难也不利用中学历史教学,过分强调能力立意,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导致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拔得太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厌学。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多组织讨论与课题研究,要求我们的教辅图书注意对完整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历史问题的整合。现在的新课标教材比较零散,若从高一开始就注意按通史线索来讲授,并把选修部分整合到必修教材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的方法,一定要突出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以充分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将非常有益于将来的高考。启示4: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高考试题提出历史的时间序性,打破中外历史的国别概念,以人类文明进程统一排序,并突出历史的空间思维。试题的设计角度、命题水平和对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都不断增强,而且在史实间的联系和迁移,题目的重新设计(指内容常见但设问变化)和转移,试题的分析审题、思维的提高和创新及基本概念和史学理论的考察,真正体现学科能力在教学中的反映,因此,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思维,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面,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2013全国新课标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本题通过“全国各高校”开设政治课、文化部举办马列讲座,旨在对“全社会”进行政治教育,以新中国的教育切入考查学生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意识形态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理论支柱。意识形态跟国家政权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政权的性质、组织形式和运行过程都需要意识形态的解释、说明以及支撑、滋润作用。政权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急剧变革会危及政权安全,维护和巩固政权安全需要保持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性。联系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和我国的社会现实思考,答案为A。(2013全国新课标卷)25自汉至唐,儒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日益兴起本题考查程朱理学。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新儒)被称为伪,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与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答案为C。(2013全国新课标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洋务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本题考查晚清近代化的发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由此排除C、D项,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表现。因此答案为B,反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工业化的开始-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民主政治的建立。只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复习中注意联系实际内容予以引导、启发和讲解,着重他们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应变性,真正实现能力水平的提高。历史思维有四个取向:即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对历史事件做合乎逻辑的解释的方向思考问题;从人性的方向思考问题;从经验的或与经验相联系的推理及对有关系的历史现象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从社会和文化是渐进的、一贯的进步方向思考问题,即历史思维的史学科学化、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历史进步观取向。有了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做题就有头绪。高考复习必须高度重视“边角知识”,对课本上的图表、注释、人教版的“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人民版的“学习思考”和“资料卡片”、岳麓版的小字部分等平时不太注意的“边角知识”认真对待,回扣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实际命题中,命题专家是先确定某个题目的“主意”,然后找与这一“主意”相关的材料,再设计“问题与答案”,看这些教材是否讲到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只要讲到了,就可以敲定成题。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历史事件的评判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地认识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的阶级性、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全球史观是指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要把某个地区或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察;文明史观是指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体现史学观的梳理,会使思路特别清晰。 启示5:设计转换各种题目,培养全方位的变通能力。高考命题的范围、覆盖和比例,早已不再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了,而是不避重点和难点,也考虑到热点和时事性,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逐渐地将触角延伸到当代的中国和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复习时对历史发展进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性强的典型性史实,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指导,根据需要和可能性,将一个史实变换设计成多种题型,并就每一题型的侧重点、思路和方法及失误迷惑的原因予以简析,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 (2011年全国卷大纲版)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洲权观念本题相关考点及知识拓展包括: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本题以华盛顿建筑规划的特点为切入点,需要研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A项反映的不是政治文化的特点,B项议会中心不符合美国的史实,D项材料没有体现各州权利内容。(2013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答案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听力原文及音频)
- 2014-2020年全球摄影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权威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塑壳电吹风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仲痛舒喷务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BMX车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银基钎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素色割绒毛巾布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液压顶拔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微机滴控箱式多用炉机组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中央空调风机调速开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160题)
-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课件初训修订版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场站测试评价规范第2部分:场站设施
- 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地理含答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一平台在线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9 作息有规律 教学课件
- 2024新人教版道法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过好校园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4年深圳技能大赛-鸿蒙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职业技能竞赛初赛理论知识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个人小结
-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与分析
- 高等传热学全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