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2013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汇总: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1页
[职称论文]2013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汇总: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2页
[职称论文]2013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汇总: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3页
[职称论文]2013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汇总: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4页
[职称论文]2013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汇总: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提要:本文从“教学”的含义出发,提出对“有效教学”及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同时进一步讨论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来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加强国外课程改革经验本土化,发扬中国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因此: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才能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标准和策略,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有效教学内涵的再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 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这些认识与目前许多教师,甚至研究者在还没有搞清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之前,就 急于提出有效教学的两维度标准、 10-15 个评价指标、 5 个评价等级、 8 个方面技巧,乃至分解为几环节、几步骤的有效教学法相比显然清醒了许多,也更为科学。但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必然意在影响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在厘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的同时,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操作的办法。本文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 一、对“有效教学”和“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 应当明确,有效教学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传统的对教学内涵的界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比较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内涵可以发现,二者并不矛盾。都主张教学必须促 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规律。只不过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更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因为在教学实际中还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 问题在于,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是把教学 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因为传统的教学定义并非如此。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唯一指标。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 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学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使用合乎标准的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而开展的共同活动。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内涵加以综合可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科特点和师生、设施的实际, 在规定的时间(学段、课时)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相应的,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 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师生的实际,运用必要的中学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而要实现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就必须从“课”的基本要素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即充分了解和把握 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而别无他法。绝不能对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传统经验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完全另搞一套。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热衷于研究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得到一些好的启示,但也有不少偏差,主要是不看条件、不考虑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差异、不顾基本国情的不同,盲目对比、盲目引进、歪曲原意、夸大其词。如发达国家与中国教 育制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别。这在相当时期内是不可比并且难以趋同的。又如发达国家和中国内地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内地的中学地理课时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离开这一前提空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内容组织体系与表现方式的不同,是毫无疑义的。再如,建构主义学说在西方也只是心理学界的一个流派,在教学实践中也只是探索阶段,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但引进中国内地以后,却成为时髦话语,不管对其真正内涵是否理解和把握,在各种文章中一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甚至出现了“建构中国地 图、建构世界地图、建构经纬度范围”的荒唐说法。还有一些学者热衷于“探究与研究、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等概念之争,使得实践者无所适从,等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中缺少的恰恰是实事求是、充分从现实条件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长此下去,势必严重阻碍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改革难以取得实效。 二、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其总纲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规定了 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数及配置要求等。其分论即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点、教学进度、最低限度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等。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性质及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文件。因此,实施某一门课程,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必须以学科课程标准作为基本依据。这次内地课程改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的。如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有着许多新的含义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以罗列地理资料(地名、物产、数据等)和记忆地理资料为重要目的的地方志式的课程,而定位为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明确了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三个落脚点。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与其他学科一样,改变了以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基本限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的渗透作为学科 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的做法,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学科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经历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和应当逐步掌握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养成的,能够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正误、是非、善恶加以准确判断和采取正当行为起良好作用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在教学 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的表述方式,而以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以后所应当发生的基本的行为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则隐含在行为变化标准之中。因此不再罗列知识点。 对于区域地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各地区、世界各地区和 主要国家均加以介绍的做法,而由教材编写者 和教师任选 1 个大洲、 5 个世界地理区域、 5 个国家和 5 个中国地理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四)实施建议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遗憾的是,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仍然热 衷于让学生记忆“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多、最少”之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资料,并频频在试题中出现。又如割裂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企图单独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使得这两个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再如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还有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与设备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 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有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科教学只是无目的、无任务、无基本要求的“活动”,以致教学十分随意。再加上一些错误说法的误导,就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何谈有效教学呢? 当然,新课程标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同样影响着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问题有: (一)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内涵与联系阐述不够清晰 1.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对于“知识 与技能”这一目标,一般都能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一向所说的“双基”。问题是这一目标与其他两个目标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再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最后才考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安排,还是首先考虑“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及相关内容的安排,再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是将三个目标的达成分割开来,互不联系,还是紧密结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过程与方法,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这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有效教学必须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香港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必需条件。东亚地区学生在解难能力上比西方发达地区同龄学生为佳,说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只能是空想。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重视学科知识的东亚学生的解难能力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低,更不能片面地批评学科教学,而盲目提倡只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可以了,教学内容是不重要的。 2.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于这 一目标,许多教师误以为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没有理解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这就背离了设置这一目标的本意。其实从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看,仍然是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的总和,并隐含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没有必要回避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说法,不如以“方法与能力”替代“过程与方法”的说法。 3.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目标。其关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偏重心理方面的概念,而德育虽然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但其内涵远比心理活动宽泛。或者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只涉及德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许多欧美国家没有中小学德育的概念,而主要依靠宗教的力量和法制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德育是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德育为首。而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轻易地将德育目标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看上去似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相同,其实恰恰削弱了我们的德育,使得许多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中 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消失了,许多教师也不敢对学生进行灌输和约束了。对这个问题应该进行认真地反思和纠正。 再有,能够定为课程目标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阶段结束以后立即加以评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无法像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和一定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用答题方式来评价的。虽然有的学者提出了运用量表、问卷、观察记录等工具来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但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养成结果必须通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实际表现加以检验, 而对于道德认知和一定的道德行为则是可以通过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因此,是否一定要照搬西方的课程标准,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替代对于中国十分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目标呢? (二)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有所削弱 诚然,改变以往对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众多国家,以及中国各地区一一加以描述的方法,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 1 个大洲、几个地区、几个国家的办法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有利于改变地方志式的资料堆砌,有利于把中学地理课程的重点转向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但是,随着小学阶段社会课与思想品德 课的整合,初中地理成为中国内地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能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的课程。如果对于世界和中国的地理概况没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何谈民族的基本素质呢?学生也无法对整个地理环境有一个全面地了解。这种处理方法是有利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还是恰恰削弱了区域地理的学习,很值得研究。 (三)“内容标准”的表述不够具体 诚然,以行为变化代替知识点和认知层次目标来说明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灵活地实施课程,并且避免由于在教学中过分注意知识点而不顾及知识体系,使得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忽视科学的认知过程的失误。但是从中国内地地理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看,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显得过于简单,不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如“中国的地形”一部分内容,原大纲详细列出了中国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名称,提出了中国地形的骨架、三级阶梯的划分,归纳了中国地形和地势特征。因此,虽然失之于需要 记忆的地名过多,但教师很容易把握教学内容要点。“内容标准”对于“中国的地形”只是一句话: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至于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是什么。为了掌握这一特征需要先找我哪些预备知识和地名。课程标准均没用说明,意在由教师自己去考虑。问题恰恰使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并没有这个能力,反而助长了教学的随意性。 对于以上不足,目前最有效的弥补办法只能是加强常态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 将课程标准作一定的细化,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每一部分内容和要求的真正内涵,而不要随意曲解。因此 ,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工作,而不要再以所谓的“教育科研”冲击教学研究工作了。 三、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的。学生要掌握较难理解的基础知识和较难掌握的基本技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通过实 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学生要培养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为有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能否接受,有无兴趣的生硬灌输,简单告诉结论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简单重复课本内容,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力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学地理 有多种教学方式,诸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 1.讲授式,也称讲解 接受式、“先行组织者”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讲解现行组织者,即阐明教学目标。使用学生已知的概念、术语、原理,以恰当的阐述和类比强化 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新信息的能力,给出实例,给出背景,促进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第二阶段,给出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即教师提出相关的学习材料,并明确学 习内容的逻辑顺序,把学习内容和“先行组织者”联系起来。 第三阶段,强化认知系统,即运用整体综合的原则,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大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确立学习新内容的批判态度,澄清疑问。 科学的讲授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先行组织者”,也就是概念、术语、原理,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方面,而不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为着理解概念、术语、原理,为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必须补充讲授那些在教材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必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必须时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科学的讲授是与“满堂灌 ”、“照本宣科”完全不同的。讲授式适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学效率较高。 2.探究式,也称“引导发现”、“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使学生明确需要调查、探究的问题范围以及所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找出调查、探究中的困难,并把困难转化为问题。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四阶段,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一 致的结论,还要加以验证。 探究式教学方式仍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来使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和提供的的情境中,围绕着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疑问和见解,最终得出共同的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当比以往更多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探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难掌握的技能,其教学效率不如讲授式。 3.讨论式,也称 “法理学的探究”。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给学生提供资料和事实。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确定资料和事实中涉及的观点、价值取向、政策等。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就资料和事实表明看法,阐述立场及理由。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彼此质疑。 第五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 第六阶段,引导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与假设是否正确,以及保持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 真正的讨论式并 非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前后左右几 个学生一起考虑并回答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真正的讨论式教学需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要有真正的观点的交锋和活跃的思考。这一方式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所用时间较多,学习知识的效率也不如讲授式和探究式。 4.体验式,也称“角色扮演”。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分组准备,明确问题,确定角色扮演者,进入情境。 第二阶段,分析角色,确定表演程序,布置场景。 第三阶段,组织观众,明确观众的观察内容。 第四阶段,表演,并对表演进行讨 论和评价。 第五阶段,调换表演者,根据新的理解重新表演,并对新的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六阶段,总结。 这一方式不是让学生随意表达观点,而是以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很有效果。由于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程度较深,适于围绕一些综合性、观点鲜明的主题展开,但所用时间较多,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易大量运用。 5.研究性学习,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新课程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 按照教育部研究性学习指南 的精神,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确定研究方案和进行分工。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第四阶段,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解疑。 第五阶段,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 的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之外,围绕一个课题作较长时间的学习,适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不看重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不看重学生掌握 了多少新知识,而看重学生的体验和创新,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利于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研究性学习,新 课程已有规定的课时和要求,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可能在课堂内用大量时间进行。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运用,又都是与上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式。同样是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各组学习任务相同,最后将各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合作学习则是各组的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将不同的学习结果综合在一起 。不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工,不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合,以致出现“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甚至弱势学生无人组合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其适应性,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不加选择的盲目使用,或者简单地只运用某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应当指出,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启发式原则与讲授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并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 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 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再有就是有些人鼓吹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比讲授式教学方式好,不顾实际地一味强调探究和研究。因此广大教师十分关注接受性 学习应当被批判还是依然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方式之一?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式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无效呢。 四、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新的中学地理课程三方面目标要求的。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 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感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必须在继续使用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无论使用何种评价方法,都应注意中学地理课程评价的着力点应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技能与能力、对人地关系观点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程度等,而不能是对地理资料的死 记硬背。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时,对过程性评价和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