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复习资料 最终版本.doc_第1页
教育史复习资料 最终版本.doc_第2页
教育史复习资料 最终版本.doc_第3页
教育史复习资料 最终版本.doc_第4页
教育史复习资料 最终版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40分,论述20分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夏代的教育1.关于夏代学校的设置(掌握名称即可)(1)中央:“序者,射也。”“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2)地方:“校者,教也。” “校,从木,交声。”原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围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从而成为习武的场所。2.夏代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当时,弓箭是重要的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即夏代“以射造士”,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商代的教育3.商代大学的名称:庠、序、学(左学、右学)、瞽宗。当时大学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就是乐师。瞽宗是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4.商代教育的特点:“殷人尊神”“以乐造士”。5、学习内容:习武、礼乐西周的教育6.西周教育的特点:“以礼造士”。(PPT)7.西周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官师合一”是“学在官府”的体现。8、西周的教育管理:考核与奖惩大学的考核:学记中有详实记载;小成;大成。9.西周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乡学的惩戒方法:先教后罚。对不听取教导者,先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如果不改变,就流放远方,永远不加使用。10.西周的六艺教育(1)礼乐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 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2)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 数,指的是算法。六艺的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11.六艺教育的历史影响(PPT)(1)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2)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作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作历史论证。(3)在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 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教育寻找论据; 有所批判,则指斥异端背离六艺教育。由此可见,六艺教育思想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春秋时期的教育12.春秋时期教育的总特征: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私学兴起的原因:1.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2.“士”阶层地位的变化私学的历史影响: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1.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樊篱,使教育从政治活动中逐渐摆脱出来,成为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孔子的教育思想14.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1)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 人口经济教育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15.孔子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16.孔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意义: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17.孔子的教学内容:(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2)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18.孔子的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3)因材施教应根据学习者自身差异采取教育措施。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19.孔子主张教师应具备的条件(1)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2)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3)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4)以身作则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5)爱护学生孔子爱护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6)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稷下学宫1.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3)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干政议政作用十分突出。2.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允许个别游学。相互争鸣与吸取。(2)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墨子的教育思想8.墨子的教育作用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害,教育对人是可能的。人性不是先天所成,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9.墨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三条具体标准:博乎道术(知识文化)、辩乎言谈(辩论技术)、厚乎德行(道德修养)。10.墨子的教育内容(1)政治和道德教育养成兼士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2)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的科学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生产和军事技术教育。数学:极限、圆; 力学;光学:小孔成像; 器械制造。(3)文史教育“非乐”(他认为,乐教靡费人力财力,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懈怠于所从事的职业)(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衡量人的认识与言谈是否正确,把握三条标准:“有本之者”,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有原之者”,即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有用之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类故的方法。孟子的教育思想11.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的依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认定:“仁、义、礼、智”为天赋予人的本性之端。社会现实中的“不善”(或“恶”),为环境使然。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12.孟子的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1)教育的作用:“扩充善性”、“求其放心”(2)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13.孟子论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的教育思想14.荀子的“性恶论”“性伪之分”人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伪”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15.荀子的教育作用“化性起伪”教育是依一定的规矩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人的改变,是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6.荀子的教育目的荀子把教育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士”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子”最主要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圣人”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17.荀子的教育内容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六书。诗:中声之所止也; 书:政事之纪也;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尤重礼,以之为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学至乎礼而止矣”。18.荀子的学习过程(1)闻见 (2)知 (3)行19.荀子论教师的地位教师地位:与“天、地、君、亲”并驾齐驱。教师作用:关乎国家礼法之存废。教师为“礼”的化身。20.荀子论师生关系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21.荀子论教师素养为师之道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法家的教育思想22.法家的教育方式方法(1)“以法为教”是法家关于教育内容的规定。(2)“以吏为师”是法家关于法制教育的实现手段。大学的教育思想23.大学中的“三纲领”(1)明明德: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2)亲民: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3)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24.大学中的“八条目落实“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推己及人的修养路径中庸的教育思想26.中庸论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的教育思想27.学记的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9.学记的教学原则如启发式、因材施教30.学记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侧重从教师角度,即教师自身的教和教师自身的学。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1.汉朝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演变:“法家思想”“黄老之学”“独尊儒术”2.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1)“独尊儒术”宏观文教政策的实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统于一尊,孔子成为知识界尊崇的偶像,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2)随着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儒家经学也在教育领域取得绝对控制权,并且成为知识和修养的象征。(3)“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得原先的诸子百家之争一转而为儒家内部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3.汉朝学校系统4.太学(1)太学设立的时间 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2)太学的教师是博士(3)太学生的称谓是博士弟子(4)太学的教学内容:儒家经典(5)太学的教学形式:“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6)太学生的出路:进入仕途,当官(7)太学的考试: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射: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策:教师所出的试题5.鸿都门学(1)创办时间: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2)学习内容:尺牍、辞赋、字画,不唯儒家经学马首是瞻。(3)性质: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4)学生来源:诏令州郡三公选送学生入学;予以学成者高官厚禄。(5)历史影响:其一,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开创了“文学取士、艺术取士”的先河。其二,教育形式上的创新,为此后的专门学校(书学、算学、律学、画学、医学)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其三,鸿都门学为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6.汉朝私学中学生的类别(1)“及门弟子”: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甚至和老师一起辩论经义,商讨学术。(2)“著录弟子”:他们慕老师之名而来,留下名字,老师承认他为弟子,以后便可在需要的时候来请教。7.“文翁兴学” 郡国学;县道邑校 乡庠;聚序8.汉朝经学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重视(师法)、(家法)。(1)“师法”: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学的经说。(2)“家法”:跟随经学大师学习的弟子,对经学大师经说之发展,形成一家之言,为学术界及朝廷认可的经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9.三大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罢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10.董仲舒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1)董仲舒说:“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他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有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2)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 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绝大多数人具备“中民之性”,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11.董仲舒论道德教育(1)德教为立政之本(2)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3)道德修养的原则重义轻利;“以仁安我,以义正我”;“必仁且智”王充的教育思想12.王充的教育目标培养(“文人”)和(“鸿儒”)。即王充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文人:知识渊博,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并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对实际政治加以评论和提出自己的建议。鸿儒:知识分子中最高的一层。他们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不仅系统地掌握了现存的社会知识,且能够创新知识,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学术人才。13.王充论学习(1)学知与闻见积累经验知识(2)思考与求是将经验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问难与距师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魏的学校教育兴修太学,时间是黄初五年魏的“五经课试法”学校中的一种考课制度。2.两晋时期的国子学两晋专门创办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这是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创办的时间是:晋武帝咸宁二年。咸宁四年,确定了国子学的学官制度。3.宋朝“四馆”的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4.北齐北齐在学制上的贡献是创设了国子寺。具有训教胄子、统理学官和生员等多种功能。颜之推的教育思想6.颜之推论儿童教育(1)儿童教育的时机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2)儿童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严慈相济 适度体罚 切忌偏宠(3)儿童教育的内容语言的学习:学习通用语言 志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以孝悌为中心 方式:“风化”7.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2.隋唐的中央官学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开皇十三年,“国子寺罢隶太常”。国子寺独立后改名称为国子学。大业三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3.唐代的中央官学可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类。直系的学校(即由国子监管辖者),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算、算学、广文馆,时称七学(“六学一馆”)。 旁系的学校,有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小学等。直系的“六学”与旁系的崇文馆、弘文馆合称“六学二馆”。4.唐代的地方官学分为直系与旁系两大系统。作为地方的直系学校,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市和镇也有市学和镇学,但不常设。地方的旁系学校有医学和崇玄学,它通过中央医学和崇玄学,归太医署和祠部管辖。5.隋唐时期的科举制(1)科举产生的标志:隋炀帝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末1905年才废除。(2)科举考生的来源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3)科举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唐代科举分文举和武举两大类。文举分为常设科目(常科)非常设科目(非常科)和特设科目(制科)等类别。常科即每年定期举行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4)科举考试的方法: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订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5)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科举无疑是一柄“双刃剑”。 从积极方面来看: 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 从消极方面来看: 第一,科举制度使学校成为其附庸。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 第二,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机械、呆板,偏重于死记硬背,这就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缺乏时代精神,教学工作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第三,科举制度毒害了读书人的思想,败坏了士风。由于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试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科举成为士人入仕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路。儿童从入学读书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读书做官的教育。在科举制度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学校教育。韩愈的教育思想6.韩愈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1)人性论明确区分“性”与“情”。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与“情”的联系。性三品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2)教育作用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他们,使之顺性克情,弃恶从善,向着上品之人靠拢。由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其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借助刑罚,使他们不致任情而行。人性规定了教育的权利。人性等级不同,教育作用不同,教育的实施只限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必要遍及每一个人。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内容为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7.韩愈论师道(1)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直接从师与间接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或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宋朝时期的教育1.宋朝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兴学运动 (1)“庆历兴学”时间: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史称“庆历兴学”人物: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内容:其一,普遍设立地方学习。其二,改革科举考试。 其三,创建太学。影响:“庆历兴学”虽然由于范仲淹不久被排挤出朝廷遂告失败,但它毕竟对于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且其余波一直荡漾不息。(2)“熙宁兴学”时间:宋神宗熙宁三年人物:王安石内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改革科举,罢明经诸科,专以进士取人,罢诗赋、帖经、墨义,专尚经义;第三,恢复和发展州县的地方学校;第四,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编撰三经新义(诗书周礼),统一学校和科举内容。影响:促进了地方官学的发展,使北宋的教育出现了转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使他自己以一个无可争辩的教育改革家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3)“崇宁兴学”时间:宋徽宗崇宁元年人物:蔡京内容: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影响:促进了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4)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 三次兴学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其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2.宋朝地方官学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名词解释)(1)主要内容: 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实施分斋教学。(2)两斋的培养目标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3)分斋教学制度的影响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元朝时期的教育4.元朝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1)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实行“升斋等第法”(名词解释)和“积分法”升斋等第法: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办法。它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积分法与升斋等第法相联系。汉人学生升至日新、时习两斋,蒙古、色目学生升至志道、据德两斋,则实行积分法。(2)回回国子学:学习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的学校,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中最早的外国语学校。5.元朝地方官学:社学(1)创办时间: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是元代地方教育的一种创举。(2)内容: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3)影响: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元时期的书院书院以私人讲学为主,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书院自由研究学问,开创了一代新风;书院在教学制度和教育管理上也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官学的独特的体系。 6.白鹿洞书院宋代书院学规中最有影响的,是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此学规选取儒家经典中圣贤的格言,用以概括理学教育的基本主张,阐发了对人、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大道理,从宏观上揭示立教的规范。 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教育理论,明确了书院教育宗旨、教育教学原则等根本问题,标志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王安石的教育思想12.“三舍法”(名词解释)(1)时间:熙宁四年(2)内容:学生初入太学居外舍,学习一年,经考试合格者升内舍,内舍学习二年,经考试合格升上舍,上舍学习二年,经考试分上中下三等,名列上等的,即不再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授以官职。这样,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了。崇宁兴学时,蔡京把三舍法扩大实施于地方官学,使之成为遍及所有官学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3)影响:三舍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将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影响。13.王安石系统的人才理论(1)教之之道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挑选学官;教育内容以实用为准则;以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2)养之之道人才的管理问题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明确规定各级官吏有关衣食住用的标准;若有的官吏违反法律,则依法严惩。(3)取之之道人才的选拔问题选拔人才应该自下而上推荐;对于推荐上来确是贤能者,应授以相应的官职;考察人才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察其言,观其行,试之以事。(4)任之之道人才的使用问题使用人才时应该做到用其所长,任其所宜;任职要相对稳定。朱熹的教育思想15.朱熹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人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征,明确地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1)入学年龄: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2)教育目标:“打坯模”,要在小学阶段下功夫,打好基础。(3)教育内容:“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大学教育(1)入学年龄:15岁以上。(2)教育目标:“加光饰”,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完美的治国之才。(3)教育内容: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以“明其理”,即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用理学的观点对各书进行重新解释。16.朱熹论读书法(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1.明朝国子监教学制度(1)实行监生历事制度监生历事制度创始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规定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各不相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一年,甚至更长。选派监生历事的原因: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监生通过历事,可以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监生历事的目的在于使监生通过“历事各司”以“学习政法”,锻炼并考查监生的从政能力。监生历事制度,为中国古代大学教学实习制度之始。3.明朝的科举制度(1)科举考试的程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2)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八股文形成于明成化年间,在产生之初,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危害尤甚。4.王守仁论儿童教育(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一是只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 二是只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 三是普遍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健康。(2)倡导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观 王守仁认为快乐是人心本体,儿童的本性,儿童教育应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处于乐学的氛围之中。(3)提倡全面的儿童教育内容 王守仁在教育内容上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促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1.清朝地方官学(1)管理上的创新:“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2.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良社会习俗的功能,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即“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独特贡献。他赋予学校新的历史使命,目的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他的这种“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充分发挥学校议论政治,监督君主的职能,与近代西方的议会民主相当接近,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3.王夫之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2)教育对于人体发展的影响:“日生日成”之人性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先天具有的潜在的机能,不过,这种潜在机能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为:继善成性,使之为善。改变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4.王夫之的教学思想(1)因人而进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2)施之有序教学既要循序渐进,不躐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间断。教学五步骤:第一步是教学粗小的事,如洒扫应对;第二步是教粗小的理;如洒扫应对之理;第三步是教学精大的事,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第四步是教学精大的理,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第五步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或统一。(3)学思相资以为功 学不独不妨碍思考,相反学识广博将有利于思考的深化。思考也有助于学,因为思考时遇到困惑而感到难以深入,就会促使自己进一步勤奋学习。学与思二者并重,互相促进,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A.师夷(夷可师)“师夷”,意味着要向飘洋过海而来的侵略者学习。B.长技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C.师夷之目的:制夷 魏源的“师夷之长以制夷”的主张,不仅打破了当时学术界、教育界的沉闷气氛,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而且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领域“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序幕。2.英华书院(1)时间:1818年11月11日(2)创办人物:苏格兰牧师马礼逊(3)地点:在马六甲开创英华书院(4)影响:这是外国传教士为中国开办最早的一所教会学校。尽管不是设在中国大陆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3.马礼逊学校(1)时间:1839年11月(2)主持者:美国基督教徒布朗(3)地点:澳门(4)影响:这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的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4.宁波女塾(1)时间:1844年 (2)创办人:爱尔德赛 (3)地点:宁波(4)影响: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5.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1)京师同文馆时间:1862年6月11日 人物:恭亲王奕 地点:北京历程:A.1862年6月11日,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初设英文馆,聘请包尔腾为英文教习,徐树琳担任汉文教习;B.1863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聘请司默灵为法文教习,柏林为俄文教习。C.1866年12月,奕诉等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京师同文馆遂成为一所培养外语和自然科学人才的综合性新式学堂;D.1871年增设德文馆;E.1896年增设东文(日文)馆。F.1898年,科技教育部分并入京师大学堂,1900年京师大学堂毁于八国联军侵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影响: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它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其一,它表明,在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25年左右的蹒跚徘徊后,传统教育的变革,终于突破了对旧制度、旧体系修修补补的框架,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其二,西方近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反映西方近代文化特点的各种课程开始进入中国的学校教育领域。 其三,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被淡化。 其四,“严夷夏之大防”的旧观念在教育上已开始动摇。随着西学内容的引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2)福建船政学堂时间:1866年6月人物:闽浙总督左宗棠地点:福州构成:福建船政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用法文进行教学,基本课程有法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机械学等,也叫“法文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用英文进行教学,基本课程有英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航海天文学、航海理论、地理等,也叫“英文学堂”。前后两学堂除了学习外国语和专业课,“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义理。”两学堂学制一般为五年,前三年在学堂学习理论课程,后两年前学堂学生在船厂实习造船,后学堂学生则出海“练船”。历史影响:A.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海军指挥人才和兵舰制造人才。B.福建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6.洋务留学教育(1)幼童留美 中国近代官派留学始于1872年,留学地点为美国。其一,就当时的国际关系而言,美国是唯一与中国签订有文化教育交流条约的国家。其二,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倡者容闳的经历息息相关。 派遣学生留洋,于晚清政府而言,为史无前例之举,其开风气的功能不言而喻。但对于留学者个人来说,无异于“卖身为奴”以及与家人、亲友的一次生离死别。 (2)留欧学生的派遣 洋务运动时期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福建船政学堂。7.“中体西用”(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系统阐述“中学”,也称“旧学”,张之洞说:“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四书五经”中的“三纲五常”。“西学”也称作“新学”,在劝学篇中,张之洞也将以西方近代学术教育为主体的“西学”称作“新学”,其内容:“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