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陕西作家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陕西作家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陕西作家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陕西作家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陕西作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陕西作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沁芬期:川s 、砷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镪拉燧钕。卅曩衅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陕西是明代疆域最为广阔的地区,同时也是一个边疆省份明代陕西文学处于历 史的低潮中,但亦有名家出现,出现过高低起伏本文以明代陕西籍作家为主要研究 对象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方志等的搜寻,本文作者发现明代陕西从事过文学 越作的共有4 2 9 人,并据此编写了鬣嘿代陕西籍作家小传一览敬坍代陕西籍作家共有 4 2 种别集存世,本文作者尽力搜寻查找,认真翻检阅读,为其中2 4 种别集撰写了比 较详细的“叙录”,初步辑成明代陕西作家存世别集叙录 正是根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本文对明代陕西籍作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 和论述论文正文前有。前言”和“绪论一:“前言”主要对论题的意义,以往有关研 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刨新点等问题进行了说明;。绪论1 主要介绍。陕 西的历史沿革与明代陕西的概况”,“明代陕西的经济与文化”,。陕西明代文学的概况”, 并对本文分期问题作出了说明正文按照时代的先后考察,论述明代各个时期陕西的 作家:第一章介绍了洪武至成化问的陕西作家,如张就,王恕等第二章介绍弘治同 的陕西作家,此时是明代陕西文学发展的顶峰,本章对康海、王九思,朱诚泳等作家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第三章介绍了正德年闻映露的作家,接弘治盛况,此时陕西 文学仍然处于高潮本章着重介绍了许宗鲁,胡缵宗,韩氏兄弟,马汝骥等近十位作 家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情况第四章介绍嘉靖问的陕西作家,论述了陕西文学退潮期的 基本情况,并对其中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如王维桢,赵时春、乔世宁等进行了论述 第五章介绍了明后期隆庆至崇祯问的陕西作家,由于文化惯性与经济恶化,陕西文学 在这段时问陷入了低谷。但同时也产生了诗文薪变的萌芽本章对王庭蘸来俨然父 子和文凤翔等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五章以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语”,对明代陕西作家和 陕西文学发展情况从整体e 加以分析论述最后则以明代陕西籍作家小传一览) ) 明 代陕西作家存世别集叙录作为。附录” 本文在重视原始文献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考,论结合的方法,同时也尽 可能注意了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之间的关系。希望既自e 够有所发现,又能通过对有明 一代陕西作家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为明代陕西文学研究,进而为整个明代研究提供 一些帮助。 关键词:明代陕西作家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a b s t r a c t s h a a n x i w a s t h e h 。a d e s p 盯呐,o f m 曲gd ) m 嘲a n d w a s a l s o a b o n | e r a r e ap l i 口v h m s h a a 邶d l i t e r a t m i nm m g d 】f l l 鹧i y 、憾i ne b bo f 鸷w h o l el i i 蝴b u tn 埘es t i l l 叩p e 越e df a m o u sw d 蛔写w i t h 伍l c i l 咖a t 血啮t h i s p a p e r 忸k , e s t h e s i l a 绷耐w 凼e 晤i n m i n g d y n a s 哆箍t h e m a h 北s e 铀d l o b 如匝田u 疵北越d l 叫 a l lk i n d so fh i s t o r i c a lm 锄墒a 畸i n c l u d i n gl o c a lc h n m i c l e s , t h ea m h o rd i s c o v e 撼t h a tt h e r ea t et o 蛆l l y4 2 9 固l a 锄嘣w d 衄sw h oh a de n g a g e di nl i t e r a 劬r ci nm i n gd y i l 勰哦a n d , 粒f d 缸l g 的t h ea b o v e , m p 删 m e m o i m o f t l l e 辩【i w r i t e s o f m i n g 功r r i a s t y 。;1 l l e s h a a m i w r i t e a s o f m i n g d y n a s t yh a v e t o t a l l y 4 2 k i n do f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t os h i n i v e t h ea u l h o l s e a r c h e sf o rt h e s ee a m e s t l ya n dc o m p o s e sq u i t ed e t a i l e d r e c o r d ”f o r2 4k i n d so f0 0 1 e c t g dw o i k s , i n i t i a l l y 血1 i s i l i i l gt h ee d i t i o no f t h er e x i so ft h ee x i 正唱 c o l l e c t e d w o r k s o f l c s h a m a x i w r i t c m i n m i n g d y m 田” i t i s p r e c i s e l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e f i 斑- , h a n d m a t e r i a l s t h a t t i 恤m l l c l e h a s e a n 蜘o n t h e q u i t e o m , r e h e m i v c 面围x 豳a n dr e s e a r c h f o r t h e s h a a n x i w r i t e 幅i n m i n g d y n 卿i n f i o n t o f t h e m a i n 吼t h e r e i s i l b f f 删” a n d 。i n u o d u c t i o n ”: f o r e w o r d ”m a i n l y 面n _ 。i t l c 胬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t h e s i s , f o r m e r r e s e a r c h s i t u a t i o n , a s w e l l a s 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 t h e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a n d m y i n n o v a d o m ; | h l 缸d j c l i o n ”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 a 幽r y o f s h a a r m a n d t h es m v e y o f s h a a m i i n m i n g d y m s t y i ”t h e e c o n o m y a n d o d t u r e o f s h a a n x i i n m i l l g d ) 删。a n d ”t h e l i t e t a t m es t o r e y o f s h a a n x i i n m 吨d y m s t y j a n d a l s o i m r o d u c e s t h e d i v 画o t l o f a g e s i n t h i s l m p e r a f x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i m e o r d e r , t h e m a i n t 嘣剐髓献i yc l a b 响圯s 肆s h a a l d 【i w r i t e r s i n m j l l g d y l 删y :f i i s l 曲a 碑r 缸咖吐蒯t h e w r i t e r s f r o m h 研l g 、p e 南d t o c h e n g h u ap c 栅,l i k e 刁l a n g s h e n a n d 眦a n g s h u s e 煳dc i l a p b 盯缸帅血麟t h e w r i t e r s d i n i n g h o n g z h i t m i o d s h a a n x i l i t e r a t u r e 矗州抽p e d t o 嘲崦峨p e 栅锄d d e t a i l e d e 蛐a r e m a d e t o w r i t e r s l i k e k a n g l - i a i , w a n g j i u s i a n d 丑m a 冀f 坦y o l 骣t h i r dc l l 叩懈面血妯瞄t 1 1 b w 五蛔sd l 耐i i g z 妇学电p e f 媳m w h i c h t h e s h a a n x i m 朗m 】噼s t i l l w a s 缸p i 脚磕e r h o n g z h i p e r i o d t h i s d m t 灯i n t n x l u c e s t h e l i v e s a n d c o m p o s i n g s i t u a t i o n s o f f i e a d y t e n w r l t e 避u k e w a n g j i u s i , x u z o n g l u , h u z h a 嘞舀胁蛔h m a n d m a 州t l b e 白【l r 也c h a 陋 i n m x t u c e s t l tw 1 i 船血i n g 劂崦酬,e l a b 衄t l l e b a s i c s i t u a t i o n o f s h a a m i f i t e r a u r e m e b b t i d e 劬e 恤a c h 胁m 吣o f 恤嘲a 如l y p m i n c n t w r i t e r s l 溉w a n g w e i z h e n , 刁1 a 0 涮卿骚a n d q i 蛐晷1 1 l e 鼬d i 印时劬z d 幽。嚣t h e s d l 血g 蛔鹊h 坞勰d a 肼咖p 洲,k 吐峙l 如 m 吨d y l h 哪a l n 州l s h 埘l i 呲f e l li n t o 哪g i l i n t m s r i c f i 0 0 b e c a t t s e o f t l c u l t u r a l w , k l i t i o n a n d 恤咖l 耽t h e r e m i l l 删t h e n 哪d c w 如删0 fh t 目咖己t 1 1 i s 由a p 呀口e d t h e 面单e c 妇 a n d e l 曲鲫l 妇塔o f w a n g t m g x i a n g o t h e f a t h e r a n d s 咖o f 吐把i 蕊柚d w b r 增x i a 唔a b f i e f 屯岫d i 西呻。 a t t e r o a t m f i v ea n a l y z e s a n d 蝴t s t h e s h a a n x i w r i t e s a n d t c :瞄n 鹏d e v c 抽仁t ,哪i n t , 缅g o y m s t y f i n a l l y m e m o i m o f t h e s h a m 喇w r i t e r s o f m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i b e n a r r a t i v e s a n d r e c o r d s o f t h e f a i s a n g c o l l e c t e d w o r k s o f t h e s h a a n m w d t e r s o f m i n g d y n a s 旷 t h i s p a p e r p a y s 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 t o 娅p r i m i t i v e f i e r a u n e s a n d 妞p n x t e c e m m s s t u c u e s , u s e s 她m e t l l d d d 面s i 始豳1a n d o 明t 舶重临a n d s i n 】l l l t a n e o u s l y b a l a n c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i 嘲l 暇s t u d i e sa a d t h e w h o l e 如叩妇k b y a l l t h e s e , t h e a u t h o r w i s h e s t o m a k 蛐a c h i e v e m e l 峨a n d , t h r o u g h t h e q u i t e 蜘弘面明s i w 缸s p e d ;咖a n dr e s e a r c h o f f i n es i l a 锄陌而鲰缸脏w b d k 腼罂d y l l 嘲t o o f f e r s o m e h e l p f o r t h e n 裂u c h o f s h a m a x i 五艋相船i n t h e m i n g d y n a s t y , f i m l e r t h es t u d y o f t h e a 州吨m i n g o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m 吨p 嗍s h a a n x i w f i t e ml i t e r a t u r ei 目掰西 2 前言 刖 舌 一、本文研究的意义 明代文学的研究曾经出现过。一边倒”的情势,一方面是对小说、戏剧等文学 样式的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诗文的 研究则大致局限在若干“点”上,主要是集中于一些重要的作家和几个著名的流派 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研究观念的滞后,也有客观条件的 制约。而后者在近来的研究中,越发地成为了明代诗文研究较为滞后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明代诗文基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还很不充分。工程浩 大的全明诗、全明文的出版工作还没有完成,以往的研究,如陈田的明诗 记事虽是明代诗歌研究之集大成者,然仅凭一人之力搜罗一代之诗毕竟会有缺漏, 有进一步补充的必要。直到今天,明代究竟有多少作家还是一个悬疑。这些都给明 代诗文深入、全面的研究构成了相当的障碍,然而,这也给我们进行明代作家基本 资料的梳理留下了空间。 本文,即希望通过对明代陕西这一地区的作家的研究作为切入点,从而对明代 某一地域的诗文基础资料整理和发掘,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对整个明代的作家加以 初步的研究,期望以此来推动明代诗文研究的前进。 将地域概念推入明代诗文基础资料的研究中,则出于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由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地域性的客观原因。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呈现出 地域特征强的特性,而这种文化的地域性又会各地的文学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这 并不是今人的发现,隋书文学传序中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 意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盛词约,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实用,文华者 宜于咏歌,此则南北词人气质之大较也。”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资料的整理研究中, 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别。 其次,对明代文学进行地域性的研究,也是现代学术进步所提出来的要求在 古代文学研究中引入地域空间这一纬度,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个 重要方面。业师李时人先生曾指出:“文学不仅是一种时间现象,也应该是一种 空间现象。古代文学研究中,只有既注意时问,又注意空间的多维研究,才能真正 描绘出各个历史时代发展便变化的立体的,流动的图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 魏征等隋书 卷六十七。页1 7 3 0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4 前言 种多维的研究和对历史动态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多的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流变的 内在机制,并从中得到一些实际的而不是概念意义的结论。” 故而,本研究选择以地域为视角,对某特定区域的作家加以研究,力求积累 本地区作家的基本资料,同时对其中主要的作家进行初步的考察、研究,彰示本地 区在明代文学中所特有的状貌,为明代文学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研究对象、方法 本文确定题目为明代陕西作家研究,选取明代这特定历史时代作为研究的 时间范围,选取这个时期中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希望通过对作家的个案分析 与群体性研究,来揭示明代陕西文学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陕西地域 范围的确定主要以明史地理志中所载为标准,作家的查考主要借助于有关载 籍,特别是陕西通志艺文志与陇右著作录中所收录的本地作家,并参考 了众多的陕西方志,共搜罗出明代陕西曾有著作问世或仍有作品存世的作家4 2 9 人, 其中有诗文别集存世的作家4 2 人。其后以笔者力所能见的诗文别集为基础,考察作 家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内容,参照一些诗文评论资料,如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 诗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诗纪事等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 本研究以实证的方法考证作家生平,力图收集尽可能详尽的作家及其诗文创作 的基本资料,使研究立足于作品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去审视明代陕西的文 学,是前a 2 _ 所是,非前a 2 _ 所非,得到切实的、尽量符合明代陕西文学本来真实 状态的结论。 同时对明代陕西作家进行综合整理研究,将其概貌以文学史方式描述出来。力 图通过作家生平经历、作品内容的细致研究,菟集尽量丰富的陕西文学创作资料, 加深对明代陕西文学的理解,进而呈现出明代整个西北文化的走势与风貌。同时正 文与附录并重,以丰富的资料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本文撰写附录有二:一是以人 物小传的方式对明代陕西作家,进行拉网式的研究,以初步统计出明代陕西的作家 数量和基本生平;二是以撰写叙录的方式,对明代陕西作家流传至今的别集进行详 细的说明,为今后对陕西作家重点的、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2 、以往研究的回顾和本文的创新点 本课题的尚属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研究者不多,研究程度不深。历史上陕西 本是文化大省,宋以前,其文学文化成就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故而研究者的研究 李时人论古f 杖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6 第一期 5 前言 方向绝大部分集中于宋以前的时期。而在天水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 陕西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逐渐削弱,只有最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才被纳入研 究者的视野,如北宋的张载、明代的李梦阳、康海等,研究成果也较集中于个体 人物,在研究广度和总体深度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倒是古代的文献资料对于现在还 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只是这些著作大多以选本的形式出现,理性论述部分相当缺 乏。故而认为明代的陕西诗文的宏观性研究是一个相当的空白地,是不为过的。本 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以往关于陕西作家,特别是诗文作家方面的研究成果,专著方面主要有:韩结 根康海年谱、金宁芬康海研究、李天舒鸟鼠山人胡缵宗诗选。 丽论文方面则主要有:魏强康海文学研究、熊礼汇康海散文复古论刍议、 田守真康海事略、胡喜成胡缵宗仕宦生涯与诗文艺术、刘雁翔明代陇右 学者胡缵宗生平事迹及方志著述考、立仁践履铮铮一“士”人- 理学家杨 爵传略、孟建平韩氏二兄弟及屈安人的故事、严安政明清时期秦东四 位女诗人、辛德勇( 渭川诗集 1 1 等。 本论文则欲图突破旧有的散点式的研究,尽量呈现出陕西这特定地域文学, 尤其是诗文,在明代的总体面貌,同时对明代陕西的重要作家,予以初步研究与评 述。在此基础上撰写的明代陕西作家小传一览与明代陕西作家存世别集叙录 两个附录,力图在明代陕西作家的基础资料的积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说来,本文的创新点归结于:一、以地域视角研究明代陕西文学,一定程 度上填补了明代地域文学研究的空白。二、对作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 于前人的评论给与辨析,纠正了某些习惯性的说法。三、全面搜集了有关明代陕西 作家的资料,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韩结根康海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3 金宁芬康海研究,武汉:祟文书局2 0 0 4 。 李天舒鸟鼠山人胡缵宗诗选) ,武汉:书目文献出版杜1 9 9 3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熊礼汇麋海散文复古论刍议 ,中田文学研究 ,加0 2 年第三期 胡喜成胡缵宗仕宦生涯与敝艺术,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 0 0 3 年第期 刘雁翔明代陇右学者胡缵宗生平事迹及方志著述考 ,中国地方志 。1 舶9 年第五期 立仁践履铮铮一。士 理学家杨爵传略) ,渭南师专学报 。1 9 9 3 年第三期 盂建平韩氏= 兄弟及屈安人的故事 ,陕西档案 ,t 9 孵年第一期 严安致明清时期秦东四位女诗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5 年第期 1 l 辛德勇( 渭川诗集 中国典籍与文b 。1 9 9 7 年第四期 6 绪论 绪论 一、陕西的历史沿革与明代陕西概况 1 、历史沿革 今陕西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陕” 字出于 春秋公羊传,书中记载西周初年以“陕陌”( 今河南陕县西南) 为界,分 疆而治。其东归周公,其西属召公。宋朝建立后即以此典故o - - y - 陕西路,“陕西”之 名乃见于史册。然陕西地区的地域范围,在历史上变动之繁复程度,中国盏无出 其右者。 自西周至隋唐,历朝历代多有建都于陕西者,故陕西一直是中国的心脏地带。西 周时期,周王朝的都城是津、镐二京,这时的陕西地区分割为几十个诸侯国,相互 独立周平王迁都洛阳后,西周故地基本属秦。秦人定居雍城( 今风翔) 后,西控 陇地,东制关中,南通巴蜀,不断扩张,直至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此时的秦国就 形成了今天陕西地区的雏形。陕西后世以“秦”为代称,此为其源。 秦取天下后,推广郡县制,全国设4 1 郡,关陇地区被划分为四个郡,这个地区 被拆分开来。秦亡后,项羽入关将关中地带划分为三个地区,雍王章邯辖管成阳以 西地区,塞王司马欣辖管咸阳东以至黄河,翟王董翳辖管上郡,分据陕西与内蒙古 河套地区这样,三秦王名义上分管关中,实际管辖了今陕西大部分地区,故而后 人又以。三秦”代指陕西,基本覆盖了关中平原、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地然而,三 秦仅为分封地,还不是国家的行政区划 西汉定都长安,汉武帝设司隶校尉部,管辖京畿周围地区,包括关中、商洛、晋 南、豫西,地位与全国十三州部相等,类似于明清时期的直隶。这样,陕西地区首 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政区,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汉以后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 分裂与动荡中,陕西的行政区划一赢处于变动中,增减不一隋朝统一后,设天下 为1 0 8 个郡,陕西地区分辖于十几个郡唐分天下以道,宋治天下以路,陕西地区 分属于不同的道或路,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 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全国设立1 1 个行中书省作为总领政务的机构。 葛承雍翻 陇文化志 ,页4 6 。上目b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7 绪论 开始时将陕西、四川合为一个行省,称“秦蜀行省”,辖区大致为今陕西、四川和甘 肃地区。后又将陕西行省单列,但所辖除陕西全境外,还包括今甘肃黄河以东、内 蒙古河套以南及宁夏南部地区。元朝的陕西行省的建立,使陕西地区形成了统一的 地方行政体系。 迨至明,将元朝的陕西、甘肃二行省合并为“陕西布政使司”,以西安为治所。 明代的陕西辖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宁夏贺兰山以东、青海湖以东和内蒙 古河套以南地区。其所覆盖面积之广大,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洪武十二年( 1 3 7 9 ) , 在甘州设立陕西行都司,管理河西之地,直接受命于中央。然而,若论及明代陕西, 当包括陕西布政使司与陕西行都司这两块行政区划。 清以后,陕西与甘肃再次分治,才基本形成了今天陕西的行政区划。 2 、地理状况 据明史地理志的记载,明代陕西辖府八,州二十二,县九十六。不过明 朝行政区域亦有变动。举西安府为例,明初西安府只辖五州二十六县,后于景泰三 年( 1 4 5 2 ) ,设镇安县,于成化十三年( 1 4 7 7 ) ,又新设商州,及下属县一山阳、 商南、三水,于万历十年( 1 5 8 3 ) ,再设长武县,故而只是从万历朝开始,西安府 才如明史所载。本文为了体例统一,所有行政区划均以明史地理志为 标准。 明代的陕西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奇崛多变。其地位于黄土高原,西起河西走廊, 东抵太行山脉,北界蒙古高原,南以秦岭为限,黄河两度穿此区。这样的自然条件, 把陕西地区的地形切害成大致三种地貌,北部为高原区,中部为河谷区,南部为山 地区其中河谷区,也就是渭水盆地,是关中的所在,其间地势平坦宽阔,号称八 百里秦川,具有很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是陕西的中心地区。 二、明代陕西的经济与文化 总体来说,自宋元以后,陕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与前朝相比一直处于衰退中 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陕西在整个国家中的重要性日渐下降。 明朝的陕西由内陆地区变成了边疆省份,成为了明王朝与蒙古游牧政权对峙的前线, 即西安府,辖六州三十一县;凤翔府,辖一州七县;汉中府辖一州八县;延安府。辖三卅十六县;庆用府。 辖一州四县i 平凉府,格三州七县l 巩昌府,辖三州十四县幡洗府辅= 州三县 参见( 法) 让德米里拜尔著、郭太初、张t 赐、蒋梓骅译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 府的研究- 页1 0 6 ,西安t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8 绪论 陕西在国防方面的重要大大增加。然而这种状况又给了陕西经济以沉重一击,从而 又带累了陕西文化的发展。 1 、经济状况 明代陕西的经济状况居于全国中后,一系列的因素制约了陕西经谤的发展,元 末明初,连年的战乱和由之引发的大规模饥荒,造成陕西地区的经济状况十分恶劣。 洪武初年。当全国的军事行动都基本结束的时候,徐达的大军依旧在西北追击蒙古 残部,故而明初陕西经济的恢复,比其他地域都要迟缓。 明代陕西经济的最大问题在于重税。有学者指出:“明代前期,约占全国总田额 的3 7 的陕西行省,向国家交纳的夏、秋粮额则分另 j 占到全国的1 4 3 6 和5 。” “边防军费和藩王廪禄,是赋税负担沉重的直接原因。”明设九边以御蒙古,其中 三边位于陕西境内,军队所需的粮食和布匹基本以就地解决为主,这对陕西的经济 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直到明中叶,实行了盐引制度,鼓励商人运粮支边。这一压力 才稍有纾解,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陕西税赋负担过重的问题。此外在陕西先 后有四个藩王被分封于此,一切供应也是从陕西的赋税中抽取,这使得陕西的经济 情况雪上加霜。明史有云:。陕西外供三镇,内给四王,民困已极。”因此明代 的陕西经济。和长江流域的地区固不可比。较之北方诸省,也是居于末席。明末的 农民战争从陕西开始,陕西经济的总体孱弱应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陕西地区经济的客观条件,也异常严峻陕西虽然地域广阔,但适于耕种的 土地非常有限,而且分布也极不均衡,大部分集中于西安府所在的关中地区。有研 究显示了陕西的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状况:1 3 9 2 年,即洪武年间,全国耕地面积 八亿五千多万亩,而陕西为三于一百多万亩;1 5 0 2 年,即弘治时,全国为六亿二千 多万亩,陕西为二千六百多万亩;1 5 7 8 年,即万历时,全国为七亿余亩,而陕西为 二千九百多万亩。人均耕地方面,洪武年间全国为十四亩,河南十五亩。陕西十三 点六亩;弘治时全国十一点七亩,河南十五点九亩,陕西六点七亩;万历间全国十 一点九亩,河南十四点二亩,陕西六点五亩。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明代陕西农 业的总体状况是较差臼q 。也就是说,在以农业为最主要产业的传统社会,明代陕西 经济状况整体上是较差的。 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研究k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9 9 5 年三期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 ,页5 1 7 ,北京z 人民出版社0 “ 张廷玉等明史 卷六,北京l 中荆日1 9 7 , 4 参见法) 让替米里拜尔著、郭太韧。张上赐,蒋梓骅译碉代地方育吏及文官锄度关于陕西和西安 府的研究) ,页1 9 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9 绪论 2 、文化状况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作为其后盾,然而经济与文化并 不呈现简单的正比例的关系,事实上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逻辑,受到很多因素的制 约。 总体说来,明代陕西地区的文化还是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然,与陕西地区辉煌的过去相比,所取得的成就显然不能够让陕西再度处于中国 文化的核心地位。然而,如果能都放下历史的负担,平心分析明代陕西的客观条件 与所取得的成就,那么这些成就足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再次产生敬意。 明代陕西在文学、史学、理学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文学方面, 陕西曾经独占鳌头,胡侍在送王子推谪滇诗序曾云: 弘治以来,海内词 鼠兴虎莳,足以含跨六代,陵轹李唐,而秦雍之才十居其四说者 谓终南太华有以敦其气,洪河清渭有以湛其思,夫岂虚哉? 陇右著名的诗人胡缵宗则相当详细地列出了弘治、正德问,陕西诗人群体的盛况: 弘治问,李按察梦阳谓诗曲宗杜甫,康殿撰海谓丈必祖马迁,天下学士大而多从之士 类靡然,而空同,对山因得罪世之君子矣时则有若王太史九思,张民部风翔,王司徒承裕, 段翰检爰,马太卿理,简中丞楫,吕宗伯耩,韩中丞邦奇,参伯邦靖,王宪侠九峰,王翰检 元正,南郡守大吉。刘宪使储秀,马太史汝骥,许中丞宗鲁,王金检讴,何中丞栋,张比部 治道,李完检宗枢,王宫谕用宾。吕郡守颇。胡鸿胪侍,怒兵部时春,孙羽士元实与李 康同趣,虽言 殊,而其归则太史公与工部也因文选道,岂无意于十翼九畴二南三帛五 玉2 若缵宗券窃有志焉而未能也,而伯循,伸未光加意子横渠之业虽来敢与天下学士大夫 谭文,然自西方学者观之,不谓之雍音乎? 故雍之学得称于弘治正德间也 在弘治朝开始的第一次诗文复古运动中,陕西于“七子”中独得三席,而羽翼者更 众,这充分显示了陕西地区丰厚的人文积淀。 与文学成就相比,陕西史学,尤其是方志学的成就更为世所瞩目。不仅数量众 胡侍胡潦溪文集) 卷一。四库来收书辑刊本,北京= 北京出版社1 9 町 圆胡缵宗西玄诗集叙) ,西玄诗集) ,四库存目丛书本t 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l o 绪论 多,更重要的是体例精严,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对此有论如下: 志以简核为得体,康德涵武功志最称于世嗣是,关中继起者则有赵浚谷之平凉 府志,胡可泉之秦州志,汪来之铀b 地惠,乔三石之耀州志,王洪陂之郗志, 韩五泉乏朝邑志张光孝之华卅志,马馈之同州志,羽九经之昂志,皆称作者。 而渭南史莲勺记事尝知汾州之介休,作志七卷,义例糟核以上皆秦人,而北地又秦疆也 应该说,这离不开明代陕西教育的贡献。明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制度,形成了 从县学到国子学的教育体系,并辅之以书院,使得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地增 加了。有明一代,陕西大约有1 5 0 0 多人中进士,两人中状元,如果再考虑数倍于 此的举人与生员的人数,则可以想见明代陕西的教育应该是较为发达的。但是也要 看到,陕殛与东部教育发达地区还有着椐当大的差距,如弱代松江一府郎有进士6 5 0 余名。而即便是北方地区,陕西的进士人数也不占优势,明代河南进士即达1 6 9 0 名,比陕西多了一半。这些数字表明,虽然明代陕西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总体水平还只是处于中流,因此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沉重的经济负担给陕西文化带 来的整体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陕西文学的总体水平 三、明代陕西作家概述 1 、作家的分布 陕西的作家主要出于西安府。相当于今天的西安市与渭南市。西安府是陕西最 大的府,地处关中平原。关中之得名,主要因为其周围的地势。其南接陡峭耸立的 秦岭北坡,北为台堑地翘的高粱,处于群山的环绕之中,且四面皆置有关塞。关中 平原因为地处渭河谷地,灌溉条件优越,热量条件也好过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古时 号称粮仓。因为关中的独特地理优势,历代都城多位于此,故而留下了丰富的人文 积淀。西安府较为优厚的经济条 牛和丰厚的人文遗存,故雨文化繁荣,使作家的数 量占据优势。 王士祯缝北羁疑考十一。西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箱出j ;叵杜1 9 8 7 ,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统计得出明渭进士题名碑录索引h 朱保佩谢沛霖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 9 8 0 舛梦臻衡世嚷擘校) 卷二,页2 5 赵广华明代河南科举于人才的消长,河南大学学报1 9 9 2 年第一期 1 1 绪论 2 、作家的分期 由于陕西经济文化的特殊性,笔者将明代陕西划分为四个阶段,由此可以反映 出明代陕西文学流变的特点。 第一阶段( 1 3 6 8 - - 1 4 8 7 )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成化年间,这长达1 2 0 余年的漫长 时间却成为了陕西文学的沉寂期。用“寂寥”来形容这段时期是不为过的,在这百 余年的时间内,只有王恕一人有别集存世,而以文学名世者竞付阙如。其他地区犹 有“元方”可用的情况,在陕西亦不可寻觅,“国初诗人”这样的概念在陕西并不适 用。 第二阶段( 1 4 8 8 - - - 1 5 2 1 ) ,弘治正德年间。很难想象,在经历百余年的沉寂之后, 陕西文学的全部能量爆发于这3 0 余年间。陕西文学在这3 0 年中达到了有明一代的 最高点,以李梦阳、康海为代表的诗文复古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此外如王 九思、许宗鲁、胡缵宗、马汝骥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陕西诗人都向着全国发出了声 音。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陕西文学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这一时期全国文学的 最高水准。 第三阶段( 1 5 2 2 - - 1 5 6 6 ) ,嘉靖年间,这4 5 年是陕西文学的消退期。在这期间, 陕西文学大家相继辞世。陕西文学从高峰跌落下来。虽然也有优秀的诗人出现,然 而已经很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了。王维桢、赵时春、乔世宁是这一阶段 的代表作家 第四阶段( 1 5 6 7 - - 1 6 4 3 ) ,隆庆至崇祯年闯,这是陕西文学的徘徊期。在这近8 0 年的时间内,陕西不乏作家出世,然而总体成就没有超过前4 0 年,王庭淫、来氏父 子、文翔凤是其间的代表。 3 、关于陕西作家分期的说明 如果用图表来标示明代陕西作家的数量与地位,将会形成一道奇特的鳆线,这 种发展轨迹是在明代独有的。明朝中叶,陕西文学从一片荒芜跳转至最高点,紧接 着是快速下滑,整体水平跌入全国中游,亟升亟降之间反差令人困惑。这既是明代 陕西文学发展的特点,也是个疑点,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明代陕西文学总 体面貌的认识。 弘正闻陕西文学步入巅峰至少有四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弘治之前百余年物质与文化的积累使陕西基本恢复了元气,同时也积累 了一定规模的人才,这是弘正间陕西高才辈出的先决条件。 第二,陕西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和历史遗产,使得陕西作家大多追求宏大、豪 绪论 迈的审美理想,加之其地处汉唐故都,对汉唐文学有先天性的仰慕这是弘正间陕 西作家群倡复古的主观条件 第三,时代的召唤使得弘正时的陕西作家获得了历史机缘,走到了明代文学发 展的最前沿明前期台阁文学软弱无力的博雅方正已经不能再统摄文坛,至弘治时, 文风的变易已经成为了明代文学发展内在要求,这使得倡复古道的复古主义文学路 线在提出后云集响应。陕西文学的自身发展逻辑恰好契合了时代的需要,这是弘正 时陕西文学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条件。 第四,天才作家的出现,使得陕西文坛的最高水平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第一流水 平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等人的出现,这时的陕西文学是很 难在创造自身巅峰的同时,也迈上时代的高峰的。 而陕西文学在明朝后期的落寞,也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这里所说的落寞, 并不是指陕西人才的凋敝,丙是就整个地区的文学地位而言。造成这样的一种状况, 明代陕西的文化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陕西文化对于文学发展起到 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陕西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陕西的地方文化传统相当程度上受到农业 文明的影响,表现为“重实效、重结果功利和人之切身利益的现实主义”。这种 文化使得关中性理之学在明代蓬勃发展,号为“关学”,提倡践道躬行。故而,明代 陕西的士人以治行、以士节闻于天下者众,而以文学闻于天下者寡。文学的非功利 性,使得陕西作家往往视文学为末技,成为了相当一批陕西士人不愿全身心投入文 学的内在动因弘治以后,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陕 西士人则更加着意于国事,而忽视文事,遂造成了明后期陕西文坛整体的无所作为。 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整体性格的差异王维桢在答薛方山 宪副书曾说道:“仆秦人也。秦地广川峻岭,百里河流之音,胚闻十舍,故士生其 问,蔑幽暧之行,亦无大蓄之才。”就道出了地理因素对于文化的影响。陕西处于 西北内陆,古来为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故而其性格质朴豪爽,粗犷悍 厉。而宋明以来,丝绸之路阻断,取而代之的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峙,陕西 的地域性格转而内敛,添上了敦厚沉吟,倔强固执。移至文学,陕西诗人就显得有 些固步自封了。明代后期,是明代文学最为有活力的时期,在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 条件下,各种新的思潮交相融会,“雅”“俗”文学交相辉映,推动着明代文学的前 行。而此时陕西多数文人依旧执著于唐风汉调的追逐,落后的经济和固执的性格使 葛承雍萄;陇文化忘) ,页g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9 8 王维祯答薛方山宪副书,槐野先生存笱稿 卷二十兰,伯瞻四库全书 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1 3 绪论 其落后于时代的步伐,陕西的文学也在明代后期走向了低潮。 1 4 第一章碧天微云洪武至成化间的陕西作家 第一章碧天微云;共武至成化问的陕西作家 弘治以前陕西可以诗人称者,几付阙如,然稽考于史籍,亦有二三子,或有文集 存世,或诗文留传,汇之可见明初陕西文坛之斑。 一、张兢 张统( ? 一1 4 0 2 ) 字昭季,号鹦庵。富平人洪武间举明经,为东宫侍书。累 迁通政司参议,出为云南左参政,迁左布政使,在滇十七年建文初,召为吏部尚 书。燕师入南京,列“朝奸”二十九人,铣列其一,寻令解职。铣惧,自经于吏部 后堂。郑端简吾学编、黄泰泉革除遗事等书皆将其列于建文死事之臣。其生 平事迹见于明史卷一五一、明史列传卷二七、名山藏臣林记卷四及国 朝献征录卷二四载郑晓所撰之传记。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张统冢宰文集一卷,实即现国家图书馆和台北市故 宫博物院藏嘉靖六年( 1 5 2 7 ) 其八世孙张嘉胤辑所刊之张鹦庵先生集卷。清康 熙十四年( 1 6 7 5 所刻的重订频阳四先生集亦收此集。除了诗文集,张统之诗文 在明、清两朝也以单篇流传,如列朝诗集甲集收其诗三首: 登太华寺二首:太华鹱峨广望适,到门犹碍过溪桥慈云长见阶前起,孽火都来海 上消屋近树阴晴亦暗,硬涵竹露夜还潮从今剩买游山履,野客无妨屡见招明o r - - ) 连 日登山意未阑,今朝又宿白云间帘帷寂寂香初热,星斗垂垂手可摹。竹叶煮汤消夜渴,杏 花留雨作拳寒碧鸡且莫啼清晓,枕华胥睡正安o t 二- ) 赠舟玄初尊师:“仙翁长炼九华丹,时有龙来问大还曾捧:龟符归海上。故将霖雨洒 人间紫箫吹月鸾双舞,白氅披云鹤共闲兰圃未滋春向暮,早须嘤破天悭 登太华寺二首之二又见于 前六卷为文,平实浅显,无所雕饰。第七卷为玩易意见,八卷为石渠意见, 九卷为意见拾遗,皆治经之语( 有正德刻单本流传) 另存典籍格言不分卷( 有 弘治刻本) 。王瑞毅公奏议十五卷( 卷五一有传,生平事迹又见明儒学案卷九及王世贞吏部尚书王公恕传( 国 朝献徵录卷二四) 等。 王恕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对于成化、弘治时期的朝局的稳定、政治的清明做 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是位理学家,“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于易经多有参 悟,发明甚多但是王恕“生平所作,多不刻意,虽或出于信笔为之,而其要归必 本诸仁义忠孝,:f i - 丰l 于天下国家”,为文甚朴质,而作诗更是随意,如题娄提 学谦莲塘书屋卷云: 引水以为塘,刈茅而结屋塘中物可观屋里书堪读观肋以知天,读书非为禄贤哉 豸史君,与道日驰避 若纯以文学角度观之。直可斥为庸劣。 不过,王恕对于明代陕西文学史,却并非微不足道。王恕精于经术,着意世道, 而疏陋于诗的人生轨迹,对于明代陕西士人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在他的影响下,陕 西文化界重理轻文的趋势更为明显。然而就在这种影响下,陕西文学迎来了她突至 的高峰。 o 乔世宁捌王j 嘞蚣文集叙 王媾教公兜橐舀苹萍目丛书 本。济南;齐鲁丰耻l g g 贺日姆隅原献 嘏 卷一,漓光绪6 年女t 奉 1 7 第二章高峰突耸弘治朝的陕西诗人 第二章高峰突耸弘治朝的陕西诗人 百年的沉寂过后,陕西文坛似乎直接由严冬转为盛夏。在弘治朝,陕西迎来了 最杰出的几位文学家。秦王朱诚泳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