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_第1页
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_第2页
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_第3页
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_第4页
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生存质量,造就着一个民族的性格、风格,风俗习惯和文明发展。所谓水文化,就是人们在从事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 河流是环境重要构成部分,水是环境的最重要因子,水支持着河流。在古代文明中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是社会发展的杠杆 ,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治水方略成了治国安邦的大策。在现代文明中 ,水资源 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人类在发展中对河流的治理、认识、感知,形成了流域文明,形成了不同流域特点的水文化。渭河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渭河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渭河水文化是受渭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区域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具有本区域特点的水文化。 1 渭河水文化研究的意义 开展水文化研究,就能准确理解水在生物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社会的水利意识,提高水利职工队伍对水利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研究客观规律,有助于决策重 大的水事活动。通过水文化这个平台 ,开展各种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进取意识 ,提高公众对水的意识 ,提升水利行业形象。 我国人民治理渭河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民在根治渭河水害、开发渭河水利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渭河的开发利用,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渭河流域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一千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渭河在哺育沿岸人民的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引以自豪的科技成果和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也正是渭河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蕴含的非凡价值,所以,研究渭河 水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渭河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从远古的女娲炼石补天、拈土造人,伏羲受渭河之水启发在卦台山创八卦的传说;到有据可考的史前文明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从蓝田猿人、大荔猿人的发现,到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炎黄二帝;从后稷教人稼穑到中国农耕文明形成,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等等,都充分说明了渭河流域的文明史迹。 1.2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奠基地 在中华民族 5000 年的发展史中,渭河流域以其博大的胸怀、良好的环境、丰富 的自然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使中华民族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前后有 1160 年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周、秦、汉、唐四大王朝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奠定了屹立于世界长久不衰的汉唐文化。 1.3 渭河是中华文明史的 文化之轴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她神似黄河,是黄河的缩影。 2000 多万年前黄河曾经沿着今日的渭河流淌,后来才从今日的兰州改道,渭河是黄河的古道。从文化的角度说,渭河是主流和正源。渭河干流与黄河干流中下游构成中华民族文明之轴、文化之轴,中华文明史册正是围绕渭河这一 轴线翻阅辐射,不断发展。渭河至今还担负着她本身难以担负起的保护、滋润华北、华东平原的安全、生产、生活的责任。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就是渭河,所以渭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也有重要地位。 1.4 渭河是甘陕人民的母亲河 从历史到今天,渭河不仅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陇西人民的母亲河,她养育着沿河千万民众生生不息,形成了独特的关中文化和陇西文化。 1.5 渭河是人类最早开发的河流之一 在这种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积淀了丰富而有特色的渭河水文化,是中国河流水文化的重要 一支。渭河今后也不可能避免人类的进一步开发,随着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尊重渭河的这种符合河流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提高,科学治理和开发利用渭河水资源,渭河必将更好的造福沿岸人民,未来渭河的水文化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 1.6 渭河是关中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渭河东西横贯大关中经济圈,或者说沿着历史上渭河形成的城市群成为构筑大关中经济国的东西轴线,渭河对大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大关中经济圈的发展又对带动整个西北(含西藏、内蒙)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渭河流域的发展对西部大开发 有着深远的影响。 2渭河水文化的研究内容 2.1 渭河水文化的特点 2.1.1 源远流长 在渭河流域的天水市流传的神话传说中的华胥氏洗澡累后睡在大脚印上怀孕生伏羲、在池溏感知蛇缠身而生女娲,反映了古人类对水的神秘崇拜之情;女娲补天治洪水,反映了人类早期对洪水的无奈和对消除洪水的期盼;女娲用土、水合成泥造人,反映了人类在自身的生产过程中认识了水的重要性。伏羲在天水卦台山,上观天象,下观地理,受渭河水之启发而成八卦;在天水秦安县发现的距今 4800 年的大地湾文化,在渭河的二级支流 清水河畔,反映了史前人类从洞穴、山地间平地,河傍、平原地居住的过程,这一时期,人类已学会了担水、贮水。 3000 多年前,第一个在西安建都,并为以后十二个王朝建都长安产生不可估量影响的西周,其建都的首要考虑是长安八水;周文王渭河之滨磻溪得姜公,使姜太公直钩钓鱼愿者上钩一语流传千古,至今姜公跪坐巨石的痕迹还吸引数万游人。 2300 年前富平县赵老峪引洪灌溉将害变利,是中国最早的 管理洪水 理念的实践,至今这一理念也未过时。他的成功实践,使王翦求田成为千古美谈,中国的山水园林设计、建设、使用起于西周源于渭河等等。诸如此 类的事例是最好的印证和说明。 2.1.2 内涵丰富 渭河水文化包含了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园林、军事、民俗、哲学、文艺、旅游等方面。郑国渠开创了中国农业灌溉的先河,历史学家讲,一部郑国渠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农业灌溉史,开创了中国农业灌溉之先河,造就了中国灌溉文化。同期由秦朝派史禄修灵渠、李冰修都江堰,构成中国古代最有名、至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水文化和水科技的经典之作。而灵渠和都江堰的修建是否受郑国渠的影响,需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水利是先导。后稷教民稼穑在 武功。因此,中国的农耕文明发源于关中、发源于渭河。至今还在利用的赵老峪引洪灌区,应当值得我们当今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深思。 渭河漕运史,奠定了长安成为十三朝、影响中国 1100 多年的历史之功,开创中国漕运文化。后世修建大运河,是否受此启发,值得研究。西周在长安开山水园林建设之先河,为中国的千年的山水园林之鼻祖。 1400 多年的唐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人口超过 100 万。宇文恺利用八水(泾、渭、浐、灞、镐、沣、涝、僪)绕长安的水源优势,利用六坡高低地势采取的长藤结瓜、池湖蓄水调节、渠串连的办 法解决长安城的供水,开创了世界特大城市供水的先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典范。 2.1.3 贡献卓越 渭河自古以来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唐人利用水力之利,在河渠上建碾硙(石硙)加工米面,开创了中国水利科技之先锋,这一成果,在解放后全国各地还在使用,尽管经过不断改进,但其基本原理没变。 唐代制定的水部式,是由中央政府作为法律正式颁布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水利法典,开创中国水法规之先河,是渭河的取用水实践的总结、规范。 近代以来贡献和影响更为突出。李仪址先生在渭河流域的关中修建 八惠(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沣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泔惠渠),在民国期间陆续开工建成,在当时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尤其是泾惠渠是中国第一座应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建成的灌溉工程,也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灌溉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渭河进一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由于渭河泥沙的严重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水利学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泥沙研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推动者,形成了渭河独有的潼关高程、二华夹槽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符合渭河实际的一系列河 流治理研究成果,这些应当是渭河特色水文化的重要方面。 2.2 渭河水文化的类型 渭河水文化类型繁多,可以说涉及中国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主要是: 2.2.1 农业灌溉文化 这方面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兴起(后稷教人稼穑)。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必然加深对渭河流域这个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以及随后形成的十年九旱这一自然环境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了能力来实施引水灌溉工程。这方面要首推的是开中国灌溉文明的郑国渠,它绵延两千余年而不衰, 它的发展变迁史,也是中华民族的灌溉史;还有近代形成的关中八惠,解放后修建的石头河、冯家山、羊毛湾、交口、宝鸡峡、泾惠渠(郑国渠),石堡川、黑河等等。关中灌区发展至今,它的管理体制、机制、水的利用系数、灌溉观念在全国始终处在先进之列。事实上,渭河从其形成河流之始,就造福着沿河两岸人民,如在渭源县清渭河上仅在渭河发源地的 10 余公里的下游就建有峡口水库,承担着渭源县的供水和灌溉。渭河是一条自始至终造福两岸人民数千年的河流,是孕育中华民族政治、经济中心数千年的河流,是陇西、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2.2.2 兴 利除害文化 这主要是解放后,随着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水患灾害的增多而形成的。为抗拒水患对人的影响及控制多泥沙河流的频繁摆动,数十年来,人们结合渭河自身的特点,在渭河建了很多控导、护岸、水文、测绘等设施,并对渭河进行了长期的认真研究,形成了独具渭河的独特精神成果,这方面重点是长期积累的测绘原始资料、对潼关高程抬升及渭河泥沙的研究成果,独具特色的二华夹槽地貌,抽排水措施、中国第二大悬河形成史等等。 2.2.3 移民文化 在三门峡水库建库之初,渭河及渭河小北干流陕西段,移民 28.7 万,占整个 库区移民总数的 82%。由于大多数移民是从富裕区移向贫困干旱区,而形成了全国有史以来最繁杂、影响中国数十年移民政策以及社会不稳定的最大问题之一,至今还是陕西和中国在处理移民工作中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陕西著名女作家冷梦写的黄河大移民,看后泪湿衣襟,这也是移民文化的代表,中央及陕西省为处理移民问题形成的决定、报告、文件足有百万字,也应是渭河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 漕运文化 作为北方的一条河流,渭河的漕运史可以说是中国北方漕运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条河流。从一定意义上讲,正因为渭河 的漕运便利条件适应了自秦至唐十三朝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奠定了十三朝的建都史,长安才能影响中华民族 1100 年。事实上解放后几十年间拖轮还能从河口开到渭南、河口到西安的大渡口有十数个,渭南市第一栋两层楼是航运楼。由此而形成的造船业、河道的治理文化、凿漕运渠的历史都值得去挖掘和探索。 2.2.5 河源文化 渭河发源于甘肃的渭源县鸟鼠山,历史上和现代多数人认为,渭河的发源起于品字泉,即吞云泉、遗鞭泉,御仰泉。品字泉周围建有禹王庙、渭河龙王庙(供祀魏征 起源于史有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说)、有鸟鼠山的碑文 ,品字泉碑记、有纪念亭等。当代有人提出渭河源应定为清源河的发源地南谷山,这都可以讨论。在渭源县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由数位名人题字的 渭河第一桥 灞陵桥,它和汉唐时在长安建的灞陵桥同名。渭源县政府规划将渭河源打造成县上的一个品牌,值得大家关注和支持。 2.2.6 园林水景文化 古有昆白池,曲江池、芙蓉园,目前恢复起来的有芙蓉园(大唐芙容园),正在恢复重建的有昆明湖、曲江池,还有南湖等。沿渭河天水、宝鸡、咸阳等地建有天水池、金渭湖、咸阳湖,杨凌水上运动中心,渭浐灞生态区,正在规划的还有武功的五彩 水文化长廊、西安的广运潭、西咸一体化的生态区、渭南南大堤的水文化长廊,还有人提出八水绕长安盛景的恢复,建设华山湖形成水映华山新景观等等。 2.2.7 城市供水文化 唐宇文恺解决百万人的饮水问题, 世堪称奇。西安市 1994、 1995 年水荒,引起的西安市城区石头河、黑河、石砭峪供水系统,还有已实施的引乾济石,正在实施的引虹济石,即将实施的引汉济渭,西安城市地下水井的关闭,大雁塔周围向地下回灌补水解决大雁塔倾斜问题等等都可列其中。 2.2.8 水处理文化 渭河流域在陕西涉及 54 个县市区,鉴于渭河目前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在近几年关闭了 64 家高污染企业,未来每个县都要建起污水处理厂。目前,咸阳东郊污水处理厂已运行 政府建网、企业建厂、市场运营、政府监管 的机制,实施企业按标准排放,政府按排水付费的模式运行良好。如果渭河流域所有的县市污水处理厂都能按此体制机制运行,五年渭河变清应当不是梦想。 以上所列仅为渭河水文化类型的重点,也应是渭河文化挖掘、研究、整理的主要方面和重点方向。除此以外,渭河水文化还应有:成语文化:如全国 人耳熟能详的 泾渭分明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秦晋之好 等;诗词文化:李白长叹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王维吟咏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白居易的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 、冷朝阳 晚来清渭上,疑是楚的地,渔网依河岸,人家傍水田 等等;民俗文化:渭河流域内戏曲秦腔、弯弯腔、眉户,关中八大怪、剪纸、户县木版年画、西安古乐、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潼关社火等等;峪道文化:渭河水量在陕西 65%左右来自秦岭七十二峪,每个峪道几乎都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如沣峪口沣德寺、因唐太平公主避暑而 得名的皇家避暑胜地太平峪,高冠峪的高冠瀑布,智取华山的黄甫峪等等;神话文化:伏羲制八卦,魏征梦斩泾河龙王、仓颉造字,最早的 28 个字有 水 字等;老子在渭河之滨、田峪河之西、黑河之东的讲道德经,其中最重要,对中国影响很大的 上善若水 、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等思想,扩展以下,还有佛与水,儒于水的联系。还有姓氏文化,如杨姓在有杨家避难处华阴仙峪;白姓在白居易的故乡渭南,雷姓在西安,李姓在陇西等。再扩展陵墓文化就更为宽泛,因为古人选陵都讲究风水,这个水就是渭水,而渭河流域整个的地质、地貌、环境学也值得研 究等等。此外还有方言、碑刻、石窟、宗教、哲学、军事等文化。 3渭河水文化的构建 3.1 渭河水文化的构建目标 渭河是甘、陕两省人民的母亲河,将渭河的健康生命理念深入到渭河流域,尤其是干流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理念中, 渭河是我们的渭河,渭河的健康与我息息相关,是我们的职责,渭河健康生命目标是 河道基流有保障,潼关高程不抬升,城市堤防不决口,河道污染不超标 ;最直观的目标是:将渭河打造成陕西最长最大的河滨公园和关中新的生态走廊,构建 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 的生态渭河。 3.2 渭河水文化构建的重点 3.2.1 构建绿色景观渭河 渭河干流是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五市以及渭源、武山等多个县城的城中河,绿色渭河、景观渭河是大家的愿望。目前这方面的探索很多,如天水市、宝鸡市,咸阳市等都做了景观湖建设的试点,杨凌水上运动中心建成并使用多年,浐灞河上举行了世界F1 摩托艇大赛等等;规划和拟建的武功五彩渭水园、渭南的西湖东海、西咸一体化生态园,渭河堤防两岸已形成内外 30 50 米宽有数百万树木组成的防浪林、经济林带,部分堤段堤坡两边也已经草皮化。今后应动员支持 全社会的力量打造绿色渭河,景观渭河,不久的将来渭河的两岸绿色一定能实现。 3.2.2 构建渭河水文化长廊 在西安草滩建设渭河博物馆,可将渭河流域名胜古迹展览、水利科技、治水精英、水景园林、民俗文化、生物化石、农林渔业、物理模型等纳入其中;周围构建西北奇石市场,与西咸一体化的生态园区、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园区相映成趣;在渭南大坝构建以雕塑、石刻、防洪工程组成的渭河水文化集中展示群。当然如果咸阳、宝鸡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在已建成的湖滨上建设文化走廊将事半功倍。 3.2.3 构建秦岭峪道文 化 南山七十二峪峪道水文化的构建,初步想法是:发现、挖掘、整理、开发、保护、限制,最重要的是限制,即为渭河留 10 20 条不开发的南山峪道,将原生态峪道留给后人,后人也可将已开发的和未开发的做个研究比较,看看那种方式更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 3.2.4 构建城市生态水文化 按照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的理念,构建 八水绕长安 的盛景,提升西安特大城市的品味。这方面西安市已有想法,并在付诸行动,如灞浐、沣河、西咸、泾渭的共同治理,皂河、漕运明渠的治理等等。 3.2.5 构建关中供排水 文化 基本设想在南水北调三条线完成后,省内向渭河每年可引约 17 亿方水,为进一步缓解关中水资源短缺,支持关中经济、科技、文化率先发展;将关中九大灌区联网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自西向东,从南向北建成渭河城市供水网,同时将渭河流域引水文明作为重点,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排水网主要是推行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咸阳东郊污水处理厂 BOT建厂模式和管理机制,使渭河水早日变清。 3.2.6 构建渭河地热水文化 渭河支流上温泉较多,甘肃泾川县温泉、陕西临潼骊山、蓝田东汤峪、眉县西汤峪、岐山德润泉、咸阳跑马泉等 。这方面咸阳的开发力度很大,温泉水文化保健产业已逐渐兴起。临潼华清池的扩建,御用温泉的开发;华阴华山脚下的温泉开发,水疗保健文化的兴起,将形成渭河水文化的后起之秀。 总之,在渭河水文化的构建中,将挖掘、发现、研究、整理渭河水文化史料做为基础,将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在自然界中的核心作用,社会及自然对人的价值理念引入到渭河水文化的构建之中,将渭河水文化的构建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 构建和谐的渭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关注弱势的河流 、 关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以 人为本 等理念,同时以构建渭河水生态体系为重要内容,以人的水生存安全为重点,使渭河水文化内容逐步深入人心。 4 渭河水文化构建的支持体系 4.1 实施 1533行动,构建渭河水文化支持体系 1533行动中 1 即为唱响一个主旋律; 5 即为倡导一种理念、开展一项活动、建设一个长廊、实施一项工程、出台一部法规; 33 即为运行三个机制、修订三个规划。具体设想为: 唱响一个主旋律: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倡导一种理念:关爱渭河,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关注渭河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通过这个理念以推动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进程中,关注渭河,爱护渭河,实现渭河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开展一项活动:开展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大型公益活动。此项活动是陕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已于 2007年 3月 22 日正式启动。 渭河论坛 就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子项目。活动主题就是 生命渭河、人本渭河、和谐渭河 ,这项活动跨度为五年,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生态监护、意识教育、天天环保、科学研究等 5 大板块,通 过绿色渭河、渭河儿女、走进渭河、渭河论坛、情系渭河、直击渭河、话说渭河、渭河采风、印象渭河、生命渭河等 10 个子活动来实现。通过活动进一步唤醒公众 了解渭河、关注渭河、宣传渭河、爱护渭河 的意识和自觉行动,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为渭河健康生命建言献策,有效推动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造就人水和谐、绿色健康的渭河。 建设一个长廊:将渭河构建成陕西最长最大的河滨公园和关中新的生态文化长廊。首先这既是民众的愿望和期盼,也是渭河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符合关中城市规划布局,其目标的实现最大的受益体也是民众。其次有现实 的基础和可行性。自上游甘肃天水、陕西宝鸡、咸阳、杨凌、西安、渭南渭河沿线已相继建成河滨公园或已成为城中河,生态环境有较大变化,已经成为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只要以点串线,把点的品质提高,把线的缺失补起来,同时结合秦岭北山的生态建设,渭河的绿色生态线就可建起来。其构建的主要内容是绿色生态渭河,包括污染治理、秦岭自然保护、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北山退耕还林等。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极大提升城市品位,大大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实施一项工程:即启动实施渭河重点治理规划。渭河重点治理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渭河生态环境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该规划 2005 年 12 月 16 日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规划确定了防洪减淤、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四方面的治理目标,规划投资 229 亿元通过 10 年进行渭河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渭河生态环境构建目标的实现是有希望的,是可行的。现在的关键是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推动规划项目的尽快启动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大力度。 出台一部法规:以渭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为基础,积极研究渭河管理 办法,力争通过省级立法,规范管理。 运行三个机制:即积极探索灌区的运行机制、污染治理机制和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机制。这是解决渭河 水少、水混、水脏、水多 四大水问题的基本途径。 修订三个规划:即做好渭河流域水利规划修编、关中大通道规划和生态渭河建设规划制定完善。要立足大局,放宽眼界,把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