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 研究 摘 要 消费信贷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 为提高居民即期购买力、 推动生产和提 高银行信贷资 产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我国消费信贷供给是在政府将消费 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手段之一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是在中国尚未建立起完 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以 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背景下开始其进程的。 这导致了消费 贷款规模增加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积聚。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 消费信贷风险源于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 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由于消费信贷是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作为第一还 款来源,因而消费信贷违约的可能性会因借款人收入的不确定性而增大,同时,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也是消费信贷违约概率的决定因素。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 下, 由于信用体系和市场体系很完善, 商业银行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获得借款人的 个人信用信息, 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消费信贷合约设计并借助发达的金融市场将消 费信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但在中国, 征信机构、 信用法律匾乏, 信用 信息 的 共 享 机 制和惩 戒 机 制还 没有 在 全国 范围 内 建 立; 另 外, 中国 消 费 信 贷利 率 可以 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 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设计 分类式消费信贷合约。 为了在合约设计环节控制消费信贷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的 唯一选择是设定较高消费信贷担保要求。 然而, 中国现有的 担保法 、 票据法 等余融法规都是针对生产性贷款而制定的, 对消费信贷并不完全适用。 因此, 中 国商业银行管理消费信贷风险存在着制度上的困境。 尽管如此, 这绝不意味着银行要因噎废食。 当务之急是, 银行要在风险防范 与保持发展之间求得最佳结合点。一方面, 信贷人员要坚持原则, 遵守法律和贷 款规则, 保持一定的拒绝比例: 另一方面,开展与风险控制相协调的消费信贷营 销, 如积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以避免风险过于集中, 重点开发风险低、 潜力 大的客户群体等等。 当然寻求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 首先还是应从源头着手, 尽快建立完善 的个人信用体系, 在消费信贷发放环节抑制风险的过度产生; 其次建立适宜个人 消费信贷的保险、 担保制度并加速消费贷款的证券化和二级市场的建立, 对己存 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解、 转嫁: 同时营造有利于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 如增加居民收入以提高其偿债能力,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放松对消费信贷利 率和贷款机构的管制以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分类号:f 8 3 2 .4 7 9 关键词: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个人信用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s t u d y o n t h e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h a s b e e n m a d e a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c h i n a , w h i c h c o n t r i b u t e a l o t t o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d e m a n d , i n t h e m e a n t i m e , a c c e l e r a t e p r o d u c t a n d i m p r o v e c r e d i t q u a l i t y o f b a n k . h o w e v e r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i n c h i n a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g o v e r n m e n t p r o m o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i n c r e as e d o m e s t i c d e m a n d . wi t h o u t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p e r f e c t i n d i v i d u a l c r e d i t s y s t e m o r i s s u i n g r e l e v a n t l a w s , i t i s u n d e r s t o o d t h a t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i s a c c u m u l a t i n g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 mo r e o v e r ,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i n c h i n a m e t w it h r e s t r i c t s i n k i n d s o f s y s t e m s . f o r e x a m p l e , i n t e r e s t r a t e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i s m a d e b y c h i n a p e o p l e s b a n k , s o t h a t c o m m e r c i a l b a n k s a r e u n a b l e t o d e s i g n d i ff e r e n t c o n t r a c t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p o t e n t i a l r i s k s f r o m b o r r o w e r s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c o n t r o l t o t h e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s h o u l d t a k e a c t s f r o m t h e o r i g i n . f i r s t o f a l l , e s t a b l i s h a p e r f e c t i n d i v i d u a l c r e d i t s y s t e m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 c o u n t ry , s o a s t o l e t c o m m e r c i a l b a n k s e a s i l y g e t s r e c o r d s o f b o r r o w e r a n d e v a l u a t e t h e r is k s . s e c o n d l y , t ry t o d i v e r t r i s k b y t h e h e l p o f i n s u r a n c e a s w e l l a s g u a r a n t y . m o r t g a g e s e c u r i t i z a t i o n i s a l s o a e ff e c t i v e m e a n . t h i r d l y , c u l t i v a t e e x t e r n a l c o n d it i o n b e n e f i t i n g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 s u c h a s i n c r e a s i n g c o n s u m e r s e a r n i n g , c o n s t i t u t e s p e c ia l l a w s f o c u s e d o n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 a n d s o o n . l a s t b u t n o t t h e l e a s t , d e v e l o p m a r k e t i n g w h i c h s h o u l d k e e p h a r m o n y w i t h r i s k m a n a g e m e n t .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i v e 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o n e s t a t e s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w r i t in g , s t u d y m e t h o d a n d m a i n p o i n t o f v i e w . c h a p t e r t w o i s a 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o n o f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i n c h i n a i n c l u d i n g it s f u n c t i o n a n d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 .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a n a l y z e s t h e m a i n c a u s e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f r o m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c h a p t e r f o u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n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i n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 a n d r e g i o n s . c h a p t e r f i v e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t o c o n t r o l t h e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 w h i c h i s l a i d m o r e e m p h a s i s 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w r i t i n g . b o o k no . : f 8 3 2 . 4 7 9 k e y wo r d s : c o n s u m e r c r e d i t r i s k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d i v i d u a l c r e d i t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消费信贷风险的基本含义 一、风险含义辨析 风险这一概念在理论界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美国学者埃德温 曼勘探扣尔德 认为“ 风险是指结果不确定, 但却可以知道或估计出每一种可能结果的概率的情 形” 。 詹姆斯 m 亨德森等人也认为风险就是处于 “ 不确定的情形下” 。 但也有 人认为风险与不确定性是有区别的, 他们认为“ 不确定性” 是 “ 对未来结果预测 能力的怀疑” ,是 “ 不能肯定的感知未来结果” ,因而是一种 “ 思想状态” ,是个 主观的范畴,而风险则是 “ 客观的概念” ,“ 风险的存在才产生了不确定性” ,认 为“ 风险可以看作事件的可能性, 而不确定性则是反映我们没有能力掌握这些可 能性。金融学界的学者更喜欢用事件结果的变动性来定义风险,如 c 阿瑟.威 廉等人认为“ 风险是结果的 潜在变动” 。 埃米 j 沃甘认为风险是一种存在着偏 离所希望结果的可能性的状态。 许多金融研究者,如凯恩斯、 希克斯、哈利、马 柯维茨、 威廉 夏普、罗伯特 哈根等人都把风险看作事件期望结果的变动, 并 用统计学上的方差概念来代表和计算风险的大小。 通过对上述诸多定义的分析和比 较, 笔者 认为 将风险( r i s k ) 定义为“ 损失 发 生的不确定性”较为恰当,这也是在风险管理和保险界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 它简单而明确, 其要素为不确定性和损失这两个概念, 排除了损失不可能存在和 损失必然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损失的概率是0 或 1 就不存在不确定性, 也就没有风险。 二、消费信贷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信贷, 又称消费信用, 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为 谋取利润, 以生活资料消费为标的向消费者提供的借贷或赊销行为。 与其他形式 的贷款相比,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和家庭, 用法律术语来说, 是“ 自 然人” ,而不是各类企业、 机构等 “ 法人” 。其次, 从贷 款用途来看, 消费 信贷是用于购买个人和家庭使用的各类消费品, 这与向 企业发 放的用于生产和销售的信贷有着本质的区别。消费信贷属于分期支付和均匀消 费,是理性的现代消费行为,它不同于 “ 寅吃卯粮” ,要求贷款对象有稳定的未 来收入。 我国现阶段的消费信用主要是指我国商业银行为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企业存 量产品销售, 配合国家调整产业、 产品政策,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向消费者提供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的信用。我国消费信用虽然仍然是以消费者偿还本金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但商业银行资金使用权的让渡并不仅仅以获取利息差额为唯一目的。 它已经成为 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 三、消费信贷风险的界定 消费信贷风险是指银行消费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 性。它是风险的一种,具有风险的一般属性,即 ( 1 ) 不可预知性。风险产生于客 观规律之外, 是事先不可预知的不确定因素。 因管理者不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造 成的完全可以预料的经济损失,不能算作风险损失。( 2 ) 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 损失与风险收益同在。 全面细致的管理, 稳健的经营,以及准确地把握机会, 就 会化风险损失为风险收益。 ( 3 ) 难以 度量性。 度量风险的目的在于事前控制, 不 在于事后教训, 因此只能预测。 通常是将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加以比较对照, 对 未来的风险要进行预测,既不可墨守成规,又不可无的放矢。 由于消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 在此期间内各种不 确定因素的影响, 导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贷, 造成银行贷款不能收回, 消费信贷 风险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消费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除来自 借款人和银行 的动因之外, 消费贷款一旦发放, 还面临着自 然灾害、 市场变化、 经济政策改变 等风险因素的作用。企图消灭风险,回避风险, 是不现实的,只有积极的认识风 险、控制风险,将消费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才 一 能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 标。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消费信贷及其风险控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消费信贷及其风险的理论。 凯恩斯在 就业、 利息和货币 通论 一书中指出, 影响一个社会的消费量的 因素有很多,其中 起决定意义的是收入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边际消费倾向却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出现递减的趋势。 这就引起对消费需求的 不足。凯恩斯提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刺激消费和投资。 1 9 3 0年,费雪在其 利息论中首次分析了消费者对于目 前消费和未来消 费的时间偏好, 并对消费者将全部财富在当前和未来消费的分配进行了初步的分 析 和探讨 。 在对其理论的 拓展中z , 经济学 家们假定耐 用消费品能 够为消费 者 提供一系列的服务, 在消费者目 前和将来的消费偏好一定的情况下, 消费者会更 愿意购买而不是租用耐用消费品,而当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 时, 消费者就会利用消费信贷来满足购买欲望。 因此消费者是在选择一种跨时期 的消费最佳模式时产生了 对消费信贷的需求3 。 普鲁克诺在 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理论中认为, 任何银行资产能否到期偿 还或变现, 都是以该资产所投资的项目 和借款人的未来收入为基础的, 银行可以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为一些未来收入有保障的个人提供借款。 莫 迪格里安 尼的家 庭生 命周 期假说 理论碑 认为当 期 家庭消费不仅取决于家 庭 当期收入, 更取决于整个家庭生命周期里的家庭收入, 家庭生命周期里的中期储 蓄可以 偿还家庭的早期消费借款,并继而为别的家庭的早期消费借款进行融资。 申 农在他的信息论中指出,当人们处于信息盲态时,经济行为的风险最大, 当人们获得完全信息时,风险就不存在了,不完全信息是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 商业银行与借款人、 商业银行内 部的信息不对称, 都会 成为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现代信用脆弱理论认为, 信用是联系国民 经济运行的网络, 这个网 络使国民 经济各个部门环节相互依存、 共谋发展, 但这个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即使是偶 然的破坏都势必会引 起连锁反应, 信用良 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 此受到 牵连而陷 入信用混乱之中。 因此, 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 产生风险的一 个重要原因。 二、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文献资料。 1 、关于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贾波、粟勤、周好文、柏毅等都在他们的文 章中谈到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他们认为,我国消费信贷在 2 0 世纪中期就开始试 办,从9 0 年代末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王元龙认为我国消费信贷在发展过程 中存在着若干问题, 如个人信用不健全、 人们消费观念落后、 消费信贷政策缺乏 人文关怀等等。 2 、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类型与表现。盛一梅、代国兵在 “ 个人消费信贷风 险及其控制研究” 中, 认为银行存在着多种消费信贷风险, 如流动性风险、 评估 风险、 违规操作等, 武剑认为个人抵押物也存在风险。 高永、 龚治国在“ 住房贷 款与银行风险”中, 指出目前个人住房贷款形成了“ 短存长贷”的格局,这种现 象隐患大。 李莉红、 杨科、 虞月君认为,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 但信用卡诈 骗现象严重。 3 、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原因。谢佳永在 “ 银行消费信用理论与实务”中, 认为银行自 身贷款设计上存在着漏洞, 加“ 零首付” 和“ 综合消费贷款” 这两种 贷款均使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 张雁在 消费信贷 一书中认为消费者的违约和 过度消费都会使银行蒙受损失。 于璐和詹蕾认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变现市场, 银行 难以将实物形态的担保物合理变现。 4 、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张中秀、裴中权、张民权、卢岚等多 位学者都认为首先要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确定个人信用评分标准, 然后根据这个 评分标准对申请者进行量化评分,以达到贷与不贷的目的。 5 、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对策。 2 0 0 0 年之后, 理论界和银行界都认识到 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实务工作者在这方面都作了大量研究。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如: 陶美珍指出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必须证券化; 武剑认为必须实行浮动贷款 利率; 王云龙、 蔡敬勤认为首先要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等等。 另外两种普遍的 观点即要求强化金融机构内控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专门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本人还参阅了大量的其他文献资料,限于篇幅, 这里 不加以综述。 上述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消费信贷及消费信贷风险, 但是它们 大多立足于操作层面考虑问题, 未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和缺乏系统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消费信贷在我国真正有所发展不过几年时间, 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 但 另一方面, 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背景。 首先, 中国消费信贷供给是 在中国政府将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手段之一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而不 是商业银行自 发地追求盈利最大化、 满足居民对消费信贷需求的结果, 因此中国 发展消费信贷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的特征; 其次,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是在中国尚 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缺乏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以 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背 景下开始其进程的。 这些导致了消费贷款规模增加的同时, 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 积聚。如占消费贷款余额比重最大的个人住房贷款,虽然目 前不良 贷款率很低, 但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出 现过热迹象, 银行房地产贷款, 包括房产开发贷款和个 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不断加大。 去年六月, 央行下发第 1 2 1 号文件, 控制房地产信 贷规模和房贷流向,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 然而尽管如此, 笔者认为, 这绝不意味着银行要因噎废食。当务之急是, 银 行要在风险防范与保持发展之间求得最佳结合点。 这无异于给银行出了一道风险 题。 银行交出 什么样的答卷,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的“ 大厦” 能砌多高。 鉴于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现状和消费信贷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确实 存在, 笔者认为, 进一步发展我国消费信贷仍然必须。 那么研究消费 信贷的风险 及其对策,为理性发展我国消费信贷铺平道路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在此观点基础上, 本文第二章阐述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比分 析消费信贷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消费信贷风险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 引出选择该论题的意义所在。 第三章从消费者方面、 银行方面和制度方面挖掘消 费信贷风险形成的动因, 结论是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消费信贷风险存在着制度上的 困境。 第四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信用体系、 市场化运作机制以 及政府在 介入消费信贷方面的相关经验。 由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第五章探讨消费信 贷风险控制的对策, 首先要从源头着手,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在消费信贷 发放环节抑制风险的过度产生; 其次建立适宜个人消费信贷的保险、 担保制度并 加速消费贷款的证券化和二级市场的建立, 对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解、 转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嫁; 再次营造有利于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 增加居民收入, 建立健全相 关法律法规, 放松对消费信贷利率和贷款机构的管制以促进市场良 性竞争; 最后 提议金融机构在强化内 控体系的同时开展与风险控制相协调的消费信贷营销, 如 积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以避免风险过于集中, 重点开发风险低、 潜力大的客 户群体等等。 本文以定性分析和实证、 对比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文章通过对与风险管理 有关的理论进行推导演绎, 井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 了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我国消费信货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第二章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概述 消费信贷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十分普遍。其中美国的消费信贷历史最早, 最为发达, 美国居民的消费中有 1 / 3 是信贷消费, 7 5 % 左右的家庭欠有金融债务, 同时美国的消费率 ( 消费占g d p 的比 重)高达8 3 %,消费信贷对消费以及国民 经济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5 。与之相比, 我国的消费 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经 济总量增长但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 消费信贷作为促进消费、 扩大内需的有效 手段, 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 但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是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 人信用制度的条件下开始其进程的, 因此随着贷款的增加, 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 积聚。 第一节 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开展消费信贷的历史很短。 主要原因是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期, 产品供 不应求, 缺乏消费信贷的基础。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我国经济运行特征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过去 以 商品普遍短缺、 供不应求为主的 卖方市场过渡到了绝大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 过于求的买方市场。 在相对过剩的 经济背景下, 由 于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来实现 商品价值进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循环,才逐步尝试消费信贷这一新的消费方式。 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消费信贷是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起步的, 突破口 是住 房消费信贷, 主要是为了配合住房体制改革, 逐步变福利性住房消费为货币 性住 房消费。 1 9 8 4 年我国首先开办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1 9 8 6 年开办了信用卡业务, 1 9 8 8年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 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但那时消费信贷占 人 们支出的比 重还很小,发展十分缓慢。到 1 9 9 7 年底,全国消费信贷规模才仅有 1 7 2 亿元,占 各项贷款的比 例不足1 %0 “ 9 0 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消费信贷开始升温。1 9 %年,有关方面提出要 “ 启 动市场” ,国家计委、建设部有关部委负责人也 相继发表谈话,表示要大力发展 住房金融业务,以住宅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 9 9 7年 4月,中国人民银行 等 有关部门 发布了 个人住房担 保贷款管理 试行办 法 , 从政策上对住房信 贷作 了 相应的明确规定。1 9 9 8年初,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 改 革加快建设的 通知 , 把发展金 融服务 作为深 化城镇 住房制 度改 革的 一项重要 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又相继颁布了 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 的通知和 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并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市对所有 普通商品房开办个人住房担保贷款, 取消贷款规模限制, 改进贷款担保方式。 1 9 9 8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一方面是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是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 中国商 业银行的“ 金融脆弱性” 有着日益增强的趋势。 无疑, 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改善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维护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 三、增强居民即期购买力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但对于住房和汽车 等大额耐用消费品, 如果要求采用现金一次结清, 大多数人的收入和财产还都不 足以负担。 通过分期付款, 消费者可以合理安排即期和远期消费, 实现多层次消 费需求, 早日 实现有房有车的梦想, 切实提高生活质量。 信用卡提供的信用消费 还可以使消费者减少现金的持有量, 即刻获得周转资金, 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消费 者的购物。 第三节 我国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内在特性,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的特 征。 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消费信贷供给是在中国 政府将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政 策手段之一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而不是商业银行自 发地追求盈利最大化、 满足 居民 对消费信贷需求的结果: 同时,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是在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 的个人信用制度的背景下开始其进程的。 因此, 随着近几年来消费信贷的迅速发 展, 消费信贷风险问 题也日 益突出。 在申 请办理消费信贷业务时, 消费者常多有 抱怨, 如消费信贷手续繁杂. 贷款条件过于苛刻等等;同时, 从消费信贷的贷款 结构来看, 住房信贷占了 全国消费信贷总额的约8 0 %, 而对于其它的贷款, 如教 育助学贷款, 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 在全国消费信贷总额中所占比率极低。 殊 不知, 这是商业银行在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时, 刻意提高消费信贷门 槛的结 果。 一、消费信贷风险的表现及其对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 1 、信用卡业务举步维艰 我国进行金卡工程建设己有十年, 成绩显著。到2 0 0 3 年6 月底,全国共有 银行卡发卡机构9 1 家,发卡总量5 .6 9 亿张,分别比1 0 年前增长了1 6 倍和 1 4 1 倍。 但这其中,借记卡5 .4 4 亿张, 信用卡却只有2 5 0 0 万张,占银行卡发卡总量 的4 %,比重相当低。在我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各家商业银行准贷记卡在 1 0 0 - 1 2 0 万张左右。而贷记卡,即真正意义上的 信用卡 8 仅8 0 0 0 张左右, 相对上 海 3 0 0 0 多万张银行卡的数量,只是个零头。 信用卡给银行带来三块利润: 一是年费, 二是手续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 点, 是持卡人透支要付给银行的利息, 超过免息期后, 银行将收取1 8 %的年息,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这个数字比起定、活期存款来说, 银行可谓 “ 大赚” 。在发达国家,信用卡信贷 余额占 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1 / 4 以上, 跨国 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信用卡, 而非 存贷利差,如花旗银行 5 0 %以上的利润是由信用卡业务所贡献,其透支息在信 用 卡 所 有 利 润来 源中 最高,占 据7 0 %以 上9 在我国, 一方面国人很少有透支的习惯, 另一方面目 前国内信用卡诈骗现象 严重。 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v p 骗的一部分, 是信用卡业务中的主要风险形式。 它 是 指 持卡 人以 非 法占 有为目 的 , 超 过规 定限 额 或 规定 期限 , 并 且 经发 卡 银 行催 收 无效的透支行为。 发生恶意透支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持卡人以极高的频率, 在 相距很近的信用卡营业点反复支取现金, 积少成多, 在短时间内占有银行大量现 金; 二是持卡人向多家银行提出申请,多头开户, 持卡人往往以新透支来偿还旧 透支,出现多重债务,导致无力偿还:三是持卡人利用我国通讯不发达, 异地取 现信息不能及时汇总, “ 紧急止付通知” 难以及时送达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 流 窜作案,肆意透支。伪造信用卡盗窃他人存款的 现象在我国也较为普遍。 银行担心信用风险,所以持卡人透支利息这部分利润就被大多数银行忽略 了。 在某种程度上, 这也造成了信用卡业务的“ 温吞水” 状况。 一项最近在北京、 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7 9 %的信用卡持有者半年内尚 未发生 过透支行为,有6 %的信用卡持卡人半年内 透支过 1 次,另有6 %的信用卡持有 者半年内透支过两次,有3 %的信用卡持有者半年内透支过3 次。从透支金额来 看, 全部持卡人半年内 平均透支 1 8 6元, 8 7 %的 人半年内的 透支金额少于 5 0 0 元2 0 。 而在美国, 每年有6 0 0 0 万个家 庭使 用信用卡进行消费, 仅 通过信 用卡 透 支的方式在金融体系的累计借款额就高达巧万亿美元。 同时由于信用缺失, 持卡人在未联网的特约商户超额透支, 逾期不还等现象 的 存在, 有的银行取消了信用卡取现透支, 有的银行虽仍保留取现透支服务, 但 每次最高限额5 0 0 元,累计不得超过2 0 0 0 元,这其实和取消透支己没有太大区 别。信用卡 “ 信用消费”的本质己 变了味。 2 、助学贷款雷声大雨点小 与其他消费信贷相区别, 国家助学贷款是针对在校学生发放的, 这个消费群 体本身没有经济交易行为, 没有固定收入, 还款依赖于借款的学生毕业后找到稳 定的工作, 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而充满了不确定性。 加上助学贷款每笔金额比 较小, 一般不超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总和, 另外, 借款人毕业后的 流动性很高, 可能出现更换工作导致居住地的改变。 这样, 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 款的成本相对较高, 承担的信用风险比别的消费信贷都要大一些。 据测算,中国 助学 贷款的名义回收率约为7 9 % , 而实际回收率只有5 0 % 左右2 1 。 所以, 对于商 业银行来说, 助学贷款这一块业务似“ 鸡肋” , 又似“ 鸡骨头” 。国家助学贷款关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无疑是件重要的工作, 但银行却不能不讲效益, 这就 是助学贷款的现状。 3 、个人住房贷款隐患大 随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 银行的各项房地产贷款也呈现快速增长 的势头,2 0 0 2 年末,全国各项房地产贷款己占整个贷款余额的1 7 %, 2 0 0 3 年上 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长5 7 %。个人住房贷款期限一般都较长,时间长达 1 0 年 - - 3 0年。个人住房贷款不断增多给银行既带来高收益又留下潜在风险隐患。一 旦经济下滑, 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个人收入大幅度下降, 借款人将无法还贷, 银 行面临严重损失。 2 0 世纪8 0 年代的 1 0 年间,日 本地价上涨6 倍. 达到2 4 0 0 兆日元,相当于 美国地价总价的4 倍。1 9 9 1 年 “ 地产泡沫” 破灭后,日本地价损失7 0 0 兆日元, 是日本当年g d p的 1 .4倍,出现了大量银行赊帐、坏帐,银行金融运行不畅, 造成大量银行破产。 在这一过程中, 表现积极的日 本各主要住房信贷银行不良 债 权率高达7 0 % - 8 5 昭z 。 另外, 根据国际经验, 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一般在贷款发 放3 至8 年后攀升。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贷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最近这两三年贷出去 的, 也就是说3 年以后, 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将上升, 不良贷款的风险将开始逐 渐暴露出来。 事实上, 从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来看, 房地产金 融己 经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苗头。 当前, 我国房地产市场普遍存在商品房局部 供给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现象, 表现为高档商品房供大于求, 中低档商品房供不应 求。同时,存在着投资过热现象,1 9 9 8 年一1 9 9 9 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保 持在1 .5 %左右, 2 0 0 0 年长到1 9 .5 %, 2 0 0 1 年更是高达2 5 .3 %, 2 0 0 2 年仍高达2 1 . 9 %0 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余额从 1 9 9 8 年末的3 1 0 6亿元上升到2 0 0 3年9月末的 2 1 3 2 7 亿元。然而,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空置商品房总量和空置率直线攀升。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在现场检查时发现, 重庆辖区内商业银行涉嫌虚假 按揭贷款主要表现形式竟然有八种之多, 如借款人为开发商内 部职工或关联企业 职员以 个人名义购买的房屋由 房地产开发商使用等。 凡此种种, 不管手段如何变 化, 最终日的就是要用 “ 假按揭”的方式套取银行贷款。当然, 更多则是有意无 意的拖欠贷款。由于参加房产信贷的客户越来越多, 虽然拖欠还款客户比例也许 只有万分之机的比例,但由于基数大,并与日 俱增, 银行催款成本也十分可观。 为控制风险,央行从2 0 0 2 年下半年就开始对房地产贷款预警,有关部门也 已开始实施调控, 要求银行严格控制放贷流向, 优化信贷结构。 如严格控制向 别 墅、大户型等高档豪华住房发放贷款,支持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限制个人购买第二套住房用贷、 禁止期房买卖等等。 去年6 月, 央行1 2 1 文件规 定, 居民购买第二套住房, 银行贷款最多不能超过七成, 而且, 不能享受优惠利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率, 而根 据人民 银行公布的同 期档次 贷款利率2 3 。 这一政 策近日己 经在深 圳数家 银行落实执行, 虽然各银行目前在具体的操作上有所不同, 但都严格执行提高首 付款比 例和贷款利率这两项规定。 说明二次购房、 三次购房可能导致的信贷风险, 已经引起了银行相当的重视。 4 、汽车信贷风险居高不下 近两年来, 中国的个人汽车消费一直呈直线状上升,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额便 以每年两三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 贷款购车比例达到2 0 % 左右。 截至2 0 0 1 年末, 个人汽车信贷余额达4 3 6 亿元,占消费信贷余额的6 %,为仅次于住房信贷的全 国第二大个人信用市场。2 0 0 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随着进 口 轿车的增加和国内汽车市场价格的调整,个人对汽车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 0 0 2 年末, 中国个人汽车信贷约达 1 1 0 0 多亿元, 占消费信贷余额的1 0 %; 2 0 0 3 年余额更是突破了2 0 0 0 亿元。 但随着车贷客户群的日 益增多, 车贷潜在风险的滞后性以及汽车消费市场的 诸多不确定因素逐步显现出来。目 前车贷业务中, 有大约3 0 %的借款人没有按时 还贷, 银行坏账高得令人咋舌, 北京地区的银行坏账率甚至达到5 0 % 2 4 , 而在美 国此数据仅仅为3 % - 5 %。有些典型的汽车信贷违约案例可称得上触目 惊心。 违 约大约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恶意骗保; 借款人贷款买房后,由于经济等问 题丧失 了 偿还能力, 没有经济能力偿还银行贷款; 借款人有经济偿还能力, 但不愿意偿 还贷款; 借个人消费贷款之名, 套取信贷资金, 转移贷款用途, 把本应用在个人 最终消费上的汽车用在经营上。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 汽车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由于银行要求消费者申请汽车消费 贷款之前必须向保险公司投保履约保险, 在借款人不能按时还贷时保险公司代为偿还贷款, 如此一来, 银行便把主要风险 推给了 保险公司, 然后在零风险的前提下继续把业务做大。 然而承担了这个市场 几乎全部风险的保险公司, 面对屡屡出现的违约现象,入不敷出。据统计, 广州 地区车贷险平均赔付率高达1 3 5 . 5 7 %, 其他地区有些保险公司的赔付率甚至超过 了3 0 0 %。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夏天,各大保险公司的车贷险纷纷黯然淡出,相 继停办车贷险或者提高门槛,给正红火的汽车信贷市场一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 消费信贷具有单笔金额相对较小、 借款人分散而期限却较长、 消费信贷资产 流动性差的特点。 除了对所有业务均有影响的经营管理风险, 归纳起来, 消费信 贷的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 、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在贷款期限内由于存贷款利率发生变动而可能给银行造 成的损失。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当利率下降时, 消费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者可能 会提前还贷来避免自 身利率损失, 给贷款人造成再投资风险; 当利率上升 银行却不能通过提前收回资产来弥补利率损失。总之, 不管利率是升还是降, 都 会影响到贷款人的实际利益。 利率的随机波动对于具体的借款人与贷款人而言都 是外在的, 是难以有效控制的, 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重大的。 通常, 西方国家 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通过利率缺口管理、 浮动利率形式以及在金融市场进 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方式来进行。 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和市场开放的相对 滞后, 我国商业银行难以通过上述途径有效地化解利率风险。 我国的消费贷款利 率基本上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的, 无法根据对利率的预期来调整自己的经 营行为。 这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变大。目 前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水平是几十 年来最低的, 一旦中国 人民 银行提高利率, 2 s 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会大幅上升, 而 按照固定 利率发放的 消费 货款利率 在该年度却 保持不 变2 6 , 商 业银行消费 信贷 中的利润会大幅缩小,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 2 、流动性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 并且近几年增 长很快: 2 0 0 0 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为6 4 3 3 2 .4 亿元;2 0 0 1 年末, 达7 3 6 2 .4 亿元;2 0 0 2 年末,突破八万亿元,达到8 6 9 1 0 . 7 亿元;2 0 0 3 年 1 月末,中国居 民 储蓄己 超过九万亿元,达到9 0 6 7 7 .6 亿元2 7 。 它们分别占 到同期资金来源总额 的4 8 . 3 %, 4 8 .0 %, 4 7 .2 %, 4 8 .2 %, 接近一半。中国居民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 最大的债权人。 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 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绝大部分是信贷资产, 其 中有绝大部分是贷给中国国有企业的生产性信贷资产。 而中国商业银行的生产性 信贷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良资产, 这己是不争的事实。 相比较而言, 消费信 贷资产是中国商业银行质量最高的资产之一, 其中的不良 贷款占消费信贷余额的 比率还不到1 %,但是,毕竟规模太小, 在资产总额中所占 权重太小,因而对改 善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贡献还不大。 同时, 消费信贷的不良 贷款比率目 前还很, 但低并不意味着消费信贷就没有风险, 因为消费信贷一般都是中长期贷 款, 其风险在短期内并不明显, 存在较长的潜伏期。 而中国发展消费信贷即使从 1 9 9 8年算起也还不过三、四年时间,因而很多潜在的风险尚未暴露出来。一方 面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 居民储蓄所占比例很高: 另一方面是不良资产比例过 高。 因此, 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并不仅仅来源于经营状况不佳的最大的债 务人一中国国有企业不能及时归还贷款, 还来源于市场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的最大 的债权人一中国居民 所拥有的 “ 金融否决权” 。 所以,中国商业银行的 “ 金融脆 弱性”的程度很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与此同时, 消费信贷实际上是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差的资产。 在中国目 前的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配套市场条件不健全的情况下, 缺乏盘活这块资产的措施。 由于中国目 前消费信 贷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还很低, 加上经济较为疲软, 整个社会的资金需求不旺盛, 因而中国商业银行资金充裕, 流动性风险尚未暴露出来。 但是, 随着消费信贷的 快速发展,其比重在资产中的增大,这种资金 “ 借短贷长”的矛盾将日 益突出。 当经济高涨, 整个社会的资金需求旺盛时, 若这部分资产还不能盘活,中国的商 业银行就很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给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3 、信用风险 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源于借款人的不确定性因素。 这种借款人的不确定性因 素体现在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个方面。借款人的信用观念决定了他的还款意 愿。 信用观念的形成主要靠借款人外部强制力作用。 信用制度的信用信息共享机 制和信用惩戒机制可以使有不良 信用记录的借款人很难在短期内 再次获得信用, 因而可以 使借款人养成良 好的信用观念、 珍惜自己的个人信用。 借款人拥有的财 富的预期价值和预期收入水平决定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在消费信贷发展初期, 这一风险可能不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消费信贷的发展, 借款人的年龄分布、 职业范围的扩大, 还款期限的延长, 由借款人还款能力导致的信用风险将会增大。 由 于现代人口因素的易变性,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有着增强的趋势。 4 、抵押风险 个人抵押物风险包括抵押物的产权风险、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