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心脑血管病ppt课件(1).ppt_第1页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心脑血管病ppt课件(1).ppt_第2页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心脑血管病ppt课件(1).ppt_第3页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心脑血管病ppt课件(1).ppt_第4页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心脑血管病ppt课件(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心脑血管病,传统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第一类是血小板颗粒膜上的糖蛋白。血小板被激活时,其颗粒膜与质膜发生融合,颗粒膜蛋白,如CD62(P选择素,GMP-140)、CD63(溶酶体膜相关糖蛋白3,lysosomal-membrane-associatedglycoprotein3)在质膜上表达,成为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第二类是血小板质膜表面变化的糖蛋白表位。如GPb/a(CD41/61)的PAC1表位(activated2b-3,PAC-1),它仅在血小板活化时才因构象变化而显露出来。第三类是颗粒释放物如颗粒释放的CD40L、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球蛋白(-TG)、纤维蛋白原、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2,血小板膜糖蛋白(GP),血小板膜糖蛋白分为质膜糖蛋白和颗粒膜糖蛋白,前者包括GPb-、GPb-a、GPa-a等,后者包括CD62P和CD63。CD62P又称P-选择素、GMPl40,在未活化的血小板上,CD62P分子仅表达于颗粒膜上。活化后,CD62P分子在质膜呈高表达。CD63在静态血小板仅分布于溶酶体膜,血小板活化后随脱颗粒而表达在血小板质膜表面。因此CD62P和CD63在质膜上高表达被视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目前多采用荧光素标记的抗血小板GP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探针,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GP。,3,传统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用于评价阿司匹林抵抗,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血栓烷素A2(TXA2)产生于血小板,能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产生的前列腺素I2(PGI2)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分别是TXA2和PGI2具有代表性的代谢产物,用于评价血小板功能。TXB2/6-k-PGF1a(TP比值)能反映两种物质的代谢状态。,4,传统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LDL-C与血小板活化呈正相关(LDLox-LDL)。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PDW)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血小板衍生微颗粒(platelet-derivedmicroparticles)血小板-单核细胞聚合物(platelet-monocyteaggregates)GP-VI二聚体反映胶原对血小板的活化(dimersofGPVIrepresentsanimportanteventsleadingtoplateletactivationbycollagen.GPVIdimerscouldrepresentanewmarkertoanalyzeplateletreactivity),5,6,传统标记物的局限性,Commonlyusedbloodmarkersdonotreflecttheearlierpathophysiologicprocessesofmassplateletactivation,plaquerupture,andthrombusformation.,7,以往血栓形成前预警方法的局限性,以往临床上已经采用以预警为目的检测方法(“血栓预报”)。主要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物理、血液生化等几个方面。物理化学方法的代表是70年代末期开展的以血液流变学为主要指标的“中风预报仪”,即测定离体血液的一系列物化性质,如各种粘度等;生物物理方法如测定血小板的聚集率等;血液生化如测定血脂、胆固醇、各种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s-CRP等。上述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反映的是静态血液性质的(物理的、化学的)一些改变。其中血粘度、血小板的聚集率等是在体外条件下测得的,而血液在体外和体内的物化性质受环境影响差别很大,难以控制。,8,以往血栓形成前预警方法的局限性,在体内,正常情况下血液不会凝固,而在体外,无论操作多么小心,很难使血液完全不凝固。另外,现行作为预警的很多生化物质本身并不直接与血栓形成的过程有关,它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对血栓形成的过程有影响,都不能反映血栓形成过程是否已经启动。以上方法在理论上不能作为预警的基础,更不能称为预报,多数只是危险因素而已。在实践上,它们与临床表现符合程度较差,不足以指导诊断,对临床预防治疗的指导意义也有限。,9,寻求卒中预警方法的新思路,血栓形成是多步骤的系列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起始阶段的某一环节能够找到一种指示,例如特异性较强的标记物,就可以根据它的出现、增高来判断血栓形成过程是否已经启动,从而进行预警。优点:首先它确切反应体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开始启动,是一种“临近指示”。同时不能象血液流变学、聚集率等那样,受诸多体外因素的影响。LPA、LP-PLA2是代表性标记物。,10,溶血磷脂酸:血小板活化新标记物,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acid,LPA)的研究发现,它就是一个较好的血栓形成前释放的分子标记物。LPA在血小板被激活时大量释放到血液中,释放的LPA又能反过来促进更多的血小板聚集,这一正反馈特点,构成了LPA作为血栓形成早期预警分子的基础。此外,在LDL-C轻度氧化过程中产生LPA。研究结果证实: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TIA患者、未抗栓的心房纤颤患者、分水岭梗死患者、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等血浆LPA含量均显著升高。,11,溶血磷脂酸的结构,溶血磷脂酸(1-脂酰-2-sn-甘油-3-磷酸)是目前已知结构最简单的甘油磷脂,其基本分子结构为一甘油骨架,其sn-1位为一脂酰链,sn-2位为一羟基(溶血),sn-3位为一磷酸基团。脂酰链长度差异,LPA是一个家族。LPA是血清中的正常组分之一,细胞内及体液中产生的LPA与血清白蛋白及脂蛋白结合,并保持其生物活性。新鲜全血、血浆及脑脊液中LPA含量很低或不能检测到。体内的LPA主要由活化的血小板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轻度氧化的过程中产生。除活化的血小板外,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某些炎症细胞及癌细胞、神经细胞等也可产生LPA。活化的血小板是血清中LPA的主要来源。,12,溶血磷脂酸受体,目前在人类基因组中已克隆了8个Edg基因(内皮分化基因),其中三个(Edg-2,Edg-4,Edg-7)编码LPA受体,分别称为LPA1(与肺、肾脏纤维化有关)、LPA2(对抗放射线损伤、结肠癌进展、SMC迁移)、LPA3(胚胎种植);余下五个(Edg-1,Edg-3,Edg-5,Edg-6,Edg-8)编码神经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受体(芬戈莫德,Fingolimod,S1P受体调节剂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LPA与跨膜G蛋白(Gi、Gq、G12/13)耦联受体结合,活化相应的信号传导通路,对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单核/巨噬细胞等发挥生物学效应。生物学效应包括:刺激细胞增殖与生存、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值、肿瘤细胞侵润等。,13,自毒素,14,LPA对血管壁细胞及血小板的作用,LPA对血管壁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通过不同的G蛋白耦连受体(GPCRs)介导的信号通路,从多方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LPA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冠心病及卒中的发生等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由于它与血小板活化、oxLDL的产生、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症细胞的活化与浸润、炎性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的表达、氧化应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与活化、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调节、斑块破裂与栓子形成等事件密切相关,决定了它在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梗死病理生理学中的关键和纽带作用。,15,LPA的合成,体内LPA的合成主要源于下列途径:1)血小板活化后,在磷脂酶A2、磷脂酶D等作用下,水解膜磷脂产生。2)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轻度氧化的过程中产生,且产生的LPA位于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oxLDL)分子的表面。3)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在溶血磷脂酶D(lysoPLD,autotaxin,自分泌运动因子,自毒素ATX)作用下产生LPA。这是血浆中LPA的最主要来源。4)除活化的血小板外,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某些炎症细胞及癌细胞等也可产生LPA。,16,(膜)磷脂,二脂酰甘油,溶血磷脂,磷脂酸,3-磷酸甘油,单脂酰甘油,17,2、LPA是LDL致血管内皮改变的活性成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oxLDL可活化内皮细胞和血小板。SiessW等研究发现,LPA在LDL轻度氧化过程中产生,它是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oxLDL)中的活性部分,可启动血小板的活化、刺激内皮细胞应激纤维和细胞间缝隙的形成。活体研究发现LPA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是基本的活化血小板的脂类分子,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区含有最高浓度的LPA,当斑块破裂时暴露的LPA促进血栓形成。,18,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暴露LPA,活化血小板,促进血栓形。,19,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帽形成,LPA位于脂质核心,20,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暴露LPA,活化血小板,形成血栓,21,1、溶血磷脂酸促进内皮素(ET-1)的释放,因此溶血磷脂酸在脑血管痉挛中也起重要作用。2、LPA与红细胞作用,启动红细胞的血栓前状态。3、LPA启动并活化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受体的连接,有利于血栓形成。4、LPA启动溶血磷脂酰胆碱乙酰化。5、LPA比血栓素A2(TXA2)对于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更强。,LPA促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其它机制,22,W.Siess/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1582(2002)204215,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卒中,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促动脉硬化效应实际上是LPA的作用,23,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24,脂蛋白,脂蛋白是血脂在血液中存在、转运及代谢的形式;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质不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的反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称之为脂蛋白异常症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成熟脂蛋白呈球形,中间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表面组分为载脂蛋白、游离胆固醇和磷脂。脂蛋白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25,脂蛋白(LDL)结构模式图,(磷脂酰胆碱),26,磷脂酶(phospholipase,PL)概述,根据磷脂酶对磷脂水解部位的不同可将磷脂酶分为4类:磷脂酶A1(PLA1)磷脂酶A2(PLA2):选择性作用于甘油磷脂sn-2位的酯键(-COO-基团,由羧基“-COOH”与羟基“-OH”脱水而成)。磷脂酶C(PLC)磷脂酶D(PLD);溶血磷脂酶D(Lyso-PLD,ATX),27,甘油磷脂,磷脂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机体中主要含有两大类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称为甘油磷脂;由神经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其结构特点是:具有由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含氨碱或醇类)构成的亲水头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头。在生物膜中磷脂的亲水头位于膜表面,而疏水尾位于膜内侧。,28,酯键,Sn-2,PLA2,取代基团,29,H,PLA2,溶血磷脂酰胆碱,胆碱,30,PA与LPA,PLA2作用位点,加氢变成OH,溶血磷脂,31,甘油,甘油三酯,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甘油骨架,32,脂肪酸,33,脂肪酸,34,Sn-1,Sn-3,Sn-2,Lyso-PLD,ATX,甘油磷脂,N末端,Sn-1,35,磷脂酶A2超家族,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PLA2),即磷脂-2-酰基水解酶,是专一催化甘油磷脂Sn-2位酯键,酶解产物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广泛参与人体细胞内外信号的传递及炎症、多种相关性疾病病理反应。其生理功能包括细胞信号传递及产生20多种类脂质介质,改造磷脂结构,促进机体坏死组织自动消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等。,36,磷脂酶A2超家族,所有的PLA2都有一个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水解甘油磷脂Sn-2位脂肪酸,释放两种代谢物:自由脂肪酸(非酯化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和溶血磷脂。花生四烯酸,经环氧物酶和脂氧化物酶代谢,主要形成前列腺素(PGE)、白三烯和脂毒素类,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靶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因此,长期以来都认为,PLA2在炎症中扮演的角色是破坏细胞膜稳定性,起损伤作用。1995年以后发现PLA2具有抗菌活性。PLA2除了上述作用外,蛇毒中的PLA2常具有其他一些药理活性,如肌肉毒性、突触后神经毒性、心脏毒性、溶血毒性等。,37,PhospholipaseA2structure/function,Thesuperfamilyincludes15groupscomprisingfourmaintypesincluding;四种主要的磷脂酶A2SecretedsPLA2:分泌型磷脂酶A2,与二十烷类产生、炎症及抗菌作用有关。CytosoliccPLA2:胞浆型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AA)代谢具有优先选择性。Calcium-independentiPLA2:钙离子不依赖磷脂酶A2,作为看家酶参与膜的重建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acetylhydrolase/oxidizedlipidlipoproteinassociated(Lp-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氧化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以PAF和氧化磷脂为底物。,38,39,磷脂酶A2,PLA2,PLA2hydrolyzesthefattyacidfromthesn-2positionofmembranephospholipids.Invivo,thesn-2positionofphospholipidsfrequentlycontains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andwhenreleased,thesecanbemetabolizedtoformvariouseicosanoids(二十烷类)andrelatedbioactivelipidmediators.PLA2不仅在维持膜磷脂的稳定性方面非常重要,而且在调节花生四烯酸(AA)的释放与代谢方面起关键作用。它在调节促炎性脂类调质如前列腺素(PGs)、白三烯(LT)的产生,以及脂质代谢与信号传导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40,磷脂酰胆碱,羟基廿碳四烯酸,41,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又称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以PAF和氧化磷脂为底物。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相关的磷脂酶A2超家族(新的炎性标记物)。Lp-PLA2主要由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活化的血小板等)产生,其催化产生的促炎产物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和氧化非酯化脂肪酸(OxFA),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2,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属于扩大的磷脂酶A2超家族,其编码基因(PLA2G7)于1995年首次被克隆,它具有12个外显子,定位于6号染色体p21.212。Lp-PLA2为50kDa具有441个氨基酸残基的丝氨酸脂酶,其生物学活性不依赖于Ca2+,最初由于发现其可以降解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因此它又被称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血浆中,约80%的Lp-PLA2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其余20%的Lp-PLA2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结合。联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发现兔及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Lp-PLA2mRNA和蛋白。,43,LPA,LysoPLD,磷脂酰胆碱,氧化修饰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氧化脂肪酸oxFA,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产生的活性氧或自由基团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而形成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44,LDL在氧化过程中,与LDL结合的Lp-PLA2作用于LDL表面的甘油磷脂,产生具有促炎作用的LysoPC和OxFA,甘油磷脂,LysoPC,OxFA,Lp-PLA2,45,Lp-PLA2促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1、促进LDL的氧化修饰;2、作用于oxLDL,产生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和自由脂肪酸(OxFA);后者活化炎症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3、促进吞噬细胞捕获oxLDL,形成泡沫细胞;4、Lp-PLA2在斑块坏死核心区显著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凋亡,加快易损斑块破裂;5、LysoPC抑制凋亡细胞清除,因而加剧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促进坏死核心的扩大;,46,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脂蛋白”:主要指LDL。“相关性”:(1)约80%的Lp-PLA2与LDL结合;(2)LDL在氧化过程中,与LDL结合的Lp-PLA2作用于LDL表面的甘油磷脂,产生具有促炎作用的产物LysoPC和OxFA;“磷脂酶A2”:作用于LDL表面的甘油磷脂sn-2位的酯键,产生溶血磷脂酰胆碱和自由脂肪酸。溶血磷脂酰胆碱和自由脂肪酸:具有促炎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加快易损斑块破裂;对冠心病、卒中有预警作用。,47,LPA,LysoPLD,内含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Lp-PLA2,48,Lp-PLA2:心血管病预警分子,Lp-PLA2的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循环中与LDL结合的Lp-PLA2经动脉内膜直接进入内膜下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二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的新合成。测定血浆中Lp-PLA2的含量或活性可作为独立危险因子,预警发生冠心病及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FDA批准)。Lp-PLA2抑制剂(他汀类、Darapladib)对降低高危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49,LP-PLA2联合LPA检测的预警价值,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LP-PLA2是评价冠心病和卒中风险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子。局限性:LP-PLA2既具有抗炎活性,又具有促炎活性;其确切作用机制有争议。其主要代谢产物LysoPC是溶血磷脂酸的主要底物来源。LP-PLA2是LPA的上游催化酶之一。LP-PLA2联合LPA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卒中的预警价值正在研究中。,50,Lp-PLA2isamarkerofinflammation,CirculatingLp-PLA2isamarkerofinflammationthatplaysacriticalroleinatherogenesis;itsinhibitionmayhaveantiatherogeniceffects.StudiesfromtheWestofScotlandCoronaryPreventionStudy(WOSCOPS),MonitoringTrendsandDeterminantsinCardiovascularDiseases(MONICA)andRotterdamcohortshaveshownthatLp-PLA2isanindependentpredictorofcoronaryheartdisease(CHD),andtheassociationisnotattenuateduponmultivariateanalysiswithtraditionalriskfactorsandotherinflammatorymarkers.Studiesinsubjec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CAD)havealsoshownassociationsbetweenLp-PLA2andcardiovascularrisk.AtleasttworecentstudieshaveshownthatLp-PLA2isariskpredictorforstroke.Overall,epidemiologicalstudiessuggestthatmeasurementofLp-PLA2inplasmamaybeausefulinidentifyingindividualsathighriskforcardiovascularevents.,VascHealthRiskManag.2006June;2(2):153156.,51,Lp-PLA2:含量与活性,Lp-PLA2mass含量ismeasuredbyanenzymeimmunoassayinhumanplasma(thePLACtest)(Dadaetal2002).Inaddition,Lp-PLA2activity活性canalsobemeasuredinhumanplasma(Tselepisetal2002).,52,LP-PLA2是评价冠心病和卒中风险的一个独立的危险预测因子,大量研究表明,LP-PLA2是评价冠心病和卒中风险的一个独立的危险预测因子。Ballantyne等通过对Lp-PLA2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评价以探讨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应用比例风险模型,对社区动脉硬化风险(ARIC)研究中包括12762例健康受试者的前瞻性病例队列进行分析,观察6年。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种族和年龄后,194例卒中患者的平均LP-PLA2水平和CRP水平显著高于812例非卒中病例,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却无显著差异。在校正所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CRP、体重指数及甘油三酯后,升高的Lp-PLA2水平与卒中呈独立相关性,经68年的随访发现,Lp-PLA2水平升高者,卒中的发生率约是非升高者的2倍。Lp-PLA2水平和CRP水平均升高者,较两者均正常者卒中的发生率增加10倍。,53,部分研究结果,54,WOSCOPS研究,在苏格兰西部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S)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580例发生心脏缺血事件的患者与年龄、吸烟史匹配的116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随Lp-PLA2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缺血事件也随之增加,与较低Lp-PLA2水平的患者相比,Lp-PLA2水平较高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加2倍。多变量分析表明,Lp-PLA2不依赖于传统危险因素和CRP、血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等炎症性标记物,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55,MONICA研究,在德国南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