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接要 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 价值与意义 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侯少隽 指导教师吕进教授梁笑梅副教授 摘要 “五四新诗发生期,报刊曾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参与了新诗的诞生与发展,为新 诗的传播做出了牵越的嚣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楚从报刊媒介的角度来考察新诗的传撩, 具体分析报刊与诲人、诗歌、诗歌受众等的关系,力求阐明报刊在“五四”对期薪诲传播实 践中的价值和意义。全文从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五四”时期新诗产生的 文诧背景畈及当时出版监与报稍的状况,蔷斡燕提供新诗产生的背景,使于圈到蘸初现场。 第二郝分主要研究在“玉理”叛诗传播活动中,报刊对传摄者( 主指作者) 的影响。分别从 诗作的发表、观点的阐释,协助价值承认与地位赋予和对新诗诗人的正、负刺激作用三方面 展开。第三部分熏点阐释的是报刊对传播信息( 新诗) 的影响。这部分主要从内、外两方西 进行阐述。首先简单她从外部考察了报业语境中报刊对新诗的影响,其次着重立足乎诗内。 从新诗本体与理论两方面具体展开。第四部分主要涉及的是报刊对受众( 特指读者) 的影响。 分剐觚接触、教纯、培养、反馈等方面来论述报翻对新诗读者豹影响。 既然有史为鉴,那么在大众传播广泛渗透社会生活之际,大众传播与诗歌理应能够进行 再度的成功合作。在此,呼吁诗界加强传播意识,多渠道推进诗歌发展,促进诗歌传播学日 渐走内成熟。这燕是本论文展开研究的初衷,当然也是研究的目豹所在,阕时这也充分体现 出了该研究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天键侧:五四运动新诗报刊传播 嚣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趣氍 t h ev a l u ea 歉ds i g 糕i 是e a n c eo f n e w s p a p e r sa n i d im a g a z i n e si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i nm a yf o u r t hm o v e m e n to fc h i n a m 4 s t e ro fm a j o ro fm o d e r n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h t e r a t l i r e :h o us h a o j u n 。 s u p e r v i s o r :p 抛l nj i nv i c e - p r o f l i a n g ) 【i a o m e i a b s t r a c t i r in l eb e 鲥n n i n gp e r i o do fm a yf o u n hl 讧o d e mc h i n e s ep o e 圩y n e w s p a p e l l sa n dm a g a z m e s w k c hh a de v e r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a so n eo fn l em a l s sm e d i ai n v o l v c d 虹也eb i r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o 基懿c 曲e s ep o e 砖鑫l l d 辩蟠e 骅越c o n 越b 醛髓s 。羹l e 凇i 蓬南e 璐o f 氇ep 诧藏氇o s 主s 主s 约 i i l v e s t i g a t et 1 1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m o d e mc k n e s ep 0 e t r y 盘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m ep 心s s m e d i a mt h em e s i s ,m e 、砸t e ra n a l y z e st l l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m ep r c s sa n dm ep o e t ,m o d e m c 聚n e s ep o e 搿蠢稳d 氇e 渤d o ri no 舞e r 专。掇呔ec l e a rt h ev a l l l ca 魏ds i 砥纛c 鑫n e eo fl l c w s p a 嘟繇d 栩b g a z i n e si nc o m m u i l i c 痂gp r a c t i c eo fl 订o d e mc 璇n e s ep o e t r yi i lt h ep e r i o do fm a yf o u r m t h et l l e s i si sp r e s e n t e di 1 1t l l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a s p e c t s 。p a r to n ef o c u s e so ni n n o d u c i n 业t l l ec u l t u r e b a c k g r o u n d 遗w l l i c hm o d e mc h 速e s ep o e t | yw 鹕d e v e l o p e d 洫t h cp 积o do fm a yf o u n h ,嚣n d 氆ee o 狂d i t i o no f 像ep t l b l i s h i n g 赫d 瞧ep 豫s sa | 耋董l 采妇,a 穗通璃破s u 秘羹y 遮g 珏sw 睡重量l eb a c k 蠢登 o fm eb i n h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p o e t r yi no r d e rt ob 血gu st ot 1 1 eo r i g i n a ls c e n e p a r ct w of o c u s e s o nt 1 1 ee f r c c t sw 1 1 i c hn e w s p a p e r sa n di m g a z i i l e sh a v eo nt l l ed i s s e m i n a t o r sd u r i n gm ep e r i o do ft 1 1 e e o m m 删e 鑫疰。建o fm o d e f 强c 撼n e s op o e 群o fm a y 瑾睡。嚣瑚蠢o l 瓠遮垃l e 霉糟s p e e 招:融 p u b l i s k n go fv e f s ea n dt l l ee x p l a i l l i i l go fv i e w p o i l l t ,m e ,r e c o 簿i i z i i l go fa i d v a l u ea l l ds t a t t l s e n d o 、) i f m e n t ,a n dt h ep o s i t i v e 釉dn e g a t i v ee 丘c c t so nm em o d e r np o e m s p a n 出f c ef o c u s e so nn l e e f f e c t s 也a tn e w s p a p e r sa n d 嘲g a z 虹e sh a v eo nt 量l ec o 掰m u l l i c a t i n 空i n f o n n a t i o n 口呸o d 锄c 越n e s e p o e l 芏- 蝴。巍主sp f e s e n 捃df b mb o t 量l 氇eo 毽贸a n d 穗ei 赫e fs i d e s 。弧ef o f 掰嚣b 磊e 蠡y 如采s 弼趣氇e e 矗 c c t st l l a tt h ep r e s sh a so nm o d e mc b j n e s ep o e 仃vi n 如ec o n t e x to fm ep u b l i s h i n 2 a n dt l l e l a t t e rs p e c i 矗c a l l yu n f o l d s 蠹o mm et w oa s p e c t s :也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m e o n e so fm o d c l nc k n e s e p o e l 搿。p 穰内灌臻鑫i 砖y 惑s c 戮s e s 也ee 矮b e 鼍s 臻舔凌ep 跫醛妇s 雅凌ef 髓踟f sf o 掇凌e 岛l l o w 遮鏊 a s p o c t s :c o n t a c t ,e d u c a t i o n ,c u l l i v a t i o na n d r e l e c t i o n t h e n ,b 雏e do nt l l ep r e v i o u sf a c t ,t 1 1 em a s sm e d i a 瓤mm ep o e t 唧c 锄b ec o o p e r a t e d s u c e e s s 龟l l ya g a i l l 。h e r e ,h ew 畦e 1 c a l l so n 如er e i i l f o f c e m e n to fs 烈塔eo fc o 搬m u n i c a 毫i o n 主l l 重量1 ef i e l d o f7 e f s e ,勰d 氇ea 蠢磷| 芏l e 主i 圭窑o f 氇ed e v e l o p m e 堇l 乏o fv e f s e 掰蠲yw 鑫粥埝掰l 】的据蠡ef 鬣璃落 c o m m t l n i c a t i o no fv e r s et od e 、r e l o pm o r em a t i l r eg r a d u a l l y t h i si sm eo r i g i n a li i l t e n t i o no ft 1 1 et 1 1 e s i s 。 o fc o u r s e ,i ti sa l l s om ep u r p o s eo fn l es t u d y ,a tt l l es 撇1 et i l i 豫i ts u 伍c i e n t l yp r o v e st l l a tm e 陀s e a h k l sp 强c 蛀c 8 lv 曩l l ea n di 姗e 文a l es i g 越是e a l 撼e k e yw o r d s :m a yf o l l r t hm o v e n t ;m o d e mc h i n e s ep o e n y ; n c w s p a p e r sa n dm a g a 2 血l e s ;c o m m 嘲c a t i 锄 i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馨:扭到楚勤:裁斑燃践圭煎盘盘熬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侯吵篱 签字霹期:9 孑年二卜月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团不保密, = 麓麓善0 撇:侈始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俊嗲隽导师签名:厉夕l 掣耢 签字鑫期:矽疹谬年弩月滂墨签字霉期:刃萝年争月f 曩 薅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新诗研究在经历“平反式”研究帮璧视新诗的内部及审美特性的研究之看,近年来,随 稽新思路引入文学研究中,新诗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特质。所谓“新思路”即注重文学与周 边场域关系的考察,这静“周边场域”指鳇是教育、出版、艺术、媒套等与文学“剪不断, 瑗还乱”的文学本体之外的文学场关系。如对文学与出版、编辑等的关系考察、新诗流派与 杂志传媒及城市文化的关系考察、诗歌与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的关系考察等 等。其中大众媒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参透和影响,是当翦文化研究的蓬中之重。 报刊是大众媒介的一种,般来说,将报刊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常用的有两种方式: 是以掇到为研究对象;一是以报刳为资料库。 以报刊为研究对象的常以文学报刊或包含文学专栏的综合性报刊为对象,比如研究梁扁 超创办于1 9 4 2 年的新小说、陈独秀创办并主持的新青年、1 9 3 0 年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 学羯剃现代瑷及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审摄毒由谈等,基本上都是以具体的 个案为研究对象的。此种研究因范围确定。作品量不大,研究难度看似小,但其实不好把握, 除嚣只谈创办人或主要作家作菇,否则涉及的人物锻多,两且所有人物又都不仅仅出现在这 个刊物上。这就需要理论设计,更需要整体把握的熊力。 以报刊为资料库的研究相对容易。可以以报刊为资料库,作文体研究、文学潮流研究、 文人集团研究、都市文纯研究等一系列文学与文纯的研究。巍然,报剃作为俸家文集之癸最 熏要的资料库,进入其中,必须有明确的理论预设与自我选择的能力。否则很容易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或瑟对宝出无所适从。如俺选择资料,如何运用选择的资料便是此项研究的关键。 本论文选择的就是这种研究方式。o 虽然1 9 9 0 年代中后期很多人关注大众传播与文学的关系,但是目前该研究尚处于尝试阶 段。同时这种关注( 翘捂报刊与文学的关系) 更多地集中于小说领域,小说成力文学与媒介 研究的中心文体,而诗歌在此种研究中一氲处于边缘地位。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大众传播岛 诲歌豹论文和专著有,却很少。然面部分学者还是从各个角度予以了关注。有从宏观角度观 察大众传播与诗歌关系的,如受思敬发表予河南社会科学( 2 0 0 4 年l 期) 的新媒体与警 代诗歌创作、毛翰刊发的从大众传播角度重新审视诗歌的社会功能(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 0 年2 期) 、博修廷在汪匿师范大学学掇( 哲学校会科学版) ( 1 9 9 5 年第l 期) 上翻载的传 媒变革与现代的诗稗之争等。有从电视传媒的角度给予重视的,其中廖金在吉林艺术学 院学报( 2 o 年第l 期) 发表了浅谈电视诗歌散文,王运瑛从美学的角度关注电视诗歌 的构建,发表了浅谈电视诗文中的美学建构( 理论探讨,1 9 9 9 年第3 期) 以及蠲星的论 电视诗歌散文的审美特性( 中国电视,2 0 0 1 年第2 期) 、孙敬梅的用心灵感悟绘电视 情翡电视诗歌散文剖箨浅谈( 声屏饿界,2 2 年4 袈) 等。有从隧络囊度关注静,比 如网络诗歌对人文精神的解构( 任毅、蒋登科,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铝第2 期) 、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王本朝,臻汉论坛,2 0 年第5 期) 、翘络诗将导 致现代汉诗的全方位改变一内地网络诗的散点透视( 王珂,河南社会科学,2 4 年第l m 以上关于搬翻研究与文学研究摆结合鳇豢用方式,参考7 陈警骧文学的髑边,北窳:新世界掇版社,2 0 0 4 舨第l l l 1 1 2 页。 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期) 、网络诗歌研究( 张德明,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版) 等等。也有从广告领域切 入的,如( 清明) 诗及其广告效应( 寿山,商业研究,1 9 9 4 年第2 期) 、诗与广告( 赵捷, 大理学院学报,1 9 8 8 年第2 期) 等。还有涉及到电影领域的,如蔡良骥在诗和电影的形 象构成( 浙江学刊,1 9 9 4 年第5 期) 中发现了电影与传统文学的亲近性。此外还有涉足广 播领域的,例如龙士玉的无线电波里的诗歌话语( 文艺评论,2 0 0 2 年第4 期) 以采访对 话的形式,在一男一女言辞的往来及与听众的电话对话中,通过无线电的电波,交流了、传 播了诗歌的声音。 可是,相比较之下集中于报刊与新诗关系考察的就更少了。李庚夏的博士论文1 9 3 0 年 代上海文学期刊与现代派诗潮、宋琦的硕士论文从审美心理角度对抗战前( 现代) 派诗歌 创作的透视、姜涛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 0 0 2 年第3 期) 的早期新诗的“阅 读问题”、商金林的叶圣陶与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诗) 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1 9 9 4 年第6 期) 、廖七一的胡适译诗与传播媒介( 新文学史料,2 0 0 4 年第3 期) 、陈小碧的( 晨报副刊诗镌) 与新月诗派(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 等涉及到的就是报刊与新诗关系的考察。不过,关于这两点的关系考察要么是以附带的形式 简单地提及、要么就是虽有论及却也笔墨不多,即便是有专门考察的也只是更多地着眼与个 案研究或者对报刊与新诗的关系作较为宽泛的论述。几乎没有人真正站在诗歌传播的立场上。 以报刊为资料库,研究新诗与报刊的关系。更没有人能够立足于诗歌传播学,具体地、细致 地、系统地考察报刊与新诗诗人、与新诗、与新诗受众的互动作用与彼此的交互影响。 而同时涉及报刊、“五四”时期、新诗的论文则没有。即便是姜涛的博士论文 “新诗集” 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涉及到了“五四”时期、新诗,但它却是 从,新诗集”的角度而不是报刊来考察媒介和新诗的关系的。 而今“诗歌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渐提上了日程。它的诞生意义非凡。作为一门 新兴学科,它的建设道路必然是艰辛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我们需要 它。早在2 0 世纪8 0 年代形成的中国三大理论群落唿一的“上园派”盟主吕进就率先提出了 中国现代诗学的三项重建,他认为:“从诞生起,中国现代诗学就一直面临三项美学使命:中 国诗歌在跨入现代之后的诗歌观念和诗学观念重建;新诗在实现诗体解放以后的诗体重 建;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诗歌传媒与传播方式重建。”【l 】在诗歌传播学领域里,西南大学中国新 诗研究所的梁笑梅开设了一门名为“中国诗歌传播学”的课程,此外她的中国诗歌传播学 的学理背景与学科特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5 第4 期) 、传播学意 义下的余光中诗歌( 江汉论坛,2 0 0 5 年第3 期) 等文献都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当然 还有一些学者也给予很大的关注,如杨志学,他在诗刊( 2 0 0 3 年1 2 月上半月刊) 发表了 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在扬子江诗刊( 2 0 0 6 年第2 期) 刊发了诗歌的人际传播, 而其博士论文就命名为诗歌传播研究。 基于上述分析,本人认为从报刊传媒的角度来考察新诗的传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从报刊与诗人、诗歌、诗歌受众的关系考察中阐明报刊在“五四”时期新诗传播实践中 。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序,中国三大理论群落分别是:传统派、崛起派和上园派。详见吕进著对话与重建 中国现代诗学札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页。 o 第二作者是郑笑平。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的价值和意义。亦希望借助于对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的阐释给当下 诗歌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在当下大众传播广泛渗透社会生活之际,既然有史为鉴。 大众传播与诗歌理应能够进行再度的成功合作;同时,由于当下传播媒介的多样化,那么信 息时代的诗歌传播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3 嚣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绪论 些必要兹说甥: 一、题目中的“五四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限定,而此词在本论文中作广义上的理解,指 的是以1 9 1 9 年5 片4 舀的抗议示威运动为标志的大致发生在1 9 1 7 年到1 9 2 3 年之闯,可前伸 至1 9 1 5 车并蜃延到1 9 2 9 年熬历史憋体发展过程中的个阶段。原因是:1 9 1 5 年以专年杂 志( 1 9 1 6 年9 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的诞生为标志歼启了中国新文化思想肩蒙运动, 1 9 1 7 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国,也是新诗的发表的纪念年孕,1 9 1 9 1 9 2 3 年是新诗“最旺盛的 尽子” ,2 0 世纪2 0 年代是新诗发生、发展、基本成熟鳇第一个十年固。 三、虽然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丛书与杂志( 又称期刊) 同样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的 重要媒介,但是在当时的新| 薅传媒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诚如泊时入所言,仍“必推杂志 为最题”1 2 】。报铡作为当对最为先进酶大众传播媒分,对薪文化所起的促动作用要比丛书来 得更快、更剧烈。故而选择从报刊媒介的角度切入论文,考察报刊在“五四”时期新诗传播 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互、报列是报纸和期列( 杂志) 的合稼,二者一般都是定期出版物。虽然报纸秘期刊是 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者从形式、内容副社会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但是在论文中。 本人仅仅悬将报纸与期聱j 以一种其有现代大众传播意义上的媒介熬体引入,敌而无需分清何 为报纸、俺为期列。也无需对民闽捌物与富办刊物、主流刊物与非主流铡物等一一做出介绍 与区分。 四、在报纸钓强烈影响下,中溺诞生了一种其有中雷特色的新型的传播媒介鞭纸剐 列。报纸副刊豹创办使得薪文化运动的烈火越烧越旺,它介缨新文化、薪知识、新思想,有 利地促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报刊业的繁荣。特别是“五四事件 后, 大城市的报纸受到革命潮流的影响,许多报纸纷纷开辟了专栏或增加了翮刊,发表新的文学 作品、表达各自观点、讨论各类阀题等。晨报的副刊是“聂四”对期最负盛名的副刊之一, 曾和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一起并称为当时的 “圈大副刊”。丽在“醒大副刊”中又尤以震报副刊和学灯在新诗方面的贡献最突出、 影响最大。 觅、什么是大众传播? 简单地来说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 传播话动裁是大众传播。严格来说,“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纯孵媒介缱织运用先进静传播 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f 3 】l 所以,“五四 时期围绕报刊进行的新诗传播活动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国中丽现代文学是戳1 9 1 7 年1 月新青年第2 卷第5 号发表的稿适的文学改良铬议为开端的。 1 9 1 7 年2 月1 日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新诗白话诗八首,这是新诗首次在公汗刊物上亮相故而将 1 9 1 7 年鬣秀新诲懿发表静纪念年。 朱自清1 9 2 7 年说,当时所能见到的诗集,“十急七八怒这时期内出版的。”选自朱囱清新诗) 。朱乔森编: 笨自渚全集,麓京:巍荔教鬻窭舨数,1 9 弱年舨,第2 0 8 茭。 回1 9 1 7 - 1 9 2 7 年以“扁蒙运动”为先导的2 0 年代文学通常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在这第一个十 年中从“五四”颞诗运动剿最初的自 毳颞诗创作,到叛月诗派对早期白话诲的规范,到象征待派对纯诗的 追求等都晃证了新诗发生、发展副基本成熟的第一个避程。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新诗产生的历史合力与“五四”时期出版界概况 i 第1 章新诗产生的历史合力与“五四”时期出版界概况 1 1 新诗的文化溯源 。 “五四”是中国文学的特殊时期,更是中国诗歌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 代,中国诗歌紧跟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步伐,带着社会巨变的风尘,伴着中西文化碰撞 的春风迎来了中国诗歌的“宁馨儿”白话新诗。但是,新诗这个宁馨儿并非是从天而降 的,也不是天才的偶然产物。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在历经晚清“诗界革命”的演 练和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后才得以孕育并逐渐成熟起来的。 “五四”时期的新诗坛,包括整个文坛存在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对于传统诗歌、文化 持批判态度,“大多数人理智上主张背向传统文化,但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的惰性,他 们又往往不自觉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影响。”【4 】7 关于传统文化对新诗的影响有新诗老祖宗 胡适之言为证,胡言:“我所知道的新诗人,除了会稽周氏兄弟之外,大都是从旧式诗、 词、曲里脱胎出来的。习包括胡适本人以及沈尹默、刘半农、康白情、宗白华、郭沫若、叶 绍钧等新诗诗人都是很好的例证,他们无不是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并受之影响的。所以,中 国新诗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完全决裂的关系,而是一种既有所承传,又有所断裂的关系,但 是无论继承还是断裂,都是部分的而并非全部。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倒退的、阻碍进步 的糟粕我们坚决与之断裂,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进步的、前进的、推动发展的精华我们坚决 与之继承。就诗歌而言,诗歌中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颂扬,对于正义、爱国、爱民的宣 扬、对于贫穷、困苦、艰难的同情等一些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人类美好的情感及其它新诗 并不拒斥,相反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新的发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管持何种观念, 采取什么严密的措施,文化传统是不会断裂的”。印于是新诗借助于西学东渐、西诗中译 的“助产器”,经过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孕育,最终从旧诗词中脱胎而出,成为2 0 世纪中国 汉语诗歌的主流样式。 但是,新诗这个宁馨儿的诞生也并非由传统文化自然过渡而成的,而是在晚清“诗界革 命”的直接促动下才最终走上新文化运动的道路的。诗界革命是中国诗歌由旧体诗到新 体诗的桥梁,它为五四前夕新诗的诞生,在某些方面作了准备。,【6 】5 5 1 9 0 1 年梁启超在广 诗中八贤歌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诗界革命”之说斥责了诗坛老朽却一 味模仿古人的“鹦鹉名士”,明确提出了向西方文化学习的主张,强调“支那非有诗界革命, 则诗运殆将绝”,并指出:“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之哥伦布、马赛朗然后可”,认 为”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朗,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 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在“诗界革命”的洪流中,黄遵宪是又一位不得不提的重 量级人物。他提倡“新派诗”,坚持“别创诗界”,被视为“诗界革命”的代表者。针对中 国言文分离的弊端,他大胆地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此外,谭嗣同、 梁启超和夏曾佑还提倡“新学诗”回,但其最终也只是小范围的活动,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就 。所谓“新派诗”,主要是反映黄遵宪在国外见到的一些新景观、新事物,以及新思想等 。“新学诗”具体来说就是运用从“新学”中学到的新名词来做诗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新诗产生的历史合力与“五四”时期出版界概况 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所言:“至今思之,诚可发笑。然亦彼时一段姻缘也。” 梁、黄、谭、夏等人把“旧学”( “中学”) 与“新学”( “西学”) 对举,探研“新学诗”、 提倡“新诗派”,这是后来把中国古典诗歌统称为旧诗,把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引进西方分行 排列的诗歌统称为“新诗”的最初由来。但是梁、谭、夏、黄诸人最终难擎“诗界革命”的 大旗,“虽在流俗语入诗方面有所进展,但未从根本上整体突破,其结果是雷声大,雨点 小j 最多不过为五四新诗运动充当了前奏而已。”【6 】9 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 集导言所述:“清末夏曾佑谭嗣同诸人已经有诗界革命的志愿,他们所作的新诗, 却不过检些新名词以自表异。只有黄遵宪走得远些,他一面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 写我口,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谓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这回 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于民七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很大的影响。” 当然,以上对于传统文学、“诗界革命”的简单勾勒只是新诗与传统文学渊源关系和晚清 诗坛新潮激荡的概况,二者仅是新诗孕育的前奏。真正奏晌新诗乐章的还是那场动听的“启 蒙”音乐会“五四”新文化运动。它上承了严复、梁启超、谭嗣同,以及资产阶级革命 党人的启蒙宣传,下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程。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了新诗产生的直接的 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包括“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时间上大体在1 9 1 5 1 9 2 1 年间。“启蒙”的英文“e n h 出”, 带有以光明驱逐黑暗之意。因此,也可以说启蒙就是以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启封建专制、保守 意识之蒙,以先进资产阶级之光明驱逐封建落后之黑暗。具体到中国就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学术界一般把1 9 1 5 年9 月青年杂志( 第2 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的创刊视为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肇始。随着1 9 1 7 年新青年由上海牵京后,在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及蔡元培的 强力支持下,新青年集结了一大批志立于推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这样以陈独秀 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领导阵营就形成了。在这些文化先驱的指引下,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借 着1 9 1 9 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劲风成燎原之势迅速波及全国并走向了高潮。在这场文化运动 中,新青年集中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它高举着“民主”和“科学”两 面大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高张文学革命旗帜。它以传 播自由平等学识、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等进步思想为手段,向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文化、文学、艺术、思想观念等发起了猛烈攻击。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成功 地实现了自身思想性质的转换,其左翼最终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坚,进而演化为第二个 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至于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更是把新文化改革活动看成黑暗中的一 线光明,一条可以救国的希望大道。这一运动对年轻的中国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很多聪明而 有抱负的学者毅然投身于这火热的爱国运动中。郭沫若那时还在日本念书,而且还是一个热 情的歌德派诗人,他被中国的这股新潮所激动,写了很多赞美的诗句来歌颂新时代和新中国。 他颂扬“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 和我的爱人一样。”1 7 j 7 3 孙中山认为:“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 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 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l 章新诗产生的历史合力与“五四”时期出版界概况 成功i 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日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 实为最有价值之事。,【8 】孙中山是一个革命家,可以说他重社会政治革命甚于思想启蒙,他对 于新文化运动有这样带有自我反省意味的认识。足可充分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 在。而孙中山把思想界空前变动的原因归结为“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 大异彩”,便是暗示了新青年、新潮等杂志是这个运动的倡导者。就此可见出版、报刊 对于新文化运动之功不可没,同样也暗示着其对于新诗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1 2 出版界的“新”气象 谈论“报刊”必涉“出版”,时至“五四”,中国出版业“新”在何处呢? 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出版业经历了近代化的洗礼,由近代机器文明所开创的资本主义民营经营方式取代“以 传统出版方式即手工作坊方式出版传统内容的出版业,如官刻、坊刻以及家刻等私家刻书”。 例用形象话的语言来说。就是喧响而单调、均匀而没有倦怠的机器复制取代“以活字版机器 印书”,“车床以牛曳之”【1 0 】的印刷局面。 “五四”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纪念碑,也是中国出版业的一个新 发展。也许“五四”并没有从机器生产力上给中国出版业以全新的推动,但是却从文化的角 度予以了支持。“五四”新文化的兴起,中国出版界的面貌更为之一新,出版物的内容和走向 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进而开创了中国出版的新时代。这种格局就是“五四”的直接结果。 这样,“五四”整体推进了中国近代出版业朝着全新的方向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出版业是一次历史性的磨砺,出版企业的改革成为这个时 期出版业发展的时代进行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利地促进了改革的进程,犹如清新的春风 给中国出版界吹来了新鲜的空气。旧中国出版业有六大家之说,分别是商务、中华、开明、 世界、大东、正中。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中,这些大出版企业同样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 礼。譬如,旧中国六大书局之老大商务印书馆这个孙中山1 9 2 0 年初曾斥之为垄断中 国出版业的反动机构,在新文化运动中实行了全面改革,力求紧跟时代步伐。商务在2 0 年代 初中期对其馆属报刊包括 东方杂志、 小说月报、教育杂志等在内的杂志群进行了全 面的改革。以 :小说月报为例,这个刊物原是鸳鸯蝴蝶派把持的一个文坛重地,在新文化 的冲击下。商务让沈雁冰取代原主编王莼农,从1 9 2 1 年1 月起开始全面革新,这个创办了1 1 个月饷刊物变得面目一新,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刊物,它翻译、介绍西方文学,发表新的 中国文学作品。至此商务印书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商务和北大“相辅相成,同时成为 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摇篮”。【i l 】老二中华书局同样也经历了一次涅集。中华书局1 9 1 2 年创 办,在创办不久曾经一度出现困境,在新文化运动中尤其是经过陆费逵主持的1 9 1 9 年到1 9 2 1 年的自身改革及出版反映新文化的杂志和丛书后,营业才重新获得发展,进而巩固了在中国 出版界与商务相抗争的地位。 借助于新文化思潮,以商务、中华为代表的清末民初诞生的一些中国民营出版企业通过 自身的改革获得了新生,完成了它们向现代、成熟的过渡。虽然商务、中华等大型书局积极 跟进,迅速与新文化的势力接轨,但旧书局的改革仍不能令新文化人满意。1 9 2 0 年宗白华就 对商务、中华的觉悟程度表示过怀疑,他说:“中华、商务听说也有些觉悟了,究竟是否彻底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新诗产生的历史合力与“五四”时期出版界概况 的觉悟,还不能晓得。,【1 2 】直至1 9 2 3 年,还有人发表文章,认为出版界“混乱”的原因是出 版界的放弃职责、唯利是图,这实为致此恶象的最大的动力,矛头直指革新后的商务和中华。 于是,在旧出版之外,更期待有“新”的出版机构问世。在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声中终于 诞生了一大批以“新文化人士”为主体的“新”的出版机构,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是由各 种学术团体、文化人士集合资本开设的。它一“降生”便迅速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譬如,在 1 9 2 0 年3 月间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就开展过关于“新文化书店”的讨论。讨论者在对出 版新文化书籍的大书店纷纷表示不满的同时,也认为“最好这种书店,即由各种学术团体集 合资本开设”,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程序。后来北新、创造社出版部、光华书局、新月书店 等新型书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呼声的产物。新青年社创办于1 9 2 0 年9 月,陈独 秀创办、主持。新青年从创刊号起,直至第七卷第六期止,均由上海群益书社发行,新青 年社成立之后,出版单位便改到该社名下了。新潮社在新文化运动的出版工作中也做出了重 要贡献。新潮社创办并主办了新潮杂志,出版新潮社文艺丛书( 一套) ,1 9 2 3 年5 月 出版的冰心诗集春水便是该丛书之一。周策纵先生对新潮社的评价是:“新潮社,社团出 书,旨不在谋利,而在宣扬学术,传播文化,他们有条件把书出好。,【9 创造社出版部创办 于1 9 2 6 年,终止于1 9 2 9 年。周全平、叶灵风、潘汉年负责。创造文学季刊是创造社出版 的第一个刊物,郭沫若的诗歌多发表于此。该出版社于1 9 2 8 年6 月还出版了郭沫若沫若诗 集。新月书店( 1 9 2 7 1 9 3 3 ) 由徐志摩等创办,先后由余上沅、邵洵美任经理。该书店除了主 要负责新月派成员作品的出版外,还出版、发行了 新月文学月刊。新文化人士自己独立 或合伙创办出版社,经营书店在当时已是普遍现象。 新文化人士的出版活动虽然对新文学的出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因其没有经济上的考虑, 故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出版机关。张静庐就曾对出版商和书商进行过区分,指出:“以出版 为手段而达到赚钱的目的,和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获得相当报酬者。州1 4 】新 文化人士的出版活动实为一种不以盈利为主的以实现“新文化”信念为目标的书商活动,也 正是因为不以盈利为主,所以在营运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转而需要借助于与出版商的合作。 傅斯年就曾对 新青年依托群益出版予以了肯定,他说:“第一期一经出版,就很受社会的 欢迎,转眼再版:所以我们当时若托一家书店包办发行,赔赚不管,考新青年托群益 的办法,一定可成,不过我们不愿意和这可爱的北京大学脱离关系”。【1 5 】傅斯年对新青年 依托群益的赞肯及亚东代理北大出版部、泰东出版创造社丛书等均说明新文化的有效传播必 须依赖于与出版商的合作。对于泰东和亚东的出版行为宗白华曾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说:“现 在上海的书局中最有觉悟,真心来帮助新文化运动的要算亚东和群益了。”【1 2 】据蒲梢初期新 文艺出版物编目统计,1 9 1 9 年至1 9 2 3 年间,共出版诗集1 8 种,其中重要的诗集基本由亚 东、商务、泰东包揽。其中商务3 种:雪朝、将来之花园、繁星:亚东7 种:尝试集、 革儿、冬夜、惠的风、渡河、流云;泰东2 种:女神、红烛。此编目虽并不 完整,却可大致显出新文化与出版商合作的成效。 大书店与新文化人士合力打造“五四”新出版辉煌的同时,出版业也承担了重铸新文化 国魂的使命。正如陈思和所言:“如果当时没有开明、北新、良友、文化生活、海燕这样一批 回参考文学研究会编海星( 文学百期纪念)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4 年8 月 8 莲鸯大学硕圭学使论文第l 搴囊诗产生麓魇受合力与“聂匿”时期出版界概况 体现知识分子人格的出版社,那三四十年代的中阑现代文学史将会改写。如果没有商务、中 华、亚东这样一批感舨社,那么,中国现代文化史也将会改霹。,1 1 6 】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如果 没有新青年社、新潮社、新月社等这样批刊发新文学的社团性质的出版衽,如果没有他们 与出版商的合作,那么,中国文学、文化史更将会改写。 1 3 来自“诗国 的“报讯 戈公振说;“繁界新潮,澎湃东来,虽有大力,莫之能御,然一方翁杂志之大声疾砰,傻 鼾睡者霍然醒觉,其影响办非浅鲜,盖溺断言。”【i7 】1 5 2 又说:“一国学术之盛衰,可于其杂志 之多寡面知之。,i 。7 】”2 又有人言:“自报章兴,吾灏之文体,为之一交现代中国的诗歌、 小说,戏蒯等,无不受报章兴这一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州臻l 这些言说足以彰显报刊在中 国思想、学术、文体等演进中的重要性。关于发表新诗的刊物,有陆耀东的统计为证: 拜1 9 1 7 一1 9 豹年发表薪诲的翻物约予余种,发表的新诗在十万善左右,出版懿诗集达1 5 种以上。我从七十年代末起集中精力搜集史料,除诗集有过半到三之:外,我掌握的刊物仅 一半而已。,1 4 j 1 这些统计数据既折射出了中国新诗的旺盛度,也透视出了报刊对新诗的扶持力。 在2 0 世纪整个2 0 年代,仅1 9 1 9 年刊登新诗的杂志和报纸副刊也有十几家,主要是新青年、 星期日、觉悟、星期评论、 工学月刊、学灯、少年中国、新生活、新潮、 平民教育等。到1 9 2 1 年全晷各大报列就邑经开始普遍刊载耨潦了。薪诗年选醚录的 一九一九年诗坛略记约略地介绍了初期发表新诗的状况;“最初登载新诗的杂志是新青 年。新潮、每周评论继之。及到五四运动以后,新诗便风行予海内外的报章杂恚 了。,【l 硝纵观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刊物有:新青年、新潮、学生周刊( 1 9 1 9 年5 月 创刊于武汉) 、少年中国、学灯、 学生周刊( 1 9 2 0 年1 月4 日创刊于北京) 、小说月报 ( 革耨震) 、文学訇翻、诗、创造文学季瑙、晨走、歌谣震穰、诗学半是刊、创 造( 周刊) 、 歌谣、诗与小说,新南社、诗坛、诗荟、清华周刊、现代评论、 支那二月、沉钟、璎珞、大江、东方杂志、学生杂志、文学周报、晨报副 剃诗镌、薪胃( 1 9 2 8 年3 月l o 在上海剖刊) 、锈造( 胃谢) 、警代诗文等。其中对 新诗影响最大的诗专刊主要有三家:诗、诗学半月刊、晨报诗镌。另外,诗专刊还有 天津的诗坛纛棱娥的支那二月。除了诗专列之乡 ,薪青年、新潮、少年孛国、 每周评论等都对新诗有过重要贡献,影响深远。报纸上的副刊。在新诗方面贡献突啦、 影响最大的是“五四”时期中豳四大副刊( 晨报副刊j 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时 事新报学灯) 中盼晨报副刊窝学汀。下面举几铡较具体趣说明掇裂必新诗的诞生 与发展所做的贡献。 首先以新青笨力例。毽为中国新史诗中的许多“第一劳都出在此刊,如第一部新诗 集是胡适的尝试集,第一酋自由诗( 当时称“无韵诗勺是刘半农的卖萝卜人,第一位 女诗人是陈衡哲等等。新青年是综合性刊物,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也是最 初登载新诲( 当初称白话涛) 的杂志。在这个刊物上新诗得戮正式亮襁。1 9 1 7 举2 月l 霹第 2 卷6 号发表了胡适的新诗白话诗八莆,这是新诗首次见之于报端。特别是1 9 1 8 年1 月 1 5 嚣第4 卷l 号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豹新诗九首后,凡乎每期都登载薪译,有一定芑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新诗产生的历史合力与“五四”时期出版界概况 术水平而且较稳定,为新诗的生存杀出了一条血路。该刊作者约3 0 人,共发表诗作1 6 0 余首。 其次,新潮是继新青年之后鼓吹新诗创作的第二大刊物。在新诗方面,新潮 注重创作,发表了较多的作品,质量稳定,无粗制滥造者;如俞平伯的“他们又来了”,朱 自清的怅惘,王静之的海滨等诗歌。该刊前后共发表近2 0 人的6 0 余首新诗,其中发 表最多者为康白情,俞平伯次之。此外新潮还刊发文学理论批评,发表了不少宣传新文 学的文字,其中俞平伯的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诗底自由与普遍影响较大。 再次,诗是由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创办的第一家新诗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