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刚中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刚中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刚中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刚中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刚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捅要 郑刚中是南宋政坛名士,因其曾为奸臣秦桧所荐入朝为官,晋身有此污点,其 声名和业绩常被蒙上一层浓厚的阴影。作为南宋文人,郑刚中笔耕不辍,著作颇 丰,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其文名不显于世,湮没在宋代蔚为大观的文化潮流中。 学界至今无人对郑刚中进行专门研究,本文试从不同角度发掘郑刚中的生存状态, 对其做出客观公正地描述和评价。 论文分为三章研究。第一章考察郑刚中的生平事迹。通过对郑刚中家世情况、 仕宦经历的简要把握,初步勾勒出郑刚中的人生轨迹。考察得知,郑刚中家境贫 寒,他唯有靠读书做官改变命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大器晚成,步入政 坛,实现经国治世的抱负;然其因起初被秦桧赏识举荐,最终又被秦桧残酷迫害, 这大起大落的抛物线就成为郑刚中人生的轨迹。第二章考察郑刚中的交游情况。通 过对郑刚中与名士潘良贵、李光及胡铨交游的考述,判断彰显郑刚中在私人空间及 公众空间中的生存价值。考察得知,潘良贵是郑刚中的精神慰藉,两人年岁愈老, 友情弥深;李光和胡铨二人,与郑刚中在仕途上有所交集,成为当时名士对郑刚中 评价的代表。附后对郑刚中“七疏”真伪问题的考证,主要在清代四库馆臣考证的 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分析,因未发现更加有说服力的材料,且认同清人之证,有待 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考论。第三章考察郑刚中的著作情况。通过对郑刚中著作的梳 理,得知其著作颇丰,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学、农学、医药等领域,而 以文学为大宗。从书籍编写的缘由及内容中,能观其创作心态,视其做到读书、知 人、论世的统一:鉴赏郑刚中的散文创作,选取“记、“赋”和“说这三类文 体,对思想内容及艺术风貌进行解析,得知其散文创作思想高度统一于“言志说 理 ,这符合宋代理学发达的时代文化背景。郑刚中的散文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没有超越时代,其创作只是认同、体现与跟随。作为一位政治人物,郑刚中常将文 学作为政治的附属品,作为政治的表达寄托;他没有完全将文学提升到纯粹创作的 高度,这也是其沉寂于文坛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郑刚中,北山文集,生平,交游,散文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i s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p o l i t i c a lc e l e b r i t i e s s e r v e db yt h e i rt r a i t o r o u s m i n i s t e rq i nh u l ,h ew a sa no f f i c e ra tt h ec o u r t ,s t e p p i n gh a v et h i ss t a i no nh i sr e p u t a t i o n 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a r eo f t e nc o v e r e dw i t hal a y e ro fs 仃o n gs h a d o w s a st h el i t e r a t o r , z h e n g g a n g z h o n gn e v e rs t o p p e dw o r k i n gi nh i sp e n ,h ew o r k sq u i t eg o o d ,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a s b e e na c c o m p l i s h e d ,b u ti t st e x tw e r en o ts i g n i f i c a n tk n o w nt ot h ew o r l d ,l o s t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c u l t u r et r e n dc o u l df i l l v o l u m e s n oo n eh a st h er i g h t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a c a d e m i c ss p e c i a l i z e d 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t r yt o e x p l o r e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z h e n g g a n g z h o n gi ne x i s t e n c e ,a n dm a k eo b j e c t i v ea n df a i rm a n n e rd e s c r i b e da n de v a l u a t e d r e s e a r c h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s t u d yo ft h el i f es t o r y o f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e x a m i n et h r o u g hh i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n do f f i c i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w ec a ng e n e r a lg r a s pt h ei n i t i a lo u t l i n eo f t h el i f et r a j e c t o r y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w ek n o w , 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w a sb o mi nap o o rf a m i l y , o n l yb yc h a n g i n gt h ef a t eo f o f f i c i a ls t u d i e s ,t h r o u g hu n r e m i t t i n ge f f o r t s ,a n df i n a l l yi ng o o dt i m e ,i n 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 a r e n a , t o w a r d sa c h i e v i n ga no f f i c i a l ;b u tq i nh u ih a sb e e nar e s u l to fi t si n i t i a l l y a p p r e c i a t e dr e c o m m e n dt h ef i n a lw a sa g a i nq i nh u ic r u e lp e r s e c u t i o n ,s u c hu p sa n dd o w n s i nt h el i f eo ft h ep a r a b o l i ct r a j e c t o r yt ob e c o m e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s t u d yo f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m a k i n gf r i e n d s i nt h es i t u a t i o nw i t ht h en a m eb yt h e c e l e b r i t i e s - - - p a nl i a n g g u i ,l ig u a n ga n dh uq u a n - - m a k i n gf r i e n d so u to ft h et e s t t o d e t e r m i n eh i g h l i g h t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i np r i v a t es p a c ea n dp u b l i cs p a c et ol i v e w ek n o w , p a nl i a n g g u ib e c a m e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st h es p i r i to fc o n s o l a t i o n , t o om o r eo l da g e ,t o o d e e p e rf r i e n d s h i p ;l ig u a n ga n dh uq u a ni sz h e n gg a n g sc a r e e r s ,s o m e w h a ti nt h e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 b e c a m ec e l e b r i t i e s i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 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a t t a c h e da f t e rt h e s e v e ns h u ”v e r i f i e dt h ea u t h e n t i c i t yo ft h ep r o b l e m , m a i n l yi nt h es ik um i n i s t e ro fq i n gd y n a s t yv e r i f i e db a s e do nt h em u s e u mh a sd o n e 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 ,b e c a u s en om a t e r i a lw a sf o u n dm o r ec o n v i n c i n g ,a n dt h ei d e n t i t yc a r do f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ob ef u r t h e r - i n - d e p t ha n dm e t i c u l o u sm a n n e lt h et l l i r dc h a p t e r s t u d yo ft h ew r i t i n g so f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c o m bt h r o u g hh i sw r i t i n g sa n dl e a r n e dt h a th i s w o r k s w a sq u i t eg o o d ,s t u d i e du n d e r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m i l i t a r y , g e o g r a p h y , l i t e r a t u r e , a g r i c u l t u r e ,m e d i c i n ef i e l d s ,a n dt ol i t e r a t u r ea sas t a p l e f r o mt h eb o o k so r i g i n sa n d c o n t e n to f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c a nb et h ec o n t r a r y , t h e i rc r e a t i v es t a t eo fm i n d ,s ot h a tr e a d i n g u n d e r s t a n do nt h eu n i t yo ft h ew o r l d ;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i np r o s ew r i t i n g , s e l e c t ”n a r r a t i v e ”,”o d e ”a n d ”a r g u m e n t a t i v e s t y l et h e s e 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o ft h o u g h t i i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p a r s i n ga n dl e a r n e dt h a th i sp r o s ew r i t i n gh i g hi d e o l o g i c a lu n i t yi n t h e r e a s o n i n g ”,i nl i n e 谢t l lt h ee r ao f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e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i np r o s eo b v i o u sb r a n do ft h et i m e s ,n o tg ob e y o n dt h e e r ao fi t s c r e a t i o no n l yar e c o g n i t i o no fe m b o d y i n gf o l l o w a sap o l i t i c a lf i g u r e ,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f r e q u e n t l yl i t e r a t u r ea sap o l i t i c a la p p e n d a g e ,a sap o l i t i c 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s u s t e n a n c e ,t h e r e i sn op u r e l yl i t e r a r yr a i s e dt oa h i g hd e g r e eo fc r e a t i v i t y , w h i c hi st h em i c r o a c o u s t i co n eo f t h er e a s o n si n 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 k e yw o r d s :z h e n gg a n g z h o n g ,t h en o r t hm o u n t a i n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 ,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m a k i n gf r i e n d s ,p r o s ew r i t i n g i i i 引言 引言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涌现出个个可歌可泣的楷模,不可胜数。而同 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被后人熟知的人物,沉淀在河流的底层,亦难以计数。的确, 历经岁月的淘洗,有些人成为经典,被后人浓墨重彩地书写;有些人无足轻重,为 后人所忽略所遗忘。对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如经后人偶然发掘探 知,重新发现、再三认识,那么,某些人、某些事便能够在后人的追述中恢复一定 的历史分量。 笔者曾偶然看到这一则消息:浙江金华举行郑刚中墓迁建工程竣工典礼。时任 台湾工党主席、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郑昭明先生应邀参加,他在致辞中说: “台湾郑氏后人与大陆郑氏后人一脉相传,台湾郑氏后人的根永远在大陆。 ( 见 2 0 0 7 年1 1 月1 2 日金华晚报)引起笔者关注的不只是两岸关系回暖状态中的这 个事件,还有这个事件中的元素“墓主 郑刚中。这则消息中对其做了极为简 要的介绍:郑刚中是南宋名臣,浙江金华人,曾相继担任礼部侍郎、川陕宣谕使、 四川宣抚副使等要职。郑刚中为人刚正不阿,曾力主抗金,后被大奸臣秦桧所害, 年仅6 7 岁。 当今提及南宋抗金名臣,想必人们脱口而出的名字是岳飞。他精忠报国、战绩 赫赫,不幸为秦桧所诛,演绎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冤案。而这位看似与岳飞有一点 相同经历的郑刚中,这个名字在当今多数人看来是陌生的。于是,在论文选题的时 候,我想n t 郑刚中这个人:他是一个政治人物,有文学著作么,评价如何? 他的 生平事迹怎样? 他的思想是否沾染时代的色彩? 他的人格及心态有没有特殊性? 当 查阅了涉及郑刚中的全部资料,我对他的印象逐渐清晰。 郑刚中,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 今浙江金华) 人。生于北宋哲 宗元祜三年( 1 0 8 8 ) ,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1 1 5 4 ) ,享年6 7 岁。郑刚中主 要仕宦于高宗朝。初因在地方官任上政绩显著,被秦桧所赏识荐举,入朝为官。秦 桧在朝上主和议,郑不敢言,只请求转任。后在任陕西分画地界使期间,奉命与金 划定疆界一事。改任四川宣抚副使后,治理独具方略,军政事务井井有条,蜀中富 饶。其主蜀期间金兵不敢犯,时有“宗泽猛虎在北,刚中伏熊在西之称。就在他 四川事业达到顶峰之时,被秦桧子虚乌有地列出条条罪状,晚年一贬再贬至死,受 尽秦桧的窘辱与折磨。在秦桧死后,郑刚中才得以昭雪,被高宗赐谥“忠愍”。 郑刚中是南宋一代“能臣1 。他不仅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在南宋名声响亮;他 还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亦是一位文学人物。今存有文集三十卷,四库全书及丛 1 宋 陈亮 中兴遗传序引“徐徽”言,龙川集卷十三,丛书集成新编第7 4 册,第5 5 4 页 1 引言 书集成新编皆有收录。2 另据其子郑良嗣称郑刚中的著作还有“周易窥余十五 卷,晚年精力殆毕于此书”;又有“经史专音、左氏九六编及其他杂著,皆 可传于世 。3 可见,郑刚中是南宋政坛名人,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主流文 学史基本忽视了他的存在。郑刚中的著作,到清代才有专人进行搜集整理;而到目 前为止,对郑刚中其人其作,尚未有专门的论述,没有系统的研究。其资料仍散见 于有宋以来人们的文章中,且很多都是蜻蜒点水、一笔带过。 综览近2 0 年的研究论文,其中涉及郑刚中的评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在文学本体内部,涉及郑刚中诗词文的评论。如: 对其散文的评论。刘培在论南宋初期辞赋的世俗情调( 文史哲,2 0 0 9 年 第4 期) 中,征引郑刚中的山斋赋,指出郑氏遭贬谪而栖居乡间,没有流露出一 丝悲苦,欣喜的情调跃然纸上,符合其所处时代世俗化的审美取向。谭家健在六朝 唐宋同题咏物赋蠡测(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9 月第3 期) 中简要分析了郑刚中的秋雨赋,评论其延续了“悲秋 的文学基调,将因秋 雨而生的个人感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对其诗的评论。刘蔚在宋代田园诗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 0 0 3 年中国古代文学 博士论文) 中评价了郑刚中的诗临刈旱苗,指出其作为封建租佃制下的地主阶层 处理农事的思想格调及心态,具有代表性。卢晓辉在宋代游仙诗研究( 南京师范 大学2 0 0 4 年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中提及郑刚中的一首描写仙游情景的诗题赤 松,论其体现出的道家文化心态。张小丽在宋代咏史诗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 0 0 6 年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 中提及郑刚中的诗鸿沟,认为该诗议论大胆新颖,充 分肯定其对历史做出的个人思考。刘立志、纪景超在( 诗) 学史文学现象之一隅 (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1 月第1 期) 中论及郑刚中拟诗 补作的六筮诗,对其评价不高,认为是从道德伦理角度揣摩诗之意旨,为刻意敷 衍、游戏之作,艺术成就有限。 对其词学思想的评论。杨海明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 文学评 论,1 9 9 6 年第6 期) 及王兆鹏的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 中国社会科 学,2 0 0 5 年第1 期) ,都论及郑刚中的乌有编序,对郑氏的词体创作思想 诗词同源、以诗为词的“尊体”观念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对苏轼的继承与发展, 对提高词体的地位有功。 2 关于郑刚中的文集名称,四库全书收录名为 北山集,丛书集成新编收录名为北山文集。笔者 经比较,发现“丛书本”收录文章较为齐备、可信度较高。因此,本文所引用的郑刚中的文章以“丛书本”为 底本,“四库本”为参照。 3 初集自序附,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集成新编 第6 3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5 年版,第2 2 6 页 2 。 引言 另外,吴洪泽在宋代年谱考论( 四川大学2 0 0 6 年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论文) 中论及郑刚中年谱宣抚资政郑公年谱,指明其年谱编者为其子郑良嗣,而非 其后代、清人郑世成。其考证较为精审。 第二,在文学与文化的交叉研究中,涉及郑刚中的评论。如: 何玉红在“经世 意识与南宋川陕边防史地类文献( 史学史研究,2 0 0 7 年第1 期) 中提及郑刚中的西征道里记,认为此文详实记载了川陕地区的风土民 情,体现出郑氏经略川陕的思想准备,极具史料价值。 贺万里的中国古典画论中的人品画品关系纵论( 淮北煤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 版) ,1 9 9 3 年第3 期) 及张虹、霍素君的两宋时期理学对山水画批评标准的影响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9 月第5 期) ,都提及郑刚中 的画说,指出该文在中国古典画批评史发展进程中的较高地位:追随苏轼,开始 涉及画家理想人格的塑造;认为最高层次的画家必为人品与画品的高度统一,体现 出其所处时代特征。陈瑜、杜晓勤在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形成过程( 社会科 学评论,2 0 0 6 年第4 期) 中论及郑刚中石磨记,认为郑氏在此文中强调人品 与茶品的契合之处,体悟人生处世之理,反映其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态。 白晓萍在宋南渡初期诗人群体研究( 浙江大学2 0 0 6 年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 中论及郑刚中的应制之作,证明在残酷的生存困境之中,诗人主体精神的严重萎 缩。沈金浩在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的主流型态(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年8 月第4 期) 中提及郑刚中的诗和公实早行二首之二,指出诗中残缺、衰弱的意象, 纤仄、秀丽的意境,体现出“慵懒病弱”的型态,而这正符合宋代主流文人的审美 心理。钱建状在南渡前后贬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 浙江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9 月第5 期) 中论及郑刚中的有关诗文,评价其在贬谪后 以宁静随缘的心态观赏岭南风物,表达了对岭南的欣赏之情。金强在宋代岭南谪宦 研究( 四川大学2 0 0 4 年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 中引述郑刚中的有关诗文,客观指出 郑氏贬谪封州时的文化活动及影响。 日本学者浅见洋二在“焚弃与“改定 论宋代别集的编纂或定本的制 定( 朱刚译,中国韵文学刊,2 0 0 7 年9 月第3 期) 中论及郑刚中对自己北山 集的编纂情况,指出郑氏放任自己作品流失、毫不在意自己作品保存的散漫姿态, 而这种姿态在唐宋时期表现得相当普遍。 以上评论都是在群体研究中涉及的对郑刚中其人其作的评价,少则一两句,多 则一两段。其他又有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学科领域的论文8 0 余篇,其中引用的 郑刚中著述的字句片段,仅是作为史料采纳证明,是为其在论文中表达的观点服 务,而对郑刚中文章字句本身没有做出任何评论。在此就不一赘述。 总而言之,对郑刚中的研究,目前尚未有专门文章,研究资料也比较零散。因 3 引言 此,笔者有意拓展对郑刚中的研究空间,从不同角度发掘郑刚中的生存状态,对其 做出客观公正地描述和评价。论文分为三章研究:第_ 章考察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包括其家世情况及仕宦经历;第二章考察郑刚中的交游情况,选取他与当时名士潘 良贵、李光与胡铨的交往;第三章考察郑刚中的著作情况,着重考察其散文的创 作,对其思想内容进行解析,对其艺术风貌做出评价。 4 - 第一章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第一章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关于郑刚中的生平事迹,包括其家世情况及仕宦经历,在其子郑良嗣宣抚资政 郑公年谱、宋人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及元人脱脱宋史本传等文字中有所记载,在郑刚中北山文集中也能散见其踪 迹。本章通过对郑刚中家世情况及仕宦经历的简述,在时空三维体系中初步勾勒出 郑刚中的生命轨迹,窥探其人生意识与心理表征。 第一节家世情况 郑刚中( 1 0 8 8 1 1 5 4 ) ,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 今浙江金华) 人。南宋高宗朝名臣。据郑刚中拟墓表记载,其祖籍在今福建,先祖于五代末避 乱到浙江,其中一支在婺州金华( 今浙江金华) 繁衍。金华之祖名郑百药,郑刚中为 其四世孙。4 按:宋史称郑刚中为“婺州金华人”,系遵照郑刚中的自称,明清人对此无 异议。然宋人陈骥在南宋馆阁录卷七“官联上 记郑刚中为“东阳人5 。据宋 人欧阳志舆地广记卷二十二婺州,自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来,婺州称“东阳 郡 ;婺州下领七县,分别为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武义和浦江,治所 在金华。6 再查阅后人所绘北宋政和元年( 1 i i i ) 地图,在“两浙路 之“婺州”地 块上,金华与东阳处在不同地点,金华居西,东阳位东。金华为婺州治所。7 得知, 金华县与东阳县是两个不同的县城,同属婺州,而“东阳郡 正是婺州的别名。因 陈骥南宋馆阁录记“东阳 两字时未在其后明确“郡县级别,我们可将“东阳 人 解为“东阳郡人”,即“婺州”人,所以陈骥的记录只是不太精确,但并不为 错。再据郑刚中之子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中记述郑刚中“生于婺州金华 县 、“葬于东阳乡招福原 ,8 得知东阳乡隶属金华县,金华县隶属婺州( 东阳 郡) ;郑刚中的出生地与埋葬地都在婺州金华。为不致今人误解,准确地说,郑刚中 的籍贯应为“婺州金华”。 据郑刚中拟墓表记载,其父郑子宪,生于天圣辛未( 1 1 3 1 ) ,卒于崇宁乙酉 ( 1 1 0 5 ) 。9 郑子宪“尝主卫之汲县、岳之平江、潭之湘乡簿,由湘乡升为醴陵县 4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二十七, 丛书集成新编( 以下简称“丛书本”) 5 宋 陈骥在南宋馆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 9 5 册,第4 4 7 页 6 宋 欧阳态舆地广记,丛书本第9 3 册,第6 2 9 页 7 北宋政和元年( 1 1 1 1 ) 。两浙路、江南东路”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六) ,第2 4 一- 2 5 页 8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9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二十七,丛书本 5 第一章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令,由醴陵致其仕,得承事郎”,后以刚中贵,“累赠中奉大夫 。1 0 郑子宪读书勤 奋,学识广博,作诗有才:“有诗集二十卷,山谷尝咏其看书就日影,对客避檐 风及酒量晚年终是减,花天雨意自然多之句,日:平澹不刻削,杂置古作者 中。未见孰先后。其为名流所推重如此。 n 虽没有做得大官,但穷而有志、甘于清 贫、厚德亮节,为时人所称赞。郑子宪因家境贫寒,“年且五十,始娶盛氏”。刚 中出生时,他已5 7 岁;到他7 5 岁亡故时,刚中才1 8 岁。郑刚中在1 8 岁之前,受其 父郑子宪教诲深刻;在父亲爱好与品格的熏染下,他“自幼秀颖,嗜读书,不肯逐 群儿嬉聚。既长,容貌伟然,气度磊落,博闻强识,词采焕发 ”,培养了高妙的文 气品格,为其日后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对郑刚中的影响深远,母亲对郑刚中的成长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其母“盛 氏夫人,贤而严,为躬桑苎,以济其须,公亦感激奋厉,益用力于学”1 4 。在父亲去 世后,母亲独力担负起了养育子女的重任,而懂事的郑刚中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 恩,勤奋读书,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但可惜“至春官辄不利,继丁母夫人忧,公 年亦驳驳四十 垢。郑刚中感怀于母亲的抚养恩情,待他几年后正式踏上仕宦的道 路,到温州任职,临行前,满怀深情写下了出官辞先妣坟祭文墙,沉痛悼念多年 来呕心沥血的母亲,叹恨母亲在有生之年没能看到自己光耀门楣的这一天。 郑刚中妻石氏,“有贤行,始能安公之贫,中能相公以富贵,末能经纪其患 难 1 7 。可以说,石氏是个贤内助,她陪伴郑刚中度过了起起落落的大半生,与刚中 同患难、共甘苦。特别是在刚中晚年贬谪封州( 今广东封开) 、同时儿子贬谪柳州( 今 广西柳州) 那段日子里,石氏“往来封柳间,调护甚至1 8 ,不辞辛苦、善于持家, 担负好妻子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当郑刚中逝世,她“独任后事,以丧归葬 1 9 ,一个 人承担了所有的悲苦。在郑刚中离逝二十四年后,石氏去世。 郑刚中与石氏前后共生育了两男两女。“公二男,良显早卒,次即良嗣 , “公二女,长适权知柳州邢晦,次适吏部侍郎章服;再有“孙男女一十一人 曾孙男女一十一人”。2 0 据考察,郑刚中之子郑良嗣留下的历史行迹极少,他主要任 官于高宗朝及孝宗朝。在郑刚中去世后,他负责整理编订刚中的北山集,完成了 1 0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1 1 宋 郑刚中拟墓表, 北山文集卷二十七,丛书本 1 2 宋 郑刚中拟墓表,北山文集卷二十七,丛书本 1 3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1 4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1 5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1 6 见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十四,丛书本 1 7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1 8 宋 何耕 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 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t 9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 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z o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邦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6 第一章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父亲生前留下的“他日能为余收拾”2 1 晚年文稿的心愿,也为后世留存了这一文学史 料。 以上为郑刚中的家世情况筒述。家庭是郑刚中的生活支柱,是郑刚中生命里不 可或缺的精神滋养。郑刚中出身于读书人家,他家教甚严,从小接受儒家正统的教 育,一如其名“刚中 ,守持正道、行为规矩。然而,郑刚中的家族并不兴旺,身 处贫寒的家境,他唯有靠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命运,才能实现经国治世的抱 负。于是,父亲的管教、母亲的叮嘱、妻子的贤助、孩子的依靠、国家的召唤,都 化成了下层士子郑刚中永不衰竭的仕进动力,鼓舞着郑刚中在阴晴不定的仕途中奋 斗拼搏。 第二节仕宦经历 郑刚中家境贫寒,身处崇文重知的时代文化背景,他深知唯一能改变自己及家 庭命运的方式就是“学而优则仕。郑刚中自幼喜好读书,且读书精良,经过层层 考试选拔、脱颖而出,任官受赏,开始了宏图大展的仕宦人生,然而令他措手不及 的是,前一秒还能够稳坐云端、平步青云,后一秒竟会沉重地摔落至低谷,而且终 身未能反弹而起。 据郑刚中之子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2 2 记述:“元祜四年戊辰,公以夏五 月二十三日生于婺州金华县之北山下,讳刚中,字亨仲。政和二年辛卯,为乡贡 首。宣和六年癸卯,发两浙漕司荐。建炎三年庚戌,为乡荐首。 按:笔者发现年 号纪年与干支纪年不匹配。元祜四年( 1 0 8 9 ) 应为己巳年,政和二年( 1 1 1 2 ) 应为壬 辰年,宣和六年( 1 1 2 4 ) 应为甲辰年,建炎三年( 1 1 2 9 ) 应为己酉年。那么,到底是 年号纪年错了,还是干支纪年错了? 既然生年暂不确定,但卒年如果确定,就可向 前推算得出确定的生年。笔者经考察得知郑刚中的卒年是确定的。据宣抚资政郑公 年谱记载:“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夏感疾,以其生之月日终于封州,享年六十有 七。一另据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记载,郑刚中“索纸笔书两颂,倏然而 逝。实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也。公盖以是日生。享年六十有七,可见两则史 料相吻合,且绍兴二十四年( 11 5 4 ) 确为甲戌年,时年郑刚中6 7 岁,由此推知刚中 生年应为元祜三年( 1 0 8 8 ) ,干支记为“戊辰 。可见,干支纪年是正确的,郑良嗣 是将年号记错了。继而得出:郑刚中为乡贡首应在政和元年辛卯( 1 1 1 1 ) ,发两浙漕 司荐应在宣和五年癸卯( 1 1 2 3 ) ,为乡荐首应在建炎四年庚戌( 1 1 3 0 ) 。经笔者考察, 在该年谱中,这几个错误仅见这几个条目。从绍兴二年开始,即郑刚中开始正式 2 l 宋 郑刚中初集自序,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2 2 宋 郑刚中初集自序后附,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7 第一章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步入政坛,以后的纪年和官职都没有错误。 再从头说起。郑刚中生于北宋哲宗元祜三年( 1 0 8 8 ) 五月二十三日。徽宗政和元 年( 1 i i i ,2 4 岁) ,为乡贡首。徽宗宣和五年( 1 1 2 3 ,3 6 岁) ,发两浙漕司荐。南 宋高宗建炎四年( 1 1 3 0 ,4 3 岁) ,为乡荐首。高宗绍兴元年( 1 1 3 1 ,4 4 岁) ,“朝 廷类试礼部进士于临安 。绍兴二年( 1 1 3 2 ,4 5 岁) ,“廷对,擢第三人,赐进士 及第,授左文林郎,温州军事判官纠。在任官期间,温州遇大旱,郑刚中因提出 。以工代赈 的方针,缓解灾情,政绩显著,被秦桧所赏识。 绍兴六年( 1 1 3 6 ,4 9 岁) 秋,“召赴行在所,未至”。十月,经当朝宰相秦桧 之荐举,“除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后因其时政要务见解受高宗赏识,即 “改左宣议郎、除枢密院编修官”。龉 绍兴七年( 1 1 3 7 ,5 0 岁) ,“兼权太常博士 。 绍兴八年( 1 1 3 8 ,5 1 岁) 春,“权尚书左司员外郎 2 7 。任此官期间,“金兵入 侵,秦桧独揽朝政,对金力主和议。刚中力陈和议之弊,不因秦桧荐举而附和”龃。 五月,“除尚书考功员外郎糟。九月,“除监察御史 。十一月,“迁殿中侍御 史”3 1 。任此官时,王伦挟金使来议和。枢密院编修胡铨因请斩王伦、秦桧,祸在旦 夕。郑刚中极力参与营救,由是得罪秦桧,却更令高宗欣赏其胆识。 绍兴九年( 1 1 3 9 ,5 2 岁) 正月,“除宗正少卿 靶。二月,“移秘书少监”。 四月,“为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左宣教郎 3 4 。十一月回朝,“除权尚书礼部侍 郎、转左通直郎 弱,后又“兼权尚书刑部侍郎”。 绍兴十年( 1 1 4 0 ,5 3 岁) 秋,“转左奉义郎,遇明堂恩,封荥阳县开国男、食 2 3 宋 郑刚中送相士张允序:“绍兴辛亥是年朝廷类试礼部进士于临安”; 宋 郑刚中送相人蔡道 人序:“绍兴辛亥冬十月,予时已冒礼部。”两则材料皆见于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五,丛书本 2 4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2 5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另据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 年要录卷一百六,丛书本第1 1 6 册,第2 1 0 页 2 6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2 7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2 8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 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2 9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 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十九,丛书本第1 1 6 册,第2 5 8 页 3 0 宋 邦良嗣 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二十二,丛书本第1 1 6 册,第2 6 9 页 3 1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二十三,丛书本第1 1 6 册第2 7 5 页 3 2 宋 郑刚中 除宗正少卿疏,北山文集卷一,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五, 丛书本第1 1 6 册,第2 8 7 页 3 3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二十六,丛书本第1 1 6 册,第2 9 1 页 3 4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二十七,丛书本第1 1 6 册,第2 9 5 页 3 5 宋 郑刚中十一月除权尚书礼部侍郎转通直郎,北山文集卷一,丛书本 3 6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8 第一章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邑三百户”3 7 。冬,“除试尚书礼部侍郎,兼权刑部侍郎”蠲。 绍兴十一年( 1 1 4 1 ,5 4 岁) 五月, “除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 。十月, “除宝文阁学士、为川陕宣谕使。在前往川陕地区的路上,“一病濒死 4 1 。十 二月,“充陕西分画地界使 啦。 绍兴十二年( 1 1 4 2 ,5 5 岁) 二月,“金使乌陵赞谟入境,欲尽取阶、成、岷、 风、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又欲取商、秦,于大散关之界,刚中又坚不 从。五月,“除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副使 。八月,奉命与金使谈判划定陕 西地界,最终“割商、秦之半与金国,存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余 地,弃和尚、方山二原,以大散关为界诣。按:这时,郑刚中成为“绍兴和议”中 的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这也是他为当时及后人围绕“气节问题所产生争议的关 键之处。冬,“遇太母回銮恩转左朝散郎、进爵子,食邑六百户帕。 绍兴十三年( 1 1 4 3 ,5 6 岁) 冬,“转左朝请郎,遇郊恩,进爵伯,食邑九百 白 盯 , o 按:川陕宣抚司原设在绵、阆间,胡世将代替吴玢后,就居河地,馈饷不断。 郑刚中见此上奏:“利州在潭毒关内,与兴、洋诸关声援相接,乞移司利州,自是 省费百万。”朝廷采纳其言。绍兴十二年十月,郑刚中到任该司,随即考虑移屯一 军,但大将杨政不听从,郑刚中对其声色俱厉地说:“刚中虽书生,不畏死! 杨 政不得不听命。绍兴十三年五月,杨政等都统每次谒见郑刚中,必须经庭参然后才 能就坐。吴磷升为检校少师后,对此礼节有所不满。郑刚中教训他说:“少师虽 尊,犹都统制耳,傥变常礼,是废军容。之后,吴磷等人行礼如故。郑刚中在川 陕宣抚副使任上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他治理川陕方略独备,经划调度,军政事务井 井有条。柏 绍兴十四年( 1 1 4 4 ,5 7 岁) 三月,“改四川宣抚副使 曲。九月时,川口屯兵十 3 7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3 8 宋 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3 9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四十,丛书本第1 1 6 册,第3 4 0 页 4 0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四十二,丛书本第1 1 6 册,3 4 7 页 4 l 宋 郑刚中答柴伴元章,北山文集卷二十,丛书本 4 2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丛书本第1 1 6 册,第3 5 2 页 4 3 宋史郑刚中传,据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四,丛书本第1 1 6 册,第3 5 5 页 4 4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四十五,丛书本第1 1 6 册,第3 5 9 页 4 5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一百四十六,丛书本第1 1 6 册,第3 6 5 页 4 6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4 7 宋 郑良嗣宣抚资政郑公年谱, 宋 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之末,丛书本 4 8 见宋史郑刚中传,据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七,丛书本第1 1 6 册,第3 6 8 页; 卷 一百四十九,丛书本第1 1 6 册,第3 7 6 页 4 9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一,丛书本第3 8 5 页 9 第一章郑刚中的生平事迹 万,分隶三大将:吴磷屯兴州,杨政屯兴元府,郭浩屯金州,皆建帅节;而统制官 知成州王彦、知阶州姚仲、知西和州程俊、知凤州杨从仪亦领沿边安抚。掷刚中上 奏请分利州为东、西两路,以兴元府、利阆洋巴剑州、大安军七郡为东路,治兴 元,任命杨政为安抚;以兴、阶、成、西和、文、陇、风七州为西路,治兴州,任 命吴磷为安抚:任命郭浩为金、房、开、达州安抚,并罢免其副将安抚:上奏请弛 夔路酒禁,复利州钱监为绍兴监,且言逐路各有漕司,奏请罢免都漕一官。对以上 人事任免,朝廷批示同意。西 绍兴十五年( 1 1 4 5 ,5 8 岁) 六月,“除资政殿学士 5 1 。 绍兴十六年( 1 1 4 6 ,5 9 岁) 冬,“转左朝奉大夫,遇郊恩,进爵郡侯,食邑一 千二百户眈。 按:郑刚中主蜀期间行屯田、免杂征,严教训、重积聚,整军旅、强武备,名 声近扬远播当时朝野就相传有“宗泽猛虎在北,刚中伏熊在西 之言,致使金 兵不敢来犯。黯 绍兴十七年( 1 1 4 7 ,6 0 岁) 十二月,“以忤权臣秦桧,罢使落职,提举江州( 今 江西九江) 太平兴国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