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 摘 要 需要成为哲学范畴是马克思的贡献。 马克思认为, 需要即人的本 性, 人的需要以其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 这是讨论需 要全面性的理论依据。 本文回顾了需要理论的发展, 着重梳理和概括 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参考马斯洛需要理论和学界相 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需要概念作出了界定, 并运用辩证法, 特别 是全面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对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进行 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本文从需要的内容、 主体和时间等视角出发, 揭示了需要的全面 性, 探讨了 需要内 容的全面性和实现形式的片面性, 以 及克服片面性 的途径, 分析了抽象的人的需要和具体的人的需要。 文章认为, 需要 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需要的多样性、 各种需要之间的层次性和同等性 及其辨证统一; 需要主体的全面性体现为个体、 群体和类共同作为需 要主体及其辨证关系; 需要全面性在时间尺度体现为需要的无限性和 有限性、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以及不同世代需要间的辨证统一。 价值是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对需要的理解决定着对价值的理 解, 要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 必须把需要理解为全面的。 文章重 点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 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探讨了需 要全面性的价值意义,思考了人的自由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 性,阐释了劳动何以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以及对人自由发展的意义。 文章认为, 需要的全面性是道德重建和人性提升的动力, 应从需要的 全面性来理解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实现需要的全面性作为人和社 会发展的目 标和价值取向;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要处理好生存需要和 发展需要的关系;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需要的无限性和有 限性性、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不同需要主体之间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需要, 价值,全面性,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 comp re he ns i venes s of need and i ts axi ologi cal meani ng abs tract a s a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p h i l o s o p h y , m a r x t u rn e d n e e d t o c a t e g o ry . ma r x s p r o p o s a l s t h a t h u m a n n e e d i s h u m a n n a t u r e , h u m a n n e e d i s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fr o m a l l a n i m a l s b y i t s i n d e f in i t y a n d i m m e n s i t y , a r e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 s in t h e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o f n e e d . t h i s p a p e r s t r e s s e s s u m m a r i z i n g a n d g e n e r a l i z i n g m a r x s t h e o ry o n n e e d i n r e t r o s p e c t i n g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o ry o n n e e d . r e f e r i n g t o ma s l o w s t h e o ry o n n e e d a n d a ll r e s e a r c h i n g s o f t o d a y ,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n e e d i s d e f i n e d . t h i s p a p e r s y s t e m i c a l l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o f n e e d a n d i t s a x i o l o 乡 c a l m e a n i n g i n t h e u s e o f d i a l e c t i c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v i e w p o in t 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a n d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a n a l y z i n g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t h i s p a p e r d e v e l o p e s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o f n e e d i n t h e v i e w o f c o n t e n t , s u b j e c t a n d t i m e . t h e r e i s d i s c u s s i o n a b o u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a n d f o r m a l o n e - s i d e d n e s s o f im p l e m e n t i n g n e e d , a b o u t t h e m e t h o d s o f o v e r c o m i n g o n e - s i d e n e s s , a n a l y z i n g n e e d o f a b s t r a c t m a n a n d n e e d o f c o n c r e t e m a n . 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s 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o f n e e d a r e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o f n e e d , d i a l e c t i c c o n s o li d a t e b e t w e e n c o e q u a l i t y a n d h i b e r a r c h y , c o n s o l i d a t e b e t w e e n p e r s o n , g r o u p a n d s p e c i e s , i n d e f i n i ty a n d d e f m i t y o f n e e d , c u r r e n t n e e d a n d l o n g - t e r m n e e d . t h e v a l u e i s t h e m e e t i n g o f n e e d .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p p r e c i a t io n o f n e e d d e c i d e s t h e f u ll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o f v a l u e . t h i s p a p e r p r o b e s i n t o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n e e d i n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h u m a n f u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fr e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d u r a b l e d e v e lo p m e n t , d i s c u s s e s th e p o s s i b i l i ty o f fr e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s o c i a l i s m , e x p l a i n s t h e r e s o n o f l a b o u r a s t h e fi r s t n e e d . t h i s p a p e r a r g u e s t h a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o f n e e d i s i m p e t u s f o r m e r i t t o d e v e l o p . h u m a n fr e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e p e n d s o n d e a l i n g c o r r e c t l y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s u b s i s t e n c e n e e d a n d d e v e l o me n t n e e d . t h e d u r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e p e n d s o n d e a l in g d i a l e c t i c l y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i n d e fi n i t y a n d d e f m i t y o f n e e d , c u r r e n t a n d f u t u r e n e e d , a n d v a ry s u b j e c t s o f n e e d . k e y wo r d s:n e e d , v a l u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ma r x s m, h u ma n 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 引 言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性及其导向 “ 人的 全面而自 由 的 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 最高 理想。 m ( p . 2 3 9 ) 现 代化 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 但人的发展需经历一个过程。 在人们自 觉地充分关注这 个问题以前, 现代化还可能给人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 产生这些问 题的原因 之一, 是片面地强调物质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这必然导致对人本身和社会发展的忽 视,最终必然导致人和社会的片面发展。 发展是为了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要,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需要角度来理 解, 从而把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导向。 当 代人们对需要全面性的 关注不够, 而对 某些物质需要的追求却达到了 偏执的 程度。 比 现代化速度更快的是物质主义、 消 费主义、享乐 主义等四 处蔓延。 面对此种情形,我们必须合理地确定人的需 要, 充分认识 “ 需要的全面性” 。要充分认识到,现在的某些生活方式有悖于人的需 要本身, 使人成为了片面的人。 只有理解了需要的全面性, 才能在全面占有人的 本质的问 题上前进一步。 也就是说, 全面实现人的需要, 是消除人的片面性的 现 实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可以从需要的视角理解。 所 谓以人为本, 就是说“ 人是目 的” , 按照人的需要,以实 现人本身的发展为目 标。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根源于人的需要的 全面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 根源于人的 需 要所具有的持续性。 需要决定着人的目的, 决定着人们对发展战略的选择, 正确 理解科学发展观应当研究人的需要问题. 需要理论的片面性在当代的凸显 在当代, 需要理论的片面性首先表现在虽然是唯物的, 但是有些方面缺乏辨 证。 例如强调需要的无限性, 却忽视了它的有限性, 马克思也只是阐述了需要的 无限性. 这些缺点的实质都是缺乏辩证法, 特别是辩证法所讲的全面性, 因而很 有形而上学的嫌疑。 因此有必要在唯物的需要理论之上探讨辨证的需要理论。 探 讨需 要问 题必须运用辩证法的方法, 本文的 特点也是在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对辩证 法的贯彻。 而全面地看问题, 是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理解需要的全面性必须用分 析的方法。 既然讲全面性, 就是暗示事物内部有多个方面, 暗示事物内部有矛盾, 有对子。 那么要澄清每个方面, 就得用分析的方法。 强调分析,是因为事物本身 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 因此分析实际是对事物的分析, 而不仅是对概念本身的分 析。 其次, 需要理论的片面性表现在忽视不同需要之间的同一性。 例如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片面地强调了需要的层次性, 忽视了不同需 要之间的平等性。 物质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是第一性的, 二者都是人存在和发展的 前提。 传统理论对精神需要也缺乏重视。 例如母爱作为反映繁衍需要的德性, 和 求生欲相比,不见得屈居第二。如果我们能假设一种完全没有尊严的生活状态, 不见得有多少人愿意为他苟且偷生, 所以人格尊严和性命或许同是第一性的。 我 认为, 只有等级社会才会发明等级思维和等级理论, 从而建构片面的需要层次理 论。 马斯洛的理论在当代越来越显示出弊端, 我们必须用辩证法的全面观来重新 理解人的需要。 一、需要问题的历史考察及当代理解 ( 一)对需要现象的历史考察 1 、生存需要的全面性是生命进化的动力 春天的烂漫, 秋日的丰硕, 或是呼唤蜂蝶传递生命的基因, 或是引诱动物传 播生命的 种子。 这些近似智慧的安排都是自 然界的设计, 是为了 满足植物生存和 发展的需要, 包括个体生存和类的繁衍。 植物按照需要而进化, 总是能够达到全 面性. 动物界更展示了大自 然的完美设计, 大自 然为生命的所有需要都设计了完 美的肉体工具。 有水中逍遥的, 有长空中翱翔的, 有黑暗中 用舌头听的, 用耳朵 看的。 大自 然甚至为动物安排了精神性的本能, 可谓是先天的智慧和宗教般热忱 的爱。非洲牛蛙做父亲以后, 会在池塘边守侯自己的后代蛾鲜, 非洲气候炎热, 池塘容易干涸, 到时父亲会挖一条水渠, 把附近的水源和它沟通。 动物的本能不 多余,也不缺乏,正好符合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多种需要。 灵长类是一个更神秘的自 然物, 它己经初步具备了复杂的大脑。 灵长类是杂 食动物, 需要记住大量的食物来源地, 这就需要好的记忆和大脑。 猛兽主要是用 它的力气, 而灵长类必须用脑子,自 然界按照它的需要而塑造了 它。 一旦灵长类 成熟了, 人类的出 现也就没有绝对的有形的界限了, 就不再是一个神秘。 灵长类 的出 现使得动物丰富了 实现需要的 形式, 即 增加了 实现需要的主观形式。 灵长类 可以用知识或者原始的理性来实现自己的需要。当然这一步骤也带来了主观性, 产生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产生了片面性的 危险。 2 、理性的局限和人活动的片面性 所谓人类, 不过是能力更高的一种动物, 他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可以运用 知识来制造产品, 用交往的方法来提高 人的力量。 人, 真是神圣的 动物, 以 至费 尔巴哈认为, 人应当成为上帝的本质, 崇拜上帝是错误的, 应当把人作为崇拜对 象。 ( p . 4 8 2 ) 人过分相信自己 的能力, 对自 己的需要没有设置确定的界限。 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再看看宗教的文本怎么说。 圣经记载, 统一 以 色列的最圣贤的大卫王看见一个女人洗澡, 就爱上了她, 她的丈夫是大卫最好 的将军。 大卫使她怀孕了, 就召回将军, 让她夫妻团聚,以遮掩奸情。 但是将军 忠于工作, 拒绝回家。 大卫派将军打仗, 暗中把援兵撤回, 致使将军战死了。 后 来这个女人生了 个儿子就是所罗门。 习 到底是 什么可以 让人丧尽天良 , 是需要还 是欲望?人总是超越合理的需要, 屈从于欲望。 人在理性和欲望之间, 作疯狂而 又痛苦的挣扎。人必须对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释,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 需,须也” 。中国古人在 周易需卦中是这样理解人的需要。这和当代 的 理解 基本一 致,当 代 对需要的 理解是 人对生 存和发 展条件的 依赖。 c ( p . 4 0 ) 人类实际忘记了需要的本意, 剩下的只有欲望。 人们说所谓文艺复兴和人性的解 放就是欲望的解放。欧洲人在近代踏平万里波涛,冒 死历险,辛苦开拓殖民地。 在现代则伴着血腥吞并世界, 大力经营帝国主义。 人类扭曲自己的颠峰时刻, 是 希特勒等法西斯发疯的时候。 萨特反思人类好象忘记了 什么, 他认为人类忘记了 人本身的存在。 人的存在主要是人的需要问 题。 今天人类仍然有必要反思人的需 要. 今天的中国 更有必要反思。 由于缺乏对需要的科学认识, 现代化同时给人们 带来了新的困惑。例如有些富裕的沿海地区,不少人为祖宗八辈修筑豪华坟墓, 甚至给八辈的后代也修好了 坟墓。 贫穷是人面对的 难题,富裕也是。 俗云: “ 没 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 这话很有道理。 财富毕竟是中性的,问题的 出 路只能是正确理解需要。 穷人也必须把握需要才能更好地摆脱贫穷。 黑格尔说, 精 神的 本质是自 由。 图( p . 4 3 9 ) 马克 思也说“ 人的 类特性恰恰就是自 由自 觉的 活 动。 ” 5 ( p . 6 ) 穷 人也 有 一 定 的自 由 的 空间 , 也 有 余 地 发 挥人的 主 观能 动 性, 因此穷人也有责任深刻认识和合理规范自己的需要。 3 、需要是贯穿人类历史的基本主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可以理解需要是贯穿人类历史的基本主题。 首先,人的需要是一切历史的前提。马克思认为 “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 他说, “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如果不是为了人的需要,人们就什么也不 能做。 ” ( v . 3 p . 5 1 4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 需要是 历史活动的目的。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首先需要吃喝住穿, 因此第一个 历 史 活 动 就 是 生 产 满 足 这 些 需 要 的 资 料 。 c6 ( p . 7 8 ) 其次, 需要是未来社会最相关的问 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 按需分 配” 的社会, 按需分配的条件是生产力和人的素质极大提高。 但是从需要本身出 发,这个制度何以 可能,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 再者, 需要是历史现实进程中最相关的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越来越受 到关注, 那么它和需要问 题是什么关系呢?江泽民认为二者互为前提: “ 我们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 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推进 人的全面发展, 同推进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是互为前提 和基 础的。 ” ( p . 1 7 9 - 1 8 0 ) 说明 人的 全 面 发 展 是当 代问 题, 而 人民 的 物 质 文 化 生活需要又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手段, 而且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所以必 须关注需要本身。 ( 二)对需要理论的历史考察 1 、需要范畴的萌芽和演变 需要范畴最早出现在 易经需卦。 易经说, “ 需,须也。 ” “ 需,君子以 饮食宴 乐。 ; a 这个 概念确切 地道出了 当 代 对需 要概念的 界定。 需要范畴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逐渐被欲望的概念淹没。 中国古代文 化注重对欲望的反思, 一直延续了 几千年。尚书 大禹摸 讲“ 阁佛百姓以纵己 之欲” 。 礼记 曲礼上说, “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老 子 说“ 祸 莫 大 于 不 知 足 , 臀 莫 大 于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 0 孔 子 认 为 无 欲则 刚 , 主张“ 欲 而不 贪” (10) 庄 子 说, “ 其 嗜 欲 深 者, 其天 机浅。 ” iii 宋明 时 期出现了激烈的理欲之争。朱熹主张 “ 复天理,灭人欲” 。由于范畴不科学,朱 熹的思想历来受到了极大的垢病。明 朝李费认为人之欲, 无非天理。 欧洲哲学史上先出现了 欲望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理性和欲望是人乘坐的一辆 快车上的两匹拉车的马,欲望这匹马是很危险的。由于中世纪鲜明的 禁欲主义, 有人认为文艺复兴和人道主义就是欲望的解放。 欲望总是和贪欲联系在一起, 黑 格尔认为“ 恶劣的 情欲 贪欲和权势欲成了 历史发展的 杠杆” 。 ( p . 2 3 7 ) 需要概念的成熟是欧洲唯物主义全面复兴的结果。 爱尔维修明确提出了需要 概念,对需要做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说, “ 人的推动力是肉体的快乐和痛苦。 为什么饥饿是支配人行动的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在一切需要之中, 这是最经常重 视的, 是支配人最为紧迫的。 ”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说, “ 人 是一台 机器, 为肉 体的感受性所发动, 必须做肉 体的感受性所执行的一 切事情。 ” ( p . 1 7 8 - 1 8 0 ) 需要上升为哲学范畴, 从使用的频率或者地位来看, 是在马克思那里实现的。 2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大量使用需要概念, 首次使需要成为了哲学范畴。 并且论证了 “ 需要”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赵科天认为, “ 需要作为重大的哲学范畴,它在 哲学中的地位的真正确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 ” 1 马克思把需要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他认为需要是历史的动力和前提, 是社会心理的基础。 他说“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 要的器 官而做事, 他就 什么也 不能 做。 ” ( p . 2 8 6 ) 他强调了 需 要对于生产的意 义。 积政治 经济学 批判) 导 言 讲“ 没 有需 要, 就没有生 产。 ” 。( p . 9 ) 马克思 进一步把这些思想概括为唯物史观, 认为物质需要是历史前提。 对此恩格斯评价 道:“ 马克思发现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 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 住、 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 艺术、 宗 教 等 , .:,: 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和需要问题密切相关。 哥达纲领批判 讲, 共产主 义社会 “ 在劳动已 经不仅仅是谋生的 手段, 而且本身成了 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 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 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 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 狭隘眼界, 社 会才 能 在自 己 的 旗 帜 上写 上: 各 尽 所能, 按需 分 配 6 a ( p . 3 0 5 ) 在 这 里 涉 及到 需要问 题,包括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可能性,以及按需分配的可能性。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 的是满足人民 不断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 川 ( p . 5 6 9 ) 这个理论的缺点是把人的需要局限于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它们的特 点是都可以 通过社会生产来实现, 但是人的内 涵不仅是社会生产。 它忽略了 人的 需要的 无限多样性, 忽略了 人对爱的需要, 对人格尊严的需要, 等等。 这些需要 的 特点是不可由 社会批量生产来实 现, 不是靠某种产品 来实现, 必须 通过生活来 实现,包括社会生活和非社会的生活。 主体意识在当代日 益发展, 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从人的需要出发理解社会。 我 认为邓小平 “ 三个有利于” 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都是重视人的需要。 3 、马斯洛等对需要的理解 马斯洛在 1 9 4 3 年发表 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 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人的 需要分为五个等级: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自 尊的需 要, 自 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需要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 较低需要 得到 基本满足之 后 较高 需 要才会成为 追求的目 标。 f$ ( p . 1 1 7 ) 弗洛姆认为需要有: 联系的 需要, 超越的需要, 寻根的需 要, 认同 的 需 要, 定向 的 需要。 健全的 人 在于 追求 整体需要, 改 变片 面的 人。 旧 弗 洛 姆 针对物质主义,认为 “ 我们对消费的需要,己经和人的真实需要失去了联系。 ” 消费并不必然带来幸福, 反而使人成了消费的奴隶, 被“ 物化”了。 弗洛姆认为 要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和人的 解放, 必须了 解人的 真实需要。 em l 马尔库塞把人的需要区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 真实的需要包括基本需要 与剩余需要。 基本需要是维持人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 虚假的 需要是指没 有内 在根据和客观根据的需要。 马尔库塞说: “ 大多数现行的需要, 诸如休息、 娱乐, 按广告宣传来处事和消费, 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 都属于虚假的需要 这 一 范 畴 之 列 。 ” cz q 奥德佛( c y l l d e r f e r ) 提出t e r g 理论。 认为人类需要分为生存( e x i s t e n c e ) , 相互关系( r e l a t e d n e s s ) 、成长( g r o w t h ) 三大需要。关于它们的基本关系, 他认 为, 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 如果高层次的需要受到压抑, 低层次的需要才会更 强烈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两大需要,即饥和爱。 ( 三)需要理论的当代阐释和需要概念的界定 1 、需要理论的当代阐释 学界对需要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以下方面。 ( 1 ) 对需要范畴的界定。对此有热烈的争论,典型意见有三种。 一、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 标的渴求和欲望。这种观点把需要看做主观现象。 二、 需要是主体对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客观要求及其主观反映。 这种观点把 需要看做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现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三、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依赖关系。 这种观点把需要看做客观的东西, 它 把需 要指向 人的 生 存 和发展的 客观条 件, 需 要是主体和必 要的 客 观条 件的 关系。 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对“ 需要是主观的 还是客观的” 持不同意见。 为了 研究 需要的客观性, 有的学者联系欲望,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 2 ) 需要理论的应用。 有的学者研究了需要问题在主体哲学中的意义。 陈新夏教授的专著 人的尺 度 生 体尺度研究 , 研究了 需要和主体各个方面的关系。认为“ 主体尺度是 人的 需要 和能力的 综合。 ” c, ( p . 7 9 ) 本书 探讨了 需要 对于 价值、 历史规律、 人 的认识和实践等的意义。 有的学者研究了需要与发展的辫证关系, 认为需要是社 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有的学者研究了需要和人的本性、 需要和价值等的关系。 ( 3 )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有的学者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做了 批评。 贾小明 和赵曙明在 对马斯洛 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一文中认为,生存需要包括三方面内 容: 一是对物质生 活资料的需要, 这是维持生命的需要, 是最基本的自 然需 要;二是对异性的需要, 这是延续生命的需要; 三是安全需要, 这是维护生命的需要。 这三种需要都是维持 人的生命存在的自 然需要, 属于同一个类型和层次。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和安全需 要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有合理性。但他断言后者高于前者, 则是不符合事实 的。他们强调了 安全需要的第一性,认为:饮食和安全都是生命的必要条件, 两 者处于同 等重要的 地位, 缺一不可。12 2) 2 ,需要概念的界定 需要的概念在学界有严重的分歧, 主要是如何界定需要和欲望的关系, 实质 是如何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本文对需要的概念界定也集中在客观性问 题。 这一界定的意义是, 它影响理论的研究对象, 而且在实践中决定理性所规范 的对象。 ( 1 )需要和欲望的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需要是主观的,并且把二者混合使用。刘凤瑞、陈永先认为, “ 所谓需要, 就是人对某种目 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是人受客观刺激而产生的一 种紧张或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它以主观愿望或欲望的形式反映出来, 是人对某种 物质和精神目 标的渴求心理活动。 ”他们明确地把需要定义为欲望,并且定义为 心理状态。 (2 3 1 ( p . 1 8 7 ) 这种观点十分普遍, 例如有的辞书认为: “ 需要, 对事物的 欲望和要求。 欲望,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 的的要求。 ” 川 也明确地把需 要等同于欲望。 有的学者明确主张需要和欲望的区别。 刘传广认为欲望不等于需要, 二者并 非一一对应关系,而且有时也会产生脱节。 他主张回归人的需要, 调节人的欲望。 (2 5 1 关于区 别需要和欲望的 依据,主要有以 下几种。 二者在价值论上有绝对区别。 马克思认为, “ 价值 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 们x ). 满足他们需要的 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 ” , ( p . 4 0 6 ) 我们可以 说价值是对 需要的满足, 但是我们不能说价值是对欲望的满足。 这是区分需要和欲望的价值 论意义。 刘传广认为欲望与需要的混淆导致了 价值论的 脆弱。(1 5 1 二者在形式上有绝对区别。 马克思认为, “ 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 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 觉反映。 (2 , 1 ( p . 1 6 4 ) 这里的 关键是“ 自 觉” 一词。 我们 不能说欲望是人对条件或依赖关系的自 觉反映。 笔者赞成二者的严格区别。 笔者认为, 需要和自 我直接同一, 欲望和自 我间 接同一。 需要是人在客观上对客观事物的依赖。 它可以用理性的心理来反映, 包 括人的知识, 满足需要的实践过程也可以 用理性来参与。 欲望是心理现象, 是人 的 心 理 对 某 种 事 物的 爱 好。 它 可以 背离 人 的 需 要, 经常 超 过 真实 的 需 要。 欲 望 有 明显的惯性, 而需要有明显的度。 欲望好象是飞快的车, 要由人调控, 而需要好 象预定的道路,要求人遵循. 需要理论研究的真正对象是需要,不是欲望. ( 2 )需要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界定。 学界主流认为需要是客观的。 周晓耘主张需要的客观必然性。 他认为“ 需要 不管是否被意识到,它本质上是客观的。 ” 他认为需要能够表现为主观欲望,但 不等于主观欲望.洲 苑一博批评理论界“ 有一个共同的、同时也是 错误的理解, 那就是用需要的主观性反映掩盖了需要的 客观本质, 把需要仅仅理解为是一个主 观的心理范畴。 ” 他提出的哲学依据是, “ 唯物论认为, 客观性不等于客体, 并不 是只有离开人这个主体的东西, 才称之为客观的。 一个范畴的客观性, 只是在于它 有别于主观思想一类的范畴。 需要是社会主体对自 身生存与发展条 件一种特殊等 待状态。比如, 人们对衣、 食、 住、 行以 及其他东西的等待, 首先是一种客观的状 态, 而不是一种意识。 ”需要的客观性首先表现为, 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其 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再次它的满足离不开客观对象和实践过程。 (n ) 有的 学者探 讨了需要和主观性的关系。认为 “ 人的需要在内容上是物质的、现实的、客观 的, 在形式上却又是主观的。 ” (sn 7 笔 者认为需要的实现形式是主观的, 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欲望,二是理性对需要的认识和理性指导下的实践。 ( 3 )本文对需要的界定。 首先,需要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客观作用。 主体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需要反映了客体和主体客观方面的关系。 二 者的关系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 这种作用有两方面: 一是积极的, 二是消极的。 需要反映了客体的积极作用。 用传统的 表述来说, 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依赖。 客体 分为两类:一是物品,二是行为, 人利用一定的物品或者行为来满足自己。因此 需要的基础是主客体之间的客观作用。 其次,客观性是各种需要现象的共性。 无机界的事物也有存在和发展问题, 也都有赖于一定的条件, 人们在表述这 个现象的时候, 也使用需要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 理解, 无机界的需要关系是纯粹 客观的, 它是生物界需要关系的原型。 生物界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前提。 植物的 需要是纯粹客观的。 动物需要的特点是欲望的介入。 动物的满足手段不仅是进化 而来的本能, 还要经过欲望的中介。 没有欲望为驱动, 动物就不会为了个体生存 和物种的延续而表现出斗争。 欲望不是从来就有的, 是生物进化的 产物。 人的需 要是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依赖和需求,而生存发展是客观的, 条件也是客观的。 欲望是主观的, 而主观都是对客观的反映, 那么欲望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和对象是 什么呢?就是客观需要。因此需要本身是客观的。 总之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在客体积极作用的基础上, 主体对 客体的依赖关系。它是客观存在, 是欲望和理性所反映的对象、服务的 对象。 二、需要全面性的基本表现 马克思认为“ 人以 其需要的无限 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 ( p , 1 3 0 ) 这是我们讨论需要全面性的理论依据。 全面是指运用辩证法, 特别是矛盾分析的 方法, 分析事物内部包含的对子和诸要素, 并且分析对子和诸要素之间的同一性。 需要的全面性是需要内部的辨证关系, 研究需要的全面性是运用辩证法分析需要 的内 容和性质。 研究的依据是需要本身具有的辩证意义, 或辩证法本身体现在需 要的本质和现象中。 需要这一问题包含的辩证关系是丰富的, 学界已有研究, 例 如关于需要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真实性与虚假性、自 然性与社会性、 差异性与统 一性等。 但是这些研究总体上缺乏辫证法, 不能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 因而大都 是片面的。 它们片面地分析了需要的某个特性: 例如需要的无限多样性、 需要的 发展性, 但是没有涉及这些特性的 对立面,更少有涉及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 本文所做的 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根据作者的心得和研究兴趣作一粗浅 的探讨,并且为了 避免论述层次混乱, 选取了几个视角作为统筹内容的工具。 ( 一)需要内 容的全面性 对需要内 容的分析, 有两个基本维度: 一是横向的, 二是纵向的。 它们共同 构成需要的结构。 横向分类的根据是需要的客体和对象的形式, 纵向分类的根据 是需要的重要性以 及产生的顺序。 前者在一般意义上被称为需要的种类, 后者被 称为需要的层次。 1 、人的基本需要 ( 1 )物质需要 马克思主义对物质需要很重视, 德意志意识形态 讲, “ 我们首先应当 确定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 人们 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 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 质生活本身, 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 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人们单是为 了 能 够生 活就 必 须 每日 每 时 去完 成 它, 现在 和几 千 年前 都是 这 样。 ” s7 ( p - 7 8 ) 中国古 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说, “ 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 欲息, 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莱之所同也。 ” (3 z 7 当 代中国的物质文明仍然有匾乏的问 题,因此我们不必讳言物质需要的 重要 性, ( 2 )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如果被吸收在物质需要的范畴中, 就不能强调其重要性。 江泽民 说 “ 安全重于泰山” ,因此有必要探讨安全的 哲学意义。人是无价的,和物质需要 相比, 安全需要也关乎人的生存, 或人的存在。 人的问题无非是生存和发展两个 基本方面, 在加上一个享受的需要。 安全问 题是生存方面的事情, 因 此是第一性 的需要, 是前提性的需要。 例如对于儿童, 安全日 益成为中心问题。 意外伤害是 我国1 4 岁以 下儿童 死亡的 首位 原因。 3 3 7 孔子说, “ 子生 三 年, 然后免 于父母 之 怀。 ” (347 为 什么 人之 初 要 在 父母 严 密 监视 下 度 过 三 年? 就 是 为了 宋全, 因 为 三 年内 儿 童 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 题,可见安全的重要性。 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位于生理需要之后。 他的理论在当代越来越暴露出 弊 端, 开始受到学界批评。 贾小明和赵曙明认为, 马斯洛断言只有生理需要相对充 分地得到了满足以后才会出 现安全的需要, 是不符合事实的。 “ 事实上, 饮食和安 全都是生命的 必要 条 件, 两者 处于同 等重要的 地 位 , 缺一不可。 ” in ) 我 认为对 马 斯 洛的 批评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的生产安全形势严竣, 其认识根源就是马 斯洛那样 的理论。当 代日 益重视安 全需要,国 家在战略层次 上提出了“ 以 人为本” 。 需要 理论应该适应时代要求, 充分论证为什么安全作为第一性的需要。 把安全需要看 作一个独立的需要,这样有助于减少血泪故事。 ( 3 ) 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指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 由的需要,以 及自 我实 现的需要。 中国自 古重视人的精神需要,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 不 敬, 何以 别 乎? ” m 孔子 重 视精 神需 要, 并 且 把 它 作为 人 的 本 质。 现 在 物 质极大丰富, 口 腹之欲给人带来了 无限 快乐, 但是没有孔子所说的诗书礼乐, 人 和动物还有区别吗? 动物也在好的 环境里可以 达到 物质无忧。 在人的常态情况下 精神需要不一定比 物质需要弱。 从反面看, 2 4 ( 2 中国各种重型精神病患者约1 思维迟钝;等各种症状。 ( 5 )审美的需要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人的审美本性是根深蒂固的。 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包括 审美的需要. z51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爱美之心而激发无限 潜能或者付出 惨痛 代价的历史。白 居易的 长恨歌 叙述的爱情故事不过是“ 爱美” 故事而已。 审 美需要是天然的 和中 性的,关键是看人如何把握。 在雨果的 巴黎圣母院中, 加西莫多在美的感召下, 却成全了 雨果的名作。 北京的银杏树在秋天很美, 它为 什么那么美, 难道是自 然界的疏忽吗?难道是它偶然所为吗?恐怕不是! 自 然界 是最完美的设计者, 从来不设计多余的东西。 银杏树的美是因为它的果实在深秋 成熟, 而且数量众多。自 然界为了它的种子得以 传播, 就赋予了银杏树绝伦的美 丽。 它可以吸引动物去采摘种子, 而不少动物有储藏种子的习性, 这就同时传播 了银杏的种子。自 然界的美是那么丰富,美是生命本来就必须依赖的生存方式。 在植物界, 花朵是为了吸引花粉的传媒动物。 在动物界雌雄两性的美是为了 直接 吸引异性。 没有美,以及对美的感受, 生物根本生存不下来, 因此生物都是追求 美的。 生命本来就是爱美的。 人难道能不爱美吗?植物的爱美之心, 动物不能彻底 摆脱。恩格斯说: “ 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 经决定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所以 问 题永远只能 在于摆脱得多 些或少一些, 在于兽性的程度上的 差异。 ” 所以 动物 的 爱 美之心, 人也 不能 彻底摆 脱。 10 , ( p . 1 1 0 ) 如果理 解了 人审 美需 要的 客 观必 然 性,就能够理解生命的冲动了. 2 、需要之间的关系 ( 1 )学界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批评。 需要层次是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 按照相继产生 和得以 满足的 顺序, 对需要的分类, 或者按照迫切程度, 对需要作的分析。 本文继续思考需要层次问 题, 是不满意马斯洛的理论。 如果按照他的理论去思考和行动, 必然使人们陷 入 理论陷阱, 必然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许多学者不满意马斯洛的层次理论, 提出了 新的观点。 陈志尚 和张维祥批评它从总体上看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 如果人身 安全、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即使满足了生理需要,也只是畜牲。 所以, 我们把 生存需要而不是生理需要作为人的首要基本需要, 认为它不仅包括物质需要, 而 且包括生命安全、 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等等。 他们认为, 人的首要基本需要包含 了马斯洛所说的安全、 尊重需要。 4 11 余源培认为“ 从层次上看, 人的需要可划分 为生存需要、 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 (4 2 1 贾小明 和赵曙明 对此也有深刻分析。 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完全有必要探讨新的层次理论。 ( 2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才能体现需要的全面性。有学者认为, “ 据 马克思恩格斯的概括, 可将需要分为三种形式: 生存需要、 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 ” 4 3 1 马克思使用了“ 生存需要”的概念。 他在 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 资本主义条件下“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 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 的需要即维持肉 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生存需要, “ 动物只 生产它自己 或它的 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 而人的生产是 全面的;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 而人甚至不受肉 体需要的影 响也进行生 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 影响 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6 ( p . 4 6 ) 这 里马克思使用了“ 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 直接需要、 直接的肉 体需要、 肉体需要” 四个概念, 我认为都是指生存需要。马克思认为, “ 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 进行真正的生产” ,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超越生存需要是必然的。超越生存 的需要就是发展需要。 有的学者主张需要层次包括: 生存、 享受和发展。 他们的根据是恩格斯同时 使用了这三个概念。 恩格斯说, 人类的生产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 而且生产 奢侈品。 这 样, 生存 斗争 就变成为 享受 而斗争, 不再 是单纯为生 存资 料斗 争, 而 是为 发展资 料而斗争。 12 1 ( p . 6 2 3 ) 他还同 时 使 用了“ 生活资 料、 享 受资 料、 发展 和表 现一切 体 力和智力 所需的资 料”(e ( p . 3 3 0 ) 三 个 概念。 学 者因 此 概括出: 生 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三个概念,然后得出需要的三个层次。 我认为需要也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的学者主张, “ 需要是人 对自 身生 存和发展条 件的 依赖 和需求。 ”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