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儒家法律用语研究 学 科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 李海霞教授 研究方向:词汇与文化 研 究 生: 牟玉华( 2 0 0 2 2 0 0 )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以先秦儒家文献作为研究资料,穷尽性地搜集了其中的2 9 0 个 法律用语,分析了 其特点、流变及文化特征。 处于萌芽时期的先秦儒家法律用语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法 律用语不成熟;法律用语中同 义词占的比重很大;法律用语以单音节词 占主体,但双音节化的趋势明显; 法律用语常用比喻引申的方法借用其 它全 民用语。 在与 睡简中 法律用语的比 较中, 我们发现非成文法中的法律用语 受社会外部因素、语言系统内 部趋动因素和人类思维能力演变等因 素的 影响, 朝着规范、细密、意义单一和清晰的方向 发展。 先秦儒家内 部的法律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它由重礼轻法逐渐向 礼 法兼融方向发展。且受宗法制、中庸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其法律思想带 有等级制分明、 刑罚具侮辱性等独特特征。 关键词: 先秦儒家文献法律用语语言特点流变文化特征 a s t u d y o f l e g a l t e r ms i n co n f u c i a n i s m s do c u me n t s o f e a r l i e r d y n a s t y ma j o r : c h in e s e l in g u i s t i c s a n d p h i l o lo g y s p e c ia lt y : l e x i c o l o g y a n d c u l t u r e s u p e r v i s o r : p r o f l i h a ix i a au t h o r : a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 a i ms a t 2 9 0 p i e c e s o f l e g a l t e r m s c o ll e c t e d i n c o n f u c i a n is m s d o c u me n t s o f e a r l i e r q i n d y n a s ty a n d a n a l y s e s t h e i r c h a r a c t e r s , h e r i t a g e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 d u r i n g t h e b u d , c h a r a c t e r s a b o u t l e g a l t e r m s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d o c u m e n t s o f e a r l i e r q i n d y n a s ty a r e a s f o l l o w s , n o n - s t a t u t e l e g a l t e r m s a r e j u v e n i l i t y ;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t h e s a u r u s e s h a s a l a r g e s c a l e ; a l t h o u g h t h e s i n g l e s a r e m o s t a m o n g l e g a l , t h e t r e n d o f d o u b l e s i s e v i d e n t a n d t h e l e g a l t e r m s o f t e n b o r r o w f r o m o t h e r f o l k v o c a b u l a r i e s 帅p a r a b l e . c o m p a r i n g t o t h e l e g a l t e r m s o f t h e b a m b o o s l i p s o f s h u i h u c o u n ty , w e f i n d t h a t n o n - s t a t u t e l e g a l t e r m s e x p a n d t o t h e c r i t e r i o n , s i n g u l a r i ty, c l e a r n e s s b e c a u s e o f 比e e f f e c t s o f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 l a n g u a g e f a c t o r , h u ma n t h i n k i n g f a c t o r a n d s o o n . t h e l e g a l t h o u g h t s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a v e b e i n g c h a n g e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 i t g r o w s f r o m p o i n t i n g o u t c e r e m o n i e s b u t n o t l a w s t o b o t h c e r e m o n i e s a n d l a w s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e , i n fl u e n c e d 勿 p a t r i a r c h a l c l a n s y s t e m s , m i d d l e b r o w a n d o t h e r f a c t o r s , t h e c h i n e s e le g a l s y s t e m h a s t h e s e f a c t s s u c h a s c l e a r s c a l e , s h a m e a n d i n j u ry p e n a l t i e s a nd s o o n. k e y w o r d s : c o n f u c i a n is m s d o c u m e n t s o f e a r l ie r q in d y n a s ty; le g a l t e r m s ; l a n g u a g e c h a r a c t e r s ; h e r it a g e a n d d e v e lo p m e n t ; c u lt u r a l c h a r a c te r s 导言 德国学 者n 麦考密克曾 指出: “ 法学其实不过是一门 法律语言 学。 ” 法律语言学自1 9 9 3 年 作 为 一门 独立 的 学 科产 生以 来 。 , 因 其 研究 的 特殊 性、 复 杂 性 和 广 泛的 应用 性 已 受 到 各 国 法 学 界 和语言学界的 普遍关注。目 前国内学者较重 视法律语言学理论体系的 研究, 且达到了 一定水平。 但研究的侧重点 仍局限在横断面的现 状研究上, 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要进一步 完善法律语言学 的 理 论 体 系 , 要 深 入 研 究 中 国 法 律 语 言 的 特 色 , 特 别 是 要 了 解 中 华 法 系 的 内 在 特 质 , 都 必 须 重 视 法 律 语 言 的 纵向 历 史 研究 。 中 华 法 系 在 世 界 法 系 中 独 树 一 帜, 其 礼 主 刑 辅、 诸 法 合 体等 典 型 特 征 彰示了 其研究的 重要价值: 且表达中 华法系的中国 古代语言又有自 己的特质。 故 重视中国古 代法 律语言纵向的研究, 正确理解与阐 述我国古代法制 文献的 语言, 不仅 对了 解、 研究、 借鉴我国古 代法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 汉语史研究的任务之一。 从目 前中国法律语言史的 研究现状来看, 尚没 有法 律语言史的 专著出 现, 但一些学者对中国 法律语言的历史或某个阶段作过研究,如 刘慷贞的 法律语言: 立法与司 法的艺术 、潘庆云的 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等对中国法律语言的 渊源、 沿革进行了 评述, 陈炯的 法律语言学概 论 对唐律文本语言特点 作了分析, 姜剑云的 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 对现代法律语词与古代法 律语词的继承关系进 行了论述。 上述研究 成果一 般是从宏观上着 手, 没有将研究深入到 某一时间 点。 实际上任何史的研究都需靠历史点的 研究积累, 当前国内 法律语言学的首要任务是 把每一个 历史点 都研究透彻, 这样才能写出一部有深度的中国法 律语言史 来。 现在已 有一批学者开 始对具 体历史阶段的法律语言进行研究, 他们多数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 以 某一历史阶段的全部 语料或 某一历史阶段的某部体现法律语言的 文献 材料为研究对象, 进行穷尽性地分析 研究, 真实地再 现 了当时 法律语言的基本面貌。 这一研究 领域出 现的 成果有: 单篇论文 唐律法律用语例 释 、 ( 唐 律琉议)词语杂考 、 ( 包山楚简司法术语考释 、 ( 吕 刑)与法律语言 、 ( 唐律疏 议 词语 考 释 5 篇; 硕士 论文 ( 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用语研究 、 ( 尔雅)中使用法律使用域 词语研 究 、 法 律词 汇 中 的 两 栖 词 语 、 秦 汉 简帛 法 律 文 书 分 类 研 究 4 篇。 。 它 们 研 究 的 语 料 都 是 法 律体 系 较为 成熟 的 成 文法 。 非 成 文法 中 的 法 律 用 语 研 究 是 法 律 语 言 研究 中 一 块巫 待开 垦 的 领 域 。 由 于非 成文法中的法 律未成体系, 体 现法律思 想和行为的 语料散见一般性的 文献资 料中, 研究的 难度较大.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 研究非成文法中法律用语的特点,考察法律用语的 流变, 并 探索 其与当时社会政治、 文化、思想等 之间的关系。 先 秦为中 华法系的萌芽时期. 先秦前期没有成文法出现。春秋前期各诸侯国 开始纷纷立法, 但并没 用文书的形式公布于世;公布的成文法是春秋晚期郑、晋二国首开 其端的。 左传 昭公 六年记载 “ 郑人铸刑书” . 杜预注日: “ 铸刑书 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继子产铸刑书后。 郑国 大夫邓析 修 竹书 ,二 者开起了成文法的先 河。 虽然在春秋晚期 成文法就己经出 现, 但并非 在 此之后体现法律思想的语料均采取成文法形式。 事实上, 整个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中有关法 律思 想的语料均不是以专门的法律文书的形式出现, 都属于非成文法. 本 文于是选择先秦儒家文 献中 。法律语言 学是 法学与 语言学这两门 相关 学科 相互 交叉、 相互 渗透而形 成的一门新兴的 边缘学科, 其学科地位正 式 确?l 的 标志足1 9 9 3 年f l 饱国 波思召开的首 屁国 际法律语言 研讨会。 白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不是法学的延 伸, 也 不是 语言 学的附 庸, 它有着自己 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困.从其研究的对琴来看,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既不 同 于法学的 基本研究对笨, 也不同于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究语言 一般规律在法律各类活动中的体现 及其变 体” 。 的 关系, 探讨法律语言 的 特点、规律及其运用. .上述论文的出 处详见附录中的 参考文献。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般规律,而法律语言学是“ 研 它所研究的对象包括: 描写法律语言现象, 研究 法律和语言 。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 法学 法的 渊源 ( 光盘版) 一成文法” 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山来的法. 是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的, 的 法律用语作为研究的语料. 在 浩瀚的先 秦文献资料中选择儒家文献作为考察的语料, 除了 因为先秦儒家的法律属于非成 文法外, 还基于以下儿点的考虑:( 一)从 法律思想史 来看,儒家学 派是对中国法律思想影响 很 大,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古代法律儿千年, 渗透于各个时期的立法、司法活动之中,融化在人们 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之中, 积淀成中国 特有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 ( 二)在先秦非成文法的 文献资料中,儒家文献资料最为 丰富详实: ( 三) 从中 华法系历史发 展的观点看,先秦儒家文献 所体现的法律思想属于“ 自 然法” 阶段,它处于“ 神 权法” 与“ 成文法” 的中胸阶段,是探求中 华法系 起源的好材料。 在 研究过 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以 下几种研究方 法: ( 一) 统计分类法。 制定统一的 确认标 准, 对先秦儒家文献中的法律用语作了穷尽性的统计, 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将它们分成不同 的 类 别 , 为 以 后的 具 体 研究 做 准 备 。 ( 吕) 比 较 分 析 法 . 将 非 成 文 法 时 期 与 成 文 法 时 期 的 法 律 用 语 进 行比 较, 探 求二 者的 区 别 与 联 系 。 ( 三) 法 律 用 语 与 法律 思 想 关 联 研究 法: 摆 脱 以 往法 史 学 界 对法律思想进行孤立研究的方法,注重考察法 律用语与 法律思想的关系。 ( 四)出土 材料与传 世材料互相参见法。以 山土 材料印 证或补充 传世文献的不足。 ( 五)多 种学科交叉研究. 运用语 言学、 法学、 史学等多种学科的 知识进行交又研究, 使研究更为深入。 运用以 上几种方法. 本文 重点讨论了先秦儒家文献中法律 用语的语言 特点: 流变 及文化 特征三个方面的内 容. 由于 本人的 学术水平和精力有限, 有些研究尚不深入, 有待志同道合者补充发展。 。关于佑家法思想是否为“ 自 然法” ,目 前学者界有一定的争论, 占主流的观点是肯定这一说法的,这一说法 谭 起于梁 起超先生 在 1 9 0 4 年发表的 中华法理学发达史论一文.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力 主 “ 中国古 代无自 然法, ,其中首推俞荣根先生,他在 擂家 法思 想通论 ( 广西人民出 版社,1 9 9 8 年版) 一书中 指出: “ 众所周知,自然法观念是西方法学史上一种源远流k 的法思想:一种一脉相承的法文化精神.若如 上述 论者所言 , 擂家法思想乃至中国 古代法思想也是自 然法的话, 那么中西法文化亦不过小异而大同.中 国古代法、 佣家 之法简直成了 西方古 代法的东方分支. 这样一来, 就很难真正揭示姗家之法及整个中国古代法的 特有的民 族 性的 法文 化精神. ” 接着, 作者明确提出了“ 儒家法思想不是自 然法,、 “ 道家、 墨家的法思想同 样不能归结 然法” 的 观点, 并进行了 系统的论证。笔者认为俞先生的上 述观点还 存在 着欠 考虑 之处,自 然法观念虽源于西 方法学, 但中国 擂家所倡导的 法律思想与西文的自 然法观念有着许多相 似之处,我们不能因二者不同源而否认其相 似性, 从而否定中国有自然法这一观点。 第一章先秦儒家法律用语的确认与分类 第一节几个概念的认定 在对先 秦擂家 文献法律用语研究之前, 为 避免 在概念上产生纠纷, 首先为几个概念划定其明 确的范围。 一、先秦 通常人们对 “ 先秦” 有三 种认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 包括秦朝 在内 秦以 前的时期、 秦国 出 现以 前 本 文 所讲 的“ 先 秦” 均指 瑞 始 皇 统一 六国 以 前 。 本 文 将“ 先 秦” 认定 为 秦 始 皇 统 一 六 国 以 前 , 是 与 儒 家 法律 思 想 发 展 的 分 期 和 中 国 法 律 语 言 史的 分期相结合的: 一) 儒家 法律思 想的发 展, 大致可分为 两大阶段,即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和 秦汉以 后的 正统儒家法律思想。 秦汉后的 正统儒家法律思想的研究较为成熟, 而先秦儒家的法律 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 二)目 前学术界 一般将中国法律语言史划分为以 下几个时期: 孕育期 ( 夏、商) 、 渊起期 ( 周朝) 、 初级发展期 ( 秦、 汉朝) 、勃兴期 ( 隋, 唐朝) 、发展期 ( 宋、辽、 金、元朝) 、 趋于成熟期 ( 明朝) 、 成熟期 ( 清朝) 、 延伸期 ( 太平天国) 、 综合发展期 ( 南京临时 政 府 、 北 洋 政 府 、 广 州 与 武 汉政 府、 国 民 党 政 府与 苏 维 埃 政 权、 陕 甘宁 边 区) 。 。 其 中 孕 育 期 和 渊起期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均是指法律的萌芽期。 笔者将“ 先秦” 定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以 前, 恰 好对应了上述的孕育、 渊起两个时期。 二、儒家文献 关于儒家 文献。这里有一个问 题需 要讨论一卜 。 尚书 、 周易 、 诗经等书 虽被后世尊 奉为儒家经典, 但产生在孔子开创儒家学 派之前, 那么本文研究先秦儒家文献的 法律 用语, 需不 需 要将这些材 料归入我们的研究范围? 这里涉及一个儒学研究范围的起点问 题。 作为 孺学的开创 者孔子在 论语。 八 情中说道,他 “ 述而不作” , 又在 论语。 八愉中说 “ 周监于二代, 郁郁 乎文哉,吾从周” 。 这表明孔子儒学形成以 前,中华民族的精神进程已 经有了 相当的 历史积累。 孔子儒学思想的 精神很源是孕育、 生长 于周 人的 思想观念之中, 而周人的思想观念又可以迫溯到 夏、 商二 代。 现 在一 般 将 孔 子 之 前的 儒 家 孕 育 期 称 为“ 前 儒 家 时 代” 。 , 儒 家 的 研 究 起 点 也 就 应 从这一时 代开始。 故我们将 尚书 、 周易 、 诗经 等产生在孔子之前、 而被后世确定为儒家 经典的 文献材料纳入研究范围之中. 本文所说的“ 儒家文献” 特指传世的 儒家文献。 一则因 为本研究 立足于词汇, 传世文献和出 土文献的 文字差别较大, 词汇差别很小, 这个差别不影响我 们把握先秦法律用语体系: 二则儒家 传世文献与 儒家出 土文献相比较而言, 虽然出土本有真实 性强的优势, 但传世文献比 较系统、 数 量较出 土本丰富。具体包括 尚书 、 周易 、 诗经 、 周 礼 、 仪礼 、 左传 、 论语 、 孟 子 、 荀 子 、 孝 经 共 十 本。 为 保 证所 用 材 料的 真 实 性. 我 们 摒 弃了 伪书 材料 , 如 伪 古 文 尚 。详见刘慷贞 中国法律语言史论纲 , 法律语言与 修辞国 际研讨会, 上海大学法学院, 2 0 0 0 . 对此 有人提出了 不同 的意见. 陈炯教授在 略论中国 法律语言史一一栽 与刘锹贞教授商榷(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2 0 0 卜3 , 3 2 - 3 5 )一文中 指出“ 中国古 代法律语言 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草 创期 ( 夏、商至 春秋) 、发展期 ( 秦、汉、姚、 晋、南北朝) 、成熟期 ( 隋、唐) 、缓慢完善期 宋、元、明、清) 。 ”两派观点的分妓主要反映在时间分期的续条 粗细和每一时期的命名上.笔者比较赞同刘教授的观点。 .“ 前擂家时代” 这一术语见吴龙辉的 原始擂家考述 (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 9 9 6 年2 月第1 版, 第2 0 该书指出“ 俗家的创立始于孔子, 但儒人作为一种职 业则 早己出 现,. 沐 浴 的 形 状 , ( 写 作 人 “ 在甲骨文中,需、偷同为一字。是一 页 . 个 人 京津二零六) ,并出现 濡 人一词。由于筋字 后来被 用作虑字以衰示其他 意义, 衰 示其原始意义的需字使演变为 孺 。 在殷代, 佣是一种宗教职业人员. 这种教职人员 在主持祭祀仪式前需要斋 戒沐浴, 所以用一个人洗澡的形象来表示。 从现在可见 到的 先秦文献来考察, 周代儒人的具体宗教分工主 耍是相 礼服丧。( 论语。 子罕载: 子日:出则 布公卿. 入则事父兄. 丧事不敢不灿。 不为 酒困,何 有于 我故? 冲 . 孝经的成书年代有不同的认 识, 本文据夏传才 十 三经概论中 的看法 “ 孝经 之作,当在公元前3 世 纪期间,在秦统一中国之前数_ f . 年间” ,将 孝经确定为先寮的文献。 书 。所有文献材料均使用四部 丛刊的版本。许多文献由于去 今已远,产生的年代和作者很难考 究,笔者依 从主流意见或权威人十的看法,考察能够明确断定为先秦的儒家文献材料。 三、 法律用语及其确认标准: 中国古 代法律语言随 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诉讼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先秦的 法律行为和法律 思想处于萌 芽时 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语言极不稳定、 不 成熟, 所以 本文所说的“ 法律 用语” 绝不 能等同子有 特定的专门 内涵和外延的“ 法律术语” ,它是指与法律行为或法律思想有关的词语。 同 时又由于 先秦时期法、 政、 礼三者不 分, 很难截然将其分开, 这给处于萌芽期的法律用语的界 定带来很大的困 难。 从世界法律发展史看, 最 初的 法律行为 和法律思想一般源自 于对人或事件的 惩罚。 故我们将“ 法律用语” 定义为以“ 刑” 、 “ 罚” 为中心, 能体现法律行为或法律思 想的 语词。 它包括法律概念、 法律思想、 法律行为、 法律制度以 及与法律有关的物件等诸多 方面。 法 律 用 语 的 确 认 标 准: 1 、 以 中 甲 古 代 法 学 辞典 ( 以下 简 称 法 典 ) 作为 主 要参 考 对 象, 法 典 中 收 录 的 基 本 收 录。 。 法典 中 没 有 收 录的 , 与“ 刑” 、 “ 罚 ” 紧 密 相 关 的 , 体 现 法 律 行为或法律思想的语词也一并收入。 需要指明的是并非与法律有联系的语词都是法 律用语, 这里 涉及到出现词义 稳定性、 出 现频率等问题。 例如“ 绳” “ 维” 等词在法律意义上出现的频率较低, 极可能是词 语的 借用或喻指现象, 均不宜看作法律用语。 虽然有些词语在法律意义上出 现的 频率 低, 但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紧密,也 将其收 录进来, 如“ 正 , 。 2 、 所有收录的词条以 词为主,也 包 括一小部分与词的语法功能相似的固定短 语。 在区分多音一 ,., y 的词与非词时. 依据词的结 构稳定 性 原则, 儿个语素若经常粘合在一 起, 有较强的稳定性, 则判断它为 一个词, 作为单独的词条收录。 有一些法律用语,如“ 鸦义、 矫虔、 诡随” 等, 极可能 是联绵词。 当作一个词条收入; 另外还有 一些可以明 确判定是一个短语, 但由于后 世常提及, 常当一 个固定 短语看待, 也单 独以 一个词条 收入.例如 “ 伏其辜” 、 “ 洪范” 、 “ 大艰人” 等。 3 、 形同 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区别处理的词, 分 立词条。在词的右下角标注阿拉伯数字, 如 “ 狱 1 ” 、 “ 狱 2 . 4 、 完全等义的一组词放在同 一词 条下, 例如“ 报” 与 “ 车相” 、 “ 碟” 与“ 枯碟” 。 具体的表 示方法为:以 一个表达方式为 主, 不 同的表达方式用括号在后面注明,如:a ( 车辕) . 碟 ( 枯碟) 。 5 、 材料中以 通假字、 俗字出 现 的,不另立词条,直接以 其本字作为词条。通假字、 俗字在词条后用方括号注明, 如仪 【 义 。 第二节法律用语的类别 根据对上 述儿个概念范围的划定及法律用语的确认标准, 笔者共确定先秦儒家文献中的法 律 用语2 9 0 个。 先秦儒家文献中的 法律用语不同于 成文法中 法律用语, 它们大量地与全民 用语交 叉 在一 起, 且它们 包含的法 律范畴较广, 为研究带来一定的麻 烦, 于 是我们将 这2 9 0 个法律 用语用 不同的标准分类,以 方便后面的 研究。 一、根据 适用的范围,分为专用法律用语和通用法律用语。 “ 专用法律用语” 只适用于法律 事物及与之相关的场合的,有特定的内 涵和适用范围; “ 通用法律用语”既 适用于法律场合, 也 适用于 其它场合, 即法律用语中的两栖用语, 往往具有多 种语义, 但用于 法律活动时, 有 特定的 准确内涵,比全民用语的 外延有所缩小,而且不能随惫引中或用其它词语去取代。 。 。 虽 然 是 法典 录词 的主 要 奋 考 对象 , 但 由 于 法 典 收 入 的词 条 既 有 词 也 有 词 组 ,而 我n i 收 入时 以 词 为 主 , 故词条的名 称与 法典 不 完全一致.例如 法典中有“ 攘羊” 这一词条。 为了 使所选词条具 有普 迫适用性, 我们将 . 攘”单独作为词条。 。此处笔者借用了 李明 晓的 硕士毕业论文 睡虎地 秦墓 竹简 法律用语研究( 第6 页)中为“ 专用法律 用语” 与 “ 通用法律用语即下的定义。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刘跃敏的 论法律术语的特征(政法学刊 ,1 9 9 9 年第 2 期 一文, 文中 指出: “ 法律术语一般 包括两类,一类是专 用法 律术 语。 一类是通用法律术语.专 用法律术 语是 只适 用于法律事物和与之有关的场合, 在其他场合不易出 现的 词语. 这法律术语是立法时规定的, 有 特定的内 涵和适 用范围. 通用法律术语是 指既适用于法律事物及与之有关的场 合, 也适用于其他场合的 法律术语. 通用法 律往往 具有多 种含义. 当 它们用于 法律活动时, 有不同于用在其 他场合的 特定内 涵和特定的 适用范围。 ” 二 “ 通 用法律术 语的词语形式和口 常用语的词语形 式相同, 但较之相应的日常用语, 增加了 特定的内涵, 缩小了 原有的外延。 成 4 ( 一)专用法律用语 ( 1 0 3个) : 酩、 秆、 9 11 、 非 、 辜1 , 过 01 ( i fi 4 ) 、 辜2 1 a p rr 4 m o m ) , 拳、 桔 、 究 、 夸 i1 , 晃 、 窃、 囚 、 葱、 赦、 献 、 肆。 ( f2 1 em f 14 p * a ) 、 肆2 a fp, ) 、 讼、 刑、 荆、 狱1 ( 1 # ) , 狱2 ( +e p t ) 、 罪、 侄、月 11 ,盗、 掠、 钞、 图、音 ( 瞥灾) 、 踏 ( 路诸市) 、 粗 ( 车幅) , 碟 ( 枯碟) . 膊 ( 膊 诸城上) 、 艾毕、团土、 加木、 膜脚、 车裂、 大辟、 大刑、 洪范、九畴、甫刑、官刑、贯耳、合要、 请尸、4 卜 区、剖心、 明刑、宪罚、 两造、 买直、肉 刑、 三就、三居、舌 禅、 上服2 i w ii a tj 、下 服2 。 职蜘、尸诸、 死刑、 授首、 士师、 司寇、尉氏、 司圆、司 刑、司 盟、司 隶、司 厉、司门、司 稽、司 跳、司 刺、屋诛、五 流、 五刑、 上服1 。 ,。 的 。 。 、 下服1 、 . 于 下 物别 。 、 显戮、 竹刑、 外事、 侄桔、 狱货、 价狱、 罪署、 刑辟、 刑余、 坐狱、 缓刑、 赎刑、 罪人、 象魏、 象刑、 折狱、 嘉石 耻诸嘉石) 、 大艰人、伏 其辜、伏 其罪、无余刑、阅实其罪。 ( 二) 通 用 法 律 用 语 ( 1 8 7 个): , 罚 、 象 、 奸, 。 , 。 ,、 好: 。 宝 。 卜墨 : 标 、 寇 、 贼 、 偷 偷 、 a . 攘 、 有 、 法( 路 ) 、 典 、 辟 、 律、制、 度、 则、 式、 酞. 轨、 常、 彝、 训、戛、 恒、 绳、 纪、统、 文、 恭、类、 仪 义1 、卞、 泉、球、扑、鞭、挞、扶、 流、 放、 窜、 迁、 徙、 废、宫、 天、死、 焚、 灼、斩、 烹、 决、 尤、 饲、逐、幽、 锢、奴、擒、俘、 士、 正、 通、 逃、逸、获、执、累、缚、束、劫、 拘、 逮、免、 置、 释、 脱、 保、辞、 要、 断、 听、 治、 蔽、 讯、 证、 报、 成、 判、 不信、 市、 锁、 校、 a 1 艾、 又 、 死、 杀、 戮、诛、刘、 讨、践、珍、 刺、 残、 歼、灭、 禁、 戒、 洁、 哲、 浩、 纠、私、 伏、 隐、扦、桥、朋、暴、令、命、 政、 伤、 举、 犯、陵、干、宪、咎、祸、过、渐、谍、 诬、沟、 诱、篡、夺、淫、 愚、让、 想、麟、隶 ( 隶 人) 、中 ( 受中) 、 役 ( 役诸司空) 、过失、教刑、 楚 扑、市朝、 藉靡、 禁令、 戒令、 政令、 合要、 傅别、 约剂、 审核、 外朝、燕朝、治 朝、臣 仆、 臣 妾、 虐威、 泉恶、 罢民、 残贼、 益贼、丑厉、 诡随、 寇虐、鸦义、矫 虔、 婚椒、m 极、 缝络、 置 侮、 摔搏、 捶答、典刑、 灭趾、灭鼻、灭耳、噬 肤。 二、 根据意义类别。分为以下 几类: 。 ( 一) 表示 “ 法”的 ( 2 8 个) :法 派 、 典、辟、 律、制、 度、则、式、献、轨、常、 彝、 训、戛、 恒、纪、统、文、 恭、类、卞、泉、抹、仪 义 、 典刑、 刑辟、洪范、九畴。 ( 二) 表示 “ 刑罚”的 ( 1 4 个) :刑、罚、 象、 象刑、五刑、肉 刑、 官刑、 教刑、 赎刑、缓 刑、 竹刑、 罪斋、上服2 , 下 服2 。 ( 三)罪名 ( 3 1 个) : 1 、对 “ 罪”这一概念的表述 ( 4 个) :罪、决、尤、辜f . 2 、犯罪、 违犯 ( 4 个) : 奸 , 、犯、陵、干. 3 、过失、过失犯罪 ( 5 个) :普 ( 督灾) 、咎、过、过失、祸。 4 、包庇、 窝藏罪人 ( 6 个) :私、 伏、隐、藏、 扦、 仆区。 5 、 抢 劫、 偷 盗 ( 1 2 个) : 钞 、 攘 、 窃 、 盗 、 偷 愉 、 侣 七 兆 、 掠 、 夺 、 寇 、 贼 、 奸2 、 究。 ( 四)刑名、刑具名 ( 6 8个): 1 、肉 刑 ( 1 7 个) : 荆、 v 1 , 1 , 9 . 墨 、 天 、 宫 、 标、 非 i 、 月 1 . 殡 脚 、 舌 1* 、 灭 趾 、 灭 鼻 、 灭 为具有特定内涵的 人工术语 。 ”此外在法律用语 ( 或者说成“ 法律术语” 、 “ 法律词语”等) 适用范围的分类上, 还有其它 学者表达了 不同的 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1 .法律词 汇的构成包括三大部分: 法律专有 术语; 借 之于 普通词汇的 法律用语、 形成法律语体特征的习惯 用语。 参见陈 炯、 钱长源 试论法律术语 , 上海大学学 报 2 0 0 2 年第3 期。2 、 “ 法律词语包括法律术语和非法律术语。法律术语有完全法律术语和准法律术语之别 非 法律术语有习 惯语和文言词 之分。 ”参见李振宇 法律语言学初探 ,法律出 版社,1 9 9 8 年.我们认为这两 种 观点界定都略显过宽. 故分类时借用了 李说 ( 即 刘说入 。 为了 方便阅 读。 我们在这些带下 标的词的下标中 注明 其具体的词义.下同. 。按意义对法律用语分类一向 没有统一的 分类 标准, 在具体操作时, 笔者不是根据科学的种属分类原则, 而是根 据所收录法律用语的具体情况及方便查询的原则 将其分为1 7 类. 有的 词语有多 个与 法律有关的义项, 可分属于 不同的怠义类别,处理这些词语时仅根据其最常见的义项进行归属. .因为罪名与罪人的称谓常用同 一个词表示, 这些词条有的也指罪人的称谓。 。 周易 睽 六三 “ 见舆曳其牛掣, 其人夭且刻” 中的“ 天” 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1 ) 指在罪人 额l 刺字为 5 耳、噬肤、上服: 、下 服1 。 2 、流刑 ( 3 个) :流、 放、 窜、 迁、 徙, 废、 逐、 五流口 3 、死刑 ( 1 9 个) : 死、 恨 ( 车恨) 、车 裂、 碟 ( 枯碟) 、 辜z 、肆. 、 膊 ( 膊诸城上) 、 路 ( 踏 诸市) 、尸 诸 、斩、剖、 剖心、 烹、 酸、大刑、 大辟、 死刑、屋诛、显戮。 4 、军 中 刑罚( 2 个) 。 : 徽、 贯 耳 。 5 、耻辱刑 ( 6 个) :宪、嘉石、 拘、 加木、明 刑、 宪罚。 6 .火刑 ( 2 个) :焚、灼。 7 .鞭 刑 及 刑 具 名 ( 6 个 ) 必 : 鞭、 扑 、 挞、 扶、 楚 扑、 捶 答。 8 、刑具名 ( 6 个) :诚、校、桔、探.侄桔、拳。 9 、其它 ( 2 个) :役 ( 役诸司空) 、无余刑。 ( 五) 杀( 1 4 个) : 戮、 a ( 艾、 又) 、 延、 杀 、 拭、 诛 、 刘、 讨、 栽、 珍、 刺、 残 、 歼 、 灭。 ( 六) 囚禁和俘获 ( 1 2 个) : i .表 “ 囚禁”义 ( 3个) :囚、圈、幽。 2 、表 “ 俘获” 义 ( 9 个) :获、执、 累、缚、 藉靡、束、 劫、 拘、 逮。 ( 七)逃亡、逃跑 ( 3 个) ;通、逃、逸。 (/) 罪人名、 俘虏名及奴隶名 ( 8 个) :奴、隶 ( 隶人) 、 擒、 俘、臣仆、臣妾、 罪人、 大艰人。 ( 九)与法律有关的官名 ( 1 4 个) :士、司寇、士师、尉氏、司回、司刑、司盟、司隶、司 厉、司门、司稽、司蔬.司 刺、正。 ( 十) 赦免 ( 9 个) :有、赦、免、置、 肆2 、 释、 脱、 保、 刑余。 ( 十一)与 诉讼有关的 ( 3 3 个) : 1 、案件 ( 1 个) :狱 1 。 2 、讼词 ( 3 个) :辞、 治、 判。 3 、争讼 2 个) :讼、 坐狱。 4 、审讯、审理、 幼察案情 ( 5 个) : 要、 讯、 审核、阅实 其罪、合要。 5 .断 案 ( 7 个) :断、 听、 蔽、 成、 报、 折狱 ( 折) 、外事。 6 、判案的地方 ( 3 个) :外朝、 燕朝、治 朝。 7 、争讼双方 ( 1 个) :两造。 8 、凭 据及相关词语 ( 4 个) :证、傅别、 约剂、不信。 9 、断 案的公正与否及相关词语 ( 4 个) : 中 ( 受中) 、胃 狱、买直、狱货。 1 0 、 伏罪 ( 3 个) :授首、 伏其罪、 伏其辜。 ( 十二) 行刑的地方 ( 4 个) : 三就、三 居、市、 市朝。 ( 十 三) 监 狱 ( 3 个) 。 : 狱2 、 秆、 19 土 。 ( 十四) 具有法律意 义的 禁令和政令 ( 1 2 个) : 1 ,具有法律意义的禁令 ( 8 个) :禁、 戒、谙、哲、 浩、纠、 禁令、戒 令。 罚. 释文 :“ 天,a j 也,am凿其额u 天, . ”c z 胡缓认为:“ 天当作 而字,古文相类,后人传写之误 也。然谓 而者,在汉法,有罪党其姚发目 而 。 ”c s 俞铭认为: “ 天”当作 “ 兀”字, 玉篇中古文 “ 天州 与 “ 兀”的形近,故“ 兀”论为 “ 天” 。并据 庄子德充符】“ 鲁有兀者” 释文云 “ 别足曰 兀 ” ,以训其义.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较妥。 。“ 军中之刑”一般只用于军队中, 为非常刑。 “ 刑名兼刑具名”下 属的其 它几类 应合并起来与之并列分为“ 常 刑”与“ 非常刑”两类,为避免行文复杂化, 将它仅列为一小类。 .因为刑名常以刑具的名称命名,故刑名和刑具名常为同一词条,如“ 鞭” 、 “ 扑气 。由 于 表“ 杀” 词 语 较 多 , 且 根 据 不同 的 语 境 它 们既 可 属 罪 名 、 也 可 属 刑 名 , 故 单 独 列为 一 个 类 别. 此 外 有 一 些 表 “ 杀刃 义, 却并不属法律范畴的词语没有收录进来,如. a. 等. 。古 时罪人、 俘虏多 被没为奴隶,故将罪人和奴隶放在一起. 。另 外 还 有 一 些 词 语 喻 指监 狱 , 如“ 深 室” 、 “ 缘 继 ” , 我 们 没 有 收入 为 法 律用 语, 而 把它 们放 在“ 法 律 用 语 的 借 用现象”一节中讨论。 2 、具有法律作用的政令 ( 4 个) :令、命、政、政令。 ( 十五) 对不良品性及品性不良 的人的称谓 ( 2 3 个) :鸥义、 矫虔、 渐、 谍、 篡、 淫、 累. 憎椒、m 极、缝缝1桥、朋、暴、衰恶、罢民、 残贼、遨贼、丑厉、 ( 十六)惩罚,但不是严格法律意 义上的 刑罚 ( 5 个) : 让、 晋侮、摔搏、想. ( 十七)其 它 ( 9 个) :伤、举、 估终、 宪、 象魏、 艾毕、甫 刑、 请尸、锢。 诬、沟、诱、 诡随、寇唐e 麟。 第二章先秦儒家法律用语的语言特点 目 前 法 律 语 言 学 界 有 许 多 人 研 究 在 律 用 语 的 特 点 , 根 据 法 律 语 言 的 内 在 属 性 , 总 结 出 约 定 性 、 单 义 性 、 精 确 性 、 理 智 性 等总 体 特征 。 七 些 特 征 反 映 了 法 律 语 言 的 特 殊 要 求, 体 现了 法 律 语 言 的一 般特征和演变发展的大体趋势; 但从法律语言史的角 度来看。 它们都 是对描写对象的整体的、 概括 性的 平面描写。 事实上每一历史时期的法 律语言除了 呈现上述总体 特征之外, 都会带上时代 的烙印,反映该时期法律语言的独特性。 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文献中的 法律用语的 分析 ( 着重讨论词汇问 题) 。发现它们有以 下几个 方面的显著特征:1 、 法律用语不成熟。 2 、 法律用语中同 义词占 的比 重很大。 3 、法律用语以单 音节词占 主体, 但双音节化的 趋势明显。 4 、法律用语常用比喻引申的方法借用 其它全民用语. 以下分专节对上述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节法律用语不成熟 与 其它 时 期 的 法 律用 语比 较 起 来. 处 于 萌 芽 时 期 和自 然 法 阶 段的 先 秦 儒 家 法 律 用 语 恤 显 著 的区 别特征为它的不成熟性, 这是 法律不成熟的 直接反映。 这种不成熟性体现在词汇上有以 下几 种特征; ( 扮法律用语中 法律专业化术语数量少, 这 可通过专用法 律用语与通用 法律 用语的比 较 看出; ( 2 ) 法律用语在全文中 所. 1 1 的比重小. 这可 通过先秦儒家文献与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 法 律用语的比较看出. 一、法律用语中 法律专业化术语数t少 判断一种法律 语言的成熟与否, 在很 大程度上可以 从语料中法律术语数量的多 寡中 看出. 上 文我 们根据适用范围 将法律用语分为专用法律 用语和通用 法律用语两 类。 专用法律用语 仅适用于 法律事 物及与之 相关的场合, 虽然不能说它们己 作为法律术语固定下来, 但至少可以看 作是法律 术语的 端倪。 而通用法律用语既适用法律场合也适用于其它场合, 是法律用语和 全民 用语的 两栖 用语, 一般不能当 作法律术语看待。 通过专 用法律用语和通用法律用语的比较, 我们可以 较清楚 地看出 先秦法律语言的成熟程度。 表一:先秦孺家文献专用法律用语和通用法律用语的比较表 。有关法律语言特征的研究成果颇丰, 除在法律语言学的专著中有专节论述外, 另有许多 专门 讨论 的论文. 不同 学者归纳出的总体特征的表述均不一样, 沮究其实质都极为相似,具体叮参见以下几篇论文:1 、陈天思, 法律 语言准确为要 ,语言文字应用,1 9 9 5年第2期:2 、刘跃敏。 论法律术语的特征 ,政法学刊,1 9 9 9年第2期; 3 、刘秀香, 浅谈法律术语的特点和使用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0 0 2年第2期:4 ,陈炯、钱长渔 试论法律术语 .上 海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等等。 。萌芽时期和自 然法阶段是根据不同 分类标准分的不同类别。 从法律语言史 来看, 先秦时期的法律用语属于萌芽 时期.自 然法是相于神权法和成文法而言的, 先秦濡家文献所体现的法律思想属于“ 自 然法” 阶段, 它与自 法家 山 现后的 成文 法法律有着叨u的不n j e 有关法家的法律思想的研究成果较丰富, 其中徐祥民 的博士论文 法家 法 律思想研究颇有深度。 7 分类 专 用法律用语通用法律用语 数量1 0 31 8 7 所占比例3 5 .5 2 %6 4 . 4 8 % 如表一所示,在本文所统计的2 9 0 个法律用语中 专用法律用语1 0 3 个, 仅占3 5 .5 2 %: 而通 用法律用语1 8 7 个, 所占比 例为6 4 . 4 8 %。 值得注意的是在 1 0 3 个专用法 律用语中还有9 个仅见 于 周礼 的官 职名, 它们分别是“ 司园” 、 “ 司刑” 、 “ 司 盟, 、 “ 司隶” 、 “ 司厉厅 、 “ 司门” 、 “ 司稽,. “ 司故“ 司刺” 。 在 周礼所记载的职官、 政治 制度和经济制度中既有一些真实材料, 又有 些是理 想化的设 计蓝图。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 这9 个官 职名是靠不住的。 若将这9 个官职名从 法 律 用 语 中 排 除 , 专 用 法 律 用 语 仅 占 摹 数 的3 3 .4 5 % 无 论 上 述9 个 官 职 名 计 不 计 入 , 专 用 法 律 用 语 所占 的 比 例 都 明 显 小 于 通 用 法 律 角 语 。 可 见 先 秦 儒 家 的 法 律 语 言 是 极 不 成熟 的 , 这 与 处 于 萌 芽期的发展阶段是相吻合的, 二、法律用语在全文中所占的比 重小 1 9 7 5 年1 2 月 在 湖 北 云 梦出 土的 睡 虎 地 秦 墓 竹 简 。 中 的 语 书 、 秦 律 十八 种 、 效 律 、 秦律杂抄 、 法律答问 、 封诊式 、 为吏 之道 都是与法律有关的记录。 从记录的内容 看, 此时期的 法律己 初具系统和规模, 属于成 文法的 范畴。 我 们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公司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气体吸收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步进系统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模压门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植绒吸塑衣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梯形边金刚石磨轮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核黄素5-磷酸钠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标准注油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染色弹力帆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用打包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3年04月中国海洋大学辅导员公开招聘25人(山东)笔试高频考点题库附答案解析
-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
- 户籍所在地(行政区划表)
- 隧道地表注浆施工技术交底
- DB63T 2106-2023 流量测验 雷达波测流系统流量系数率定规程
- GB/T 8905-2012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
- 山西临汾市人民医院招考聘用39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模拟检测试卷
- GA/T 1073-2013生物样品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乙醛、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检验方法
- FZ/T 62033-2016超细纤维毛巾
- 体育摄影各类运动摄影技巧优秀课件
- 工匠精神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