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是构成现代科学的重要社会形态,其中,科学建制既是人 类科学活动不断制度化的结果,又是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而科 学文化则是伴随科学的建制化而逐步形成并为社会所接受的新型文化,科学文化的 发展不仅对人类的一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结构,同时也 反过来强化了科学建制的合理性。 中国的科学建制是从科学教育体制的建立开始 的,科学教育体制培育了中国早期的科学家群体,也孕育了中国的科学文化。而科 学文化以其特有的内涵和影响力催生了科学教育体制、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体制的 诞生,而且时刻都在引导着科学教育体制的发展方向。 科学教育体制作为科学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完成了其现代转 型,建立了现代科学教育体制,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个时期由于 科学思潮的涌现、科学社团的发展、众多留学生的归国、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中国的科学文化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本文以“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 ”为题,以中国 1921-1937 年,即民国二三十年代时科学教育体制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科学文 化的几个重要方面,如科学思潮、科学社团、科学留学事业、科学技术发展对二三 十年代科学教育体制的影响以及科学教育体制对科学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和拓宽了科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和 完善,对科学教育体制有深远的影响,而科学教育体制的完善又为科学文化的传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我们不仅要在科学文化的指导下,完善科学教育体制,而且还应通过当 今的科学教育体制来弘扬科学文化,提高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我们要以 积极的态度借鉴近代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体制影响的有益之处,在结合我国国情的 基础上吸收以往先进经验,为我国科学教育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民国二三十年代;科学教育体制;科学文化 张培富.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科学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 ii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and the culture of science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social form of modern science in which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is one of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humanity continue to institutionalize, and which is scientific and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the culture of science is the new cultural accompanied by a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ty, gradually formed and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the culture of science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o human culture in general had a profound effect, changing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odern culture, but also in turn strengthen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chinas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is star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system cultivated a group of early chinese scientists, and gave birth to chinas scientific culture. the culture of science in its specific meaning and influence brought about the birth of the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promoting the birth of modern science and education system, and all the time to guide the scientific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f 1920s-1930s completed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established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china has laid a new mod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scienc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league, many returning students from abroad, as well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aised chinas culture of science also elevated to unprecedented status. in this paper,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science and system of science education (1921-1937) as a theme, to the republic, in 1920s-1930s by generations of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ed on several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culture of science, such as the trend of iii thought of science, science league, the course of study abroad for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n 1920s-1930s on behalf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impact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system righ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science and culture. through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science to promote and broade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and improv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has far-reaching effects, but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also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ulture of science play a crucial role in . at present we must not o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ulture, improve the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but also by todays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culture of science,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our people. therefore, we must adopt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moder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impact of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useful points, when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system to provid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key words:1920s -1930s ; science education system; the culture of science 引言 1 引 言 民国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科学在这一阶段完成 了其体制化过程。科学教育体制作为科学建制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也完成了其现代 转型,建立了现代科学教育体制,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初步实现了 科学启蒙。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教育体制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 文化以其特有的内涵和影响力催生了科学教育体制、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体制的诞 生,而且时刻都在引导着科学教育体制的发展方向。具体的说科学文化从物质层面、 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均对科学教育体制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科学教育体制又为科学 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这个时期的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体制的关系, 可从理性角度把握这一时期科 学文化对中国科学建制的推动作用和科学建制对科学文化的促进作用,对理解科学 文化与科学建制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拟研究科学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如科学思潮、科学社团、科学留学事业、科学技术发展对民国二三十年代科学教育 体制的作用以及科学教育体制与科学文化的传播。希望可为现代科学教育体制的发 展提供借鉴、促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正确认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从近代科学教育研究的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有: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孙宏安 研究编著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 (2006) ,其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直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完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科学教育状 况及背景;华东师范大学金忠明教授研究编著的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 (2007) ,论述了从鸦片战争至 1949 年各个阶段的科学教育思想;王伦信 樊冬梅等 教授编著的中国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 (2007)等代表性论著。 从研究科学教育与科学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出发的成果有:华东师范大学的中 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 (2003) , 科学文化与中国科学教育 (2006) , 湖北大学的我国近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1993) ,浙江大 学的科学文化与近代科学教育发展论科学教育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互动关系 (2000)等代表性论著。 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 2 从科学体制化的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有:山西大学的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 科学文化 (2008) ,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2005), 留学生与中国 近代建筑学的体制化(2004),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2004), 晚 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的本土化 (2003) ,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 的历史演进(2002),南京大学的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述评 (1997) ,浙 江大学的论述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体系化过程(1995)等代表性论著。 由此可看出,以往研究着重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及与西 方科学教育的对比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教育 与科学文化的关系等,欠缺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与科学建制发展黄金时期的科学文 化对科学教育体制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3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本文通过研究民国二三十年代科学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科学思潮、 科学社团、科学留学事业、科学技术)对科学教育体制的影响以及科学教育体制与 科学文化传播,揭示民国二三十年代时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的关系。 研究框架:本文主体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科学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包括 科学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第二章探讨科学社团与科学教育体 制,包括学术交流和科学宣传与科学教育体制。第三章探讨科学留学事业与科学教 育体制,包括留学生的培养和归国留学生与科学教育体制。第四章探讨工农业技术 发展与科学教育体制,包括工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与科学教育体制。第五章探讨科学 教育体制与科学文化的传播,包括科学课程设置、科学教师和科学教科书与科学文 化的传播。 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对中国近代民国二三十年代时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体制发 展的影响和科学教育体制对科学文化传播的促进方面进行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科学文化的几个方面来考察对科学教育的推动影响,需宏观考察中国科学教育、科 学文化的历史、发展、现状,所以采用了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统一、历时性与共 时性相结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综合的研究思路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 手段。 4 科学教育体制与科学文化 科学在狭义上为自然科学,而在广义上还要包括社会科学,本文所指的科学教 育是不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学校科学教育,具体的科学学科包括:一、普通的理科 引言 3 教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课程,这些是基本科学的知识。二、技术 科目,包括农、工、医、水利、交通、无线电等专门学校里培育专门人才的技术科 目。 科学教育体制化是科学教育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教育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 度保证。科学教育体制是在一定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建立的一整套的科学教育体系的 制度。它包含有:学校的组织结构、学校规模结构、学校管理措施、师资结构、专 业(学科)结构、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招生和就业体制、内部管理、教科书的使用 等。本文所指的科学教育不仅指从西方引进的,诞生于 17 世纪西方的近代科学为主 要内容的学科教育,而且还包括在教学和治学过程中导入科学的方法论。本文主要 指中国大陆民国二三十年代的学校的科学教育。 科学文化在从广义上讲泛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 被认为 是人类文化中最高最独特的成就。现今大多数文化学者把文化的构成分为物质层面、 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三种形态,这种划分能比较全面的涵盖文化的定义。科学文化 的物质层面,是指科学实践中的物质性活动及成果,具体包括与科学活动密切相关 的实验设备、测量设备及物质产品等。科学文化的精神层面,具体包括科学思想、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等。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 是指科学文化中的制度、体制、程序、规则等方面。 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 4 第一章 科学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 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潮是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思想的社会 思潮。 该思潮最早发源于清未, 在 20 世纪初得以发展, 高潮激荡于民国二三十年代。 科学思潮造就了一种不同以往的科学文化氛围,从而使中国人对科学和科学事业的 重视程度极大加强。在科学思潮的冲击下, 中国人不仅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 来的巨大功效,而且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西方的制度、文化和科学本质、科学精 神、科学方法上。 民国二三十年代时科学思潮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科学思潮逐步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观念。其次随着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的科学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随着科学教育观念的改变,科学教育体制也产生了很大变革。在民国二三十 年代时科学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生成是以科学思潮为前提的,同时科学教育制度的变 革又需要科学思潮提供动力。 1.1 科学教育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 教育思潮通常是指在一段时期内流行的,反映了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 利益需求和普遍心理的教育思想潮流。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的教育思潮都是特定的 社会历史的产物,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也不例外,它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诸 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中国近代兴起的科学教育思潮则是将西方的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内容运用于教育过程,甚至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 这种教育思潮最开始时源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的“西艺”教育,维新运动时期,严 复以实证主义思想为基础,最早提出科学的两种教育功能:一是把科学知识的传授 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二是在教学和治学过程中导入科学的方法论。这正 是后来科学教育思潮所包含的“科学教育化”和“教育科学化”两重含义的最初原 型。 然而真正作为种对中国有影响的科学教育思潮,它的兴起和发展是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前后。在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推动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各 种教育思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渗透融合,形成纷繁复杂的态势。科学教育思潮 的倡导者们提倡“科学教育化” ,即以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认为教育的目 的和任务是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世界观。与此 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59. 第一章 科学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 5 同时,科学教育思潮的倡导者提倡科学教育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教育科学化” ,即 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来研究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 学。如通过教育实验、教育测验等手段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实验,以促进教育也 成为一门可以量化的科学;教学中要通过心理实验及心理测量等手段了解学生;运 用设计教学法、发现法等新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到民国二十年代时,受新学制 的颁布、社会思想界出现的“科玄论战”等事件的影响,教育界兴起了各方面改革, 科学教育思潮开始由观念传播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新的教学方法在各级学校中进 行了实验,各种教育测量、心理测验、教育统计等科学方法也在教育界得以广泛试 行和推广。 总之,民国二三十年代时科学教育思潮引导了中国科学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发展, 对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1 科学教育思潮与“新学制”的酝酿 所谓的 “新学制” 是指在 1922 年 (壬戌年) 时以民国大总统令的形式颁布的 “学 制系统草案” ,称为“壬戌学制” 。它是近现代中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学制, 该学制中包含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虽然中国在从 1902 年“壬寅学制”特别是 从 1904 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起,就开始了科学教育的制度化,但到 1922 年颁布 “壬戌学制”后,才完成了科学教育的制度转换,建立了现代科学教育制度。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制度从隋朝算起到清朝光绪年 间正式废除,整整延续了 1300 多年。因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 ,经学教育在封建 社会教育体系中占了统治地位,虽然经学教育曾为维护国家长期安定统一的局面和 人与人之间良好道德关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教育目标是将人 培养成封建统治秩序的卫道士,而不是具有一定科技知识的人才。这样就造成了中 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偏重于人事学问, 而对自然的研究兴趣很少。尽管经学体系 在鸦片战争时已遭到了重创,但因上千年的经学教育已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仍然有着足够强大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在接受科学文化的思维中仍在不自觉中借 助于经学。这一事实直接造成两方面的后果:其一,以经学之道误读科学之理,从 而使科学原理与它所依附的实证知识系统相分离;其二,以经学观念神化科学之理, 弱化甚至取消了对科学原理的批判和反思精神。 基于上述原因,近代中国在长时间内直至民国初年时科学教育都一直没有什么 起色。所谓科学技术, 在大多数国人眼中仍被视为“奇技” 、 “淫巧” 。直至新文化运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7. 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 6 动以后在科学教育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才逐步转变。中国思想界、教育界 的一些有识之士觉察到当时的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社会急需大 批的科学技术人才,而当时中小学教育没有顾及到社会的需求,所体现出来的是教 育制度整齐划一、学生活动余地少、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 因为这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当时学制与教育实践、社会需求的分离的现状,所 以科学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开始对这些弊端进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主张。例如二十年 代初顾树森列举了当时学制诸多不足之处,而且提出了自己的学制主张。紧接着许 多教育家对当时学制的缺点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系统的学制改革方案。教育界 很多人都纷纷献计献策,使学制改革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新学制”的诞生蓄积了 很大的动力。 1.1.2 科学教育思潮与科学课程的设置 随着科学教育思潮的发展,其倡导者们力求把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入课 堂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能真正为世所用的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内容加重了“科学” 的成分。新学制颁布后,使中国传统教育知识体系的主干被斩绝。现代知识体系在 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开始占了主干地位。如新学制中的小学教育的课程与旧学制相比, 增加了社会、自然、公民、卫生等课程,实施新学制后小学课程时间设置详见表 1.1 表 1.1 小学各科教学时间百分比(1923) 国语 学 科 语 言 读 文 作 文 写 字 算 术 地 理 历 史 公 民 卫 生 自然 园艺 工 用 艺 术 形 象 艺 术 音 乐 体 育 初 级 30 10 社会 (20) 自然 12 7 5 6 10百 分 比 高 级 6 12 8 4 10 6 6 4 4 847 5 6 10 其中属于科学课程的有算术、自然园艺科,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占总教学 时间的 22。中学课程的必修课中,科学课程占总教学时间的 25.6。高中课程的 必修课中,科学课程占总教学时间的 22.6。不仅科学课程在总教学时间中的比例 比以往任何学制都有所提高,而且科学课程结构设置较以往也更加合理。 1.1.3 科学教育思潮与科学教育实验活动 孙宏安.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366. 第一章 科学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 7 民国二十年代初,随着科学教育思潮的涌现,中国开始创立“实验小学” 。教育 界明确以实验和试验为办学宗旨,学校用科学的实验从事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开 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单项实验。在 1927 年时随着教育实验的深入,中国建立实验小学 制度,由此政府加强了对教育实验的管理。民国二三十年代时在中国教育界进步人 士的努力下,中国的教育实验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在当时的教学与课程实验领域中,中小学的单项教学实验是最具持久和现实的 影响力的。中小学单项教学实验是指自变量是一个因素的实验,这个因素是某一教 育影响的因素,比如教学组织形式或教材等。这种实验涉及课程安排、学级编制等 多个方面。当时中国许多教育实验专家就教育中的某一个因素结合中国的实验研究, 纷纷展开单项教学实验,这是中国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的一步。实验 是以某学科或单项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育心理和儿童心理为依据。在二三十年代 时东南大学附小开展了很多项教育实验,实验范围逐渐扩大、所研究的问题更加具 体。 民国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各项教学单项实验立足于实际的教育对象、运用自己的 教材、借鉴国外的方法,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科学教育实验活动虽然涉及问 题小,但其意义很大,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将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 中,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且在教学单项实验中所大量采用的心理测量、智力测验、 教育统计等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有 利于推动教育的科学化。 1.2 实用主义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杜威 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他把实用主义哲学深化,并结合自己在学校 工作中的长期试验和实际应用,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实用主义教育理 论所具有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实用性等特点,适应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所以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国大地得到迅速的传播,杜威的一些主要教育著作作为师 范学校和教育系的教育学教科书或参考书得到广泛的应用。杜威在 1919 至 1921 年 期间,受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会等五团体联合邀请来中国讲学,他讲学的地点涉 足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 11 个 省。 杜威在中国停留两年两个月又十二天。 “在其弟子们的陪同下, 到各地参观访问, 传经授道,所到之处,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乃至军政界的要员,无不奉若上宾, 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 8 礼敬有加” 。 他的精彩的学术讲演和各地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使实用主义教育 思潮掀起一个新的高潮。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中杜威的弟子也不少,特别突 出的如郭秉文、胡适、蒋梦粼、陶行知、陈鹤琴等知名人士,他们都是在中国传播 并实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大家,由他们的推波助澜、实用主义思潮成为当时在中 国很有影响的科学思潮之一。 杜威认为教育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基本工具。他一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形 式主义教育,并提出了教育是经验不断改造、重新组织的过程,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生活。杜威指出人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其实质是否定传统教学,将课程抛 开书本,采用活动课程进行教学。如学校开设木工、修理、烹调、安装、种植等课 程。他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老师仅做指导,并注重生 活经验等教育方式,反对传统的“课本” 、 “书本” 、 “教师”三个中心。提出“儿童 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就是以本能活动为中心的习惯、 情绪、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的过程。杜威强调教育与儿童经验和 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兴趣、需要为中心,重视发展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张让儿童通过主动作业学习各种知识。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的精英极力推崇并采用实用主义的思想,杜威的实 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大江南北迅速传播开来并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体制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1.2.1 实用主义思潮与“新学制”制定的指导思想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大大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科学教育理念。到民国二十年代后, 顺应、自然、心理、个性、遵循、差异等这类词成为重要的教育词汇。杜威提出了 “儿童是中心”的观点,要求教育者注重儿童的兴趣、尊重儿童的个性、教育要遵 循儿童的经验水平来进行组织,这种全新的观点给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尊师重教” 以沉重的打击。这之前的中国的科学教育为脱离社会需要、教学方法不佳、忽视儿 童学习和缺乏探究的主动性等状况, 杜威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教育朝着 “科 学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成为 1923 年“壬戌 学制”制定时的重要指导思想。 壬戌学制制定的“标准”为: (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二)发挥平民教育 精神; (三)谋个性之发展; (四)注意国民经济力; (五)注意生活教育; (六)使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1. 第一章 科学思潮与科学教育体制 9 教育易于普及; (七)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这个标准的确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符 合中国实际的教育“标准” ,是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的产物。 科学教育就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日后 发展的教育理念。壬戌学制缩短了小学学习年限,从实际情况出发,表现出了更大 的弹性,如小学由七年改为六年,初小可单设;中学由四年延长至六年,提高了中 学程度,且分为初、高两级,增加了灵活性,增加中等职业教育;中学实行选科制, 突出发展学生个性。这样便突显了科学教育的理念。壬戌学制最大的改进就是采用 了小学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所谓“六三三”制,与当时美国大多数州所用学 制相同,所以壬戌学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物。 1.2.2 实用主义思潮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影响。国外的教育学家将杜 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模式化,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教学法” 。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willian heard kicpatrick 1871 1965)所创。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摒弃教科书,由学生自发地决 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设计教学法传入中国,中国学校运用设计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后, 把教学实施过程简称为目的、计划、实行、批评。采用此方法有如下好处: (1)尊 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2)贯通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儿童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事业责任心。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18871973)于 1920 年在马 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实行道尔顿制的主要措施:布置各科作业室用以代替传 统的教室。作业室内按学科性质设置参考图书,实验仪器、标本等教学用具,并设 教师 12 人指导学生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按月订立“学习 工约”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灵活的地掌握学习的速度和时间。 1923 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向教育部及各省区教育厅推荐并 建议在新学制中学和师范学校试行。1925 年实行此制的中小学达到 57 所,到 1929 年已经普及到 8 个省。 这两种教学法在民国二十年代达到了运用的高潮,在各级各 类学校广泛推行和大量使用。教学方法逐步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传统教学模式。 呈现出了学校和社会互动的特点,对开创中国普通中小学教学实验,探索科学课程 的教学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宏安.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364. 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19120. 王伦信、樊冬梅.中国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121. 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 10 1.2.3 实用主义思潮与科学课程设置 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壬戌学制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了儿童本位化和课程的 实用化,在授课时间上充分考虑了儿童的身心特点。 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生活、兴趣、能力和需要,去掉了不符合儿童身 心发展的科目和内容,并根据教育家对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对教材重新进行 组织。如修身科是传统的说教,是对伦理道德的灌输,非常抽象难懂。所以大家一 致认为, “应以使儿童修养成功一个适合于共和国家世界潮流的好公民为标准,而从 实际生活中指导儿童生活于社会的种种德智。 ” 于是就取消了修身科而设公民科。 把国文科改为国语科,这既是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中心的举措。除此之外在课程 设置中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在纲要中规定了各科的最低限度,如在算 术科中规定:小学生掌握算术知识的最低限度分初、高级。初级: “整数四则、小数 四则、诸等(重量、距离、面积)四则,正确而且敏速。解决生活方面用四则计算 的简易问题。 ” 在算术教材编写中突出了四则运算的实际运用,随各地教学内容的 情况进行调整。充分考虑到所学知识是否对个人发展有用,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突 出其实用性。 在教学时间方面,以往小学各科教学时间采取钟点制,每节课都是按小时计算, 这对于低年级来说,时间太长。这次改为分钟制,各科的授课时间可视科目性质的 难易和儿童接受程度的高低来支配, 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以30分钟为基础而适当伸缩, 这样就可以照顾到低年级儿童身心特点,如注意力不能持久、好动的习惯等。每周 的授课时间大有减少,如初等小学一二年级减少了 48 小时 ,三四年级减少了 8-9 小时,高级小学减少了 5-7 小时。 丁晓先.小学社会科教学概要j.教育杂志,1924,16,1. 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38. 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36. 第二章 科学社团与科学教育体制 11 第二章 科学社团与科学教育体制 科学社团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此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积极推进者。 中国近代科学社团产生于 1900 年前后,成长于民国时期,在二三十年代时,孕育了 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科学社团在中国科学的近代化、体制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19191937 年成立的大大小小各类科学技术团体达到 394 个。最主要的科学团体有 42 个。 ” 各科学团体均积极投入到科学事业中,他们 进行学术交流、建立研究规范、创办学术刊物、出版科学图书、设定学术研究奖励、 宣传科学文化、引进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有效的推动了科学研究活动的持续 发展,同时也促进和拓宽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其中中国科学社是最能体现 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特点的科学社团代表。 2.1 学术交流与科学教育体制 科学是一种社会性的事业、开放性的事业,因而学术的交流、学者间的讨论成 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从而进行学术交流就成为科学社团的重要工作之一。 科学社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学术交流的:一、科学社团自身为会员举行的学 术交流会,一般为“学术年会” ;二、参与国际间的科学会议,主要为同行之间的、 同专业的国际会议;三、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在民国二三十年代 时各科学社团都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并努力创设学术交流的机会。 2.1.1 学术交流与科学实验课程的实施 1918 年, 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 社员们首次讨论了科学教育的话题, 此后在 1921 年的第 6 届年会和 1922 年的第 7 次年会及 1923 年第 8 次年会上,大家均认真的讨 论了科学教育的许多相关话题,如一切以西方国家科学教育为标准来改进中国科学 教育方法、教师参考书的缺乏及科学实验及所需仪器等问题。1924 年,在中国科学 社理事会举行的第 1 次大会中,任鸿隽、丁文江、胡明复、胡刚复、秉志、杨铨、 竺可桢、孙洪芬、王琎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规定中学科学教员参考书目及编制 科学实验指南与设立实验研究委员会事宜,并选举了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1932 年 11 月 3 日,中国科学社在上海社招待江苏理科教员,茶话会由总干事杨 允中主持。与会的理科教员代表沈亦珍发言指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理科课程、测验 标准、教学方法、理科设备四大问题,希望中国科学社协助解决。社员曹梁厦主张, 科学教育须以实验为中心,而实验设备必须设法自造。社员黎照寰认为,在购买设 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 1919l93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3. 民国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体制化研究(1921-1937) 12 备方面所需的经费较大,而当时教育经费很紧张,每当谈起实验设备时就不免觉得 是在画饼充饥。所以大家认为为了能使学校经济充裕,学校应与地方人士合作,因 为经济充裕才能解决实验设备问题,而后科学教育才能有长足进步。 众所周知,实验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 20 世纪初国内的科学 教育所用的仪器很稀少,在为数不多的大中学校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也大多都是从 国外进口的。而一般学校都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实验仪器,而且有些进口的实验仪器 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社通过多次的学 术交流,已意识到了改善实验条件的紧迫感。他们认为:通过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训练学生的心智和动手能力,甚至可以 养成学生科学思考的习惯。由此可见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的一个必不可 少的途径。为此中国科学社的图书仪器公司(创办于 1929 年,是当时国内最现代化 的仪器制造厂)开始着手为学校制造科学仪器。按照当时教育部制定的科学仪器标 准为学校设计、制造了许多先进、完善的高等精密科学仪器。中国科学社科学仪器 公司所生产的科学仪器数量充足、定价低廉,在二三十年代时为当时的许多大学、 高中和初中都提供了实用的实验器材。 中国科学社在学术交流中把科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列为重要的交流话题,在 针对科学教育中科学实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了积极的行动。除了制造了当时 所稀缺的科学实验器材外,科学社社员们还编制了科学实验指南、实验目录、实验 教科书,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而保证了科学实验课程的正常实施。除中国科学社外 的其它科学社团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如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社团也通过学术交流采 取积极的行动,为中学实验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1.2 学术交流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民国二十年代初期,在中国科学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地邀请下,著名的国外专 家学者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人比较多。对中国的科学教育影响较大的国外学者有 杜威、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推士(george ransontwiss18631944)、 麦柯尔(hmccoll,18371909),他们参与讨论中国教育之文字, “亦如春笋怒生, 络绎不绝,诚教育界最有生气之现象也。 ” 这些国外专家来中国后调查中国的教育状况、 参与学制改革讨论、 针对中国当时 的科学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建议。除此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如参与培训科 王琎.科学教育号发刊词j.科学,1922,11,1119. 第二章 科学社团与科学教育体制 13 学人员、组织编制科学教材等,这些行动对于当时的学制改革、 “新学制”的制定及 科学教育研究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的科学教育体 制产生了很大影响,详见 1.2 章节。 2.2 科学宣传与科学教育体制 科学社团的科学宣传工作是通过很多途径来进行的,如举办科学演讲、科学展 览、发行杂志、编译书籍。科学宣传的目的是传播科学理念、介绍科学知识、引进 科学技术,具体到对科学教育体制产生较大影响方面的宣传工作包括对科学教师的 培训、科学教科书的编写等。 2.2.1 科学宣传与科学教师的师资建设 科学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 为了改善当时中国中小学科学教师素质较低的水平的状况,中国科学社做了许多工 作。首先科学画报从第九卷第 1 期起连续刊载了题为科学教师所宜注意者 的 7 篇社论,谈及我国科学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所应注意的各种事宜。 其次中国科学 社对科学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以举办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为典型事例。 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开始是由中华教育改进社鉴于中国科学教师缺乏科学教育 经验而发起成立的。第一届研究会于 1924 年联合罗氏驻华医社在清华举办,中国科 学社得知后也积极加入。在 1926 年时中国科学社联合中华教育改进社、罗氏驻华医 社和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二届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会长是当时中国科学社的社长翁 文撷。此次研究会培训的对象以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科学教师为主。培训的学 科有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此次培训的指导教师数量多、实 力强,每十个学员至少配备一个指导教师。详见表 2.1 表 2.1 第二届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各科指导教师名单 学 科 任职教师及单位 物理学 丁燮林,北京大学教授;张贻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f.c.martin, 福建协和大学教授;叶企孙,清华学校教授;梅贻琦,清华学校教 授授;(尚有一位未定) 化 学 杨光弼,清华学校教授;张准,东南大学教授;徐善祥,长沙雅礼 大学教授;e.j.jones,金陵大学教授;w.h.adolph,齐鲁大学教 授;邱宗岳,南开大学教授 生物学 李顺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alice.m.darling,燕京大学教授; 胡先骕,东南大学教授;corad.reeves,金陵女子大学教授;薛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