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波普尔朴素实在论.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波普尔朴素实在论.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波普尔朴素实在论.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波普尔朴素实在论.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试论波普尔朴素实在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在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基础上,波普尔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 则。然而,波普尔又似乎超越了这一原则。他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确具有某 种实在,不过,这种实在必须与我们的感觉相联系。如果我们肯定了物质的实在 性,也就肯定了我们感觉的实在性。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也具有某种实在,这 种实在与我们的心灵相联系,这就是被波普尔称之为的世界3 。世界3 并不是孤 立的,它起源于世界1 ,产生于世界2 。世界3 一经产生就具备了强大的理论力 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世界2 ,促使世界2 以极大的热情探索世界1 ,改造 世界l 。世界1 、世界2 与世界3 这种既区别又统一,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 我们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我们的认识把这个世界分成了多元,而且每一元都具 有它自己的实在性。如果我们否定了其中一元的实在性,也就不能肯定其它两元 的实在性。世界的这种多元实在性促进了人类知识的横向增长,使世界3 具有了 无限的逼真性和开放性。然而,对于世界3 是否真实可靠方面,波普尔运用了他 的证伪主义原则。证伪主义原则一方面揭示了世界3 所存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 也使世界3 走向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正是波普尔理论的矛盾之处,也是知识 确定性的问题所在。其实,这就是实在,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身,因为问题才是实 在的本质。没有了问题,你又是如何确定你的实在性呢? 关键词:实在论真理逼真性三个世界理论理性非理性 a b s 仃a c t a b s t r a c t mt 1 1 ef 0 l l l l d a t i o no fw h ow 嬲也ep r i m a r yb e t w e e 芏lm a t 舐a l 觚ds p i r i t ,p o p p e r a d h e r e dt 0t t l e p r i n c i p l e so fm a t e r i a l i s m o fm a t e r i a lw 嬲t l l ep r i m a r y h o w e v e r p o p p e rs e 锄e dt o9 0b e y o n dt l l e 砸n c i p l e h ec o n s i d e p e dl l l a t0 1 1 rw o r l dd i dh a v e s o m er e a l i t y b u t ,t l l i sr e a l 时w a st 0b el i n l ( e dw i t ho u rs e n s e i fa f f i n n e d 廿l er e a l i t y o fs u b s t a l l c e ,w ea l s oc o n f i 舯e d l er e a l i t yo fo u rs e i l s e a tt 1 1 es 锄et i m e ,o u rs p i r i t h a ds o m er e a l i 吼t h i sr e a l i t yw 嬲1 i i l k e dw i mo l l rh e a n s ,砌c hw a sw h a tp o p p e r c a l l e dw o r l d3 w o f l d3w 勰ti s o l a t e d ,w h i c h 嘶百n 呶迥i nw o r l dl ,p r o d u c e di n w o r l d2 o n c ep r o d u c e d ,w 0 r l d3h a dap o w e r 凡lt l l e o r e t i c a ls 慨g t l l t os o m ee x t 朗t w o r l d3a 肫c t e dt h ew o r l d2a l l du r g e dw o r l d2w 池g r e a t 铋m s i 弱mt 0e x p i o r e w o r l d1 ,t oc h a n g et h e 、阳r l do n e t h ep r o c e s so f w o d dl ,w o r l d2 肌dw o r l d3m a t b o t l ld i s t i n c t e d ,u 1 1 施e d 觚di n t e r a 曲e dw 硒t h ew r h o l e p r o c e s so f o u rh u m 舭 u n d e r s t a l l d i n g o u rc 0 印i t i o nd i v i d e dt h ew o r l di n t 0p l u r a l i t i e s 锄de v e 叫o n eh a di t s o w nr e a l i t y i fw ed c n i c do ,w ec 锄n o ts 1 黼o f l eo t l l c r 研or c a l i t y 1 1 1 i s m u l t i c o m p o n tr e a l i t yo ft l l e w o r l dp r o m o t e dm u l t i - l a t e r a l g r o w t ho fh 啪锄 l 【1 1 0 w l e d g ea n dm a d ew o r l d3h a v ei n 6 n i t er e a l i s ma i l do p e l l l l e s s h o w e v e r ,w h e t h c r w o r l d3w a sr e a l 锄dr e l i a b l e ,p o p p e ru s e dl l i sf a l s i f i c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f a l s i f i c a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o nm eo n eh a n dr c v e a lq u e s t i o no fw o d d3 ,b u to nt h eo m e rh 绷dm a k em e w o r l d3i n t om eq u a 肿i r eo fi 删i o n a l i 锄t i l i sw 勰n o to n l y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 p o p p d st h e o 拶,b u ta l s om ep r o b l e mo fl ( 1 1 0 w l e d g ed e t e h i l i n a c y i nf a c t ,t h i sw 勰t l e r e a l i t y ,w i l i c hr e n e c t e d 廿l em i n g sm e m s e l v e s ,b e c a u s et 1 1 ep r o b i 锄w 硒t h en a t l l r eo f t h er e a l i t y 1 1 1 e r ew a sn o tap r o b l e m ,h o wd i dy o ud e t e n n i n ey o u rr e a l i t y ? k e y w o r d s :r e a l i t y ,t m t h ,瘌s i m i l i t u d e ,1 1 1 1 r e ew o r l dm e o r y ,r a t i o n a l i 坝 i 删i o n a l i t y i i 导言 导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万物总是从无到有,又 从有到无,没有哪个事物能逃脱得了这种变化。变化赋予了事物这样一个困境,那就 是当我们在谈论一个事物时,它到底是实在的还是早已变成另一个事物了呢? 严格来 讲,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点里,我们既不能发现一个事物是怎么由有慢慢消失为没有的, 也不能发现一个事物是怎么由没有慢慢凝聚成有的。在同一时间的点里,事物是既是 有又是无,既表现为实在又表现为不实在。换句话说,事物是在不断地否定自身中存 在着。一个“是 的事物怎么转眼又是“非 了呢? 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又是如何确 立它的实在性的呢? 更让我们苦恼的就是面对这个具有时空性质的相对世界,实在到 底指的是什么呢? 它难道仅仅指的是我们的信仰,而或是我们一般的思维习惯? 事物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影响到了我们的认识观。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 界,我们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的呢? 西方传统的认识论认为,既然是认识,那也就预先 肯定了对象的实在性,一个似是而非的对象既是不可以认识,也是无法把握的。比如 柏拉图,从他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他自己了,随着年龄的变大,变老,他依旧是他 自己。我们不可能在他婴儿的时候称谓他( 或指谓他是) 柏拉图,少年的时候称谓他 张三,中年的时候称谓他李四,晚年的时候称谓他为王五。一个对象只有具备了实在 性,才能成为可以认识的客体,才能被我们的认识所把握。一般而言,我们认识一个 事物并不会考虑它自身的变化,只要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或者是没有消失或湮灭的, 我们就确认它是实在的。我们之所以拥有这种确认,就是因为这种确认对我们的生活 很重要,它是形成我们同常判断的基础。比如当我们说“这是一只蜜蜂 的时候,也 就包含了“这是存在的前提,如果“这 不存在,或似是而非,那么,我们就连一 个判断也形成不了,判断形成不了,又如何谈及认识呢? 然而,一个完整的判断并非仅仅包含着“属”,它还包含着“种 。对于一个事物 的认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 上。因为“这 只是人的一种印象,认识的一个片 段,我们不能在“这”上看到什么,我们的认识则更多地依附于判断句式后面那个“种 。 “种”很重要,它是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什么可以说是 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 把“物与“种 联系了起来,“种 中包含物的属性和意义。当我们说“这是什么 ,回答“这是玫瑰 花的时候,发觉“种才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没有“种 的存在,一切事 物也同样认识不了。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属”和“种之间到底谁是实在 的昵? 当你说“属”是实在的时候,你也就否定了“种”的实在性,“种 成了一个 一1 一 导言 名号。“种 成了一个名号,在“属”与“种 之间的判断词也就不应是“是 ,而相 应地成为了“叫 。比如这是猫,这里的“是 就等于“叫 ,“是”是一种判断,而 “叫 只是一种称谓。当“属 和自己的称谓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的实在性又体现 在哪里呢? 当你说“种 是实在的时候,你也就否定了“属”的实在性,“是什么 变成了“属与“种 的符合,“属”只是一种现象,退居第二。当“属 退居第二 的时候,科学和真理也就变成了人之主观的东西了。这种主观性东西的实在性又体现 哪里呢? 认识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分化。按照实在论的观点,这种主观性的东西并不是实在, 而是对实在的否定。这也就表明实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先肯定实在,然后 再否定实在,然后再肯定实在,然后再否定实在。实在的这种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其 实也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前提首先必须得从感性认识开始。 感性认识是什么呢? 感性认识就是我们看见水杯,它就是水杯而不是饭碗,我们 看见蝴蝶,它就是蝴蝶,而不觉得是飞蛾。我们看见面包,吃了就不感觉的饿,看见 饮料,喝了就不感觉的渴。在这里,人与面包、饮料、水杯、蝴蝶构成一组相互依赖 的实在关系。在这组实在关系中,只要一个被否定,其他的也就同时被否定,这种在 生活中所具有的实在性关系也就是我们的朴素实在论。在生活中,可以说,我们都是 一个朴素的实在论者,我们根本不怀疑我们周围的事和物。然而,有一天,你发现面 包变质了,不再是原来的面包了;饮料酸了,不再是原来的饮料了;水杯碎了,蝴蝶 消失了的时候,你会对现实生活依然是无动于衷吗? 依然觉得“山还是那山,水还是 那水”吗? 你肯定不会,你会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为什么 的出现是“是什么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它是由“是什么 转变为“不是什么的困惑和思考。随着 这个问题的深入,你便慢慢地步入了科学实在论的领域中去,科学实在论的观点是既 然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有客观的事物存在,那么,我们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它们的呢? 于 是便有了了解事物内部属性的各种方法,其中主要有观察、实验、测量、体验、记录 和分析。 有什么样的方法也就能获得什么样的理论。这种建立在实践和方法上的理论,如 果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够得到实践的确认,我们通常就称之为真理。真理的真,因此也 就具有了符合的内涵。这种符合不是事物与理论的符合,而是理论与事物的符合。符 合包含了事物第一性和实在性,理论第二性的事实。这也就是说在第一性和第二性问 题上,科学实在论继承了朴素实在论的观点,然而,不同的是科学实在论所追求的是 精细的和绝对的符合。然而这种绝对的符合将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做到这 一点呢? 这就使得科学实在论更偏重于渔,而不是鱼。如果鱼是实物的话,那么渔也 就是认识和把握这个实物的方法,这很容易使科学实在论滑向实证主义。在实证主义 看来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工具的精密和先进是成正比的,工具越精密,数据也就越准确, 一2 一 导言 由这些数据所得出的理论也就更加符合于实际。于是,自然万物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 个个鲜活的整体,而是被分解成一个个属性、一个个部分。这种手术刀和显微镜式的 剖析,是我们人类认识的一大变革。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我们人类的认识也就不断 深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我们不再仅仅觉得石油是石油, 山是山,水是水,而渐渐步入了功用主义。功用主义是实在论向价值论转向的必然结 果,这样,在事物实在论中也就渗透某种价值因素。对实在论而言,价值属于人的主 体性因素,因此,就有人怀疑事物的实在是否真的客观存在。 不仅如此,更令人糟糕的是,我们的语言也属于人的主体性因素,我们的语言所 描述的物体真的是原物体还是我们心灵的产物? 如果语言真的能够描述物体,那么同 时语言也就具有了实在性,语言具有实在性? 说语言具有实在的特性的确不那么令人 信服。我们知道,语言属于符号,符号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意义,我们 把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称为“名 ,而“名 要与物象相联系,这叫“名副其实 。但 也有的人认为物象是个相对的事物,它在存在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存在。因此,它不 能是实,这样也就把意义规定为实,意义相对于物象来说既稳定又可靠。比如人,他 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现实中所有具体的人都符合了这一特点。这 样,实在论也就向语言转向,成为贝克莱的观念论,而观念论是承认精神第一性,物 质第二性的,精神取代了物质成为实在的了。 虽然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但至少在柏拉图、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眼里是 这么认为的。对于一般人来说,看见帆动,绝不会认为是心动,也绝不会认为是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那一定是理念;在王阳明看来则是自己的心。无论是理念的东西还是 自己的心,都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个非存在,真j 下实在的东西是精神。说精神是 实在的确破坏了我们一般认识事物的习惯,然而,这却是认识所必须经历的阶段,认 识就是要从感觉的现象进入本质。只有抓住了本质,你也就认识了这个世界,因此, 本质具有笛卡儿所说的“清楚明白 性。说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来了,“清楚明白 的内容里包含了绝对的肯定,毫不怀疑的意思,那么,是什么样东西具有如此这般的 实在特性昵? 笛卡尔认为是“我”,“我”是所有理性的支点,而“我的存在又的的 确确是不可怀疑的。怀疑也就意味着相对性,而相对性的东西是复杂的,模棱两口, 说不清楚的,说它白,它又黑,说它黑,它又白,说它既白又黑,既白又黑本身就是 个不清楚的陈述。而“我”当然是不可怀疑的,“我 是认识的主体。怀疑了主体, 人类的认识将不复存在。正如波普尔所说,如果那样,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将和精神不 正常的人所说的话就没什么区别了。 可是仔细想想,“我”真的是不可怀疑吗? 笛卡尔的理论没能坚持多久,最终被 休漠打破了。休漠认为,“我是最容易出错的,“我 总是把习惯性联想看成事物间 必然的因果联系。比如太阳出来,石头变热,这两个事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 一3 一 导言 这里,休漠虽然没有否定事物的实在性,但在事实上他却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实在性。 因果关系很重要,可以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因果关系中展开,失去了因果关系, 我的判断全是假言,知识失去了真的依据,一切都变得不可知了。 这个见解很深刻,它让我们丌始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产生了怀疑。在一般情况 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靠范畴去统摄的。比如在自然中,我们先看见太阳升起,然 后感觉石头变热,我们把这两种感觉用因果范畴联系了起来。这里涉及到了“关系 , 我们知道,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存在。当我们在谈杯子的 时候,也就在谈它的联系。它供人使用,就与人建立了联系;用来盛开水,就与水建 立了联系;由原料制成,就与原料建立了联系。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存在,当事物失去 了联系,事物也就失去了存在。说联系就得需要有范畴,比如因果、时空、数量等, 人类是通过这些范畴来确定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倘若没有因果范畴,你无法认识同 一个事物,比如此时是此事物,彼时还是此事物吗? 你之所以在不同的时问内确定“山 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水”的论断,就是因为你在认识中运用了因果范畴。可是这种 情景对于赫拉克利特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他觉得在时间里,任何事物都在变化,是先 有变化,后才具有时间。倘若事物没有了变化,时空范畴将不会存在。在这里,因果 范畴与时空范畴在认识事物方面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在对同一事物表述上将会引起 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 ,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使用不同的范畴,就会产生不同甚至相 反的知识结果呢? 在这两种知识结果中,到底谁是正确的呢? 我们不可能既肯定这种知识正确的同时,也肯定另一种知识j 下确,因为这两种知 识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肯定了这个j 下确也就肯定了那个错误,我们肯定了那个正 确也就肯定了这个错误。在同一命题里,我们这样看是正确的,那样看却是错误的。 正确就意味着肯定和实在,错误就意味着否定和非实在。这样,对同一个事物,我们 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既肯定又否定,既实在又不实在。这也就意味着在现实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两面性是世界的真正实在,它能产生变化,变化产生多样, 没有哪个事物是一面的。比如至善,它也是至恶。老子说过“上善若水 的话,水是 什么特性呢? “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已,这是水的本性,也是水的实在。库恩在 谈范式革命的时候,认为科学真理是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取 代关系呢? 从亚里士多德到恩培多克勒,从伽利略到哥白尼,再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哪一种理论不都包含着正确和错误的成分呢。波普尔认为,在理论程度上,后一种理 论比前一种理论更加逼近真理。只有更加逼近也才具有理论之间的取代关系,仔细想 想,这种“更加逼近”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理论永远达不到与实在的符合? 还是实在 原本就是相对性的呢? 如果理论永远达不到与实在的符合,那么科学实在论还科学 吗? 更加逼近解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始终是单向 一4 一 导言 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看的见的东西称为“有”,而把自己看不见的东西称为“无 ,谈 知识也只是谈“有 的知识,对于“无”一无所知。康德在他的三个批判中把人类的 知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经验性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有 的知识:另一 部分就是“自在之物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无 的知识。在康德看来,“无 是“有”的前提,是“有 得以存在的根据,没有了“无 ,也就没有了“有 ,用中 国的一句古话就是“无中生有 。不过,“无”和“有本身是事物一体两面的东西, 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有”,也只是认识了它的局部。当然,局部是不能取代整体的, 正如人手不能取代人体一样。认识局部所得出的理论也只是局部的理论,不能表示你 所陈述的理论就是真理。为什么这么说昵? 我们知道,真理之所以是“真 ,对于实 在论而言,就在于它符合于“有 ,而不符合于“无”,因此,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 理论从一开始就是相对的,根本就没有绝对真理的存在。不仅如此,就是针对这个相 对的世界,人类也不能认识得清楚明白。库恩的范式理论就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人 类的理论总是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很明白地解释宇宙可见 世界的一切。波普尔把这个责任归因于归纳,在科学中,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归 纳。然而,归纳也并非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法,它的缺陷就在于它的起点上。我们知 道,归纳的起点是建立在我们的感官材料上面的。感官材料有两大特点:一是有限性。 我们所观察到的感官材料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这就好比撒网捕 鱼,网眼总是有一定大小的,如果网眼的长宽都是五公分的话,我们也就忽略了五公 分以下的鱼,最后,我们将得出:这个鱼塘的鱼最小是五公分。二是感官材料的非真 实性。感官材料给我们的印象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一点是很难判断的。我们 说:“这花是红色的 ,这个红色到底是指花的客观颜色,还是指我们的主观感觉? 朱 光潜认为是我们的主观感觉,他说在这一命题中其实省略了主谓成分“我觉得 。这 么说来颜色其实并不是实在的,颜色不是实在的让许多人产生了困惑,难怪贝克莱在 他的著作中坚持认为不仅颜色是人的主观感觉,事物的大小、软硬等一切属性都是人 的主观感觉,彻底走向了实在论的对立面中去了。 这两点是构成归纳出错的原因,也是唯心派别经常攻击实在论的要害之处。然而, 实在论与人类的知识不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自身具有不可反驳的特性。不可反驳体 现为它具有不确定的特点,一个确定性的东西是很容易反驳的,因为“有的 才能放 “矢 ,可是大自然有哪个事物是确定的昵? 有哪个事物永远都处于“是 的状态之 中呢? 一切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世界就是由这些不稳定的事物组成,你如何反 驳得了? 面对这个不稳定的世界,西方与中国的认识截然不同,中国认为导致事物产 生不稳定因素的是事物本身具有阴阳二性,而西方认为导致事物产生不稳定因素的是 力,是力的作用使物质相聚产生物体,又是力的作用,使物体分解回归物质。因此, 在西方认识论领域,力不仅是实在的,它还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能确保物体 一5 一 导言 的实在性。力的实在性引起了西方认识论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最 终归因于力。然而,事情走到了这一步,还远非涉及到哲学意义上的终极问题。它所 引起的疑惑比已经所解决的问题更大,那就康德在他的宇宙论中所提出的,我们所处 的世界这么和谐,它到底是由什么力所完成的呢? 是机械力? 那是远远不够的。是智 力? 那是合乎情理的。由此,一个科学实在论最终走向了神学论,世界最终的实在建 立在神的实在基础之上,这一点在圣经上清晰可见。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西方,波普尔所坚持的朴素实在论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朴素 实在论本身就是对自然本来样子的陈述,开始与西方主流思想分道扬镳,走向了唯物 主义。然而,接下来,他没走好,结果有了后来的证伪原则,既坚持又反对,这就是 波普尔的矛盾之处,同时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因为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好。这个 世界本来就是相对的,相对表明我们所处的世界永远是一个问题的世界,有问题才会 有实在,没有问题,你如何确立你的实在信念呢? 一6 一 第一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波普尔对实在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典自然实体论和近代感觉要素论的吸收 和借鉴。比如他的世界l 就是对古典自然实体论的吸收,他的世界2 就是对近代 感觉要素论的吸收,他的世界3 就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吸收。因此,全面了解波 普尔三个世界之前有必要对古希腊时期的实在论哲学观以及近代感觉要素论进 行了解,这是我们认识三个世界理论最为方便的入口。一般而言,我们是如何确 定一个东西是实在的呢? 这会随着我们认识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将会有不同的实 在论认识。在这些认识中,对波普尔的实在理论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 认为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万事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依据就是西方古 典自然实体论。这种观点认为,万物虽然无时不刻地不在发生着变化,但有一点 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的内容。内容的不变说明万物并非从“无 到“有 ,而 是从“有 到“有 。“有赋予了万物的实在性;另一个是承认我们的感觉要素 是实在的,这是我们承认力物实在的条件。没有感觉要素的实在性,我们就不可 能确认万物的实在性。而感觉要素实在性自身又分化为三种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的实在:一个是自然万物的实在;一个是我们感觉的实在;一个是由感觉所衍生 的世界3 的实在。 一、对古典自然实体论的吸收 在我们的同常生活中,总是绕不丌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万物总是从“无” 到“有”,又从“有”到“无 ,没有哪个事物能逃脱得了这种变化。变化赋予了 事物这样一个困境,那就是当我们在谈论一个事物时,它到底是实在的还是早已 变成另一个事物了呢? 严格来讲,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点里,我们既不能发现一个 事物是怎么由“有慢慢消失为“没有的,也不能发现一个事物是怎么由“没 有 慢慢凝聚成“有的。在同一时间的点里,事物是既是“有 又是“无”, 既表现为实在又表现为不实在,换句话说,事物是在不断地否定自身中存在着。 一个“是 的事物怎么转眼又是“非 了呢? 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又是如何确立 它的实在性的昵? 更让我们苦恼的就是面对这个具有时空性质的相对世界,实在 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它难道仅仅指的是我们的信仰,而或是我们一般的思维习 惯? 事物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影响到了我们的认识观。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 世界,我们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的呢? 在西方,首先开启这扇窗户的是古希腊时期 的古典自然实体论。对于最早探究人类知识的古典自然实体论,它的产生并非是 偶然的,它是伴随着一个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内 一7 一 第一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容和形式的问题。可以说,内容和形式是最早确立实在论的一对哲学范畴。它表 明,在现实生活中,变化总是需要依赖一定条件的,一个“有的东西绝不会消 失为“纯无 ,一个“纯无 也不会突然变成为“有 。事物的变化只是形式的变 化,它们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如果内容不一样,事物也就不会相互转化,变化更 是无从谈起。这样看来,世界所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它的形式,而形式最大的特点 就是易变性。一粒树的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究竟在它身上存在了多少形 式,谁也说不清楚。这也就说明形式是不确定的,不可测量的。我们对形式的把 握从感觉上虽是具体的,然而,在事实上它却是抽象的。 形式的易变性会导致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事物的内容上来。内容具有 什么样的特性呢? 按照赫拉克里特的辨证思想,如果形式是事物变的特性的话, 那么内容也就是事物不变的特性。内容上的这种不变特性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宇 宙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万事万物虽然形态各异,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它们是一 致的,它们都具有同源性。这就好比包子、花卷、面条、馒头,虽然它们形态各 不相同,然而,它们的原料却一样,都是面粉。同源性的提出不仅第一次回答了 万事力- 物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也第一次确立了内容的实在性问题。最早丰富这一 理论的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成论”思想,认为水是力物的本原,万物都由它构 成,最后又化归为它。这一思想是第一次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归纳得出。可 以看出,在宇宙万物中,水是解释万物本源最好的元素,因为有生命的物体几乎 都离不开水,水成为这些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离开了水,这些生命体将 不复存在。正如泰勒斯自己所说,水不仅构成万物,也滋润和生养万物,宇宙万 物j 下是通过水而生生不息,延绵不止。 然而,水成为万物的本原一开始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一个事物成 为本原,变为普遍的时候,它的外延就是无限。而水却只是个有限的事物,并非 无限,它有它自身具体的特性,比如水不仅润物无声,而且能水滴石穿。从这一 点可以说明,水的内涵是如此的具体。然而,内涵和外延总是成反比的。当一个 事物的内涵越具体越丰富的时候,它的外延也就越有限;当一个事物的外延越普 遍越无限的时候,它的内涵也就越抽象。阿那克西曼德不满足于水成论,认为水 并不能成为统一和不变的物质始基,他提出“无定形”或“无限者 概念来解释 这个无限多样的宇宙。在他看来,宇宙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和有形的, 既然自身是有限和有形的,又怎么能作为别的有限事物的本原呢? 因此“只有无 限者是没有本原的,它本身就是别的东西的本原,包罗一切,支配一切。 它是不死的,不灭的。 这一思想相比于水成论的确进步不小。张之沧教授在他 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一书中是这样评价的:虽然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 9 7 1 年版,第l l 1 2 页。 一8 一 第一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形 不具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但却具有实在性。因为他的“无定形”理论实质 上是对水、火、气、土等具体元素的抽象和扬弃。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一理论是西方自然实体论的一次伟大的飞跃。自此 以后,对事物内容的确定性渐渐发生了转向,开始由具体走向了抽象,由感知走 向了猜想。从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体实体论到赫拉克利特的火成实体论,再到德谟 克利特的原子实体论,无不体现和遵循着这一特征。自然实体论走到了原子实体 论阶段,可以说是相当完备的了。这种完备性体现在原子的特征上:“不可再分 割;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 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圆 原子理论的提出,为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同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它 的出现既能很好地解决宇宙问万物存在和流变的因果问题,也在为人类未来微观 科学领域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后来经大量事实也证明了,原子理论的提出是具有 一定科学合理性的。然而,根据我们日常实在的观点,但凡存在的就是能够观察 的。这个原子并不是我们日常观察的结果,而是一种抽象的猜想,我们是如何确 立它的实在性的呢? 对于猜想,波普尔认为,它是建立在归纳的基础上的。而归 纳是需要占有大量感性经验材料的,因此,我们把这种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猜想 称之为科学的猜想,在猜想的l j 面加上了“科学二字,使这种猜想也便具有了 唯物方面的实在性。 欧洲古典自然实体论的发展开辟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先河。一方面它摆脱 了人类蒙昧和幻想的时代而进入到成熟的理性和实证时代;另一方面它为欧洲科 学技术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人类科学进入到全面发展时 期。正如张之沧教授在他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一书中所说:“与之相应, 人类在思维能力和认知的结构、形式和方法上,也由以本能性的幻想和虚构为基 本特征的蒙昧时代,进入人类理智的成熟时期,即以经验、直观和逻辑推理为主 要特征的哲学思辨时代。此时,人类看世界的眼光就不是只盯着漫无边际的上天 一味地遐思冥想,而是把思维的视域返回地面,脚踏实地地去考察宇宙的生成和 构建,。 二、对感觉主义要素论的吸收 古典实体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相反, 它却揭开了人类探索知识的源头。自此,人类进入到知识探索的时代,什么是“真 的知识? 怎样的知识才具有确定性? 成为这个时代所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些时代 张之沧: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i 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5 页 张忐伟:两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5 9 页。 张之沧: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南京: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3 页。 一9 一 第一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特征大大推动了当时特别是近代1 9 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大发展,而在这些理论 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分支,那就是以马赫为代表的感觉主义要素 论。感觉主义要素论认为,世界的真正要素不是物体,而是我们通常称之为感觉 的那些东西,比如颜色、声音、气味、时间、空间等,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只 不过是这些要素的复合的结果。要素的提出把物理和心理联系了起来,这也就说 明一个物体的实在不仅仅是客观上的实在,它还是主观上的实在,没有主观上的 实在,客观上的实在即使是实在的也是不可知的。 这样一来,一个物体也就成了无数要素所构成。要素是先于物体而存在成为 第一性的了。要素是什么? 在马赫看来,要素就是感觉,而感觉是个瞬间即灭的 东西。这也就说明,对同一个物体,我们永远不能认为它是恒常的原因。我们既 可以说物体由要素构成,也可以说物体是感觉的复合。当一个物体在变化的时候, 那并不是真实的变化,而只是我们的感觉要素发生了变化。 物体由感觉要素构成,摆脱了以前二元论的困惑。因为在二元论的世界里, 存在着这样一个困境,那就是当我们肯定物质世界实在性的同时,也就否定了精 神世界的实在性;当我们肯定了精神世界实在性的同时,也就否定了物质世界的 实在性。根据一般的日常经验,我们总觉得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不实在,比如我们 所做的梦,在梦的世界里所发生的事情你如何证明它是实在的呢? 就连精神世界 里的上帝我们也是无法证实的,只能是信仰。不过,仔细想想,我们的精神世界 真的是不实在吗? 如果真的不是实在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就同样会遇到这样一些 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自由意志,人类的一切行为 也都成为必然的了。由于人类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支配权,人类也就不可能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一来,人类社会又如何形成,文明又如何形成,法律又如 何产生呢? 显然,精神世界肯定是实在的,可是,当我们在肯定精神世界是实在 性的时候,也就必然否定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现实社会 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物质世界作为实在,并赋予了“真”,有“真”也就必然产 生了“假。假是什么? 假是物质世界无法证实的东西,而这个物质世界所无法 证实的东西当然是属于精神世界里面的东西。对于真假的判断无形中也就预先设 定了物质世界的第一实在性。既然物质世界是第一实在,它与精神世界的实在肯 定是不相容的,我们在肯定一方的同时也就必然否定了另一方。 这样,我们就处于一个彼此对立的二元世界。然而,在这个对立的二元世界 里,我们发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否定了一方,另 一方也就不具有实在的可能。说到统一,就会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个与之相关 的问题,这种彼此对立的二元世界是如何统一的呢? 就此,马赫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他认为连接这两个世界的纽带是感觉。而感觉由感觉要素组成,感觉要素分 一1 0 第一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为三种类型,即物理要素、身体要素和自我要素,正是这三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才 产生了感觉。在这里,物理要素、身体要素和自我要素的对立消失了,在感觉的 统摄下,三者都具有了实在的特性。由此,他得出感觉是第一性的结论。这一结 论并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也不否认精神世界的实在性,而是体现出了一种 多元的实在性。这一理论打破了以前那种要么物质是实在的,要么精神是实在的 局限性,取消了两者之间的对立,还原了我们原本对世界的认识,并最终使我们 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哪个不是实在的呢? 正如波普尔在他有关实在论一文中 所说,( 我们所处的世界) 有许多种十分不同的实在,例如,我们对于食物、石 头、树木和人体的经验的主观译解也是一种实在。食物的味道和石头的重量是另 一种实在,同样,树木和人体的性质也是一种实在。 英 卡尔波普尔:客观的知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8 页。 一l l 第二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波普尔实在论是多元性的。在他看来,只要我们心以为“真 的,它就是一 种实在。实在表明我们对世界l 发出的信息处理的一种态度,一种思考。如果我 们完全忽略了这些信息,我们有如何认识在这个信息背后的另一个实在昵? 波普 尔以此出发来发展他的三个世界理论,第一次突破了二元论实在的局限,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一、波普尔的朴素实在论 波普尔的朴素实在论为什么不是科学实在论呢? 就是因为在他看来,“科学 一词就预先肯定了某一种实在而否定了其它的实在。其实,依据古典自然实体论, 肯定客观存在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表现,然而,仅此的承认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只 要否定一下我们的感觉并非是一面镜子就足以推翻这种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 实在。这也就必须对我们的感觉进行研究和思考,通过这种思考和研究,我们发 现,当我们在肯定一种实在的同时,也就在肯定另一种实在,我们在否定一种实 在的同时,也就是在否定着另一种实在。一切实在都以认识为基础,我们的认识 本身把实在划分为多元的,波普尔把这种多元分为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既彼此 对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 一) 波普尔对实在论的思考 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不单纯是自己的独创,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的反 思和创造,波普尔的实在论理论也不例外。波普尔是西方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他 的思想就是在欧洲古典自然实体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如此,他的思想 还受到1 9 世纪以来的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以马赫为代表的感觉主义要素论的 影响。使他丌始对实在论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朴 素实在论的观点,以及建立在自己实在论基础上的真理观和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认为,过去的实在论都具有常识的本质,正是基于常识才区分了现象 和实在,才认识到现象拥有实在的性质。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常识是什么? 说 白了,常识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出来的知识。我们看见一块石头, 石头实在;我们感觉石头变热,热实在;我们饿了,想吃面包,于是面包也便具 有了能填饱肚子的实在性。可以说,常识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知性材料, 没有这些材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也不知道什么是现 象,什么是实在。可以说,实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没有了现象也就不可能有 实在,实在是通过现象体现出来的。当然,一个现象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出 来,它的背后必然有一种实在。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现象都具有一种实在,即 一1 2 第二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使是假象,它也具有一种实在。我们看见太阳东升西落,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 我们之所以这么认为,就是假定地球是静止的,而太阳是运动的。最后,通过哥 白尼革命,我们才发现,太阳原来是静止的,而地球是运动的。地球不但绕着太 阳转,地球还自转,这就产生了在地球上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然而, 现在虽然我们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结论是一个假命题,但我们不否认太阳东升 西落这一现象是有一种实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波普尔才说:“实在论是常识的核心 。j 下是这样,科学、 哲学以及理性思维都必须从常识出发。也正是有了这个见解,他把实在论扩展到 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形成了自己朴素实在论观点。朴素实在论之所以是朴素的, 就是由于在何为第一性方面,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波普尔看来,感觉就 象一面镜子,我们把感觉到的现象比如石头、树枝、小鸟当作一种实在,那么, 也就必然有另一个更加深刻的实在,那就是感觉对象。没有感觉对象这个实在, 我们也就得不到现象这个实在来。正如他自己所说:“常识也认识到,现象( 例 如镜子中的映象) 有一种实在;换言之,可以有一种表面的实在即一种现象 和一种深刻的实在。 然而,波普尔的实在论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并没有走的彻底,因为他发现纯粹 地认为物质是一种实在是不现实的,这会让我们意识类的东西走向实在论的反 面。其实,主观类的东西也具有一种实在,因为,它会对物质产生影响,形成是 其所是的东西。比如盖房子,图纸很重要,它能决定你盖什么样的房子,形成你 所需要的居住条件。这样,图纸上的内容也就变成了种实在。 从这一观点来看,波普尔并不否定我们意识的实在性。在他看来,实在性有 许多种,哪怕一个词汇,一篇小说也都具有它的实在性。按照这种推理,我们同 常所做的梦在他看来同样也具有实在性。因为只有“同有所思”,才会“夜有所 梦”。如果我们的梦没有了实在,而只是错觉的话,那我们对梦的研究也就会变 得毫无价值了。 波普尔朴素实在论的思想对我们同常生活很重要。因为这种朴素性既是形成 我们日常判断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比如当我们说“这是一只蜜蜂 的时候,也就包含了“这 是存在的前提,如果“这”不存在,或似是而非,那 么,我们就连一个判断也形成不了,判断形成不了,又如何谈及认识呢? 然而,一个完整的判断语句并非仅仅包含着“属 ,它还包含着“种。对于 一个事物的认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上,因为“这 只是人的一种印象, 认识的一个片段,我们不能在“这”上看到什么,我们的认识则更多地依附于判 断句式后面那个“种”。“种 很重要,它是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什么的问题, 英 卡尔波普尔: 客观的知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8 页。 一1 3 第二章波普尔朴素实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而“是什么 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是 什么把“物 与“种 联系了起来,“种”中包含物的属性和意义,当我们说“这 是什么 ,回答“这是玫瑰花”的时候,发觉“种”才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前 提,没有“种”的存在,一切事物也同样认识不了。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波普尔才认为不仅物质有它的实在,精神也具有它的实 在。波普尔的实在论影响到了他的真理观。使他对真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 只能无限地逼近真理,但我们永远达不到真理。不仅如此,他的朴素实在论理论 还影响到他对三个世界理论的划分,尤其是世界3 理论的提出,对整个科学哲学 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 二) 波普尔实在论的真理观 当我们谈论波普尔实在论的时候,无法绕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波普尔的 真理观。真理是什么? 在我们同常生活中,真理常常被习惯地定义为与客观存在 的事实相一致或相符合。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能从真正意义上被我 们人类所普遍接受。这些不同的真理定义从不同的视角对真理进行阐述,致使在 现实中许多与知识相关的东西都无法获得约定俗成性的共识。什么是我们所认为 的事实? 什么的事实可以称为真或假? 什么样的事实能够确立真理? 我们又是 如何认识和判别事实依据的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