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加 上许多其他非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比较突出的矛盾。高等 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其它群体的就业问题相比,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同时 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后高等院校的大量扩招,大学生毕业 后就业难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本文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闯题作为 研究对象,针对其产生原因和缓解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对文章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关于高等院校毕业生就 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结构与框架、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进行了初 步介绍。 第二部分:对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介绍我国当前 的就业环境与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普遍性的现象,然后是对几个具有代表性 现象的透视,以及对一些相关指标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的严峻事实。 第三部分:将国内外关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就业现实相结 合,在投资贡献模型、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社会歧视理论、分割性收益理论和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 难这一现象进行了经济学方面的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借鉴。本章撷取英国、美国和日本 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 我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第五部分: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别从大学生就业观、提高教育投 资、畅通就业市场信息、改进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改革户籍和人事制度、建立规 范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立法消除就业歧视、改革以城市为指向的教育体制等方面提 出一系列的促进手段和对策。 本文盼创新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对 相关理论分析得较为全面,视野较为开阔。策略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我国的 综合国情。 关键词:商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就业理论;人力资本;对策借鉴 a b s t l a c t d i l r i n gt h ep 站ts e v e m ly e a 幅,r e f b h n md e e p c n i n go ft h es o c i a l i s te c o n 咖ys y s t e m , u p g r a d i n ga n dr o c t i f y i n go fj n d u s t r y 丘锄e w o r k 蛆do t h e rn o n - s y s t e mr e 拈o n s ,t l l c s eg i v e r i s et oe m p l o y m e n tb e m c sp m m i l i e n t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t h cc i l r r ts o c i e t y o ) n 叩a r e w i t l lo m c rc 0 i o n i e s ,t h cm a t t c ro fo c c i l p a t i 叫o f 争a d u a t c sh a si 协p a n i c l l l a r i 饥a l t l l o u g h t h e yh a v ea1 0 td m m o n 争伽n d s a f t e it h cr d o n 前s 斌c d u c 砒弼ns y s 沁m ,l 曲o w h gt h e e n l 缸g i n ge n r o l l m e n to f h i 曲e re d u c a t i o n ,t ot t i eg r a d u a t e s ,t a k cu p 柚o c c u p a t i 仰i sm o r e 卸dm o f ed i f f i a l i t 1 1 l i st h i st a k e st h et h em a l t c ro fo c c i i p a t i o no f 伊a d u a t c s 勰t h c r c s e a r c ho b j e c t ,a i ma ti t sc a l i s a t i o n sa n ds t r a t e g i e s ,p u tu pas y s t e m i c 锄l y s i sa n ds t u d y ht l l ef j t s ts c c t i o n :i n 枷u c cd e m t a r i l yt h cs e l e c t i o n sm e a n i n g si nt h e o r ya n d p n c t 妇,r c s c 玳ha c t i l a i i t yi nt h j sf i e l da m u n dt h ew o r l d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s t m c t u r c , i n n o v a t i o n ,t h cw a y so fr e a r c h 锄dd a t ar c s d u r c ca n de t c ht h es e c o n ds c c t i 衄:t t i cc s 髓ya l l a l y s 酷龀o c c i l p a t i o nc o u f o fc o l i e 寥s t 鼍l d e n t s 、 t l l eq u 船t j o n s 驵dt h cc o n d j t i o no fo c q u p a t i o n 血o i i rc o u n t y f i 墙to fa ,p r e n tt k p f e v a l e n tp h 如o m 锄no fd b t a i n i n ge m p l o y m e n ti sm o 碍强dm o t ed i f f j c u l t 柚dc u 玎e n t e m p l o y i 鹏n ts j t t l a 哟ni no l l r 踟m i t y ;a f t e 刑a r d s ,锄a l y s cs c v e r a ls p e d f i cp h e m e n a a n d 证t e r r c l a t e di n d 懿c s ,p o i to 眦t l l en i n t yf a c t si nt l l ef a c to fe m p l o y m c n t i n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 :c o m b i n et h ee m p l o y m e n tt h e o m t i 岱a b o u tg r a d u a t e 缸o u n dt h e w o n dw i t l ll l l ea c t u a ls t a t eo fd u ro o u n t y ,蚰t l l eb a s co fh v 髂t 一n 啊b u t cm o d d 、j o b s e a f c ht h e o r y 、r e r v a t i o nw a g e 也e o r ”s e g m c n t e dl a b o rm a r k e tc h e o r y 、s o c i a l d i s c r i m i i l a t i o nm e o 叽s e g m e n t c d 缸c o m et l i e o r y 、d 叩e nh u m 觚c a p i t a lt h e o r y 舶m ( h c p o i n to f 、,i e wo fe c 咖i c s ,t h i sp a p c 扭a l y 辩s 也ec a u s a t 硫st o 也e n d n 趾 h lt h cf 锄s c c t i o n :柚a l y 姐de 砰i o u n dt h ec o u n t c r _ l n s u m st ot h c 锄p l o y m t o fg r a d u a t ei nb r i t a i n 、u 吐e ds t a t e s 柚dj a p 匝,t h ea u m o r c x p c c t 伍e 如a l y s i sc 柚h e l pt o s o l v ct h em a l t c ro fo c c u p a t i 伽o f 鲫d u a t e si l l ( 蛐n a f i i i a l l y ,o 叩t f a p o s ct h e u s a t i o sa b 岫v e ,五mt h ea s p e c to ft l l ec o n c e p t i o nt l l b c o l l e g es l u d 锄t sh o ua d v a n c i ge d u c a 曲n a li l _ v 岱t m e n t ,f r e en 屺i n f o n n 撕o no f o c c u p a t i o nm a r k e t ,m c n dt l l ef 蛐e w o r ko ft h es e g m e t c dl a b o rm a r k e r e f o 珊t l l e s y s t c mo fr c 函t c r e dp e r m 锄c n tr c s i d e n c e 舡l dp c r s o n 珏e l ,e f e dc a n i c a ll a b a u rm a 盘c t , e l i m i i l a l ed i s c r i l n i n a t i b yl a w m a k i n g ,i 蛐0 v a t et h ee n d u c a t i o n a ls ”t e mt l l a tp o i n ta t c i t yr e s p e c t i v e l y ,b r i n gf o n 】l ,a f das e r i e so fs t i m u l a t i v em e a n sa n ds m l t e g i e s t h ei n i l 0 v a t i o n0 ft l l i sm e s i s :f r o mt h cp o i n to fv i c wo fe c o n o m j c s ,a i i a l y s e 柚d r e s e a r c ht h em a t t e r0 fo o c u p a no f 伊a d u a t 髓。o nt h e 仰eh 锄d ,t h e 蛆a l y s i si sc o m p l e t e a n dt h c 丑e l do fv i s i o ni so p 锄;t h eo t h e rh a n d ,t 置l es 仃a t e 西e sa r c 咖e l a t ew i n lt h e p r a c t i c a l i t yo fo u rc o u n t f yl a r g e l y 1 【e yw o r d s :g r a d u a t e ;e m p l o y m 如t ;l a t i v ee m p l o y m tt l l c o r c t i 皤; h u m 越o l p i t a l ;c b u n t e r m e 硒u r c s 砖f e r c n c c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l ,罐生篆1 手日期:撕6 年f 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慵蝗1 ; 日期:抛1 年,月珂日 导师船杰镑扁络 日期:1 帕b 年 月巧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匠重途塞握銮厦进蜃;旦坐生i 旦= 生i 旦三生发壶: 作者签名:k 瓮生莹飞 日期ih 5 年譬月圬日 导师船乏麓未簪 日期:抽年了月w 日 1 l 论文的选题意义 l 导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共同进 步,这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少数国家之一。国家财政收入日 益增加,人民群众尤其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 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其中以就业和贫富悬殊问题最为突出,本文就是基于当前社 会的就业问题展开的,并且着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原因、以及相应的策略 进行了阐述。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西奥多- 舒尔茨( s c h u l i z ,t ) 认为,一个社会 要想能够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其前提就是要尽量减少失业。2 0 0 3 年,我国首次将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这无疑是一项重 大的举措,意味着中国己经从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同时关注的局面。这是一个政策上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里,教育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和谐、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的不和谐、城乡发展的不和谐以及 社会结构的不和谐这些闯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就业的特有现状。解决就 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能单靠市场来解决,是“富民”优先还是“产值” 优先,实际上是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差别国。 三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教育蓝皮书2 0 0 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发布,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更显得意义重 大。本文所选择的这一研究对象的理论价值在于:结合我国离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商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从而总结 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社会实践方面来看,高校毕 业生就业难首先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它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会造成生产设 备闲置,造成当事人收入的损失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无疑也是一个严重的社 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其家庭人力资本 。胡鞍钢、程永宏、榜韵薪等: 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一中国就业致策评估( 1 9 4 9 锄1 年请 。杨河清t劳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中国改革报,1 9 9 7 0 5 1 的投资回报。大学生的就业难,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导致的结 果。对于家庭而言,子女的教育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提高家庭社会地位的重要途 径之一。因此,教育投资或者说入力资本投资的固报问题就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蘧。 而在一个高人力资本投资预期的大环境下,这种“难”将被视为一个必然发生的现 象。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我国青年一代的切身利益,关系 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国家的 长治久安,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和重视。因此,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 题的研究,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1 2 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现状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直都是倍受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现象。在我国,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 育的扩张,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过程中菌临若越来越多的阎题。把 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成因是国际上对该问题研究的基础。针对商等院校 毕业生就业这一问题,西方经济学界有如下一些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投资贡献模型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o 。人力资本( h 蚰姗西p i t a l ) 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 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 健康状况) 所构成的资本。理论界比较认同的基本观 点是:入力资源可以资本化。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人力资本抽象定量化,受教 育者对自身的教育投资可以看作是对其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 题实质上就是其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问题。 1 9 7 0 年,费尔清斯疆sp h e l p s ) 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新韵理论流派职业搜 寻理论( j o bs e a 础) 。该理论有如下观点: 1 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 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搜寻。 2 为寻找工作而花费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 高报酬的工作机会也就越大,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 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会呈递减的趋势。 3 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 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之增加,荠且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 。w a i l s a o ( 1 9 嘲r e l h 址i 帖c 缸席胡髓峙o 柚d 扣i d 柚:埠n i y ,p o l i c y 缸dp 埔曲,l 0 n d o n :r u t k d 萨 。k o g 孤,m a u i n 柚s f b 加i n bh i 曲盯e d u 国t i o n :ac o m p a 吨h ws 抛d y ,砌n 萨l 锥,2 0 0 0 2 4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当职业搜寻收益大于搜寻成本时。进程职业搜 寻就是有利的,而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为多久,则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 是否等于边际成本。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对,劳动者瘦该继续搜寻,直到两者 相等时才停止搜寻。 国际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有关毕业生收入 预期的研究。贝茨( j i l l i 柚l 乙b e t i s ,1 9 9 5 ) 、多米尼斯和曼斯基( d 0 m i i l i t z m a 璐l ( i ,1 9 9 6 ) 以及欧盟十国等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开展过联合调查研究。尽管他们所使用的 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最终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 己的预期收入。这一结论发展成为后来的保留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在劳动力 市场上寻找职业的人,他并不期待工资水平会随着搜寻时问的延长而不断提高,更 多的情况是他从一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理价位。同样地,对于搜寻职 业所花费的时间,他也有一个心理准备。因此,当他在市场上寻找工作时,如果雇 主开出的工资条件超过他预定的心理价位,他就接受这个工作,否则就会拒绝。因 此,这个心理价位的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 r e s e n r a t i 叫w a g c ) 。 另一个不同的理论是由d o 喇n g c r 和皮奥里( m j ,p i o 坞) 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 场分割理论,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分成主要劳动力市场( t h e 砸m a f ys e 皂皿t ) 和次要劳 动力市场( m es e c o n d 缸y g m e n t ) 两部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高,工作稳定, 劳动条件较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会,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而且职业前 景较好。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工资较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 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一般来说,主要劳动力市 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次要劳动力市场,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 主要劳动力市场口。他们由此来解释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些原因。 国内研究和讨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的。教育学的文献一般研究在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高校、学生如何扮演 好自己的角色。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 的影响,如就业期望、就业前途等( 潘锦棠,1 9 9 2 ;瞿振元等,2 1 ) 。而国内从 经济学的角度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研究的文章尚不见多。1 9 9 2 年,曾湘泉等探 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者的意愿和行为,以及市场的 供求状况开始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产生影响,但没有得出高等教育必然导致较好工 资收益的结论。 。,窖越紫? l ,其中重点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曲线斜率增加明显( 如图v 所示1 。 企业对入力资本的首次投资的增加等同于教育投资者的期望回报,即d h i - d r i ,我们 现在假定企业对于招聘员工的期望贡献不变,则有d h j d e i 1 ,图i i 鳇线向左上方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 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咖 1 4 偏移( 如图所示) 。高等教育体制的较小变化,使得毕业生的实际贡献基本不变 所以图i 曲线偏移很小( 图所示) m 由此得以得出,图i 曲线的向左上方偏移度大子图曲线的偏移度,最终的图 曲线的偏移是向左上方偏移( 如图) 如d k p l 。曲线的这种偏移打破了教育投资 与实际贡献的均衡,远离均衡态的表现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因而,由于高校毕 业生的实际贡献大于他的教育投资,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往往是以其教育 投资为依据的,所以导致高校毕业生本身人力资本含量高于企业愿意做出的投资, 致使双方在期望回报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形成不均衡,因此产生了一部分高校毕业 生的“自愿失业”现象。 3 2 基于职业搜寻理论的分析:市场信息不充分与寻找工作的时间 根据职业搜寻理论,高校毕业生作为职业搜寻者来到劳动力市场上时,一般都 不会接受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因为他们不确定是否有“更好”的工作在不远的未来 等候着。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职业搜寻者因为不具有与工作机会有关的完全 信息,便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 情况下,毕业生为了找到报酬高、待遇佳的工作,他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地搜 寻,在搜寻时间达到最佳点之前,他继续搜寻就是理性行为。 在一定的范围内,寻找工作的时间越长,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充分,获得高报 乏一 丝。l 酬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搜寻期间,毕业生并非没有工作机会,有的人手头甚至 拽着几个用人单位进行比较选择,因为害怕今后找到的工作比手头上的差,为了保 底,又不愿退出来,自白多占了本来有限的就业信息,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进行职业搜寻的前期阶段,毕业生在开始通常是比较乐观的,并且经常高估 了他们对于雇主的市场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获得与自己和劳动力市场有关 的信息,从而变得更为现实。其次,长时间的搜寻会减少存款,增加搜寻成本。从 而对求职者施加了压力。因此,当职业搜寻者得到一份和他的保留工资相等或者相 差不多的工资报价时,饱便停止搜寻,退出失业队伍,成为就业者:否则搜寻者宁 愿失业,继续寻找工作。那么这一搜寻的时问长度就是他失业的时间长度。职业搜 寻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的工作寻求模型来进行分析。曲线f ( x ) 代表所有雇主的综合 值,包括雇主提供工作本身的条件,给出的工资值等;横轴表示个人期望值w 0 ( ) , 工作寻求模型 它是某个工作要求就业者具备的最低技能水平k 的函数。一个技能为k d 的毕业生就 业者,他的个人期望值就是w 0 0 。如果他知道市场上某家单位现在正需要一名技 能水平最低为l 【d 的职员,且这一雇主的综合值为蛹) 。若此时有f 0 【0 ) = w ,当这 一就业者到这家雇主去求职时,求职者和潜在雇主在市场内就互相合理匹配了。 当然,在双方自愿的前提条件下,所有综合值低于f ( 】曲的雇主都愿意雇用技能为h 的就业者,雨就业者方面更倾向于应聘综合值高于w 的职位。在现实的高校毕 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个技能为l 【口的大学生并不知道综合值f ( x ) 高于其期望值w c k o ) 的所有雇主的信息,而他们又必须在毕业前找到期望的工作。 这样一来他们可以采用的最好方法就是取得尽可能多雇主的录用资格,再从中挑 选综合值最高的一家。但在僧多粥少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大多数毕业生都没有 这种奢侈的条件去做比较选择,多数的工作机会需要较快进行决定,不然机会就 要落到其他就业者身上了。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非充分信息的市场,因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 不能确定就业单位,成为继续进彳亍工作搜寻的摩擦性失业者就完全属于一种正常现 象。在毕业时,很可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为了获得更满意的工作而主动放弃 已有的就业机会,宁愿在毕业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找寻话动,从而成为“自 愿性失业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工作找寻过程 0 0 b - - s e 蛐gp r o c c s s ) ”。可见,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导致了毕业生寻找工作 的时间延长和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下降。此外,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不 同地区、不同类型毕业生供求信息的畅通,也很可能会造成或扩大毕业生供求结构 性失衡的矛盾,从而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3 3 基于保留工资理论的分析:收入预期大于市场需求与自愿失业 按照保留工资理论,每个职业搜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足以让其接受工作雨不再 继续搜寻的工资报价或预期工资。当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提供的工资低于他们的预朔 工资时,他们宁愿失业,继续寻找工作;而当雇主提供的工资高于保留工资时,他 才愿意接受这个工作,退出失业队伍,成为就业者。随着搜寻时间的推移,基于一 些原园,一个人的保留工资水平会趋于下降。同时,决定保留工资的主要因素有以 下三个方面: 1 搜寻者所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分布的情况; 2 寻找到高于工资预期水平的职业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3 搜寻职业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 显然,当这些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保留工资水平也会随之变化。 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是否与市场需求相符,是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 素。从经济学中预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看,高等教育自从实行收费上学的制度后, 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寻找高薪的工作尽快地回收教育投资成本,这一点是可以理解 的。但预期收益最大化不等于并且也不一定必然导致结果收益最大化,预期最优导 致结果最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信息必须是完全的。而就业市场上专业需求信息以及 1 7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工资分布信息的不完全,使得他 】往往比较乐观地估计了自己的工资前景,从而出 现了保留工资偏高的现象。这成为了导致他们自愿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以下是同济 大学2 0 0 2 年的一项调查数据,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预期薪水与实 际薪水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落差。 3 0 0 0 元,月2 0 0 0 - 0 0 0 l o 元月1 0 0 0 - _ 2 0 0 0 元月 1 0 0 0 元月 期望薪金 2 4 5 5 7 2 1 8 3 实际薪金4 2 9 2 5 4 1 1 2 7 另外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 0 0 2 年对上海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 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区间在2 0 0 0 一4 0 0 0 元之间,而其初次就业的工资 价格区间为1 5 0 0 2 0 0 0 元月,普遍存在着收入预期被高估的情况。 大学生收入预期被高估的情况 1 月收入预期( 元)6 月实际起薪( 元)高估颧( 元) 高估幅度( ) 中膏院 2 0 7 11 4 6 7 6 0 44 1 2 2 0 0 0 年调查o 中青院 2 1 5 9 1 5 鹋5 9 13 7 7 2 0 0 2 年调查曲 上表证明了国外学者s m i t h 和p o w e l l 的论断由于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自己 的资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而且在中国,这种 高估远远超出了美国( 1 0 ) 和瑞士等一些欧洲国家( 略大于1 0 】。o 保留工资与实际工资之间的差距过大,会使得部分高校毕业生继续进行职业搜 寻,或选择不就业,从而成为自愿性失业者。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期望值,就 会出现要么不就业以等待“更好的”工作机会;要么待业准备考研考博,这给高校 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虽然随着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充分披露和搜寻工作时 间的延长,毕业生也会相应调整符合市场实际的保留工资定价,从而解决自身的失 业问题。但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和过程。 。是指李家华、吴庆等人2 0 0 0 2 2 年连续三年的“北京艟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一 。同上 。j c n y a j a b s ,2 0 呻ls t 龇t c 蛐d 托z h i n d 饥2 0 0 2 1 8 3 4 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分析;主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分割 性收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统 一、开放、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 实生活中,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往往被许多因素分割成不同的子市场。如:种族、 性别、学历等。当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给大于需求时,如果他们愿意进入次 要劳动力市场,他们就会较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次要劳动力 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时,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就出现了。 我国是一个二元结构分化十分明显的社会,表现为城乡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分 化。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较明显的二元分割特性:经济发达的城市、东部沿 海地区、待遇较好的外企、机关事业单位、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等可以看作是主要 劳动力市场;农村地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等可以看作是 次要劳动力市场。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比如,发达 地区收入高,社会保障健全,信息资源丰富,公共设施完备,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 会的文明成果;而中西部地区收入则相对较低,传统的条条框框对人束缚较多,信 息资源有限,难以充分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所以有很多的高校毕 业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中 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 0 0 3 年对北京1 4 所大学的毕业生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 问题研究”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竞然有7 4 8 的人都酋选 在北京求职工作o 。排除掉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 的比例也高达6 9 。如果我们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与北京市2 0 0 1 年和2 0 0 2 年高校本科 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地区分布数据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地区毕业生 的选择预期远远超出了实际的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暂时还很难得到 毕业生们的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屈指可数,具体数据如下表所 示。 。曾湘泉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 4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 】北京:中国人民犬学出版 社,2 4 p 1 6 7 1 9 对就业地区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的比较 就业地区 就业地区2 0 0 1 年就业分布( ) + 2 0 0 2 年就业分布( 9 ”2 0 0 3 年就业预期 1 北京 6 0 2 46 4 6 97 4 8 2 上海 2 6 62 1 99 4 3 广东省 8 1 77 0 8 6 j ( 广州、深圳) 4 东部其他地区 1 0 8 49 5 3 5 9 5 中部各省1 1 3 3 1 0 3 31 4 6 西部各省 6 7 76 1 8 o 6 7 其他 1 4 合计 1 0 0 o1 0 0 01 0 0 0 注:表示数据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计算。 如果两种就业市场之间不存在分割,毕业生们就能够很方便地从经济欠发达的 中西部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那么他们毕业时如果难以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 区就业,他们愿意暂时选择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去找工作,等到将来有机会时再进入 发达地区,这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者f 本文 讨论的高校毕业生) 是具有理性行为的自由人。所谓“理性行为”,是指劳动力的供给 者具有追求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的动机,正是这种动机支配着劳动力供给者的行为。 从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选择来看,他们首选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工作难找甚至 暂时失业,他们一般也不愿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屈就”。因而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集 中涌向发达地区,而急需人才的中西部没人去的现象。这里面除了有大学生就业观 念有待更新以外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动机和原因: 1 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找到较高工资的可能性更大。有资料显示,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收入的比例就达到了2 5 :1 ,并由1 9 9 5 年的2 8 :1 提高到 了2 0 0 2 年的3 1 :1 。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各种实物补贴因素都考虑进去,估 计这一差距可能要达到四、五倍,甚至是六倍。这种收入差距在其他国家是比较少 见的。2 0 0 0 年东部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3 5 0 0 元最高的上海为5 5 9 6 元,是最低 的西藏地区的4 2 倍。这些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其 可能取得的预期收入要比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少得多。考虑到在接受教育期间 个人的教育投入和毕业后的生活水平,许多毕业生们自然会首先选择进入主要劳动 力市场就业。 2 0 2 流动成本高。现行的户籍制度、用人歧视等因素限制了毕业生的自由流动, 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去了中西部地区,以后再要进入发达地区则需要付出很高的流动 成本。试想一个大学毕业生去了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如果再想回到主要劳动力市 场来,他首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四处搜寻与雇主可能提供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有关 的信息即工作搜寻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以及与原 单位的交易成本等。其次,他还要面临向新环境转移的货币成本( 如与原单位相关联 的住房、职称等经济损失以及违约金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 是心理成本,即离开熟悉的朋友,失去社区联系以及放弃因熟悉周围环境而享有的 收益等所造成的损失。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和在迁出地工作时间的延长,其心理成 本也会增加。在我国,由于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的限制,使得这种流动 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想到城市找一个更理想的工作, 他需要支付相对于一开始就在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多得多的成本;相反。在主要劳动 力市场失业的人却较容易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 3 离校后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无疑是人力资本的投 资,而毕业后的收益就是这种投资收益的直接体现。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老化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经过一个折旧的过程,最终会折旧 完毕退出生产领域,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继续投资。离校后的各种人力资本投 资( 如在职培训、进修、非正规教育等) 同样会给投资人带来持续性的收益和个人竞 争能力的提高。目前,在两种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生取得这种人力资本继续投资的 机会也存在差异,表现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信息资源丰富、市场化程度高、通讯 便捷、教育发达,这些无疑为毕业生的入力资本再投资创造了便利条件。相反,如 果去了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就可能少有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可以说,去次要劳动 力市场工作需要冒着未来个人竞争能力减弱的风险。因此失去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的机会。于是毕业生的供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远远超过了其实际的吸纳能力就业 难问题便因此产生。 赖德胜教授提出转轨时期的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之 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 是被分割的。而且这种分割更多的不是体现为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分割o 。 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能够获得的发展机会和相对较好的条件等被称作是“分割性 收益”。这种“分割性收益”是以货币收入或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 存在的。旦毕业生进入了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各种分割性收益就无法获得。反之, 。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 明经济研究,1 9 9 蛐5 2 l 如果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不存在或者并不严重,则分割性收益就不存在或相对 较小,毕业生在选择职位时就会更多地考虑个人偏好和比较优势,就不会有明显的 倾向性。赖德胜教授还指出,虽然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并不存在教育水平与收入水 平负相关的“脑体绝对倒挂”,但是仍然存在教育与收入正相关程度不高的“脑体相对 倒挂”现象母。其表象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的显性收益率偏低,在不同所有制单 位就业对个人收入分配有很大影响,这证明了所有制类型导致的分割性收益确实存 在。张东辉和徐启福的研究表明,各行业平均工资差距变异系数从1 9 8 5 年的o 1 1 8 9 上升到1 9 9 9 年的0 。1 8 6 2 ,上井了5 6 6 ;除农业外,行业间最高平均工资与最低平 均工资之比,上升幅度为1 6 8 ,证明了行业类型导致的分割性差异也存在。李实 和丁赛发现,城镇的个人教育收益率是逐年上升的,十年间上升了近3 倍,教育对 个人收入增长有直接的效应。然而就整个城镇来说,教育收益率并不一致,不同所 有制单位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这在某种程 度上反映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性收益的存在西。因此,虽然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 而且投资于培训、劳动力市场也能够取得一定收益,但是对于个人收入来说,分割 性收益可能更重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胀蚀m 孤也 认为,中国教育的真实回报率可能高达3 0 4 0 回,但由于个人没有获得教育的 大部分收益,所以对人力资本进行私人投资的激励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托关系、 走后门等不正常的社会资本投资就会日益旺盛。因为凝聚这种社会资本,投资少见 效快,能够迅速帮助劳动力进入分割性收益区。人们想方设法进入分割性收益区, 造成了这一领域的职位竞争激烈,使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困难。因此,“分割性 收益”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偏好于东部沿海地区、偏好 于垄断行业和大企业等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倾向进行解释。 这里涉及到的不仅是就业观的问题,也是一种劳动体制设计的问题。在印度, 大学生在城里如果找不到工作,可以暂时回到农村,待经济形势好转后,再回到城 市找工作。而我国大学生却是宁愿在大城市等待就业,也不愿意暂时回到农村或边 远地区就业,这表明了我国就业体制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没有形成人才自由流 动和公平竞争的体制。 。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敝社2 1 年敝 。张东辉,徐启福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闭当代经济研究,2 0 0 2 0 l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事的长期变动鹅势) 【习中国扯会科学。2 0 0 3 0 6 。j a m c sjh e c l 【m a n ,c 酗蚰sl n v e s t m c n ti nh l i m ng a p i t a le 埘0 l j h t l p l 伪n 啊n b e r ,o 嘶a p 幅删2 9 6 ,枷3 _ 0 2 1 1 3 5 基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城市指向”的教育制度与 就业取向 在中国这样一个刚刚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初期阶段的国家,为什么那 么快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在广大农 村,在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等待大学生的光临,所以并不存在明显 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 等大城市。答案似乎也很清楚: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不均等,就业于城市 能够获碍在农村无法比拟的收益。这正是以上所分析的。但除此之外,作者还认为,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城市指向的当代中国的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 特点。学生在这种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下学习,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城 市指向的,带有城市专用性的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在农 村就业,再加上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即 便是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也在所不惜。 我们都知道,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传导j f 珏灌输工具,传递的一 定是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而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和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是主流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入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标准 作为社会主流在持续发生作用。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将发端于城市的理念 向受教育者传播,学生长期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必然将城市文化作为所追求的主 流文化,无论是在书本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自然地以接受城市生活方式为荣。从小 学、中学到大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学生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反映城市理念的 价值观,所以从价值观念上来说首先就造成了大学生偏好城市厌恶农村的倾向,由 于这种倾向是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所以在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 时,自然地就会把城市特剐是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 另外,高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 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的实用技能。教育内容的城市指向对大学生就业产 生的影响在于有利于甚至鼓励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因为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 数是城市专用性的,因此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 村可能并无用武之地,于是就造成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阃 题。更具体来说,大学的专业设置大多数也是为城市产业服务的,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