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对美的阐释.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对美的阐释.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对美的阐释.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对美的阐释.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对美的阐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 又名南华真经) 共三十三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多样且富有诗意的语言,继承并发展老子的思想。“道” 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是世界的起源与万物的本质。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经济技术得到长远发展,合纵连横 等外交权术下纷争四起,哲学领域百家争鸣这些变化却使大道远行,贤人困顿,战 乱四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心无所依归,天人合一的梦想成为泡影。庄子及其后 学创作的庄子全书为动荡的心寻找到“道 这个永恒的居所“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们一般将人生划分为认知,伦理,审美三部分,现代社会这三种 部分扭曲生长甚至异化。人的懵懂质朴的心被形体,生死,名,利等各种欲望遮蔽。在 这种情况下,对庄子进行艺术性的解读就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美学角度对庄子进行解读是常解常新的,庄子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庄子的人生是体道的,悟道的,追求与道同的人生,这种人生实际上一种 审美化的人生,艺术的人生。人们通过“忘”消解欲望的遮蔽,还原本性常心,而享受 这种艺术化人生的本性常心就是一种崇高的审美精神,当它观照天地万物时产生无差 别、绝对的大美。 庄子美学摒弃了狭隘的、残缺的、失性的美,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明确了一个 绝对存在的本体美天地大美,并对大美的产生心境、客观载体、物我关系等进行了 比较系统的阐释。 关键词:忘:心:道:天地大美: a b s t r a c t w r i t t e nb yc h u a n g t z ua n dt h es c h o o lo f ”z h u a n g z i ”( a l s ok n o w na s ”n a n h u az h e n j i n g ”) , at o t a lo f 3 3 ,f i c t i o n a li m a g i n a t i o n ,r e s t o r et h ei m a g eo f t h ed e b a t ec h a n g e s ,d i v e r s ea n dp o e t i c l a n g u a g et oi n h e r i ta n dd e v e l o p t h ei d e ao fl a o z i ”t a o ”i st h eb a s i so fi t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 l l i 曲e s ta r e a so ft h ew o r l d so r i g i na n d t h en a t u r eo ft h i n g s z h u a n g z i s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o fl i f e :am a j o rc h a n g e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h a sb e e n al o n g - t e r me c o n o m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l l i a n c e sa n do t h e rf o r e i g np o w e r u n d e rt h ed i s p u t e sa m o n gt h ef i e l d s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dah u n d r e ds c h o o l so f t h o u g h t t h e s ec h a n g e sh a v em a d er o a dt r a v e l ,s a g eh a r d s h i pa n dw a re v e r y w h e r e ,s o c i a lu n r e s tp e o p l e l i v i n gi nd i r ep o v e r t y h e a r tn om i n d t h ed r e a mo f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i n t o t l l i na i r z h u a n g z i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 ”z h u a n g z i ”f o rt h et u r m o i li nt h eh e a r t so ft h ew h o l e b o o kt of i n dt h e ”l a w s ”o ft h ee t e m a lh o m e - ”h e a v e na n de a r t h 谢mm ea n do fh e a l t h ,a n da l l t h i n g s 谢t l im ef o r ”i ti sl i f ei ng e n e r a lw i l lh ed i v i d e di n t oc o g n i t i v e ,e t h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i n t h r e ep a r t s ,t h r e ep a r t so fam o d e ms o c i e t ya n de v e nd i s t o r t e dt h eg r o w t ho fa l i e n a t i o n p l a i n s i l l yp e r s o n sh e a r tw a sp h y s i c a l ,l i f ea n dd e a t h ,a n dd e s i r et oc o v e rav a r i e t yo fb e n e f i t u n d e r s u c h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t h e ”z h u a n g z i ”i n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r ti sv e r yn e c e s s a r y f r o ma r ta e s t h e t i cp o i n to fv i e w ”z h u a n g z i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i sa l w a y sas o l u t i o nt oo f t e n n e w , z h u a n g z ia e s t h e t i c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i na n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z h u a n gr o a do fl i f ei st h eb o d y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a n dt h ep u r s u i to fl i f e 谢t ht h er o a dw i t h t h i sl i f e ,af a c to fl i f e ,a e s t h e t i c ,a r t i s t i cl i f e i ti st h r o u g ht h e ”f o r g o t t e n ”t h ed e s i r eo ft h e s h e l t e rd i g e s t i o n , t h eh e a r tt or e s t o r er e g u l a rn a t u r e ,a n de n j o yt h ea r t i s t i cl i f eo ft h i sn a t u r ei s o f t e nan o b l el l e a n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s p i r i t ,w h e ni ti sg e n e r a t e dw h e nt h eu n i v e r s et a k ec a r eo f n o n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 ,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i sa b s o l u t e l yg r e a t ”z h u a n g z i ”a e s t h e t i c sa s i d en a r r o w ,i n c o m p l e t ea n dm i s s i n go f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t h e f i r s tt i m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i sa b s o l u t e l yc l e a r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ab o d yt h e u n i t e ds t a t e s - t h ew o r l dl a r g e s t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a n d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 l a r g es t a t eo fm i n d ,t h eo b j e c t i v ev e c t o r , c o m p l e xic o m p a r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f o r g e t ;h e a r t ;t a o ;t h eg r e a tb e a u t yo fu n i v e r s ;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盔邋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印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醴 指导教师签名: 兰墨二曼1 日 期:触呈笪:2 7 日 期:趁乏噬:矽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吉 = ,i 嗣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名、利、情、欲所有这些在人们追逐与享受的同时变成枷锁 束缚着人们“逍遥 的心;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圆了人类上天入 地,摘星揽月的神话,同时也改变甚至异化着这个世界包括人自身,“诗意的栖居 变 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人类的精神信仰正在瓦解,与神同居的日子渐渐远离,能与神 沟通的圣人贤人也渐渐从我们身边淡去;入与物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自然与她的子民 一人类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天人合一”成为了神话 面对这种种矛盾与困惑,人类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而三千年前一位独立而逍遥的伟 人形象为我们带来一丝希望一庄子。这位伟大的哲人,生世窘迫困顿却旷放自得,身 在尘世,意却逍遥。他穷究宇宙万物之本体,通论世间万物之天性,以常心呼唤沉迷世 俗的人们挣脱人为的精神桎梏,消解尘世的忧患、苦闷和烦扰。权力面前,他“宁游戏 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生死面前,以天地为棺椁, 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在天地之间,身处战国乱世,心游古今天 下。 现代学者闻一多曾说过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m 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 庄子这首长诗以奇诡的想象,丰富的艺术形象,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充沛的艺术 感染力建构了一个“美 的世界,笔者在庄子一书中不仅发现了美的本体一天地 大美,还发现了通往大美的道路一一忘,通过“忘 还人以常心,与天地大美共鸣,特 对此进行梳理和简略论述。 二、庄子其人其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 也。作渔父、盗跖、肱箧,以诋挑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 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 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予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由于年代的久远,史料的遗失,关于庄子的个人资料出现了多种版本及推测,众说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纷纭。以上史记中关于庄子不到三百字的记述可以说最早也最翔实可信的史料记载。 庄子,名周( 约公元前3 6 9 一一前2 8 6 年) ,宋国蒙人,战国时代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三千年,我们只能从庄子书中一个个幽默而富有哲理的 寓言故事中搜集整理对于庄子形象的描述:“庄周借粮 。庄周讥曹商 写出庄子对得势 小人的蔑视与讥讽;“楚国聘为相 “庄周见梁惠王一写出庄子身处困顿乱世宁愿纵身于 逍遥之境;“惠施以相吓庄周 “庄周哭惠施”写了庄子与朋友之间或讥讽争辩或惺惺相 惜的友情;“庄周妻死,鼓盆而歌“庄周以天地为棺椁”更突出了其参透生死本质,生 死无惧 庄子是继五千言道德经后又一部道家经典。据史记记载,庄周“著书 十余万言,“以诋就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晋代郭象注本三十三篇为今通行本, 即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古往今来,对庄子一书的注评译释数不胜 数,后世关于庄子思想的引发阐释更是汗牛充栋,学术界对于庄子的篇数、断 章、真伪、作者、成书时间等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内、外、杂三十三篇视为以庄 子为代表的庄学的文本显示,以自上而下视角整体把握全书;并且以张默生先生的庄 子新释和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为主要研究材料,文章中 引用庄子原文只列篇名;以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主体呈现 思想为主要指导 思想研究庄子美学。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忙与忘 第一章为美之路忘 一、忙一心之亡 世人问佛:“何为禅? ”佛说:“吃饭,睡觉。世人不解:“世人皆如是,何以为 禅? 佛说:“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即为禅。世人却是该吃饭时不吃饭,该睡 觉时不睡觉。 现在有许多人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怕得不到,怕失去。什么是焦虑,就是想得到, 怕失去,心每时每刻处于一种忙乱的状态。关建瑛在她的书与老庄对话中为这种焦 虑用了一个极恰当的字命名“忙 圆。忙,就是“心之亡,心的无所依归状态 。 人,作为天地运行之气的一种短暂形态存在于世,天地大道赋予其形体、智慧、 本性,依从天地之理运行、消亡,与众生平等。可人类却有着与之相悖的无边无际的欲 望,为摆脱束缚在身的自然天道甚至于不惜违背天性凌驾万物、凌驾他人、凌驾天地, 用欲、利、言等充塞内心,武装身体并逐渐使之成为生命的终极追求。纷纷扰扰,世事 无常,人仅有的一颗心偏要追着那纷乱的俗世凡尘,漂泊动荡,离那永恒的栖居大道自 是越来越远,“忙”也就成为现代人典型的心理状态。远游而疲惫的心要回家,要找到 一条通往大美的正确道路只有通过“忘 。 二、忘一一心之夕卜 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话: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 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 也。” 人,作为自然存在,作为一个物理生命是不自由的。“死生,命也 ,生死是由不得 自己的。生老病死,无论哪一种都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无法逃避的、上天给予的试炼。茫 茫宇宙,天地万物,人作为其中一种自然生物是极其脆弱的,必然接受自然规律的约束, 是不自由的。人,作为社会存在,更是不自由的。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熙熙攘攘中, 个体的力量是微弱的。血缘、婚姻、社会、情感种种关系将人类个体联系,支撑他在社 会生存,但这种生存也是不自由的。这种种关系将人类生活划分为一个个隔间,人在格 o 与老庄对话 关建瑛上海古籍出版社p 6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中喘息;又像_ 条条坚韧的操控线,使每个人举手投足也不得自由。 人作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都不得自由。但是,人的心是可以自由的。当“天下 “物”“生死 “古今 全部摒除于心之外时,也即“遗弃世故删不为物役无虑死生” , 达到“朝彻”即物我皆忘的凝寂空灵的心境;“见独”即不对任何事物有所依待与道直 面接触状态;最终进入心不受时空外物的撄扰瞬间与道合的“撄宁 状态。这种虚静通 明与道合的自由心境就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心境。 大宗师另外一段话清楚解释了何谓“忘 ,以达到这种至高的审美心境: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日:“何谓也? 日:回忘仁义矣。 日:“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日:“回益矣。日:“何谓也? 日:“回忘礼乐矣。 日:“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日:“回益矣。日:“何谓也? ”日:“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日;“何谓坐忘? 颜回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日:“同则无好也, 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 丘也请从而后也。 成云: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亦即外官骸,遗心识,死灰 槁木,是以冥同大道。郭云1 坐忘者,奚所不忘哉? 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内不觉 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徐复观先生说:“堕肢体、 离形,实指的是摆脱由生理而来的欲望。黜聪明、去知,实指的是摆脱普通的所谓知识 活动。 “坐忘 本是寻道的一种修行途径,循序渐进式的从“忘仁义 “忘礼乐 到“堕 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直到“同于大通”。“忘 字从“心从“亡 ,即从心中 舍身、舍世,超凡脱俗,以自己的本然之心合万物的自然之性,从心而游与天地合,达 到至人、神入、真人境界。“忘“是一种状态,是一颗本常之心依归自然大道,而不向 外有所待,处于一种逍遥自得的状态。 忘“是一个过程,是一介凡人在纷扰世界中对 于”道“无限接近,永恒追求的艰苦过程。 庄子文本通过“忘 为我们还原一颗虚净常心,重构一种至高的审美心境, 回归天地大美。 第二节庄子忘己 一、庄子忘人籁 “人籁一词首次出现于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 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日: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 固 老庄新论陈鼓应商务印书馆p 2 5 1 。庄子新释 张默生 新世界出版社p 1 4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日:“敢问其方。”子綦日:“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 作则万窍怒吗,而独不闻之寥爹乎?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 似析,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褊者,叱者,吸者,叫者,蕃者,突者, 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 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日:“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日: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在这里庄子借南郭子綦之口区分了人籁、地籁、天籁三种层次,比较了三籁的产生 依据、优劣异同。人籁,人鼓之声;地籁,物鼓之声;皆为有声之乐,对外物都有所待。 声音本是一组震动的波纹,使气鼓物发声,靠外物传播,靠听觉器官接受,本无所谓美 丑。而天籁,自然发之,万物和之,无所依凭而又无所不包,不受人为世俗约束,无矫 揉造作之态,是人籁、地籁的依从标准,是至乐。天地自鸣,与心灵共振,产生的美才 是无差别、无局限的大美。而只有处于“吾丧我 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对于这种大美进 行无差别的审美。“吾丧我 即本真自我对于外貌形体的摒弃。 因此,本文中“忘人籁一是对于人体的感官局限性的否定;二是对目色、耳音、 舌甘、鼻芳、美服、华居、王嫱丽人等狭隘的感官性审美的否定。 ( 一) 首先阐释庄子对于身体感官的否定,尤其否定形对心的束缚。 在应帝王末章有这样一则寓言: “南海之帝为僚,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僚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僚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 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七窍一开,纷扰必至。世人皆以为:有眼可以看,有鼻可以嗅,有口可以尝,有耳 可以听。世间之物,尽收吾心;世间之美,尽为吾有。凿七窍,是得,是有。实际上“七 窍 对于“混沌”本性却具有致命的损伤。万物常性本是混沌,“混沌喻大道浑全未 亏“皆以况道之全体本来具足,不假修为者也 。 万物常性本是“混沌打,天地万物, 自给自足,自然而然。 庄子认为“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 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 天道) 爿我们永远不可能靠有限的个体之知洞见世界的真相,所以人以视听食息为发 端所建构的文明史,在本质上是由一个又一个谎言连缀的历史。一 因此,庄子是反 对片面的以生理机能为基础的认知活动的,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技术、礼法、言论、 功利等人为价值体系。 ( 二) 其次人本与天地合,人性为道赋,朴素混沌,无欲无求。而世人所谓美的 o 庄子诠评方勇陆永品巴蜀书社p 2 6 5 毒自然美的哲学基础刘成纪武汉大学出版社p 1 2 1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享受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三: 一是改变物性使“美恶有间,失性一也 :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 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天地) “比牺尊”与“沟中之断 ,两者之间的美丑差别在于世俗的感官性、功利性,是 以外在的智、言、名、利、礼等为附加价值,才会在世俗审美价值体系中有所区别,有 美丑之分,高下之见。在失却自然本性,违背美的本体这一高度上,两者完全相同,都 是丑陋的,人为的,违背本真的。 二是狭隘的感官审美都对外物有所待,更以人类本位,自我中心,审美标准不一, 是一种相对的美。以人类本位所建构的片面的审美标准,为了迎合这种相对的标准,人 为生硬的建构一个美的虚幻世界。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鳝然乎哉? 木处则惴栗恂惧,狻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刍豢,麇鹿食荐,鲫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猩猸狙以为雌,麇与鹿交, 鳝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四者孰 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觳乱,吾恶能知其辩! ”( 齐 物论) 从庄子的“齐物 思想出发,天地万物,道通为一,万物既同,标准为一。道之自 然无为天性应该是真善美的至高标准,也应该是唯一标准。除此之外的狭隘、片面的“自 我观之 标准都是无意义的,不可取的。同样,在这种相对标准建构的审美价值体系下 所进行的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美的存在等都是不可取的。 三是扰乱自我心性,失性有五,形乱吾心。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 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 至乐) “且夫失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 熏鼻,困慢中颡;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 之害也 ( 天地)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倭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 矣。故日:大巧若拙。一( 肽箧) 狭隘的感官性审美是如此的不合本性常心,不符合天道自然,但由于这种美是直接 诉诸于人的生命形体,刺激人的感性思维,获得一种直接且强烈的美感刺激,因此,世 人孜孜以求,恨不得永世占有,为此不惜掩住自己的真心,扭曲自然天性,极尽矫揉造 作之事。陈鼓应先生在他的老庄新论里会说世人“役心以养形 或“役形以养形 。 对于狭隘的艺术美庄子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数次以一种强烈的语气加以抨击和 。陈鼓应商务印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否定。 ( 三) 那么,庄子对于艺术美是抱有决绝的否定态度吗? 当然不是。天运篇 中对于“应人事,顺天理 的乐曲,“知无虑,望不见”的虚无怠音,至高至乐的“无 待之声这三篇乐章组成的与道合的至乐一一“咸池之乐 是极度推崇的。 “北门成问于黄帝e lz 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 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一 帝日:“汝殆其然哉! 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 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 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 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 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阮满院;涂邵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 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 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 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 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待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 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 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 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日: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 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 可载而与之惧也。一 成玄英云:“夫至乐者,真道也。欲明道而非心识,故谋虑而不能知;道非声色, 故瞻望而不能见;道非形质,故追逐而不能逮也。庄子将艺术上升为道的至高境界, 借乐明道,乐以呈现道境。于是咸池之乐以无待之声来演奏,以自然天理来印证,艺术 和于自然之道,使审美主体经历了惧、怠、惑三个阶段。惧,道与我二元对立,主体欲 反抗道对自身的无限约束而不得;怠,我顺道时,自然而然,依天理而行,依时顺命: 惑,我与道合,道我融为一体,人在他的最终归宿中无感无应,无知无虑,回归天然。 二、庄子忘生死 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终极思考。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才能获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本真彻悟,才能对生命抱有正确的态度。有人认为, 死亡是对每个人唯一公平的一件事,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公平。每个人从 出生开始都背负着走向死亡的必然。对于这一过程的承认是对命运无可奈何的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或是看破生死的觉悟,这当然是不同的,随之而来的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当然也 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知道人生百年,终有一死。但世人往往乐生恶死,对于身体形态的 尊崇与依赖发展到极致就是对于有限生命的无比眷恋和对于未知死亡的无比恐 惧。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以王子内心的独白剖析了世人 对于生死的态度: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较 崇高? 死即睡眠,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死去,睡去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啊,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使我 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如暴君之政、骄者 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终生疲于操劳,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而不远走高飞, 飘于渺茫之境,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后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 邦,自古无返者。 面对这道“必答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生死是一种极端的两极对立的关系。 生命在人类的心目中是一个多彩而短暂的存在,无论是忧郁的蓝色,希望的绿色, 喜悦的红色,辉煌的金色,悲伤的灰色等等,人们能够真切感受的我活着,我存 在。笼罩在生命之外的只剩下浓浓的、未知的、黑色的死亡。于是“乐生恶死 是人类普遍的心态。人类因未知而恐惧,更有甚者因为对死亡的误解而出现行为 偏差。比较典型的两类就是生命永存论和死亡终结论。前者过分重视生命,或者 说过分重视以人类的形态存在于天地之间,再确切点说是妄图无限延伸生命享受。 后者过分依赖死亡,以死亡作为一切的终结,人生的解脱,是生命的极乐之处。 于是有人错误的将至乐中“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 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作为“乐死恶生“宣言的阐释。以上, 我们可以看出生死问题是如何缠绕人的内心,阻碍人的超脱。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 知北游) “人生相对于绝对真在的本体而言是虚假的;相对于绝对恒在的道而言,又 是瞬间即逝的。 在道的高度去看,生死同一,气动而已。生命是虚假的、暂时 的、无时无刻都处于变化之中的,而这种变化又是人所不能掌控,归于天命的。 这种看法在现代人得眼里或许过于消极,现代科技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对的,对于生命无限依赖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得心灵在生死这个终 极矛盾冲突中困扰无法超脱,不得自由。 庄子正是对生死看得透,参得破,才能顺生死,等生死,小生死,忘生死, 。中国哲学初步李锦全冯达文主编p 6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命得以超脱。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俪然而往,俪然而来而 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入助 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 大宗师) 正如上文中的“真人一样,与大化同体,知生命源头,知死亡归处,任其生死, 返复天地之间,不以心智自然有损天道自然。 【一) 首先,庄子承认并且重视生的意义,但不执着于物理生命的无限保存。 生死有命:无论你是权势滔天,富可敌国也不可能长生不老;即使你生活悲苦, 命如草芥也不可能主宰自己降生于世。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养生主) 动物油脂做成的蜡烛烧尽了,燃没了,变成烟,变成灰,风一吹就什么都没 有了。“死生,命也 生死是由不得自己的,那么,什么是能由得自己的呢? 就 是在你生命存在于天地的不过百年间,你发出了怎样的光亮照耀世间,传下了怎 样的火种流芳百世。 大宗师多次写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于丹教授认为死亡分两种,一种是物理生命决绝 的结束,另一种是放弃有意义的生活,醉生梦死,浑噩度日,使生命失去意义。 因此,于丹教授在谈笑论生死中说过在生死的态度上,庄子崇尚让生命 获得价值,让生死顺应大道。 ( 二) 其次,庄子看透生的意义,死的伟大,赞扬大造化的神奇。通过 多个寓言故事比较顺应生死的真人与妄图逃避或控制生死的俗人。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浮然,莫 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 知北游) 在漫无起始的时间轴上,人类的存在只占了短短的一块,而个体生命的百年 时间更是转瞬即逝,无论你的生命或伟大或卑微,死亡的一天终会到来,面对接 下来的的死亡之旅,我们将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路;目送亲近之人踏上这段单程的 旅途,我们又将带着怎样的表情。 “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日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 形,而日入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 恶乎往而不可哉! 人的得生乃是适时,死去乃是顺命。庄子崇尚“安时处顺”,安于天然的生死态 度。大宗师中这个故事形象讽刺了那些妄图控制生死形态变化的“不祥之人”。 “知死生存亡之一体 的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为友;“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的子舆;知“伟哉造化”的子犁等等。正因为以上这些人参透生死的本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到死亡来临时才不会做无谓的抵抗,而是以一种顺生死,小生死甚至忘生死的态度 安享生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日:“与人居,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日:“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 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 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至乐) 相知相许数十年的另一半一朝离去,庄子不仅不哭,竟然鼓盆而歌,不可谓不惊世 骇俗。但庄子认识到无论生老病死都是气在变化,从无形到有形再到形散,无论怎样气 依然存在于这个世间,只不过是在变换各种形态而已。 庄子以道的气变解释生命的本源,视生死转变为本质齐同的大造化。在 人生实践中采取“安时顺命 “同造化的态度,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以气的形 式生生不息的变化贯通中实现生命的本然价值。 第三节庄子忘世 一、庄子忘言 语言文字是一类中性的工具手段,是随着人类形体发展,劳动需要所出现的交流, 表达和思考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包装,是思想的承载物,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 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忘言是庄子一书中独特的审美方式。庄子美学对语言 的消解原因有二:出于成心,各执己见,纷争四起,为名为利,语言滥用,有损质朴本 性,此为一;言不尽意,遮蔽大道,此为二。 ( 一) 由于个体先在经验不同,由于“成心”的介入,使言这种思维表达方式,成 为社会权利、意志、欲望等的包装,甚至于成为个体表现自我,评价他人的标准,互相 攻讦的利器。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未 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 吾独且奈何哉! ( 齐物论)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入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 以出乎众为心也。 ( 在囿)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 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级( 层) 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 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 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正是以当时人们以语言相互争论,以致语言遮蔽了本应 敞开的意义领域这一现象为语境,对语言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的。 注日:“凡域情滞境,执着一家之偏见着,谓之成心。 “域情滞境 就是执着于 以自我感知、个人利益建构的主观价值体系中,真我被掩盖、异化的情况。忘成心就是 忘却主观囿见,情绪干预,利益成图等操纵下迷失的自我,回归真我。 世人对于言的运用往往出现偏差,不是将其沦为争名逐利的工具就是伦理规范束缚 人心的枷锁。在渔父一章集中进行论述。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摁;莫之顾而进之, 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 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 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 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 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 可教已。 渔父 任何一种争斗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思想的斗争,人类利用语言这种最厉害的武器建构 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体系,在这个建构和利用的过程中,语言这种中性的工具被异化成 为佞、谄、谀、谗、贼、慝等。 ( 二) 站在“道 的高度,天下无言。“道 的不可言说性,自在,先在性使语 言在它的面前无力苍白。而这种从“小知 “成心发出的“小言 对道具有隐藏蒙蔽 作用。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道恶乎往而不存? 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 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 齐物论)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 有分有辩,有竟有争,此之i w a 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 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日: 何也?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日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不廉不赚,不勇不忮。道昭丽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 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 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 齐 物论)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 血庄子新释张默生新世界出版社p 6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 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 情!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 天道) 庄子忘言并不是对语言现象的完全否定,而是一种批判式的拨正,一种全新语 言价值体系的建立。庄子否定出于“成心,遮蔽大道,无意义的“小言 ,推崇“贵 语 。语之贵,在于意。语言的存在价值在于它指称的意义。“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 o h 物) 。语言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通往道的真实境地的必经途径,有效工具,而这种工 具首先应该是中性的,忘却成心的。 二、 庄子忘用 人天赋之形,天赋之心( 常心) ,有心即有念,有念即有欲,由欲指使行。但随着 欲的膨胀,行为的偏差,逐渐形成执,最终成魔。庄子为我们净化这颗欲望之心, 指导功用之行,回复常心,使人不仅存在天地间,更是活在天地间。忘用即抛弃“机心”。 圣经创世纪中,当耶和华神将亚当安置于伊甸园时,给予了他及他妻子夏娃优 渥的生活条件和一句嘱托“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 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善恶树 的原文即“t h et r e eo ft h e k n o w l e d g eo fg o o da n de v i l ”。但是狡猾的蛇诱惑了脆弱的女人一夏娃,她见那 树上的果子“好做食物,悦人眼目,切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于是人类的始祖 背叛了创造他们,给予其灵性的神,犯下原罪。人类掌握了智慧后,开始知羞耻,设礼 仪,觊觎生命树的长生果,遭到了神的诅咒。而脆弱的人类经不起欲望的诱惑妄图拥有 与神相似的智慧和与神相同的长生,这就是人类世世代代无穷的罪恶。 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经过了三个阶段:混沌之初,开天辟地,天地自然存在,孕 育万物。天地给予人类以形体、心智、本性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人类尊天为父,地为 母,对自然万物充满无数未知的恐惧与尊崇。随着人类心智的成熟与完善,随着人类与 自然相互扶持共同前进,人类视天地有灵,万物有性,人们期盼与天地的平等交流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发展,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自然天地的 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人类与自然万物走向二元对立的格局。人类将生养自己的父母, 陪伴自己的朋友视为一种工具,在人类眼中,自然万物只有“有用”“无用”之分。人 类更新科学技术,使用各种工具机器,驱使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他们认为是“人役 物 ,认为自己征服了世界。在人物对抗的二元格局中,人的地位上升就意味着自然地 位的下降,人的胜利就意味着自然的被奴役。所谓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 史的延续是以对自然万物征服程度为标准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以人类自我毁灭的速度 为标准的。 e 一) 首先,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过分的欲望,贪念,对外物的过分 1 2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倚重是对心最大的束缚,“凡外重者内拙( 达生) 。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 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 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 鉴,以其所不休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