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金融全球化、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 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诱因。2 0 0 8 年7 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其影响之深、破坏 之大前所未有。分析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认为,次贷危机根 源在美国银行。“在银行的借贷方面,美国的银行犯了很多的错误,创造了太多所 谓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使“次贷危机 从美国的银行流入到了 资本市场,流入世界其他的资本市场。次贷危机使美国许多大型银行倒闭,从而 引发美国全国及至全球范围银行体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的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 传导机理及银行监管等问题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 本文将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解为,个别银行或某几个银行受到其他不利冲击, 其损失给系统中的其他银行带来负外部性,当这种负外部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 使整个银行系统的基本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完全丧失的可能性。对于银行系统性风 险的成因,本文从理论及现实基础两个方面来分析,并指出软预算约束也是银行 系统性风险产生的现实原因之一。在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上,本文从贷款市 场的角度,指出贷款市场上存在传染银行风险的某种非线性机制,是它的存在引 起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对于银行监管,首先分析了银行的日常监管,主要包括: 市场准入管理、资本要求、资产流动性要求、信息披露和退出机制;然后介绍了 安全网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结合我国处于转轨时期的实际 情况,指出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如:银行监管法制不完善、资本充足水 平偏低、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偏低和管理技术落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冲突等,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改善我国银行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监管 a b s t r a c t 1 1 圮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i n a n c i a l9 1 0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6 n a | l c i a ld e r i v a t i v e sa r e a l l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o p p o n i m i t ) ,f o rt l l ef i n a i l c i a li i l d u s t r y ,b u tt l l e ya r ea l s o 肌i n d u c e m e m f o rb 鲫i l ( i n gs y s t e m i cr i s k s u b p r i m em o r r t g a g ec r i s i sb r o k eo u ti nt l l eu i l i t e ds t a t e si n j u l y2 0 0 8 ,w l l i c he 仃e c ta n d d e s t m c t i o nw e r e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a n a l y z i n g 也ec a u s a t i o n o ft h cs u b p r i m e m o r t g a g ec r i s i s ,f o m ! e ru s r | e a s u r ) ,s e c 咖j o l l l ls n o ws a i dt h a t t l l er o o tc a u s e so fs u b p r i m em o r t g a g ec r i s i sw e r eb a i i l 【si nt l l eu 1 1 i t e ds t a t e s i l lt h e b a i 】心sl e n d i n g ,t h eb 甜1 l ( so ft l l eu 1 1 i t e ds t a t e sm a d eal o to fm i s t a 玉【e s ,a r l dc r e a t e dal o t o ft h es o c a l l e df i n a n c i a ld e r i v a t i v e s t h e s e 丘n a i l c i a ld e r i v a t i v e st o o k “s u b p r i m e m o i r t g a g ec r i s i s n o 、牝di n t ot h ec 印i t a lm a r k e ta i l dt h eo t h e rp a r t so ft l l e w o r l d i s c 印i t a lm a r k e t s 舶m 廿l eb a n k so f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b e c a u s eo ft h es u b p r i m e m o r t g a g ec r i s i s ,m a 芏l yl a r g eu s b a n k sf a i l e d ,t r i g g e r i n gs y s t e m i cr i s ka n dc r i s i so f ”d o m i n oe 丘- e c t ”i nan a t i o n a ls c a l eo ft h eu 血t e ds t a t e se v e n9 1 0 b a lb a n k i n gs y s t e m , w m c ha t t r a c t e dt h e 、o d d v v i d ea t t e n t i o n b u t 、) l ,_ h e t h e ra th o m eo ra b r o a d ,t h es t u d yo n l ef 0 肌a t i o no fb a i 】如n gs y s t e m i cr i s k ,c o n d u c t i o nm e c h a l l i s ma i l db a n ks u p e r v i s i o n 锄do t l l e ri s s u e ss t i l ln e e d 向r t l l e rp r o f o u l l dr e s e a r c h b a i l l ! 【i i l gs y s t e m i cr i s k ,i nt h i sp 印i sd e f m e da sm er i s kt l l a ti sp r o d u c e db y s o m ei m p o r t a n tf 撕l e db a n ko rp r o b l e mb 孤1 l 【st oo t h e rs u r v i v i i l gb 龇止si nt h eb a n k i n g s y s t e m si 1 1ac o u n t 巧( a r e 乱o ri nt h e 、o r l d ) ,w h i c hm a yi i l n u e n c et 1 1 eb a s i cb a n 妇n g 缸1 c t i o n so rm 出汜i tt o t a l l yf a i l 7 1 1 1 i sp 印e r 丘o mat h e o r e t i c a la 1 1 dp r a c t i c a lf o u l l d a t i o n t 、o 嬲p e c t st 0a 1 1 a l y z et h ec a u s e so fb a l l k i n gs y s t e m i cr i s k ,a n dn o t e dt h a tt 1 1 es o r b u d g e tc o n s t r a i mw a sa l s oo n eo ft h er e a l i s t i cr e a s o n sf o ra r i s i n gb 撕k i n gs y s t e m i c r i s k 1 1 1 i sa r t i c l ea 1 1 a l y s e st h et r 趾s m i s s i o nm e c h a i l i s mo f b a n l ( i n gs y s t e i i l i cr i s k 舶m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m el o a nm a r k e t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a t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an o l l l i n e a r m e c h a i l j s m l a tt r 锄s m i t sb a l l l ( i n gr i s ki nt l l el o a nm a r k e t 撕s e st h eb 础n gs y s t e m i c r i s k f o rb a n ks u p e r v i s i o n ,m i ep a p e rf i r s ta n a l y s e sd a i l ys u p e r v i s i o no fb a n k s , i 1 1 c l u d i n g : m a r k e ta c c e s s m a n a g e m e n t , c a p i t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a s s e t l i q u i d i 够 r e q u n m e 觚,a i l d 砌、o m a t i o nd i s c l o s u r c a 1 1 d 、椭t 1 1 血1 w a lm e c h a i l i s m ;a 1 1 dt 1 1 e n i i l 咖d u c e sas a f e 够n e tm e c 谢s m t :h ed e p o s i ti n s u r a n c es y s t e ma n dt l l es y s t e mo f l e n d e ro fl a s tr e s o r t b yac o i n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 b a i 】妊n gs u p e r v i s i o ni l lm 勾o r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 c o m b i n e d 诵n lo u rc o 咖i i lm ea c t u a ls i t u a t i o nd u r i n gt l l e 仃蜀m s i t i o np e r i o d ,t l l i s p a p e rp o m so u tt h a tt h es t a t u sq u 0a i l di s s u e so fc 蛐耐sb 缸虹n gs u p e r v i s i o i l ,s u c h a st h ei m p e r f e c tl e g a ls y s t e mo fb a i 】k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 ,l o wc a p i t a ja d e q u a c y ,l o wl e v e l o fb 砒止r i s km a l l a g e m e n t 锄dm a n a g e m e n tt e c l l i l o l o g y ,i m p e r f e c ti n f o r m a t i o n d i s c l o s u r es y s t e mo fc o m m e r c i a lb 砒l k s ,t h ec o n n i c tb e 铆e e nm i x e do p e r a t i o na r l d s e p 删t es u p e r v i s i o n ,e t c f m a l l y t 1 1 ep a p e rm a k e s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t 0i i n p r o v e b a n k i n gs u p e r v i s i o ni nc l l i n a 血1 w i i l go ni n t e m a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k e y w o r d s :s u b p r i m em o r r t g a g ec r i s i s ,b 溅n gs y s t e m i cr i s k ,b a i 墩s u p e r v i s i o n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 生学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 验室的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 内填写课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 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廓建燕 劾o ,年争月呼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 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 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 文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 保密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 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郎建燕 加力年争月争日 第一章导言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地区或国家金融危机时有发 生,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危机的传染效应使其危害大大增加。比如, 1 9 8 2 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的传染效应使得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到1 9 8 3 年底发 生了偿债危机;1 9 9 4 1 9 9 5 年的墨西哥危机的传染效应使得阿根廷、巴西、智 利、秘鲁等拉美国家以及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受到影响; 1 9 9 7 年在泰国爆发的新的金融危机,其传染效应使危机迅速扩展到整个东南亚 和东亚地区,其中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受冲击最严重,其次是韩国和日 本,并进而影响到俄罗斯、巴西,以至波及到全球。2 0 0 8 年7 月爆发的源于美 国的次级房屋贷款的次贷危机,正演变为一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 在整个金融行业,银行业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银行业又是一个高风险 的行业,银行业的风险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对金融危机的研究 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银行危机通常都处于金融危机的核心位置;金融危机 可以由银行危机触发;正是银行危机决定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经验证据和 理论推理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 银行风险中,影响及危害最大的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它所具有的传染及逐级 扩大效应使得单个银行危机演变成整个银行业的危机,进而有可能引发金融危 机。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银行业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而 是扩展到世界范围,一国重要银行机构的危机将可能影响到国际范围内与其相关 联国家的银行机构。典型的便是2 0 0 8 年7 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中美国一系列大 型银行的倒闭掀起了世界范围内银行倒闭的浪潮。 我国的银行体系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而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 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将出现更多不同所有制的银行,银行业的竞争将更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 加激烈,经营风险也将逐步加大。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任其继续发展与积累, 金融系统性风险会不断加大,最终很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所以,借鉴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银行业进行有效地监管以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很有现实 意义的。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银行风险的研究比较多,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专题研究还不 够系统。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大多是在银行风险、金融危机等研究中附 带说明,而系统性风险的降低或消除对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分析考 虑,本文将着重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进行研究,以为银行系统性风 险及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二) 现实意义 中国银行业虽然没有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但中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深化 进程中,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己十分重要和紧迫,阻止或减弱银行业系 统性风险的积累,需要我们制定更加稳健的政策和增强危机处理的化解能力,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中国经济沿着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也就是说,科学适 时的市场管理,有助于使经济体系保持和恢复均衡,当然,从均衡的角度讲, 银行危机的发生是经济自适应的结果,但这种自适应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因此,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比较国际经验,可以为中国银行系统 性风险管理提供方法借鉴。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理论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 一) 外部性说 工m f 的官员b r e n d ag o n z a l e z h e r m o s i l l o ( 1 9 9 6 ) 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 是使得其他不相关的经济体遭受经济损失的某种外部性,这种外部性表现为传 2 第一章导言 染性与风险溢出性。d i r ks c h o e 姗a k e r ( 1 9 9 8 ) 认为,银行业的传染风险也就 是系统性风险,可以被定义为一家或几家银行出现财务困难产生溢出效应,使 得其他大量的银行或整个金融系统也产生财务困难。汤凌霄( 2 0 0 4 ) 认为,银 行系统性风险相对于单个银行的非系统性风险而言,是指通过单个银行风险的 传染和蔓延而形成的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在规模和性质上,均大于单个银行 风险的简单相加。包全永( 2 0 0 6 ) 认为,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可以简单概括为由 于主要银行的失败给其他银行带来负外部性,使其他银行的经营与生存受到影 响,并有可能使银行系统丧失基本功能的可能性。 ( 二) 不确定性或可能性说 g r o u po ft e n ( 2 0 0 1 ) ,g i a n n id en i c 0 1 0 ,a n dm y r o nl 1 ( w a s t( 2 0 0 2 ) 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指这样一类风险,由于某一事件或冲击发生的不确定 性,会引发经济价值损失,或使金融系统中的相当高的比例部分丧失功能,以 致对实体经济产生相当显著的不利影响。k a u f m a n ( 1 9 9 6 ) 认为,银行系统性风 险是银行系统的一个参与者的不能履约引起其他参与者的违约,由此引发的链 式反应导致广泛的金融困难的可能性。m i c ol o r e t a n ( 1 9 9 6 ) 认为,系统性风 险等于银行系统性风险,指未预料的储户提款不能被整个银行系统所持有的流 动性资产所满足的可能性。n i k o t a y ( 1 9 9 7 ) 则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银行系 统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银行系统性危机是指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损坏了 市场的基本功能,从而使经济遭受破坏,而且这种破坏还会扩展至其他国家。 翟金林( 2 0 0 1 ) 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由于银行系统性事件的大规模冲击导 致了大量的银行机构或市场的逆效应诱发银行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 一)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银行的债务即存款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极高,债务资本比率更高。如此高的 负债比率也预示着银行是一个相对脆弱的部门,其脆弱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银 行负债的流动性与资产的非流动性特征形成特有的经营风险;二是银行赖以生存 的存款本身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系在一 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某单个银行的失败,极有可能导致其 3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 债权银行的失败,并由此产生一系列银行的失败。 m a r t i ns u 姗e r ( 2 0 0 3 ) 认为,银行体系中紧密联系的信用网络的相互作用, 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风险来源,它使源于一些机构的失败或宏观经济冲击在整个银 行体系中形成连锁反应。系统性风险之所以在银行部门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是 根据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及银行系统性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溢出损失得 出来的。不确定环境下周期性信贷风险及单个机构短期债务与长期非流动资产相 结合的复杂网络的脆弱性,也使银行系统特别容易遭受信息的影响和恐慌。此外, 用于资助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的短期债务组成的资本结构,使得银行传统上容易发 生银行挤兑和恐慌。s t i g l i t z ( 1 9 9 4 ) 认为,由于银行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 权债务联系,使金融资产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某个银行的金融资产价格 发生贬损以至于其不能保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则单个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很快演 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g e o r g ej b e n s t o na n dg e o r g eg k a u f m a n ( 1 9 9 6 ) 认为,银行由于结构上的脆弱性,天生就是不稳定的。d a s g u p t a ( 2 0 0 0 ) 将银行 失败的传染效应归因于银行的经营。 k a u f m a n ( 1 9 9 6 ) 总结了银行之所以比其他行业的企业更具有脆弱性的原 因:( 1 ) 资本与资产比率过低( 或高杠杆比率) ,使得银行提供补偿损失的空间很 小;( 2 ) 过低的现金资产比率,通常需要变卖能够获得利润的资产来弥补存款债 务;( 3 ) 较高的负债比率和短期债务在总债务中比率过高,使得危机银行为了解 决支付危机,被迫迅速减价出售贷款资产和抛售抵押品来应付流动性需求,使得 贷款价值和抵押品价格下降,从而扰乱整个金融市场,造成银行状况急剧恶化。 ( 二) 监管手段不协调 银行监管的不同手段通常分开来单独讨论。a c h a r y a ( 2 0 0 0 ) 提出了一个重 要问题:解决银行失败的事后政策如何与事前的资本充足率相协调。在一个风险 转移模型中,他阐述了监管手段的不协调实际上会增加系统性风险。他认为遭受 不同政权体制救助政策的世界范围内国际银行的统一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事实上 将会增加系统性风险。从单一机构考察的监管一旦转移到系统的角度,便会引发 新的问题,尽管这种问题在单一机构并不存在。 4 第一章导言 ( 三) 激励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r o c h e ta n dt i r o l e ( 1 9 9 6 ) 较早的从激励与契约理论的角度论述系统性风 险。他们关注银行间市场在流动性分配中的角色,认为这些市场短期的流动性管 理导致大量的无抵押贷款的暴露。这引起了如果一家机构违约将触发一系列的其 他违约。j o h nh b o y da n dg i a n n id en i c o l 6 ( 2 0 0 5 ) 认为,当银行市场过于 集中时,一个基本的风险激励机制使得银行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因为竞争降低了 他们通过高的贷款利率在贷款市场获得更多的租金。a c h a r y a ( 2 0 0 1 ) 认为,银 行的系统性问题来源于银行系统的风险转移激励。他的模型是建立在风险转移激 励与银行倒闭外部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一旦将银行倒闭的外部性考虑在 内,风险转移不但发生在单个机构,而且会扩散到整个系统。面对系统水平的风 险转移激励,传统的银行监管过于短视,因为他们不能将相关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t i r 0 1 ea n dr o c h e t ( 1 9 9 6 ) 认为,银行经理与存款人之间激励失调,负责 管理投资项目的银行出于私人利益,推卸责任不选择最好的投资项目,因此偏向 于选择具有相对较高失败率的项目。 ( 四) 现实基础 h e l l w i g ( 1 9 9 5 ,1 9 9 7 ,1 9 9 8 ) 指出整个银行体系的危机通常是由于宏观经 济的冲击,如利率、汇率冲击或萧条等的联合作用引发的。a s l id e m i r g k u n ta n d e n r i c h ad e t r a g i a c h e ( 1 9 9 7 ) 运用多元l o g i t 经济计量模型,并以一些发展中国 家和发达国家为样本,研究了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一些决定因素。研究发现,易导 致系统性的银行危机的诸因素中,伴随着低经济增长率和高通货膨胀率的疲软的 宏观经济形势排在最前,其次是高利率和进出口不平衡,具有明确的存款保险计 划和较弱的法制环境也易使银行处于一定的风险之中。 三、银行监管 ( 一) 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1 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外部性是指某产 品或服务的生产者或购买者的收益( 或成本) ,与该产品或服务在生产或消费过 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总收益( 或总成本) 不是相等的。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强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 的负外部性。一家银行如果倒闭,他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要远远大于银行倒闭所 带来的私人成本。有些外部性是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的,这种市场的方 式就是用“合同 来约束交易行为。在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能寻 求非市场化的解决方式。这正是政府对银行业管制的理论基础。 2 银行体系的维持 m a t h i a sd e w a t r i p o n ta n dj e a nt i r o l e ( 1 9 9 4 ) 指出,银行体系的维持是对 银行进行监管的重要动因之一。众所周知,银行在支付与清算体系中发挥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银行支付可以被看作是整个支付体系的核心。之所以说其重要, 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通常是很多借款人唯一的资金来源,为众多的企业提供流动 性支持,并担负着支付与清算体系正常运转的职能。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它所 造成的影响会比任何其他部门出现问题时所带来的后果都要严重。 3 保护中小储蓄者的利益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其债务来源主要是广大的中小储蓄者 的储蓄资产。一旦银行的运营出现重大亏损或倒闭,银行股东所承担的损失份 额是极其有限的,实际损失的大部分将由储蓄者承担。储蓄者对银行的业务运 营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识别。这样,银行监管就有了其 产生的内生性。罗开位、连建辉( 2 0 0 4 ) 指出,金融监管当局是内生于储蓄者 行使银行控制权的行为之中的,是拥有银行控制权的储蓄者有效行使控制权的 代言人。此外,m a t h i a sd e w a t r i p o n ta n dj e a nt i r 0 1 e ( 1 9 9 4 ) 认为,公共监管 可以被看作是政府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代表性服务的监管,债权存在的理由就是 创造一个在企业绩效不佳时对管理层实施监控的一个强有力的投资者,由于这 个原因,代表的需要对债权来说比对股权更为重要。 ( 二) 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1 市场失灵 传统的关于监管的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失灵基础上的。根据这种理论, 在市场力量面对外部性、市场参与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监管是有道理的 ( l a f f o n t ,1 9 8 8 ) 。银行业市场失灵的特殊性存在与外部性相联系的系统 风险。银行在金融体系特别是清算和支付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银行 的借短贷长、部分准备金制度和先来先付的兑付原则容易导致流动性危机的发 6 第一章导言 生。d i 锄o n da n dd y b v i g ( 1 9 8 3 ) 的模型证明,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挤兑是占 优均衡。挤提行为产生外部性和传染效应,会引发系统风险。f r e i x a sa n dr o c h e t ( 1 9 9 7 ) 认为,银行监管可以部分从这个角度分析,但由于银行问题是如此相 互纠缠,因此需要一种特别的分析方法。 2 道德风险的存在 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会对金融企业和消费者产生道德风险。d o w d ( 1 9 9 6 ) 认为存款保险引发四种道德风险:消费者选择高风险机构、金融企业从事高风 险投资、存款人不再要求适当的风险升水和银行保持较低的资本水平。 3 政治经济学角度 h e l l w i g ( 2 0 0 3 )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银行监管,认为监管当局和银 行体系在屏蔽金融机构竞争中有共同利益。 4 代表假说 m a t h i a sd e w a t r i p o n ta n dj e a nt i r 0 1 e 于1 9 9 4 年提出了代表假说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h y p o t h e s i s ) 。该理论用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从银行 的清偿力出发,认为一些监管措施能够成功的控制银行风险,并有利于银行稳定, 同时降低了存款人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银行有成千上万的小储户,个人无力监 督银行,基于存款人监督及控制银行风险能力的局限性,储蓄者需要私人或公共 机构代表他们在银行绩效不佳时实施外部干预。 5 公共选择理论 f r i e d r i c h h e i n e m a n na n dm a r t i ns c h u l e r ( 2 0 0 3 ) 认为,依据s t i g l e r ( 1 9 7 1 ) 的公共选择理论,银行监管不仅仅是立法者最大化总体福利的需要,它也有益于 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具有相似观点的还有s a n t o m e r o ( 1 9 9 7 ,1 9 9 8 ) ,他认为一 些政府参与银行监管的目标除了社会福利考虑之外还有“私利 的考虑。“财力 弱 的政府往往会在银行监管的立法与实践中将商业银行的资金导向自己想要支 助但又无力支助的相关产业和企业,这样一来政府监管的目标就出现了偏离,这 种现象在中欧、东欧以及亚洲国家非常普遍。 除了上述支持银行监管的理论外,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张 俊喜( 2 0 0 3 ) 全面研究和评估世界各国在银行监管领域的七大政策,实证分析了 各项政策的有效性。这七大政策可以分为管制、监督和参与三类,涉及活动范围、 7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 外资准入、股权限制、资本要求和具体监督措施等方面。对全球1 0 7 个国家进行 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活动的严格管制、银行准入的苛刻限制、资本充足的依章 履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官方监督的有力执行和政府控股银行等监管政策, 都与银行业的效率和稳定无关,但却与腐败现象成正比。其中最出人意料的结论 是,官方监督的弊远远大于利。研究还指出,对银行活动管制较少,对外资银行 准入限制较松、对存款保险制度涉及合理、鼓励和授权民问监督等政策,不但可 以加快银行业的发展步伐和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从 而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四、银行监管手段 m i s h k i n ( 2 0 0 0 ) 将银行监管手段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别:政府安全网、限 制对银行资产控股、资本要求、租赁及银行检查、信息披露要求、消费者保护 和限帛0 竞争。f r e i x a sa n dr o c h e t ( 1 9 9 7 ) 、 g r e e n b a u ma n dt h a k o r ( 1 9 9 5 ) 也有相似的分类方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国外长期以来的理论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 是以f r i e d m a n ( 1 9 6 2 ) ,f a m a ( 1 9 8 0 ) ,d i a m o n d ( 1 9 8 3 ,1 9 8 4 ) ,d y b v i g ( 1 9 8 3 ,1 9 9 3 ) 等人为代表,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他们认为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一定 的特殊性,即银行是运用流动性负债为流动性资产融资,因此即使在长期内银行 也有其存在价值与发展空间。但同时银行的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 定性,使得银行容易遭受挤兑的冲击,在信息不对称下,银行挤兑具有较强的传染 性,单个银行出现挤兑很可能导致整个银行系统危机,造成金融恐慌;另外他们还 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保护处于劣势地位的众多小储户的利益。 反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学者有p a r k ( 1 9 9 2 ) ,d o w d ( 1 9 9 3 ) 等人。他们认为银行只 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高效地运行,政府支持的存款保险只会破坏市场 效率,弱化银行的竞争力并使其更易失败( d o w d ,1 9 9 3 ) ;银行系统危机与信息不对 称密切相关,阻止银行危机扩散的有效手段就是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而以提供 流动性为主要措施的存款保险制度无法担负起这一责任( p a r k ,1 9 9 2 ) 。 s t i j nc l a e s s e n s 、d a n i e l ak l i n g e b i e la n dl u cl a e v e n ( 2 0 0 4 ) 通过研究众 多国家在解决银行系统危机的政策指出: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流动性支持、 8 第一章导言 政府担保银行债务等救助行动的开销是很大的。但巨大的财政开销并没有加速银 行系统从危机中复苏,解决问题的根本应是建立合理的银行监管制度体系。激励 相容的银行监管制度可以防范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提高整个银行系统运行的效 率。 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是资本充足性监管。这一监管的效果及其相关问题一直 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以1 9 8 8 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一系列后续协议为代表。 国内研究方面,最早从理论角度探讨对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是厦门大学的江曙霞教 授,她在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 1 9 9 4 ) 一书中借助公司财务理论 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分子分母策略以提高我国银 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林志远论建立我国银行业的清偿力监管制度( 1 9 9 3 ) 、 论最低资本充足比率和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1 9 9 4 ) 、郝爱群、孟龙、朱长 虹、刘绍德的九十年代的金融审慎监督( 1 9 9 3 ) 等也都对此进行了论述。 第三节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及与之相关的银行监管,根据研究需要,本 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导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重点对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的概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银行系 统性风险的概念和特征及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的理论及现实分析,此部分为全 文的论述提供了铺垫。 第三部分介绍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并以“次贷危机 为例, 对银行系统风险的传染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在前面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 管理,进而分析银行监管,重点介绍了传统的银行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管理、 资本要求、退出机制、信息披露和资产流动性要求;银行安全网存款保险制 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在防范及处理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作用及有可能产生的 9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 问题。这一部分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五部分对主要发达国家( 美、英、日) 银行监管的发展及比较进行了考察, 首先考察了主要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其次对主要发达国家银行监管进 行了横向比较,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总结了银行监管的国际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 银行监管提供了借鉴。 第六部分是对中国的金融监管进行分析。依次分析了中国银行监管的发展历 程、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中国银行监管的挑战及对策,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 上,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一些建议。 二、研究方法 过去的研究大多是将银行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监管分开来分析,本文认为,银 行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监管是不可分割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必然涉及银行监 管,银行监管的重点也是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本文使用理论分析和案例 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成因、传导 机制、管理、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及对策。 三、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 1 在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时,引入了科尔奈1 9 8 0 年在分析社会主义企 业行为时首先提出的软预算约束概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软预算约束投资冲 动以及风险约束软化,造成了我国信贷市场的扩张和银行信贷系统性风险的积 聚。 2 本文尝试将银行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监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既分析了银 行日常监管,即传统的银行监管,又介绍了银行安全网制度。防范及治理银行系 统性风险,既要依靠政府监管,银行自身也要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内外结合,维 持银行业的稳定。 ( 二) 不足 1 本文多是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2 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这一体系的论述,还不够缜密,有待进一 l o 第一章导言 步完善。 当然,本文还存在其他的不足,但这也正是本人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不断 的学习,逐步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 第二章银行系统性风险 在整个金融行业,银行业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银行业又是一个高 风险的行业,银行业的风险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有着本质的不同。银行业的危机 通常都处于金融危机的核心位置:金融危机可以由银行业危机触发;正是银行 业的危机决定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 银行危机作为一种类型的金融危机,导致其爆发的因素也很多。其中,个 别银行失败所导致的整个银行系统出现问题以至危机的可能性被称为银行系统 性风险。 第一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一、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 一) 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银行危机之所以特别并让许多人感到害怕正是因为其伴随的系统性风险。 银行危机的频率和规模经常是由系统性风险决定的。系统性风险指的是整个系 统的风险或故障的可能性,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故障。因此,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表现为一国、多国或全球范围内高度相关的和集群性的银行失败。系统性风险 可能是一方或双方国内和或跨国性的。关于系统性风险的涵义,主要分为以下 三种观点: 一是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大”冲击,对大部分或全部的国内经济产生不利 影响。也就是说,系统性是指一个事件影响了整个银行、金融或经济体制,而 不仅仅是影响了一个或几个机构。 二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侧重于对其他国家的潜在溢出效应。系统性风险 是倒下的相互联系的多米诺骨牌引起连锁反应的风险。这一定义强调因果关系, 需要机构、市场、部门或国家之间强有力的相互联系,这样当第一张多米诺骨 牌倒下的时候,由于它倒在了相邻的骨牌上,引起相邻骨牌的倒下,依此类推 引起连锁反应。 1 2 第二章银行系统性风险 三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强调风险暴露单位中第三方当事人之间的相似 性。当一个单位经历产生损失的不利冲击,这时产生了对其他单位价值判断的 不确定性,从而使其它单位遭受同样的冲击。为了最小化额外损失,市场参与 者将会检查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其他单位,看他们是否存在风险。这被称为“共 同的冲击效应。 ( 二)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不同银行通过存款、贷款、结算和支付系统存在直接联系,通过服务相同 或相似的存款或贷款市场存在间接联系。不同国家通过相互间的贸易和资本流 动( 包括与其他国家银行的关联) 产生直接的经济联系,并通过与相同或相似 第三方国家的交易存在间接的经济联系。此外,银行的经营范围跨越国界,它 们使存在经营业务的国家相互联系。因此,使一家银行产生足够大损失以致其 破产或使一国汇率产生足够大贬值的不利冲击将会沿着传导链传到其他银行或 国家。 了解了银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及风险传染,有助于了解接下来银行系统性风 险的涵义。本文将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解为,个别银行或某几个银行受到其他不 利冲击,其损失给系统中的其他银行带来负外部性,当这种负外部性累积到一 定程度时,使整个银行系统的基本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完全丧失的可能性。 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银行系统性风险既有一般银行风险所具有的特征,如风险的客观性、经济性 等,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传染性 传染性是银行系统性风险最大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它风险的最主要标志。 由于银行经营范围的同质性,特别是银行都是高负债企业,使得银行易受信心危 机的影响,银行风险会通过传染而得到放大。在一定条件下,单个银行经营上的 重大失误所引起的市场反应会象“瘟疫 一样传染到银行体系中的其它银行,在 没有及时强大的防范措施面前,这种传染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 效应,导致 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 银行危机) 。 ( 二) 逐级扩大性 1 3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 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传递过程中,会在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通过经济主体的理 性选择而被放大,从而使银行系统性风险程度不断加重,如发生流动性风险时, 储户的挤兑和贷款的回收都易形成“羊群效应”和“马太效应 ,从而使银行 系统性风险在传递过程中被自我增强。 ( 三) 外部性 银行系统性风险通过传染与外部性得到传递。银行机构和市场的失败,不仅 影响着有限的范围,在风险扩散的情况下,往往导致众多的银行机构和市场的失 败。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经济极易 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股市、汇市联动的特性则使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连 锁反应速度加快。现代通讯技术及金融交易的高科技程度也对信息的传播及风险 的溢出创造了条件。某个市场的动荡结果会通过计算机网络体系迅速得到蔓延, 影响到世界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