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摘要 y9 0 6 7 1 6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共同现象。通 过深化制度创新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在综述有关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回顾我国农 村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的历程基础上,界定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概括了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的一个主要特 点是将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变迁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应用图表分 析、定量分析、案例分析和制度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 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制度障碍:利用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原理,分析影响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因素,得出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发生偏离均衡的制 度根源在于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非均衡的结论,并运用动态经济学方法来 具体分析制度需求方与供给方即农民和政府在面临制度变迁时的行为, 力图将制度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模型化。论文还以我国改革开放为 时间界限,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制度变迁对农村 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浙江案例探讨了其农村人口城市化成功 经验。最后,结合国外城市化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就进一步推进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 u r b a n i z a t l 0 no fp e a s a n t a n d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i n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i sac o i n m o l lp h e n o m e n o na c c o m p a n i e d w i t ht h ep r o c e s s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l lo v e rt h ew o r l d t oa c c e l e r a t e t h e p r o c e s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o fp e a s a n tb yf u r t h e r i n g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a s ki nt h ep e r i o do fp r o m o t i n gs o c i e t ya n d e c o n o m ya n db u i l d i n gaw e l l o f fs o c i e t yi na na l l - r o u n dw a y t h i sa r t i c l e ,b a s e do ns u r v e y i n gd o c u m e n t sa b o u t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 p e a s a n ti n d o m e s t i ca n da b r o a d a n dr e v i e w i n g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f o r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d e f i n e s 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a n ds u m m a r i z e ss o m e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 f u e l i n g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o u rc o u n t r y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a r t i c l ei st o m a k er e s e a r c hb yc l o s e l yc o m b i n i n g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w i t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c h a r ta n a l y s i s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c a s ea n a l y s i s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a r eu s e dt oe x p l a i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o b s t a c l ei n f l u e n c i n g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 p e a s a n ti nc h i n a b y t h et h e o r y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s u p p l ya n dd e m a n d ,t h ea r t i c l em a k e sa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d e v i a t i o n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i ss t e m m e d f r o mt h e n o n e q u i l i b r i u m b e t w e e n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s u p p l ya n d d e m a n d i nt r y i n gt om o d e l i n g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t h e t e c h n i q u eo fd y n a m i ce c o n o m i c si su s e dt oa n a l y z ei nd e t a i la c t i o n so f p e a s a n t s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w h e nf a c i n g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c o n s i d e r st h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 u p a s w a t e r s h e dt oe m p i r i c a l l ya n a l y z et h en a t u r e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o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a tt h el a s t ,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a s eo fz h e j i a n gi nc h i n aa n d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f r o m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b r o a d ,s o m ea d v i s e sa r eg i v e nt o p r o m o t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i n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p e a s a n t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浙f l :i 商大学硕二l :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大提出,n 2 0 2 0 年,使我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我国是一个拥有约7 6 亿1 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 期实现,关键在于能否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 平及实现农制小康。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是人多地少。据统计,截至2 0 0 3 年底,我国耕 地资源总量为1 3 0 0 3 9 2 千公顷:。这就意味着2 0 0 3 年我国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仅有 近2 5 4 亩3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所需劳 动力减少了,从而增加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人口相对于可耕地面积的过 剩已成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减少农民, 增加农民人均生产要素拥有量,刁唷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问题。但随着近年米国家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条件的变化,乡镇企业面临着 增长速度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企业亏损增加等严重问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 能力减弱。因此,在农业机械化与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下降的情 况下,只有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才有可能使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跟卜国民经 济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但不容乐观的足,我国目前的城 市化水平还很低,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不仅包括农村人口 向城市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在城市的集聚;同时,人口 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 式等要素遵循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 n 复合的一种转换或 。数批来源:2 0 0 4 年小i 虱统计年端 2 数摧来源:2 0 0 4 年州,围统汁年装 3 是捌叫- 国统计年鉴算而得。 吼黼 , 虢虢 浙江工商大学顾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重组的动态过程4 。因此,城市化的扩大和延伸的前提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经济 要素的集聚,城市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城市地域扩大、经济要素增加的过程,是 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这与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农民不从农 村进入到城市,没有完成空间转换和身份转换,那还不属于城市化:如果没有融 入城市的社会化生产方式,没有培养起市民意识,还是以农村的生活生产方式为 主,就不能称为市民化。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处在二元分割的状态,农民与市民成了两 个不同的经济、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为城乡二元分割所安排的各种制度阻碍了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步伐。首先,户籍制度、用工制度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重要因素。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已在城市里: 作多年的农民无法在城市站 稳脚跟,成为摆动在城乡之问的“边缘人”。由于一些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存在着 对农民工的歧视,大多数农民在城里难以谋取固定的工作,或工资极低,有的甚 至连劳动合同都没有签过。另外,民工也没有被纳入城市就业培训范围,缺乏工 作所需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无法从事技术性强的职业。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在 城市里从事的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苦活,其报酬自然斗分微薄。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残缺不全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另一因素。户籍制度的 存在,使得农民工在医疗、住房、社保等福利及教育制度上遭受_ 不公平的待遇。 住房买不起,有病看不起,失业、工伤得不到相应的补助和赔偿。同时,最令他 们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高学费是加在农民工身上的一个 沉重的负担。再次,土地政策也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冈素之一。现行的“土 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成了束缚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枷锁”。由于在农村 多少有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农民无论怎样贫困,总不至于一无所有;如果迁居 到城里农民便会失去土地,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进城的机会成本,因而对是否迁 移到城市还有所顾及,他们宁愿兼业也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成为市民。 4 羔喜m 郭红窿:城市化概念讨论综述,小国城市化也二j 二! j j ,2 0 0 3 年8 月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村人口城市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关系到我国社会 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进度,把它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有利于 消除各种制度障碍,赋予进城农民平等的市民待遇,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然而,我国目前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农民工子女教育等制 度安排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农利土地的产权和管理制度也存在着制约 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地方。排除目前农村人r 城市化存在的制度障碍和政策 障碍,赋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确保进城农民与市民就业机会平等、社会保障平 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真正让农民离开- 工i 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需要进一 步推进制度创新。这些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日的。 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实现现代化都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因此,研究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变迁、制 度创新的关系,探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创新方向和内容,在理论和实践方而 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节技术路线、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一理论分析一实证分析的逻辑思路。第一,文章从理沦肃i 实践两个角度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其中,对本文的研究重点农村人口城市 化进行了内涵的界定乖l 夕 延的分析,并探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意义及推 动因素,奠定文章的立论基础。第二,在以卜- 对农村人口城市化分析的基础l , 阐述制度在农村人r 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相结 合的方法来分析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的关系,得出农村人口城市化出现偏离的 制度根源作为制度需求方的农民和作为制度供给方的政府之间的制度供求 非均衡。第j ,应用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以及国外城市化的经 验,对我国农村人l | 城市化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二、本文结构 本文的内容结构如下: 第一章,说明本文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h 的和意义,给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 线、研究方法,说明论文结构以及创新点。同时,对有关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国内 4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外相关文献综述进行简要回顾,简短评论这些理论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并在 此基础i - 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首先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其次,阐 述了城市化的推动因素;然后结合我同的经济发展,给出农村人口城市化埘我国 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机理制度供 求的非均衡导致城市化发展的偏离,并运用动态经济学方法来具体分析制度需求 方农民和制度供给方政府在而l 临制度变迁时的行为,将制度对农村人口 城市化的影响模型化。 第四章,首先论述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特点,然后以改革开放为界,分 析制度变迁对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以浙江为例探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 化的成功经验。 第五章,结合国外城市化的经验,对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提出相应的政 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是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正确认识客观规 律并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农剌人口城市化的制度研究,应用了下 列几种方法。 1 、图表分析方法。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图形和表格,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现状以及 不同地区城市化进行了图表和数字的闸释,有助于使研究对缘的动态变化获得直 观的展示。 2 、案例分析方法。 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贴切实际,在探讨我囝农剌人 i 城市化的实证分析中, 把浙江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作为个案例进行研究,使一般分析 与案例研究结合起来。 3 、定量分析方法。 文章利用动态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分析制度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影响,为 浙江工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农民和政府在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4 、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文章在分析制度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当中, 利用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原理,探讨影响城市化的制度因素,指出农村人口城市 化发生偏离均衡的制度根源制度供求的非均衡。 四、本文的创新点 以往研究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文献当中,大多根据成本一收益理沦,分析农村 人口向城市迁移所付出的成本乖i 所得到的收益比较,以此为基础讨论农村人n 城 市化。本文利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农村人口城市化偏离均衡的深层次制 度因素。 制度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变量。在众多关于制度的研究文献中,制度几乎很少 被模型化。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就在于,在分析制度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机 理,以及分析制度对于农民和政府的影响及其行为时,将制度变化对各个变量产 生的影响用动态经济学模型推导出来,力求文章的分析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五、本文的不足之处 农村人口城市化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相 当复杂的研究课题。受本人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文并没有完全脱离前 人的研究路径而影响论文的深度。其次,由于制度足个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 很难用计量经济的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降低了文章实证说服 力。 第三节国外相关理论评述 在国外经济学文献中,直接讨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耻论成果并不多,而对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则成果丰硕,产生了不少经典的理论,如刘易斯的 二元经济理论,费一持j i 三斯理论,乔根森理论及托达罗理论等等。但通过仔细分 析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均暗含一个共同点,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同时伴随 着怕农民城市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种生产要素重新整合,以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迎合工业化大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的演变,要求大量劳动力投入资本 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由于绝大多数工业产业都安排在集聚能力强于农村的城市, 因而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本篇主要介绍三个国外比 较经典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理论和推一拉理论。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 9 7 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所建立的劳 动力转移模型具有经典的地位。在1 9 5 4 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 发展一文中,他把传统部门( 以农业部门为代表) 和现代部门( 以城市工业部 门为代表) 的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从而把发 展中国家经济的二元性明确地刻画了出来。刘易斯认为,现代部门集中使用大量 可再生生产性资本,因此劳动边际生产率较高:而传统部f j 不使用可再生资本,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或负数。但传统部门拥有大量的生产力,以至 于把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也不会减少农业产量。这意味着在现代部门的工资 水平下,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刘易斯模型的本质,就是在传统部门 劳动力供给无限的条件下,现代部门的扩大和传统部门的缩小。 在图l 一1 巾,z 为具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m e ( i = 1 ,2 ,3 ) 为现代 部门的边际生产力f 1 线,它们描述了在每一工资水平下相应的劳动力需求,o w 为现代部门工资,o m 为传统部门平均收入。在现代部门的初始阶段,其劳动的 边际生产力曲线为1 鼻,1 只与旧的交点即为劳动力供需平衡点,其中劳动力 需求为毗,总产量为n 只上。0 ,利润为c 。当资本家把利润的一部分( 或 全部) 用于再投资时,资本增加,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这体现在只上升为 ,只。此时,现代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则扩大到0 l ,总产量和利润也随之增加。 理性的资本家会在现行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这个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剩余 劳动力吸纳完毕,实际工资上升为止。 5 阿瑟刘易斯,1 9 8 4 :劳动无限删 给下的经济发展,商务| = | j 书馆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工 资 和 边 际 生 产 力 3 2 w j w o 劳动量 图1 1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价值在于,他所阐述的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 程比较接近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且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关于传统 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劳动供给为无限弹性的前提假设就不符合实际。其次, 该理论仪认为资本主义现代部门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忽视了其它能吸纳 劳动力的因素。再次,理论暗含的另一假设一现代部门没有失业,【! j l 与实际情况 相悖,而且模型暗含着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注定是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的,只能作为资本主义现代部源源不断的劳动力需求的“兵工厂”。最后,由 于国外的人口流动并没有户籍制度等制度性阻碍,所以此理沦没有谈到制度因素 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种种不足,该模型只能部分解释经济发达国家早期工 业化的历史过程,不能为发展中国家所完全应用。 二、托达罗理论 托达罗理论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在二r 世纪六1 年代末七t 一年代 初创立的,当时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在城市中失业羽l 就业不充分 日趋严重,但仍然有人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为此,托达罗在1 9 7 0 年发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串慷创新 表的人口流动、失业发展两部门的分析一文中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转移模 型,试图证明农业劳动力向城上- 转移的过程会在城市失业或隐蔽失业存在的情况 下继续进行。根据托达罗模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的函数: m = ,( d ) ,f 0 其中m 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以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数目来表示;d 为 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d ) 0 意味着人 _ l 流动数目是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 数。在人口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可表示为: d = z r 其中为城市实际工资率,z 为城市就业概率,r 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如果在较 长的时间范围内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在没有户籍限制的情况下,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可用下式表示: m = 九矿( o ) 】f 0 记v ( o ) 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贴现净值。在加入制度造成的进入成本后,城乡 预期收入差距的贴现净值可表达为: 矿( o ) = n e - r t p ( f ) _ ( f ) 一( 伽西一c ( 0 ) 其中,p ( f ) 为第f 期流动人口中在城市部门获得工作的累加概率,k ( f ) 、r ( f ) 分 别为第r 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 _ 资率,为贴现率,反映劳动者的时间偏好程度, c ( 0 ) 这一变量代表制度方面的迁移成本。 可见,托达罗理论中的c ( o ) 这变繁多少也涉及到了制度作为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成本之一的重要性,增加了劳动力主体的行为分析,以劳动力的主观决策和 行为来考察劳动力转移,把重点放在了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和迁移费用,比较适合 发展q j 国家。但是,他的这一理沦并没有更深入的探讨制度因素在劳动力转移中 的影响,仅仅以一个c ( o ) 囊括所有迂移成本,这是不符合现实的。在我国这样一 个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同家里,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各种制度差异仍然是阻碍我 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并成为市民的主要因素,制度因素对我国的影响要比托达岁理 论所阐述的更为深刻。 浙江工商大学颁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三、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迁移行为发生原因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迁 移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系统的“推拉”理论则 是唐纳德博格( d j b o g u e ) 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明确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 是,人u 转移从运动学的观点看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 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 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推拉理论对人口迁移的解释具 有综合的特征,一般认为推拉因素可能多种多样,如经济因素、人际关系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居住环境、政治e ! ;l 素、教育因素等等。任何一种因素在迁出地或 迁入地的具体情况都可能成为推力或拉力,比如居住环境、教育设施、卫生设施、 交通设施、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是推拉因素,迁入地优美的居住环境、理想的教育 设施、便捷的交通、利民的卫生设施、亲和的人际关系都是拉力因素。 推拉理论着眼于研究迁移原因,即迁出地的消极因素和迁入地的积极因 素对迁移者的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设施、环境、制度 等因素,认为劳动力是否转移由各种推力和拉力的合力决定,为解释人口转移提 供了一个新的探讨角度。其理论不足之处在于,推拉理论罗列了很多有关推 力和拉力的因素,不仅复杂而目还很模糊,对于推力和拉力的强度、持续时间等 定量因素并没有涉及,大多属于定性研究。 综一i - 所述,国外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其研究范围也多在欧美等传统经济强国。这些发达 国家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 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需要,因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 移基本没有制度阻碍。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理论很少涉及农村人口进城的制度障 碍,因而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_ 二元经济国家,城乡分 割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是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研究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第四节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关理论评述 相对于国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来说,国内的理论研究学者多是以我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农业状况为基准,对我国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 了制度方面的探讨。 蔡防( 2 0 0 1 ) 研究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他认为农村劳动力 转移分为迁出农村和定居城市两个过程。户籍制度等各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转移 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力资本或预期收入来解释劳动力转移就是不充分的, 因为即使这些条件确实存在,却由于农村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而提高了农民进 城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制度革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而显得尤为重要。 宋洪远详细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制度演进历程。他认为,政府是影响劳动力转 移的重要因素,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的不公和教育培训的欠缺使城乡 之间的劳动力处于制度基础t 的不平等。为了适应: 、【i _ = 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制度。 在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地区性研究当中,陈欣欣( 2 0 0 1 ) 运用推拉理论, 论述了制度因素的变迁及其对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及各制度因素的作 用性质。并得山如下结论: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受到制度因素的综合 作用,因而在鼓励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迂移的过程中,需要制订有利于迁移的 制度和各项政策措施才能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在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到政策的时效 性,即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或制订新的政策。 汪水波、马力宏等在其合著的浙江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一书中,讨论了 浙江农村城镇化与浙江农村人口迁移问题,并详细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身份 转换的过程和进城的人口流动管理的必要性。 纵观国内理论界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关理论,他们基本上都从我国城乡关 系的现实基础出发,对农村劳动力及进城农民t 的家庭背景、收入水平、就业情 况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各个理论的论点、论证过程等有所不同,但总的来 说,在讨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时,大致涉及到以下儿个因素:首先是个人的 能力,如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能水平及身体素质等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的因素。 其次是家庭背景、家庭人口及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再次是城乡就业环境、城市生 活成本和生活环境等冈素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这些冈素主要反映农民在城 市中的预期生活、工作条件和机会。最后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 保制度等制度因素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阻碍,加重了农民进城的成本。制度性成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本越高,城市化的难度越大。 我国现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一f 来的许 多问题并未彻底根除。影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因素有很多,对于我国来说城乡分 割的二元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我国农村人1 3 城市化,就 要研究我国的制度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理以及作用过程。然而诸多研究制度与 城市化联系的相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是从制度创新层面来探讨推动城市化发展的 政策和建议,鲜有制度对城市化发展影响的深层次作用机理分析,这就给本文留 下了一定的研究和创新空间。 浙江_ :i = 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第二章农村人口城市化涵义、推动因素及意义 第一节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涵义 所谓农村人口城市化,指的是世代牛活在农村的人口,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 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向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 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 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是农民群体向市民群体的转型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一样将对我国 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要推动农民走城市化的道路,必须要深刻 理解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内涌。 第一,在职业上,脱离曾经从事的农业,以非农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农 民”和“市民”这两个词的字面意义上就可以看出,“市民”就是脱离农村,脱 离农业,居住在城市的人口。随着我国的城乡制度的差距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 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从事非农产业。然而,许多农民工仍不忘自家的耕地,出 现“半年务农,半年做工”的兼业现象。这种拥有双重职业身份的农民,没有摆 脱土地的束缚,仍以土地为自己的生活根基,对他们来说,进城打工只是一种收 入补充,并没有把非农产业作为完全收入来源。农村人口城市化就是要根除农民 与耕地、与农业的关系,使进城农民完全进入非农产业的职业角色,有稳定的非 农经济来源与基本的生活保障,斩断与传统农、i p 、土地的直接联系。 第二,完全在城市里t 作和生活,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 利。户籍制度的阻碍和氏时问出门在外的思乡情感使得进城打工的农民只能往返 于城乡之间,逢年过节的民一【潮便是这一现实的写照。这些每年做“候鸟式”迂 徙的农民工并不能称之为市民,原因就在 二并没有在城市获得居留权及其制度保 障。 第三,在思想观念上,改变农村社会比较传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拥有 城里人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相对农村来说,城市是个开放 系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对外交流,1 i 民的观念也具有多样性和应变性:城市 市场经济发达,各个领域充满着竞争,遵循优肚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这些对 l3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戎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来说,都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摒弃农村相 对安逸的生活状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城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同时 在行为方式上,要更多的融入城市社会群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目前在城里的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扩充。因此,农民在城 里仅仅从事劳动是不够的,还要保障农民进城以后的社会权利,提升和确保农民 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一、农业生产率提高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械化的应用,以生物技术为首的技术革新,提高了农 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 可能。费景汉和拉尼斯在他们的理论中就指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劳 动力的出现,为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生产要素,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i k 的转化伴随着农业经济到二元经济再到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火量的农业剩余劳 动力不断的被工业化过程所吸纳,劳动力的集聚使得工业化不断得到发展和推 进。作为工业化的载体,城市也得到了空问上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村被改造为 城镇,许多农民迁居到城里。因此,非农化城市化市民化是一个连续演 进的过程,其根本前提就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工业化发展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根本推动力 自欧洲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益使得各种生产要素 不断得到集中,i ) i k 的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镇和大城市。早在十九世纪中期, 英国和法国已出现了城市群,工业已经开始向外扩散,形成工业卫星城镇。工业 规模的扩大要求更多的生产要素聚集,城市的扩大需要更多的空间延伸,农村剩 余劳动力1 ;断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形成的人口聚集以及市 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使得劳动力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求得自身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技能的提高,无形中形成了市民的进取精神和竞争心理,这同农村安逸、 懒散、固步白封的生活习惯形成鲜明对照。农村人 i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人们地理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位置的迁移羽i 生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形成市民所具有的精神、性格、意 志和心理。工业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加快了劳动力的集聚,并成 为培养人们具有市民内涵的“摇篮”。 三、社会环境对农村人口城市化产生推阻作用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发展,社会 环境同样对农村人口城市化产生作用。社会环境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 化环境。从政治环境角度讲,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莆i 政策对农村人口城市化进 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 动力的城市化,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用工制度等具有保护色彩的制度乖i 政策成 为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重大障碍。只有不断缩小城乡二元制度的差异,废除各种不 平等的制度安排,a 能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从经济环境角度讲,城市相对高的 生活成本,也成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绊脚石”,农民很难在经济方而很难承担 城市的生活消费,买房难、就医难、就业难是进城农民的真实写照。没有足够的 生活资本,农民转化为市民就没有了经济保证。从文化环境角度讲,农村人口城 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民价值观念、心理形态和行为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农民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否认同,是农民能否成为市民的主观决定性 因素。 第三节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意义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是关键,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第一,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 钱略举措。党的十六大报 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今后二十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国有近1 3 亿人口, 近8 亿在农村。,只有让大多数农民寓裕起来,爿能说中国真正富起来了,并最 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人任务。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 况未有根本改变,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旱扩大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 “此数排为2 0 0 3 年底人数, 1 5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土地资源相对过少、生产率低下无疑是主要原因。按照 经济学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土地这一固定要素前提下,劳动力、资金、技术 等其它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所得收益将会递减。2 0 0 3 年,我国农民人均 耕地仅2 5 4 亩7 ,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来增收致富。在这种情况下,劳动 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通过减少劳动力,使土地资源集 中到更少的农民手中,提高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纯收入。 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进城定居,成为市民,才能根本解 决农村落后贫困的面貌;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吸引到城市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才能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发挥生产要素集聚作用和规模效益,推动 经济发展。 第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稳定是 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胁提和保证。对农村社会而言,由于存在大量剩 余劳动力,很多农民都是“干半年,歇半年”,而对于那些处于隐性失业的劳动 力来说更是终日无所事事。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助长了部分农民游手好闲、 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的恶习;有的甚至为了生计而从事结伙打劫、偷财抢物等违 法犯罪活动。其次,从城市角度讲,大批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并没有受到同市民 平等的待遇,他们职! 上从事的是脏、累、重、危的工作,置身于受城市人歧视 的生活环境中,遇到不公正待遇没有地方可中诉。长此以往,某些农民工积累的 怨气,就会促成逆反心理,甚至采取失态和违法的行为报复社会。究其根本原因, 是因为农民工无法得到同市民平等的待遇所致。农村人口城市化,无沦是对农村 的社会安定,还是城市的治安管理,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 径。,一: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土 地制度的变化,为农利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性。然而,随着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以及技术创新,农业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 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同时,乡镇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有所减弱。据统计,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由1 9 9 6 年的1 3 5 0 8 万人下降到1 9 9 9 年的1 2 7 9 4 万人,每万元投资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也由1 9 8 4 年的9 1 人,己降到 7 数据束i 瞄 :根捌2 0 0 3 年嚷叫国统训年黪整理而得。 1 6 浙江工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韦慷创新 1 9 9 9 年的0 5 3 人8 。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农村人口城市化才是有效的并且是 最终的途径。农村人口城市化,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减轻 了对土地的依赖,提高了人均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纯收入。 第四,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市民化是“三位体”的整体推进过程。 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是连续递进不可分割的过程。首先是职业的转变即非农 化,农民实现了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其次是农民进入城市迁居城镇, 实现离土又离乡;最后是农民实现职业上和身份上的彻底转移,完全成为市民。 可见三者是相互促进,不可脱离的。非农化是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前提;农村人口 城市化推进了农村人口的地域迁移;但是有了非农化和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就有了 农民市民化,非出化属于职业的转变,而城市化也只是农村劳动力地域的转移, 在实现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之后,要稳步推动进城的原来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 程。 第五,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h ;仅仅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而是一个集经济 增长、社会进步与精神提高为一体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 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农民的文化和素质教育。占全国人口近6 0 秽的农村人 口,由于农村条件的相对落后,靠天吃饭的小农意识使得大多数农民对文化教育 并不十分重视,有的甚至对教育产生排斥,普遍文化素质都不高,他们的素质提 高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国社会整体素质程度。基于农村在经济条件和农民意识上的 落后,想在短时问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将农村人口城市化 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农民成为市民之后,能够接受到城市里比较系统和高质 量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农民只有走出农村成为市民,才能 更多的获得现代文化、现代教育、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摒弃过去狭隘、保守、 封闭、愚昧的心理,使农民精神上得到脱胎换骨的变化,真正促进中国人整体素 质的提高,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和社会高度文明化。 综上所述,农村人口城市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影响到我国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关系到我尉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进度。认识到 8 数字来源:根据 ,年t ”囡统计年豁整理而得 9 此数据为2 0 0 3 年底人数。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性,并把它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有利于消 除各种制度障碍,赋予农民平等的市民待遇,加快城市化进程。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第三章制度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动因制度供求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增k 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其本质是实现农民 向市民的身份转换和农业向非农业的职业转换,凶而城市化的发展与其制度安排 和变迁密切相关。从制度需求方面讲,农民向市民化转换,客观上需要一定的制 度准则作为基础,以保证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公平公止的待遇。而从制度供 给方面来说,适应人口城市化要求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人的要 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从而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而不适应人口城市化要求 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生产要素,特别是人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从而阻 碍人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必须要对人口城市化的制度进 行创新,这种创新就是要通过调整和改进对人口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的各项制度 安排,或者建构全新的制度,从而提高制度效率,达到制度供求均衡,加快人口 城市化进程。 诺思指出,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关系, 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准确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制度是一整套 规则,是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新 制度经济学经历了由注重制度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工程测试技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光伏组件销售合同范本
- 果园分包合同书模板
- 合同编第十九条法条解读
- 2024上海市电视广播广告发布合同(示范文本版)
- 2024化妆品品牌加盟合同
- 2024建筑委托合同协议
- 沈阳理工大学《Java程序设计基础》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24表演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开店双方入股合同协议范文
-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 LTC流程介绍完整版
- 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1课-花儿寄深情-▏人教新课标
- 植物的象征意义
-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5章 西周文化(1、2节)
-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去远航 -冀教版
- 装配图画法及要求课件
- 翻译实习教学大纲
- 心力衰竭-英文版课件
- 邀请回国探亲邀请函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