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爱的情绪在年轻艺术家创作及发展中的作用.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爱的情绪在年轻艺术家创作及发展中的作用.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爱的情绪在年轻艺术家创作及发展中的作用.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爱的情绪在年轻艺术家创作及发展中的作用.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爱的情绪在年轻艺术家创作及发展中的作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艺术市场迅速蹿红的背景下年轻艺术家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作品中对 自由与爱这种人类的生存的精神条件的重视与强调渐渐缺失。美与永恒,爱与生命,在艺术 创作中对这个至高的灵魂家园的向往与追逐日渐失落,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影响艺术创作的心 理动力中,爱这种情感因素所起到,旨在唤起对完美崇高的回归。 the artistic market leapt up under the red background the young artists value orientation to have the change gradually rapidly, with liked this kind of humanitys survival spiritual condition value and the emphasis gradually flaw in theirs work to the freedom. beautiful and eternal, loves with the life, loses day after day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to this to high soul homelands yearning with the chas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in detail in the influence artistic creations psychological power, likes this kind of emotion factor getting up, is for the purpose of arousing to the perfect lofty return. 关键词关键词:年轻艺术家 70 后 80 后 爱的精神 艺术创作 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 2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艺术市场迅速蹿红的背景下年轻艺术家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作品中对 自由与爱这种人类的生存的精神条件的重视与强调渐渐缺失。美与永恒,爱与生命,在艺术 创作中对这个至高的灵魂家园的向往与追逐日渐失落,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影响艺术创作的心 理动力中,爱这种情感因素所起到,旨在唤起对完美崇高的回归。 the artistic market leapt up under the red background the young artists value orientation to have the change gradually rapidly, with liked this kind of humanitys survival spiritual condition value and the emphasis gradually flaw in theirs work to the freedom. beautiful and eternal, loves with the life, loses day after day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to this to high soul homelands yearning with the chas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in detail in the influence artistic creations psychological power, likes this kind of emotion factor getting up, is for the purpose of arousing to the perfect lofty return. 关键词关键词:年轻艺术家 70 后 80 后 爱的精神 艺术创作 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 14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参考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的原文抄录, 也不包 含其他人为获得 天津美术学院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和证书而 使用过材料的原文。 签名:_李佩琦_ 日期: _2008 年 5 月_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美术学院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特授权 天津美术学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签名: 李佩琦 导师签名: 日期: 2008 年 5 月 毕业后去向:编辑 工作单位: 电话通讯地址: 邮编: 3 引言: 当今的年轻艺术家面临着比任何时候都复杂的处境, 经济飞速发展了, 商业化和国际化 从根本上开始影响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在体制上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比如画廊、 博览会、双年展、私立美术馆等,当代艺术在部分合法化以及大部分国际化和商业化,很多 人因此名声大振,继而变得腰缠万贯,北京匡时拍卖公司的艺术总监尤永说,现在是继宋代 以来, 最红的时期。 现在艺术家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 也是近一千年来收入最高的时期, 并且不依赖于任何的机构,体制,组织。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正在进入一个分红利的时期。 随着原先处于地下、 边缘艺术的主流化, 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与体制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中国美术馆近期就把这些当代艺术的风云们请进了官方殿堂, 还竟然别出心裁地起了一个在 我看来极具讽刺的名字-“面对现实” 。 现实是什么样子呢?越来越年轻的艺术家从学院走出并占据了市场的主流,而这些市场 明星的作品风格越来越多地被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争相效仿, 甚至从学院的学生展览上都能够 明确地反映出来,在一切都被物化的情况下,现代人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能力。人不再 是作为真实存在的主体, 而是作为各种表象化存在的工具, 因此, 如何恢复内心的真实思考, 并使生命视觉得以恢复, 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艺术则是解决这一精神课题 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时候,作为新一代涌现出来的艺术家,即将或已经成为主角,今后将担负起中国 艺术发展的艺术家们,他们该想些什么?还如何思考?又该如何去表现? 我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对同龄人的艺术创作和他们的精神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到 底是什么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产生这样的变化?这种渐渐成为主流 的艺术现象究竟是对还是错,这样的发展继续下去,究竟会出现怎样的盛世还是危机呢? 艺术行为,如果没有一些最基本的限制维系人类共存和艺术存在意义的基本法则, 把艺术能够引起人类精神共鸣的共性彻底掏空和否定, 那么人类和艺术都必将面临毁灭。 即 使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和明天,人对艺术的需求,也不仅是娱乐,基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仍然会有许多更新的和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美国艺术评论家格林伯格, 在后现代艺术最后 挣扎的 20 世纪 80 年代,也不得不断言:20 世纪的艺术必将要在 21 世纪重新检讨。 艺术品的质量不同于商品,普通的商品只要造型好、 经久耐用就是质量。 而艺术品的灵魂 是人的精神与思想,如果没有这一点,再好看、再有技术性的作品也没有艺术价值,只有装 饰价值。在影响艺术创作的精神思想有很多,放眼望去现当代年轻人的作品,充满了乖戾、 暴力、空虚的自我、莫名的惆怅、难以解释的绝望,我认为这里面缺少了一种重要的因素, 就是爱。 或者在这个一切都速食主义,丁克主义的时代,提起爱会让人觉得迂腐或者不合时宜, 但这里的爱指的并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是一种对绘画本质兴趣的呼唤, 和对轻狂不负责 任的抨击。 我想通过本文尝试浅析一下 1970 年出生以后的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和艺术状况, 以及在他 们的艺术发展中, 爱这种情绪精神不可缺失的重要位置, 希望我的提出能够像一剂葡萄糖一 样注射进入新一代年轻人的血液中, 让年轻艺术家的发展给人类和世界带来更多真正意义上 的艺术作品,真正能够启迪人们心灵和有不可衡量的精神价值的艺术作品。 一 ,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和艺术风貌 一 ,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和艺术风貌 当代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超乎了任何一位最伟大的预言家的想象。然而,在中国获 得全球瞩目的时候, 财富的集聚有可能遮掩这样一种奢华之后的危险: 我们缺少一盏在全速 夜航时指引方向的灯塔。我们并非在今天才如此迫切地需要,也并非在令人眩晕的 30 年的 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才需要,我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都需要精神的充盈。我们深深热爱的这 个国家,在快速强大起来的时候,另一方面却陷入思想的跛足。成千上万的人们,沉迷于追 4 逐财富的游戏,在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却迅速地遗忘了刚刚发生在昨天的苦难。我们最有 力量的思想曾经来自于贫瘠, 而今天我们最大的危险却是精神的贫困。 深陷尘嚣之中的人们, 随波逐流难免内心惶恐, 而由缺少信念和价值观的人们组成的国家, 已经陷入现实和未来的 危险的流沙之中。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论是主流艺术的歌功颂德,还是边缘艺术的喧嚣浮华,大部分 都呈现出对社会进程无关痛痒的疏离, 即便有一些作品中技巧性的讽喻, 也说明了当代社会 中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扭结。历史地来看,虽然这也是艺术社会学丰富性地呈现,但毕竟是一 种不正常的方式。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诞生出来的新一代年轻艺术家呢?这个时代的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日新 月异而且与众不同, 中国遭遇到了和从前的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一样的年代和社会环境, 1990 年代所带给 1970 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的根本变化是消费社会、 大众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形成, 它与国家社会主义和后意识形态体制构成一种新的社会总体性。 这一代的成长背景是中国一 百年来最强盛和充满活力的十年, 意识形态的绝对控制已经解体, 全球文化和跨国公司的进 入中国,消费品在大型超级市场的货架上比比皆是,性开放、电子游戏、动漫文化和海外流 行文化的大规模入侵,都市化、商业文化、有线电视、互联网逐渐消灭了南北文化差异和中 心城市和边远城市之间的地方性。 1,70 后的青春残酷绘画 1,70 后的青春残酷绘画 “70 后”一代成长于 1990 年代,这个十年实际上也是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形成过程。长 在消费社会这一背景下,几乎使“70 后”一代的艺术从现实自我、想象性的自我一直到虚 拟的自我,从社会空间、私人空间一直到想象性的寓言空间和虚拟空间,都具有这代人在上 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呈现出的对于消费社会的一种个人感受和自我想象。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自我形象的残酷性和青春性实际上逐渐从“70 后”一 代很多人的作品中淡出,开始更个人化、更主观化的个人世界和想象性自我的表现,比如尹 朝阳、谢南星、崔岫闻、秦琦、陈延辉、李大方等人的作品。这体现了 1970 年代中前期出 生的群体在九十年代前期的青春成长, 正好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和极端现实的时期, 他们的 很多作品都流露出对青春苦闷的表达,自我寓言的塑造,在视觉上经常呈现出痛苦和压抑。 “70 后”一代的成长实际上适逢中国一千年以来从未有过国家体系和社会文化格局。 一方面,这个国家已经对全球资本主义开放,使它具有国际性经验;另一方面,这个国家还 未对资本主义和西方意识形态完全开放, 还具有相对的中国性。 这种双重性使这一代被赋予 了一种新的自我总体性。 “70 后”艺术主要反映一种自我和社会的变化,并未像 1990 年代前期那样回到艺术内 在性的实践,但事实上,那个阶段也已经接近不可能延续的终结状态。 “70 后”艺术实际上 面临着“八五新潮”到 1990 年代中期“现代艺术”在中国实践的最后困境。一方面, “现代 艺术”与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艺术传统在内在性上被证明无法打通;另一方面,反叛意识形 态的模式也不再可能,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也意味着“八五新潮”模式在 1990 年代的最终终 结。 “八五新潮”所针对的意识形态和西方艺术史进行的艺术反对和超越模式,不仅到 1990 年代中期的现实语境已经不存在, 而且在价值观上也逐渐体现出它致命的局限性, 即它最终 不能避免成为它所反对那个体制的补充或者一部分。 它虽然站在敌人的对面, 但它用敌人看 它的眼光看敌人,它的思维方式跟它想象的敌人并没有太大区别。 不能说“70 后”一代如何自觉站在一个新的位置上寻找当代艺术的未来,但他们在社 会性的自我表现和艺术观念的实践上, 得确本能地开始了一种新的方式和倾向。 这表现在 “70 后” 一代确实不再关心与西方艺术史的关系, 也不太关心社会批判和知识分子式的崇高角度。 他们一开始就很专注于自我的表达, 并从自己的成长经验中寻求适合这种表达和美学避难价 值的视觉形式。这一方式使“70 后”艺术的语言几乎大规模地采用了寓言性和表演性的方 5 式,在手段上,使用了大量的新媒体、摄影、flash 动画以及计算机媒介。在形式的寻求上 也很少从纯艺术的角度进行内在性的先锋实验,而是强调一种自我形式。 “70 后”艺术在绘画性、新媒体、flash 动画、漫画视觉等方面建立起自己视觉语言, 并在艺术观念和视觉形式上正在超越 1990 年代艺术。但这一代在享受国家上升带来艺术复 兴的可能时,也不可避免的要接受这一代的宿命性和悲剧性,即他们享受了物质、开放和跨 国资本主义, 以及相对的繁荣和自由; 却同时失去了像上一代那样享受对于历史和形而上的 亲近和自我拯救。 2,80 后的卡通漫画一代 2,80 后的卡通漫画一代 紧接着 1980 年前后出生的“漫画一代”渐渐成长起来,并作为更新的一代年轻艺术家 开始从学院、市场等各个角落涌现出来,逐渐进入到主流当代艺术中,成为不可小觑的重要 部分。 他们生长在一个好莱坞动画片和日本漫画入侵中国的时刻。在中国成人社会被卷入经 济增长进程,试图重新进行财富和社会权力角逐以及生存竞争时, “漫画一代”以向漫画的 超验和致幻世界致敬的方式来作为这一代人的表达方式。 痴迷漫画的新一代成长于一个精英文化衰败的年代,这一代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 们跟中国任何上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模式都不一样。 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被从小教诲成为 一个伟大的人并去改造世界拯救他人, 甚至不像他们上一代的艺术家那样考虑与西方艺术的 竞争为核心。 这些孩子们成长在一个国家上升复兴的时代, 他们比上一代享有更多的物质享 受和流行消费,使自己快乐并善意地对待别人,一个人自得其乐,从小被隔绝在家庭和学校 的受鼓励和善待的理想氛围里, 不知道现实世界有多么残酷和邪恶, 一踏进社会就容易脆弱 和受伤,几乎是这一代人自我成长形成的精神特征。 手拿利刃、血以及虚无感几乎是在很多漫画艺术中表现出一种虚拟的残酷,但又不是 很现实的那种残酷,而是一种没有切肤之痛的很酷和很快感的痛。这种痛苦感在“70 后” 艺术中初见端倪, 但在漫画艺术一代中表现得更彻底, 也几乎是一种更奇特的上一代人所没 有的经验, 即形象的痛苦感和漫画性的愉悦感几乎一起涌现, 精神现实的虚无感与漫画世界 的超验快感相互融合,画面弥漫一种海洛因式的视觉上瘾性。 比如熊宇的画面中就出现了穿皮衣的卡通人在透明的水池中,体现出在物质消费中成 长的这一代的脆弱、 敏感、 幻想、 自我中心以及精神飘浮的社会性特征, 即他们是养尊处优、 灵魂漫无边际的一代。 他们也几乎像被集体送进实验室一样,被集体切除了关于八十年代精英文化运动以及 历史上的关于乌托邦文化的任何记忆, 除了一部分文史哲专业的学生, 这一代人几乎是被集 体清洗的对历史和精英传统 “失忆” 的一代。 这一代人虽然试图在视觉和自我世界削平深度, 但中国社会的特殊现实注定这一代不可能彻底的平面化, 他们仍然具有关于深度的集体无意 识, 但他们的深度就像熊宇的画面中的浅层水池, 体现出一种漂亮之痛和轻浮之“重”的存 在处境。 但“70 后艺术”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于新一代人的艺术正在逐渐丢失 1980 年代的精英主 义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的训练, 对于中国和西方两个艺术传统的谱系的了解和深入仍然在二 十年之后没有得到解决。“70 后艺术”彻底离开了 1980 年代的精英文化背景和 1990 年代 中前期的艺术前卫性实践, 而更转向一种个人化的自我本能的表达, 青春艺术由此真正产生。 但青春艺术是否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十年的高度,依然是个疑问。 1985 年以来的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强调艺术的批判性、独立性、前卫性和尖 锐性,并且能够坚持知识分子和精英主义的拒绝权力的立场。由于这个立场,它在一次次失 败之中成长并日益声势浩大。但随着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商业化和合法化之后,当代艺术也 6 正在丧失原有的独立性和前卫性立场。 这几年的当代艺术的状况在表明, 当代艺术的环境随 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放大会越来越好,但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性和精神深度在逐渐减弱。 1985 年以来的当代艺术正在进入艺术史的反省和总结段。通过本土的艺术史叙事回应 国际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 这是放在中国艺术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工作。 目前的中 国当代艺术正在进入一个思想迷失时期, 通过反省历史获得新知也就是一条必经之途。 海外 已经开始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著作和文献工作, 但这个工作在中国基本上没有体制性 的展开。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它应该学会 从自己的历史中学习,整顿兵马。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高峰,这条路依然很漫长。 中国当代艺术自八五新潮至今已有二十年。 当代艺术在这个二十年从边缘到国际化, 从 地下到初步体制化, 从语言模仿到逐渐自我成熟。 这个二十年代应该尽快进入一个艺术史的 角度进行反省和评价。 二,艺术创作应该是美和发自心灵的创作 二,艺术创作应该是美和发自心灵的创作 如何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精神性和思想性,又如何判断作品的技术水平,是一个极其微妙 且复杂的问题。 “判断一幅作品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她一定不只是满足于感官刺激的, 美 的启迪是精神的教化,美在某种意义上如同道德,道德是升华人性的,是突破人性中本能私 欲的诱惑, 追求人类共存的和谐和精神中的理想。 我觉得庸俗的作品所满足的是由感官的刺 激所引发出人官能欲望的幻觉, 所缺乏的是对心灵的震撼上升为精神的品读, 而达到这一程 度必须是绘画技巧和修养所蕴含着的生命基因和文化信息。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性向世界说话。 但是这种完整性不是它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 而是 艺术家自己的心智的成果。 艺术家的艺术心理状态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修为。 康定斯基认为 艺术家具备透过物质而看到闪光的精神的才能, 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 是绝少有人觉察 的“心灵震荡”, “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艺术精神是人文精神的 一部分,是人文精神的美的展现。 正如信仰来自对生命意义及最终归宿的探寻一样, 艺术精神也是从生命个体的心灵深处 产生的对完美理想追求的欲望冲动,它表现人的精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引导人性升 华,为人性建立高远而辽阔的美的苍穹,给人性一个美的“形式”。 爱因斯坦曾深刻地认 识到科学与艺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照亮我的道路, 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愉快地正视 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 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天,应该更多地关注艺术与公众、艺术与社会机制、艺术与社会理 想的问题。关于“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是近年来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艺术家和 批评家呼吁重建艺术与社会、与生活、与普通民众的血肉联系。长时期以来主流意识的引导 和审美奴性的惯性, 导致我们的艺术生态以一种审美问题回避社会学问题的方式去思维。 时 尚美学,经常是庸俗和浅薄的。而操纵审美的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着艺术的走向以及它的立 场。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从历史中追踪到关于审美的阴暗、邪恶的一面,艺术经常有意识地被 用来服务于功用性的目的, 而扭曲了这个世界本来应该是艺术要建构的世界。 这种状况 下,艺术的贡献就是,使落后状态变得更加顽固,使非正义得以长存,甚至会为压迫提供新 的形式。很不幸,我们的今天就具有这样的危险。 那么, 到底是什么左右着和决定着艺术的精神意志和观念哲理到呢?艺术作为人类自我 意识活动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的。审美既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又是艺 术进行人类自我意识活动的重要形式。 而情感与形式是艺术审美细胞中矛盾的两极。 它们即 对立又统一,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演化出艺术的大千世界。 艺术这个概念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艺术作品;二,艺术创作活动。前者是静态 7 的,后者是动态的。须知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的 产物。它的奥秘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人,来自艺术家特殊的创造活动。 人在认识人自身 (包括个人与社会) 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意识形态。 艺术即为其中之一, 从本质上来看,艺术也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诗人对自身的观照、反思。 艺术是人类自我意识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形式。 自我意识的品格, 分析中可以发现艺术的 很多重要属性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思想、意图、情感、意志,一切属于人 的本质力量施之于客观对象,通过物质性的劳动,是客观对象发生符合主观意图的变化,使 物对人的需要取肯定的形式。从这人的劳动成果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理解到人的本质力量 包括人的聪明、才智、力量、勇气和意志。艺术家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借助于审美性的艺术形 象(艺术符号)对象化了。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领悟到艺术家的情感、思想、 个性、意志、立场我们简直就可以从中看出艺术家这个人来。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人的一种自由创造活动。艺术创作是美的创作,它须遵循 美的规律。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述: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 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 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 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 关于这段话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认为,马克思这里讲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物种的尺 度”指的是客观规律, “内在固有的尺度”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因此,两个“尺度”的统一, 就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艺术创作只有从根本上符合美的规 律,才能进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 艺术家总是一方面深入地解剖自我,认识自我,开掘自我,另一方面又力求将个体自我 与群体社会联系起来,以图在自己的生活遭遇、情感体验中更多地开掘人类群体(或阶级、 或民族)的某些带规律性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哲理来,使个体的自我普遍化、代表化、典 型化让更多的人从艺术家个体自我的遭遇、感受、体验、思想认识中看到、听到或领悟到他 们自己,引起共鸣。 艺术是讲究个性特色的。 一切进入艺术作品的生活素材都一无例外地要经过艺术家心灵 的过滤,一无例外地要渗透他情感的汁液,一无例外地要打上他理解的烙印。因此,就是表 现他人生活经历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意义的自传色彩。 他的选择性例: 梵高、 米勒、 罗丹。 艺术作品要表现出真实的人,自然不能回避极为丰富又极为复杂的情感世界。艺术家要 正确地表现情感,首先就要正确地认识情感,理解情感。 传统心理学将人的心理功能分成 “知” 、 “意” 、 “情” 三个领域, 分别与 “求真” 、 “崇善” 、 “爱美”这人的三大价值追求相统一。审美尽管也涉及到“知”和“意”的领域,但其出发 点和归宿点却在人的情感领域。它追求的是情感的丰富、完满、和谐,同时也承担起协调诸 心理功能的作用,搭起“认知”与“意志”的桥梁,以实现“真”与“善”的统一,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它不仅不否定而且执着地热烈地肯定感情世界所给与人的快感, 同时 又将其灵敏的触角深入到人类理智的深邃领域,去领略那难以言说的美妙无比的哲理玄思, 从而将感性的快感与理性的愉悦统一起来。 这种审美的境界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心灵自由的境 界,一种既带有现实艰辛然而更具理想甜美的极乐世界。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在其坚忍 不拔地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既离不开“真”的阳光, “善”的雨露,也离不开“美”的清 风。 “美”对于人类既是进行中的休憩,又是奋斗的动力,更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人们为什 么需要艺术,不就是因为艺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吗? 对于艺术家来说,对于生活中的特殊事物,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不是任何特殊的事物 都适宜做艺术的题材, 只有那些颇能见出一般性, 具有较多的社会历史内涵的个别事物方能 进入艺术表现的范围。当然,有个别事物,表面看起来似乎内涵贫乏,缺少代表性,但如果 8 能换一副眼光去审视它,深入他的底里,则往往发现它具有很不平凡的意义。 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里,认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科学侧重于理,艺术侧重于情。不 知是从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心理活动来看,而且也从艺术家创作的成果-艺术品的构成因素 来看,既有情又有理,而且情与理是统一的。只是相对于别的意识形态来说,艺术创作过程 和艺术品的构成因素中,情感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正好符合审美的特点。审美是情理统 一的活动,但理在情中。它不是一种冷静的抽象思辨活动,而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不以 “理”显,而以“情”显。 理想是非现实的东西,靠摹仿是不成的,需要艺术家去创造,这好理解。为什么重情感 抒发,则必然推崇创造呢?这是因为情感这东西是无形的,单靠摹仿,无法充分地展现情感 世界。它需要艺术家去创造一种可视可听的形式,让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情感,以便欣 赏者很好地感受这种情感,领略到这种情感。 从创造的内驱力而言,艺术是以情感为直接动力的想象活动。 人的创造活动主要有两种内驱力: 情感和理智。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这二者。 但是, 在不同的创造活动中,这二者所处的地位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艺术创作中,理智通常处 于隐蔽的地位,只是暗暗地影响着、支配着创作活动的发展方向。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情感 明显处于重要地位,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直接的内驱力。 而在何种各样的情感中,我认为最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是爱。爱是日常生活中到处可 见的现象,是人类印象最深的体验之一,它同希望、信念一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意义的主干, 深深影响着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心理体验。 三 爱的情绪产生及影响分析 三 爱的情绪产生及影响分析 爱,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本质的变化。不管时代具有什么特性,人类都不会改变自己的 本质。但是,如通常所说,人们认为这个可爱,那个重要,总之,爱中有“认为”这样的思 考要素,而当今这个时代,人们不是很难停下来进行思考吗?正如在机械技术时代,人们认 为,能够随着信号的亮灭而毫不迟疑地做出反应,这种行为态度是重要的。这是个不要踌躇 而要果敢的时代, 因而是最基本的人性-思考-难以实现的时代。 这话也许有点夸大其 辞,但我之所以提出爱在现代是否可能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深入研究爱的问题。 对爱进行思考的方法, 又必然是各种各样的。 首先我们从产生这种情绪的心理学方面来 看看爱这种情绪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它所衍生出的其它重要情感。 1,情绪心理学角度分析爱的产生 1,情绪心理学角度分析爱的产生 爱是一种既有原始性, 又是在基本情绪社会化中多种情绪结合而成的复合情绪。 它包容 着社会的,生理的、认知的和多种情绪的复合因素,并涉及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的复杂情感。 爱主要包括五种情绪的原型:爱与快乐(正性情绪)和怒、怕与悲伤(负性情绪) 。鉴 于复杂的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两种爱均可融入享乐、满意等正性复合情绪,也可能卷进担 心、忧虑,甚至怨恨等负性复合情绪,还包含着认知、生理和行为等因素。 让我们从个人之间的爱的关系开始。爱可分为激情爱(passionate love)和陪伴爱 (companionate love)两种。激情爱被认定为一种迷恋的、挚热的爱;陪伴爱被认定为喜 爱、亲爱、或慈爱。激情爱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典型的定义为: “激情爱是强烈地渴望与另 一个人相结合的状态,是包含着评价、欣赏、主观体验、表情、生理变化、活动倾向和工具 行为的复合体, ”可概括为一种“结合的渴望” 。陪伴爱被看做真实的爱或伴侣间的爱。它很 少伴有强烈的情绪,是深切地依恋、亲密接近和互相承担义务的复合体验。被定义为“与对 象间的挚爱和温柔的亲密感,也包括评价、欣赏、主观体验、表情、生理变化、活动倾向和 工具行为。 ” 激情并不是仅仅发生在两性之间。从激情的本性说,两性之间的激情爱是典型的;从社 9 会性方面说,反诱发激情的因素均可在广大人群中发生。如人群的资源被剥夺,人性的尊严 被蔑视,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导致人们长期忍受着痛苦和焦虑。在一定条件下,激情 可以以狂暴的愤怒形式发生, 也可以借助某种主题而爆发为激情爱, 如果爱国主义的狂热行 为或群众性的同情行为,这也是激情爱。这种爱的作用不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而是发生在 群体之中。群体中带有某种主题的爱的群体行为起着凝聚的作用。与两人之间的爱一样,它 使人们感到相互间的支持力量和安全感。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大型的群众运动在世界各 地均经常发生。长期的人权压抑、生活困苦、外侵威胁、丧权辱国,既丧失人格尊严又侵扰 生存安定,这都是群体感情的诱发源。这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爱的特征。 激情爱是一种复合情绪,包含依恋、愉快、痛苦、恐惧、愤怒、厌恶,又与其他强烈的 情绪相混合,如欢快、幸福感、孤独感、妒忌、失望、恐怖感、悲伤或愤怒等的各种不同组 合的混合体。 激情爱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个人的社会情境关系中,不良或不幸的遭遇经常发生,导 致个人失去安全感,自尊受到威胁,产生焦虑或资源受到剥夺。这些遭遇会使人感到深刻的 痛苦和孤独,强烈的愤懑或嫉妒。 在特定的环境下, 群体中激活着平时所难以发生的崇高的爱, 它是某种特定情境下发生 的群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比如在 2003 年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对抗 sars 的感人一幕。 2,从哲学角度来思考爱的体现 从哲学角度来思考爱的体现 除了作为一种情绪来体察产生爱的心理之外,从学问的意义上讲,最应当、最适宜对这 一问题进行思考的还有哲学。 这种哲学的思考与情绪心理学所研究的科学不同, 它是从理论 上对爱的本质进行省察的纯粹的思考工作。 人的理想,若从价值的角度看,可以说就是真善美,但是若没有爱真善美之心,没有对 它们的追求的渴望,实际上也就无所谓理想了。因而,我们在严肃地追求人生理想的时候, 爱, 作为在价值背后给加之以支持、 是价值得以实现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 这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谁都明白,对亲人、国家、社会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我们是重视的,但若要问我们为 什么会重视它们,那么,回答一定是:我爱它们。因此,即便从正面思考人生,我们也必须 认识到,在所有价值、所有事物的背后,都有作为支撑力的爱在起作用。 必须承认,我们的生活场所是由多种历史构成的奇异世界。爱这个词就是个例子。要想 知道“爱”怎样有了现在的含义,就不能不考虑到历史上人们用“爱”这个词有过多少种表 达。 仁-通过自我牺牲成就的爱仁-通过自我牺牲成就的爱 “仁” 值得是有两个人的时候,理念状态的爱的完成状态, 在谈到要实现仁有多么困难 的时候,孔子说: “仁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一五)。他的意思是说,为爱而生 的人要有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的决心。因此,仁并不是指君臣名分之类而说的,而是指一 种德,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上有自由的决断构成的德。 但是,仁这种通过自我牺牲而成就的爱,又缘于何处呢?孔子认为,其根源就是血缘之爱这 种自我保存的本能。这种爱生发开去,就必然要产生“仁”这样的德。仁要超越血缘,不仅 要施于对自己有实际价值的人,而且要施于没有势力、没有价值的人。血缘之爱自我保存的 欲望和要求自我牺牲的爱二者之间错综交织着恭、宽、信、敏、恵( 论语 阳货第一七 ) 提倡施爱于万人的墨子 提倡施爱于万人的墨子 爱的构造是矛盾的。在不同的场合下,它既是生命力的昂扬,同时又含有生命的危机。 再如,哲学家墨子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为此须知乱从何而起。乱自何起?起不相爱。 因此他主张“天下兼相爱” 。 ( 墨子兼爱篇 )墨子以无差别地施平等之爱于万人为自己的 心愿,他的这种达到悲剧程度的兼爱说之理想,连同他的反战论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我 们也不可以忘记孟子的思想。他提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孟子公孙卫第二九 ) ,根据 10 性善说论述了同情向爱的发展。 他的理论并非是浮在空中的同情论, 而是主张那种以社会集 团为坐标轴,以家庭为基础的有差别的爱。 基督爱人如己的爱 基督爱人如己的爱 亚里士多德还说,对人来说,目的是自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课题。例如,对医生 来说,医治病人这个目的根本连想也不用想。因此,人总是尽可能地寻求优越的,有效的手 段;假如没有这样的手段,就一定会去创造这样的手段以达到既定的目的。这就是目的王国 里的实践理性的情形。因此,当把基督“爱人如己”的教诲作为自明的目的之时,哪怕这是 多么超现实的要求,我们也会不断地纯化、净化自己的精神,以尽可能地达到这个目的。 基督的爱是包容,他以宽广的胸怀去爱世间所有的事物,阳光照好人也照歹人,雨露撒 义人也撒不义之人。由爱而生的盼望,才会让人有一种信念坚持自己所虔信的理念去创造, 用自己的作品带给人们希望和坚信。 若是从前面所讲的基督教的爱的典型来讲, 对真理的爱就是世上所有的人通过神或者基 督这样的真理相亲互爱。 对精神价值的爱以及围着同一价值而奋斗的一群凡人之间的爱, 这 两种爱是人类一切伟绩的根源。 柏拉图上进的欲望的爱 柏拉图上进的欲望的爱 爱,作为热烈的生命的自我表现,有其近于狂迷的一面。柏拉图把它称作“为厄洛斯神 所附的灵魂的狂迷” ,并断言它与精神病的狂迷不同,它是神赐的圣洁的狂迷。事实上,正 如先前已看到的那样, 我们感觉到由爱之力量支配的强有力的行为是不能律之以常识的。 而 且它跟普通的狂人的行为是不同的。 柏拉图在会饮篇 (symposion)中说,其自身为渺茫无常的有限存在的人,向往真正 的美而善的事物,并期望与之结合成一体,这种永恒的宏誓大愿就是厄洛斯。这种对美的向 往,在彷徨中从其附近的地方寻求美的模本,而各处的模本却都是虚幻的,因而在多次尝受 到幻灭的同时, 这种向往从一个美的事物浮荡到另外的美的事物那里, 最终进入了对构成这 些物体的美的原理的整体性是美的抽象认识阶段,这样,精神认识到了看不见的美,即非感 觉的美,才象攀登台阶一样渐次上进,转向作为精神美的道德价值,然后再进一步达到理念 或神那里。 这种向上的欲望, 随着人们的成长, 带来了与爱的各种阶段相对应的悲伤与喜悦。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厄洛斯变成狂迷迸发出来,引起来这种矛盾的生的苦闷:一方 面要破坏精神所制定的法律,寻求自己的毁灭,一方面又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因而我们可以 说, 爱只是待到有了青春的自我觉醒, 认识到自己精神上有一种无论用什么都难以置换的要 求时,才算是一种真正完全的冲动。 方济各对万物和自然的爱 方济各对万物和自然的爱 有一个修道者是阿西兹的方济各,他把太阳、云雀甚至麦子都称作兄弟,并要使它们成 为爱的对象。读一读他所做的“太阳赞歌”这首诗,我们就会看到,他要把基督的兄弟之爱 也带给人以外的一切造物,可以说,他歌颂了在他以前不为人知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开创 了对自然的爱。人的审美趣味以及艺术视野转向爱好自然,出现了风物志,还有近代的风景 画之类,这些也可以追溯到方济各那里。 从爱而产生的悲剧艺术从爱而产生的悲剧艺术 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艺术作品的精神中虽然没有直接体现爱这个词, 但其中却包含了那 种在奉献给某一种艺术的爱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文人气魄。这就是对人以外的对象的 爱。的确,世上或许存在着人不得不遵守的价值。这样的价值就是情义。他给我们周围的一 切规定了次序。只要遵守这情义,就必会有不可不舍弃的爱情。是誓死不放弃儿女之情呢? 还是维持情义、忍受弃绝儿女之情的苦楚呢?这种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正是作品的主题。在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 这种矛盾的冲突并非是善恶双方的对立, 而是善在其本身的两个方向上 的纠葛。正是因为如此,人的内心无所适从,才会产生这样的悲剧,爱是不可抑制的欣悦, 11 同时它又与令人心碎的痛苦相连。 伟大的弗兰西斯画家鲁本斯再给他的小男孩做素描时, 一定为他的美貌感到得意, 他在 画的过程中充满了对这个孩子的爱,希望我们也和他一起赞赏这个孩子。然而,伟大的德国 画家阿尔布雷西特 丢勒在画他饱经沧桑的老母亲的脸时,虽然如此真实地表现出老人饱经 忧患的桑榆晚景,也许会使我们感到震惊,望而却步,但他必然像鲁本斯对自己圆头圆脑的 小儿子一样,也是充满了真挚的爱。这样的话,我们很快就能领悟,一幅画的美丽并不在于 它的题材美丽。而是在乎创作者的因素。 浪漫主义艺术在题材上有个特点,喜欢描绘、讴歌大自然。这既是在表现大自然的美, 也是在借大自然抒发情感。就这一方面而言,大自然就成为情感的载体、情感的形式。花鸟 鱼虫、高山大河、风雨雷电,在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笔下无不情感化了,心灵化了。 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几乎完全忽略了色彩、画布的存在。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美的形 象,它闪耀着现实生活美的光波,令我们忘却它是虚假的存在,仿佛徜徉在实在的美的世界 里, 、 ;它又分明是艺术家情感的流注,我们几乎触到了艺术家心跳的脉搏。我们的情感沸腾 着,伴随着艺术家情感的节奏。 爱什么人,爱什么东西,爱什么样的价值,或许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然而,一种 爱若确实很大,这种爱便会产生某种气魄和行为,去努力冲破根据另外的爱制定的法律。 那么看来, 爱既能够让人去做伟大的道德殉道者, 也能引发人为实现某种大野心而干出难以 想象的残虐行为。这就是说,爱,至少是因爱而产生的想法,不外是让人或为恶或为善而做 出的自我牺牲。爱与漠不关心是相反的。 只是在思考爱这个问题之时, 我们都不应该忘记, 我们的意图不是为了获得有关爱的历 史方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我们所怀有的这种内在的道德向往。 四,爱的情绪因素对年轻艺术家的重要性 四,爱的情绪因素对年轻艺术家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爱包含着两个含义,一个是人觉得可爱、人恋慕的事物,另一个是 人认为重要、重大的事物。就是说,可以把爱姑且定义为“人对最重要的事物的恋慕、向往 的心情。 ”我们心中都怀着各式各样的憧憬,但是,一旦考虑了自己的能力,考虑了自己目 前的情况之后, 知道有一些憧憬是必须放弃的, 我们不是能很果断的放弃吗?我们可以把一 切的憧憬全舍弃,却舍弃不了对爱的憧憬。 难道不可以说,这样的爱,其度量就是生命吗?因为我们知道,为了爱的自我完成,强 烈的爱便要求人舍弃生命;反过来说,也有一种爱,在人的生命暴露于危险之中时,它便会 停滞、消失。但在另一方面,爱又是生命的支柱。爱的力量越强,生命力也就越强,生命的 价值也就越大。爱若在什么地方迷失了,生命本身也就绝望了,人也就不愿再活下去了。因 而,爱为了完成自己,便要求怀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生命为了完成自己, 则要求必须有爱。 爱在任何国家都是哲学的中心课题。 爱这样复杂的事物, 要想一言以蔽之就还是不可能 的,情和理的关系一直是艺术美学注意的中心。我们不同意那种漠视情感、轻蔑情感的唯理 说,艺术实践已经无情地嘲弄、否定了这种理论。那种只凭着逻辑概念、抽象推理炮制出来 的所谓艺术作品,尽管也有形象,也有色彩,但那是没有生命力的纸花。艺术是不能没有情 感的,没有发自肺腑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冲动,艺术家不可能真正进入创作过程,为某种外力 驱使,勉强去做,只可能产生“纸花”一类的技艺品。 固然,艺术创作也需要有目的感,需要有责任意识,但光停留在理智状态不行,还需将 这些转化成为一种情绪和情感状态,有些艺术家并不缺少责任意识,并不缺少理论,但不能 马上投入创作。 当然有的可能是缺乏足够的素材, 缺乏合适的契机, 但不少是因为缺乏情感, 缺乏创作的冲动。只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不能将这目的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激情、一种不可 抑止的创作欲望,这正如有一堆干柴但缺乏一颗火种一样,燃烧不起来。此时若有一个外在 12 的或内在的契机,哪怕是一两句话,一个突然发生的奇思妙想闯进你的心灵,那就仿佛投入 了一支化学制剂,你对生活的认识,你的目的感,你的责任意识便忽然转化为一池激荡不已 的情感潮水。心灵的闸门大开了,那久蓄的情感狂潮奔涌而出,掀起无数晶莹夺目的浪花, 创作的最佳时刻到来了。 爱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它还可以通过对人心灵的重新铸造,间接地作用于人的实践,转 化成一种可贵的物质力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指导着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 在艺术反映中,情感既是出发点,原动力,又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艺术家 不仅不压抑、排斥主观情感,而且极力唤起并丰富深化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火热的情感去拥 抱生活,去反映生活。 美国已故的摄影大师爱德华 韦士顿,有人说他总是“在拍摄时,跟他所要拍摄的题材 谈恋爱。他是一个赞美家,他要求自己拍出的每一张照片都唱出被拍摄题材对他所唱的歌 曲。 ”可以说,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一切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都经过了艺术家的情感过滤, 都无一例外地渗透了艺术家的情感认识和情感评价。 情感有高尚与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