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浅释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浅释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浅释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浅释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浅释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浅释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4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蹋的内容井,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采。对本文的研 究箨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跫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拳本声明 的法律责饪由本人承担拳 论文作者签名:飞盈亟 暑 论文作者签名:篓坠! 终 暑期:递堡垒!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匡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期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阗和借阕;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逡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存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翘定) 论文作者签笤0 翻2 压及导师签名:范塾堑塾日期:迎袋:幺论文作者签名:剁2 捻敛导师签名:琴匕绉墅塾日期:迎袋: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印度佛学中的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的梳理,来阐明种子 说的理论框架、种子说与现行和真如之间的关系、分别自性缘起说的理论根据以 及现当代学者对种子说理论的争论。 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种子、现行生现行是全文的线索。 本文主要是以成唯识论为依据,对种子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成唯识论 是唯识学的主要理论著作。种子与现行的关系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去理解种子的概念,是理解大乘有宗种子说一个很好的途 径。当然,本文所使用的绝对不是考古学的纯粹的还原概念的本来面目的研究方 法。我们是站在一定的哲学立场上去考察唯识学,从而赋予这个古老的学说一个 现代的意义。唯识学从佛学的角度提供了一个世界观,我们要从现代哲学思想的 角度去看待这种世界观。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唯识学毕竟是几千年以前的 思想,我们不能用对现代人的尺度去衡量这些先哲。我们要用宽容的眼光去发现 其思想当中的闪光点。唯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僵化事物的破除,本文就从 种子说的角度讲述了唯识学的三性说理论。 本文分为三章,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子概念与大乘佛学其他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从种子说的角度阐释三性说。 第一章简述种子说理论的主体框架。第二章浅析种子理论与大乘有宗其它佛 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大乘有宗种子与现行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脉络;对大乘有宗种 子与现行关系的梳理。第三章主要是通过对以种子说为基础的三性说的理解和解 释阐释其现代哲学意义。首先从唯识学的角度阐释了三性说理论。唯识学的三性 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关于遍计所执自性,执我、法为实有, 认为一切名言概念都是真实存在的。关于依他起性,指出整个现象都是因缘和合 而成。关于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破除我法二执,去除虚妄谬误,获得 对一切现象最真实最完备的认识。最后进行了总结,并简释了三无性的含义:然 后从四个方面讲了三性说的现代哲学意义:第一个方面阐释破除法执的现代哲学 意义。其中内容有:破除对僵化哲学理论的执著,这是哲学不断发展的动力;破 除对常识的执著,防止将哲学变成冠以哲学的名词;第二个方面阐释破除对自我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存在的执著,建立无我的哲学观,这可以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第三个方面 阐释独特的真理观,主要是说明如何真理自现;第四个方面通过对唯识学的阐释, 解释世界的意义。 6 关键词:大乘有宗;种子;三性说;阿赖耶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lnmnnn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m a i n l yr a t i o n a l i z e s t h e b i j at h e o r y o ft h es c h o o lo fy o uo f m a h a y a n ai ni n d i a nb u d d h i s m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o fb i j a ,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b i j at h e o r ya n ds k t a d h y a c a r a t i ,s a m u d a c a r a ,s u c h n e s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s u t r ao nt h ep r i m a c yo ft h ed h a r m ag a t e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e d a n dt h ea r g u m e n tf r o m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c h o l a r so nbi j at h e o r y t h ec l u eo f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st h a tt h eb i j ag i v eb i r t ht os k t a d h y a a c a r a t i , s a m u d a a c a r - a , s k t a d h y a c a r a t i ,s a m u d a 龟a h ag i v e sb i r t ht ob i j a , b i j ag i v eb i r t h t ob i j 码s k i a d h y a c a r a t ig i v e sb i r t ht os k t a d h y a c a r a t i 、 t h i st h e s i s m a i n l yd e p e n d s o nt h ed i s c o u r s eo nt h e t h e o r y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t o r a t i o n a l i z et h eb i j at h e o r y d i s c o u r s eo nt h et h e o r y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i sm a i nw o r k s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 o n eo f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 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b i j aa n ds k t a d h y a r x :a r a t i ,s a m u d a c a r a t h e c o n c e p t u n d e r s t o o df r o m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b i j a a n d s k i a d h y a a r a t i , s a m u d a e a i - ai sag o o ds h o r t c u tt ou n d e r s t a n dm a h a y a n ab i j a b u ti ti st r u et h a t i ti sa b s o l u t e l yn o t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f o ra r c h a e o l o g yp u r ec o n c e p tt ot h er e d u c t i o no f t h et r u eo r i g i n a l i t y w ee x a m i n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f r o mt h ep h i l o s o p h yg og i v et h i s o l dd o c t r i n eam o d e m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t h e o r yp r o v i d e saw o r l do u t l o o kf r o mb u d d h i s m w es h o u l d l o o ka tt h i sw o r l do u t l o o k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m o d e mp h i l o s o p h y c e r t a i n l y , w e d on o tm a k ee x c e s s i v ed e m a n d so nt h ea n c i e n t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t h e o r y , a f t e ra l l , o f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a g o w ec a nn o tu s et h em o d e mm e a s u r eo ft h e s ew i s em e n w e m u s tl o o kt of i n dt h es h i n i n gp o i n t si ni t t o l e r a n t l y a ni m p o r t a n tt h o u g h t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s c h o o li sb r e a k i n gt h er i g i da f f a i r s ,t h ep a p e r t e l l st h r e en a t u r e s t h e o r yi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t h e o r yf r o ms e e dt h e o r y t h e r ea r et h r e ec h a p t e r si n t h i st h e s i s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a i nc o n c e p t so fb i j a t h e o r yo ft h es c h o o lo fy o uo fm a h a y a n a ,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b i j ac o n c e p ta n d t h eo t h e r 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 o fm a h a y a o a a , t h r e en a t u r e st h e o r y i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n l yt h e o r yf r o mb i j at h e o r y c h a p t e ro n e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m a i nf r a m eo fb i j at h e o r y c h a p t e rt w o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b i j at h e o r ya n dt h eo t h e r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o f m a h a y a n a t h er e l a t i o nd e v e l o p i n gl o g i c a lw a yb e t w e e nm a h a y a n ab i j aa n d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兰曼曼麓皇皇詈曼舅嬲 i l l l l li l l l i l l 嫩譬 s k t a d h y a a r a t i ;t h e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a h a 3 , a n ab i j aa n ds k t a d h y a c a r a t i c h a p t e rt h r e e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r e en a t u r e st h e o r yo nt h eb a s i so fb i j at h e o r y a n di t sm o d e m 曲i l o s o p h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r e en a t u r e s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t h e o r y a l e p a r i k a l p i t a - s v a b h a 、v a ,p a r a - t a n t r a - s v a b h a a v a ,p a r i n i s ! p a n n a - s v a b h a v a p a f i k a l p i t a - s v a b h a v a , l a we x i s t i n g ,a l ls a y i n g se x i s t i n gt r u l y ;p a r a - t a n t r a - s v a b h a a v a a t t a c h m e n t , e v e r yp h e n o m e n o ni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c a u s e sa n d m a r g i n s ; p a r i n i s ! p a n n a s v a b h a v a ,t or e m o v ef a b r i c a t e df a l l a c i e s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w a st r u eo f a l lt h em o s tc o m p l e t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tl a s tt o d r a wt h ec o n c l u s i o n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n o n t h r e en a t u r ea n dt ot e l lt h em o d e mp h i l o s o p h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r e en a t u r e t h e o r yf o rf o u ra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i st h em o d e mp h i l o s o p h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r e m o v i n g b a i l i f f s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i st or e m o v et h es l i 霄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e o r ya n dt h i si st h e c o n t i n u a ld e v e l o p i n gp o w e r ;t or e m o v et h ec o m m o ns e n s eo fd e d i c a t i o n ,t op r e v e n t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i n t op h il o s o p h yo n l yw i t hn a m e s ;t or e m o v et h ec o m m o ns e n s eo f d e d i c a t i o n ;t or e m o v et h ed e d i c a t i o no fs e i e n t i s m ;t op r e v e n tt h es p r e a do fr a t i o n a l a n ds c i e n t i f i ct o o l s 1 1 1 es e c o n di st op r e v e n tt h ed e d i c a t i o no fs e l f - e x i s t i n gt o e s t a b l i s hn o - m ep h i l o s o p h y , w h i c hc a nb eu s e da st h eb a s i sf o r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t h et h i r di s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u n i q u et r u t h 。i tm a i n l ys t a t e sh o w t r u t hr e f l e c t si t s e l f t h ef o u r t hi st oe x p l a i n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w o r l dt h r o u g h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o n l yt h e o r y 8 k 呵w o r d s :m a h a y a n a , b i j a ,a l a y a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r e en a t u r e s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垦吉 寸口 大乘佛学是印度思想中的重要一支。所谓大乘是对应声闻和缘觉而言的,声 闻和缘觉相对应的被称之为小乘。大乘思想就是菩萨乘思想,他们相信释迦成佛 以前的菩萨阶段,其实践与所依据之理论都较声闻乘、缘觉乘更广大所以称为大 乘。当然大乘佛学实在部派佛学之后,大乘与部派佛学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大乘佛学是吸收并改进了小乘佛学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大乘佛学的形成过程。其一是从佛教发 展的历史来看,大乘佛学广泛地吸收了部派佛教各家的思想。“大乘学说是从部 派佛教发展而来的,各部派都对它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大众系的几派,对它 的影响尤深。大众派各系的思想,后来渐趋大乘化,逐渐发展,终于有了独立的 大乘一派。当然这并不是说部派后来转化成了大乘,而是说大乘吸收了各部派的 特长独立发展的。” 大乘佛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破除执著。这里面的 破执就是破除各个方面的执著,总体来说包括我、法二执。这其中也包括对某一 个教派教理的顽执。所以大乘佛学吸收了当时印度各家学派的思想。其二,从当 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看,印度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而部派佛教各派分离的形式不适 应王朝统一的需要。“小乘各派因循守旧,是不大讲融通的,只有新兴大乘,既 超然于各部之上,又能吸取诸部之长,有资格担负组织新说、适应统一形势的重 任。再说案达罗和笈多两王朝对佛教都不大支持,这就迫使大乘向下层发展以求 得群众的支持。一 可见大乘佛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 持。所以大乘佛学一方面超越了小乘佛学,另一方面又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大乘佛学分为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大乘空宗是龙树和提婆为代表的。提婆 继承了龙树的观点。龙树菩萨在中论的末颂重视这样说的:“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一颂在中国佛学当中也是比较常见 的,但是大部分中国学者没有领会这一颂的本意。颂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学的偏 m 吕 澈: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4 月第一版,第7 8 页 q 吕澈:前引书,第7 7 页 国吕澈:前引书,第7 8 页 叠吕澈:前引书,第9 6 。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见。佛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部派佛学对缘起的说法不尽相同,其中有部的说法 最为片面。他们主张l ,切有就以缘起为根据,如讲六因、四缘,结果把凡是 从因缘而生的法,都说成是实有的了。挣。吕先生对龙树这一颂给予了合理的解 释,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分别从缘起和假名两个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解释。引众 生因缘法就是指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无自性,即空,“我说 郎是空”。这个空是存在于认识之中的,是以言说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说。 所谓法,事物、现象等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有部的说法则认为法在概念是 实有的。龙树又指出仅仅这样认识空还不够,所以第二,还要明白诸法是一种假 名:亦为是假名”圆中观思想是由缘起空思想发展而来的,在破除一切有部 思想的露时也就形成了大乘空宗的中麓愚想。中观思想是要求我们破除自性实 有,并且明自我们的认识和畜说都是假设,是无自性的。如果将这些名言假设误 当作是由就是一种虚妄执著。“对缘起法不仅要看到无自性( 空) ,而且还要看到 假设( 假有) 。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其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是假设才是空。 用这种方法看待缘起法就是中道观既不着有( 实有) ,也不着空( 虚无 的空) 。 龙树的理论主要讲的是从认识论,有破有立,以破为主,他把涅檠 和世间法混在了起,更注重实践。 大乘有宗的唯识学是无蕊、世亲在龙树、提婆之骺提出的,并且形成了大乘 后期的一种理论。大乘有宗的唯识学逻辑严密,义理清晰,万法唯识,以认识论 为主,同时包含了方法论和本体论。 唯识学发展在中国古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北魏永平年闻以菩提流支代表 的地论宗将其传入中土;后以真谛为代表的摄论师又弘扬了摄大乘论形成7 摄论宗;在唐初得到了以玄奘、窥基师徒为代表的慈恩宗的弘扬。后又传给慧沼, 再传给智周。之后,唯识学在中土就衰落了。可以说佛学传入中国是中国思想界 第一次大规模的与外来思想文化相融合。中国佛学中的禅宗、华严宗、天台宗以 及净宗等本土化了的中国佛学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接 受西方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因此研究大乘佛学、特别是唯识学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百潦;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4 月妒版,第9 6 9 7 页 每星激;翦霉l 褰。第9 6 夏。 叠吕澈:前葶 书,第9 7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詈曼量量曼量曼曼曼曼皇i 一i i _ 。i 鼍曼皇曼皇曼皇 作为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在唐朝昙花一现的唯识学,在现代中国能够复兴的 原因如下:1 唯识学逻辑性很强,在与西方思潮对话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优势2 一些学者东渡日本,取回了很多唯识学方面的经典,这为唯识学的复兴体供了客 观条件。 欧阳渐与章太炎创办知那内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唯识学学者,如吕澈、王恩 洋等佛学界的学者都是出自知那内学院。 朱芾皇、韩清净等也是著名的唯识学者,朱芾皇的法相辞典在唯识学研 究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韩清净是著名的唯识学者,他在北方的唯识学界有重要的 影响力,可以说是与南方的欧阳竞无先生遥相呼应。 太虚大师是僧界弘扬唯识学代表人物,他指出了唯识学与科学、神学以及哲 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科学进步,神学失其依据,哲学降为科学之附庸,陷于 唯心唯物之聚讼,唯有唯识学,可满足新近学术思想上最要之要求,提供给世人 一种能善用科学而不被科学所迷误的真自由法,为人类思潮披开生面。一其弟子 以印顺大师为代表,包括正果、慈航等。 唯识学在民国时期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建国后,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繁 荣和发展,唯识学的研究又一次受到了重视。现在除了僧界对唯识学有所研究之 外,在各大高校也有很多学者在对其进行研究。 种子说是唯识学的重要概念,大乘有宗的唯识学理论是与种子和现行的关系 分不开的。因此研究种子理论对深入理解唯识学是有重要的意义的。种子是一种 潜在的功能,它能够产生色法和心法。 成唯识论第二卷中“一切种相应更分别,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为本识中 亲生白果功能差别。 这里的本识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七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 识,另外还有末那识。因为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所生,所以称阿赖耶识是本识, 这里的亲生白果是强调的是不是异熟因所生的果。功能差别强调的是与眼识、耳 识、鼻识、身识、舌识、意识、末那识相区别。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文献法就是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分 。参佛日: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 上) ) ,法音论坛) ,1 9 9 7 年0 5 期第1 0 、1 1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析,找出事物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本人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库”中所有研究大乘有宗、种子说的文献,分析了现有的研究现状和盲点,寻找 论文的立是点。 2 、史学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史实分析法及历史表述法等力争 借助科学的研究手段,运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钩沉耩往,从宏观到微观把握本 课题豹基本方扁。悉心调查研究,收集资精戮毙较分析,综合,透过历史豹表象, 砑究和掌握本谍题发展的脉搏。 3 、指导原则:论文的写作紧紧围绕着这样个框架:以史实为根据,以唯 物主义历史鼹为指导,选取此项专题,力争系统地、完整地麸各个方面来充分阚 释耱予说的基本理论架构、以种子说为基础的三性说耀论 4 、概念界定: a 现行,本文中的现行是指“现行亦称现行法。教义名词。瑜缃行派期 法相寨所说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派生的七转识( 包括切现象) ,此为诸种子之 粟。成唯谈论掌串枢要卷七来以种子为嚣象,诺法因缘故,现行势莱柜。 静予隽因法,现行为果法。堡在实际活动中,种予与现行 总是互为因果。成唯识论- 卷二能熏识等( 指七转识) 从种生时,即能为因, 复熏成种;三法辗转,因巢同时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侯有因得士用果; 种子蓠盛耋类楣生,如同类因弓l 等流果此二于果是霞缘性。此中商三羹 因果:( 1 ) 能熏成种,能熬为因,种予为果;( 2 ) 种生 现行,种予为因,现行势采;( 3 ) 种子凿类相生,前种 必囡,蜃秘隽果。势够 b 种子,本文中的种予是指,种子梵文b i j a 的意译。教义譬喻语。瑜伽行 派和法相宗等以植物的种予能产生相应之结果,譬喻“阿赖耶识嚣中储藏有产生 鲎界各种现象之精神因素。成难谈论卷二:“俺法名必静予? 谓本识中亲生巍 果功能差别。籼本识指第八识,其中能够直接产生事物的备类功能,即名种子。 此等“种子一有两个来源:一为“本有摧,指群无始来先天具有者;= 为“新 熏打,指螽天由经验串习赛积累者。成难识论卷二:“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 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面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二者始起,谓无 堰 羲缝文、黄明甓梯教小辞典,上海簿粥出叛社,2 0 0 1 第,第3 1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一“种子 的作用不同,有各种类别,如能产生大地山 河等人们共同依存的客观环境的“种子 ,叫“共相种”;决定个体自性差别的“种 子9 9 叫做“自相种 ;同佛教道德有联系的分“有漏种 、“无漏种”等。此等“种 子”,主要指人的先天本能和后天经验。成唯识论卷二:“诸种子者,谓诸相 名分别习气。 它们被作为现实世界最直接的原因,是“唯识无境”学说及瑜伽 行派宗教实践的主要基石。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种子说对理解大乘有宗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一) 种子说的熏习理论为认知学说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本有种子和新熏种 子将认知划分为经验认知和先验认知。种子就是习气,是经验。本有种是先验认 知,新熏种是经验认识。本有种与新熏种的关系正体现了先验认知和经验认知之 间的关系。 ( 二) 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的划分是从有为法、无为法的角度进行划分的, 反映了认知的不同层面和境界。有漏种子是有为法,同时有为法熏习有漏种子, 无漏种子是无为法,是用遮诠的方式表达的。有为法阻碍无漏种子生起现行。太 虚大师的为无为漏无漏对观颂中说“无为唯无漏。有为漏无漏。有漏唯有为。 无漏为无为。柚由有漏种子向无漏种子转化体现了破除我、法二执,呈现真如的。 真如是无为法,是有为法的体性。 ( 三) 种子与现行的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关系,是唯识学因果同一性的逻辑 基础。种子熏习现行、现行熏习种子、种子熏习种子,有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生起 什么样的现行,这体现了因果同一性。 ( 四) 世亲在俱舍论中说:“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名与色生自果所有 展转临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何名转变? 谓相续中前后异性:何名相 续? 谓因果性三世诸行:何名差别? 谓无间生果功能。何名相续、转变、差别? 谓业为先,后色心起,中无间断,名为相续: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前前生,名为 转变;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生无间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别” 可见种子说 。杜继文、黄明信:佛教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i l 年,第3 1 3 页 口太虚:法相维识学( 上) 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1 0 月,第5 4 页 国阿昆达磨俱舍论) ,第3 0 卷,大正藏,第2 9 册,第1 5 9 页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色法当中相续、转变、差别等概念的基础。转变是指种子在相续过程中的前后性 质的变化,“转变 是相对“相续而言。相续是指色法在世间及转世以因果的形 势漉转。差别是色法当中的不犀的生采的功能。这三个概念合起来就是业在先,然 后起色、心法,中间没有间断,这就是“相续”;在此“相续的概念中,后一刹 那异于前一刹那所生,这就是“转变 的概念,转变后生出不同的果就是“差别”。 2 、瞧识学种子说的认知理论有利于提高人的对生命认知的境界 从哲学靛焦度讲,唯识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最主要的是认识论。 唯识学从无漏种子出发去认识人的主观世界。唯识学认为人的主观世界是客观世 界在人脑中的影像,通过对有漏种子的改造,去正确地认识人脑中的客观世界。 最终达妥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麸磊呈现其真如本性。 唯识学是通过研究无漏种子,破除我、法二执,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自出。唯 识学的种子说、三性说等理论构成了对人的精神自由追求的理论,说明精神解放 的方法、意义。 3 、瞧识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主是匿绕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展开的 唯识学的重要理论,如:八识理论、三自性说、真如理论、缘起说、法相与 法性的关系理论和五种姓说都是围绕种予与现行的关系展开的。所以种予说是大 乘有宗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唯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古代印度的世亲菩萨、无 著菩萨,近、现代大师欧阳竞无大师、太虚大师、熊十力先生、王恩洋先生的都 对种子的学说理论有所著述。 种子说是大乘有宗的核心概念,本文通过对种子的基本概念的阐释,评述种 子说与唯识学其缝重要概念的关系,论述三性说的合理性。 四、大乘有宗的种子说理论研究综述 l 、关于唯识学盛衰的分析 对唯识学的研究,国内主要兴起于清末民初,是以欧阳竟无先生东渡日本 寻回唯识学的大量经典为开端的。胡晓光、张德宗和吴学国等都发表过关于唯识 学兴衰的文章。关于礁识学的盛衰,这些学者的看法不大相同。本文将对唯识学 种子说的理论给予叙述,从本文当中将可以看出唯识学盛衰的原因。 胡晓光先生一九九四年十月发表文章说:唯识学,于公元四世纪产生,与 印度并以其学风严谨,思维细密著称。之后传入中土,历经数百年不衰,但唐朱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唯识学却凋零无闻。清末,死寂的唯识学开始复兴。并被教界,学界的杰出 人士选为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法宝。研习并弘扬开去。从此,唯识学走出了佛教 圈子。但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唯识学的源流。传承,典籍,义理方面的重大问题 又展开了讨论和争辩。晚期唯识学的复兴,实质上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挑战的 回应。唯识学强调顺应时代潮流,并根据新思想对唯识学做了改造与新释。同时 对西方宗教,科学,哲学进行批判。学者们也曾力图用现代语言和现代学术思想 阐释唯识学。 唯识学产生于印度佛学兴盛期的大寺巨刹中,承载了几千年的佛家绝学的唯 识学,表现在多元文化中,在佛教诸宗思想中大放异彩。 欧阳渐对复兴法相唯识学的贡献 张德宗在1 9 9 7 发表文章法相唯识学的复兴。他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说: 欧阳渐对复兴法相唯识学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比较全面集中的从认识论和宇 宙观两方面通过批判哲学观点而阐释和发挥了自己的法相唯识学思想,不拘泥与 师说,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大胆的提出了唯识、法相两种学派的观点,并认为其发 展顺序为“先立法相,后创唯识 。在唯识家来看,“识 与“心 同义,所谓三 界为心,万法唯识是也。“种子 者,以有能生的识用亦即再生认识能力的潜能, 故名“种子”,也可成为“功能 。“种子 含藏“阿赖耶识”之中,又能生后“识” 保持认识的再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欧阳渐对于法相唯识学说思想认识论和 宇宙观的阐释和发挥,相当深刻和精辟。 这篇文章谈到了种子与阿莱耶识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展开论述,也就是说 没有深入的挖掘种子理论的内涵,还只是就种子与阿赖耶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论 述。 吴学国就唯识学盛衰的历史谈到了他的社会变革的意义,然而本文并没有 对此进行论述,原因在于作者的学养有限,这方面的知识和积累的不够。吴学国 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发表了关于中土唯识学的历史兴衰的思考。该文章大体 上从中土唯识学是如何从西域引入我国,历经几代人千心万苦,拿执重重,最终 使得唯识学在中土开展起来。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其衰落的原因,一般归结为实思 想学派上出现分歧导致矛盾重重,而且具有_ 定地带局限性,只被少数知识分子 所接受缺少群众基础。然而它又顺应历史发展,作者认为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精神 建立都有重大意义,是对佛教理论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指导今天众生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皇皇篡嬲葛量量嘲篁皇量皇iilll 一一, , i l l l l l l l l i 放、改善世道人心,有其特殊重要作用。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唯识学包含强烈的 社会变革意义。 本文争取使读者逶过种子说这令局部能够理解唯识学整体盛衰的主要原 因。在今后的研究中,争取以种子说为突破1 3 ,对整个唯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2 、舀澈先生的心性本寂说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十谨纪早期存在两派对唯识学研究持完全不同态度的学者。一派是以阐述 和宣传唯识学佛法失蹬的的学者,如王恩洋、吕激等。王恩洋先生在二十世纪四 十年代之前发表了很多唯识学著作,他是当时专致唯识的学者,在佛学界的地位 很高。他在实有真空中道了义论中说:种子是诸法的亲因,即因缘,天时地 利人工剩其增上缘耳。种子既有,其相如何? 髫;成唯识论六义成楣:一刹那灭, 二果具有,三恒随转,四性决定,五待众缘,六引自果。王恩洋在广四缘论 中说:言种子者,谓本识中功能差别。种子是一种潜势力,非一功能能生一切过, 亦非一切功能生共果。 另一派学者是以熊十力先生为代表的,他们的垦的是借助于佛家的观点阐述 儒家的理论。熊十力先生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三零年间胃成了新唯识论稿,此 稿经扩充发展成了新唯识论( 语体文本) ,在这本书中熊先生认为无著等有宗 学者不噗自体麓的意义,体虽然无形,僵要显现为用的,用外根本没有体。大乘 有宗所谓的真如是绝对的、不动的不变的、真实的。在真如之外另立种子,把种 子和真如说成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这是多元论,是把经验生活中的方法运用到 玄学中来,根本无法解释即稻显体。 吕激先生在论及“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的闯题的时候说,心性本寂是印度 大乘有宗佛学所持的论点,心性本觉是中国佛学所持的观点。中国佛学讲的是真 如缘起,一切功用都是真如的显现,真如是体,万法是用,即体即用。大乘有宗 刚认为真絮是寂静无为的无为法,是有情众生修行的毽的,是不能够壹接生起现 行的。那么大乘有宗佛学的缘起说是什么样的呢? 吕先生说,大乘有宗讲的是分 别自性缘起说,即以种子为亲因,以其他缘为增上缘,即众法因缘和合而成。这 是舀先生解释中国佛学和印度佛学的差异的。 本文更加认同墨先生的鼹点,并且提出了有为法与无为法的闯题。可以说, 心性本寂说是唯识学种子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心性本寂说的基础上,本文提出 了种子与现行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观点。 1 6 由东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3 、警代学者对瞧识学真如理论的理解 关于真如理论本文也有少量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真如与种子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及真如是无为法,种子是有为法的文,参考和借鉴了胡晓光先生的观点。真如 是永恒的理体,是万有的不变法性。何谓真如? 真者不虚妄义,如者恒常不变义, 这是事实的本体,真如不变的本体就是它所有亲征的实在。 胡晓光在一九九四年八月发表文章略论唯识学的真如理论他在该文章中 说在理论上,唯识学与真常学隶属不同的逻辑体系。但由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翱思 想文化根源,其二者也常被混为一谈。首先,我们有必要对真如的价值进行番 辨析。唯识学的真如之义,即正面圈答了终极存在本性的问题,又遣除虚妄的异 执观念,圊对中道正智的方法也得到了开显。在唯识学中,理性与直觉是统一的, 只有统了理性与直觉,才能正确认识真如。唯识学的真如观是现实性的,是逻 辑可证的。可见真如是体,万法是相,体相不能置熏。 4 、缘起理论是理解本文的砷现互熏理论的基础 缘起理论是论述唯识学种子说的重要理论基础。种予与缘起的关系是非常密 切的。缘起就是说万法因何两生起。种子说讲的是种子是如何生起现行的,即种 现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叙述一下当代学者对缘起理论的论述。胡 晓光、吴学国、周贵华,特别是胡晓光发表的几篇文章在说明和论述缘起的问题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文章是完成本文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对种子与现行 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种子与真如之闻的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胡晓光在1 9 9 6 年1 0 月发表文章佛教缘起哲学统观,他在文章中说,缘 起哲学愚想是佛教瑾论的基石,若通达缘起法义,即觅佛教真实本义欲佛法立场 讲,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的,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由佛院瑜伽禅悟所亲证的, 是多识智,历史上许多教内外论师,都误认为小乘与大乘在观上有本质区别其实 这是一大误解。“万法因缘生揭示了法的行相,而万法唯识刘揭示了法能生之 根相。我认为中国佛法与印度佛法的区别是在于闯题的转向,两不是对缘起法彻 底理解上的区别,佛法缘起论是极其深奥的哲学,在其中含有许多合理的因素现 在哲学研究工作者,应对佛法多傲一些研究,印度铙教的缘超都是有势法的缘起 论,与之相反,中国佛教则从无为法上讲起。佛教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 但是佛教又否定思辨可以认知本体真实,这就是佛法的言教意趣之所在。 胡晓光在1 9 9 8 年3 月发表文章四川佛教学者唐伸容先生称印度佛教为有 1 7 山东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嬲舅量i i ! j ! i ij ! j 1 1 1 1 l l i i i i i i i f i l l i l li l l f i l l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h i i i i i i i i 为缘起论( 中观与唯识) ,他在该文章中说,在中道原则基础上,印度佛学提出 转识成智的具体方法观心之学。而观心之学的理论出发点剐是双“万法曦识捧 这个命遂为核心。甥法依识嚣有,唯识所理,兔谖墩了。转识戒餐必须满足嚣 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必须具有“智的种予,具备成佛的无验本性;第二, 必须有缘得到佛法的正闻熏习,以确保本性的实现。种子是阿赖郓识亲王囱渠翡 本性,分裔漏和无漏两种,裁者污染,爱者缝净,无漏种子鄹阿赖郄识麓清净种 子,是转识成智熬根本依据。种子的来源有薅个,一趱无始以来天本有,二是后 天行为的熏习。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傀理论的核心,即转舍有漏之歹识,转得无 漏之嚣智。萁凌容的第一点力搿转隧赖耶识蠹大透镜智,阿赖耶识为万法种子豹 积聚,镜智是其对治,通过不断修琵就能断除切污染,获褥转依。 吴学陲在1 9 9 8 年发表唯识学;缘起论与娩力说的矛盾漓解,链在文中说, 睢识的功能,意指以八识为转起储法现行之根本因,以其有能生势用,又名种子; 以其由现行熏习生长,亦名习气,唯识学种子说的建鼗,使佛学对缘起的认识提 高到令凝的层次。阿赖耶识,又称藏谈,一切种子识,鑫为它麓摄藏一切储法 种子两起现行,并与神子不指分离,搿识有嚣方葱意义:一是指阿赖耶识缘起 的主体;二是指现实事物的表相意义上的存在,即识的具体内容,阿赖耶识既是 世赛的本原,又是业力续的承担者大乘中溉学派在原来的缘超说的蒸磷上,进一 步发展出“缘起性空熬字宙蕊。无著继承了龙树中道义的精神,在缘起论上最 终抛弃诸说,另立阿赖耶识以统摄诸功能,这实际上意味着佛教思想对缘的认识 已脱离前就诸说的字宙生成论和宇宙构戏论倾向,丽避入了本体论存在论蘸 层瑟。中观论以其“歹不缘起”观,镯底破除了小乘对实有因缘的执著。 胡晓光在一九九九年二月发表“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胡先生在该 文中说,唯识学对人类的认知关系问题主要反映在嚣所缘缘上,放某种意义上 来讲,样掰缘缘帮是法耪唯识学立量豹关键。在唯识学中,主体是熊缘,客体是 所缘,在心识上,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所缘可以为见缘所虑并有亲疏之分, 六识心品及八识心晶之分,界定其概念;有动予由此对唯识学认识论进稽深入研 究。有楣唯识对所缘缘豹理解是承认楣分为识了裂之境。壶其发展史霹说,有褶 唯识学主要是对其进行引枣理解和发挥。要确立“哇识无境”,首先要解决“所 缘缘问题,把认识、方法问题作为切入法性的窍要。唯识学的认识论是以解决 搿新缘缘”闯题为始,从丽构成豳分认知关系,在依因明立量方式完成认识论体 l 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唯识无境”则是基于唯识学的认识论而立唯识学的方法论之开端,是修证 观心的要道。唯识学的认知原理就是转识成智的成佛之道。揭示可对识与根认知 差别的划分及有效方法的构建。唯识学是观心实证之学,以揭示人心灵本性为主 旨的法门,对于弥补科学之不足,超越自我有积极作用。 吴学国在一九九九年发表文章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 重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